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覆蓋

道德覆蓋

發布時間: 2022-02-06 06:00:17

① 中國如何走出道德困境

2016年春運大幕已經拉開。圖為志願者在北京西站站前廣場為旅客服務,倡導文明出行。新華社發
新春臨近,億萬國人已經進入「春運」周期。浩浩盪盪的返鄉大軍和外出旅遊的人群中,種種不和諧的「小事」又一次集中爆發:「中國式過馬路」、在火車上搶座位、用酒店毛巾擦皮鞋……
每到節假日,總有與節日氣氛相悖的不文明事件搶佔新聞頭條,一次次拷問著國人脆弱的公德意識。不僅如此,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此類事件已經漂洋過海、走出國門:中國旅客在泰國航班上大吵大鬧、在埃及神廟塗鴉、在歐洲痛打便利店店員……一些網友直呼「丟人丟到了國外」,國際媒體也開始討論:中國人的文明素質能否與GDP同步增長?
如今的中國,是否面臨著公德危機?應該如何看待公共生活中並存的「醜陋」和「美好」?怎樣塑造中國人的公德意識和良好形象?記者就此進行了采訪。
1.現狀:不文明現象讓人憂
「去年有一次因為台風天氣造成列車晚點,有些旅客不聽任何解釋,就把我們圍起來指責、漫罵,有的動手打人、用安全錘把車窗敲碎,還有人把車票直接摔在了我的臉上。」說起旅客的種種不文明行為,官淼至今仍心有餘悸。
官淼是京滬高鐵G13次列車的車長。從2007年開始,她就工作在京滬鐵路大動脈上。從普通車、動車到高鐵,官淼見證了中國鐵路的飛速發展,也見證了國人文明素質的點滴變化。
「現在大多數旅客都能自覺維護好車上的公共秩序,不過還是會有人不太注意,比如,用電腦、手機等看視頻、聽歌時不戴耳機,聲音放得特別大;穿著鞋直接踩在座椅和小桌板上;任憑孩子在過道里吵鬧、嬉戲等。」官淼列舉了旅客的各種不文明行為。
作為首都圖書館的圖書管理員,王女士也有類似的煩惱:一些讀者高聲喧嘩、吃東西喝飲料、在書本上隨意塗畫……
「總是有一些不遵守閱讀秩序的讀者,真的很讓人頭疼。」面對記者,王女士無奈地搖搖頭,「桌子上明明放著『禁止喧嘩』的牌子,我也專門提醒過說話要輕聲細語,可他打電話的聲調還是那麼高。」
如今,逐漸富裕起來的中國人越來越追求生活品質的提升,旅遊休閑成為重要的娛樂方式。據統計,2015年我國接待國內旅遊人數接近40億人次,出境游達1.2億人次。伴隨著「旅遊熱」,不文明旅遊現象不斷被曝光。有學者把不文明旅遊總結為「五不」:不修邊幅、不講衛生、不懂禮儀、不守秩序、不遵法規
2.成因:傳統模式難解公德問題
「我國民所最缺者,公德其一端也。」一百多年前,梁啟超就曾敏銳地指出中國人公德缺失的問題。
一百多年後,困擾依舊,甚至影響到了中國人的國際形象。公德缺失為什麼會成為頑疾?
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倪素香認為,在中國傳統道德文化中,道德規范是以家族為本位的,重視私德是其主要特色,而社會公德內容則較為貧乏,這與我國傳統的社會結構有一定的關系。
「從現實來看,市場經濟的發展必然要打破傳統血緣關系的狹隘視野,廣泛建立起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合作與交流的關系,必然要由『熟人社會』邁向『陌生人社會』,由鄉村邁向城市,而當今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社會公德規范尚處在建構和培育的過程中。」倪素香說。
中國倫理學會會長、清華大學教授萬俊人也表示,現代社會是一個日趨公共化的開放社會。傳統的家族式、地方性或特殊群體性的「熟人型」道德倫理,已不足以應對日益開放的公德問題。只有基於健全的現代法律秩序和現代社會的公共價值理念,公共道德才能獲得廣泛的價值認同,形成引領社會發展的力量。
中國社會科學院旅遊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劉思敏對不文明旅遊現象進行了研究,結論是人在兩種情況下行為最容易失范——一種是在休閑中釋放壓力和放鬆心情時,另一種是脫離了自己所生活和熟悉的群體或習慣時。「旅遊作為一種新興的消費方式,正好符合這兩種情形。」
3.解讀:極端個案不代表整體素養
「近年來出現的種種不文明行為,說明公德建設還任重道遠,但並不意味著中國社會面臨著嚴重的『公德危機』。」倪素香表示,總體上人們的文明意識是不斷提高的:「這段時間如果到車站、碼頭觀察一下,你肯定能看到不文明行為,但也會發現互相幫助、體諒的旅客非常多,可以說處處都有真善美;自覺遵守當地風俗習慣、舉止文明的遊客也越來越多。」
為什麼公眾會產生「世風不古」的印象?倪素香分析,一方面是因為公德是全民性的道德規范,內容上具有簡單性、易行性,如果沒有做到,就會產生不良社會影響,造成底線倫理失守。另一方面,由於部分媒體特別是網路媒體和自媒體對一些負面事件具有很強的敏感性,加之傳播速度快,很容易抓住公眾眼球。
「對不文明旅遊行為,要具體分析。有些是無心之過,是遊客把自己的不良生活習慣帶到公共領域中來了;有的則是遊客不了解旅行地的風俗習慣所致;還有一種比較惡劣的情況,就是遊客素質低下故意為之,但這只是極少數。」中青旅質監合規部總監李廣說。
在萬俊人看來,我國正處於社會加速轉型的關鍵期,公德領域呈現出「感天動地」與「觸目驚心」並存的兩極狀態,既有層出不窮的「最美」人物,也有時而遭遇的「最糟」事件。
「對公德現狀的分析評價,必須基於中國目前社會發展的特殊階段、時代背景和社會基本結構。武斷地做出好與壞的判斷都不能使人信服,也是不負責任的。」萬俊人強調。
4. 解局:教化與法治並重
「阿姨,對不起,是我爺爺不對。」一個七八歲的小姑娘因為自己的爺爺辱罵公交車司機,而鄭重地向司機道歉,司機感動地流下了眼淚。不久前,發生在河南鄭州97路公交車上的一幕在網上傳開,觸動了很多人。
「小姑娘的行為說明,公德教育需要從娃娃抓起。同時,針對社會不同群體的不同特點,要實行全方位、全覆蓋的公德教育。」中國倫理學會副會長、南京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王小錫說。
「除了加強公德教育,還應該完善法治。首先要在法律上明確公民應該遵守的基本規則,其次,應該完善社會信用體系,推進社會公德建設。」倪素香表示,針對部分法律難以落實、失德行為「死灰復燃」的現象,在加大執法力度的同時,可以建立個人信用檔案,將不文明行為計入檔案中,並與升學、就業、營商等掛鉤,讓失德者在社會上「寸步難行」。
事實上,相關舉措已在逐步推行。2015年4月,《遊客不文明記錄管理暫行辦法》開始施行,目前已有4批共16名遊客被列入「黑名單」;2015年8月,深圳交警發出第一份行人出行信用報告,闖紅燈行為將影響個人信用記錄。
倪素香同時指出,加強公共設施的建設管理、提供更人性化的社會服務,也是公德建設必要的環節。如配置更多的分類垃圾箱、完善道路規劃和建設、改造小區環境等,都能對人的行為產生引領作用,有效避免不文明現象發生。
官淼還記得,前幾年京滬線上剛開通動車組時,旅客在車廂里吸煙的情況時有發生。「現在,我們的服務措施不斷完善、宣傳力度加強,同時處罰執行到位,旅客基本不會在高鐵車廂里吸煙了。相信今後旅客出行的文明程度會越來越高。」

② 什麼是道德

道德是一種良好的選擇習慣。實踐的理性和思辨的理性不同,前者較為粗略,後者較為精密。思辨只有對錯之分,沒有中間狀態,而實踐的精髓正在於選擇,並且中間狀態就是最好的選擇。例如,在對待恐懼時,有三種選擇,魯莽,勇敢和怯懦。

勇敢這種選擇就被認為是合乎道德的,而另外兩種選擇就被認為是違反道德的,所以說道德是一種良好的選擇。但是,一隻燕子帶不來春天,一次良好選擇也不能成就道德,所以還要多加一個限定,即養成習慣。綜上所述,道德是一種良好的選擇習慣。

(2)道德覆蓋擴展閱讀:

一、道德功能

凡是人的活動都是為了獲得某種幸福,區別在於幸福的種類和完滿的程度不同。道德的活動既然是一種活動,當然也不能例外,它也是為了追求某種幸福。

人類的靈魂可以粗略的分成三個部分,即營養和繁殖的部分,感覺和慾望的部分,心靈和理性的部分。道德既然與實踐和活動密切相關,所以它的目的就在於追求人類靈魂中感覺和慾望部分的幸福。

二、道德准則

既然道德是一種良好的選擇習慣,像射箭一樣有一個標靶,即人的幸福,所以也像射箭一樣,需要在實踐中根據感覺來調整和提高它的命中率。因此,說道德的准則是感覺當不為謬誤。

有人說道德的准則是自由,而把自由又定義為既不壓迫人,也不受人壓迫。這話一半正確,一半不正確。因為相同人的幸福是相同的,不同人的幸福是不同的。對幸福一概而論,是智力不成熟的表現。人的性格是有多樣性的,有的人愛好思考,有的人愛好運動。

即便同一個人,小時候和長大了的性格也有可能不同。因此,幸福和快樂也具有多樣性。對待不同的人,幸福既然不可以一概而論,相應的道德也就不可以一概而論。

如果對象全都是自由人,那麼既不壓迫人,也不受人壓迫誠然是一種道德,但是如果對象一方是自由人,一方是奴隸,那麼道德就是一方壓迫另外一方。不可以強求相同的人遵循不同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不同的人遵循相同的道德。

③ 品德與道德的區別

品德:品質道德
道德:社會意識形態之一,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
道德由一定社會的經濟基礎所決定,並為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服務。

④ 網路生活中道德要求的重要意義是什麼

1.網路生活中的道來德要求是現自實中道德要求的延伸。由於信息時代高度發達的網路已經覆蓋了許多人的生活,道德需要跟進作為制約標准之一,這也是虛擬現實化的一個重要體現。對網路生活的一定的道德要求,亦是人們將網路當做生活重要部分的體現。故它的存在是具有合理性的。
2.網路生活中的道德要求是社會文明風氣的彰顯。虛擬中人們如果毫無道德,容易肆無忌憚、胡作非為,以言語、行為傷害他人,殃及無辜,從而敗壞社會風氣,污染和諧的社會環境。
3.網路生活中的道德要求是對網民行為的約束。這種約束不像法律具有強制性,但一定程度上能夠起到警示和教育作用。

⑤ 道德與法治的關系,二者應如何相互促進

道德與法律相互滲透、相互依賴。道德與法律是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之上的上層建築,都是調整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都可以成為指引、評價人們行為的尺度,具有一定的制約作用。法律側重對人們的外部行為進行調整,道德則更多的規范人們的內心世界,二者從不同角度作為人們社會行為的調節者,維持社會的公秩良序,使之和諧、文明、健康地發展。

道德與法律相互補充、相互作用。法律是人們共同生活下所必需的社會秩序保障系統,是調整當今社會經濟、文化、道德、思想等各種社會關系的巨大整合器,具有強制性和權威性。但是法律功能是有限的,它不可能完全覆蓋所有生活空間,一般說,違反法律的行為也違反了社會道德,但違反道德的行為卻不一定違反法律,法律作為一種成文的規范,有相對穩定性,不可能頻繁變動,因此法律對於社會具有滯後性,單純依靠法律是不充分的,道德在此時的作用就顯而易見。

(5)道德覆蓋擴展閱讀:

道德對於人們的約束機制,是它能夠在不良行為發生前阻止其發生,具有前傾性,則重治本;而法律則適應實際造成嚴重後果的不良行為,後發制人,側重治標,二者緊密聯系,相和益彰。法律離不開道德的支持、配合,道德也需要法制的保障和輔導,既要發揮教育的感化育人作用,又要同法制的強制功能有機的結合起來,只有一手抓道德,一手抓法制,才能取長補短,互相促進,保證精神文明、物質文明建設健康快速有效地發展。

⑥ 1.什麼是道德

答:所謂道德,是指生活在一定歷史條件下的人們,對實踐活動過程中必然產生和形成的人際關系、利益分配、法律制度和思想行為等進行價值判斷、價值追求、價值選擇、價值實現的總和,是人們行為活動的規范或行為的准則,是調整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它是一個多要素、多層次、多結構的復雜而龐大的道德系統,覆蓋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各個層次、各個環節.它既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形成的是非、好壞、善惡、美醜、榮辱等觀念,又是社會衡量一個人行為對錯、好壞、善惡、美醜、榮辱的價值標准,實際上界定著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什麼是應該做的,什麼是不應該做的. 道德,從道德精神,作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集中體現,到道德規范,作為直接指揮和支配思想行為的文化指令,具有多方面的社會功能和社會價值.道德在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所顯示出的力量和價值,不僅僅是作為一種行為規范,約束和控制人們的思想行為,建立和維護社會秩序;也不僅僅是作為一種良好願望,誘導和激發人們的想像力,憧憬和設計大同世界.道德遠遠比人們通常所理解的內涵要深刻得多,外延要廣泛得多,價值要重大得多.對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來說,道德是一種理想信念,一種思想境界,一種精神支柱,一種內在力量. 道德不完全是「通過主體內心感悟而自覺奉行的行為規范總和」,而是人類社會實踐活動所蘊含、賦予、創造的富有積極、健康、向上意義的精神價值.內心感悟而自覺奉行只是道德規范與其他規范相比所具有的特點和屬性.人類社會的所有規范都與倫理道德有關,甚至可以說都淵源於人類對倫理道德的理解和闡釋,都貫穿著倫理道德的精神和原則.

⑦ 道德有哪些基本內涵

道德是指生活在一定歷史條件下的人們,對實踐活動過程中必然產生和形成的人際關系專、利益分配、法屬律制度和思想行為等進行價值判斷、價值追求、價值選擇、價值實現的總和,是人們行為活動的規范或行為准則,是調整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

道德是一個多要素、多層次、多結構的復雜而龐大的系統,覆蓋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各個層次、各個環節。它既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形成的是非、好壞、善惡、美醜、榮辱的價值標准,又是社會衡量一個人行為對錯、好壞、善惡、美醜、榮辱的價值標准。它界定著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什麼是應該做的,什麼是不應該做的。

從道德精神到道德規范,作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集中體現和直接指揮以及支配思想行為的文化指令,具有多方面的社會功能和社會價值。

⑧ 道德,會代替人的善性,人的所行所事都來自於道德,以至於對於是否幫助苦難的人,心裡想到的是是否道德,

孟子提出的性善論,荀子主張性惡論.孟子與荀子同為先秦儒家大師,但其關於人性善與人性惡的觀點卻截然相反.那麼究竟誰的觀點代表儒家原則?是孟子對而荀子錯,還是荀子對而孟子錯,抑或是二人都錯?結論只能是二人都錯,也就是說二人在邏輯思辨上都是獨斷的,而都是出於獨斷這一點又恰恰便是包括二人在內的儒家的共同原則.儒家學說是一道德體系,其中的許多原則屬自明性質,非由邏輯論辯可以證明,也無須通過邏輯論辯的形式證明.荀子和孟子二人,荀子主性惡,孟子主性善,荀孟的不同不在於儒家「仁」的思想的差異,也不在於儒家邏輯論證方法的差異.孔孟荀三人所以能並列為早期儒家大師,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孔孟荀三人在思想和方法論上的一致.荀孟所以不同,是因為二人在儒學的理想與實踐上有著不同的側重.表面上看性善、性惡正相反對,實際上卻更加反映了荀孟二人極為一致的儒家本色.孟子和荀子都認為性不是不可以改變的,不是決定一切的,所以所謂性善性惡,先天後天,原也就無所謂善惡,性善性惡只是二人邏輯論證的不同前提而已.孟子的「義」出乎心性,但是「或相倍蓰而無算者,不能盡其才也」.「苟得其養,無物不長;苟失其養,無物不消」.仁義者,「求則得之,舍則失之」.先天雖有的,後天也有可能會失去.荀子的仁義雖在生性天情之外,但君子「化性起偽」,「強學而求有之」.先天沒有的,後天也可以具備.所以先天有沒有並沒有關系,關鍵是要看後天能不能擁有.所以說,性善論與性惡論是同樣歸結為儒家「仁政」理想和「求」與「學」的實踐原則,在此一點上二者並沒有本質的不同.孟子和荀子既然一致,為什麼會有一人主張性善、一人主張性惡?其原因即在於二人所處的歷史環境不同.對此,司馬遷早有指出.《史記》將孟子與荀子合傳,是有其充分考慮的.《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司馬遷評價孟子說:「當是之時,秦用商君,富國強兵,楚魏用吳起,戰勝弱敵,齊威王宣王用孫子田忌之徒,而諸侯東面朝齊.天下方務於合從連衡,以攻伐為賢,而孟軻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又說孟子「游事齊宣王,宣王不能用.適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則見以為迂遠而闊於事情」.所謂「所如者不合」與「迂遠而闊於事情」,是說孟子的學說主張與當時的社會現實相差太遠,孟子被認為是過於理想化了.《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司馬遷評價荀子說:「荀卿,趙人.年五十始來游學於齊.田駢之屬皆已死齊襄王時,而荀卿最為老師.齊尚修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為祭酒焉.齊人或讒荀卿,荀卿乃適楚,而春申君以為蘭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廢,因家蘭陵.荀卿嫉濁世之政,亡國亂君相屬,不遂大道而營於巫祝,信禨祥,鄙儒小拘,如莊周等又猾稽亂俗,於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興壞,序列著數萬言而卒.」所謂「嫉濁世之政,亡國亂君相屬」,說明到荀子時社會現實更趨惡化,更不容提出過高的理想.孔孟荀三人的身世環境屬於同一類型,都有所謂是非淆亂、老而發憤的經歷.但孔子生當春秋末年,孟子生當戰國前期,社會政治狀況畢竟要好一些,使人感覺尚有葯可救.而荀子生當戰國末年,作為春秋戰國最後一位集大成的學術大師,所感受到的社會環境的險惡,以及來自儒家統系的責任感和心理壓力,都在孔子孟子之上.所以荀子專意著作了《性惡》一篇,說:「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乎爭奪,合於犯分亂理而歸於暴.」孟子講仁義,把仁義概念建立在對人的心理分析之上.為了強調仁義,所以深自樹立,高自標榜,以求激勵人心,要求人在後天行事中保持其本心,是俗語所說的「唱紅臉」.表面上講性善,實際上重在後天行事.荀子講仁義,但荀子生當戰國末年,當時的情況已是人人爭於利慾,君子與小人同惡,固不宜倡言心性之善,於是只有深明其惡,以求人能反躬自救,要求人在後天生活實踐中厲行改造,有佛家世紀之末救世出苦海之意,是俗語所說的「唱白臉」.孟荀二人性善論與性惡論態度雖然相反,但「仁」的主張一致,強調後天實踐一致,並且性善論或性惡論的獨斷的邏輯論證方法也是一致的.社會政治格局是有變化的,學術的發展也是有變化的.在這方面以法家的論述最為充分,如《韓非子·五蠹》說:「故事因於世,而備適於事.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上古競於道德,中世逐於智謀,當今爭於氣力.」李斯秦始皇三十四年奏議:「五帝不相復,三代不相襲,各以治.非其相反,時變異也.」(《史記·秦始皇本紀》)儒家的發展,有一個由「仁」向「義」、「禮」,直至向法家的「法」過渡的流變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性善論與「義」相聯系,性惡論與「禮」相聯系,核心是「仁」.「義」與「禮」仍然是仁,之所以有性善論與性惡論的不同,則是原於歷史環境的變化.「義」與「禮」變了,性善論與性惡論變了,但是「仁」沒有變,儒家體系的獨斷性質也沒有變.對於此一性質,學術界也早有指出.朱熹在解釋張載《正蒙·天道》中「天體物不遺,猶仁體事而無不在也」一句時說:「橫渠謂『天體物而不遺,猶仁體事而無不在』,此數句是從赤心片片說出來,荀、揚豈能到?」(《朱子語類》卷九十八)所謂「赤心片片」,即表明此問題是由內心自明的,而非推理的.梁啟超說:「道家哲學,有與儒家根本不同之處.儒家以人為中心,道家以自然界為中心.儒家道家皆言『道』,然儒家以人類心力為萬能,以道為人類不斷努力所創造,故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道家以自然界理法為萬能,以道為先天的存在且一成不變,故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見梁啟超《先秦政治思想史》第八章《道家思想(其一)》.中華書局1936年出版,東方出版社1996年編校再版.)簡潔而准確地指出了儒家學說的人文實踐傾向.梁啟超先生又說:「荀子與孟子同為儒家大師,其政治論之歸宿點全同,而出發點則小異.孟子信性善,故注重精神上之擴充.荀子信性惡,故注重物質上之調劑.……孟子言『辭讓之心人皆有之』,荀子正相反,謂爭奪之心人皆有之.」(見梁啟超《先秦政治思想史》第七章《儒家思想(其五)(荀子)》.)所說出發點的小異當即指孟荀二人的論證手法不同,歸宿點的全同當即指其儒家本質的一致.

⑨ 「道德」的定義是什麼

道德,是由思想行為所表現的,有一定標準的,社會、風俗,習慣。美德,美就是美的事物;德,古稱之為得;合起來解釋就是,美的事物可以吸引和得到社會中的一切。丑德不稱其為德,所以,道德僅僅是一種表現形式,屬於中性。

(9)道德覆蓋擴展閱讀

在歷史和生活里,迫於道德壓力而「自殺」者並不少見。道德雖不是生活必需品,可它對人的修養和身心健康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文明的人類是靠道德的建立來作保障的。道德的傳承也同樣離不開家庭、學校、社會、勞動和創造,以致分門別類地產生各自的要求和水準。——選自葉千華《心靈夜語》第348頁「淺說道德法律愛情」。

「道德」離開了人類的群體性「公共」活動,也就不成其為「道德」。 「道德」是針對「人類整體」而言的; 「道德」是針對各個國家和民族而言的;「道德」是針對各個國家內部的政府、政黨、行業、企業、家庭等各層級組織和其人民等的「人群集聚體」而言的。

耿閣認為:「若能較為全方位系統的徹悟老子的思想理論的話其結論大慨(這里只能用「大概」一詞)就是這樣的,即:「說到永恆的這個「道」它常常是以與同時無間的德無間結合的方式表現為「有大行大為」的這個大德的道德之功能的同時而既所本然又所必然的所能達到的無所不能為無所不可為的那種地步或之境界的。」

這一句話的意思說的是:「道」和「德」之間的關系的問題。」「道」和「德」之間是一體的。「道」和「德」之間是不可分割的。「道」和「德」之間是整體無間的。無道是無德的。有道是有德的。無德是無道的。有德是有道的。「道」和「德」之間是「無間整體」「整體無間」之一體的。

⑩ 道德包括什麼

所謂道德,是指生活在一定歷史條件下的人們,對實踐活動過程中必然產生和形成的人際關系、內利益容分配、法律制度和思想行為等進行價值判斷、價值追求、價值選擇、價值實現的總和,是人們行為活動的規范或行為的准則,是調整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它是一個多要素、多層次、多結構的復雜而龐大的道德系統,覆蓋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各個層次、各個環節.它既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形成的是非、好壞、善惡、美醜、榮辱等觀念,又是社會衡量一個人行為對錯、好壞、善惡、美醜、榮辱的價值標准,實際上界定著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什麼是應該做的,什麼是不應該做的.道德,從道德精神,作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集中體現.

熱點內容
怎麼樣的合同具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2-06 22:18:27 瀏覽:266
宋疃司法所 發布:2025-02-06 22:11:37 瀏覽:186
泰州市姜堰區人民法院 發布:2025-02-06 21:11:45 瀏覽:162
民事訴訟法監督程序 發布:2025-02-06 20:10:29 瀏覽:603
章程適用合同法嗎 發布:2025-02-06 20:08:19 瀏覽:562
北京市法律援助的困難證明 發布:2025-02-06 19:31:09 瀏覽:839
上海對外經貿法學調劑 發布:2025-02-06 18:04:15 瀏覽:464
公司會議紀要法律效力 發布:2025-02-06 17:55:50 瀏覽:966
法治限制黨 發布:2025-02-06 17:53:18 瀏覽:680
勞動法非定時工作制 發布:2025-02-06 17:25:21 瀏覽: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