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儒法學派

儒法學派

發布時間: 2022-02-05 06:33:18

Ⅰ 儒家學派,道家學派,法家學派等古典學派的精髓是什麼

孔孟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人,思想精髓是主張"仁義"
孔子其思想以「仁」核心,以為「仁」即「愛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等論點,提倡「忠恕」之道,又以為推行「仁政」應以「禮」為規范:「克己復禮為仁」。對於殷周以來的鬼神宗教迷信,採取存疑態度,以為「未知生,焉知事鬼」,「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又注重「學」與「思」的結合,提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和「溫故而知新」等觀點。首創私人講學風氣,主張因材施教,「有教無類」,「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強調「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政治上提出「正名」主張,以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應實副其「名」,並提出「不患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觀點。自西漢以後,孔子學說成為兩千餘年封建社會的文化正統,影響極大。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親親」、「長長」的原則運用於政治,以緩和階級矛盾,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長遠利益。

孟子把倫理和政治緊密結合起來,強調道德修養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後來《大學》提出的「修齊治平」就是根據孟子的這種思想發展而來的。
孟子把道德規范概括為四種,即仁、義、禮、智。同時把人倫關系概括為五種,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哲學思想的最高范疇是天。孟子繼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殘留的人格神的含義,把天想像成為具有道德屬性的精神實體。他說:「誠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誠這個道德概念規定為天的本質屬性,認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觀念的本原

莊子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思想精髓是主張"道德"

莊子繼承和發展了老子思想,故歷史上老莊並稱,道家思想又稱為老莊思想。

莊子思想的可貴之處,是具有樸素的唯物自然觀和辯證法因素。他認為「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陰陽者,氣之大者也,道者為之公」(《莊子·則陽》),氣,即物質自然性,故其主觀精神的道,是與客觀自然的氣分不開的。莊子繼承和發展了春秋後否定天命觀的思想,認為「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氣」(《莊子·知北游》。),死,亦為客觀自然的事,無君臣尊卑之別,這無異揭示了人的自然屬性,否定了權貴奴役人民的合理性。他指出客觀事物都是變化的,「物之生也,若驟若馳,無動而不變,無時而不移」,「物量無窮,時無止,分無常,終始無故」(《莊子·秋水》。

客觀事物的變化,則是由於矛盾雙方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安危相易,禍福相生,緩急相摩,聚散以成」(《莊子·則陽》。)]。莊子在認識到客觀事物的變化及其矛盾雙方作用的同時,又進一步認為對立的雙方是可以轉化的,「臭腐復化為神奇,神奇復化為臭腐」(《莊子·知北游》。)]無疑的,這都是莊子繼承了老子樸素辯證法的積極一面,是老莊思想的精華所在。

但是,由於老子在肯定客觀事物矛盾對立而相互轉化的同時,卻忽略了矛盾轉化的條件和新舊質的區別,莊子正是在這一基礎上,卻把樸素的辯證法進而引向了相對主義。他認為「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泰山為小;莫壽於殤子,而彭祖為夭」(《莊子·齊物論》。],世界上沒有是非、善惡、美醜之分,「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同上。)]雙方都自以為是,而以對方為非,實際上沒有絕對的是非。莊子的這種相對主義必然導向懷疑主義,如「莊子夢為蝴蝶」,不知是莊周夢為蝴蝶,抑或是蝴蝶夢為莊周,形象地反映了這種認識論的不可知論和懷疑論。莊子一生飽受戰亂之苦,無法擺脫冷酷無情的現實,故對一切均持懷疑態度,失去了探索真理的信心,是「小國寡民」思想的典型表現。莊子的相對主義,固屬唯心主義體系,但他覺察到了認識的相對性,指出了物質的不確定性,對後來唯物辯證法的進一步發展是有啟迪作用的。

絕對沒有問題!!

Ⅱ 儒、法、道、墨各家政治學說的主要內容分別是什麼

中國儒家倫理學說的形成,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先秦是儒家倫理思想的形成時期,孔子的倫理學說的提出,是儒家倫理思想體系初步建立的標志。孔子倫理學說的內容極其豐富,概括起來主要是以下兩點:一是以「仁」為基本范疇的倫理思想體系,二是以「孝」為核心的道德規范體系。孔子對「仁」的本質含義解釋是「愛人」[①],並把「仁」與「孝悌」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認為「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②]「愛人」從一定意義上講,是原始社會氏族血親之愛自然感情的遺留,孔子把血親之愛延伸到一切社會群體,認為「四海之內,皆兄弟也」,[③]把「愛人」擴大為社會人際關系遵行的普遍原則。孔子對儒家倫理學說的貢獻是多方面的。中國封建道德是以「三綱五常」為核心組成的規范體系,「三綱」中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忠君」、「孝親」思想,「五常」中的「仁、義、禮、智、信」,這些道德意識及其規范是孔子首先提出的。孔子之後,經過孟子、荀子、董仲舒、朱熹等歷代思想家和政治家的闡發,形成了一套內容博大精深的儒家倫理思想體系和道德規范。有關這方面著述甚多,可謂汗牛充棟。

秦漢是儒家倫理學說走上政治化、社會化的時期。漢代中葉以前,這一學說就對封建法制不同程度地產生過影響。自董仲舒對儒家學說進行加工改造建立新的儒家體系,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包括「德主刑輔」思想在內的儒家學說成為歷代治國的指導思想。

儒家倫理思想的基本要點是:(1)維護宗法等級制度的「三綱」是封建道德的基本原則。「三綱」是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在這三種關系中,君、父、夫處於主導地位,臣、子、妻分別處於從屬地位。「三綱」是封建道德的綱領。(2)仁、義、禮、智、信等「五常」,是封建道德的准則。「仁」是指處理人與人關系的出發點,「義」是指對不同的人所賦的不同義務,「禮」是指行為方式是否符合社會規范,「智」是指道德意識,「信」是指道德實踐。在「五常」中,「仁」被稱為「五常」之首[④],「仁」和「義」合稱為「仁義」,是「五常」的核心。(3)基於「三綱」的要求,「忠君」、「孝親」和「貞節」是封建道德的主要規范。「忠君」居於封建道德規范之首,要求全體臣民對君主絕對服從和效忠,《宗經》說:「天之所覆,地之所載,人之所履,莫大於忠。」「孝親」是封建社會最基本的道德規范,《孝經》說:「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意思是「孝親」是效忠的基礎。「貞節」是專門為婦女制定的道德規范,反映了家族主義觀念和輕視婦女的思想意識。(4)基於「五常」的要求,在處理人與人的關系中要貫徹「君禮臣忠,父慈子孝,夫良婦順,兄友弟恭,朋友有信」這些各有其情、互負義務的精神。(5)從仁義道德的要求出發,君主要施行「仁政,官吏要克己奉公」、「愛民如子」,人與人要講信修睦,扶弱抑暴,奉行恕道。

Ⅲ 儒、法、道三家學派有什麼不同

儒家講究的是仁制,禮制,用仁義禮去影響。
法家講究的是法制,規章制度大於一切。
道家講的是小國寡門,老死不相往來。

淺顯一點的理解就是這些,當然三個學派絕對不是一兩句話就能說清楚的。

Ⅳ 儒,道,墨,法家,這些學派都有自己的主張,哪一家是消極的治理好一個國家

道家是比較消極的。

Ⅳ 儒 法 道 墨各家政治學說的主要內容分別是什麼

給你比較詳細點的解答——
一、儒家: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孔子》、《孟子》、《荀子》
儒家是戰國時期重要的學派之一,它以春秋時孔子為師,以六藝為法,崇尚「禮樂」和「仁義」,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張「德治」和「仁政」,重視道德倫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養的一個學術派別.
儒家強調教育的功能,認為重教化、輕刑罰是國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張「有教無類」,對統治者和被統治者都應該進行教育,使全國上下都成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還主張以禮治國,以德服人,呼籲恢復「周禮」,並認為「周禮」是實現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戰國時,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兩派.
二、道家:
代表人物:老子、莊子.作品:《道德經》、《莊子》
道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又稱「道德家」.這一學派以春秋末年老子關於「道」的學說作為理論基礎,以「道」說明宇宙萬物的本質、本源、構成和變化.認為天道無為,萬物自然化生,否認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張道法自然,順其自然,提倡清靜無為,守雌守柔,以柔克剛.政治理想是「小國寡民」、「無為而治」.老子以後,道家內部分化為不同派別,著名的有四大派:莊子學派、楊朱學派、宋尹學派和黃老學派.
三、墨家:
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
墨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創始人為墨翟.
這一學派以「兼相愛,交相利」作為學說的基礎:兼,視人如己;兼愛,即愛人如己.「天下兼相愛」,就可達到「交相利」的目的.政治上主張尚賢、尚同和非攻;經濟上主張強本節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時,又提出「非命」的主張,強調靠自身的強力從事.
墨家有嚴密的組織,成員多來自社會下層,相傳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勵志.其徒屬從事談辯者,稱「墨辯」;從事武俠者,稱「墨俠」;領袖稱「巨(鉅)子」.其紀律嚴明,相傳「墨者之法,殺人者死,傷人者刑」(《呂氏春秋·去私》).
墨翟死後,分裂為三派.至戰國後期,匯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認識論、邏輯學、數學、光學、力學等學科的研究,是謂「墨家後學」(亦稱「後期墨家」),另一支則轉化為秦漢社會的游俠.
四、法家:
代表人物:韓非、李斯.作品:《韓非子》
法家是戰國時期的重要學派之一,因主張以法治國,「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故稱之為法家.春秋時期,管仲、子產即是法家的先驅.戰國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開創了法家學派.至戰國末期,韓非綜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勢」和申不害的「術」,以集法家思想學說之大成.
這一學派,經濟上主張廢井田,重農抑商、獎勵耕戰;政治上主張廢分封,設郡縣,君主專制,仗勢用術,以嚴刑峻法進行統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則主張禁斷諸子百家學說,以法為教,以吏為師.其學說為君主專制的大一統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論根據和行動方略.
《漢書·藝文志》著錄法家著作有二百十七篇,今存近半,其中最重要的是《商君書》和《韓非子》.

Ⅵ 儒道墨法兵哪個學派最適合當時社會歷史發

亂世當法兵相濟,依法治國,以兵平亂。明世則儒法結合,依然依法治國,以儒教世

Ⅶ 依據材料一,二指出儒法兩個學派針對當時的社會現狀提出了怎樣的治國策略

大體而言,儒家重文,希望以仁義之道來治理社會,目標是王道;而法家重武,重力,希望以農業的發展,軍事的力量來治理社會,目標是霸道。
在具體的策略上,儒家認為有行政,有法律,只能做到「民免而無恥」,即讓人民不做亂,但無法養成羞恥之心;而以仁義倫理來治國,則「有恥且恪」,能從根本上來使社會向善。

Ⅷ 中國古代傳統思想中,著名的儒、墨、道、法四大學派在歷史上影響深遠。回答下列問題:(1)指出儒、墨、


(1)孔子、墨子、老子、韓非子。
(2)法家學說。因為法家主張適時改革,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國家,適應了國家從分裂走上統一的現實需要,故被秦始皇採用。
(3)墨家指出的「兼愛」等一些主張超出了當時社會實際發展的可能,在封建社會無法實現。
(4)因為儒家的「仁政」思想有利於鞏固封建統治。董仲舒又對儒學進行發揮,提出「大一統」理論,適應了西漢加強中央集權政治的需要。漢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並大力推行儒學教育,使儒家思想占據統治地位。
(5)變化:19世紀末,資產階級維新思想進一步發展,康有為把西方資產階級的政治學說與中國傳統儒家思想相結合,宣傳維新變法的道理,開始動搖了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
20世紀初,新文化運動將批判的矛頭指向以孔子為首的儒家傳統道德、封建禮教,儒家封建正統思想的統治地位進一步動搖。
(6)對於儒家文化和儒家思想,我們應當繼承其精華,弘揚其優秀部分,剔除其糟粕,批判和否定其中的消極因素。
舉例:①儒家提倡尊老、敬賢、尊師等,我們今天應大力提倡。②儒家提倡的不恥下問、溫故而知新對今天我們的學習也頗有益處。③儒家提倡言必信,要求遵守社會公德等,也有
助於克服當前政治生活中的某些消極因素。

Ⅸ 儒法道墨各家政治學說的主要內容分別是什麼

一、儒家:
1、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2、作品:《孔子》、《孟子》、《荀子》
3、儒家是戰國時期重要的學派之一,它以春秋時孔子為師,以六藝為法,崇尚禮樂和仁義,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張德治和仁政,重視道德倫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養的一個學術派別.
儒家強調教育的功能,認為重教化、輕刑罰是國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張有教無類,對統治者和被統治者都應該進行教育,使全國上下都成為道德高尚的人.在政治上,還主張以禮治國,以德服人,呼籲恢復周禮,並認為周禮是實現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戰國時,

二、道家:
1、代表人物:老子、莊子.
2、作品:《道德經》、《莊子》
3、道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又稱「道德家」.這一學派以春秋末年老子關於「道」的學說作為理論基礎,以「道」說明宇宙萬物的本質、本源、構成和變化.認為天道無為,萬物自然化生,否認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張道法自然,順其自然,提倡清靜無為,守雌守柔,以柔克剛.政治理想是「小國寡民」、「無為而治」.老子以後,道家內部分化為不同派別,著名的有四大派:莊子學派、楊朱學派、宋尹學派和黃老學派.

三、墨家:
1、代表人物:墨子.
2、作品:《墨子》
3、墨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創始人為墨翟.這一學派以兼相愛,交相利作為學說的基礎:兼,視人如己;兼愛,即愛人如己.天下兼相愛,就可達到交相利的目的.政治上主張尚賢、尚同和非攻;經濟上主張強本節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時,又提出「非命」的主張,強調靠自身的強力從事.

四、法家:
1、代表人物:韓非、李斯.
2、作品:《韓非子》
3、法家是戰國時期的重要學派之一,因主張以法治國,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故稱之為法家.春秋時期,管仲、子產即是法家的先驅.戰國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開創了法家學派.至戰國末期,韓非綜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勢和申不害的術,以集法家思想學說之大成.這一學派,經濟上主張廢井田,重農抑商、獎勵耕戰;政治上主張廢分封,設郡縣,君主專制,仗勢用術,以嚴刑峻法進行統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則主張禁斷諸子百家學說,以法為教,以吏為師.其學說為君主專制的大一統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論根據和行動方略.

Ⅹ 儒道法墨思想之間有何不同

儒家:孔子:創立了以仁為核心的儒家學說。在孔子看來,仁就是愛人,孝悌是仁的根本,禮是仁的規范,提倡為了實現仁的最高道德境界而獻身。仁的思想推行於政治上,就是行德治、禮治。整頓政治的方法是正名。人們應該修身、齊家,然後才可以治國、平天下。
道家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論點,提倡「聖人之道,為而不爭」以「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的治國主張,其政治理念是「小國寡民」與「無為而治」,達到「損有餘而補不足」,把矛頭指向當時儒家所維護的『禮』和法家所倡導的『法』。追求不受任何約束的絕對自由,認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來順其自然。
法家,也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能與儒家抗衡的重要學派,管仲、子產是法家的先驅,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利等開創法家學派。韓非綜合商鞅的『法』、慎利的『勢』與申不害的『術』,集法家思想之大成。
該學派主張『以法治國』理念而聞名遐邇,提出了一整套治國理論和方法,為建立中央集權的秦王朝提供了有效的依據,也為以後歷朝歷代君主實行專制提供了方法。反對儒家『復禮』的政治主張,認為『法』能夠「定分止爭」和「興功懼暴」,達到富國強兵的效果。雖然法家能認識到人有「好利惡害」與「就利避害」的本性,卻無限誇大了『法』的作用,這與現代『以人為本』的民主治國理念有根本的區別。
墨家是以墨瞿為創始人的一支在春秋戰國時期的重要學派,墨瞿過世後該學派分為二派,一支稱為『墨辨』而主攻理論,以謀取官職;一支轉化為行俠仗義的『游俠』。
這一學派以「兼相愛,交相利」作為學說的基礎,提出『尚賢、尚同和非攻』的政治理念,主張『強本節用』,講究紀律嚴明,提倡『尊天事鬼』,倡導『愛人愛己』。從另一偏面與儒家呼應,但強調『強力從事』,而不是『禮』。

道家:創始人老子,從道出發,主張人要順應自然,無爭於世,返璞歸真,培養個人崇高的精神境界,對自然、社會和人本身,都有許多深入准確的洞察,蘊涵了許多理論生長點。

熱點內容
防金融詐騙法律知識網路競賽題 發布:2025-02-07 03:15:24 瀏覽:830
律師函來了後果嚴重嗎 發布:2025-02-07 03:04:25 瀏覽:153
邊緣性人格障礙負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2-07 02:17:09 瀏覽:585
兒童道德發展包括兒童的發展 發布:2025-02-07 02:09:47 瀏覽:631
道德信念有 發布:2025-02-07 01:37:14 瀏覽:863
端正執法司法理念大討論活動 發布:2025-02-07 01:31:25 瀏覽:312
勞動法不能上夜班 發布:2025-02-07 01:24:16 瀏覽:565
李佳行政法精粹 發布:2025-02-07 01:14:10 瀏覽:532
婚姻法中關於性的認識 發布:2025-02-07 01:02:16 瀏覽:543
婚姻法解釋一不得已不知情 發布:2025-02-07 00:28:46 瀏覽: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