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馬克思法治

馬克思法治

發布時間: 2020-12-20 19:59:24

A. 運用馬克思主義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法治觀分析問題(四個方面分析)

馬克思主義道德觀認為: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dba9530100gmia.html) - 馬克思主義道德觀——溫故知新之七_陶侃搬磚_新浪博客 一,道德是一定經濟狀況的產物,不是超歷史的東西。道德觀念都是和當時社會經濟關系相適應而不是永恆不變的。像「切勿偷盜」這樣的戒律,只能存在於私有制的社會。 二,道德是階級意志的表現,不是超階級的東西。封建社會的道德是忠孝節義,三綱五常,資產階級的道德是利己主義,但一切剝削階級的道德總是被作為超階級的東西來宣教頌揚的。 三,超階級的道德只有在階級消滅之後才會出現,那才是「真正人的道德」。如「平等的觀念,本身都是一種歷史的產物」,「無產階級平等要求的實際內容都是消滅階級的要求。 我們應樹立馬克思主義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把人生看作是由父母創造的留給我們的一份很珍貴的禮物,人生只有一次,因此,要特別的珍惜和愛護。人生雖然是寶貴的,但它的價值絕不僅僅是為了吃喝玩樂,人生的價值緊緊地與人民與社會聯系在了一起,人的一生為人民為社會做得貢獻越多,價值就越大,我們認為世界是物質組成的,因而是可知的。因此,在具體的工作實踐中,應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樹立認識世界、尊重客觀、有益有利地改造世界的信心和決心,而不是消極地等待命運的安排。

B. 結合馬克思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之間的關系

黨的十八大報告用24個字分別從國家、社會、個人三個層面凝練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其中,「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不僅深刻反映了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屬性,而且深刻揭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這八個字是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的有機整體,是推進社會治理創新、建設現代社會的根本價值遵循。

自由:社會主義社會的價值追求

自由,是人類嚮往和追求的一種美好價值形態,也是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價值追求。從「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到「真正的自由,並不意味著可以隨心所欲,而是可以自由地做正確的事情」;從「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到「自由是全部精神存在的類的本質」、「人的類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等等,這些都充分體現了人類對自由的認識和追求。

自由,主要是指公民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自己的意志活動有不受限制的權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倡導的「自由」,是社會主義條件下,全社會成員在經濟上共同佔有生產資料,在政治上共同享有平等權利,讓最廣大的人民群眾享有最廣泛的自由權利。要充分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各項合法權益。

平等:社會主義社會的重要准則

平等是人類社會的終極理想狀態,也是社會主義社會的重要准則。從「不患寡而患不均」到「等貴賤、均貧富」;從「平等就是窮人不佔富人的便宜」到「一切人生來都是平等的」,等等,這些都充分體現了人類對平等的認識和追求。

平等,是指人們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享有同等的權利,主要包括權利平等、機會平等以及結果平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倡導的「平等」,是通過平等的社會機制和價值引導,既保障公民個人享有平等的權利,也保障每個人基於社會貢獻所要求得到的權利、利益和尊重。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組織和個人都沒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

公正:社會主義社會的內在要求

公正,是古往今來千百萬人夢寐以求的社會理想,也是社會主義社會的內在要求。從「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到「鏟除特權」、「天下為公」;從「各盡其職就是正義」到「正義是一種主觀的價值判斷」,等等,這些都充分體現了人類對公正的認識和追求。

公正,即公平、正義,「公平」主要指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以及分配公平等,「正義」主要指制度正義、形式正義以及程序正義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倡導的「公正」,是加快建立以權利公正、機會公正、規則公正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正義保障體系,努力營造公平正義的社會環境,從而在更加公平正義的基點上造福全體人民。

法治:社會主義社會的重要保障

法治是人類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也是社會主義社會的重要保障。從「一民之軌,莫如法」、「法者,憲令著於官府,賞罰必於民心,賞存乎慎法,而罰加乎奸令者也」到「立法之業,益為政治上第一關鍵」;從「法律是一切人類智慧聰明的結晶」到「法治意味著,政府除非實施眾所周知的規則,否則不得對個人實施強制」,等等,這些都充分體現了人類對法治的認識和追求。

法治,即法的統治,與人治、德治相對。法治主要包含形式意義的法治和實質意義的法治。形式意義的法治,強調「以法治國」、「依法辦事」的治國方式、制度及其運行機制。實質意義的法治,強調「法律至上」、「法律主治」、「制約權力」、「保障權利」的價值、原則和精神。法治是形式意義的法治和實質意義的法治的統一體。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倡導的「法治」,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統一,通過建立健全全社會學習、遵守、維護、運用憲法法律的制度,始終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讓遵法守法成為一種良好的社會風氣和自覺的行為習慣,讓人民群眾在法治社會中享受到自由、平等和公正。

總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一貫價值追求,集中體現了社會主義的基本社會屬性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社會價值追求,它們一定會內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精神動力,一定會外化為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積極行動。

C. 依法治國有什麼馬克思原理

馬克思主義的三個基本原理與完整法律體系的依法治國

實際上,關於什麼是『無產階級』,在馬克思學、在馬克思學派看來,『無產階級』的產生,它是在蒸汽機大工業發展的階段產物。也就是說,由於蒸汽機生產力在「生產過剩」,可是在操作蒸汽機生產工具和生產方式的工人,卻在過著「極端貧困」的生活。實際上,形成一個無產階級的國家,也只是在當時的英國蒸汽機大工業發展階級的工人,是在過著還不如巴士地獄的坐牢人的生活。
這才是《共產黨宣言》在提出「全世界無產者,團結起來」的根本原因。實際上,作者在《共產黨宣言》是觀察到了一個不可否定的事實就是:在蒸汽機工業生產要比手工業生產而先進。因為,手工業生產是絕對不會有生產過剩的。然而,卻在蒸汽機工業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方式,那是存在著生產過剩。
那麼,只要當生產工具和生產方式而有其生產過剩的話,那就可以有解決貧困問題的物質基礎、物質條件的現實前提。所以,從這個前提來看,馬克思才認為:無產階級比手工業階級而先進。也就是說,只有進入到蒸汽機生產力的大工業才有可能去解決「生產過剩與極端的社會矛盾」。
實際上,馬克思論述的革命,決不是馬克思主義論述的革命。馬克思在界定的革命,是將「全部問題都在於使現存世界革命化,實際地反對並改變現存的事物。」
然而,馬克思主義的革命是對一般意識形態的革命。這就是馬克思的革命與馬克思主義的革命的本質區別。
由此可見,在一般意識形態的革命,那是會來重新劃分財產來讓「貧窮者」過上有財產的生活。但是,當財產分光後,新的貧窮者又會產生。
實際上,馬克思主義是堅持用一般普遍的共性來說話的。那麼,從富人與窮人相比的話,富人在一般多數來說,是不是要比窮人一般多數而要肯吃苦得多呢?也就是說,成為一般多數的富人要比成為一般多數的窮人要辛勤得多?
當然,在現實中的貧窮那是多種原因在造成貧窮的階層。不過,在信息化、數字化、自動化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方式的社會里,就是窮也不會沒有吃的,這種社會現象在當代經濟發達國家那是看到了。
實際上,馬克思主義將革命而定義在一般意識形態的政治前提,是極其錯誤的。因為,馬克思對革命的定義,那是定義在對「改變現存的事物」的改變前提上,才是能促進社會發展的革命,才是能推動歷史進程的革命。
實際上,在現實中真正地改變貧窮現象的基本前提:是能吃苦、是能用辛勤勞動來改變貧窮,這才是改變貧窮的唯一出路。同時,從宏觀經濟的角度來改變貧窮的社會現象,是在對生產與交換的現實關系的創新和改革。
實際上,《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是固化生產與交換的確定關系。這種確立固化生產與交換的經濟體制,是不可能解決得了貧窮的社會問題。
然而,應當採用「集大成經濟學」的方式,來重新劃分:宏觀經濟和微觀經濟,重新建立「集大經濟學」的基本問題來實現。也決不是曲振興堅持「資產階級、剝削階級」的這一謬論,能實現的。
從曲振興的以下觀點就可以看出,堅持馬克思主義三個基本原理,是阻礙深化改革開放的障礙。也就是說,堅持馬克思主義三個基本原理的人,將會重新來劃分創新者、改革者的財產。
實際上,在法制社會,是由法制來限制在用不合法手段取得的不合法的財產。也就是說,是由法治國家來沒收那些不合法的財產所得,而不是由一般政治意識形態來沒收——通過合法的勞動所得的財產。這就是馬克思學、馬克思學派與馬克思主義學、馬克思主義學派的本質區別。凡是在用馬克思主義學、馬克思主義學派的立場,才會說出以下的觀點:
「——哪些人又是『新生的無產階級』?又是怎麼『新生』的?」
然而,馬克思學、馬克思學派,針對曲振興所說的這一觀點,就會說,曲振興在憑什麼來確定是「無產階級」的呢?然而,貧窮階層它能是《共產黨宣言》在劃分的無產階級嗎?其實,將貧窮的階層當成是「無產階級」只能是蒙昧時代的愚昧無知的階級觀。
實際上,在實現了信息化、數字化、自動化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方式的國家,哪有無產階級?雖然在經濟發達國家是有貧窮的社會現象,但決不是無產階級。
在事實上,無產階級早就被高科技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方式給消滅了。 ——這才是馬克思學、馬克思學派的原生形態的革命理論。
實際上,當下的中國是處在:一般意識形態革命的馬克思主義三個基本原理與法治國家的二元論、二元觀的社會現實之中。所以,真正的法治國家也就只是一句空話。
因此,在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的深化改革開放的唯一出路,只能走一元論、一元觀的法治國家的道路。必須徹底地去否定俄蘇化馬克思主義三個基本原理,才會有依法治國的一元論、一元觀的現實存在來展開。

D. 運用馬克思基本原理分析為什麼要推進依法治國

開來也是7號要考馬基的人啊= =

E. 為什麼說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馬克思主義法

社會組織和社會成員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責任,從而逐步建立一套完整的內法律制度保障體系容,建立完善的政府和領導幹部政績考評和責任體系。
因此,要結合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抓緊研究制定保證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法律法規

F. 馬克思主義法律觀中國化的四次重大創新是什麼

(一)第一次創新
馬XX主義法律觀中國化的第一次創新,形成了毛思想法學理論。毛XX思想法學理論主要思想可以概括為:重視人權保障,加強人權法制建設;通過典型案例倡導平等與正義的司法精神;新中國的政體應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共產黨員有犯法者從重治罪」;廢除偽憲法與偽法統,實質是要求徹底推翻國民黨統治;對人民民主專政問題的初步闡明。
(二)第二次創新
從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中國進入了實施依法治國方略的理論准備和初步實踐階段。在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初,鄧XX同志逐步創造性地、系統性地闡述了一系列具體而明確的法律思想,可以總結概括為九大方面:法制建設要從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出發;社會主義法制建設「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糾」的「十六字方針」;用法律措施維護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制止動亂;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堅決打擊經濟犯罪活動;「死刑不能廢除」; 「一手抓建設和改革,一手抓法制」;把「一國兩制」的構想法律化;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鄧XX對馬XX主義法學理論的新貢獻主要表現在:1、確立了依法治國的戰略指導思想,解決了人治與法治的關系問題;2、把民主和法制緊密結合起來,強調社會主義民主要制度化、法律化;3、重視法制在調節經濟關系、維護正常經濟秩序中的作用,強調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須「一手抓建設,一手抓法制」;4、在強調堅持黨的領導的同時,提出了黨必須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的思想;5、「一國兩制」體制下的「一國法律多元」。這些新思想、新論斷,與我國法制建設的實踐緊密相連,與我們國家和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也使我們黨和人民對社會主義民主法制的認識產生了歷史性飛躍。
(三)第三次創新
黨的十五大正式提出「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九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把「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載入憲法。從「法制」到「法治」,是馬XX主義法律觀中國化的第三次偉大創新,由此實現了馬XX主義法律觀中國化的第三次大飛躍。其法治思想可概括為:提出並科學闡述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提出沒有民主和法制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的現代化,把法制與社會主義更加緊密地聯系起來,在此基礎上把法治國家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本目標;進一步闡明了黨與法治的關系,強調黨領導人民制定法律,又自覺地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活動,不能以黨代政,也絕不能以黨代法,必須依法執政;關於講法治與講政治,強調「只有講政治,才能……把國家的法律法規,貫徹到經濟建設和各項工作中去,防止和排除各種錯誤思想、錯誤傾向的干擾,保持正確的發展方向」;提出並闡述了「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關系;完成了從「法制」到「法治」的過渡,明確提出並規定了「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本方略和奮斗目標,全面揭示了依法治國的本質,闡述了社會主義法治的基本內容。
(四)第四次創新
黨的十六大以來,從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全局出發,堅持以馬XX主義法學理論為指導,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體現在法律和法治思想上,就形成了新的以人為本法律觀,它是馬XX主義法律觀中國化的新成果,是馬XX主義法律觀在中國的新發展。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使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有了更為堅實的理論和實踐基礎。在現階段,胡XX總書記提出「黨的事業至上、人民利益至上、憲法法律至上」的要求,但有人對「三個至上」進行曲解,只提「憲法法律至上」,這是片面的。因為持這種觀點的人不明確黨的事業是什麼,不懂得憲法和法律本質以及最終目的是什麼。其實黨的事業與憲法和法律共同圍繞人民的根本利益,從不同的角度為其服務,以實現人民利益最大化。依其本質,三者是有機結合的統一體。「三個至上」是對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規律的科學總結,是對馬XX主義法治思想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豐富和發展,充分體現了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的統一,充分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政治性、人民性、法律性的統一。

G.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所蘊含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中國化,是在總結中國共產黨領導治理國家與社會專的實踐經驗,並使之上升為理屬論,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形成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是馬克思主義法學中國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中國化,就是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將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運用於中國法治建設實踐的過程。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為中國的法治建設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指導,而中國共產黨人在堅持不懈的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中,也在不斷地豐富、完善馬克思主義的法治理論。在這一過程中,我們正確解答了國家與政黨、政黨與法律、政黨與人民、人民與法律、人民與國家等的關系問題,探尋了國家實現長治久安的治理方式,摸索了實現人的自由與解放的基本路徑。

H. 馬克思提倡人治還是法治

沒有強調人治或法制,只強調生產資料的公有,多勞多得的原則,至於是側重發揮人性優點的人治方式,還是抑制人心弱點的法則方式,有待與實際接合,找到合適的平衡原則了。

I. 人治與法治,它與馬克思主義有什麼關聯

馬克思主義就是討論怎麼治理。
人治,法治的對立概念。指依靠個人意回志的作用來管理政權答實行政治統治。是依靠統治者個人的權威治理國家的一種政治主張。在中國,人治思想源於儒家文化。如孔子認為"為政在人"、"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在西方,古希臘思想家柏拉圖曾提出哲人治國論,主張建立哲學王統治,這也屬於人治的一種政治思想。
法治是人類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現代社會的一個基本框架。大到國家的政體,小到個人的言行,都需要在法治的框架中運行。對於現代中國,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才是真正的法治。
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才是真正的依法;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進,才是真正的法治。無論是經濟改革還是政治改革,法治都可謂先行者,對於法治的重要性,可說怎麼強調都不為過。
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既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客觀要求,也是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確保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保障。

J. 用馬克思原理分析自由平等公平法治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對美好社會的生動表述,也是從社會回層面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答本理念的凝練。它反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屬性,是我們黨矢志不渝、長期實踐的核心價值理念。
自由是指人的意志自由、存在和發展的自由,是人類社會的美好嚮往,也是馬克思主義追求的社會價值目標。
平等指的是公民在法律面前的一律平等,其價值取向是不斷實現實質平等。它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權,人人依法享有平等參與、平等發展的權利。
公正即社會公平和正義,它以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平等權利的獲得為前提,是國家、社會應然的根本價值理念。
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它通過法制建設來維護和保障公民的根本利益,是實現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的制度保證。

熱點內容
重慶法律咨詢顧問工資 發布:2024-11-19 04:00:48 瀏覽:615
南通大學法律碩士 發布:2024-11-19 03:35:22 瀏覽:887
法學新生導論 發布:2024-11-19 03:22:01 瀏覽:37
規章制度執行管控 發布:2024-11-19 02:34:02 瀏覽:443
公司科室章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4-11-19 02:12:19 瀏覽:691
三河法院院長 發布:2024-11-19 02:10:47 瀏覽:798
經濟法選修考試題答案 發布:2024-11-19 02:08:03 瀏覽:803
民事訴訟法的證據提交 發布:2024-11-19 02:02:36 瀏覽:128
新婚姻法必須有四樣東西歸男方 發布:2024-11-19 01:39:13 瀏覽:255
甘肅學院法學院 發布:2024-11-18 23:56:53 瀏覽: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