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而行私
㈠ 立法令者以廢私也,法令行而私道廢。 翻譯
立法的目的在於廢除私情,法律實行後私情自然而廢。在此,我將其中「私」理解為私情,但或許也可理解為私刑,獨斷之法。好長時間沒看古文了,姑且一觀!
㈡ 立法要先行這五個字是什麼意思謝謝。
「立法要先行」這個說法有些奇怪。「要」這個字其實是有問題的。立法方回面,有先行立法答,也有滯後立法。立法並不是都「必須」先行的。在大量社會現象出現時,為防止這些社會現象所導致的集中和突發的社會問題,立法部門可以進行先行立法,規范某些社會關系,建立某些社會要求。這是所謂的先行立法。而某些社會現象已經出現後,需要對這種社會現象進行治理。就屬於滯後性的立法。立法當然需要考慮到社會關系和現象的進一步發展,需要有一定的靈活性和前瞻性。但是,立法永遠是滯後於社會關系和現象的發展的。因此需要不斷地進行擴展解釋。所以我不知道你所說的「立法要先行」是指哪個方面的意思。可以補充問題之後再討論。
㈢ 法律有關的名言警句
憲法,就是一張寫著人民權利的紙。
——列寧
法制·法律·勵志
刑罰知其所加,則邪惡知其所畏。
——諸葛亮
法律·諸葛亮·勵志·工作
在民主的國家裡,法律就是國王;在專制的國家裡,國王就是法律。
——馬克思
法律·法制·馬克思·哲理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孔子
孔子·理想·論語·法律
法律是顯露的道德,道德是隱藏的法律。
——林肯
法律·道德·法制·道德修養
法律是無私的,對誰都一視同仁,在每件事上,她都不徇私情。
——托馬斯
法律·法制·勵志
有多少罪孽就會有多少法律。
——彌爾頓
法律·法制·學生
法律應該是鐵的,像鐵鎖那樣。
——高爾基
法律·工作·勵志
懲罰是對正義的伸張。
——奧古斯丁
法律·法制
法不阿貴,繩不繞曲。
——韓非子
法制·法律·中國·中國古代
小惡不容於鄉,大惡不容於國。
——蘇軾
法律
民眾對權利和審判的漠不關心的態度對法律來說,是一個壞兆頭。
——龐德
法律·法制·工作·人生勵志
自由就是做法律許可范圍內的事情的權利。
——西塞羅
法制·法律·學生·工作
法律不可能給每個人以方便,如果它有益於全體和大多數人,我們就該滿足了。
——李維
法律·法制·工作·勵志
法者,定分止爭也。
——韓非
法律·中國古代
極端的法規,就是極端的不公。
——西塞羅
法律·法制·工作
㈣ 夫立法令者,以廢私也.法令行而私道廢矣.出自哪裡
出自《韓非子·詭使》第六段的開頭。翻譯為:確立法令的目的是為了廢止私行。法令得以貫徹,私行就必被廢止。
㈤ 「天下之事,不難於立法,而難於法之必行,不難於聽言」這句話出自哪裡意思是什麼
「天下之事,不難於立法,而難於法之必行,不難於聽言」這句話出自明朝張居正的《張居正奏疏集》。
原文:」為政之要,曰公與清;成家之道,曰儉與勤;天下之事,不難於立法,而難於法之必行,不難於聽言「
譯文:公正和清廉是從政的要領;儉朴和勤勞是持家的方法,天下的事情,制定法令並不困難,難的是認真切實地貫徹執行;聽取群眾意見也不算難,難的是讓群眾的意見實際生效。
張居正一生倡奉變法,尊崇實學,以救時治國為己任,故其為文注重「直寫胸臆」, 力求有「閎衍深沉之思」。
(5)立法而行私擴展閱讀:
張居正一生倡奉變法,尊崇實學,以救時治國為己任,故其為文注重「直寫胸臆」, 力求有「閎衍深沉之思」。 《文忠公張太岳先生文集》最集中地彰顯了其事功與學術。該文集凡四十七卷,四十餘萬字,主要是張居正從政後的奏疏、書牘、札記和詩文的匯編,可以說是其三十餘年政治生活的實録。
本書通過核實《萬曆起居注》、《明實録》等文獻,確定各篇奏疏成書時間,於疑難字詞、人名地名、典章制度等,作簡明注釋。 《張居正奏疏集》可謂張居正三十餘年從政最重要的實録,既有深邃的政治見解,也體現了其倡奉變法、救時治國的政治抱負,更彰顯了大明第一首輔「紀綱修明,功在社稷」的巨大政治功業。
《張太岳文集》在後世屢經整理刊行,流布廣泛,版本主要有:道光初年江陵鄧氏覆刻本;道光八年(1827)江蘇巡撫陶澍主持刊印的《重刻張太岳先生文集》; 光緒二十七年(1901)荊宜施道奭良主持並以「紅藤碧樹山館」名義刊印的《明張文忠公全集》;
民國二十四年(1935)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編印的《張江陵全集》校點本; 民國二十四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張文忠公全集》萬有文庫校點本; 1987-1994年張舜徽主編,荊楚書社、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張居正集》校點本。
㈥ 立法設禁而無刑以待之則令而不行什麼意思
您好!「立法設禁而無刑以待之,則令而不行」的意思是:如果立法規定了禁止的條款卻沒有相對應的處罰來處置,那麼,即使有規范,也無法執行。
㈦ 請解釋下出處和意思唄,天下之事,不難於立法,而難於法之必行,不難於聽言,而難於
意思是:天下的事情,制定法令並不困難,難的是認真切實地貫徹執行;聽取群眾意見也不算難,難的是讓群眾的意見實際生救。
出處:明朝中後期政治家、改革家張居正的《請稽查章奏隨事考成以修實政疏》。
原文:天下之事,不難於立法,而難於法之必行;不難於聽言,而難於言之必效。
考成法中考是考察,考核的意思,成是成效的意思,所以考成法顧名思義就是考察成效的法則。「張居正這里借「考成」二字以明其法之要旨。
作為有經驗的政冶家張居正,他深知有法必依的重要性和實行當中的困難。他前後當國十年,其時軍政敗壞,財政破產,危機嚴重。他在全國范圍推行一條鞭法,改變賦稅制度,使明政府財政有所改善,但因為政令難於完全貫徹,他的改革受阻,不能全部生效。
(7)立法而行私擴展閱讀:
萬曆元年(1573年)六月,張居正上疏「請隨時考成」,十一月,庚辰,立章奏考成法,等候神宗皇帝批復,很快聖旨回復:「這所奏,都依議行。」考成法於此時正式生效了。張居正擠倒了高拱,成為內閣首輔,於是一項有利於提高官員辦事效率為主要內容的法令出台了。
明朝自武宗以後政治就比較腐敗,先有宦官劉瑾亂政,嘉靖中期之後又是內閣渾斗,紛爭不斷,嚴嵩父子專權。這些都嚴重的削弱了國家的實力,同時也破壞了明王朝在老百姓心中的形象,官吏辦事更是欺上瞞下。
對此為此早在隆慶四年他曾上疏強調「掃無用之詞,求躬行之實效。」但當時他位微言輕,沒能引起朝廷的足夠重視。張居正當權之後立即針對這一吏治不行,官員辦事效率低下的現象進行了整飭,其中一項主要措施就是推行考成法。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張居正奏疏集
㈧ 明確提出立法,私法,行政三權分立.相互制衡原則的啟蒙思想家是誰
盧梭否定了封建王權。
而孟德斯鳩明確的提出了立法權,司法權,行政權三權分立的原則。他認為立法權應由人民集體享有,司法獨立,君主享有行政權。以權利的「制約和平衡」為思想核心。三種權力互相獨立而又互相監督。
此外。孟德斯鳩還倡導天賦人權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