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和理智

道德和理智

發布時間: 2022-02-06 01:39:51

『壹』 道德和理智在愛情面前誰更重要

當真愛來臨,這兩樣東西,都是不起任何作用的 如果真要選擇,我覺得理智更重要,不管是愛情也好,還是在別的什麼事情上也好,理智是戰勝一切的好方法,只有保持理智的頭腦,你才有可能認真思考,從而才會去衡量道德的標准

『貳』 理智感和道德感的區別是什麼

道德感屬於責任;理智感屬於知識方面,如求知慾。


道德感是人依據一定的道德需要和規范評價自己和他人的言行時所產生的內心體驗。理智感是是人在理智活動過程中認識、探求和維護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滿足而產生的主觀體驗。

審美活動中,對於美的主觀反映、感受、欣賞和評價。道德感體現著一個人與社會生活相容的程度,體現著個體對社會的適應能力。

道德感是人所特有的一種高級情感,道德品質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一個人對自己或他人的動機、言行是否符合社會一定的道德行為准則而產生的一種內心體驗。

道德感既是一種道德的主觀意志,也是一種見諸行為的道德沖動。「意志作為主觀的或道德的意志表現於外時,就是行為」,而且「道德的意志表現於外時才是行為」。作為一種主觀形態和沖動形態的道德,道德感具有三個方面的基本特質。

『叄』 心理學名詞解釋 道德感與理智感

道德感:是人依據一定的道德需要和規范評價自己和他人的言行時所產生的內心體驗。
理智感是人在理智活動過程中認識、探求和維護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滿足而產生的主觀體驗。它是與人的求知慾、認識興趣、解決問題的需要等的滿足與否相聯系的

『肆』 在做決定的時候道德與理性會有沖突嗎

齊宣王的「以羊易牛」成為孟子人性論證的重要道德經驗。孟子與齊宣王之間圍繞「以羊易牛」的對話,揭示出同情、不忍和行善是仁慈的結構和發展階段;仁慈的本質是隱性的自愛。齊宣王「以羊易牛」的過程包含了仁慈與公正的沖突,以及特殊仁慈與普遍仁慈的矛盾。 (齊宣王)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聞之胡屹曰:『王坐於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將以釁鍾。』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對曰:『然則廢釁鍾與?』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不識有諸?」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為愛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王曰:「然。誠有百姓者,齊國雖編小,吾何愛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曰:「王無異於百姓之以王為愛也。以小易大,彼惡知之?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王笑曰:「是誠何心哉?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曰:「無傷也,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孟子·梁惠王上》) 「以羊易牛」同「孺子將入於井」的思想主旨都在於經驗地論證仁慈的先驗性。齊宣王舍「將以釁鍾」之牛,「以羊易之」。百姓視之為「以小易大」的吝嗇;齊宣王也深感「是誠何心哉」。但孟子點出了其本質是「無傷」的「仁術」。齊宣王的困惑表明,其行為不是依循現代西方功利主義和康德式道義論規范指引的理性化產物,而是源自內在固有的仁慈的道德本能和道德直覺。盡管齊宣王所置身的爭戰殺戮的時代和所位居的攻城略地的角色,決定了仁慈被壓抑的命運。但是,仁慈作為一種道德本能,不同於道德習慣。道德習慣可以因外在情勢的改變和行為的重復而培養或者消除。但是,仁慈可以因情勢的改變而被壓抑,無法被消除。假以適當的外在導引,那麼,它就會被激發。

『伍』 心理學名詞解釋 道德感與理智感

道德感:是人依據一定的道德需要和規范評價自己和他人的言行時所產生的內心專體屬驗。
理智感是人在理智活動過程中認識、探求和維護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滿足而產生的主觀體驗。它是與人的求知慾、認識興趣、解決問題的需要等的滿足與否相聯系的

『陸』 淺談道德理性及與道德情感的關系

道德理性主義者認為道德的基礎是道德理性,道德情感只是一種本能沖動,需用理性對其進行約束;道德情感主義者則認為道德的基礎是道德感性,道德理性並不能解決道德上的善惡,只有情感才能彰顯人的感性生命與自由本性。

(6)道德和理智擴展閱讀:

在個人的道德品質構成中,道德情感具有3種作用:

1、評價作用,即能以某種情緒狀態,表明某種道德關系和道德行為是否具有正當性和合宜性;

2、調節作用,即能以某種情緒傾向,強化或削弱個人對某種道德義務的認識和實踐;

3、信號作用,即能以特有的情緒形式如表情、動作,向他人傳遞其道德行為價值的信息,或從他人的某種情緒形式獲取自己道德行為價值的信息。

『柒』 道德和理智在愛情面前會很蒼白什麼意思

有時候愛情會使人沖動。比如愛上有婦之夫/有婦之夫的人,理智上他們知道這是背德的,但卻無法壓抑這份情感(當然情感和付出挖牆腳這種實際行動之間是有界限的),所以有時候理智和道德並無法阻止愛情的發生,因而會顯得蒼白。

『捌』 理智看待利益與道德

道德與利益是相抄輔相成的,只有在道德與利益兼並的的條件下才能發揮他們最大的功效。社會公德是每個人應該遵守的道德是人們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遵守社會道德能讓社會更加和諧更加美好,合法的取得個人利益而不超過道德底線才可以說道德

『玖』 道德感和理智感的區別

道德感:是人依據一定的道德需要和規范評價自己和他人的言行時所產生的內心體驗。理智感是人在理智活動過程中發生的情感體驗,是人們認識現實、掌握知識和追求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滿足而產生的一種情感體驗。
理智感是人在理智活動過程中認識、探求和維護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滿足而產生的主觀體驗。它是與人的求知慾、認識興趣、解決問題的需要等的滿足與否相聯系的

熱點內容
怎麼樣的合同具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2-06 22:18:27 瀏覽:266
宋疃司法所 發布:2025-02-06 22:11:37 瀏覽:186
泰州市姜堰區人民法院 發布:2025-02-06 21:11:45 瀏覽:162
民事訴訟法監督程序 發布:2025-02-06 20:10:29 瀏覽:603
章程適用合同法嗎 發布:2025-02-06 20:08:19 瀏覽:562
北京市法律援助的困難證明 發布:2025-02-06 19:31:09 瀏覽:839
上海對外經貿法學調劑 發布:2025-02-06 18:04:15 瀏覽:464
公司會議紀要法律效力 發布:2025-02-06 17:55:50 瀏覽:966
法治限制黨 發布:2025-02-06 17:53:18 瀏覽:680
勞動法非定時工作制 發布:2025-02-06 17:25:21 瀏覽: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