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思維破除霸王條款
『壹』 有了法治思維的人,就不會去違法犯罪嗎
這個還真的不好說,越有文化的人反而更壞。
『貳』 30元的官司如何體現法治思維的
沒有用,法院不會受理的
『叄』 如何用法治思維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
「幹部清來正、政府清廉、自政治清明」,這是十八大提出的建設廉潔政治的重大任務。為政清廉才能取信於民,秉公用權才能贏得人心。「三清」目標的提出,使得反腐敗工作更具針對性和時代感。
靠什麼打造廉潔政治?權力制約是治本之策。要加強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反腐敗的過程,既是查辦案件的過程,更是制度建設的過程,特別是對權力的制約乃至制衡的過程。這是反腐攻堅最大著力點。
信任不能代替監督。只有健全權力運行機制和監督體系,讓人民監督權力,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只有善於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反對腐敗,加強反腐敗立法,最大限度減少體制障礙和制度漏洞,形成「不敢腐」的懲戒機制、「不能腐」的防範機制、「不易腐」的保障機制,反腐敗斗爭才有根本依託、黨才能在建設現代政黨上邁出新步伐。
『肆』 如何理解法治思維和法律思維
法治思維和法律思維是兩個相似卻有區別的概念.法律思維是指利用法律基本概念、法律方法來對社會問題進行邏輯的、理性的分析的思維方式.法治思維是以限制權力的濫用為出發點,要求維持權力與權利之間的平衡,視權利為本位,以保障權利的實現為核心,讓權力在法律范圍內行使.兩者雖然都推崇法律至上、都注重程序正義、本質都是邏輯思維、理性思維,但兩者還存在著主體、對應概念、側重點方面的差異.
社會主義法律思維方式主要包括權利義務相統一、重證據、講程序。 (1)權利義務相統一 權利義務相統一的思維方式 是公民就具有的基本法律修養,權利和義務相互依存、相互貫通,沒有無義務的權利,也沒有無權利的義務。要培養社會主義法律思維,必須要培養權利義務相統一的法律思維方式。 (2)重證據 證據是以法律規定的形式表現出來的能夠證明案件真實情況的一切客觀事實。在訴訟程序中是憑借證據來認定相應事實的,並以此作為適用法律的根據,這就是重證據的根本原因。因此,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培養證據意識,注意保存和搜集證據。 (3)講程序 法律程序是人們進行法律行為必須遵循或履行的法定的時間或空間上的步驟和形式。是實現實體權利和義務的合法方式和必要條件。因此,講程序是法律思維的一個重要特徵。
『伍』 有了法治思維的人就不會去違法犯罪了嗎
不一定,否則就不會有知法犯法這個詞了,不過有了法治思維,就會明白犯罪的後果是什麼,知道了後果就會降低犯罪沖動。雖然不可能百分之百不會犯罪,但起碼可以降低犯罪率。希望這個回答可以幫助到你。
『陸』 法治思維就是當社會生活中發生矛盾糾紛時,只能通過司法途徑去解決。對嗎
其實法治的思維。是。依據法律要求依據道德要求。依據社會環境的要求。根據法治的。觀點來看待問題解決問題。如果單純只能從司法途徑去解決。那就顯得太單一了。當然,這個說法。是對的。但不完全。
『柒』 自己的思想里有哪些不符合法治思維
在剛剛閉幕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上,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其實,早在2010年10月國務院《關於加強法治政府建設的意見》首次提出了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法治思維」的要求。而在本次會議公報中,再一次強調提高黨員幹部法治思維和依法辦事能力,足以見得中央對其的重視。
法治思維就是以合法性為起點,通過法律來探討公平正義為中心的邏輯推理過程,貫穿於法律實施的全過程。早在希臘時期,亞里士多德就談過:「法治應當優於一人之治。」目前,法治已經成為世界上現代國家的共識。不過,法治要成為社會的常態,就離不開法治思維的普及。
那麼,法治思維與其他思維的區別在哪裡呢?簡單比較,政治思維在於權衡利弊;經濟思維就是付出與回報;道德思維偏重善惡理念;法律思維就是判斷合法與非法的區別。不過,法治思維推及全社會,就讓人心中擁有一個尺度,什麼能做,什麼不能逾越,在變化的社會中,給予人們更多的確定性的指導。
然而,我國的文化傳統因素,依法治國之路並非一帆風順。我國有著兩千多年的封建傳統,可以說,在實現法治道路上,這是先天不足。新中國建國之後,從制定法律——普法階段——法治理念——法治思維進行法治的實踐,基本上沿著建設法治思維的路徑上前行的。
有數據統計表明,我國有80%的法律都要依靠行政部門來實行。從歷史來看,只要權力在法治框架內運行,法治思維就能從口頭變為現實。當然,法治思維也是處理社會事務的「正激勵」,刺激政府部門依法行政。只有如此,才能使法治良性循環得到普遍的認同,也能讓法治思維成為常態。
可以看到類似的例子,一些上訪者只相信領導的能力,而不願相信法律的力量。「大鬧大解決,小鬧小解決,不鬧不解決」,成為很多人口口相傳的「法寶」。於是乎,他們就採用極端的方式表達訴求。讓人奇怪的是,這樣的方式竟屢試不爽。一些領導幹部只有維穩思維,但忽略了法治思維。看似一時解決了問題,本質上還是「摁下葫蘆浮起瓢」,本質上還是「鴕鳥心態」在作怪,導致矛盾越積越多。
處理類似的事件,不妨多一些法治思維,解決問題只有一個標准——法律。不過,意義絕不只是處理了個別事件本身,而是確立了一種依法、理性、文明的法治思維,法治思維才能深入人心,才能成為大眾的習慣。
培育法治思維,並不簡單,不僅僅是空泛地宣傳和學習法律文件。不妨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中,讓大眾熟知。對於邊界模糊的問題,法律明確釐清,特別是,地方經濟發展中,對於本地有利、道德上合理、政治上占理的問題,只要不符合法律規定,就應當「一票否決」。當然,在法治的框架內,也要爭取實現社會效益的最大化。在社會的微觀事務上,法治思維應當成為一種習慣,依法治國才能水到渠成。
可以暢想,對於社會,法治思維成為一種思維習慣,而不是偶爾想起的時候,法治被大多數人所信仰,依法治國才能成為「新常態」。但我們也需要清醒地看到,讓法治思維內化到每一個社會成員心中,也絕非易事。《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已經通過,接下來,黨員幹部率先垂範,從點滴做起,積累法律的權威,讓依法治國在生活中不再陌生。如此,法治思維才會轉變為習慣的力量。
『捌』 領導幹部為什麼要樹立法治思維
領導幹部是黨和國家的執政骨幹,是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直接貫徹者和國家法律法規的具體執行者,也是依法行政的主體,理應成為自覺樹立法治思維、主動運用法治思維推動改革發展穩定的實踐者,成為堅持依法辦事、帶頭遵守法律的表率和模範。然而,在現實中有些領導幹部忽視法律,決策不依法、遇事不講法、辦事不懂法、自己不守法的現象依然存在。一是特權思想嚴重,認為權大於法,對法律缺少敬畏,甚至自認為位高權重,在自己的勢力范圍內不守法,也無人敢於追究,因而時常突破法律底線。二是以權壓法、以權亂法現象時有發生,導致矛盾激化、干群關系惡化。三是把法律法規置於腦後,在工作過程中常出現有悖於國家法律法規的行為,甚至任意在法外擴權,將一些「霸王條款」和「土政策」披上法律的外衣,有失社會公平。四是有的領導幹部雖然也懂法,也知道違法犯法的後果,但總是心存僥幸,以為背地裡干點違法之事無人知曉,因而恣意妄為。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不注意學法知法,法治觀念淡薄,不依法辦事,習慣把有限權力擴大化;另一方面是不敬畏法律,不遵守法律,習慣靠「拍腦子」、搞個人說了算。而所有這些,實質上都是缺乏法治思維的表現。
法治思維就是領導幹部在想問題、作決策、定政策、辦事情時,牢固樹立人民授權和職權法定,嚴格遵守目的合法、許可權合法、內容合法、手段合法、程序合法的要求,切實尊重和保護人民權利,自覺接受監督和承擔法律責任,並強調尊重法律權威、遵循法治原則、體現法律理性。樹立法治思維,既是領導幹部自身素質提高的重要標志,又是領導幹部執政能力提升的重要體現。
樹立法治思維,首先要深入學法知法。法律是一種寶貴的軟實力。實踐證明,只有把法律法規學好了、裝進腦子里了,才能轉化為內心的行為規范,才能發揮其強制約束作用,才能做到依法決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當前,少數領導幹部法治觀念還相對淡薄,仍然習慣於傳統的「人治」思維方式,習慣於用個人職權和關系「打招呼」「寫條子」「走路子」,還在以人治的眼光看待法治、以人治的思維研判法治、以人治的方式實施法治,這顯然不符合依法治國的要求。作為肩負使命、手握權力的各級領導幹部,必須帶頭學法、知法、懂法,牢固樹立法治觀念,包括憲法和法律權威的觀念、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觀念、法大於權的觀念、依法決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觀念、權力必須受到監督制約的觀念等。當前要深入學習憲法,學習國家基本法律和與本職工作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切實增強法律意識,形成對法治本身的崇尚和信仰。
樹立法治思維,必須要時刻敬畏法律。法律是人們最起碼的行為規范,也是領導幹部必須帶頭執行的行為准則。只有時刻敬畏法律,才能心存憚慮,警鍾長鳴,不以權代法;只有時刻敬畏法律,才能做到在誘惑面前把握住自我,不窮奢極欲,以身試法。《憲法》明確規定,一切國家機關、個人都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任何組織或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法律的公正性就在於法律的平等原則,任何地方、部門單位和個人都不能突破。作為領導幹部,敬畏法律、尊重法治是對權力的最好保護,更是對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最好保護。領導幹部樹立法治思維,就必須做到憲法法律至上,樹立敬畏法律、遵守法律的意識,從內心深處把堅持依法辦事作為政治責任、施政習慣、自覺追求。一是要克服特權思想,樹立職權法定和權責統一的觀念,牢記任何職權的取得和行使都必須符合法律法規,違法行使職權要承擔法律責任。二是要樹立法律權威觀念,自覺敬畏法律、遵守法律,維護法律權威,絕不謀求凌駕於法律之上和超越於法律之外的特權,絕不以權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這是增強法治觀念、樹立法治思維的起點。三是要樹立和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樹立嚴格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的觀念,自覺做到遵守法律。
樹立法治思維,關鍵要堅持依法辦事。法律的權威和生命力在於實施。沒有實踐的法律,只是掛在牆上的法律和寫在紙上的法律,不僅不會有實際效用,而且也沒有尊嚴權威,更難以形成人們不願違法、不能違法、不敢違法的法治環境。必須明確,任何組織或個人都必須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任何公民、社會組織和國家機關都要以憲法和法律為行為准則,依照憲法和法律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或職責。如果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那麼良好的法治環境就難以形成,依法治國就成為一句空話。當前,我國改革正進入深水區、攻堅期,發展正處在關鍵期,各種利益矛盾日益凸顯。利益矛盾如何妥善處理?利益多元如何實現公平?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用法治思維認識問題、用法治方式解決問題。領導幹部作為黨和國家的執政骨幹,無論面對多大困難和挑戰,在想問題、作決策、定政策、辦事情時都應尊重規律、尊重法律,既要科學決策,又要依法決策,更要依法行政,不管是土地徵收、房屋拆遷,還是資源開發、勞動關系調處,都要學會用法治思維思考問題,以法治方式解決問題,真正把解決各種利益矛盾納入到法治的框架之內。一是要加強法律知識學習,強化法治意識,培養積極的法治情感、法治信仰,養成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的高度自覺。二是要善於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統一起來,堅持對黨負責、對人民負責與對法律負責的高度一致性。三是要嚴格按照法律規定的程序辦事,無論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依法行政的底線不能突破。要多為群眾發展經濟保駕護航,讓經濟行為真正成為法制行為;要多放權於民、讓利於民,讓群眾在社會生活、經濟發展中受到法律保護;要依法保障公平正義,保障群眾合法利益,最大程度地規避公權力施政的風險。
樹立法治思維,還要帶頭遵守法律。遵守法律是領導幹部的底線。要克服特權思想,將自己的言行置於法律的約束之中和廣大群眾的監督之下,不當特殊公民。無論職務高低,都必須自覺地、無條件地遵守法律,決不能以言代法、以權壓法。要始終堅持以法律為准繩,對照國家的法律法規,嚴格約束和規范自己的言行,要求群眾做到的,領導幹部自己必須首先做到;要求別人不做的,領導幹部自己首先不能越雷池半步,努力爭做遵守法律的表率。
『玖』 法治思維與人治思維的分水嶺在於是否有完備的法律體系,這句話對嗎
錯誤。
法治思維與人治思維的分水嶺在於最高的權威是法律還是個人。
(9)法治思維破除霸王條款擴展閱讀:
一、法治思維的含義
1、法治思維以法治價值精神為指導,是一種正當性思維。
2、法治思維以法律原則和法律規則為依據指導人們的社會行為,是一種規范性思維。
3、法治思維以法律手段和法律方法為依託分析、處理、解決糾紛,是一種可靠的邏輯思維。
4、法治思維是一種符合規律、尊重事實的科學思維。
二、法治思維與人治思維的區別
1、在依據上,法治思維認為國家的法律是治國理政的基本依據,處理問題要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人治思維的本質是人高於法或權大於法,主張憑借個人尤其是領導的才智治國理政。
2、在方式上,法治思維以一般性、普遍性的平等方式調節社會關系;人治思維漠視法律、規則的普遍適用性,按照個人意志情感進行治理。
3、在價值上,法治思維強調集中社會大眾的意志進行決策,是一種「多數人之治」的民主思維;人治思維是少數人說了算的專斷思維。
4、在標准上,法治思維和人治思維的分水嶺不在於有沒有法律或者法律的多寡與好壞,而在於最高權威究竟是法律還是個人。法治思維以法律為最高權威,人治思維以領導者個人的意志為最高權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