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法機關
⑴ 行使國家立法權的國家機關是
行使國家立法權的國家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第二章第一節第七條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國家立法權。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它的職權有立法權、任免權、決定權和監督權。
(1)國立法機關擴展閱讀: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每屆任期五年,每年舉行一次會議。如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認為必要,或者有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提議,可以臨時召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於每年第一季度舉行,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召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舉行會議時,選舉主席團主持會議。
2003年3月15日,十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選出了159 名常委會委員。其中包括一批年輕的專業人士被選進常委會,使全國人大常委會的人員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
2013年,全國人大代表首次實行「城鄉同比例」選舉,來自基層的工農代表達401 名,占代表總數13.4%,比上一屆提高了5.18 個百分點。他們將更多基層的聲音帶進了國家最高議政殿堂。
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了憲法修正案。
⑵ 有人認為國際法是法律,有的人認為國際法是道德,談談你的觀點
國際法是不是真正的法?是否構成一個獨立的法的部門這是西方法學界一直爭論不休的一個問題。十七世紀德國的普芬道夫(S.Puffendorf)在談到這一問題時,早已作了否定回答。他把自然法看作國際法的唯一根據。他認為,國際法作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是不存在的.各國間的法律關系只能在自然法中去尋找。國際法不過是普遍約束人類的自然法的一部分。19世紀的英國法學家奧斯汀(J.Austin,1790~1859)則從實在法的角度否認國際法的法律性。他根據其三位一體說,認為法律是掌握主權的「上級」所頒布的一種「命令」,如不服從就以「制裁」作為威脅,但國際法並非如此。所以他斷言,國際法只是一種道德體系,而不是法。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甚至現在,由於國際法常常遭到粗暴的違反和破壞,也不斷引起人們對國際法法律性質的懷疑。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不少人就曾認為國際法是一堆高調、不切實際的東西。在他們看來,國際法的主要任務是防止國際間的戰爭、維持國際和平與安全。因此,鑒於德、意、日法西斯粗暴地踐踏國際法,他們便對國際法深表懷疑。現如今美國繞開聯合國安理會,不顧全世界愛好和平人們的反戰聲浪,公然地對主權國家伊拉克動武,又一次使人們對國際法的法律性產生了懷疑。
歷史與現實告訴人們,國際社會如同國內社會一樣也需要一定的管理機構及其法律制度。基於各會員國主權平等的原則而建立的聯合國並不是「世界國家」,而是各主權國家採取有效的集體辦法,維護國際和平及安全,平等協商,促進國際合作,發展各國經濟、社會、文化及人類福利的政府間國際組織。
關於國際法究竟是不是真正的法筆者有以下幾點看法:
(一)國際法不是萬能的,國際法有其軟弱性,但是不能因此而否認了國際法的意義和法律性。國際法受國際政治、國際勢力的影響更大,這是現實。
美伊戰爭可以說是國際關系史上和國際法中非常突出的重大事件。美國的行為已經觸犯了聯合國憲章,怎麼辦?毫無疑問它應該承擔責任 ,但國際法事實上不可能有非常有效的方式做到這一點,當然我們沒有放棄努力,通過安理會來發出呼聲。大家都呼籲停止戰爭,但是實際上是停不下來的。這個表現了國際法的軟弱性。它有不少缺陷,比起國內法要脆弱得多,但它仍然是人們在國際生活中感到深切不安的一種法律。在國際范圍內沒有一個國際立法機關決定什麼是法,什麼已經不是法;也沒有一個具有強制管轄權的國際法院,而只是對自願接受法院判決的國家創造某種義務;更沒有一個強有力的國際警察來執行法律,而是由每一個國家自行採取其認為適當的措施以實施自己的權利.然而,國際法是法的一個部門, 是舉世公認的.迄今為止,尚沒有哪一個國家聲明否定或不遵守國際法,相反,各國政府常常通過其議會和政府聲明表明願意遵守作為國際行為規則的國際法。<<聯合國憲章>>和其它一些重要國際條約還以明文確認了國際法的法律效力。
(二)國際法雖然不是一國立法機關或一個超國家的國際立法機關制定,但今天的國際公約都是眾多國家通過國際會議或者國際組織的形式,依一定的程序制定的。
(三)法的客觀存在是一回事,對法的破壞是另一回事,違法不等於無法,二者不能混為一談。譬如,有些國家的勞動法中規定不許僱傭童工,但偏有人這樣做,難道勞動法就因此而不存在了嗎? 再如中美撞機事件,美國違背了國際法,而國際法就因此而不存在了嗎?盡管近年來,有的國家侵犯別國主權、干涉別國內政的事件層出不窮,但尊重國家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不侵犯、不幹涉他國內政等原則仍是國際法的基本原則,被用來作為揭露和譴責侵略和擴張現象,給予破壞國際法的侵略者以嚴厲制裁的依據,而絕不應該因為擴張主義者破壞國際法而根本否認國際法的意義和法律性。
(四)各國的實踐表明,國際法在多數情況下都得到認真遵守,違反國際法畢竟是少數例外,這從反面說明國際法具有拘束力,具有法律的特性。
(五)國際法具有強制力.強制性是法律的本質屬性,沒有強制性的規范不成為法律。國際法的強制性體現在規范強制和事實強制兩方面,強制的方式主要是自助。當一個國家違反了國際法以後,各個國家要對這個國家採取單獨或者集體的制裁。如1991年海灣戰爭伊拉克入侵略科威特,伊拉克這個時候是違反了國際法,依法承擔責任,遭到制裁;自從20世紀初第二次海牙和會關於陸戰法規慣例的第四公約,規定交戰國違反陸戰法規者應負賠償責任之後,國際上出現了有關「制裁」的規則。
單獨制裁,是指由受害國對違反國際法的國家施加有形的或無形的壓力,迫使它停止其不法行為或為其不法行為承擔後果。單獨制裁同國際爭端強制解決的方法大體上是一致的,如報復、報仇、平時封鎖、自衛等自助行為。單獨制裁可以是在政治、道義和輿論方面,如我國政府和人民對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導彈襲擊我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的這起嚴重違反國際法的不法行為,提出抗議、聲討,進行揭露和譴責;單獨制裁可以是在外交方面、經濟方面,如斷絕外交關系、對不法行為國家實行禁運抵貨,要求賠償損失;也可以是在軍事方面,如美國「鮑迪奇」號測量船闖入中國專屬經濟區後,中國的海軍艦艇及軍隊對之進行了「攔截」和「尾隨」,這是符合國際法規定的正當自衛行為。
集體制裁,是指國際社會對違反國際法的行為的有組織的強制行動。這種制裁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開始形成的。依照1919年《國際聯盟盟約》第16條,國際聯盟會員國如果不顧盟約第12條、第13條和第15條的規定而從事戰爭,應視為對聯盟所有其他會員國犯有戰爭行為應予以制裁。其他會員國應該立即與之斷絕各種商業上或財政上的關系,禁止其人民與破壞盟約國人民的一切交往,並阻止其他國家人民與該國人民之間的一切交往。如果這些措施未能迫使違反盟約的國家屈服,國聯行政院應向會員國建議派遣和組織軍隊來維護盟約。遇有此種情況,經出席行政院的所有會員國的投票表決,可將違反盟約的國家開除出盟。
《聯合國憲章》對侵略行為的制裁問題,作了更明確的規定。依照憲章第41條,遇有任何對和平的威脅、和平的破壞和侵略行為,安全理事會得決定所採取武力以外的方法,如經濟關系、鐵道、海運、航空、郵電、無線電及其他交通工具的局部或全部的停止以及外交關系的斷絕,以強制實施其決議,並要促進會員國執行此項辦法。安理事會如認為上述辦法還不夠時,可根據憲章第92條規定採取必要的海陸空行動,包括會員國的海陸空三軍的示威、封鎖及其他軍事行動,以維持或恢復國際和平與安全。如1991年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在聯合國明確授權下發動了對伊拉克的海灣戰爭以制裁其對科威特的侵略行為。
有關國際制裁的條約規定。 國際制裁是指對從事不法行為的國家的制裁。除了傳統的自助外,從上世紀初以來不只一次地出現了有關國際制裁的條約規定。聯合國憲章規定,聯合國安理會有權對嚴重威脅他國的國家進行制裁,這種制裁包括軍事的和經濟的。例如1990年海灣危機發生後,聯合國通過決議,對伊拉克實行的制裁;1907年的海牙《陸戰規則條約》第三條規定,違反陸戰法規的交戰國應付「賠償」責任,其軍隊所屬個人所犯一切行為,該國亦應負責;1945年8月8日,蘇、美、英、法四國在倫敦簽訂了關於設立軍事法庭協定,以便審判歐洲軸心國的首要戰犯,並制定了紐倫堡國際軍事法庭憲章,確立法庭的組織程序和工作原則;1949年日內瓦公約,規定了對於「嚴重破壞公約行為之人」予以「處罰」或「處以有效之刑事制裁」;《聯合國憲章》的第七章各條規定了對侵略行為的強制行動,以實施集體制裁等等。
國際法不但有規范強制,還有事實上的強制,事實強制是規范強制的落實,規范強制是事實強制的依據。但並非所有的強制規范都能得到落實,比如強國對弱國的侵犯,盡管違反了聯合國憲章及其他條約的強制規定,弱國卻不能援引強制規范予以阻止,更別說對其實施制裁了。反之,弱國侵犯了強國的利益,則會遭到規范規定的甚至超過規范規定范圍的報復。這種強制執行力的不對稱性直接導致了國際社會的動盪和不安。所以筆者認為國際法的強制效力具有不對稱性。國際法的這種不對稱性是國際社會各國際法主體綜合力量的反映,只要國際社會存在發展不平衡的現象,國際法就會表現出其執行效力的不對稱性。就象所有的國內法都具有階級屬性、都不是超階級的法一樣,國際法也不是超國家的法律,在某種意義上他成了某些超級大國統治附庸國的工具,成了超級大國欺壓弱小的合法借口。但盡管如此,國際法的這種不平等性,並不能掩蓋其法律性的屬性,因為法律的本質屬性是規范和強制。
⑶ 台灣地方市政府都有哪些機關單位
總統府 (最高權力機關)
行政院 立法院 司法院 考試院 監察院 (五權分立)
部
內政部
外交部
國防部
財政部
教育部
法務部
經濟部
交通部
會
蒙藏委員會
僑務委員會
署
衛生署
環境保護署
海岸巡防署
委員會
大陸委員會
經濟建設委員會
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
青年輔導委員會
國家科學委員會
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
農業委員會
文化建設委員會
勞工委員會
公共工程委員會
原住民族委員會
體育委員會
客家委員會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
原子能委員會
公平交易委員會
消費者保護委員會
飛航安全委員會
中央選舉委員會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
局、處及內部單位
新聞局
人事行政局
主計處
秘書處法規委員會
其他機關
國立故宮博物院
中央銀行 (以上歸行政院管轄)
⑷ 法國的權力機關
法國實行的由總統制與內閣制相結合管理公共事務的行政組織體系。它是法國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
沿革法國於10世紀建立中央集權的君主制後,逐步形成一定規模的行政機構。1789年資產階級大革命建立了資產階級的國家機構。但以後的近百年中,一直未形成穩定的行政機構。1875年第三共和國建立,政體才最終得以鞏固。在第三、第四共和國時期,法國實行議會制政府體制,行政機構變化無常。為適應資產階級統治的需要,法國一開始就設置了內政、外交、財政、軍事和司法等行政機構,隨著工業革命和城市化的發展,政府行政管理職能不斷擴大,行政機構不斷增加。1869年增設工務部,1881年增設農業部,1889年起先後建立郵電、勞工、教育藝術、公共衛生和社會保險等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增置了大量行政機構,如航空部、恤養部等。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政府行政機構進一步增加,尤其是總理直屬的一些機構,如計劃總署、原子能局、國立行政學院等。第五共和國時期,實行總統制與內閣制相結合的半總統制,政局穩定,但中央行政機構變化頻繁。最初10年,一度增設過解決戰後殖民地及國家建設問題的機構,如阿爾及利亞事務部和建設部、行政改革部和公職部等;70年代上半葉,政府為重振經濟,增設了商業和手工業部;此後,運輸、住宅、環境、領土、整治、就業、公共衛生、生活質量等機構幾次發生設、撤、分、並及名稱上的變化。1982年後,《大區省及鎮的權利與自由》法案正式公布後,地方行政機構也作了較大改革。
⑸ 按照憲法和法律的規定而劃分國家機關立法許可權的制度是什麼
按照憲法和法律的規定而劃分國家機關立法許可權的制度是立法體制。
立法體回制是關於一國立法機答關設置及其立法許可權劃分的體系和制度 ,即有關法的創制的許可權劃分所形成的制度和結構,它既包括中央和地方關於法的創制許可權的劃分制度和結構,也包括中央各國家機關之間及地方各國家機關之間關於法的創制許可權的劃分制度和結構。
⑹ 立法體系和立法體制是一個概念嗎如果不是,請分別解釋一下,謝謝啦
立法體系或稱制定法體系,是指規范性法律文件的體系。它與法律體系之間的密切聯系概括地說就是形式與內容的關系。法律體系是內容,立法體系則是它的文件表達形式,指的是法的外部結構。但兩者又是不同的,其主要表現是:法律體系構成的基本要素是法律規范,法律規范又按照所調整的社會關系和調整方法的不同而劃分為不同的法律部門。所以法律體系就是法律部門的體系。立法體系的構成基本要素是法律條文組成的法律文件,法律文件體系只是法律體系的文字表達形式。http://ke..com/view/1003710.htm
立法體制(legislative system)是關於一國立法機關設置及其立法許可權劃分的體系和制度 ,即有關法的創制的許可權劃分所形成的制度和結構,它既包括中央和地方關於法的創制許可權的劃分制度和結構,也包括中央各國家機關之間及地方各國家機關之間關於法的創制許可權的劃分制度和結構。
http://ke..com/view/18987.htm
你可以在這兩個網頁上看看哈
⑺ 行使國家立法權的機關是什麼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第七條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國家立法權。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國家機構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和修改除應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進行部分補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該法律的基本原則相抵觸。
(7)國立法機關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第十四條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主席團可以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提出法律案,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審議。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國務院、中央軍事委員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各專門委員會,可以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提出法律案,由主席團決定列入會議議程。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第十五條規定,一個代表團或者三十名以上的代表聯名,可以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提出法律案,由主席團決定是否列入會議議程,或者先交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審議、提出是否列入會議議程的意見,再決定是否列入會議議程。
專門委員會審議的時候,可以邀請提案人列席會議,發表意見。
⑻ 北京市有國立公證處嗎
下面是北京國立公證處的官網首頁公告內容,你自己看下就懂了:
嚴防上當 拒絕被騙 提防冒充公證處名義的「中大獎」騙局
冒
用三星、西門子、國美、諾基亞等國內外知名企業名義的中獎詐騙活動越發猖獗,在此鄭重告知廣大群眾:凡是打著公證旗號,冒用以上企業名義的中大獎活動均為
假冒!切莫相信一切所謂中大獎的通知,尤其不要上當給騙子匯款。國家法律不允許超過5000元的有獎銷售,更不會有公證處和公證員代為處理獎品、繳納稅
款。騙子所發的中獎通知單上所印公證員照片和所謂的公證處的印章,照片系從公證員協會官網下載、印章則純系虛假。請廣大群眾千萬不要上當!此告示長期有
效!
來源:本站 日期:2013-11-20 13:03:15 瀏覽:6906 次
我自己也收到一份三星18周年紀念中獎單,郵政平信,來自河北隨州(信封郵戳),不知道要寄多少封信,不要理睬它,讓騙子花錢去吧。
⑼ 國際公法的性質是什麼
國際公法的性質是:
國際公法也稱國際法,是指在國際交往中形成的,用以調整國際關系(主要是國家間關系)的,有法律約束力的原則、規則和制度的總稱。
國際法主體是指具有獨立參加國際關系資格,並直接享受國際法上權利和承擔國際法上義務的能力的國際法律關系的獨立參加者。是否具有國際法主體資格,關繫到誰可以作為國家法律關系中平等的一員、獨立參加國際交往、享受國際權利、承擔國際義務的問題。在當前的國際社會中,具有國際法主體資格的有:國家、正在爭取獨立的民族和某些國際組織。
其中,國家是最重要的國際法主體。這是因為,沒有國家,也就沒有國際關系和國際法。按照國際法的規定,國家作為國際法的基本主體,必須同時具備四個主要因素,即:有一定數量確定的領土;有一定數量定居的居民;有一定的政權組織;具有獨立處理內外事務的主權。
拓展資料:
國際法是一個特殊的法律體系,與國內法相比,它具有如下主要特點:
1、國際法的主體主要是國家,同時在一定條件下和一定范圍內還包括類似國家的政治實體和國家組成的國際組織。在某些特殊狀況下,個人也能夠成為國際法的主體。
2、國際法是國家之間的法律,不是國家之上的法律。即不存在超越國家之上的立法機關來制定法律然後強加於各國。國際法中對國傢具有拘束力的原則、規則和制度是由國家通過協議制定的。
3、國際法不存在超越國家的強制實施法律的機關,國際法的實施主要依靠國際法主體本身的行為。當國際法遭到破壞、國際法主體的權利遭受破壞時,國際法主體通過自助或集體制裁,以捍衛國際法主體的合法權益,保障國際法的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