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黨的想法治國
㈠ 在黨的哪次會議上首次提出「依法治國」理念
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初次提出。
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專會高舉鄧屬小平理論偉大旗幟,總結了我國改革和建設的新經驗,把鄧小平理論確定為黨的指導思想。
把依法治國確定為治國的基本方略,把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確定為我國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製度。黨的十五大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的跨世紀發展作出了全面部署。
㈡ 結合實際談談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統一」這一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本質屬性的深遠意義。
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有機統一」的論斷具有重大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
「有機統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創新的重要成果
人類社會是經濟、政治和文化形態的有機統一體。與之相適應,人類文明也是由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有機構成的統一體。我們黨在全國執政和建立社會主義制度以後,一直在努力探索促進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全面進步的途徑和規律。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六大,我們黨不但進一步明確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和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政治、文化建設的基本綱領,而且提出從經濟、政治、文化三個方面協調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充分體現了把「三個文明」統一部署、全面建設的科學思想。
實踐告訴我們,只講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不講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不全面的。精神文明並不能代替和涵蓋政治文明。政治文明既有價值形態的內容,也有制度形態的內容。如果說其價值形態的內容基本可以納入精神文明的話,那麼其制度形態的內容很難由精神文明來涵蓋。黨的十六大在總結新的實踐經驗基礎上,適應我國現代化建設的發展趨勢,第一次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命題、基本任務,以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這表明黨在理論上政治上的更加成熟和創新發展。
「有機統一」標志著我們黨對三大規律的認識提升到了一個新境界
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自覺地創造歷史的過程。努力掌握和自覺運用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是我們取得成功的前提條件。我們黨經過艱辛探索,才認識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取得成功,歸根到底取決於生產力的不斷發展,物質文明建設的不斷前進。而這種發展和進步,離不開政治文明提供的政治動力和政治保障,離不開精神文明提供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實現現代化的過程,就是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發展在內的社會不斷全面進步的過程。深刻認識並牢牢把握這一點,對於我們自覺地把握和運用客觀規律來加快現代化建設,沿著正確的方向和道路前進,意義至關重大。「有機統一」的提出,是自覺運用三大規律的重大成果,它標志著我們黨對三大規律的認識提升到了一個新境界。
堅持黨的領導,對於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具有決定意義。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黨以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利益作為自己的根本宗旨。我們黨領導人民經過長期浴血奮戰,建立人民政權,就是要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現階段,在有近13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人民利益的廣泛性和實現人民利益的復雜性、艱巨性,必然要求有一個代表最廣大人民利益的堅強政治領導核心。這個政治領導核心,就是中國共產黨。還應看到,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民主政治建設和政治體制改革,是一項前無古人的全新事業。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統一領導下,才能正確反映並妥善處理各種社會階層、不同方面群眾的利益關系,把握方向,積極穩妥地加以推進。黨的領導是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這是一條絲毫不可動搖的政治原則。
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本質要求。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包含豐富的內容,其核心和精髓是人民民主。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揭開了人類政治文明的嶄新一頁。社會主義國家在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確立了工人階級領導的全體勞動人民的政治統治,使全體勞動人民真正成為國家和社會的主人。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最鮮明、最本質的特點。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共產黨執政就是領導和支持人民當家作主」。因此,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必須始終把人民當家作主作為出發點和歸宿,立足於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工作從根本上都要致力於為廣大人民謀利益。在黨的領導下人民當家作主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政治優勢,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展的根本方向。人民當家作主體現了人民按照自己的意志建立和規定國家制度,並用以保障和實現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當家作主可以最廣泛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最充分地發揮廣大人民群眾的主動性和創造力,不斷推動理論創新、體制創新和科技創新,使社會主義各項事業充滿生機與活力;人民當家作主可以充分反映、有效集中各族各界人民群眾的意見和要求,把權力運作置於廣大人民的監督之下,從而跳出「人亡政息」的歷史周期率。
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憲法和法律是黨的主張和人民意志相統一的體現,是黨領導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實踐經驗的總結,也是繼續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根本保障。在當代中國,無論是黨的領導還是人民當家作主,無論是管理社會事務還是國家事務,都必須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都必須嚴格依法辦事。遵守法律,就是服從黨的領導和服從全國人民的意志,就是維護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與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是實現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的基本途徑和根本保證,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不斷完善發展和走向成熟的標志。
「有機統一」構建了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的基本框架和實現路徑
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一個基本問題,就是加強黨和國家的制度建設。要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其基本內容和實現途徑是: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保證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依法履行職能,保證立法和決策更好地體現人民的意志。堅持和完善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政黨制度的特點和優勢,保證人民政協更好地發揮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和參政議政的作用。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進步。堅持基層群眾自治制度,讓人民群眾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權利,管理基層公共事務、公益事業,對幹部實行民主監督。堅持「一國兩制」的方針,讓香港、澳門同胞在維護國家主權、統一和領土完整的同時,充分實行自治制度。這些制度適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是人民當家作主的充分體現和制度保證。它們涵蓋了我國各民族、各黨派、各界人士的願望和利益,具有廣泛的民主性;它們是馬克思主義與我國實踐相結合的產物,借鑒了人類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是長期歷史經驗的科學總結,具有科學性和實踐性。
要健全社會主義法制。實行依法治國方略,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建立和完善中國特色法律體系,使之更好地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社會全面進步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新形勢。在加強立法工作的同時,加強執法工作,確保憲法和各項法律法規的有效、公正實施。
要改革和完善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這對於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具有全局性作用。面對執政條件和社會環境的深刻變化,必須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使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於創造性。堅持黨的政治、思想和組織領導,按照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原則,充分發揮人大、政府和政協的作用等。堅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以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和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發展。
「有機統一」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可靠的政治保證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黨在新世紀新階段的奮斗目標。實現這一宏偉藍圖,要求我們黨必須以蓬勃朝氣、昂揚銳氣和浩然正氣,把自己建設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強領導核心。按照「有機統一」建設政治文明,就能進一步解決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能力、提高拒腐防變和抵禦風險能力這兩大歷史課題,並使民主得到保障和發展,使法製得到支持和完善,使決策更加科學和規范,使權力受到監督和制約,從而夯實黨的執政根基,使黨成為堅強有力的領導核心。
按照「有機統一」建設政治文明,就能鞏固和發展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改革開放所引起的經濟關系和社會關系的深刻變革,對人們的價值觀念、行為准則、思維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產生了強烈沖擊,各種新事物新矛盾新問題層出不窮。在社會轉型過程中,如何正確處理各種社會矛盾,化解不安定因素,維護社會穩定,這是黨和國家政治生活中的一個重大課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壓倒一切的是需要穩定。只有按照「有機統一」的要求,在黨的領導下協調各方面利益關系,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解決諸如職工下崗再就業等重大問題,才能政通人和,安定團結,形成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所必需的良好的政治環境和社會環境。
按照「有機統一」建設政治文明,就能加速現代化建設事業的發展。發展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實現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就能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最大限度地集中力量,辦成興國富民的大事;就能消除束縛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性障礙,形成經濟體制改革與政治體制改革協調發展的局面,為生產力快速發展開辟新的途徑;就能從人民群眾中不斷汲取智慧和力量,使人民群眾獲得切實的經濟、政治和文化利益,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從而推動現代化建設事業快速、健康、持續發展。
㈢ 貫徹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推行依法行政,建設(),是我們黨治國理政從理念到方式的革命性變化,具有劃時代
法制國家
㈣ 哪些是黨的18大以來提出的一系列治國政治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
1、深刻領悟以為民為核心價值、以擔當為政治責任、以發展為第一要務的治國理政新理念,治國理政理念是治國理政主體對治國理政的基本觀點,是其指導治國理政的根本原則,決定著治國理政的總體方向和最終成效。
2、深刻領悟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主題、以總布局各領域創新理論為支撐的治國理政新思想。治國理政思想是治國理政理念的系統展開,是治國理政主體彰顯治國理政理念的主張和思路,也是實施治國理政戰略的根本依據。
3、深刻領悟以中國夢為戰略目標、以「四個全面」為戰略布局、以國家安全和強軍為戰略保障的治國理政新戰略。治國理政戰略是為彰顯治國理政理念、貫徹治國理政思想所確立的戰略目標、戰略舉措和戰略保障。
(4)依黨的想法治國擴展閱讀:
黨的十八大的歷史背景
黨的十八大報告一開篇就明確指出,這次代表大會是在我國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定性階段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這個判斷,深刻揭示了黨的十八大的重大意義。
從召開的時機和背景看,這次代表大會是在邁入21世紀第二個10年之際召開的。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過半,已進入決戰階段。前10年,我們已經在這一歷史征程上邁出了堅實步伐,取得了重大成就。但要確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還必須付出更加艱苦的努力。
而今後5年則是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基礎的關鍵時期,是關鍵中的關鍵。同時, 這次大會是 在國內外形勢正在發生深刻變化的背景下召開的。
㈤ 在黨的哪次會議上首次提出依法治國理念。
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首次提出依法治國理念。
㈥ 學習十八大四中全會精神,談談你對依法治國的理解和看法 800字
依法治國,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事關我們黨執政興國,事關人民幸福安康,事關黨和國家長治久安。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必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
我國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定性階段,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國際形勢復雜多變,我們黨面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風險挑戰之多前所未有,依法治國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我們黨要更好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更好維護和運用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更好統籌社會力量、平衡社會利益、調節社會關系、規范社會行為,使我國社會在深刻變革中既生機勃勃又井然有序,實現經濟發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會公正、生態良好,實現我國和平發展的戰略目標,必須更好發揮法治的引領和規范作用。
我們黨高度重視法治建設。長期以來,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深刻總結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成功經驗和深刻教訓,提出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法治,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把依法治國確定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把依法執政確定為黨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積極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取得歷史性成就。目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法治政府建設穩步推進,司法體制不斷完善,全社會法治觀念明顯增強。
同時,必須清醒看到,同黨和國家事業發展要求相比,同人民群眾期待相比,同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目標相比,法治建設還存在許多不適應、不符合的問題,主要表現為:有的法律法規未能全面反映客觀規律和人民意願,針對性、可操作性不強,立法工作中部門化傾向、爭權諉責現象較為突出;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現象比較嚴重,執法體制權責脫節、多頭執法、選擇性執法現象仍然存在,執法司法不規范、不嚴格、不透明、不文明現象較為突出,群眾對執法司法不公和腐敗問題反映強烈;部分社會成員尊法信法守法用法、依法維權意識不強,一些國家工作人員特別是領導幹部依法辦事觀念不強、能力不足,知法犯法、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現象依然存在。這些問題,違背社會主義法治原則,損害人民群眾利益,妨礙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必須下大氣力加以解決。
㈦ 對依法治國的六大任務的看法
指明了依法治國的前提。完善的法律體系是依法治國的前提,有法可依是法治的依據,有規矩才能成方圓,有法律才能治理國家,國家治理離不開法律。自從黨的十五大確立依法治國為基本治國方略以來,推進依法治國必須要有完備的法律體系作為支撐。只有完善法律體系,讓法律不斷地適應實際,才能有效的推進依法治國向前發展。
指明了依法治國的重點。政府在依法治國體系中應該充當什麼角色?就是依法行政,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國的重點,政府也是社會的組成部分之一,應該起「領頭羊」作用,依法行政,有所作為,構建政府在群眾中的威信和影響力,推進中國法治政府建設,讓政府成為真正的為民務實清廉政府。
指明了依法治國的保障。依法治國效果怎麼樣?關鍵在於公平正義,即公正司法。公正司法是依法治國的保障,司法部門是依法治國的實施主體,司法部門如果不能做到公正司法,不僅影響法律的公平性,更影響法治在群眾心目的中形象,直接導致法律公信力的喪失。只有公正司法才能真正保障依法治國的實施。
指明了依法治國的起點和歸宿點。依法治國的起點和歸宿點是群眾,所以必須要增強全民法治觀念。依法治國觀念不能僅僅提出,更不能停留在上層,成為「空中樓閣」,依法治國離不開群眾,要將依法治國理念貫徹和普及到廣大的人民群眾中去,廣泛宣傳依法治國,加強群眾對依法治國的深入理解,培養群眾的法治意識,增強全民法制觀念,讓群眾自覺做到懂法、知法、守法、宣法,讓依法治國深深的根植於群眾之中。
指明了依法治國的生力軍。依法治國需要精明強干、懂法知法、文明執法的法治隊伍去執行,他們就是依法治國的生力軍,他們每天走在執法、宣法的一線上,要加強對他們的教育,讓他們自覺做到文明執法,使其成為依法治國的有生力量。
指明了依法治國的核心。黨的領導是核心,只有在黨的領導之下,才能有效的實施依法治國,離開了黨的領導,一切都免談,黨的領導是依法治國實施的強有力保障,黨的領導是依法治國的「推動器」,只有在黨的領導之下,才能更好地實施依法治國,才能更好地建設法治中國,更好地為依法治國保駕護航。
依法治國「六大任務」可以說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缺一不可,只要在「六大任務」這一「指明燈」的指引下,依法治國一定能夠健康、深入發展。
㈧ 論述以黨治國的黨治國家模式的基本特徵及其利弊得失 談談自己看法 考試中 在線等…
基本特徵:權力高度集中,地方分權少。
實行民主集中制。
依法治國
利:政府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且在大事上實施上,效率高。
國家相對來說,更加團結、穩定。
政策,實施有較好的環境。
弊:國家容易忽視弱視群體的利益。
在民主的過程中,容易導致「一言堂」
不利於實行高效率的監督。
㈨ 簡述依法治國的基本看法怎麼答啊
1997年9月,黨的十五大確立了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1999年3月,九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將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正式載入憲法。1999年11月,國務院發布了《關於全面推進依法行政的決定》。2002年11月,黨的十六大把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之一,並明確提出了「加強對執法活動的監督,推進依法行政」。2004年4月,國務院又頒布了《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提出了全面推進依法行政的目標任務,即經過十年左右堅持不懈的努力,基本實現建設法治政府的目標。今年,中央政法委又在全國范圍內組織政法各部門開展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
由上可以看出,黨和政府正在堅定不移地逐步推進依法治國和依法行政的進程。
作為一名司法工作人員,在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活動中,通過學習培訓正確認識和理解有關依法治國的深刻內涵十分重要,這是形成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前提,是正確貫徹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基礎性工作。下面筆者就依法治國的有關問題談點粗淺的認識。
一、關於依法治國的深刻內涵
依法治國具有深刻的內涵。按照《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讀本》的闡述,依法治國理念具有三方面的基本內涵:(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民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任何組織和個人都沒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任何組織和個人的違法行為都必須依法受到追究。(二)樹立和維護法律權威。必須確立法律是人們生活基本行為准則的觀念;必須首先維護憲法的權威;必須努力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和尊嚴;必須樹立執法部門的公信力。(三)嚴格依法辦事。這是法治區別與人治的重要標志,要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具體要貫徹職權法定原則、有權必有責原則、用權受監督原則和違法受追究原則。
對依法治國深刻內涵一定要作全面正確的理解,要堅決防止和克服實踐中甚為流行的一種不符合依法治國實質內涵的「法制工具論」。所謂「法制工具論」的實質就是指把法制置於人治之下,從根本上否定法制的前提性和普遍約束力,視法制僅僅為管理的工具,當管理手段缺乏時,要求增加管理職權的立法呼聲十分強烈;當管理手段受到法制限制時,則對法制棄之唯恐不及。事實上我國歷史上並不缺乏運用法律手段治理國家的先例,著名的如戰國的商鞅變法、李悝變法、吳起變法和北宋的王安石變法等,如果按照「法制工具論」的觀點推論,我國歷史上的這些「變法」都可以稱為「依法治國」了,這顯然是十分荒謬的。因為我國歷史上的統治者從來都沒有也不可能把自己、把國家機器擺進去而受法律制約。如果「法制工具論」能成立,那麼中國共產黨在1997年才提出「依法治國」的治國基本方略,其先進性也就無從體現了。
依法治國的「國」字,應該是指國家機器和公民二個層面。如果認為只指公民,那就是「法制工具論」。歷史和事實無數次地證明,如果不先治好國家機器和官員,那國家是很難治好的。因此,依法治國的重點是依法治官、依法治權。
二、依法治國的關鍵是依法行政
我國現行約35000多件法律法規規章中,約佔80%的屬於行政法范疇。而且行政權具有最為活躍、最為廣泛的特點,自由裁量的空間很大。有人戲稱行政權是「上管天、下管地、中間管空氣」。事實上,行政權也是最容易膨脹、最需要控制,又最難控制的國家權力。現實中存在這樣一些較為嚴重的問題:(一)行政權大量地侵犯國家立法權。如有關行政主體超越職權立法、部門利益「法制化」;行政主體不依法行政等。(二)沒有行政組織法,行政主體職能交叉造成管理混亂。如行政機構職能配置缺乏法律論證,職能設置不科學造成交叉;設置許多沒有法律依據的臨時機構行使行政職權等。(三)行政執法與經濟利益掛鉤。(四)地方政府行為存在大量行政違法。(五)沒有統一的行政程序法,導致行政程序不規范、不統一。(六)有的領導幹部學法不守法。
在現實社會中,最具有迷惑性的做法是,政府機關在依法行政的口號和旗幟下,偏面地強調加強行政權、保障行政權、擴大行政權,在制定的行政依據中大量地塞進反映本部門、本地區利益的內容,有的甚至凌駕於憲法和法律之上,還強令下級遵守和執行,又美其名曰「嚴格執法、依法行政」。這是具有嚴重危害性的行政違法。是「法制工具論」在現實生活中的典型表現。
行政權的特點和上述現實狀況表明,行政主體能否依法行政成了能否實現依法治國的關鍵之所在。
三、對依法行政基本涵義的理解
依法行政的基本含義是指行政主體嚴格按照法律規定的許可權和程序從事行政行為,不得超越職權和濫用職權。從這個基本涵義出發可以引伸出以下三條:第一,「法」本身一定要體現最廣大人民的長遠利益和根本利益,也就是說法本身必須是合憲的。第二,行政活動一定要藉助法律手段,以提高行政效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不依法進行的行政行為會遭受越來越多越來越大的阻力)。第三,行政活動要受到法律的規制,以體現公開公平和公正,防止行政權力被濫用。
對自然人和行政相對人而言「法無明文禁止即可為」;對國家機關和行政主體及行政人而言,「法無明文規定不得為」。這是法治社會普遍適用的原則。但是不是意味著,行政主體的任何行政行為都得遵守「法有明文規定」,否則就是不依法行政呢?其實也並非這樣的簡單。在行政法學界有三種學說比較有名。(一)全部保留說。要求全部行政行為都得有明確的法律依據。(二)權力保留說。要求權力性行為要有法律依據(權力由法律保留給自己),非權力性行為不需要法律依據。(三)侵益保留說。侵益行為要有法律依據,授益行為不需要法律依據。目前行政法學界對第二種學說大多持贊同態度。筆者也同意權力保留說。例如,行政機關召開機關工作會議,這當然也屬於行政行為,但此行為不涉及該行政機關的行政職權,是一種非權力性的行為。非權力性的行為沒有必要也不可能都有明確的法律依據。只有象行政處罰、行政許可、行政強制、行政規范等涉及行政相對人權利義務關系的行政行為即行政權力性行為才需嚴格遵循「法無明文規定不得為」規則。
全面推行依法行政,是全面貫徹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重要內容,是關繫到我們黨執政興國的重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