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側面殺人讀後感

道德側面殺人讀後感

發布時間: 2022-02-05 14:40:15

A. 殺人鯨讀後感一百字

怎樣寫讀後感:
多看前言,多引用作者的話,結尾用別人的評價.第一段寫故事梗概,後面寫我的感受.還要有自己或客觀的對重要人物或你喜歡的人物的評析.
我的看法:給自己的文章定一個主題,要求深刻又積極向上,思想高度越高越好.主要是你想表達什麼思想感情.寫景的能提升到熱愛大自然,寫情的能提升到.是偉大的,寫人就是.的.品質值得我們學習.。

B. 《無人生還》讀後感

[《無人生還》讀後感]作者小傳阿加莎·克里斯蒂【英】,舉世公認的小說推理女王,其作品英文版及翻譯版銷量達10億冊之多,《無人生還》讀後感。一生創作了80部偵探小說和短篇故事,19部劇本,以及6部以瑪麗·韋斯特麥考特的筆名出版的小說,著作數量之豐僅次於莎士比亞。其第一部小說為《斯泰爾斯庄園奇案》,此中塑造了一位可愛的比利時偵探赫爾克里·波洛,成為繼福爾摩斯之後偵探小說中最受讀者歡迎的偵探形象。1926年,又推出了其成名作《羅傑疑案》,1952年其最著名的劇本《捕鼠器》被搬上舞台,經久不衰!以下是個人對這部經典作品的一點淺評!望不吝指教,從各自側面、角度給出評析!《無人生還》讀後感內容提要一、天上的大餡餅突然間砸中十個身份各異「幸運兒」,莫名的免費超級豪華知名孤島游,似乎熟悉的邀請人,想想這必是一次充滿歡愉,愜意的旅程!二、遍查全島,除其十人外,完全沒有任何其他人可以藏身之處!不具備任何案後逃生的條件!近乎完美、巧妙的殺人設計——十個故事人物>悉數死亡,一切的一切都在不可思議中發生…給警方留下一個「嵌套死循環式」的懸案!思路設計、框架提綱1、劇中人物的具體情況介紹(包括身份、職務、特點、聯系),影映作品展開的線索,看似冗長乏味的敘述,實則是埋有隱晦的伏筆2、由一碟審判錄音公訴,十個故事人物的接連神秘離奇死亡,映射小詩,彼此猜疑!(室內擺設的布置、死亡方式、人物即時,事後的心理入微的描寫)3、始終揮之不去的謀殺疑雲,究竟這是怎麼回事?是上天的無意玩笑,還是人為的蓄意謀殺?每個人疑意重重,心態失衡!下一個會是誰?4、警方第一次陷入一個自立自破的兩難困境,這註定又是一個千古疑案…5、罪犯漂流瓶解疑,真相大白,喔!原來如此,好一個殺人於無形的副本!跟隨子吟掘亮點一、一部沒有偵探的偵探小說,酣暢淋漓,水到渠成的心理描寫,將阿加莎自己一貫的寫作風格、特色——『犯罪心理學』發揮到了極致二、精彩的情節設置,生動的對白描寫,極致的心理捕捉同時這部作品已被改編為影視作品,有興趣的親們可以自己下載觀看,改編得還是可以的!相信加上影視的音效,圖像,劇情銜接等技巧的搭配、結合,一定能給你不同的視覺感受與沖擊,幫助更好地理解,把握作品的精髓!空間標簽:知識因沉澱而更具個性化,因分享而更具大眾化

C. 無人生還讀後感 短一點50-150字即可

讀《無人生還》有感
以前一直很喜歡讀關於推理類的小說,因為這很驚險,很刺激,能帶給人新鮮的感覺,喜歡有驚喜,喜歡有期待的感覺。隨著一層層薄紗被揭開,隨著一層層迷霧被推開,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往往是意想不到的結果,喜出望外的感覺總是讓人舒服,又驚奇。每次讀一本推理小說,總是會受益匪淺,越看越喜歡。
荒島上僅有十個人,其中有一個是兇手。但他們接連死去,無人生還。那麼誰是殺人犯?是最後一個死去的人嗎?如果不是,那麼他(她)如何在死去之後,還能使自己的殺人計劃照常實行?他(她)為什麼殺人,又為什麼給自己也貼上死亡標簽?在《無人生還》中,阿加莎·克里斯蒂顯然把自己逼入了創作的險地。面臨此景,偵探小說作者有兩種選擇,一是用天才的構思自圓其說,另一就是假託「心理懸疑」「奇幻」一類低劣手段胡說八道。
「十個小兵人,外出去吃飯。一個被嗆死,還剩九個人。九個小兵人,熬夜熬得深。一個睡過頭,還剩八個人。八個小兵人,動身去德文。一個要留下,還剩七個人……」這首英國的古老童謠成了貫穿小說的線索。十個被害者先後像歌謠中描述的那樣死去,使之帶有讖語的色彩。它使這小說的文字冷颼颼的。你的耳旁似乎總有一個囈語式的童聲,它在輕輕吟詠這歌謠,那漫不經心的聲調中帶著一絲死亡的氣息,猶如在童真的面龐上忽然出現嗜血的表情一般,讓人在極端的對比中感到無形的恐懼。
從風和日麗到慘霧彌漫,小島由度假勝地變成了人間地獄。這部英國的小說,會很容易地讓你聯想起英國的天氣:多雨、陰冷。暗夜中的大海隱去了波瀾壯闊的一面,冷峻地窺視島上的一切。當海邊也成為謀殺現場之一時,從沙灘上退去的海浪便留下一抹憂郁,讓人擔憂死亡之吻的再度來臨。尼羅河上的撲朔迷離,擾亂的是讀者的智慧,而《無人生還》中的大惑不解,擾亂的是人們的心弦。
克里斯蒂似乎是深信人性本惡的。在謀殺案中,幾乎每位出現在現場的人都有作案動機。克里斯蒂在對每一位嫌疑人加以排除時,都順便嘲諷著他們的陰暗一面。兇手預先在留聲機中放置了錄音,在眾人上島後逐個宣布了他們的罪狀。原來每位上島者的心頭都藏有一個秘密:軍官為了泄私憤故意將下屬派往危險之地;醫生醉酒後動手術致使病人死亡;女孩兒為了幫情人獲得遺產故意製造了一起事故……所有的人都受到了指控,小島變成了審判之所。
在絕境中,有人心頭坦然,因其多年來已無法承受罪惡感帶來的痛苦;有人不以為然,因其從不曾以自己的罪錯為忤;還有人惶然,有人凄然。但無論怎樣,從貴族到底層,島上的所有人都揭去了身份的裝扮,在最殘酷的現實面前表露了最真實的一面。渴望生命是其中一部分人的想法,渴望解脫則是所有人的企盼——困境或道德上的解脫。
如果說「波洛三部曲」里還有波洛的幽默作為調劑,那麼《無人生還》則從頭至尾充滿壓抑的悲腔。克里斯蒂的嘲弄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聲色俱厲的批判。同時她也變得更無情——那首童謠無異於一份判決書,將這些待死的囚徒送至刑場,先讓他們看到黑洞洞的槍口,而後蒙上頭罩,再將槍口抵上他們的額頭。那種等待中的煎熬帶來了無法承受的沉重感。也許,當你在深夜讀這本書時,會聽見他們大口的喘息聲。
「他們究竟是誰殺的呢?」直到小說臨近終結,這謎團一直困擾眾人。最後是一份神秘的自白解開了謎。真正令人吃驚的,不是行凶者那難以為人察覺的作案手段,而是他(她)的身份和動機。人性的悲哀在最後的剖白中無法抑止,海中的荒島猶如失落的人心,在罪錯的反思中變得無所憑依。文明在小島上荒蕪,道德的流放地萬物蕭條,無人生還。這部小說在此時變得深刻起來,當後世的讀者一再感嘆克里斯蒂「目眩神迷」的寫作技巧時,似不應忽略她筆下流露的哀嘆之聲。

D. 伊索寓言殺人兇手讀後感

伊索寓言殺人兇手讀後感:對於有罪的惡人,不論在地上,空中還是水裡,都不會安全。
從未見過獅子的狐狸:有隻狐狸從未見過獅子,後來有機會見到了。第一次見著驚慌失措。第二次見著仍然害怕,但不如前次那麼怕了。第三次見著,竟然壯起膽子走上去和獅子攀談起來。
熟悉了,就不那麼怕了,認識新事物的過程大抵是這樣。

E. 馬加爵事件讀後感

外面正下雨,小小的,密密的,看著在房間外輕搖的葉子,忍不住想起馬加爵,記得他事件剛發布時,還沒有太大的反應,可現在卻不自覺的痛心他,看了好幾遍他的遺書,腦海是他讓我感覺字字含血帶淚的話語:他不想殺人,他不是壞人,他受盡了欺凌,是殘酷的現實讓他這樣,周圍的人都太無情太冷漠,給他的只有白眼和屈辱,而被關心的滋味他也許未曾領略過。他有朋友嗎?他以為有,然而,最後他卻發現那人是如此的虛偽與可惡,他也和別人一樣歧視著自己……那一刻,他知道自己的人格尊嚴是徹底的一文不值,因為被世界拋棄被冷落加上自尊心被極度踐踏,他選擇了很極端的做法:殺害了幾名同學·很多人都叫他殺人狂魔,可是要知道殺人那一刻他需要多大的膽量、他該是何等的憤怒……

從昨晚開始到現在一直和朋友討論著馬加爵,幾乎都說他該死、心理變態、神經病、腦不好、死了是好事……我無法理解他們的看法,只能拚命的說馬加爵不壞,他們說我傻說我懂什麼說我還小看不到事情本質,我不認同,對於馬加爵我感到的是痛心,看著他的遺書,鼻子會酸,看著他的照片他的沒錢買鞋子的情況我很震撼……

馬加爵穿過的最好的衣服是囚服;

馬加爵是個孝子,不忍父母傷心;

馬加爵偷偷做苦工卻欺瞞父母說過得很好;

馬加爵在大冷天只能洗冷水澡;

馬加爵一天只能吃兩個饅頭

馬加爵受屈辱、歧視了;

最後,馬加爵殺人了,他受到社會無限的的譴責……

可是要是在殺人前他能聽到一句窩心的話、得到一點溫暖,他還會那樣做么?我想不會。

我知道被殺害的同學的家長會悲痛欲絕,我也因那幾條生命的逝去感到無奈,祈禱他們在下面過得好。

希望大家可以從馬加爵得到得到一點點啟示:不要瞧不起人、要對自己的話負責任。

在我們受到排斥、侮辱時,不要太難過太在意他人的說法,善待自己與他人。

願馬加爵和那四位同學,安息。

風,還在吹,雨,繼續的下……

F. 《做一個有道德的人》讀後感 800字左右

在我們現在所處的這一個社會上,在日常,有一種無形的東西在約束著我們的一舉一動。它是什麼?它就是道德,義大利詩人但丁說過:「一個知識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彌補,而一個道德不全的人卻難以用知識去彌補。」我們今天不去討論道德和知識誰更重要,但我相信我們的國家和民族最需要的是具有道德高尚的知識者。
現在中央電視台、中國文明網、我們的文明等等網站都在宣傳關於怎樣做一個有道德的人,那什麼是道德呢?
對於我們來說:
在家:洗衣做飯,疊被掃地,自理自立;孝順父母、尊敬長輩,學會感恩;不挑吃穿,不亂花錢,艱苦樸素、勤儉節約。 在校:見面行禮,主動問好,尊敬師長,知禮重節;交流談心,節日聯歡,互幫互助,關愛他人;積極參加活動,認真完成任務,愛護公物,關心集體,增強集體觀念。
在社會上:幫助孤寡,做「愛心天使」;參與社區清潔衛生,做「社區義工」;參與「迎奧運、講文明、樹新風」,做「文明使者」。
道德,是最美麗的花兒,隱藏在人們的心底,散發出它那迷人的清香。
道德,是一種愛心,當別人在需要幫助時,給予最真誠的幫助。
道德,是一種美德,是一種財富,更是一種智慧。
道德有時是只是種誠信,踏踏實實地生活和做生意。
道德有時是渺小的,多做一個動作,多說一句話,你就已經獲得了道德。
俗話說言必信,行必果 滿招損,謙受益。
我們要做一個有道德的人,這是我們每個人一生的必修課,是需要我們一生去不斷學習的。
道德還能讓社會更加和諧,幸福,美滿。
但有些人卻說道德就是胡總書記提出的「八榮八恥」為具體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做到「八榮」要求就是有道德的人,高尚的人;有「八恥」言行的人就是缺德的人,是可恥的人。人是軀體和心靈組合而成的,沒有精神,沒有道德,沒有榮辱是非的人是一個殘缺的人。
現在的人太不道德{尤其是個別政府官員}從小媽媽就教育我們一定要做一個有道德的人但他們做到了嗎?現在的公款吃喝、吃完原告吃被告、貪污等等等等好像成了流行時尚,還有醫院、葯廠,我一個消化不良醫生給開了三種進口葯,一種美國的,一種德國的,還有一種澳大利亞的,花了500多元人民幣,現在誰還看得起病啊。
如果我是政府官員絕不會讓這種情況發生。
人無德不立,國無德不興。由此可知,行為品德無論對個人還是對整個國家、整個民族都是何等的重要。一個高素質、有教養的現代文明人,必須有良好的文明禮儀。文明是什麼?文明是路上相遇時的微笑,是同學有難時的熱情幫助,是平時與人相處時的親切,是見到師長時的問好,是不小心撞到對方時的一聲「對不起」,是自覺將垃圾放入垃圾箱的舉動,是看到有人隨地吐痰時的主動制止等等。文明是一種品質,是一種修養,是一種受人尊敬並被大家廣泛推崇的行為。有的同學認為,現代社會講個人自由,懂不懂文明禮儀沒關系,只要學習好、有真本事就行了。的確,現代社會尊重個人的選擇,自由度大了,然而,這並不意味著,現代社會對人的文明禮儀降低了要求。恰恰相反,現代社會對人的文明禮儀要求更高了,因為文明禮儀是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我們只要留心一下周圍人物,注意一下大眾傳媒,就不難發現,凡是事業有成的人他們都十分注重文明禮儀。事實上,越是懂文明禮儀的人,越能獲得自由發展的廣闊天地,因為他是受人們歡迎的人。相反,如果缺乏教養,不懂文明禮儀,人們採取不歡迎的態度,又怎麼能發展事業,立足社會?、
做文明之人,就要會用文明語,做文明事。再簡單地講就是要懂禮貌,明事理。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禮貌待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生活在幸福時代的我們,如果不能繼承和發揚這種優良傳統,就不能真正做一個快樂的人。「良言入耳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這句俗話大家要記住。文明禮貌是最容易做到的事,同時也是生活里最重要的事,它比最高的智慧,比一切的學問都重要。禮貌經常可以替代最珍貴的感情。同學之間也離不開禮儀,它就像潤滑油,使粗糙的摩擦消失,如果有矛盾,應該多進行自我反省,互相理解、寬容待人。
那麼,怎樣才能成為有教養的人呢?讓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努力吧。
首先,注重個人的儀容儀表、儀態舉止、談吐、著裝等。從儀容儀表說,要求整潔干凈:臉、脖頸、手都應洗得乾乾凈凈;頭發按時理、經常洗;指甲經常剪;注意口腔衛生,不當眾嚼口香糖;經常洗澡、換衣服,消除身體異味。
從儀態舉止說,要從站、坐、行以及神態、動作等方面嚴格要求自己,古人對人體姿態曾有形象的概括:「站如松,行如風,坐如鍾,卧如弓。」優美的站姿給人以挺拔、精神的感覺;坐姿要端正挺直、大方得體;走路要挺胸抬頭,肩臂自然擺動,步速適中;表情神態要表現出對人的尊重、理解和善意,面帶微笑;談吐要態度誠懇、親切,使用文明用語,簡潔得體。著裝要干凈、整潔、得體,符合學生身份,體現出新世紀學生蓬勃向上的風采。
其次,注意公共場所禮儀。公共場所禮儀包括在學校、教室、宿舍、影劇院等場所的禮儀,還有走路、問路、乘車、購物等方面。校園禮儀十分重要,在教室和宿舍,要遵守公共秩序,不能大聲喧嘩。課堂禮儀對老師的教學影響很大,它直接關系著一個班的榮譽與凝聚力,體現這個班的班風班貌。上課時要提前到教室進入准備狀態,課堂上要積極配合老師搞好教學活動,下課後的休息時間,不隨地吐痰、亂扔紙屑,不拿粉筆頭玩,上下樓梯一律右行,見老師和客人要用普通話主動問好,不能視而不見。另外,我們還應該愛護花草樹木和一切設施,不穿越綠化帶,愛護清潔衛生,服從老師管理和接受值周生文明監督崗及其他人的批評、勸阻。受到老師的幫助,應主動誠懇地說謝謝。
求人幫助之後,一定要說:「謝謝」。如遇他人求助,應盡力給予幫助,如不能解決時,應說:「很抱歉。」到商店購物,不可以「上帝」自居,要用禮貌語言,購物之後也應說謝謝。看他人演出,要尊重演員,適時禮貌鼓掌,不能提前退場。乘坐公共汽車、火車,要照顧老人、小孩和殘疾人,要保持車上衛生環境,不亂扔東西,上車不要爭搶座位。
同學們,文明禮儀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就在我們身邊。讓我們大家都提高自己的禮儀意識,重視禮儀,按學校要求堅持訓練,發現自己的不足,及時改正不講文明禮儀的行為。只有這樣,才能使自己逐步養成文明禮儀習慣,成為有氣質、有風度、有教養的現代文明人。
善,從不因微小而暗淡,做文明之人,永遠的呼喚!一生的追求!

《做一個有道德的人》讀後感
2009-06-19 為什麼說道德非常重要?一句名言可以告訴我們:「一個知識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彌補,但一個道德不全的人卻難以用知識去彌補。」
有一種道德叫敬業。文中的那位老師身體不舒服,但是為了給同學們上課,他堅持著悄悄的和病魔作戰,最終倒在了講台上,這為老師是多麼偉大。
有一種道德叫奉獻。5月12日,汶川大地震樓房劇烈的搖晃著,在這一瞬間老師不顧自己的安危,只想著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去保護他的每一個學生。在這一瞬間,老師就像我們的媽媽多麼偉大。官兵們也不顧自己的生命,在餘震不斷的廢墟上救人,在最危險的時候他們總是先想著別人,用自己的生命換取別人的生命。難道人們沒有感覺到一個偉大的靈魂在他們上空盤旋嗎?
有一種道德叫孝道。我們要孝敬自己的父母,如果你連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敬,那你做的每一件事還有什麼意義?
還有一種道德叫誠信。在生活中,誠信是非常重要的。我們答應了別人的事情就一定要辦到,如果你沒有辦到,別人就永遠都不會相信你了。一個人連誠信都沒有,那麼他做任何事都不會成功。
今天我讀了《中國小記者報》上有篇好文章——《做一個有道德的人》,我覺得我們要做敬業的人,奉獻的人,講孝道的人,講誠信的人!

G. 求一篇兩個中職生觸犯法律額案例的讀後感。700字左右

中學生犯罪案例分析給我們的啟示 一天晚上,某縣中學的4位學生,晚餐在校同桌飲酒後,傍晚闖進了城郊某中學的男生寢室里,?其中3位封門堵道,一位大聲地對學生喊叫:「弟兄們,快把你們的錢物交上來,若誰頑抗脫逃,就要誰的狗命。」他一邊說著,一邊就揪住1位學生,把他打翻在地,並掏出匕首對准他的脖子,在場的其他學生嚇得驚慌失措,不知怎辦才好,不得不乖乖地把自己的錢掏出來。當晚,他們採取這種強制手段,?共收取了人民幣480餘元。由於受害學生報案及時,他們在作家40分鍾後同時落網。在此案中,行為人「在客觀上表現為對財物的保管者、所有者、守護者使用暴力、脅迫或其他方法,迫使其支出財物;」在方法上,實施暴力,公然「對被害人的身體實施打擊或者強制,例如,捆綁、毆打、禁閉、傷害等等」,嚴重威脅著他人的生命、健康的安全;在主觀上,是有意地採用暴力手段,奪取錢物,並以非法佔有為目的。故,4位學生的行為已觸犯了刑律。我國刑法還對刑事責任年齡問題作了明確的規定:「(1)犯罪時已滿16歲的人是完全負刑事責任時期。因為他們的智力隨著年齡的增長已具有分辨是非善惡的能力,應當要求他們對自己的一切犯罪行為負刑事責任。(2)犯罪時已滿14歲不滿16歲的人是相對負刑事責任時期,只對幾種社會危害性較大的犯罪如殺人、重傷、搶劫、放火、慣竊罪或者其他嚴重破壞犯罪負刑事責任。達到這種年齡的人,雖然具有一定的識別能力,但畢竟尚小,社會知識缺乏,對不少犯罪行為還不具有完全辨認和控制自己的能力,因此,把他們負刑事責任的范圍控制在幾種重大犯罪之內是適宜的。」這4位學生犯罪時3位16周歲,一位15周歲,理應根據刑事責任年齡,追究他們應負的法律責任,他們是罪有應得。中學生是祖國的未來,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應加強對他們的法制教育,把中學生違法犯罪消滅在萌芽階段,把每一位學生都培養成為遵紀守法的好公民。此案給我的啟示是:第一,作為班主任,不能只管教不管導,上例就是很好的教訓。要在平時教育學生遵紀守法,並根據這個主題多開展活動,使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不可輕德重智。第二,學校要有計劃地組織青少年學生學法用法,使學生明白什麼是法律禁止做的,什麼是法律規定必須做的,什麼是提倡努力去做的。使他們通過學法用法提高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第三,校政教處要組織學生開展多種形式的法制教育活動。如法制報告會,組織指導觀看法制題材的電影、電視劇,組織學生參加公開審判會等,使學生直觀地認識到法律的神聖和威嚴。第四,全校教職工要把對學生的行為規范教育作為自己工作的共同任務,不能誤認為規范教育是政教處、班主任、政治教師的事,與己無關。要嚴格禁止學生的吸煙飲酒、談情說愛、打架斗毆等不良行為。從日常行為抓起,從小事抓起,只有這樣,才能控制不良傾向的產生,才能避免違法違紀事件的產生。 中學生犯罪案例分析鹿苑中學 朱鶴穎一個人走上犯罪道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常言道:千里之堤,潰於蟻穴。如從小養成了各種不良習性的話,以後要改正就很難,平時如果不注重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不注重規定自己的言行,不按照各種規章制度做事,最後必將釀成大錯。下面是幾個真實的案例:一個是發生在2002年的一名十四周歲的中學生投毒案,這起案件發生在2002年的四月份某天下午,該學生將自己買來未吃的冰袋咬破一口,再灌入一點老鼠葯,而後放入附近一同學的課桌上,第二天,坐該課桌的同學喝了這有毒的冰袋後,很快就死了。這起案件偵破後,該投毒的中學生後悔不已,他說自已沒有想害死人,只是想讓同學吃了拉肚子,但是嚴重的後果已經造成,該學生的後悔不能代替法律的懲罰,根據《刑法》的規定,投毒致人重傷、死亡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死刑。後該同學被判處有期徒刑十年。同樣是2002年發生的一個案件,被告人劉某年僅15周歲,原是某中學的學生,在一次偶然的情況下進網吧玩了一下,覺得挺好玩,以後就經常到網吧玩,之後一直沉迷於玩網吧和游戲機,但父母不給錢,怎麼辦呢,他想到了向同學下手敲錢,一天,他在該中學操場玩時,看見同學方某,劉某就走上前要方某給他錢,並威脅方某說,你以前跟別人打過架,被打的人叫我來拿醫葯費,自己認識許多社會上的人,不給錢就叫人來打死你,方某很怕,將自己身上僅有的五元錢給了劉某,以後劉某陸續向方某要了三次,共計六十餘元,最後一次,被告人劉某逼方某拿五十元,方某不給,劉某便將方某帶到一偏僻地方,用玻璃刮方某手掌,用煙頭燙方某,並要求方某第二天中午把錢交到劉某手中,在這種情況下,方某才將這件事告訴其父親,方某父親馬上到公安機關報案,並配合公安人員將被告人劉某抓獲歸案,劉某在接受審判時說道:「我以為只是敲點同學的錢好玩,不知道會有這么嚴重的後果」,劉某後被判處有期徒刑二年六個月。再就是一個發生在2001年夏天的案例:杜某十四歲,成績一直很好,他在暑假裡,與同學玩時認識了在社會上混的李某等一夥人,他見李某比自己才大兩歲,卻比自己瀟灑得多:李某出手大方,經常帶杜到網吧、游戲室等地方玩,他很羨慕李某,於是天天跟著李玩,但是出去玩必須要有錢,李某口袋中的錢很快就用完了,李某就對杜說:「我們現在沒錢玩了,要玩就必須搞錢」,他們一合計杜某決定到一個他認為有錢的同學家去搶錢,杜某帶著李某等三人趁同學的父母上班、同學一人在家之時闖入同學家實施搶劫,同時還將該同學打成重傷。公安機關很快就破了案,將李某和杜某等人抓獲歸案。到了9月1號,杜某坐在牢房裡悔恨交加,他痛哭道:「今天是開學的日子,我多麼想背著書包去上學呀,當時我只是想到好玩,我沒想到我的行為是犯法的,我後悔呀。」但是法律是無情的,誰觸犯了它就要受到處罰。 中學生犯罪案例分析來源:管理員 時間:2009-12-11 17:40:35 瀏覽:2372次

案例一:
一天晚上,某縣中學的4位學生,傍晚闖進了城郊某中學的男生寢室里,掏出匕首威脅並毆打宿舍學生,共搶劫200餘元。由於受害學生報案及時,他們在回家40分鍾後同時落網。
案例分析:在此案中,行為人「在客觀上表現為對財物的保管者、所有者、守護者使用暴力、脅迫或其他方法,迫使其交出財物」;在方法上,實施暴力,公然「對被害人的身體實施打擊或者強制,例如,捆綁、毆打、禁閉、傷害等等」,嚴重威脅著他人的生命、健康的安全;在主觀上,是有意地採用暴力手段,奪取錢物,並以非法佔有為目的,故4位學生的行為已觸犯了刑法。我國刑法還對刑事責任年齡問題作了明確的規定:「(1)犯罪時已滿16歲的人是完全負刑事責任時期。因為他們的智力隨著年齡的增長已具有分辨是非善惡的能力,應當要求他們對自己的一切犯罪行為負刑事責任。(2)犯罪時已滿14歲不滿16歲的人是相對負刑事責任時期,對社會危害性較大的犯罪如故意殺人、故意傷害、強奸、搶劫、販毒、放火、爆破、投毒等犯罪負刑事責任。這4位學生犯罪時3位16周歲,一位15周歲,理應根據刑事責任年齡,追究他們應負的法律責任。
案例二:
16歲的中學生劉某是某中學高二學生,家庭條件很好,劉某從小就嬌生慣養,在學校不求上進,幾乎每天都出入網吧並染上了賭博的惡習,花錢如流水,時間長了,父母知道他的惡習,便嚴格控制他的經濟來源。由於找父母要錢這條路走不通,又實在渴望出去瀟灑一下,一天,他趁父母外出之機,將家裡的5000元現金偷走。一個多月後,劉某的父母發現5000元現金被盜,很快就懷疑到他,於是追問兒子有沒有拿家裡的錢。此時,5000元錢都快被他揮霍光了,劉某害怕家長責備,便一再說自己沒有拿,其父親便向公安機關報了案。公安機關經過縝密的偵查後將犯罪目標鎖定在劉某身上。在大量事實面前劉某不得不承認錢是自己偷的,公安機關遂將其刑事拘留,後轉為逮捕。父母知道竊賊是自家的兒子後,認為兒子偷拿父母的錢財不犯罪,他們也不想追究責任,要求公安機關釋放劉某,但公安機關認為劉某已涉嫌犯罪,因此對於劉某父母的請求未予允許。
案例分析:盜竊父母或近親屬的財物,在是否構成犯罪和處罰上有其特殊性。法律規定:「偷拿自己家的財物或者近親屬的財物,一般可不按犯罪處理;對確有追究刑事責任必要的,處罰時也應與在社會上作案的有所區別。」劉某偷盜自家錢財達5000元,數額大,在父母追問時又拒不承認,且把偷拿的錢用於賭博和揮霍,結合這些情節看,劉某應當屬於「確有追究刑事責任必要的」情形。司法機關以涉嫌盜竊罪將劉某刑事拘留,這是完全符合相關法律規定的。不過,劉某偷盜的財物畢竟是自己家的,其社會危害性明顯比在社會上作案要小,加之他屬於未成年人,因此法院在宣告其有罪的同時,通常會給予較大幅度的減輕處罰。
案例三:
二00二年七月的一天晚上,某中學三位同學乘門衛不注意,悄悄溜進學校,直奔某班教室。一名同學對著教室門先踹了幾腳,然後另兩名同學接著踹,將教室門板踢下一塊,三人乘此鑽進教室,又開始毀壞其他東西,後揚長而去。
案例分析:《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72條規定:「結伙斗毆、尋釁滋事、擾亂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教育教學秩序或破壞校舍、場地及其他財產的由公安機關給予治安管理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三名同學破壞校舍及其他財產行為,應由公安機關依據《治安管理處罰條例》有關規定給予處罰。
案例四:
李某(男,19歲)、王某(男,19歲)、徐某(男,15歲)預謀綁架某鄉中學生劉某、張某,然後向其家勒索現金。於2005年5月8日晚6時許,犯罪嫌疑人李、王帶著事先准備好的凶器卡簧刀二把,繩子三根,鐵棍一根,膠帶一卷,預先到達某鄉大橋東頭第三瀉洪口處,另一犯罪嫌疑人徐以去河西玩電腦游戲為由將劉某(男,16歲)、張某(男,15歲)從家中騙出,當三人走到西大橋東頭時,徐借口說去橋墩取事先藏在那的錢,將被害人騙至西大橋東頭第三個橋墩處,這時躲在橋墩處的李、王手持卡簧刀將二被害人逼住,李用鐵棍猛擊劉頭部數下,劉倒地後王、徐又用事先准備好的繩子將劉的脖子勒住,約一分鍾後見劉不動了,又用同樣的手段將被害人張打倒,認為二被害人已死亡迅速逃離現場。三犯罪嫌疑人第二天給張某家打電話索款,要人民幣五萬元。
案例分析:李某、王某和徐某預謀實施的是綁架罪,但具體實施犯罪過程中,他們不僅實施了綁架的行為,並且還實施了故意殺人的行為。按照我國刑法的規定,實施綁架行為並殺害被綁架人的,以綁架罪論處。這種類型的綁架罪實質上包含兩種具體的行為:一為綁架行為,二為殺害被綁架人的行為。這兩種情況在我國刑法中均可構成獨立的犯罪,即一般情節的綁架罪和故意殺人罪。本案中,李某、王某已夠法定年齡,所以應承擔完全刑事責任。徐某案發時的年齡為未滿16周歲,根據刑法第17條的規定,其不應對綁架罪承擔刑事責任,但應對其實施的故意殺人罪承擔刑事責任。
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未成年人違法犯罪並非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積累、漸變過程。讓我們每一個同學自尊自愛,遵規守紀,做一名品學兼優的好學生。
法制安全辦(宣091204) 2009年12月

熱點內容
婚姻法解釋一不得已不知情 發布:2025-02-07 00:28:46 瀏覽:336
勞動合同法講座ppt 發布:2025-02-07 00:00:01 瀏覽:806
2017婚姻法婚前買房 發布:2025-02-06 23:41:18 瀏覽:868
怎麼樣的合同具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2-06 22:18:27 瀏覽:266
宋疃司法所 發布:2025-02-06 22:11:37 瀏覽:186
泰州市姜堰區人民法院 發布:2025-02-06 21:11:45 瀏覽:162
民事訴訟法監督程序 發布:2025-02-06 20:10:29 瀏覽:603
章程適用合同法嗎 發布:2025-02-06 20:08:19 瀏覽:562
北京市法律援助的困難證明 發布:2025-02-06 19:31:09 瀏覽:839
上海對外經貿法學調劑 發布:2025-02-06 18:04:15 瀏覽: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