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執法治國和

執法治國和

發布時間: 2022-02-05 19:17:41

Ⅰ 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區別與聯系

一、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區別:

1、法治屬於政治建設,德治屬於思想建設;

2、法治強調權威性和強制性,德治注重感召力和勸導力。

二、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聯系:

1、依法治國是最根本的治國方略,以德治國是在依法治國的基礎上,對人們的思想道德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2、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二者本質上是一致的,但屬於不同范疇。前者屬於思想建設、精神文明,後者屬於政治建設、政治文明。

3、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相互促進。依法治國方略的充分實現,有利於社會主義道德的推行,社會主義道德水平的普遍提高又必然促進社會主義法治的有效實現。

Ⅱ 怎樣依法治國

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具體來講,有以下四個方面:第一、要加強立法工作,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第二、要加強執法工作,行政機關要依法行政,司法機關要公正司法。第三、要完善民主監督制度。第四、要大力開展普法教育,廣泛進行法制宣傳,不斷提高廣大幹部和人民群眾的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特別是提高各級領導幹部的法制觀念和依法辦事能力,形成良好的社會法治環境。第五、要把依法治國和依德治國結合起來。

(一)有法可依有法可依,是立法方面的要求。這是依法治國的法律前提,也是依法治國的首要環節。有法可依是指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需要法律調整的領域和方面都有良好的法律可資依據和遵循。有法可依已不僅要求立各種各樣的法,更重要的是要求所立的法是良好的法,即符合人民的利益、社會的需要和時代的精神的法。如果所立的法非常糟糕或者漏洞很多,不僅會給壞人提供為非作歹的機會,還會使好人無從依法行事。從內容上說,社會主義法至少要滿足下列幾個條件:(1)要做到真正反映和充分表達以工人階級為領導的廣大人民的意志和利益。(2)要做到以「三個有利於」為根本標准,反映社會生活與時代發展的客觀需要。(3)要做到尊重和保護公民的各項人格尊嚴、人生自由、民主權利、政治自由、經濟權利和其他社會權利。總之,社會主義法在實質上應當實現人民性、合理性、公正性、合規律性幾個方面的深刻統一,這也正是社會主義法的生命力與優越性之所在。從形式方面說,社會主義法至少要滿足下列幾個要求:(1)要具有穩定性與連續性,也就是說,為了保證社會秩序和社會關系的相對穩定,法律不能朝令夕改,頻繁變動,反復無常,而應保持一定的穩定性與連續性。(2)要具有內在的統一性與協調性,也就是說,整個法律體系應當是一個以憲法為總綱的、根本精神一致的、各級各類法律法規內在和諧的體系,這樣有助於促進統一的、穩定的法律秩序的形成。(3)要經由民主的、科學的立法程序制定,這是保障法律科學性、民主性的程序基礎。民主的、科學的立法程序有助於發動廣大人民群眾和社會各界力量參與立法,廣泛集中民意民智,避免立法工作單純受部門利益、地方利益的驅使,或者完全依領導人個人的意志而立法。(4)要講究立法技術,注意借鑒歷史上的和國外的立法經驗,更要注意總結自己的立法經驗,提高法律的可操作性。

(二)有法必依有法必依是指一切政黨、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公民都必須依法辦事。這是依法治國的中心環節。有法必依的具體要求包括:(1)黨必須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活動。執政黨作為國家的領導核心,能否做到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活動,能否依法決策和依法辦事,是依法治國能否實現的關鍵。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實行並堅持依法治國,要求執政黨不去隨意干預國家機關的正常活動,更不能代替國家政權包辦一切,而是要時刻保持與人民群眾的密切聯系,與廣大人民群眾一起嚴肅認真的監督國家機關和公職人員嚴格執法守法,保證其充分、正確、合理地行使職權。全體黨員,特別是各級黨員領導幹部務必加強對法律和法學知識的學習,努力增強法治意識,掌握和提高運用法律手段管理經濟和社會事務的本領,以自身的實際行動帶動廣大幹部和群眾,在全社會形成學法、用法的良好風氣,為堅持依法治國打下堅實的思想基礎。(2)一切國家機關及其公職人員必須嚴格依法辦事。國家機關及其公職人員是代表國家制定、執行和實施法律的專門機關和人員。它們嚴格依法辦事,是實行並堅持依法治國的關鍵所在。這是因為,國家機關,特別是行政、司法機關,能否依法辦事直接決定法律能否正確、有效實現,直接影響政府的形象和法律的尊嚴。另一方面,國家機關嚴格依法辦事對社會成員的法律意識和法律行為有著重要的示範、導向和教化作用,有助於增強廣大人民群眾的法律意識帶動全社會形成遵紀守法的良好風氣。因此,國家權力機關、司法機關及其公職人員,都要嚴格依法辦事,這樣才能切實保護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同時又為人民群眾樹立守法的榜樣。(3)廣大社會成員要依法辦事。廣大社會成員不但要自覺以法律為行動指南,還要善於運用法律來爭取和捍衛自己的權力和自由,勇於同一切破壞法律秩序的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維護法律的威嚴。這是依法治國廣泛而深厚的社會基礎,是依法治國真正實現的重要標志。

(三)執法必嚴依法治國的關鍵是執法,難點和重點也在執法。執法必嚴,是指執法機關和執法人員嚴格依照法律規定辦事,堅決維護法律的權威和尊嚴。執法必嚴一是講執法要嚴肅,即執法機關和執法人員要本著對人民負責、忠實於法律的精神嚴肅認真地、一絲不苟地執行法律。二是講執法要嚴格,這又可具體化為五項基本要求,即正確、合法、合理、公正、及時。所謂正確,首先是指查清事實真象,事實認定正確,證據確實充分。這是正確適用法律的前提。其次是指正確理解法律,准確適用法律。這是執法的中心內容。再次是指實事求是,有錯必究。所謂合法,是指執法機關要依照法律規則、原則從事執法活動,不得以言代法、以權代法,更不得貪贓枉法;執法過程要符合程序法的規定和要求;執法結果要符合實體法的規則和精神。所謂合理,是指在正確、合法的前提下,執法要符合公共道德和社會公益的要求,符合人民的願望和實際的需要。所謂公正,是指要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對各方當事人一視同仁,同樣的情況同樣對待,同樣的案件同樣處理。所謂及時,是指在保證執法正確、合法、公正的前提下,要加快執法工作速度,提高執法工作效率,從而早日解決社會糾紛,保證社會關系健康、穩定地發展。

(四)違法必究違法必究,就是要嚴格追究違法犯罪行為人的法律責任。這是依法治國的必要保證,是法律威嚴的重要體現。違法不究,不但會使受到侵犯的合法權益得不到法律保護和救濟,使被破壞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得不到恢復,而且還會損害法律的威嚴,使法律失信於民。在追究法律責任時,專門的國家機關應堅持下列基本原則:(1)堅持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的原則,保證責任的認定客觀、正確、合法。(2)堅持公民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的原則。一切違法行為都要受到法律追究,不得放縱任何人的違法行為,不得畸輕畸重。(3)堅持責任與違法行為相稱原則。法律責任的種類、輕重應與違法行為的性質、危害程度相適應,既不能輕犯重罰,也不能重犯輕罰。(4)堅持專門機關工作與群眾路線相結合的原則,保證辦案工作正確、高效、合法進行。(5)堅持實事求是、有錯必究的原則。對於因各種主客觀因素所造成的冤假錯案,要依法予以糾正,追究直接責任人員的法律責任。

Ⅲ 依法治國和依法制國的區別

其實就是法治跟法制的區別吧
這個一般的法理學教材上都會講的。
最容易理解的是:
法治是與人治相對應的;
法制是指社會上有法律在運行,作為基本准則。而至於法律是否是至高的權威,那就不是「法制」的問題了。

Ⅳ 執法人員,如何做到依法治國

依法治國的意義、如何做到依法治國?
為什麼——意義: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證.維護國家的長治久安,最有效、最靠得住的辦法是實行法治.
怎樣做——國家:基本要求:有法可依(依法治國的前提)、有法必依(依法治國的中心環節);執法必嚴、違法必究(依法治國的有力保障).
怎樣做——個人( 我們應怎樣對待法律?或問我們如何做法制社會的合格公民?)
(1)樹立法制觀念,要學法、懂法、守法、用法.(2)尊重法律,追求公正.
(3)正確行使權利,自覺履行義務.(4)行使自己享有的監督權利.
(5)依法行使和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自覺同違反法律的行為作斗爭.如撥打110,記住違法犯罪分子的相貌特徵,注意違法犯罪分子的去向等.依法治國,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
法和法律的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
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保證國家各項工作
都依法進行,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
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依法治國的主體是廣大人民
群眾.憲法明確規定,國家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我們所
說的法治,不應是「治民」,而應是「民治」,就是人民
當家作主治理國家.
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
嚴、違法必究.具體來講,有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要加強立法工作,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
體系.
第二,要加強執法工作,行政機關要依法行政,司法
機關要公正司法.
第三,要完善民主監督制度.
第四,要大力開展普法教育,廣泛進行法制宣傳,不
斷提高廣大幹部和人民群眾的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特別
是提高各級領導幹部的法制觀念和依法辦事能力,形成良
好的社會法治環境.

Ⅳ 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關系和區別

依法治國是依照體現人民意志和社會發展規律的法律治理國家,而不是依照個人意志、主張治理國家;要求國家的政治、經濟運作、社會各方面的活動統統依照法律進行,而不受任何個人意志的干預、阻礙或破壞。
以德治國,就是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為基本要求,以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的建設為落腳點,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相配套的社會主義思想體系,並使之成為全體人民普遍認同和自覺遵守的行為規范。
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聯系:
1、道德建設對依法治國具有重要的積極作用,道德是立法和執法的基礎;
2、依法治國對道德建設起保障和促進作用。
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區別:
(1)法律按照合法與否的標准來強制規范人們的行為;道德則是根據善惡、美醜、榮辱、誠實與虛偽、公正與偏私、正義與非正義等標准;通過社會輿論、內心信念、傳統習慣和教育等力量來影響和規范人們的行為。
(2)法律是一種硬約束,道德是一種軟約束。
(3)法治強調法律的懲治作用,德治則強調思想道德的規范作用。
(4)法律以其強制力規范人的行為,道德以說服力和勸導力來規范人的行為。
(5)對抑制、防止犯罪行為而言,法律重在治「標」,道德重在治「本」。

Ⅵ 依法治國的前提和基礎是什麼

依法治國的基礎和前提是:法制。

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可以用四句話來概括:「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1、 有法可依,是立法方面的要求。這是依法治國的法律前提,也是依法治國的首要環節。

2、有法必依是指一切政黨、國機關、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公民都必須依法辦事。這是依法治國的中心環節。依法治國的關鍵是執法,難點和重點也在執法。

3、執法必嚴,是指執法機關和執法人員嚴格依照法律規定辦事,堅決維護法律的權威和尊嚴。

4、違法必究,就是要嚴格追究違法犯罪行為人的法律責任。這是依法治國的必要保證,是法律威嚴的重要體現。

黨的十屆三中全會提出了以建設法制中國為目標,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與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化建設。

中國有句俗話:「沒有規矩不能成方圓」。針對法律制度缺乏的問題,中國的法制建設首先從立法開始。現在,中國已經在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的主要領域都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可以說依法治國的基礎已經具備。輔以「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和「依法執政、依法行政」等制度要求則可落實依法治國這一治國方針,實現——法治中國的奮斗目的。

(6)執法治國和擴展閱讀:

依法治國就是依照體現人民意志和社會發展規律的法律治理國家,而不是依照個人意志、主張治理國家;要求國家的政治、經濟運作、社會各方面的活動通通依照法律進行,而不受任何個人意志的干預、阻礙或破壞。

依法治國就是依照憲法和法律來治理國家,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顯著標志,還是國家長治久安的必要保障。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人民當家做主根本保證。

「理國要道,在於公平正直。」在日新月異的改革時代,人民更加期待公平正義,折射出社會和諧發展對法治的更高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必須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這是黨面對新形勢的鄭重宣示。

「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這是黨對人民的庄嚴承諾。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就是要以人民的期待為導向,以法治鞏固人民主體地位、維護人民合法權利;在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中,把法治精神融入規范社會行為的核心價值觀,為建設法治中國打牢群眾基礎,給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注入澎湃動力。

Ⅶ 依法治國內容和要求

答:依法治國的內容:
一、依法治國的主體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群眾;
二、依法治國的本質是崇尚憲法和法律在國家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中的權威,徹底否定人治,確立法大於人、法高於權的原則,使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和法律不受個人意志的影響;
三、依法治國的根本目的是保證人民充分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利,維護人民當家作主的地位。依法治國是一切國家機關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
四、立法機關要嚴格按照立法法制定法律,逐步建立起完備的法律體系,使國家各項事業有法可依。有法可依是實現依法治國的前提條件。
五、行政機關要嚴格依法行政。依法行政就是要求各級政府及其工作人員嚴格依法行使其權力,依法處理國家各種事務。它是依法治國的重要環節。
六、司法機關要公正司法、嚴格執法。總之,依法治國要求各國家機關切實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違法必究、執法必嚴

Ⅷ 依法治國和什麼是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包含五個方面的基本內容,即依法治國、執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黨的領導。這五個方面各有自己特定的內容和要求,又是一個有機聯系的統一整體。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核心內容,執法為民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本質特徵,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價值追求,服務大局是社會主義法治的重要使命,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保證。因此一定要在聯系中、完整准確地把握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基本內容。

(8)執法治國和擴展閱讀:

依法治國是對新中國歷史經驗進行深刻總結的結果:建國以後,中國民主和法制建設一度有過長足的發展,但由於「左」的指導思想,而使民主法制建設的良好勢頭急轉直下,最終釀成十年「文革」的歷史性悲劇。「文革」的教訓極為慘痛和深刻。

鄧小平同志在回答外國記者如何避免類似「文革」那樣的錯誤時說:「我們這個國家有幾千年封建社會的歷史,缺乏社會主義的民主和社會主義的法制。現在我們要認真建立社會主義的民主和社會主義的法制。只有這樣,才能解決問題。」

Ⅸ 依法治國與法治的區別與聯系

一、依法治國與法治的聯系

法制又稱為以法而治,即法律是政府管理國家、管理社會的工具,法制和法治不是同一個概念。它們的聯系在於,實行法治需要有完備的法律制度。

二、依法治國與法治的區別

1、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簡稱,法律制度是相對於一個國家的經濟、政治、文化、軍事等制度來說的,法制相對於政治制度、經濟制度。法制內涵是指法律及相關制度。

而法治從來都是相對於人治來說的,沒有人治就無所謂法治,相反亦然。法治則相對於人治,法治內涵則相對於人治的治國理論、原則和方法。

2、法律制度包括民法刑法等一套法律規則以及這些規則怎麼指定、怎樣執行和遵守等制度;法治與人治則是兩種對立的治國理念和原則,即國家的長治久安不應寄希望於一兩個聖主賢君,而關鍵在是否有一個良好的法律和制度,這些良好的法律還應得到切實的遵守。

3、與法治相比,法制側重在法律的使用上,是法律工具主義。任何一個國家的任何一個時期,都有自己的法律制度,但不一定是實行法治。

(9)執法治國和擴展閱讀:

法制是指當權者按照法律治理國家,但這些法律不一定是由普通公民組成的立法部門制訂的。法治下,行政部門的職責只是執行該等法律,並且受該等法律拘束。

因此法治和法制最大的區別,並不在於法律是否拘束人民,而是在於行政、立法、司法這些政府權力是否也和人民一樣,受到法律的拘束和控制。

法治的內涵,與其說是要求所有人民守法,毋寧更側重於法律對政府權權的控制和拘束,否則法治即與法制難以區分。

對於社會上常見的違法或脫序現象,尤其是以激烈、遊走於法律邊緣的手段向政府爭取權利的行為,某些政府官員常常會呼籲和要求人民「守法」以尊重「法治」,這其實是將法治的意義誤解和窄化為法制。

熱點內容
勞動合同法講座ppt 發布:2025-02-07 00:00:01 瀏覽:806
2017婚姻法婚前買房 發布:2025-02-06 23:41:18 瀏覽:868
怎麼樣的合同具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2-06 22:18:27 瀏覽:266
宋疃司法所 發布:2025-02-06 22:11:37 瀏覽:186
泰州市姜堰區人民法院 發布:2025-02-06 21:11:45 瀏覽:162
民事訴訟法監督程序 發布:2025-02-06 20:10:29 瀏覽:603
章程適用合同法嗎 發布:2025-02-06 20:08:19 瀏覽:562
北京市法律援助的困難證明 發布:2025-02-06 19:31:09 瀏覽:839
上海對外經貿法學調劑 發布:2025-02-06 18:04:15 瀏覽:464
公司會議紀要法律效力 發布:2025-02-06 17:55:50 瀏覽: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