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中華民族共同體道德

中華民族共同體道德

發布時間: 2022-02-05 14:33:22

『壹』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包括幾個層面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包括(作為人的共同體和作為文化的共同體)兩個層面。
擴展:
中華民族共同體在內涵和外延上包含兩方面內容:作為人的共同體和作為文化的共同體。無論是作為人的共同體還是作為文化的共同體,中華民族共同體在結構上都具有「多元一體」的特點。作為人的共同體,中華民族的「多元」指中華民族的起源是多元的,在今天,指的是中華民族大家庭內有56個民族成員,56個民族在語言文字、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方面具有多樣性。「一體」指的是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各民族及其先民共同開發了祖國的錦綉河山、廣袤疆域,共同創造了悠久的中國歷史、燦爛的中華文化,在這一過程中形成了統一而不可分割的整體。供參考。

『貳』 什麼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國家統一之基、民族團結之本、精神力量之魂。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上強調,要深刻認識到中華民族是命運共同體,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強調,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不斷鞏固各民族大團結。做好新時代民族工作,必須牢牢把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主線,不斷增進各民族成員對中華民族這一共有身份的認同,多謀長遠之策、多行固本之舉。

把強化各民族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厚植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作為一項根本性、戰略性任務抓緊抓好。



(2)中華民族共同體道德擴展閱讀:

相關背景

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增進各民族對祖國、對中華民族、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認同的支撐。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長遠和根本的是增強文化認同。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我國各民族共同締造了燦爛的中華文化。

要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增進各民族群眾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更好在新時代傳承中華文化基因、滋養中華文化血脈、展現中華文明氣度。

堅持交流互鑒、兼收並蓄,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推動各民族文化的傳承保護和創新交融,樹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中華民族形象,聚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動力。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使之成為促進各民族民心相通、文化相融的橋梁。

『叄』 結合本人工作實際談談如何鑄牢中華民族工農共同體意識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2-13

『肆』 運用發展的的觀點看問題,如何看待中華民族共同體發展

中華民族是有56個民族凝結成了一個大家庭,我們在發展的時候呢,應該有共同發展,才可以打造成一個穩固的一個共同體。

『伍』 助勞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相關古詩

1、野幕敞瓊筵,羌戎賀勞旋 釋義:在塞外郊野寬敞的軍營帳幕里,擺滿了精美的玉液佳餚,邊塞的兄弟民族和唐軍共同慶賀、慰勞凱旋歸來的將軍。

2、九月天山風似刀,城南獵馬縮寒毛。將軍縱博場場勝,賭得單於貂鼠袍 釋義:九月的天山寒風凜冽,似刀割臉,連城南的獵馬都緊縮寒毛。「風似刀」是誇張的比喻,突現邊塞地區周天寒徹、冷風刺骨的嚴冬景象。將軍縱博場場獲勝,贏得了少數民族首領的貂 鼠袍。

3、《示兒》 陸游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釋義:我本來就是知道人死去了就什麼也沒有了。只是為沒有親眼看到祖國的統一而感到悲傷。南宋軍隊平定中原的那一天,在家裡祭祀祖先的時候,千萬不要忘記把這件事情告訴你們的父親。

4、《馬上作》 戚繼光 南北驅馳報主情,江花邊月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橫戈馬上行。 釋義:馳聘疆場、轉戰南北是為了報答皇上對我的信任,南北江畔和北方邊關的花草都笑我一生忙忙碌碌。一年三百六十日,我都是帶著兵器騎著戰馬在疆場上度過的。

5、萬人操弓,共射一招 ,招無不中。——《呂氏春秋》 釋義:一萬個人拿起弓箭,共同射向同一個目標,目標不可能不被射中。

『陸』 教師如何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意識形態屬性鮮明的課程。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決定了其傳遞的不是一般的知識,是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的相關知識;培養的不是一般的能力,是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的不是一般的素質,是思想政治素質和道德素質等時代新人的核心素質;樹立的不是一般的理想,是為共產主義奮斗終生的遠大理想。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政治要強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首要素質,只有政治強,才能讓有信仰的人講信仰。民族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不斷提高政治素養的「高度」和「純度」,用信心定力夯實青年學子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政治根基。一方面,要有高度的政治覺悟,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要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高度認可,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的重大理論成果,內化於心、外化於行。另一方面,政治信仰要有「純度」,當今社會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多元並存,民族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回答好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馬克思主義為什麼「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麼「好」等重要問題,堅定理想信念,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可能性和可行性上保持政治定力。

『柒』 怎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1、全面提高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認識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人們在社會實踐中對中華民族和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態度、評價和認同結果,主要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中華民族認同,二是共同體成員對中華民族利益的認識與維護。

2、大力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

近代以後,在百年抗爭中,各族人民血流到了一起、心聚在了一起,共同體意識空前增強,中華民族實現了從自在到自覺的偉大轉變。

3、不斷增強各族群眾對中華文化的認同

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民族團結的根脈。要深刻認識到,中華文化是各民族文化交匯融合形成的,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寶貴精神財富。

4、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要全面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豐富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的形式、深化內涵,總結推廣成功經驗。要構建互嵌式社會結構,積極創造各民族共居共學共事共樂的社會條件,開展各族群眾交流、培養、融洽感情的工作,大力營造中華民族一家親的社會氛圍。

要全面加強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不斷提高各族群眾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運用能力,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引導各族群眾牢固樹立國家意識、公民意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5、全面提高各族群眾的生活水平

中華民族是一個大家庭,一家人都要過上好日子。沒有民族地區的全面小康和現代化,就沒有全國的全面小康和現代化。

要把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擺到更加突出位置,確保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同全國一道實現全面小康和現代化,夯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物質基礎。進一步優化轉移支付和對口支援機制,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提高把「綠水青山」轉變為「金山銀山」的能力。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人民日報評論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捌』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簡短內容是什麼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簡短內容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國家統一之基、民族團結之本、精神力量之魂。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基於文化認同。

中華文化集中國各民族文化之大成,各民族文化是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基礎。樹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有利於增強各族群眾對中華文化的認同。

各民族文化在融入和推進中華文化建設中實現升華,既是各民族文化得以保護傳承、不斷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堅實基礎。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大意義: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中國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中國共產黨一經成立就義無反顧肩負起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為全人類進步事業做貢獻的歷史使命。

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

全國各族人民、所有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建設者和愛國者,都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踐主體,必須緊密團結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牢固樹立「四個自信」,牢固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以高度自覺、自豪的心態和熱情,積極主動投身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實踐。

『玖』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指什麼

中華民族共同體是指以中國為主要區域,形成的具有中華民族歷史文化聯系、穩定經濟活動特徵和心理素質的民族綜合體。主要包括在政治、經濟、文化、生活方式等方面。

中華民族共同體是中華各族人民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形成的政治上團結統一,文化上兼容並蓄,經濟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親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民族共同體,是建立在共同歷史條件、共同價值追求、共同物質基礎、共同身份認同、共有精神家園基礎上的命運共同體。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國家統一之基、民族團結之本、精神力量之魂;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魂魄,文化認同是民族團結的根脈。那麼新時代的大學生應該如何全面理解這個嶄新的概念,建立起在共同歷史條件、共同價值追求、共同物質基礎、共同身份認同、共有精神家園基礎上的命運共同體。

『拾』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路徑包括什麼

如下:

1、全面提高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認識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人們在社會實踐中對中華民族和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態度、評價和認同結果,主要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中華民族認同,二是共同體成員對中華民族利益的認識與維護。

2、大力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

近代以後,在百年抗爭中,各族人民血流到了一起、心聚在了一起,共同體意識空前增強,中華民族實現了從自在到自覺的偉大轉變。

3、不斷增強各族群眾對中華文化的認同

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民族團結的根脈。要深刻認識到,中華文化是各民族文化交匯融合形成的,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寶貴精神財富。

4、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要全面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豐富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的形式、深化內涵,總結推廣成功經驗。要構建互嵌式社會結構,積極創造各民族共居共學共事共樂的社會條件,開展各族群眾交流、培養、融洽感情的工作,大力營造中華民族一家親的社會氛圍。

要全面加強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不斷提高各族群眾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運用能力,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引導各族群眾牢固樹立國家意識、公民意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5、全面提高各族群眾的生活水平

中華民族是一個大家庭,一家人都要過上好日子。沒有民族地區的全面小康和現代化,就沒有全國的全面小康和現代化。

要把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擺到更加突出位置,確保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同全國一道實現全面小康和現代化,夯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物質基礎。進一步優化轉移支付和對口支援機制,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提高把「綠水青山」轉變為「金山銀山」的能力。

熱點內容
婚姻法中關於性的認識 發布:2025-02-07 01:02:16 瀏覽:543
婚姻法解釋一不得已不知情 發布:2025-02-07 00:28:46 瀏覽:336
勞動合同法講座ppt 發布:2025-02-07 00:00:01 瀏覽:806
2017婚姻法婚前買房 發布:2025-02-06 23:41:18 瀏覽:868
怎麼樣的合同具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2-06 22:18:27 瀏覽:266
宋疃司法所 發布:2025-02-06 22:11:37 瀏覽:186
泰州市姜堰區人民法院 發布:2025-02-06 21:11:45 瀏覽:162
民事訴訟法監督程序 發布:2025-02-06 20:10:29 瀏覽:603
章程適用合同法嗎 發布:2025-02-06 20:08:19 瀏覽:562
北京市法律援助的困難證明 發布:2025-02-06 19:31:09 瀏覽: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