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建立法治社會多少年
⑴ 我國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基本要求是什麼
我國法制復建設的基本要求制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有法可依就是立法,建立完備的法律體系。這是法制建設的先決條件。
有法必依是必須嚴格按照法律規定辦事,這是法治建設的中心環節。
執法必嚴就是執法機關認真執行法律法規,維護社會和諧穩定,這是法治建設的重要任務。
違法必究就是任何人不管誰,只要違反法律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不允許任何凌駕於法律之上的特殊公民存在。
(1)我國建立法治社會多少年擴展閱讀:
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成為國家基本方略和全社會共識。以依法治國為核心內容、以執法為民為本質要求、以公平正義為價值追求、以服務大局為重要使命、以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為根本保證的社會主義法治理念逐步確立。全社會法律意識和法治觀念普遍增強,自覺學法守法用法的社會氛圍正在形成。
通過建立健全行政執法和司法的組織法制和工作機制,保證了行政和司法機關按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行使權力、履行職責。行政立法和制度建設進一步加強,各類公開辦事制度不斷完善,法治政府建設不斷推進。公安機關依法履行職責,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治安秩序,保障人民安居樂業。
⑵ 我國法治建設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為哪些方面
違法成本極低、守法成本相對畸高,不僅誘使當事人違法,更重要的是守法者吃虧,違法者賺便宜,進而劣勝優汰,具體表現在:
1、公權力機關的退位、歸位與市場機制和社會組織發育仍不成熟之間的矛盾。
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過程是公權力機關退位和歸位,理性再定位的過程。但由於市場機制仍不健全,社會組織仍不規范,市場機制和社會組織往往難以擔當起合格的公共產品或公共服務提供者的角色,導致公權力的進退維谷。
2、嚴格執法和公正司法的要求與法律質量整體上仍不理想之間的矛盾。
法律的生命在於實施。嚴格執法、公正司法是法治國家的必然要求。然而,雖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立法質量已在不斷提高,但仍有一些法律尤其是低層級的法律規范質量不高、類型化不夠、科學性不足,將執法和司法帶入或難以實施,或實施沖突,或實施背反的多難困境。
3、嚴厲制裁違法行為的要求和期待與違法成本極低、守法成本較高之間的矛盾。
普遍守法是法治社會的當然特徵,嚴厲制裁違法行為是保障法治權威和發揮法治威懾力的必要條件。
但是現實中,在一些方面,由於責任設置過低,特別是查處率不高,導致違法成本極低、守法成本相對畸高,不僅誘使當事人違法,更重要的是客觀上造成「逆向選擇」、守法者吃虧,違法者賺便宜,進而劣勝優汰,並導致普遍違法。
(2)我國建立法治社會多少年擴展閱讀:
我國法治建設存在的問題的改善:
1、價值建設,使法治精神深入人心。
法治社會的根本問題在於將法治理念、法治信仰內化於人心,成為社會成員決策和行動的基本指引。
當前人民群眾已經有一定的法治意識,但牢固的法治理念尚未確立。實現人心大治,不僅要通過立法、執法、司法著力強化規則意識、誠信意識、權利義務統一意識、責任意識,還要透過多途徑、全方位的理念引領價值觀建設,使法治精神浸潤人心。
2、基層調整,使治理暢達「末梢神經」。
體制問題具有決定性。我國傳統上從中央到基層的縱向層級化管理體制倚重「生產經營單位」和「基層組織」。
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存在著在「最後一公里」失靈的問題。建議以確立社區的法律地位為主要方式,重塑我國社會的基層組織形態,確保國家與其成員之間的「感測」途徑暢通。
⑶ 我國確立今後五年法治政府建設路線圖,法治政府該如何建設
眾所周知,中國是一個講究法治的國家,中國的各個部門也應該堅持“法治”原則。近日,我國確立了今後五年法治政府的建設路線圖,從這幅圖中可以看出我國將通過以下四個方面來建設“法治政府”。1、貫徹新精神;2、立足新起點;3、明確新方位;4、提出新舉措。
1、貫徹新精神首先,我國經過多年的建設,其實已經建立起一個比較完善的法治社會了,但是依然有可進步的空間,我國政府也將持之以恆地去完成這個目標。在最近的國務院大會中,各位代表都提出了自己的新觀念,國家領導也提出了新的理念,而各級政府應該做的第一點,就是貫徹國家的新精神。
最後,我國多年來一直在法治的道路上探索,以前的各項大會中也提出過很多舉措,但是這些舉措可能不是很適用於現在的中國了,所以建立法治政府的時候,必須要按照政府現在的情況,和百姓們的真實生活,來制定新的方法和舉措。
⑷ 我國中國境內全國各地法制社會建立的成果有哪些
人權大幅度提高,可以要求國家賠償、可以起訴政府、知識版權保護意識增強。
⑸ 我國為什麼要建立社會主義法制國家 請大家幫忙回答一下吧。
1996年2月,黨中央提出了「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的號召。在中國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發展中,這是有重大歷史意義的號召。 早在70年代末中國實行改革開始時,黨中央就提出了「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加強社會主義法制」的方針,經過不到20年的時間,發展到「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的號召。這是黨中央和全國人民對民主與法制認識與實踐不斷提高與成熟的產物。
在70年代末,中國主要是從「文革」十年動亂的歷史教訓來認識加強民主與法制的必要性的。1981年《中共中央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中指出,「文革」之所以發生並持續十年之久,除了前面已分析過的直接原因外,還有復雜的社會歷史原因,其中一個重大原因是:「長期封建專制主義在思想政治方面的遺毒仍然不是很容易肅清的,種種歷史原因又使我們沒有能把黨內民主和國家政治社會生活的民主加以制度化,法律化,或者雖然制定了法律,卻沒有應有的權威。這就提供了一種條件,使黨的權力過分集中於個人,黨內個人專斷和個人崇拜現象滋長起來,也就使黨和國家難於防止和制止『文化大革命』的發動和發展。 」逐步建設高度民主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是社會主義革命的根本任務之一,建國以來沒有重視這一任務成了。『文化大革命』得以發生的一個重要條件,這是一個沉痛教訓。」
鄧小平在80年代初的一次重要講話中,又從制度和個人的關系這一理論高度分析了沒有切實建設民主政治的歷史教訓:「我們過去發生的各種錯誤,固然與某些領導人的思想、作風有關,但是組織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問題更重要。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即使象毛澤東同志這樣偉大的人物,也受到一些不好的制度的嚴重影響……這個教訓是極其深刻的。不是說個人沒有責任,而是說領導制度、組織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這種制度問題,關繫到黨和國家是否改變顏色,必須引起全黨的高度重視。」
從80年代初以來,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開展,中國也進一步認識到加強民主與法制的迫切性。改革使人們較清楚地看到舊體制(包括自建國以來長期「無法可依」的狀態)的弊端;開放則使人們認識到如果法制不完善,國外或境外的技術或資金就難於進入中國大陸。90年代初,中國宣告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至少就立法而論,近幾年來,中國大踏步地增加立法,為迎接「依法治國」創造一個良好的前提。總之,絕大多數中國人從自己的切身體會中逐步體會到必須實行依法治國。
⑹ 如何建立法治社會
黨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確定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1999年3月九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的憲法修正案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將「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寫入憲法,對於堅持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具有重大的意義。依法治國,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的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依法治國的主體是廣大人民群眾。憲法明確規定,國家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我們所說的法治,不應是「治民」,而應是「民治」,就是人民當家作主治理國家。
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具體來講,有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要加強立法工作,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第二,要加強執法工作,行政機關要依法行政,司法機關要公正司法。
第三,要完善民主監督制度。
第四,要大力開展普法教育,廣泛進行法制宣傳,不斷提高廣大幹部和人民群眾的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特別是提高各級領導幹部的法制觀念和依法辦事能力,形成良好的社會法治環境。
⑺ 黨的第幾大報告首次提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依法治國方略提出的歷程:1996年,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制定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指出,到下世紀初要初步建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1997年10月,中共十五大報告首次明確提出「建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目標。1999年3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對1982年憲法進行修改,將法治與法治國家予以憲法確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個根本任務和原則,也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的一個基本目標。2002年11月,黨的十六大正式提出了依法治國基本方略。
依法治國方略的內容:
一、依法治國的主體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群眾。
二、依法治國的本質是崇尚憲法和法律在國家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中的權威,徹底否定人治,確立法大於人、法高於權的原則,使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和法律不受個人意志的影響。
三、依法治國的根本目的是保證人民充分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利,維護人民當家作主的地位。依法治國是一切國家機關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
四、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新方針:「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五、立法機關要嚴格按照立法法制定法律,逐步建立起完備的法律體系,使國家各項事業有法可依。有法可依是實現依法治國的前提條件。
六、行政機關要嚴格依法行政。依法行政就是要求各級政府及其工作人員嚴格依法行使其權力,依法處理國家各種事務。它是依法治國的重要環節。
七、司法機關要公正司法、嚴格執法。總之,依法治國要求各級國家機關切實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依法治國方略的重大意義:
第一,依法治國是中國共產黨執政方式的重大轉變,有利於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
第二,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保證。
第三,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擴大對外開放的客觀需要。
第四,依法治國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顯著標志,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第五,依法治國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也是現代政治文明的基本標志。
第六,依法治國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條件。
⑻ 我國確立法治社會是什麼時候
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提出:建設法治中國,要維護憲法法律權威。
建設社內會主義法治中國容,是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目標之一。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進程中,中國共產黨不斷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成功開辟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道路,有力促進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法治中國建設。
⑼ 如何構建新型的社會主義法治社會
一是要深刻領會過去一年來,尤其是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和國家的事業取得的新進展和新成效。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深化改革的決定,十八屆四中全會作出建立法治國家的決定,這兩個決定實際上是「姊妹篇」,是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治國理政的總思路的邏輯延伸。深刻領會這一年多取得的成就,對我們進一步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非常重要。
二是要深刻領會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意義。要深刻地認識到,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深刻總結了我們國家政治與法治建設的成功經驗和深刻教訓所作出的重大抉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重要保證,也是著眼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實現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長遠考慮。
三是要深入領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根本要求。總書記在全會上明確指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要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法治道路,這是貫穿全會決定的一條紅線,是一個管「總」的東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實際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根本問題,我們必須牢牢把握、始終堅持、不斷拓展。
四是要深刻領會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全會指出,依法治國的總目標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就是說,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堅持社會主義制度,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要形成完備的法律法規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形成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五是要深刻領會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任務。全會明確指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任務,就是要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法律體系,加強憲法實施;深入推進依法執政,加快建設法治政府;保證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增強全民法治觀念,推進法治建設、社會建設;加強法制工作隊伍建設;加強和改進黨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領導。這些任務抓住了關鍵,抓住了當前的突出問題,有明確的思路,有創新的舉措,有具體的要求,指導性、針對性都很強。
六是要深刻領會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全會深刻指出,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加強和改進黨的領導,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任務,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根本保證。
⑽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在依法治國建立法治社會方面採取了哪些措施
首先完善立法工作,制定並頒布了諸多法律,如物權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等
其次加強法治人才的培養,先後設立中國政法、西南政法等哆嗦法制院校培養專業人才;
再次加大執法力度,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懲治了一大批不法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