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理學法律與道德
A. 法理學 試分析法律與道德是否有必然的聯系
一、法理學(Jurisprudence)是以整個法律現象的共同發展規律和共同性問題為研究對象的學科。它的研究范圍十分廣泛,主要包括法律的起源、發展和消亡、法律的本質和作用、法律和其他社會現象的關系、法律的創制和實現、法律的價值等。法理學就其學科本性而言,是理論思維科學,而這種理論思維性科學必定是抽象的而非具體的,是形而上的而非形而下的,具有較濃厚的哲學色彩。正是在此種意義上,法理學有時也被稱之為「法哲學」。但法理學的抽象性並非是空想性,它不是空靈之物,而是有其堅實的基礎,即豐富的法律實踐。法理學正是在對大量豐富的法律實踐和法律現象考察的基礎上,抽象出其帶有共同性和規律性的理論。二、法理學的理論體系包括兩個方面:第一,法理學作為法學的一個分支學科,應當研究哪些理論問題。第二,按照什麼樣的邏輯線索把這些相對獨立的理論問題組織起來,使它們成為一個結構嚴謹的邏輯整體。1、研究「法」,必須對法和法學中最基本的概念和范疇加以研究。這些基本概念和范疇包括權利、義務、法律行為、法律關系、法律程序、法律責任等。2、法的價值論涉及到法的理想、目標,因而在法理學中佔有特別重要的位置。法的價值論包括法的價值的概念以及法與人權、秩序、自由、正義、效率的關系等問題。3、法理學所研究的法的歷史問題包括法的起源、法的歷史類型、古代法律制度、近現代法律制度、法律發展、法制現代化等理論問題。4、法在現實生活中的運行又具體包括立法、守法、執法、司法、法律監督、法律職業、法律方法和法治國家等問題。5、法與社會其他方面是相互作用的,法是社會體系的一部分,與社會體系的其他方面存在著密切的聯系。一方面,法能夠影響、改變社會的其他方面;另一方面,社會的其他方面也能影響、改變法,乃至決定法的內容及其發展。脫離開法與社會之間復雜的互動關系,同樣不可能科學地和合理地解答法「是什麼」和「應當是什麼」的問題。此類又具體包括法與經濟、法與政治、法與文化、法與道德、法與科技、法與生態文明等問題。
B. 司考法理學中什麼是法與道德的區別
下非原文,基本知識,僅供參考:
法律是調整個人和社會之間關系的暴力性的行為規范,體現統治階級意志,由國家制定或認可,依靠強制力保證施行。
道德是調整個人和社會之間關系的勸導性的行為規范,通過傳統習俗、社會輿論和內心信念來維系。
1、區別
①法律是強制性的社會規范;道德是非強制性的社會規范。
②法律屬於政治上層建築;道德屬於思想上層建築。
2、聯系
①道德是法律的基礎,良法理應是符合道德的。
②法律是道德的保障,有道德者受到法律保護。
C. 法律與道德誰更重要
法律和道德一樣重要。
法律與道德的關系,是法理學中一個歷久彌新的問題,許多法理學教科書均有專章討論這一問題。在古代,古希臘哲學中就有正義與美德之爭,我國先秦時期也有德治與法治之爭。這些爭論其實都與這一問題有關。
無論西方柏拉圖式的道德理想主義,還是我國儒家為萬世開太平的高遠追求,都把道德擺在首位,主張以德立國創制、以德生成社會、以德化育萬民;認為依靠道德就能構建一個美好社會,法律規則不過是道德的附屬物,是用於規范與懲戒不軌行為的,只要人人在道德上成為完善的人,就不需要法律規則。
這種道德至上主義從邏輯上看似乎是自洽的,問題在於這樣的道德社會只存在於理想中,現實中又何曾有過?當然,我們不排除任何時代都有一些道德高尚之人,他們熠熠生輝,成為人們的楷模。但我們也要承認,社會上絕大多數人都是普通人,無法成為道德完人。
正是這些普通人成為歷史人群或現世人群的主流。對於這樣一個「主流」,僅僅依靠道德顯然難以建成一個有序、美好的社會。
對於一個社會、一個國家來說,提升人們的道德修養十分重要,制定法律規則同樣重要。法律與道德二者各有各的邊界,道德是道德,法律是法律,它們有各自發揮作用的范圍,是完全不同的兩個范疇,不能簡單偏重於某一個方面。
對於法律規則來說,無論是國家立法機關制定的法律,還是社會習俗演化而成的法律,都適用於社會公共行為領域。在法律規則管轄的公共領域,維護社會正義、任何人不得侵犯他人權利是根本要求。
而道德更多涉及個人內心的自我修為,它可以高標特立,但只能針對自己,不能強迫他人。因此,法律以公共利益為指針,道德以效法聖賢為理想;法律講求的是底線正義,道德追求的是高尚人格。
同時,法律與道德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法律能夠為社會道德的生成提供有益制度構架,為個人道德培育提供良好生活環境。法律固然不是道德,但能夠凈化人們的內心,讓人們激濁揚清、去惡存善。
因此,雖然法律規則不等同於道德良知,但可以培育和激發人們的道德良知。一個社會,如果人人都講規則,都按照法律規則處事,那麼,這個社會就是一個不壞的社會,雖然可能還不是一個美好的社會。
而法律要深入人心、發揮作用,也必須符合社會的道德追求。換言之,法律規則要有道德性。這個道德性不是法律規則自身生長出來的,而是法律規則吸收了道德理念,從而彰顯一個社會的道德價值。
與此同時,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的提升,可以使人們強化規則意識和契約精神,弘揚社會公序良俗,自覺遵守法律。另外,實踐中被廣泛認同、較為成熟、操作性強的道德要求,也可能上升為法律規則。
可見,對於法律與道德的關系,我們不能簡單地分割或統合。使二者絕緣甚至截然對立起來肯定不行,但混同亂用的做法也行不通。應當明確,依靠法律所建立的正義秩序,是任何一個社會都離不開的基礎。
今天,我們既要贊美道德,更要信奉法律。法律並不排斥道德,相反,它可以促成道德生長。這個促成不是代替,而是為道德提供一個制度環境。一個法治昌明的社會,才有望成為一個道德純凈的社會。
就像是一片良莠不齊的草地,法治猶如一個農夫,用獵槍抵禦強權的侵奪,用鐮刀去除蔓生的雜草。這樣,美麗的道德之花才會芬芳開放。
(3)法理學法律與道德擴展閱讀:
相關報道:
法律不是萬能的,在法律不完善或者缺失的情況下,道德應該成為我們內心的價值判斷標准。法律和道德相互碰撞和融合是內在的規律,而核心應該落在社會個體的自律、自覺和對德行的遵從
《論語·為政》中記載:「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這表明,刑政固然有治理國家的功效,但卻無法使社會大眾獲得善良;一個安定有序的國家必然將法律與道德並重,只重其一難成氣候。
實際上,法律與道德的關系早已是人類歷史發展史中老生常談的話題。法律在與其他事物交融與碰撞中不斷發展和完善,對人類的法制建設和社會和諧有著重要影響。在法律還沒有產生之前,人們依靠社會習俗、習慣來規范行為。
法律是建立在社會道德的基礎上而發展起來的,故二者的產生有母子衍生的關系。在當今的社會狀態下,法律與道德相輔相成的關系基本不會改變。孟子曾經說「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其原因就在於此。
道德是人們內心的行為准則,通過人們的內在意識影響人們的行為,需要人們自覺自願地遵守,不具強制性。而法律是社會強制性的規范准則,是以國家強制力為後盾施行於社會的行為規范。法律作為最低限度的道德,本身應當具有善的意旨,是人們應當遵守的起碼價值標准。
關於法律和道德的區分原則,日本十九世紀末舊派刑法學家瀧川幸辰曾有過論述:「在社會價值標準的考量中,以國家強制力保障實現的那部分就是法律;依靠個人的內心期待實現的那部分就是道德。」
這是一句極其簡單的話,並不難理解,但它卻向我們昭示一個深刻的道理:國家治理過分強調剛性規制,社會就會變得死氣沉沉,也容易產生來自底層的反抗;
而過分專注於柔性指引又會使治理國家的方案難以落實,使整個社會喪失合理的預期,最終也將很難獲得進步,因此,剛柔相濟才是最好的選擇。
所以,法律與道德不能分道揚鑣,更不能相互對立,而應當相互補充、渾然交融。
法律與道德向來是相互合作的。我國古代儒學家就特別注重德的作用,強調禮法並治。孔子主張德治,「以政為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這一思想為幾千年的封建王朝所採納,證明了其強大的生命力。秦王朝只重視「治政以法」,焚書坑儒,雖大統於一時,但終歸迫使老百姓揭竿而起。歷史已經很明了地向主政者發出警示:在強調法的重要性的同時,德也同樣不能忽視。
在當今商品經濟的大潮下,我們似乎只重視法律的作用,而越來越忽視道德的存在。依法治國作為社會的主流意識的思路無疑是值得肯定的,但人是法律的制定者,必定有所不足,這是人的認識局限性使然。
道德可以彌補法律之不足,其作用應引起人們重視。市場化的浪潮下,人們的極端個人主義、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越來越明顯,社會存在一種道德漏洞和缺失,與社會的發展極不相稱,這時候就需要法律在一定的道德領域施以合理的規制。
當然,法律與道德的碰撞並不意味著二者的相互排斥,卻恰恰可以看做是二者交融過程中的磨合和借鑒。
如果把法律看做是武者,把道德看做是文人,則二者之間的微妙關系有如和珅和紀曉嵐一樣:和珅再怎麼強勢有時候也需要紀曉嵐的不溫不火式微調和,紀曉嵐再怎麼足智多謀有時候也需要和珅的果敢強硬適度平衡。法律和道德只有相互補充,才能真正描繪出社會治理的絕佳藍圖。
法律不是萬能的,在法律不完善或者缺失的情況下,道德應該成為我們內心的價值判斷標准。法律和道德相互碰撞和融合是內在的規律,而核心應該落在社會個體的自律、自覺和對德行的遵從。
D. 論述法律與道德的區別拜託各位了 3Q
法律與道德的關系 法律與道德是法理學中的一個重要問題,法學史上,圍繞這一問題曾展開過許多討論和爭論。一般而言,任何法學流派都承認法與道德是兩種聯系最為緊密的社會規范,但法律與道德既不合一,也非完全分離,兩者既有區別,又相互聯系,在社會調整中具有同樣的重要意義。 中外法學家都承認法律與道德存在諸多共同點:第一,在關於人類共同生活的基本價值中,法律與道德擁有共同的基礎。第二,法律與道德均起源於風俗習慣。原始社會的道德與原始社會的風俗基本上是相通的,而人類最初的法律是由風俗習慣轉化而來。第三,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法律與道德對生活中的人都有約束作用,從而使人們的行為符合這一社會的特定需求。因此,法律與道德都是調整社會,使得社會有序化運行的規范性工具,所以在其規范性、目的性上兩者又有相同之處。第四,法律與道德都離不開民眾的認可。 法律與道德有上述的相同之處,但這並不意味著法律與道德是同一的。筆者贊同分析實證主義法學派的觀點,主張應當嚴格區分法律與道德。這是因為法律與道德有著巨大的差別:第一,從兩者的調整對象上來看,法律偏向於調整人們的外部行為。除了行為之外,法律不調整其他。而道德卻恰恰相反,它不僅要求人們的外部行為,更重要的是偏向於意向、動機和良心。它要求人們擯棄惡習,首先從心靈上作個高尚的人。對於思想上的邪惡是應當受到譴責的。第二,在法律調整的過程中,權利義務是相伴而生的,沒有無義務的權利,同樣也沒有無權利的義務。但是在道德中則更多的要求人們去遵守道德規范,人們卻不會因而獲得道德上的權利。在一定程度上,道德是沒有權利只有義務的。第三,法律的背後是國家的強制力,它意味著違背之後的制裁,「法律總體上是以國家強制力為後盾的」。道德卻恰恰相反,它被遵守的力量源於主體對道德的信仰,源於內心的信念,而非外在的現實強制力。第四,法律除了在社會環境中自發產生並被國家認可外,還有很大一部分是被人為制定出來的;而道德則純粹是社會的產物,它往往不是朝夕之間的結果,更多的是時間的積淀,是歷史的結晶。第五,法律要求明確一致,不可能含混與模稜兩可。而道德卻因個體的差異,所受教育的不同,所處社會環境的區別等等原因而產生巨大的差別。第六,法律操作的過程也就是法律程序進行的過程,法諺「程序先於實體」就是對其很好的反映。道德則不同,它只是要求憑借情感的好惡進行簡單的評判,沒有所謂的程序要求。因此,在評判過程中則多有流變以及個體、時間的差異,自然缺少了明確的預期。[
E. 法律與道德這一方面問題上有那些觀點比較好的法理學大家有什麼比較好的專著謝謝!
富勒的《法律的道德性》是代表,其他關於法律和道德的論文和書有很多,可以在網上搜
F. 法律與道德的相同點和異同點
1、法律和道德的相同點:
都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
2、法律和道德的不同點有:
(1)產生的起源不同
法律是由國家制定和認可的,由享有立法權的立法機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國家立法權,依照法定程序制定、修改並頒布。
道德是人類受到後天的宣傳教育及社會輿論的長期影響而逐漸形成的,自覺遵從主流行為規范的心理意識。
(2)執行的制度和力度不同
法律是依靠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代表國家意志的行為規范。
道德是依靠良好的習慣和良心來促使人們自覺遵守的一種行為准則。
(3)對違反者的處罰不同。
對於違反法律的行為,是通過行政處罰或刑法處罰;而對於違反道德的行為,只會受到社會輿論的譴責和良心的譴責。
(6)法理學法律與道德擴展閱讀:
1、法律是一種國家意志,它的實施就由國家強制力來保障。法律所規定的權利和義務是由專門的國家機關以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國家的強力部門包括軍隊、警察、法庭、監獄等有組織的國家暴力。
法律還具有普遍性,即法律所提供的行為標準是按照法律規定所有公民一概適用的,不允許有法律規定之外的特殊,即要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一旦觸犯法律,便會受到相應的懲罰,對其教育,改良。
法律規范不同於其他規范的另一個重要特徵是它的嚴謹性。它由特殊的邏輯構成。構成一個法律的要素有法律原則、法律概念和法律規范。每一個法律規范由行為模式和法律後果兩個部分構成。違反了相關的法律,就必須承擔相應的後果。
2、道德屬於倫理學范疇,其題材是人的活動或實踐,其目的是人的幸福。道德定律不是一個百分之百確定的定律,這是由於道德定律對應的題材本身的不確定性造成的。
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道德觀念,沒有任何一種道德是永恆不變的。
具體來說,不可以強求古人遵循今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小孩遵循成人的道德,不可以強求女人遵循男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窮人遵循富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發展中國家遵循發達國家的道德。
G. 法理學為什麼必須思考法律與道德——《法律的現代性劇場:哈特與富勒論戰》讀後
作者曰:「方法。」與他以往的學術路徑一致,作者堅持了一種知識考古的進路,即追問「為什麼法理學必須思考法律與道德的關系問題」,於是我們要考察「這種問題是如何產生的,是如何被『問題化』的,又是如何不斷地將各種具體的現實問題捲入到這個問題工廠的生產機器中」。這種對於問題本身的問題意識是國內主流研究所欠缺的,但它卻是重要的。如果我們只看到劇場上的演出而忽視了劇場本身,我們就無從認識到台前和台後、理論與現實的區別與聯系。
正是新手法用舊材料做出新菜餚。如果我們僅僅停留在拉德布魯赫的理論上——那種所謂的復活的自然法,則我們遠沒有認識到問題的所在,更遑論真正解決問題。它註定只是過渡性的應急之舉;甚至可以說,它是用納粹的邏輯完成了反納粹的任務。知識考古的方法使作者的視界不但超越了這種將法律與道德的關系簡單化的「鴕鳥戰術」,更超越了理論的層面而將其與生產理論的實踐聯系起來。於是作者得以從容回顧世俗國家的興起以來的歷史,正是這造就了法律與道德之間新的緊張,構成了現代法律興起的政治背景。以邊沁、奧斯丁、凱爾森和哈特為代表的法律實證主義,和以富勒為代表的學者對此做出的批評,無不是對時代的一個回答。
因此,作者在「異」中看到了「同」。法律實證主義從沒否定道德對法律的影響,但它不是通過否定法律本身,而是試圖「以可操作的方式教導人們如何不服從在道德上惡的法律」。富勒的「程序自然法」觀念也遠離了傳統的拉德布魯赫意義上的自然法,它注重的服從於法律的目的的「法律內在道德」並沒有包含什麼實質性的內容。可見,哈特和富勒的分歧遠遠小於他們的共同立場,那就是「一致反對拉德布魯赫所主張的外在的道德對法律的干預,這意味這二者都將『法律』理解為現代意義上獨立於道德、宗教等的規范,它是由立法者正式公布的法律」。為什麼會如此?原因在於他們都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現代社會的發展,是與價值多元、道德沖突相聯系的,哈特和富勒都認識到在這種情況下拉德布魯赫式的浪漫主義自然法觀是無論如何不能真正處理法律與道德之間的緊張的。這時他們就同時來到了韋伯所謂的「諸神之爭」的面前,來到了價值與事實二分的面前,來到了形式理性與實質理性的面前。本書的題目也就水到渠成地浮現——「法律的現代性劇場:哈特與富勒論戰」。
事情還沒有結束。作者並不認為這一梳理只是「站在遠方的眺望」,中國已經被捲入或者陷身於現代性的潮流中。不是嗎?「當與世界接軌的普適性法律與地方習慣的沖突產生秋菊的困惑的時候、當司法改革以隱蔽的方式試圖獨立於政治權力獲得自主性的時候、當國際人權保護與國家主權交織在一起的時候、當王海這樣的消費者為五毛錢的權利而斗爭的時候、當小康生活成為全部制度的正當性基礎的時候、當婚姻法以道德的名義侵入私人生活的時候、當自由主義與新『左』排展開論戰的時候」,我們同樣面臨著哈特和富勒的法律與道德的問題。甚至,我們的問題還要復雜得多,因為現代性本身是西方歷史的產物,現代性的擴張是與西方文明的擴張相同步的;現代性在中國,是與獨特的民族國家進程、獨特的現代化進程相伴隨的,這使現代性有了更為多樣的面相。這樣的舞台和劇場使我們的法學研究不同於西方,但我們的台詞又是西方的,所以很可能,「法律實證主義」、「自然法」、「法律」、「道德」在中國的法治事件都有著不同的含義和作用,詞與物又一次分離了。這一點,只要我們留意一下天天發生在身邊的「法說今日」就可以知道。
這是作者在書的結尾提出了但沒有展開的問題。出處:法律出版社
H. 什麼是法律法律與道德的關系
一般認為法律是調整人們社會關系的規范,但是並不是所有的社會關系都屬於法律調整的范圍。法律的淵源主要包括成文法,判例法等等。
法律與道德都屬於社會規范,但是二者也存在明顯的區別:
法律關注人的行為,不單獨調人的思想活動。比如,想殺人的行為並不受法律調整,只有在實施行為的時候才考慮人的思想因素。而道德則同時調整人的思想與行為。
實施方式不同。法律依靠國家的強制力來保證實施,而道德主要依靠人們的自覺遵守。
調整范圍不同。法律的調整范圍比道德小,不如法律不調整戀愛關系但是卻受道德的調整。
表現形式不同。法律包括成文法與判例法都是以文字形式表現出來的,而道德往往是人們口口相傳的一種傳統。
內容不同。法律規定的內容是人們的權利義務關系,但是道德則不突出權利,注重義務。
有理論認為法律是最低標準的道德,但是現代法理學有很多觀點也認為二者其實沒有這樣一種包含關系,法律是最低程度的道德的說法是不準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