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西方法治思維

西方法治思維

發布時間: 2022-02-06 05:13:40

⑴ 法制思維和人制思維的區別

一、培養法治思維,必須拋棄人治思維。法治思維與人治思維的區別集中體現在四個方面:
1、在依據上,法治思維認為國家的法律是治國理政的基本依據,處理法律問題要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而人治思維的本質是人高於法或權大於法,它主張憑借個人尤其是掌權者、領導人的個人魅力、德性和才智來治國平天下。如,古希臘柏拉圖提出的「哲學王」之治,我國古代推崇的「聖君」、「賢人」之治以及後世的「英雄」、「強人」、「能人」之治等,主要強調的都是依靠個人的能力和德行治國理政。
2、在方式上,法治思維以一般性、普遍性的平等對待方式調節社會關系,解決矛盾糾紛,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具有穩定性和一貫性;而人治思維漠視規則的普遍適用性,按照個人意志和感情進行治理,治人者以言代法、言出法隨、朝令夕改,具有極大的任意性和非理性。
3、在價值上,法治思維強調集中社會大眾的意志來進行決策和判斷,是一種「多數人之治」的思維,避免陷入無政府主義或以民主之名搞亂社會;而人治思維是個人說了算的專斷思維,雖然有時也強調集思廣益進行治理或作出決定,但主要表現為少數個人的集權專斷。
4、在標准上,法治思維與人治思維的分水嶺不在於有沒有法律或者法律的多寡與好壞,而在於最高的權威究竟是法律還是個人。法治思維以法律為最高權威,強調「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人治思維則奉領導者個人的意志為最高權威,當法律的權威與個人的權威發生矛盾時,強調服從個人而非服從法律的權威。
二、一般來講,法治思維包括法律至上、權力制約、公平正義、人權保障、正當程序等內容。法律至上。法律至上具體表現為法律的普遍適用性、優先適用性和不可違抗性。
1、權力制約。權力制約是指國家機關的權力必須受到法律的規制和約束,也就是要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法律是約束權力最大的「籠子」,具有制約公權力的重要功能。權力制約分為權力由法定、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違法受追究四項要求。
2、公平正義。公平正義是指社會的政治利益、經濟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體社會成員之間合理、公平分配和佔有。一般來講,公平正義主要包括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和救濟公平。
3、人權保障。人權的法律保障包括憲法保障、立法保障、行政保護和司法保障。憲法保障是人權保障的前提和基礎。立法保障是人權保障的重要條件。行政保護是人權保障的關鍵環節。司法保障是人權保障的最後防線。
4、正當程序。程序的正當,表現在程序的合法性、中立性、參與性、公開性、時限性等方面。

⑵ 論法治思維和人治思維的區別

法治思維與人治思維的區別集中體現在四個方面:

一、是在依據上。

法治思維認為國家的法律是治國理政的基本依據,處理法律問題要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

而人治思維的本質是人高於法或權大於法,它主張憑借個人尤其是掌權者、領導人的個人魅力、德性和才智來治國平天下。

如,古希臘柏拉圖提出的「哲學王」之治,我國古代推崇的「聖君」、「賢人」之治以及後世的「英雄」、「強人」、「能人」之治等,主要強調的都是依靠個人的能力和德行治國理政。

二、是在方式上。

法治思維以一般性、普遍性的平等對待方式調節社會關系,解決矛盾糾紛,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具有穩定性和一貫性。

而人治思維漠視規則的普遍適用性,按照個人意志和感情進行治理,治人者以言代法、言出法隨、朝令夕改,具有極大的任意性和非理性。

三、是在價值上。

法治思維強調集中社會大眾的意志來進行決策和判斷,是一種「多數人之治」的思維,避免陷入無政府主義或以民主之名搞亂社會。

而人治思維是個人說了算的專斷思維,雖然有時也強調集思廣益進行治理或作出決定,但主要表現為少數個人的集權專斷。

四、是在標准上。

法治思維與人治思維的分水嶺不在於有沒有法律或者法律的多寡與好壞,而在於最高的權威究竟是法律還是個人。

法治思維以法律為最高權威,強調「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

人治思維則奉領導者個人的意志為最高權威,當法律的權威與個人的權威發生矛盾時,強調服從個人而非服從法律的權威。

(2)西方法治思維擴展閱讀:

法治思維在不同問題和領域的運用包含了不同的層次。

概括而言,法治思維可以分為四個層次:

一、認知判斷層次,即運用法治的概念原理對社會生活中的種種問題進行認識並得出初步判斷的層次。

人們可以根據法律對社會中的一些行為或現象得出是否合法的判斷,例如飲酒駕車是違法行為。這種層次的法治思維,是普通社會成員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具備的。

二、邏輯推理層次,即運用法治原則、規范對問題進行分析判斷、綜合推理,並得出結論乃至解決辦法的層次。

法律職業者的思維多為這一層次。這一層次的思維是以通過法律解決個案為主要特徵。

三、綜合決策層次,即在前述法律性的認知判斷、分析推理的基礎上,還需要結合其他因素,進行綜合性衡量,並作出符合法治要求的決策。

對於領導幹部而言,法治思維更多地體現在這一層次上。

四、建構制度層次,即在前面三個層次的思維基礎上進一步深化、抽象,從而能夠通過建構或改革法律制度對更宏觀的問題提出長遠的解決方案。

這是最高層次的法治思維,也是高層級的領導幹部所應當具備的。因此,考察法治思維能力的高低,應當按照對象和主體的不同設定不同的標准。

⑶ 法律思維和道德思維有什麼不同

道德上是你自己的修養,法律上是嚴峻的,

⑷ 法治思維和法律思維的區別

1、定義上的區別

法律思維:是一種特殊思維,它指職業法律群體根據法律的品件對人的思維走向進行抽象、概括所形成的一種思維定勢,是受法律意識和操作方法所影響的一種認識社會現象的方法。

法治思維:就是將法治的諸種要求運用於認識、分析、處理問題的思維方式,是一種以法律規范為基準的邏輯化的理性思考方式。

2、使用范圍的區別:

法律思維:往往更側重於強調一種職業化的思維方式,為法律職業者所掌握運用。

法治思維:更側重於強調一種治國理政的思維方式,是為執政者或者公權力的執掌者掌握運用的思維方式。

3、引申寓意的區別:

法治思維:蘊含著價值意義上的思考判斷。

法律思維:必須貫穿以人為本或者人權的基本價值標准。

(4)西方法治思維擴展閱讀:

法治思維是將法律作為判斷是非和處理事務的准繩,包括:

1、法治思維是規則思維。法律實際上是一種規則。法律規則具有明確性、穩定性和可預測性,可以為人們提供基本的行為准繩。有了這種法律思維,人們對於自己乃至他人的行為及其法律後果就有了穩定的預期,便會依此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調整和規范。規則思維要求制定良好的法律,並貫徹它、遵守它。

2、法治思維是平等思維。法律的一個重要價值取向是平等,即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平等思維要求每一個人都拋棄特權思想,自覺將自己置於法律的監督和制約之下。

法律的制定需要貫徹平等原則,不允許個別人或個別集團將自己的特權法制化;法律的實施更要落實平等原則,任何人不得凌駕於法律之上,不得有法外特權。

3、法治思維是權力受制約思維。權力受制約思維要求制定科學的制度機制,使權力得到制約,使權力行使具有明確邊界。依據法治思維,權力體制與機制必須保證權力在相互制約的前提下相互配合。

4、法治思維是程序思維。程序正義是實體正義的重要保證。程序思維要求分析問題特別是處理問題按照法定程序進行。必須遵循規律,為公權力的行使設立科學、合理的程序,並確立違反程序的制裁性後果,從而防止破壞法定程序的行為。

⑸ 法律思維方式和道德思維的區別

法律思維方式是一種特殊思維,它指職業法律群體根據法律的品性對人的思維走向進行抽象、概括所形成的一種思維定勢,是受法律意識和操作方法所影響的一種認識社會現象的方法。法律思維方式的特徵主要包括:法律思維是一種規范性思維;是一種站在人性惡的立場上思考的一切行為的思維方法;是一種求實的以尋求利益為目的的思維方法。

道德思維方式是人們在道德情境下,在解決道德問題的過程中所形成的思維方法、思維習慣與思維傾向的統一.中西傳統的道德思維方式具有明顯的差異性,主要表現在:中國環性道德思維與西方線性道德思維方式的差異;中國的保守性道德思維方式與西方的批判性道德思維方式的差異;中國的直覺性道德思維與西方的理性思維方式的差異.

⑹ 法治思維與人治思維的區別體現在哪些方面

法治思維與人治思維的區別:

1、本質不同

法治思維本質是將法律作為判斷是非和處理事務的准繩,它要求崇尚法治、尊重法律,善於運用法律手段解決問題和推進工作

人治思維是將公共事務管理的良善與否寄託於個別賢人,遇賢則良,遇不賢則廢,結果是「人存政舉,人亡政息」,擺脫不了歷史「周期律」的控制,不可能有持續的良善之治。

2、方式不同

法治思維就是將法治的諸種要求運用於認識、分析、處理問題的思維方式,是一種以法律規范為基準的邏輯化的理性思考方式。

人治思維則漠視規則的普遍適用性,按照統治者個人的意志或者感情進行治理,治人者以言代法、言出法隨、朝令夕改,具有極大的任意性和非理性。

3、依據不同

法治思維認為國家的法律是治國理政的基本依據,處理法律問題要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

人治思維的本質是人高於法或權大於法,它主張憑借個人尤其是掌權者、領導人的個人魅力、德性和才智來治國平天下。

4、要求不同

法治思維無論是決策、執行,還是解決矛盾、推動發展、深化改革,都要不斷審視行政行為的目的、許可權、內容、手段、程序是否合法,自覺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人治思維則是個人說了算的專斷思維,雖然有時也強調集思廣益進行治理或作出決定,但主要表現為少數個人的集權專斷,沒有一個具體明確的要求加以限制。

(6)西方法治思維擴展閱讀:

法治思維可以分為四個層次。

一是認知判斷層面,即運用法治概念原則對社會生活中各種問題的理解和初步判斷層面。人們可以根據法律判斷社會上的一些行為或現象是否合法。

第二,邏輯推理的層次,即運用法治原則,規范分析判斷問題,綜合推理,得出結論和解決問題的層次。法律職業的思維大多處於這一層次。這種思維方式的主要特點是個案的法律解決。

第三,綜合決策層面,即在上述法律認知和判斷的基礎上,進行分析推理,還需要結合其他因素,綜合衡量,並做出符合法治要求的決策。對於領導幹部來說,法治思維在這一層面上體現得更為明顯。

第四,制度層面的建設,即在前三個層面思考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和抽象,從而通過法制建設或改革對更宏觀的問題提出長遠的解決方案。這是法治思想的最高境界,也是高級領導幹部應有的。

⑺ 法治思維中的公平正義主要包括

法律分析:公平正義理念主要包括四點:合法合理;平等對待;及時高效;程序公正。作為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公平正義,是指社會主義社會的成員能夠按照法律規定的方式公平地實現權利和義務,並受到法律的保護。與西方國家所標榜的公平正義不同的是,我國社會主義公平正義是以維護、實現、發展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宗旨。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五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國家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和尊嚴。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都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一切違反憲法和法律的行為,必須予以追究。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

⑻ 西方法理學的發展大致經歷了哪些階段

法理學(Jurisprudence)是以整個法律現象的共同發展規律和共同性問題為研究對象的學科.它的研究范圍十分廣泛,主要包括法律的起源、發展和消亡、法律的本質和作用、法律和其他社會現象的關系、法律的創制和實現、法律的價值等.
法理學不可簡單地被界定為「法律是什麼」這一問題回答的大全.如果法理學只有這一個核心任務,那麼2500年前的古希臘就已經回答了這個問題.
廣義上講,法理學可以被界定為法律的智慧,或者對「法律事業」的性質和語境的理解.法理學的詞根應該是源於「juris」,意指法律或權利.另一個詞根「prudence」則指智慧.因而法理學可能是尋求法律的智慧,或者尋求對法律的明智理解的學問.根據富勒「使人們的行為服從歸制治理的事業」的法律格言和Beyleveled、Brownsword的用法,我們可以得出「法律事業」這一用語.
這種對於法理學任務的界定把問題的中心轉向了這里:我們不僅探求「這一事業是什麼」,以及「人們如何回答法律是什麼」,而且我們也在試圖弄清這些回答本身的含義.法律是一種爭議的態度?或形式?正統性(合法性)是一種思維方式?廣義的法理學理論不應僅僅局限於一個或者另一個法律觀念,而應該探求這種多樣性是如何形成的.
我們不能再局限於20年前中國法理學學者從前蘇聯學習而來的刻板的法理學教材的內容,法理學不是由:定義、特點、性質等等八股的條款構成的,她是一種法學的藝術,一種精巧的思維形式.
法理可以補充法律的不足,所以有些國家把法理作為最後適用的法源,即:法律無規定者,依習慣;無習慣者,依法理.有的西方國家法學者認為,當前法理有作為主要淵源的趨向;但也有的學者認為,法理本身並不具有法源的性質,只有依據法理所作的判決成為審理案件可以援引的判例時,才能成為法源.在社會主義法中,法理一般不作為法的淵源.蘇聯建國初期,由於社會主義法律還不完備,列寧曾宣布「在這種法令沒有或不完備時,應以社會主義的法律意識為指針」(《列寧全集》第29卷,第106頁).中國司法實踐中,當遇有案件在法律上無明文規定時,一般以中國共產黨和國家制定的政策作為審判的依據.

⑼ 世界五大法律體系

中華法系、大陸法系、英美法系、伊斯蘭法系、印度法系,其中中華法系和印度法系已經解體。

屬於大陸法系的國家和地區有法國、德國還包括義大利、西班牙等歐洲大陸國家,也包括曾是法國、西班牙、荷蘭、葡萄牙四國殖民地的國家和地區如阿爾及利亞、衣索比亞等及中美洲的一些國家。

中國在清末、民國時期引進西方的法律,基本是以大陸法系國家的法律為參照藍本的,包括德國、日本。新中國因為在法律發展的過程中不斷的借鑒別國的法律,於是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法系。但是本質上也是屬於大陸法系的。

(9)西方法治思維擴展閱讀:

一、大陸法系的特點:

1、全面繼承羅馬法:吸收了許多羅馬私法的原則、制度,如賦予某些人的集合體以特定的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所有權的絕對性,取得財產的各種方法,某人享有他人所有物的某些權利;侵權行為與契約制度;

遺囑繼承與法定繼承相結合制度等。還接受了羅馬法學家的整套技術方法,如公法與私法的劃分,人法、物法、訴訟法的私法體系,物權與債權的分類,所有與佔有、使用收益權地役權以及思維、推理的方式。

2、實行法典化,法律規范的抽象化概括化。

3、明確立法與司法的分工,強調制定法的權威,一般不承認法官的造法功能。

4、法學在推動法律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法學創立了法典編纂和立法的理論基礎,如自然法理論、分權學說、民族國家理論等,使法律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任務由法學家來完成。

二、英美法系特點:

1、以英國為中心,英國普通法為基礎;

2、以判例法為主要表現形式,遵循先例;

3、變革相對緩慢,具有保守性,有著「向後看」的思維習慣;

4、在法律發展中,法官具有突出作用;

5、體系龐雜,缺乏系統性;

6、注重程序的「訴訟中心主義」。

⑽ 舉例說明哪些習慣思維方式不符合法治思維方式百度文庫 0答

一個人為了就自己的孩子做了違法的事情,從思維習慣和傳統觀念都可以理解,但是從法內治角度來容說,犯法就是犯法。在中國,很大程度上我們還都是從人情出發,法治的結果我們不一定能接受。法治思維也需要一個漫長的培養過程,西方用了幾百年,我們中國才多少年?以後會向法治思維轉變,只是時間問題。

熱點內容
怎麼樣的合同具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2-06 22:18:27 瀏覽:266
宋疃司法所 發布:2025-02-06 22:11:37 瀏覽:186
泰州市姜堰區人民法院 發布:2025-02-06 21:11:45 瀏覽:162
民事訴訟法監督程序 發布:2025-02-06 20:10:29 瀏覽:603
章程適用合同法嗎 發布:2025-02-06 20:08:19 瀏覽:562
北京市法律援助的困難證明 發布:2025-02-06 19:31:09 瀏覽:839
上海對外經貿法學調劑 發布:2025-02-06 18:04:15 瀏覽:464
公司會議紀要法律效力 發布:2025-02-06 17:55:50 瀏覽:966
法治限制黨 發布:2025-02-06 17:53:18 瀏覽:680
勞動法非定時工作制 發布:2025-02-06 17:25:21 瀏覽: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