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國保障民生
❶ 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根本目的是什麼
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權益。要積極回應人民群眾新要求新期待,系統研究謀劃和解決法治領域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用法治保障人民安居樂業。
要堅持和完善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保證人民在黨的領導下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依法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使法律及其實施有效體現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權益、激發人民創造力。法治安邦,民生所盼、發展之基。建設新時代法治中國,「人民」二字重千鈞。
從立法到執法、司法等各方面各環節,都應牢記以人民為中心,堅守人民立場,全方位保障人民權益實現和發展,努力讓人民群眾感受到看得見、摸得著的公平正義,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1)依法治國保障民生擴展閱讀
「黨的領導是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上,總書記強調要堅持黨對全面依法治國的領導,深刻指出國際國內環境越是復雜,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任務越是繁重,越要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手段鞏固執政地位、改善執政方式、提高執政能力,保證黨和國家長治久安。
萬山磅礴,必有主峰。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是最高政治領導力量。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是黨和國家的根本所在、命脈所在,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我們不知還要爬多少坡、過多少坎、經歷多少風風雨雨、克服多少艱難險阻。
應對和戰勝前進道路上的各種風險和挑戰,關鍵在黨。在堅持黨的領導這個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重大原則問題上,全黨全國必須保持高度的思想自覺、政治自覺、行動自覺,絲毫不能動搖。
❷ 結合材料一,從依法治國的角度,簡要說明政府的重大民生決策為什麼要事先
①依法治國,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廣東省政府的重大民生決策事先向社會公布並進行專家咨詢論證,有利於廣東省加快實現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大省的宏偉目標,率先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有利於廣東省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②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國的重要環節。廣東省政府的做法有利於規范政府行為,落實依法行政,切實做到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有利於建設以人為本的陽光政府,廣泛聽取民意,提高決策水平,實現科學決策。
③民生政策向社會公布,有利於公民依法規范自身行為,依法維護社會公共安全和國家利益。
❸ 推進法治建設開啟保障民生的「新航標」
一、法治社會的基本認識
法治社會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建設內容被表述是年末,與人治社會相對而言的。學界尚無公認的界定,應包括三個組成部分:
其一,制度層面的規則系統。包括國家正式的法律法規、社會自治規則及習慣等規則系統。法治社會之 「法」,在構成上是多元的,既包括正式規則,也包括自治性規范,還包括無形的規則。因此,其范疇有別於其他領域的法。其二,心理層面的認同。即社會群體和成員對規則的理念和精神上的認同,並自覺服從與踐行的習慣。其三,秩序層面的運行。表現為社會各類組織、成員與國家各職能部門間形成自治與統治的分工協作,形成共治的秩序。
法治國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會的關系:法治國家和法治社會既相對獨立又密切互構,而法治政府是法治國家建設的關鍵環節,是法治社會建設的核心力量(或主導力量)。
從一體建設的三極來看法治的重點不同:法治國家強調權力控制;法治政府強調依法辦事、依法行政;法治社會強調人權保障、社會自治。
二、我國法治社會建設存在的突出問題
自依法治國戰略實施以來,法治國家、法治政府建設已有了一定基礎,但法治社會建設仍是一個短板。法治社會建設存在的問題可歸納為兩大方面:
(一)法治精神的全面缺乏
一些領導幹部缺乏法治思維,濫用行政權、司法權侵犯公民合法權益;尤其是強勢群體帶頭違法對法治精神的破壞極大;部分群眾「信訪不信法、信官不信法、信鬧不信法」;全社會「敬法」氛圍淡薄,鑽法律空子、「法不責眾」心態普遍。
(二)現行普法模式的落後和低效
實施普法已近30年,但從基層反映看,當前的普法模式仍舊偏向於單向的法律知識「灌輸」,並且普遍存在著形式主義做法,嚴重影響普法的實效。
三、推進法治社會建設的路徑
(一)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
1.抓「大」和抓「小」並舉,培養全民法治意識
首先,抓「大」,即注重黨員領導幹部和國家公職人員的法治思維、法治信仰的培養。這是全民守法的前提和關鍵。其次,抓「小」,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進中小學課堂和教材。
在普法中要區分兩個重點:對公民普法要以樹立依法維權意識為重點;對公職人員普法應以嚴格依法為重點。
2.創新法治宣傳教育形式(針對以往普法的方法單一、形式主義問題)
首先,注重「參與度」與「互動性」。讓公眾參與法治各環節,在互動中放大宣傳教育效應。其次,從宣傳方式看,由單向灌輸向「整合性」「創新性」方式轉變。「整合性」即把普及法律知識與培育法治信仰、法制宣傳與法治實踐、法治教育與道德教育有機結合,重視法治示範創建活動。「創新性」增強新媒體作用,以多元、靈活方式創新普法的形式和內容。
3.以剛性約束培育法治精神
除了宣傳倡導,還須依靠剛性的約束機制和信息化手段。如通過公正宣判和以案說法等制度設計形成對全社會的威懾力和正向引導,培養全民守法意識。
(二)推進多層次多領域依法治理
依法治理是改進社會治理方式的內在要求,法治化程度越高,社會治理越接近善治。
首先,在基層組織和部門、行業各領域深化依法治理。旨在支持各類社會主體依法自我約束、自我管理。
其次,發揮社會規范在社會治理中的積極作用。依法治理不僅要依據法律法規,也要依靠鄉規民約、行業規章、團體章程等社會規范。即硬法和軟法並用。
再次,發揮人民團體和社會組織在法治社會建設中的積極作用。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以一個自然段的文字來闡述社會組織如何在法治社會建設中發揮積極作用。
(三)建設完備的法律服務體系
為使公民信法、守法,就須以好的服務使民眾親法。為此要加強民生領域法律服務,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健全司法救助體系,從服務層面推進法治社會建設。
(四)健全依法維權和化解糾紛機制
首先,健全社會矛盾糾紛預防化解機制。為最大限度預防矛盾發生,要完善兩個機制:重大決策風險評估機制、完善民主決策的法定程序機制。為了最大限度把矛盾解決在基層和萌芽狀態,要創新和發揚「楓橋經驗」。其次,充分發揮不同糾紛解決制度的優勢。如發揮人民調解的民間性、成本低、方便快捷等特色;發揮仲裁的中立性、保密性和專業性特點。再次,建立完善各種糾紛解決制度的有機銜接、相互協調機制,形成工作合力和網路來強化糾紛解決的效果。
總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需要有豐厚的法治土壤,其中應蘊藏著全民知法、信法、用法、守法的養料,這就是我們要建設的法治社會。
❹ 為什麼要實行依法治國
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人民當家作主根本保證,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顯著標志,還是國家長治久安的必要保障。
依法治國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4)依法治國保障民生擴展閱讀: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我們取得了一系列法治建設新成就:
第一,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戰略部署,黨的法治理論和法治綱領提升到新高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成為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開創了治國理政新篇章。
第二,提出建設「法治中國」的光榮任務,大手筆勾畫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理想願景。
第三,強調全面貫徹實施憲法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首要任務和基礎性工作,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加強重點領域立法,創新立法體制機制,實現立法民主化和科學化。
第四,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經濟社會建設堅持民生優先、以人民為中心,形成並持續優化社會保障體系。
第五,依法行政穩步展開,探索建立權責統一、權威高效的依法行政體制,為2020年基本建成法治政府夯實基礎。
第六,司法改革不斷深化,在推進司法管理體制改革、完善司法職業制度和人權司法保障制度、防止違法干預司法活動、維護司法權威、健全司法權運行機制等方面都有重要舉措。
第七,借鑒吸收世界優秀法治文明成果,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體系,推進法學教育教學改革,擴大法治國際交流與合作,培養德法兼修的法治人才隊伍。
第八,將思想建黨和制度治黨緊密結合,集中整飭黨風,嚴厲懲治腐敗,把黨的領導貫徹到依法治國全過程和各方面,提高黨員幹部法治思維和依法辦事能力。
另外,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作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頂層設計,確立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戰略目標,科學系統地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基本原則、工作布局和重點任務,這是當代中國法治建設史上的第三次重大突破。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全面依法治國
參考資料來源:新華網—深入推進全面依法治國
❺ 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是:
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依法治國的本質是崇尚憲法和法律在國家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中的權威,徹底否定人治,確立法大於人、法高於權的原則,使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和法律不受個人意志的影響。
(5)依法治國保障民生擴展閱讀
依法治國就是依照體現人民意志和社會發展規律的法律治理國家,而不是依照個人意志、主張治理國家;要求國家的政治、經濟運作、社會各方面的活動通通依照法律進行,而不受任何個人意志的干預、阻礙或破壞。
簡而言之,依法治國就是依照憲法和法律來治理國家,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顯著標志,還是國家長治久安的必要保障。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人民當家做主根本保證。
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
全面依法治國。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全面依法治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國家治理的一場深刻革命,必須堅持厲行法治,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6)依法治國保障民生擴展閱讀:
全面依法治國對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重要作用:
全面依法治國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的、內在的聯系,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尤為凸顯。
當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勝階段,國內外形勢正在發生深刻復雜變化,我們面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前所未有,前景十分光明,挑戰也十分嚴峻,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需要和國家長治久安的期望也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這樣一個關鍵發展時期,依法治國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只有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
依法治國和依規治黨有機統一,充分發揮法治的引領和規范作用,才能更好地維護和運用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實現經濟發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會公正、生態良好,在更高程度上維護國家長治久安、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解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面臨的一系列重大問題,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確保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要推動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不斷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就必須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從法治上為解決這些問題提供製度化方案。
❼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
全面依法治國。
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全部理論和實踐的主題,也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主題。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全面依法治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將依法治國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聯系起來,作為社會主義的一個本質要求,這是對依法治國的新定位。標志著我們黨對法治發展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共產黨執政規律的認識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7)依法治國保障民生擴展閱讀:
全面依法治國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的、內在的聯系,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尤為凸顯。
當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勝階段,國內外形勢正在發生深刻復雜變化,我們面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前所未有,前景十分光明,挑戰也十分嚴峻,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需要和國家長治久安的期望也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只有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依法治國和依規治黨有機統一,充分發揮法治的引領和規范作用。才能更好地維護和運用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
❽ 依法治國的指導思想有哪些
黨的十九大報告把明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納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八個明確」,把堅持全面依法治國納入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十四個堅持」基本方略;
把「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基本建成」納入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奮斗目標,標志著全面依法治國構成了我們黨的指導思想、基本方略和奮斗目標的重要內容。
(8)依法治國保障民生擴展閱讀
十九大報告按照「五大發展理念」的精神,闡釋了新時代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等各領域的基本任務,在各個領域都需要充分發揮法治的作用,通過法治實現人民群眾對美好幸福生活的嚮往。重點應當做到如下幾點:
一、是切實保護人民的人身權、財產權、人格權。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保護人民人身權、財產權、人格權,體現了對人民群眾基本權利的尊崇,彰顯了人民主體的思想。
二、是健全環境法律保護制度。不管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還是建成社會主義強國,綠色生態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是完善社會保障法律制度。十九大報告在民生部分提出了要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這是增進民生福祉的重要舉措,與新時代法治建設總目標也是一致的。
總之,十九大報告將法治作為人民群眾美好幸福生活的重要內容,意味著法治不僅是為經濟社會保駕護航的工具,更是我們奮斗的目標和價值取向,法治本身就具有目的性。
❾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要建立什麼,真正做到將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
今年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開局之年。這個局開得好不好,關乎我們黨執政興國、人民幸福安康、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百年大計,關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從嚴治黨的整體戰略布局,關乎治國理政的法治基本方式和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全面貫徹落實。依法治國的開局,關鍵在全面貫徹落實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各項戰略部署。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緊緊抓住依法治權、依法治官這個關鍵,切實把權力關進法律和制度的籠子里。權力腐敗是法治的天敵,權力濫用是對法治的侵蝕和破壞。我們應當在深入開展制度反腐、法治反腐的同時,進一步推進反腐治權,從源頭上完善監督制約權力的法治體系和法律機制,用制度和法律管人、管權。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緊緊抓住尊重保障人權、實現社會公平正義這個根本,切實堅持法治建設造福人民、保護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權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保證人民依法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促進共同富裕。法治是人民利益和幸福的保護神。依法治國的根本目的,是要維護和保障人民利益,讓每一個人享受到社會主義社會的公平正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應當在保障民生和社會立法方面有大動作,在推進行政執法體制改革方面有大舉措,在深化司法體制改革方面有大成效,在法治政府和法治社會建設方面有新局面。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緊緊抓住領導幹部這個「關鍵少數」。這些「關鍵少數」肩負著帶領人民群眾把依法治國各項部署落到實處的重任,是依法治國的重要組織者、推動者、實踐者。徹底否定人治,切實實行法治,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一場中國共產黨發動和領導的深刻革命。法治革命的對象,是人治傳統作風、人治體制機制和極少數固守人治做法的領導幹部。如果領導幹部中的極少數不能認清形勢,不能積極投入依法治國的事業,甚至依然抱「權大於法」之殘、守「領導人意志就是法」之缺,就會成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障礙,必然要被掃進歷史的垃圾堆。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緊緊抓住堅持黨的領導這個核心。《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堅持黨的領導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保證,要把黨的領導貫徹到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全過程各方面。各級黨委應當切實負起依法治國的領導之責、推進之責、協調之責、監督之責,不斷推進地方、部門和行業的法治發展。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緊緊依靠人民這個主體。在我國,依法治國不是依法治民。人民不是依法治國的客體(對象),而是依法治國的主體。依法治國是人民自己意志之追求,人民自己利益之保障,人民自己權利之維護,人民自己幸福之依託。因此,每一個公民不僅有尊重法治權威、維護法治秩序、恪守法律規范的義務,而且有參與依法治國進程、學法尊法守法用法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