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生活道德規范
A. 大學生如何遵守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規范
當前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現狀及特點 思想道德素質主要包括政治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法制觀等內容。當代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的主流是積極向上的,他們渴望成才,准備獻身事業,報效祖國,積極思考國家的命運和自己的社會角色,其危機感和使命感明顯增強。但我們也清楚地看到,一些大學生在社會各種消極因素的影響和沖擊下,觀念上、道德上產生了錯位和傾斜,使得青年學生的思想也發生了變化,主要表現為: 思想道德心態逆轉,理想追求淡化。知識經濟條件下,社會對大學生寄予厚望,而一些大學生的文明素質卻令人擔憂。一些學生以自我價值的實現為核心,強調個人本位,社會、集體次之;在物質和精神關繫上,過分關注眼前的機會和發展,忽視遠大理想和目標,不少人把實現較高經濟收入和安穩生活放在人生追求的首位,重實惠、求實用,從而淡化社會責任感,甚至陷入極端個人主義的泥坑;在索取與奉獻關繫上,則一味地強調索取,認為個人貢獻應與社會索取相等價。還有部分學生在價值觀取向上過於急功近利,敬業意識薄弱,理想追求淡化。 自我意識膨脹,生活行為失范。當代大學生自我意識很強,希望盡快擺脫社會和成人對他們的監護,於是向社會發出「請相信我們」的呼喚。但是由於他們的辨析力尚弱,自我控制力較差,因此,在缺乏引導的情況下,不能正確掌握善與惡、公正與偏私、誠實與虛偽、高尚與卑劣、榮譽與恥辱的界限,進而出現了道德觀念淡薄、生活行為失范等現象。在個人文明舉止方面,有些學生過分強調個體行為的隨意性。隨意、庸俗被少數學生看作是一種「瀟灑」,而對道德、紀律的蔑視與叛逆卻被看作是有個性。在男女交往中,只注重感情體驗、生理要求,面忽視男女雙方愛情的義務和道德責任,甚至有個別學生對學校嚴令禁止的婚前性行為的做法漠然置之,認為這是個人的自由。在維護社會公共利益方面,不少學生對這一體現大學生責任感與文明程度的規范未加重視,甚至行為失范:考試作弊、損壞公物、隨地吐痰、買飯加塞等現象時有發生。 家庭教育欠缺和過分溺愛。家庭是社會最基本的細胞,也是基礎文明教育的起點,要教育子女成為一名有高尚道德的人,就必須從家庭教育開始。然而現實表明,家庭的基礎文明教育是不容樂觀的,一方面由於我國現在仍處於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文化教育的普及面還不夠,家長文化程度的偏低,決定了學生接受家庭基礎文明教育是低層次的、不全面的。另一方面,七十年代後期出生的獨生子女已開始進入大學,由於獨生子女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往往受到過分溺愛。不少學生已習慣以我為中心,「人人為我」視其為理所當然,至於「我為人人」既不去想,也不願去做,久而久之,尊敬師長、敬老愛幼觀念淡薄了,冷漠、自私、怕苦、怕累的壞習氣養成了。一些家長寧願自己吃苦受累,節衣縮食,也要讓自己的孩子舒舒服服、體體面面上學,對他們有求必應,很少甚至不去過問他們的花費去向,這無疑變相地鼓勵了孩子的高消費,滋生了擺闊氣、講排場的惡習。 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教育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積極探索適合當代大學生特點的有效方法和途徑,是我們進行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教育和培養取得成效的必然要求。應從以下三方面進行探討: (一)、堅持用優秀傳統文化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引導大學生做品德高尚的人。中國傳統文化是包括哲學、教育、史學、經濟、文學、藝術、宗教、科技為主要內容的中華民族所創造的物質和精神成果的總和,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則是一個跨越人類生存時空的概念,具有超越歷史階段的綿延特性。它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載體和體現,是中華民族勤勞和智慧的結晶。它以悠久的歷史、豐富的內容、深刻的蘊涵、高遠的意境、恢弘的氣慨,凝聚著中華民族團結奮進的精神,體現出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偉大的精神風貌和氣質,表現出中華民族的精神品格和精神追求,展現出富於民族特色的理論特質和人文價值。如「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操,「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氣節,「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奉獻精神。這些優秀的道德理論和文化傳統,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堅持用這種民族的傳統精神教育、引導當代大學生增強其民族的自尊、自信、自強精神,從而鍛煉出符合中國國情和時代需要的新型民族精神,是我們德育工作者的責任。 (二)、加強公德教育,培養大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從總體上看,當代大學生具有一定的社會公德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多數青年學生在觀念上都能夠認同遵守公共秩序,愛護公共財產,講究公共衛生,尊重他人,處理好與他人的人際關系等公德意識的重要意義。然而在上述公德意識行為的體現上,大學生的公德意識水平卻表現的偏低。在大學的校園里,我們經常看到許多不文明現象的存在。大庭廣眾之下,勾肩搭背,摟摟抱抱;亂扔果皮紙屑;隨地吐痰;抽煙喝酒;打架斗毆;在牆壁上亂塗亂畫等。雖然這些不文明行為僅是一部分人所為,但是卻在校園精神文明建設中造成了極壞的影響。而社會公德是維護人類社會公共生活秩序順利進行所必須的,它是一種公共服務行為規范,具有強烈的心理暗示作用,所以這種不文明行為也影響了大學生公德意識總體水平的提高。鑒於此,加強大學生的公德教育,培養大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就成為當前德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首先要提高認識。社會公德要求的文明範疇是最基礎的文明行為,如果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人連這些基礎的文明行為都做不到,那將是教育的悲衰。因此,高校必須意識到,公德教育是關繫到能否培養合格人才的問題,而人才的素質又是衡量國家綜合國力的標志之一。為此,許多國家對學生的價值觀及德育教育都非常重視。英國教育部頒發的道德教育大綱中明確規定:學校必須向學生傳授道德觀、價值觀、培養學生誠實、信用、尊重別人權利、愛惜他人財物的良好品質。日本則以其良好的國人素質,讓世人看到了道德教育之成效。知識經濟條件下的教育,不僅要使學生有知識,會做事,更重要是會做人。因此,我們必須以高度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把大學生的基礎文明建設和社會公德教育作為高校精神文明建設和德育教育的切入點,在提高認識的基礎上加大投入,並堅持不懈地抓下去。 其次是注重學生的養成教育。公德教育不僅僅只是喚醒大學生的公德意識,更重要地是對大學生進行日常行為規范教育和加強管理,包括公德行為方式的選擇和行為習慣的養成。加強管理是為了更好地育人,而優良的育人環境,優良的校風校紀的形成,一方面要依靠強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另一方面必須有一定的管理措施作保證。教育與管理相結合,是養成教育的一項基本原則。只有思想教育而無具體措施,容易流於空對空,文明習慣、優良傳統、優良作風不容易養成。學生懂得應該怎樣做,在行動上卻又往往不去做;只有管理措施而不強調養成教育,就不能形成自覺的文明行為,學生雖然知道必須這樣做,但在內心裡並不自願,甚至往往形成抵觸、逆反心裡,只有把養成教育和管理結合起來,才能形成自覺的文明風尚和文明習慣。在日常管理服務中,我們要強調環境對育人成才的影響,在大力加強養成教育的同時,切實加強管理。好的文明行為將得到鞏固,強調管理也是教育,並不是片面強調管理,而是要在管理的過程中加強教育管理,尤其是注重加強「養成」教育。教育是為了提高自覺性,而管理則是使這種自覺性形成習慣,使各項管理制度和措施得到貫徹落實,只有形成文明的習慣,社會公德才能形成。實踐證明,公德教育就應以社會禮儀常規教育為起點,進行養成教育,使大學生懂得和遵守最基本的公共道德。這不僅是思想道德教育首先要解決的問題,也是學生做人最基本的條件,決定著大學生能否以一個文明人的姿態步入社會。
B. 人們在社會公共生活中必須遵守的道德規范是什麼
一,社會公德的定義。
可以從不同方面加以界定,其內涵主要有以下三種。一是指社會公共生活准則。這些公共生活准則是需要人們在公共生活中共同遵守的基本規則。二是指與私德規范相對應的公德規范。私德是人們在私人生活和交往中應當遵循的道德規范,公德則是人們在公共生活中應當遵循的道德規范。三是指在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中應當遵守的、有著廣泛的適用性的制度、守則等。社會公德是指在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應該遵循的道德准則。
二,社會公德基本特徵
繼承性。千百年來,人類在共同生活、相互交往的過程中,形成了共同
遵守的公共生活基本准則。這些准則凝結著人類的道德智慧,是社會公德的重要組成部分。如在人際交往中尊重他人、信守諾言,在公共場合注重禮貌、相互謙讓等,無論在什麼社會條件下,都是人們在公共生活中應當遵守的基本准則。
基礎性。社會公德是社會道德體系的基礎層次,是每個社會成員都應遵
守的最起碼的道德准則,是社會作為維護公共生活而提出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每一個社會成員都應當具備社會公德素養。
廣泛性。社會公德是全體社會成員都必須遵守的道德規范,具有最廣泛
的群眾基礎和適用范圍。任何一個社會成員,無論具有何種身份、職業和地位,都必須在公共生活遵守社會公德。
簡明性。社會公德大多是生活經驗的積累和風俗習慣的提煉,往往不需
要作更多的說明就能被人們理解,如講禮貌、講衛生、講秩序等就是基本的生活共識,「不隨地吐痰」、「不亂穿馬路」等公德規范,更是簡捷明了。
三,社會公德的主要內容
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包括大學生在內的每一個社會成員,都應遵守以「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德。
C.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規范有哪些
公民的基本道德規范內容: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
中共中央《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提出了「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二十字的公民道德基本規范。它不僅體現了道德的先進性與道德的廣泛性的統一,還體現了中國傳統美德、革命道德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產生的新道德的統一。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規范,即社會公德,是指人們在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中應該遵守的行為准則,是維護公共利益、公共秩序、社會和諧穩定的起碼道德要求。社會公德最基本的要求是遵紀守法。
(3)公共生活道德規范擴展閱讀:
公民的基本道德規范提出的意義:
1、公民基本道德規范的提出,體現了我們黨對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規律的深刻把握。
2、公民基本道德規范的提出,體現了歷史傳統與時代精神的有機結合。公民基本道德規范,既是對中國優良道德傳統和中國革命道德傳統的繼承與弘揚,又體現了新的時代條件下對道德建設的新要求。
3、公民基本道德規范的提出,體現了對社會主義道德體系內容的豐富和拓展。
D. 屬於公共生活中道德規范的是
1.文明禮貌
2.助人為樂
3.保護環境
E.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規范有哪些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規范有: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社會交往必然的道德要求。文明禮貌是調整和規范人際關系的行為准則,與我們每個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
助人為樂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核心和原則在公共生活領域的體現,也是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的基本要求。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對社會共同勞動成果的珍惜和愛護,既顯示出個人的道德修養水平,也是每個公民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和義務。
道德的作用
始終為產生它的經濟基礎服務,它以自己的善惡標准從道義上論證產生它的經濟基礎的合理性和正義性,促進自己經濟基礎的形成和鞏固,並譴責和否定不利於自己經濟基礎的思想和行為。
在階級社會中,道德是階級斗爭的工具之一,統治階級的道德為統治階級的利益辯護,是維護其階級統治的精神力量。
被統治階級的道德代表被壓迫者對這個統治的反抗和末來的利益。一切進步的道德,總是對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發展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而一切落後、腐朽的逍德則對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發展起著消極的阻礙作用。道德還對上層建築的其他領域以及社會生活秩序起著重要影響。
F. 公共生活中人們應當遵守的道德規范和法律有那些
1、保護環境,強化生態倫理觀念:
環境道德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人們回應當熱愛答大自然。熱愛大自然,實質上也是對人類本身的熱愛,是對生活的熱愛,是對牛命價值的重視
2、遵紀守法,自覺維護公共秩序:
現代社會是法治社會,每個公民都必須具有很強的法治意識,有必備的法律知識,自覺維護法律的權威,認真執行各項法令、法規和各項規章制度。
3、愛護公物:
隨著社會現代化程度的日益提高,社會的公用設施,如公路、鐵路、水電線路、通信設備、衛生消防設施等等,能否受到妥善保護,使之發揮作用,都關繫到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問題。
4、助人為樂:
要求盡一切努力保護兒童,尊重婦女,尊敬和關懷老年人,尊重和愛護人才,關心幫助鰥寡孤獨和殘疾人,設身處地,多為他人著想。
5、文明禮貌:
我們可以說人類社會進步的基本趨勢,是由野蠻向文明的過渡,由野蠻人變為越來越文明的人。所以,人類行為文明的基本規范,就成為現代社會公德的一個首要內容。
G. 在公共生活中如何遵守道德規范
社會公共道德規范簡稱為社會公德,是一種與個人德行(涉及個人生活以及品德、作風、習慣等等)相對的起碼的公共生活規則,是人們對善與惡、榮與辱、美與丑等現象的認識、判斷能力。社會公德是在人們長期共同生活中形成的,依靠社會的輿論、人們的信念、習慣、傳統和教育等力量來維持,為每個社會成員所遵循。社會公德具有時代性和階級性。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是基本的社會公德。尊敬師長、愛護公物、文明禮貌、講究衛生、遵守公共生活秩序等等,都是社會公德的內容和要求。法律規范與道德規范是相互配合、相互補充和相互滲透的。法律在保護、傳播、發展道德規范方面起重要作用,甚至把一部分道德規范直接變成法律規范。人們依靠內在信念所造成的道德力量約束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可以更好地貫徹執行法律。合乎道德規范的,也不會違反法律規范。它們之間的主要區別在於:道德規范依靠社會的輿論、人們的信念、習慣、傳統和教育等力量來維持,法律規范則依靠國家的強制力來推行
H. 思修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規范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規范
(一)社會公德及其特點
社會公德是指在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應該遵守的道德准則。《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明確指出,社會公德「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在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層面上,社會公德主要體現為舉止文明、尊重他人;在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層面上,社會公德主要體現為愛護公物、維護公共秩序;在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層面上,社會公德主要體現為熱愛自然、保護環境。社會公德作為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中應當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規范,其基本特點主要表現為:
1.繼承性
千百年來,人類在共同生活、相互交往的過程中,形成了共同遵守的公共生活基本准則。這些准則凝結著人類的道德智慧,是社會公德的重要組成部分。
2.基礎性
社會公德是社會道德體系的基礎層次,是每個社會成員都應遵守的最起碼的道德准則,是社會為維護公共生活而提出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3.廣泛性
社會公德是全體社會成員都必須遵守的道德規范,具有最廣泛的群眾基礎和適用范圍。任何一個社會成員,無論具有何種身份、職業和地位,都必須在公共生活中遵守社會公德。
4.簡明性
社會公德大多是生活經驗的積累和風俗習慣的提煉,往往不需要作更多的說明就能被人們理解,如講禮貌、講衛生、講秩序等就是基本的生活共識,「不隨地吐痰」、「不亂穿馬路」等公德規范,更是簡潔明了。
(二)社會公德的主要內容
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每一個社會成員都應遵守以「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德。
1.文明禮貌
我國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譽。文明禮貌是打開心扉的鑰匙,是交流思想的窗口,是溝通感情的橋梁,它反映著一個人的道德修養,體現著一個民族的整體素質。
2.助人為樂
助人為樂是我國的傳統美德,我國自古就有「君子成人之美」、「為善最樂」、「博施濟眾」等廣為流傳的格言。把幫助別人視為自己應做之事,看做是自己的快樂,這是每個社會成員應有的社會公德,是有愛心的表現,正所謂「贈人玫瑰,手有餘香」。
3.愛護公物
對社會共同勞動成果的珍惜和愛護,是每個公民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和義務,它既顯示出個人的道德修養水平,也是整個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隨著社會現代化程度的日益提高,社會的公用設施得到妥善保護並保持良好狀態,是使公共生活有序進行的基本保證,也有利於每個人的工作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