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波伏娃道德

波伏娃道德

發布時間: 2022-02-05 23:38:54

⑴ 薩特和波伏娃的介紹

讓保羅·薩特(Jean-Paul Sartre,1905年—1980年),法國20世紀最重要的哲學家之一,法國無神論存在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西方社會主義最積極的倡導者之一,一生中拒絕接受任何獎項,包括1964年的諾貝爾文學獎。



波伏娃1908年生於巴黎,1929年獲巴黎大學哲學學位,並通過法國哲學教師資格考試。1945年與讓-保羅·薩特、莫里斯·梅格-龐蒂共同創辦《現代》雜志,致力於推介存在主義觀點。1949年出版的《第二性》,在思想界引起極大反響,成為女性主義經典。

(1)波伏娃道德擴展閱讀

薩特晚年:1974年薩特的左眼實際上已完全不能用了(右眼在童年時就已瞎了),高血壓迫使他把每天的步行減為不到半英里。由於喪失了寫作能力,他說:「我已喪失了存在的理由。」在他最後的幾個月中,他表現出一生難得的平靜,並對自己的思想作了修正。

他令人驚奇地同許多保守分子一起譴責蘇聯侵略阿富汗,支持美國抵制莫斯科奧林匹克運動會。1980年4月15日,薩特病逝於巴黎,享年74歲,數萬群眾為他送葬,表達悼念之情。

⑵ 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闡述的深層次意義是什麼

波伏娃從生物學、心理學、宗教、神話、文學、歷史等各個方面來分析女性,得出了一個振聾發聵的結論:女人,不是生而為女人的,是被變成女人的。明確地提出了女性主義的觀點。在第二十一章女人的處境與特性中,波伏娃以優美的文字論述了下列觀點: 「如果說女人是世俗的、平庸的、基本上是功利主義的,那是因為她被迫把自己的生存奉獻給做飯和洗尿布——她無法取得一種崇高感!承擔單調重復的生活,處在無知覺的實在性之中,這是她的義務。自然女人要重復,要永無創新地重新開始,要覺得時間彷彿是漫無目的地轉來轉去。她忙忙碌碌卻永遠沒有做成什麼,所以她認同於她既有的物。這種對物的依附性是男人讓她保持的那種依附性的結果,它也解釋了她的吝嗇和貪婪。她的生活沒有目的:她的心全用於生育或料理諸如食物、衣服和住所等只不過是一種手段的物上面。這些物是動物生活與自由生存之間的次要中介。和次要手段惟一有關的價值是實用性,主婦就是生活在這種實用性的層面上,她沒有奢望自己並不僅僅是一個對家人有用的人。但是,任何生存者都不可能滿足於次要角色,因為那樣手段會立刻變成目的(例如這種情況我們在政治家當中就可以看到),並且手段的價值會成為絕對價值。於是實用性就超乎真、美和自由之上,統治著主婦的天堂,她正是從這種前景出發展望整個世界的。也正是因為如此,她才採納了亞里士多德的中庸至上,亦即平庸的道德觀。人們怎麼可以期望她表現得大膽、熱情、無私和崇高呢?這些品質只有在自由人奮勇地穿過開放的未來、遠遠地超越了一切既定現實時才可以出現。女人被關在廚房或閨房裡,人們卻對她的視野之狹窄表示驚訝。 她的雙翼已被剪掉,人們卻在嘆息她不會飛翔。讓未來向她開放吧,那樣她將不會再被迫徘徊於現在。」

⑶ 西蒙娜·德·波伏娃的第二性 主要說了什麼內容 思想

波伏娃從生物學、心理學、宗教、神話、文學、歷史等各個方面來分析女性,得出了一個振聾發聵的結論:女人,不是生而為女人的,是被變成女人的。
明確地提出了女性主義的觀點。在第二十一章女人的處境與特性中,波伏娃以優美的文字論述了下列觀點: 「如果說女人是世俗的、平庸的、基本上是功利主義的,那是因為她被迫把自己的生存奉獻給做飯和洗尿布——她無法取得一種崇高感!承擔單調重復的生活,處在無知覺的實在性之中,這是她的義務。自然女人要重復,要永無創新地重新開始,要覺得時間彷彿是漫無目的地轉來轉去。她忙忙碌碌卻永遠沒有做成什麼,所以她認同於她既有的物。這種對物的依附性是男人讓她保持的那種依附性的結果,它也解釋了她的吝嗇和貪婪。
她的生活沒有目的:她的心全用於生育或料理諸如食物、衣服和住所等只不過是一種手段的物上面。這些物是動物生活與自由生存之間的次要中介。和次要手段惟一有關的價值是實用性,主婦就是生活在這種實用性的層面上,她沒有奢望自己並不僅僅是一個對家人有用的人。但是,任何生存者都不可能滿足於次要角色,因為那樣手段會立刻變成目的(例如這種情況我們在政治家當中就可以看到),並且手段的價值會成為絕對價值。於是實用性就超乎真、美和自由之上,統治著主婦的天堂,她正是從這種前景出發展望整個世界的。也正是因為如此,她才採納了亞里士多德的中庸至上,亦即平庸的道德觀。人們怎麼可以期望她表現得大膽、熱情、無私和崇高呢?這些品質只有在自由人奮勇地穿過開放的未來、遠遠地超越了一切既定現實時才可以出現。女人被關在廚房或閨房裡,人們卻對她的視野之狹窄表示驚訝。 她的雙翼已被剪掉,人們卻在嘆息她不會飛翔。讓未來向她開放吧,那樣她將不會再被迫徘徊於現在。」

⑷ 西蒙娜·德·波伏娃 短篇小說有哪些

作品特徵小說《達官貴人》獲得了法國最高文學獎龔古爾文學獎。
西蒙娜·德·波伏娃
波娃將存在主義哲學和現實道德結合在一起,寫過多部小說和論文,她的小說《達官貴人》獲得了法國最高文學獎龔古爾文學獎。小說的主題在於說明知識分子不能為革命和真理同時服務,兩位主人公的革命目的和方法雖然不同,但在錯綜復雜的關系中都失敗而犧牲了。此外她還寫過多部小說如《女賓》,《他人的血》,《人總是要死的》,《名士風流》以及論文《建立一種模稜兩可的倫理學》,《存在主義理論與各民族的智慧》,《皮魯斯與斯內阿斯》等,提出道德規范與存在主義理論之間的關系。

⑸ 為什麼波伏娃一生都沒發胖

為什麼波伏娃一生都沒發胖?波伏娃三大愛好,讀書、散步、碼字,標准文青生活範本。但實際上,波伏娃的內心os應該是這樣的,老娘最棒,老娘要瘦,老娘最有才。她才不在乎人們如何把她捧成文藝先鋒或是罵她高級盪婦,對於一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來說,沒有什麼比「做一切讓自己覺得爽的事」更重要的了。

世界上真的有人把學習當成一件超級快樂的事。
波伏娃喜歡進步,這個神聖的特點竟然在她三歲的時候就顯露無疑了。她樂於在大人面前讀一些寓言故事或詩歌,優越感給她的滿足遠遠大過從人們口中蹦出來的一句,你真漂亮。

「別人家的孩子」,波伏娃
在「天才少女」的光環下,她有了「無惡不作」的資本,別人一碰她她就氣得臉色發紫,被關在小黑屋裡她會拳打腳踢,如果厭惡某種東西她甚至毫不誇張到嘔吐的地步。
她做任何事情都過分投入,以至於他爸都忍不住這樣形容她,真像一頭「倔強的騾子」。

波伏娃,母親和妹妹
為了繼續讓別的小朋友顯得很蠢,她7歲開始寫小說 (《瑪格麗特的不幸》和《笨蛋一家》未出版),8歲開始閱讀英文小說片段,並且幾乎把家裡所有的書都給讀完了。
她到底熱愛學習到什麼程度?這么說吧,就算在一戰期間,她也沒有缺過一天課,時常教室里只有她自己面對著戰戰兢兢神經兮兮的老師。

波伏娃在馬賽
進入中學後她就有些天才的模樣了,修文學與法律的同時學習代數...還有三角學課程...還有物理...還有義大利語,她對詩歌的熟悉程度也驚人,甚至能從詩文的風格中辨別出作者。
但每個人都有一個把自己「帶壞」的好閨蜜。中學期間波伏娃認識了短發女友扎扎,估計她也沒想到,這個女孩竟然有改變她一生的能量。

波伏娃(左)和閨蜜伊麗莎白·扎扎·馬碧爾(Elizabeth 「Zaza」 Mabille),1928
怎麼可能有女孩比自己還特別呢?青春期的波伏娃困在「我是個沒有個性的女人」的痛苦中不能自拔,她喜歡扎扎倒掛在樹枝上哈哈大笑,她佩服扎扎竟然自己印了一本雜志隨便罵人,她也模仿起扎扎看起父母用別針夾起來的小說內容。
一發不可收拾的是,青少年「可怕」的肉慾來了,那些最開始藏在床底的愛情小說再也無法阻止她可愛的春夢了,她期待「一個男人的身體緊靠著她」,或是用「男人的手撫摸她的身體」,布爾熱、都德、莫泊桑、普雷沃、綠蒂通通被她讀了個遍。她甚至苦惱自己不能再15歲之前結婚。
又是學習的熱情戰勝了「邪惡」。

17歲的波伏娃決定在天主教學院注冊攻讀3個專業,文學、哲學和數學的學位。為了考試能通過,她經歷了人生中最丑的時刻——壓縮睡眠時間,梳洗時間減少到最少,勉強刷牙,不再清洗指甲,去除無價值的閱讀與閑聊安排時間,吃飯的時候也在學習希臘語動詞和數學題,餐盤旁邊有了本子,她常常頭也不抬地在上面寫滿方程式。
家人被她嚇壞,他們不太確定是養了個閨女還是生了個機器。
總歸在她21歲的時候,這個女學霸同時拿下文學、數學和拉丁語三個畢業證書。人們看不清她,喜歡她的人承認她是個天才,但也只會說她有男人才有的智慧,看不慣她的人總拿一個女人不會買菜、做飯做家務的說辭議論紛紛。
她上揚的嘴角總有讓人看不出是微笑還是輕蔑的表情。

在薩特說出「他人及地獄」的名言警句之前,她早就知道人言可畏是怎麼回事了。去tm的該死的輿論,做一切自己認為重要的事情並像倔騾子一樣堅持,這幾乎成為20歲時期波伏娃唯一堅定的信條。

波伏娃一生都沒有發胖。
輪廓清晰、眼神有力、身材纖細,波伏娃年輕時候很迷人,大土豪薩特常常帶她去豪華餐廳,但幾次後他發現,波伏娃竟然穿著有破洞的襪子跟上流社會的人一起喝香檳,他曾經要求波伏娃改變自己,但她十分堅定並拒絕屈服於任何社會規則。
波伏娃的襪子都很蒼老,那是她走遍山脈橫穿森林的戰利品。23歲,當波伏娃因為缺錢當起中學老師之後,每逢周日和周四,她都會穿著一件舊裙子,一雙草底帆布鞋,帶著一個裝有香蕉和松甜圓麵包的果筐徒步出門旅行。

那時候旅行仍然是貴族的游戲,最誇張的例子不過是去拉薩旅行的女探險家亞厲山德里亞·大衛-妮兒,她曾經帶著有晚禮服和便捷式浴缸的行李穿越喜馬拉雅山。顯然波伏娃的方式更受學生喜歡,1934年,法國最早一批露營者波伏娃和年輕的男男女女住在同一個帳篷里。那些守舊派常常以道德淪喪的罪名放肆地向他們扔石頭。
同事勸告波伏娃,你這樣做只會面臨強暴,但這「忠告」幾乎沒有發生任何作用。她還是一樣地會毫不猶豫地攔截卡車,如果司機開得飛快,那她就舍棄路邊,冒險跑到馬路中間去攔截。
每年波伏娃和薩特都會拿出幾周時間獨處,但大部分時間波伏娃並不邀請薩特徒步旅行,不僅是因為依賴迷幻劑的小個子薩特跟不上他的步伐,還在於這個貴族世家出身,這個比她傲慢的利己主義者無法對貧困和邊緣的人們產生真正的同情和興趣。

「美好的季節一來,海狸就抵抗不住樹林和平原的誘惑,綠色對她來說是一種非常迫切的需要。」薩特只能看著波伏娃像季節性動物一樣地歸離,他從來沒有如此佩服過一個女人,她能寫出像錘子一樣把社會禮序砸地分崩離析的文字,也能像登山運動員一樣跨過阿爾卑斯山。
她當然也會在呂貝隆峽谷迷路,甚至發生過滑倒在陡峭山谷差點摔斷脖子的意外,但誰也不能阻止她在疲勞時候枕著大地入睡,在松樹下看書,用清水代替咖啡的渴望,這是從她5歲起就幻想的一個無關虔誠、沒有虛偽、不論道德也沒有討厭謊言的純粹世界。
如果路過城鎮,波伏娃不會在豪華旅館或是繁華街區歇腳,她只往有老鼠、青菜殘葉和堆滿垃圾的地方走,住簡陋的家庭式寄宿公寓,吃工人餐廳的食物套餐,觀察碼頭工人的穿著,跟著流浪漢行走,透過半掩著門看妓女工作。
波伏娃有些發瘋,她甚至一天能堅持走上40公里。為什麼她如此狂熱地用腳步丈量世界?
一種遺傳,那個被控訴有132項罪名而被銀行界除名的姥爺布拉瑟爾一生都堅守著前衛精英階級的生活作派,打網球、帶著三響步槍去森林打獵、騎行或帶著全家遠足翻越阿登森林。他讓波伏娃有了對大海、栗子樹或是風的熱情。

⑹ 我是行外人,最近在學習存在主義哲學,我看了存在與虛無,了解了薩特,波伏娃,加謬,戈達爾、請問還需要

存在主義(英語:Existentialism),是一個哲學的非理性主義思潮,它認為人存在的意義是無法經由理性思考而得到答案的,以強調個人、獨立自主和主觀經驗。尼采和克爾凱郭爾可被看作其先驅。在20世紀中它流傳非常廣泛,其哲學思想還延續到了60年代興起的人本主義。雅斯貝爾斯和海德格爾、保羅·薩特和作家加繆是其代表人物。
其最突出的命題是:世界沒有終極的目標;人們發現自己處於一個隱隱約約而有敵意的世界中;人們選擇而且無法避免選擇他們的品格、目標和觀點;不選擇就是一種選擇,即是選擇了「不選擇」;世界和我們的處境的真相最清楚地反映在茫然的心理不安或恐懼的瞬間。
這些命題曾經影響了文學(例如:費奧多爾·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加繆)、精神分析學(例如:賓斯萬格和羅洛·梅)和神學(例如:保羅·田立克)。
其最著名和最明確的倡議是讓-保羅·薩特的格言:「存在先於本質」(法語:l'existence précède l'essence)。他的意思是說,除了人的生存之外沒有天經地義的道德或靈魂。道德和靈魂都是人在生存中創造出來的。人沒有義務遵守某個道德標准或宗教信仰,卻有選擇的自由。要評價一個人,要評價他的所作所為,而不是評價他是個什麼人物,因為一個人是由他的行動來定義的。
薩特否認神或其它任何預先定義的規則的存在。讓-保羅·薩特反對任何人生中「阻逆」的因素,因為它們縮小人的自由選擇的餘地。假如沒有這些阻力的話,那麼一個人的唯一的要解決的問題是他選擇哪一條路走。然而人是自由的;即使他在自欺中,仍有潛力與可能。薩特也提出:「他人即是地獄」。這一觀點看似與「人有選擇的自由」觀點相矛盾,其實每個人選擇是自由的,但對於選擇後的結果,每個人有無法逃避的責任,人在選擇的過程中,面對的最大問題就是他人的選擇,因為每個人都有選擇的自由,但每個人的自由就可能影響他人的自由,所以稱「他人即是地獄」。
存在主義並沒有否定神的存在,例如克爾凱郭爾就是一名基督徒,他認為存在主義是基督徒思想模式的開始。但多數存在主義學家大多均反對教條式宗教信仰,特別是以尼采為最,他在其著作《快樂的科學》(la gaya scienza)和《反基督:對基督教的詛咒》(Der Antichrist.Fluch auf das Christentum)中提出「上帝已死」的反基督立場,相信自我的選擇是存在主義學家最重要的中心。
我也是外行。

⑺ 薩特和波娃 開放式關系

法國的存在主義作家西蒙娜·波伏娃,最廣為人知的是她的女權主義代表作《第二性》,首次從全方位視覺對女性的性別、角色、家庭與婚姻關系等作了詳盡的哲學式論述,成為「有史以來討論女性的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滿智慧的一本書」,其中的思想和觀點至今影響了世界無數的女性。
波伏娃1908年生於巴黎一個傳統保守的中產階級家庭,在她很小的時候就表現出對束縛個性發展的各種規矩充滿反叛和質疑,隨著年齡增長,她越來越意識到自己與眾不同的獨特性。
19歲時,波伏娃發表了個人的「獨立宣言」:「我絕不讓我的生命屈從於他人的意志」。這種強烈的自我意識使波伏娃很早就確立了自己的奮斗方向,即作為一個獨立自由的女性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

波伏娃

由於波伏娃很早就對死亡、生命的短暫以及時間的流逝產生敏感的意識,她害怕人生陷入這種重復而無意義的死循環之中,她渴望實現生命的價值,因此在遇到薩特時,她內心所有的疑慮和恐懼似乎找到了依託的方向。
波伏娃與薩特的相識也頗具戲劇性。
1929年,大學畢業的波伏娃參加了教師資格考試,她獲得了第二名的成績,而第一名就是薩特,這是他們相識的契機和起點。
個性突出又美貌迷人的波伏娃對薩特來說猶如神賜,他對她一見鍾情,很快就陷入戀愛不能自拔。
「她既有男人的智力,又有女人的敏感。」薩特後來如此評價他們的第一次見面。
薩特身材矮小、其貌不揚,波伏娃的家人當初反對他們的交往,這對叛逆的波伏娃來說,更堅定了她要和薩特在一起的決心。

波伏娃與薩特

那個夏天,他們經常一起散步、討論、開心地大笑。波伏娃發現薩特和她在很多方面都非常相似,薩特的思想較為激進,對很多陳規陋習都不屑一顧,對生命和世界的觀察有他自己獨特的觀點,這讓波伏娃感到思想上的推動力和精神上的振奮,與薩特的相識成為她生命中最感慶幸的事。
當時薩特正投身於寫作,他也鼓勵波伏娃從事寫作。波伏娃在自傳中回憶這段經歷時說:「當我在八月初向他告別時,我早已感覺到他再也無法離開我的一生。」
波伏娃和薩特並非從一開始就是不婚主義,他們也曾考慮過結婚,但薩特知道波伏娃並不想成為傳統意義上的家庭婦女,她有超越一般人的意志和才華,她可以實現更高的人生價值,而不是在瑣碎平庸中消磨掉一生。

波伏娃與薩特

經過考慮,薩特決定和波伏娃簽訂一份協議,約定他們之間是一種「開放式關系」,在愛是彼此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前提下,可以有「偶發愛情」,但絕不互相欺騙、隱瞞。雖然當時波伏娃的內心充滿憂慮和不確定,但她從理智上也更認同個人的價值實現,她需要有獨立人格和獨立事業。
波伏娃在回憶錄中寫到:「我們彼此永遠不會成為陌生人,永遠不會毫無意義地召喚對方,沒有任何力量能夠破壞我們的結合,但是務必使這種結合不要蛻化為束縛和習慣。」
對於漫長的生活而言,他們雖然遵守彼此的約定,但這種關系並非最完美的。他們不是道德的衛士,他們都在不同的時間會喜歡上不同的人,這是作為正常的有生理和情感需求的人都無法擺脫的,因此他們也會彼此妒忌,彼此爭吵。但正如波伏娃所說,他們在一起有共同的使命和追求,這比什麼都重要。

⑻ 如何評價西蒙娜·德·波伏娃

首先,薩特很重要。且不說薩特的很多思想,比如用文字介入現實,用文字佔有現實,用文字塑造現實,直接影響了波伏娃的生活探索和文學創作和思想,就算這是他倆的共同思想成果,提及薩特對理解和評價波伏娃也很重要。包括他倆的關系,也是他們那種思想下的實踐產物。當然不僅薩特,鑒於他倆介入現實的思想,提及當時的現實生活以及知識分子圈對評價波伏娃都很重要。其次,《第二性》這本書只是波伏娃popular的一面,popular的原因可以分析下,但是並沒有證據表明波伏娃有興趣做女性主義教母。再次,波伏娃的存在主義文學觀,小說這種題材是對生活可能性所做的文字探索,並可用於指導現實生活的探索,以及她始終忠實於這種思想所做的創作以及生活實踐,是我覺得評價她所需著力的最重要的部分。最後,波伏娃所選擇以及自我塑造的一生,與她的性別觀無關,和她是怎樣的女性也無關,只和她是一個怎樣的人有關。

⑼ 西蒙娜·德·波伏娃的人物履歷

西蒙·德·波伏娃,又譯做西蒙·波娃。波伏娃全名為西蒙·露茜-厄爾奈斯丁-瑪麗-波特朗·德·波伏娃,出生於巴黎,畢業於巴黎高等師范學院, 1929年通過考試,和薩特同時獲得哲學教師資格,並從此成為薩特的終身伴侶。
波伏娃於1908年1月9日出生於巴黎比較守舊的富裕家庭,父母均是天主教徒,但她從小就拒絕父母對她事業和婚姻的安排,具有很強的獨立性。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父親的律師工作受到影響,全家生活困頓。因此,波伏娃的少女時代是在枯燥閉鎖的家庭環境中度過的。波伏娃酷愛讀書,性格沉穩,14歲時突然對神失去了虔誠的信仰。波伏娃生活和創作的核心建立在令人驚駭的反叛性上。波伏娃頭腦明晰、意志堅強,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強烈的好奇心。當她還是名不見經傳的窮教師時就開始寫作,決心成為名作家。由此她終身不斷努力,勇往直前,沿著成功之路成為了20世紀思想界的巨星。
19歲時,她發表了一項個人 獨立宣言 ,宣稱 我絕不讓我的生命屈從於他人的意志 。在當時法國的第一高等學府巴黎高師讀書時,她與薩特、梅洛·龐蒂、列維·斯特勞斯這些影響戰後整個思想界的才子們結為文友。在通過令人望而生畏的教師資格綜合考試時,波伏娃的名次緊隨薩特排在第二。她和薩特相識後,兩人有共同的對書本的愛好,有共同的志向,成為共同生活的伴侶,但終生沒有履行結婚手續。這兩個有志於寫作的人彼此維護著自己的自由和獨立,一起工作一同參加政治活動。他們住在不同的地方,保持著一定程度的隱私權,但每天都見面,常共同工作或是邊喝威士忌邊交換意見,而且常常一起外出旅行。並互相尊重對方與其他人的性關系,但兩人建立在互相尊重,有共同信仰基礎上的愛情非常強烈,薩特去世後波伏娃寫了《永別的儀式》,是對和薩特共同生活的最後日子的痛苦回憶,流露出強烈的愛情。縱觀波伏娃的一生,薩特可以說是她最深愛、最尊重的人物,不過,兩人也都有被其他異性吸引的時期。
西蒙娜·德·伏娃一生寫了許多作品,如:《第二性》是她獲得世界性成功的一部巨著,是有史以來討論婦女的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滿意志、智慧的一本書,被譽為女人的「聖經」,成為西方女人必讀之書。西蒙娜。德。伏娃的《第二性》是人類求索中的女性哲學,向所有的讀者,無論男性還是女性,提示了當代婦女面臨的問題:生命的自由、墜胎、賣淫和兩性平等。既是當代婦女問題的探尋,也是歷史與永恆的品味。波伏娃還將自己作為 「一種特殊的女性狀態 」,在四卷本回憶錄中 「暴露給世人 」。她用盧梭《懺悔錄》式的筆調坦誠率真地剖析自己。盡管《第二性》曾經使她遭受到惡毒狂怒的攻擊,而諸如 「性貪婪 」、「性冷淡 」、 「淫婦 」、 「慕雄狂患者 」、 「女同性戀者 」等惡罵之聲仍不絕於耳。但是,這一切不能阻止她將自身作為反傳統、追求個體獨立的典範,不加粉飾和修改地奉獻出來。1955年9月,也就是波伏娃47歲的時候,她和薩特接受中國政府的邀請,聯袂來到中國訪問了兩個月,兩年後發表了《長征》一書。
波伏娃將存在主義哲學和現實道德結合在一起,寫過多部小說和論文,她的小說《名士風流》獲得了法國最高文學獎龔古爾文學獎。小說的主題在於說明知識分子不能為革命和真理同時服務,兩位主人公的革命目的和方法雖然不同,但在錯綜復雜的關系中都失敗而犧牲了。此外她還寫過多部小說如《女賓》,《他人的血》,《人不免一死》, 以及論文《建立一種模稜兩可的倫理學》,《存在主義理論與各民族的智慧》,《皮魯斯與斯內阿斯》等,提出道德規范與存在主義理論之間的關系,她一直被人們視為是第二薩特。
五十年代訪問中國。此行的結果是《長征》的問世。
西蒙晚年將薩特給她的情書刊行於世。書名《致河狸的書信》。可惜的是:「河狸」的回信卻一封也沒編進去。
1986年4月14日,西蒙·德·波伏娃於巴黎去世。享年78歲。西蒙的逝世在全世界引起了反響。各種美譽紛紛而至。
波伏娃去世後,和薩特合葬在巴黎蒙帕納斯公墓。
影片《花神咖啡館的情人們》,是她和薩特一生的傳奇寫照。

⑽ 世界上,哪些名人、明星,是一輩子獨身的

勃拉姆斯(1833-1897)德國古典主義作曲家

勃拉姆斯取了「F-A-E」三個字母(德語)構成一名格言來概括自己的人生:「自由--然而--孤獨!」這個概括相當准確——《搖籃曲》的作者將合家歡獻給了別人,把孤獨留給了自己。他的摯愛是舒曼的夫人克拉拉(大提琴家),他與舒曼則亦師亦友。他們始終沒越過雷池的一步,哪怕在舒曼去世以後,一段情,持續了四十多年,1876年,勃拉姆斯前去波恩參加了克拉拉的葬禮,次年他也結束了自由-然而-孤獨的一生。

文森特.梵高(1853-1890)荷蘭畫家

無論梵高的畫作還能拍出什麼樣的天價,這一切都已經與他無關。他短短37年的人生,到處充滿了屈辱與酸楚,無數次的解僱與不解,無數次的拒絕與爭執,讓他陷入執迷的瘋狂,直到1890年7月的那個黃昏,他舉起手槍,對准了自己的太陽穴......1888年,他屈指可數的朋友高更來訪,不久兩人起了爭執,氣憤之餘,梵高割下了自己的一隻耳朵,高更被嚇跑了,他則被送進了精神病院,四周彌漫的都是迷茫,和無人能解的憤怒......半年後,一直照顧他的弟弟拉奧.梵高因悲傷過度,精神亦失常(遺傳?),不久去世,他葬在了哥哥的墓旁。

拉斐爾(1483-1520)義大利畫家

說到了梵高,不能不說到他,作為歐洲文藝復興『三劍客』之一(另兩位:達芬奇與米開朗基羅)的拉斐爾,一樣在37歲的大好年華,英年早逝。拉斐爾畫作中的人物清秀,場景祥和,尤以「秀美」著稱,一如他本人。坦白一點說,我不懂美術,但我喜歡拉斐爾,喜歡他畫里的人物,特別是那些可愛的小胖孩(汗,其實是耶穌),小拉終身未婚,曾與一位紅衣主教的侄女馬蒂亞訂婚,可惜不得而終。(拉斐爾的自畫像。很酷啊,也很帥)

米歇爾.福柯(1926-1984)法國後現代思想家

1981年,第一例艾滋病在洛杉磯被發現,三年後,福柯就染上了這個時髦病,並且在很短的時間里就一命嗚呼,他的同性伴侶丹尼爾.德費爾此後在法國建立了全國第一個艾滋病協會。就當時福柯在舊金山的放盪行為來說,他想不得艾滋病都很難:公共浴室里沒有止境的群交,假面舞會上的壯觀SM(福柯對這個很有心得,並有專門關於權力與虐戀的論述),對福柯的學問,福柯說 「同性戀一日不得寬容,就不是一個真正文明的社會」,他的論斷給無數的同志們帶來了希望的曙光,只是在天亮之前,他先自掛掉了,但我們依然懷念他。

叔本華(1788-1860)德國哲學家

不得不承認,叔本華的發型真的很前衛,就是放在今天,也是酷斃的要死(中間禿頭,旁邊頭發向上翹形成沙發狀)。他孤獨一生,無妻無子甚至無母(20多歲即與母親決裂,一生最痛恨女人),過著孤獨,憂郁和憤世嫉俗的生活。叔本華恨世界上的一切女人,他認為女人狡詐,虛偽,沒有理性。他一輩子最想不通的就是為什麼那麼多愚蠢的男人會喜歡那些「窄肩/短腿/肥臀」的醜陋女人,他說,愛情是騙人的,婚姻即墳墓,一個人不快樂,多個人也不會快樂,我們就像是擠在一起的刺蝟,不能太近,因為會扎人,也不能太遠,因為怕冷。情人節到了,要送女人鮮花嗎?不!叔本華說,那都是植物的生殖器!無知的女人還在聞著它們,說著,香啊香。他的代表作:《作為意志與表象的世界》,也毋庸諱言

恩格斯(1820-1895)德國思想家

他出身地主,卻跟無產階級人民打成一片,特別是時不時地接濟那位偉大的導師(可憐馬克思養不起自己的妻兒),24歲的恩格斯已經寫出了《英國工人階級狀況》,28歲的他更與馬克思一起,發表《*宣言》,掀起了轟轟烈烈的無產階級大革命,攪得半個地球都雞犬不寧。馬死後,還為他整理文件出版文集,對馬克思可謂是情深意切。(馬克思曾經寫信給恩格斯說自己結婚很愚蠢)。恩格斯22歲與愛爾蘭紡織女工瑪麗同居,直至1863年瑪麗去世,而後恩格斯與瑪麗的妹妹莉希同居,他一直不辦理結婚手續,因為在《家庭、婚姻與私有制》中他曾經說:結婚,那些經過國家批准並在教堂舉行的儀式都是多餘的,沒有必要。

卡文迪許 (1731-1810)英國物理學家和化學家

他沉默寡言,顯得很孤僻,不善言談,很不喜歡那些慕名而來的客人打擾他的研究工作。卡文迪什長期深居獨處整天埋頭在他科學研究他把他家的部分房子進行了改造。一所公館改為實驗室,一處住宅改為公用圖書館,把自家豐富的藏書供大家使用,他父親死後繼承了父親和姑媽的兩大筆遺產,於是他成為了一名百萬富翁。他又將他的實驗基地搬到鄉下的別墅。將別墅富麗堂皇的裝飾全部拆去,大客廳變成實驗室,樓上卧室變成觀象台。甚至在宅前的草地上豎起一個架子,以便攀上大樹去觀測星象。至於踐踏了那些名貴的花草,他毫不在乎。法國科學家比奧曾說的:「卡文迪什在一切學者中最富有,在一切富翁中最有學問。」但巨額的財富並沒有使卡文迪什的生活方式發生絲毫的變化。他仍然過著儉朴的生活,不講吃穿,每天都穿一件褪了色的上衣。卡文迪什最厭惡和害怕兩件事物,一是奉承,他聽到奉承的話常常十分窘迫、不知所措;一是女人,他最怕和女人接觸,所以終生未婚,而且他每天和女管家之間都用紙條來聯系。卡文迪什從事科研不圖名、不圖利。他的許多論文和實驗報告,沒有急於發表,特別是關於自然哲學的許多論述基本上沒有公開發表。所以在他將近50年的科研生涯中,他沒有寫一本書,這對於促進科學研究的發展是很可惜的(只顧自己追求真理)。遺產給了侄子,他的侄子畢竟最通他心意,將此筆錢捐給劍橋大學彼得豪斯學院實驗室,這個實驗室就是後來名聞天下的卡文迪許實驗室,人類在那裡第一次揭開原子的秘密,前後在那裡培養出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共計二十六人。他從來不與其他科學家交往,但英國科學界對他的尊敬是牛頓之後無人可比的。

惠更斯荷蘭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和數學家

1695年的今天, 在海牙逝世。他在擺鍾的發明、天文儀器的設計、彈性體碰撞和光的...他在數學、物理、機械、天文等許多方面的科學成果對後世有重大的影響。他一生致力於科學研究事業,終身未婚。

歐姆(1787 一1854)德國物理學家

生於德國埃爾蘭根城的一個貧困家庭,他愛好哲學和數學。歐姆曾在埃爾蘭根大學求學,由於1811年他重新回到埃爾蘭根取得博士學位。歐姆定律發現初期,許多物理學家並不能正確理解和評價這一發現,連權威的柏林學會也沒有注意到它的重要性。研究成果遭到懷疑和尖銳的批評,加上經濟上極其困難,使歐姆精神抑鬱。失望之餘,他辭去了在科隆的職務,又去當了幾年私人教師。隨著研究電路工作的進展,人們逐漸認識到歐姆定律的重要性,歐姆本人的聲譽也大大提高。1833年他被聘為紐倫堡工藝學校物理教授。1841年英國皇家學會授予他最高榮譽的科普利金牌,到此時歐姆才真正引起了德國科學界的重視。1849年他當上了慕尼黑大學物理教授。他在晚年還寫了光學方面的教科書。1854年7月6日,歐姆在德國曼納希逝世,終身未婚。為了紀念他的貢獻,電阻的單位,就以他的姓氏——歐姆命名。

希帕蒂婭(公元370)

出生在亞歷山大城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在亞歷山大博物院教學和研究, 10歲左右,她已掌握了相當豐富的算術和幾何知識.利用這些知識,她開始閱讀數學大家的專著.17歲時,她參加了全城之諾悻論的辯論,一針見血地指出芝諾的錯誤所在。不僅容貌美麗,而且聰明好學.20歲以前,她幾乎讀完了當時所有數學家的名著,希帕蒂婭在亞歷山大積極傳播新柏拉圖主義哲學.新柏拉圖主義將柏拉圖的學說、亞里士多德的學說及新畢達哥拉斯主義綜合在一起,核心內容是由普羅提諾首創的關於存在物的統一與等級結構學說.希帕蒂婭的哲學興趣比較傾向於研究學術與科學問題,而較少追求神秘性和排他性,強調哲學與科學,尤其是哲學與數學的結合.她崇尚自由、民主,反對宗教束縛和專制.來自歐洲、亞洲、非洲的許多青年聚到亞歷山大,拜她為師,學生們都非常喜歡聽她講課,說她不僅學識淵博而且循循善誘,講話如行雲流水,引人人勝.幾年後,希帕蒂婭便成為亞歷山大最引人注目的學者了

希帕蒂婭與某些基督徒的友好關系並沒有改善教會對她的態度.恰恰相反,教會為自己的教徒被一個不信教的科學家吸引過去而惱火,攻擊她為「異教徒」.盡管希帕蒂婭發現自己已處於十分危險境地,但她相信邪不壓正,仍然執著地追求著科學的進步.希帕蒂婭太熱衷於自己的事業了,她把所有的愛都投人到學生身上及科學研究上,以至很少考慮個人問題,而終身未婚.

嘉寶(1905-1990)好萊塢巨星

一個英國記者說,她的臉是人類進化的終極,她是哈姆雷特以來最憂郁的斯堪的納維亞人。阿道夫.希特勒也是她的影迷,二次大戰的時候,嘉寶曾經說:我要殺了他。

她是真正的冷美人:迷茫,失落而孤獨,她自己評價:我笨拙,害羞,緊張,恐懼,對我的英文過於敏感,這就是為什麼我在自己的周圍築起一道高牆,並永遠的躲在它的後面。

嘉寶曾四次獲奧斯卡提名,卻從未得獎,後來奧斯卡委員會為嘉寶特設了一個獎項,以表彰她在電影中閃光的表現,當然她沒有去領,她的朋友說,也從來沒在她的家裡見過那個獎。她是永遠的神秘女郎(嘉寶有的同性戀嫌疑)。

馬塞爾.普魯斯特(1871-1922)法國作家

出身貴族的他自幼體弱多病。成年後,更是卧床不起,以至於大門不出二門不邁,一個人在床上病歪歪的回憶起過去的好時光,並把它們記錄下來,惶惶七大卷的《追憶逝水年華》就這么誕生,成為意識流派的開山鼻祖。(它的這部偉大作品也被公認為讀者最少的曠世經典——因為實在是太長了)《追憶》是自傳體性的小說,情節可真可假,但人物都可以在普魯斯特的周邊找到原型,比較過分的,也是普魯斯特比較聰明的地方是,小說中他所愛慕的那些款款少女,其實都是河莉秀,現實中,「她們」都是鐵骨錚錚的男兒。這個肺結核患者,其實是個隱藏的同志。在20世紀初,出軌對於任何人來說,都不是件容易的事。

普魯斯特曾登上《死硬派》(法國GAY雜志)的同志名人榜第十名(第三名是網球女明星毛瑞斯莫,呵呵)。

卡夫卡(1883-1924)奧地利作家

著名作品有《變形記》,卡夫卡到死都只是個保險公司的推銷員,若非他『交友不慎』(死前,他委託好友布勞德焚燒他所有的稿件,布沒有執行),他不會享受到這般的身後哀榮,但這樣的哀榮,又與他本人何關呢?

他的三部長篇都沒有寫完(《審判》《訴訟》《城堡》),但都成了現代人鑽研的經典,好若維納斯的斷臂,沒有人知道失落的在什麼地方。他一生都在猶豫,徘徊,拿不定主意,包括愛情,他先後與菲利斯小姐兩次訂婚,又兩次毀約,最終他宣布:在精神上,我無力結婚,你不會幸福的,所以我們拜拜吧。

我要不顧一切地得到孤寂,我要不顧一切地同所有事情、所有人斷絕關系——引自卡夫卡的日記,他做到了。

希思(1916-2005)英國首相

89歲的希思七月剛剛去世。1974年,他到訪中國說:97年到香港看回歸啊;周總理說:我們都要來!事實上,希思成為唯一親眼看到的人,回首往事,是否也有一些蒼涼?

他是英國第47任首相,於74年下台,最大的功績:推動英國加入歐共體。34歲時,半路殺出個程咬金,一位老兵搶走了他戀愛十多年的女友凱雷文,從此他終身不娶,更不喜歡談論婚姻,他曾不無賭氣地說:我從不因為沒有老婆而後悔。我只聽到許多人後悔自己娶了老婆。(希思的酷愛是音樂,鋼琴8級,見琴就彈,曾受邀來京指揮過中央交響樂團)

達朗貝爾法國著名的物理學家、數學家和天文學家

一生研究了大量課題,完成了涉及多個科學領域的論文和專著,其中最著名的有8卷巨著《數學手冊》、力學專著《動力學》、23卷的《文集》、《網路全書》的序言等等。達朗貝爾是十八世紀少數幾個把收斂級數和發散級數分開的數學家之一,他同時是三角級數理論的奠基人。達朗貝爾為偏微分方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首先提出了波動方程,他進一步討論了不均勻弦的振動,提出廣義的波動方程。達朗貝爾是十八世紀為牛頓力學體系的建立作出卓越貢獻的科學家之一。達朗貝爾第一次提出了流體速度和加速度分量的概念。達朗貝爾在天文學上的另一個主要研究是關於地球形狀和自傳的理論。達朗貝爾發現了流體自轉時平衡形式的一般結果,克萊洛以此為基礎研究了地球的自轉, 1749年,達朗貝爾發表了關於春分點、歲差和章動的論文,為天體力學的形成和發展做出了奠定了基礎。但在他臨終時,卻因教會的阻撓沒有舉行任何形式的葬禮。達朗貝爾的日常生活非常簡單,白天工作,晚上去沙龍活動。他終生未婚,但有一位患難與共、生死相依的情人 ——沙龍女主人勒皮納斯。達朗貝爾與養父母感情一直很好,直到1765年他47歲時才因病離開養父母,住到了勒皮納斯家裡。病癒後他一直居住在她的家裡。在十八世紀的法國,讓 "達朗貝爾不僅燦爛了科學事業的今天,也照亮了科學事業的明天。,更使他悲痛欲絕的是勒皮納斯小姐於1776年去世了。在絕望中他度過了自己的晚年。

米開朗基羅(1475~1564),義大利雕塑家、畫家、建築師和詩人

以現實主義方法和浪漫主義的幻想,表現了愛國主義和追求自由的精神面貌。在藝術上具有堅強的毅力和雄偉的氣魄。他創作的《大衛》雕像及《創世紀》巨型天頂畫,使他的藝術達到了巔頂,後世難以有人與之比肩。他妒忌心極強,他妒忌拉斐爾的才能,不喜歡達"芬奇。他終身未娶,他穿舊衣裳,經久不換,直到那件衣服幾乎成為他身體的一部分為止。他不洗澡,只是把身子擦乾凈而已。他雖然很有錢,但卻過著窮人的生活,有時甚至靠啃麵包皮過日子。他不怎麼喜歡漂亮女人,屋裡有女人他就受不了。他也畫女人,但總是畫成熟的女人,而不是那種嫵媚的少女。當時很多藝術家都認為人的肉體是美的體現和源泉,他卻對女人的肉體美無動於衷。與他曾經保持一段友誼的是在公元1542年他結識的維托利亞"科隆納。這就註定了他們之間的交往只是一種精神上的友誼。她送給他143首詩,他的回答充滿愛慕和熱情,但也充滿了文學的幻想。還有人說米開朗基羅之所以終身未娶,是由於他是個同性戀者。有的人還舉出米開朗基羅詩集中有一首獻給年輕人的情詩,以此來證明他是個同性戀者。其實,在文藝復興時期,這種男人對男人示愛的情形很普遍,女人之間也是一樣。很難就此斷定米開朗基羅是個同性戀者,也不能說這就是他終生未婚的主要原因。

亞當.斯密英國經濟學家、倫理學家

是他出生在蘇格蘭一個海關官員家庭..父親在他生前就去世了,他沒有兄弟姐妹,又終身未婚,母親是他唯一的親人。一身兩部著作《道德情操論》和《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中文簡譯<國富論>)。亞當.斯密認為,國民財富的增長主要靠提高勞動生產率,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主要是社會分工的結果。自由競爭是永恆不變的自然法則,人的本性是利已的,而追求個人利益則是人們從事經濟活動的唯一動力,通過競爭可以達到個人福利和社會幸福的和諧。他的經濟思想的中心內容是主張"自由放任",要求自由發展資本主義他首先提出了勞動決定價值的理論。他同時又是一個重要的倫理學家。一些經濟學家引斯密為典範,認為經濟學家也應關心道德問題, 也有些經濟學家則認為斯密只是個例外。

終身未婚,一生也大半在學院里和書齋中度過,但從其書中卻可看出其知人甚深——知一般的人性和人心甚深,這種知識構成了他展開理論闡述的一個制約性基礎。

但在迄今為止的後人看來,顯然一般都認為《國富論》要比《道德情操論》更為重要,在斯密的墓碑上寫的也是「《國富論》的作者亞當"斯密安眠於此」。

弗朗茲"舒伯特(1797~1828)奧地利音樂家

在19 世紀著名大作曲家中他是惟一一位地道的維也納人。貌他個子矮小、大肚子、皮膚黝黑、厚厚的嘴唇、腦門很大。維也納人稱他為「蘑菇」。這位著名的作曲家卻終身沒有結婚,這樣的長相加上他羞怯內向的氣質,他的一生都是在窮困潦倒中度過的自然不受女性歡迎。舒伯特把一生未婚的貝多芬視為自己心中的偶像,貝多芬在他心中像神一樣神聖。舒伯特像莫扎特一樣預感到自己將不久於人世,他心目中也許只有他的同代偶像,而把自己對女性毫無興趣的生活視為正常而滿足。一生命運坎坷,從沒有真正戀愛過的作曲家從未與女性接觸過,卻在1822 年染上性病(可能是梅毒)。這的確讓人莫名其妙,也給他為何終身未婚蒙上了一層神秘色彩,以致現在還成為人們縈繞於腦海中的一個謎。

安妮(Amanm)

母親節起源於希臘,古希臘人在這一天向希臘神話中的眾神之母赫拉致敬。現代意義上的母親節起源於美國,由Amanm(1864-1948)發起,她終身未婚,一直陪伴在她母親身邊。於1905年,在母親去世時, Amanm悲痛欲絕。兩年後(1907年),Amanm和她的朋友開始寫信給有影響的部長、商人、議員來尋求支持,以便讓母親節成為一個法定的節日。Amanm認為子女經常忽視了對母親的感情,她希望母親節能夠讓人多想一想母親為家庭所付出的一切。第一個母親節於1908年5月10日在西弗吉尼亞和賓夕法尼亞州舉行,在這次節日里,康乃磬被選中為獻給母親的花,並以此流傳。

熱點內容
2017婚姻法婚前買房 發布:2025-02-06 23:41:18 瀏覽:868
怎麼樣的合同具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2-06 22:18:27 瀏覽:266
宋疃司法所 發布:2025-02-06 22:11:37 瀏覽:186
泰州市姜堰區人民法院 發布:2025-02-06 21:11:45 瀏覽:162
民事訴訟法監督程序 發布:2025-02-06 20:10:29 瀏覽:603
章程適用合同法嗎 發布:2025-02-06 20:08:19 瀏覽:562
北京市法律援助的困難證明 發布:2025-02-06 19:31:09 瀏覽:839
上海對外經貿法學調劑 發布:2025-02-06 18:04:15 瀏覽:464
公司會議紀要法律效力 發布:2025-02-06 17:55:50 瀏覽:966
法治限制黨 發布:2025-02-06 17:53:18 瀏覽: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