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老子道德經有什麼用

老子道德經有什麼用

發布時間: 2022-02-05 20:31:38

Ⅰ 老子寫的《道德經》對後人有什麼好處

《老子》一書言簡意賅,博大精深.內容極為豐富.在書中,老子以其獨有的視角,探究了宇宙的形版成、萬物的本源權、國家的治理等一系列重大的哲學和政治問題。

並且提出了「道」、「自然」、「無為」等等著名的哲學概念,成為中國哲學的基石之作.《老子》中包含了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它開辟究天道言人事,注重天人關系的研究道路,一直為後世學者所尊崇。

Ⅱ 老子道德經意義是什麼

老子著書是出於他救人濟世的慈愛之心和他的人生理想。老子不是單純的版繼承我國古代大道的傳統,權而是在實踐總結的基礎上,吸取當時最高科學成就,把它升華為一種嶄新的系統而完善的「道學」——大道科學。這是老子的偉大創造性貢獻,是中華民族以於至全人類的一個里程碑,標志著以人之道合天之道的成熟和完善。《道德經》是我國第一部大道科學聖典,也是我國第一部網路全書。它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Ⅲ 老子道德經到底是講的什麼意思嗎

道德來經是老子西出函谷關時與關令源伊喜相逢時,被邀,著作出來的一篇,包含天地自然及人文社會學科類的智慧之作。道德經講述了,萬事萬物都。遵循於道的規律在自然的發展運行,自然的生存消亡。不管你願不願意,道都在那兒存在著,不管你守不守道,道都會從你身邊碾壓而過。合道而行。你將有德。離道而行,你將傷痕累累。因為道有自身的破壞力。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

Ⅳ 老子道德經主要講的什麼

《道德經》上篇講道,下篇講德。道是法則,德是體現。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2.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Ⅳ 讀《道德經》有什麼好處

讀《道德經》最大的好處便是可以修身養性,頓悟人生與自然。

《道德經》內容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被後人尊奉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它對中國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體現了古代中國人的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先秦諸子、中國人的文化思想等沒有不受老子影響的。它的影響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學、宗教等等方面。據元朝時的不完全統計,先秦以來,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時就超過三千餘種,具有代表性的不少於一千種,從側面說明了《道德經》的巨大影響。

Ⅵ 學《道德經》有什麼用

南無阿彌陀佛


凈空法師---你能說《四書》不如佛經嗎?不可以說,我眼目當中《四書》就是佛經,是佛從自性里頭流出來的。《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都稱為「經」,

所以我常常提醒同學們,我們日常生活要用真心,它相應,妄心不相應。妄心惡轉惡,行,愈轉愈嚴重;惡轉善,轉不過來。用真心很容易轉過來,為什麼?真心本善。

你看儒家所講的「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那是自性的性德,那不是外來的。用真心,它就現前,妄心,它就不見了。「止於至善」是誰?佛陀。菩薩還沒有達到,還有無始無明習氣沒斷,不能叫「至善」。「至善」是善圓滿了,圓滿的善才叫「至善」。他還有一點欠缺,不圓滿。所以「至善」是正覺,必定正覺,「至善」。

你能說《四書》不如佛經嗎?不可以說,我眼目當中《四書》就是佛經,是佛從自性里頭流出來的。它裡面所講的話,不是說「等一下,讓我想想看再給你說」,不是。他沒有「想想看」,你一問他馬上就答復你,沒有思考,那是什麼?那是自性,從自性流出來的,止於至善。這就說明,只要稱之為「經」,《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都稱為「經」,《論語》、《孟子》是獨立的,「十三經」里頭獨立的,《大學》《中庸》是《禮記》裡面的兩篇,「十三經」,這「十三部」都稱之為「經」。既然是「經」,就是自性流露出來的,跟佛陀的經典等量齊觀,用平等心看待,真經。

「註解」那都稱為「論」。「註解」里頭有聖人說的,那跟經沒有兩樣;有賢人說的,有君子說的,那個就不一樣了。

「至誠感通」,「誠」太重要了!《中庸》說理論,理論歸納起來最重要的就是這一個字——「誠」。

「誠」什麼意思?經里頭有說明,說一個很簡單的——「不自欺」,你真正能做到不欺騙自己,這是「誠」。人,一定是先欺自己,再欺騙別人;不欺騙自己的人,肯定不會欺騙別人。

=============================================


凈空法師---老子、莊子、孔子、孟子,如果生在印度,印度人稱他作「佛」,稱莊子、稱孟子為「菩薩」;

古聖先賢、諸佛菩薩慈悲到極處,用什麼?教化,教學。如果信仰宗教的人對於宗教的教義都能通達明了,他會愛所有的宗教。為什麼?所有宗教源頭是一個自性里頭真誠的愛心,變成宗教教學的根底、根源。

六祖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講了五句話,末後一句話最重要的,「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你問宗教從哪來的?自性變現的。佛教,自性變的;基督教,自性變的;伊斯蘭教,自性變的。所有的宗教全是自性變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它是一體。連《莊子》裡面都有這么一句話,莊子那個時代佛教沒到中國來,他說出「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這話是佛說的,那我們要問,莊子是不是佛?是。老子、莊子、孔子、孟子,如果生在印度,印度人稱他作「佛」,稱莊子、稱孟子為「菩薩」;釋迦牟尼佛如果生在中國,中國人就稱他「聖人」,中國人稱「聖人」、稱「賢人」,「聖賢」。所以稱呼不一樣,他們達到的境界是平等的。何況大乘經上常說一句話「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這說得廣、說得深,一切眾生,包括釋迦牟尼佛、包括所有的宗教沒有一個例外的,所以成佛。

佛的境界是什麼?六根緣外面境界,眼見色看得清楚,耳聞聲聽得清楚,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智慧,心裡頭一念不生,不起心不動念,這叫佛,這就成佛了。

有起心動念,這叫「菩薩」。菩薩起心動念,但是沒有分別執著,這個要知道。

有分別,沒有執著,阿羅漢。阿羅漢有分別,沒有執著,有起心動念。

凡夫見色聞聲,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通通有,六道凡夫。這里頭有善有惡,起心動念有善惡,分別執著有善惡,都在心意。儒家教我們「誠意正心」,跟佛法給我們講的「斷煩惱」,一個意思,講的是一樁事情。

如果你把所有宗教經典細細去研究,百分之八十相同,不同的小部分,那是個人居住環境不一樣,生活方式不一樣,是這個地方差距。道理行法都一樣,沒有人教人殺生的。「殺」是大惡,殺生的人,尤其是無緣無故殺人,特別在戰爭時候太容易發生,果報都在地獄。現在喜歡殺生的人常常做惡夢,常常有驚恐、驚慌、恐怖,現報;來世三途,惡鬼、畜生、地獄。

Ⅶ 道德經有什麼現實意義

道德經的現實意義:

《道德經》是道家的主要經典著作,全書五千餘言,由春秋末期的老子所作。既然我們要運用《道德經》,那首先就要知道《道德經》主要講了什麼?其實《道德經》主要可以總結為四點:

第一,提出了「道」與「德」的概念。

「道」是老子創造性地提出的宇宙觀,是宇宙及世間萬物的發展規律和動力之源。它普遍存在於一切事物中,且經久不衰,道是虛無的,非顯現的,但可感知,玄妙深奧,更無法用言語來說明。「德」是「道」在人世間的體現,「道」是客觀規律,而「德」是指人類按客觀規律辦事。凡是符合於「道」的行為就是「有德」,反之,則是「失德」。

第二,提出了「既對立又統一」的辯證思想。

老子指出一切事物都有對立面,一切事物都以對立面為自己存在的前提,事物正反兩方面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會相互轉化的。

總之,《道德經》從最初的創作至今已兩千多年,但對於我們當今社會的發展和個人的修身養性依然具有巨大的借鑒意義,我們要將《道德經》的精髓與當代社會的核心價值觀相結合,讓道家思想繼續綻放出絢麗的光芒。

Ⅷ 老子《道德經》:每天讀一遍有什麼用嗎

讀書志在明理,明理而後踐行,進而通達萬事萬物真理。

Ⅸ 道德經的意義是什麼

古代思想家、先泰時代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所著《道德經》,是一部哲學著作,充滿了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它所反映的認識論極具豐富的社會經驗。作為一個普通的讀者,我尤為喜歡和崇尚老子提出的宇宙觀、社會觀和人生觀,它教我認識生活、陶冶情操,美化心靈。

「道可道,非常道。」「道」很難用語言來表述,它並非人們平常所說的道。「玄而又玄,眾妙之門。」「道」玄妙、深奧、高遠,空虛無形,但的確存在於廣漠的空間,它發揮的作用無窮無盡,永不枯竭,「是宇宙天地萬物之奧妙的總門。」

「大道似水。」「一江海之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江海能成為百川河流所匯聚的地方,是由於它處在低下的位置,故成百川之王。最普涌的人好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

老子以水喻「道」,使我們看到「道」的無狀之狀,無象之象,知它乃大度包容,不棄涓流;它與世無爭,淡泊功利;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充塞於浩茫天地之間,可謂「大音若希」,「大象無形」,令人敬畏。

《道德經》勸人向善,導人守信。老子說:「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這是說善待別人就得到善良了,可以使人人向善;信任別人就得到誠信了,可以使人人守信。老子是講他本人,也是在提醒人們善待他人,信任他人,他人也就會善待自己,信任自己。

老子還勸人拒絕世俗之喧囂,守護淡泊之美好。《道德經》中反復出現「朴」字,如「見素抱朴」、「復歸於朴」、「返樸歸真」、「敦兮其若朴」。「朴」字的概念為純真、素樸、自然。「嬰兒」一詞甚至也是「朴」之概念的解說。如:「復歸於嬰兒。」「一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一個純厚朴實、鎮定持心、內心世界豐富的人,應該以嬰孩般單純、無邪心境空明,寧靜,質朴,少私寡慾,不為功名利祿所困擾,不被寵幸、聲色所誘惑,超凡脫俗,不為物累,過一種寧靜恬淡的生活。

《道德經》十二章中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是以聖人為目,故去彼取此。」繽紛的色彩令人眼花繚亂;嘈雜的音調使人聽覺失靈;豐盛的食物叫人舌不知其味。聖人但求填飽肚子而絕不追求聲色之娛,提出人應該摒棄物慾的誘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時下現代文明長足發展,但許多人心態扭曲,道德觀、價值觀嚴重傾斜。老子的教誨無異於一劑靈丹妙葯,有利於醫治人心浮躁、動盪不安,仍具現實教育意義。漫長的時間流逝了,而(道德經)橫跨歷史時空流傳至今,它教誨我們改變「原我」,重塑自我,完善、超越自我,修性養心,謹慎,嚴肅,善事融和,曠達,灑脫,努力求真求善求美,實現人生應有的價值。(張成業)
(資料來源:《老人報》)

熱點內容
怎麼樣的合同具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2-06 22:18:27 瀏覽:266
宋疃司法所 發布:2025-02-06 22:11:37 瀏覽:186
泰州市姜堰區人民法院 發布:2025-02-06 21:11:45 瀏覽:162
民事訴訟法監督程序 發布:2025-02-06 20:10:29 瀏覽:603
章程適用合同法嗎 發布:2025-02-06 20:08:19 瀏覽:562
北京市法律援助的困難證明 發布:2025-02-06 19:31:09 瀏覽:839
上海對外經貿法學調劑 發布:2025-02-06 18:04:15 瀏覽:464
公司會議紀要法律效力 發布:2025-02-06 17:55:50 瀏覽:966
法治限制黨 發布:2025-02-06 17:53:18 瀏覽:680
勞動法非定時工作制 發布:2025-02-06 17:25:21 瀏覽: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