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環境保護立法
A. 土地污染的法律規定
盡管我國土地污染問題已經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但目前並沒有關於土地污染的專項立法,關於土地污染防治的一些規定大多散落在各個部門法中。《環境保護法》。該法第20條規定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農業環境保護,防治土壤污染、土地沙化、鹽漬化、貧瘠化、沼澤化、地面沉降和防治植被破壞、水土流失、水源枯竭、種源滅絕以及其他生態失調現象的發生和發展,推廣植物病蟲害的綜合防治,合理使用化肥、農葯及植物生長激素。《農業法》。該法第58條規定農民和農業生產經營組織應當保養耕地,合理使用化肥、農葯、農用薄膜,增加使用有機肥料,採用先進技術,保護和提高地力,防止農用地的污染、破壞和地力衰退。《土地管理法》。該法第35條規定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維護排灌工程設施,改良土壤,提高地力,防止土地荒漠化、鹽漬化、水土流失和污染土地。《基本農田保護條例》。該法對土地污染防治作了較為詳細的規定:
①第十九條:國家提倡和鼓勵農業生產者對其經營的基本農田施用有機肥料,合理施用化肥和農葯。利用基本農田從事農業生產的單位和個人應當保持和培肥地力。
②第二十二條: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逐步建立基本農田地力與施肥效益長期定位監測網點,定期向本級人民政府提出基本農田地力變化狀況報告以及相應的地力保護措施,並為農業生產者提供施肥指導服務。
③第二十三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同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基本農田環境污染進行監測和評價,並定期向本級人民政府提出環境質量與發展趨勢的報告。
④第二十五條:向基本農田保護區提供的肥料和作為肥料的城市垃圾、污泥,應當符合國家有關標准。《土壤環境質量標准》。該標準是為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而制定的,它規定了土壤環境質量分類和標准分級以及土壤監測的采樣方法和分析方法
B. 《環境保護法》規定的保護自然環境的基本要求、義務、職責、權利
(一)保護自然環境的基本要求和開發利用環境資源者的法律義務
對具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態區域、珍稀野生動植物分布區域、重要水源涵養區、重要的自然遺跡和人文遺跡、古樹名木要採取有效保護措施,嚴禁破壞;在政府劃定的風景名勝區和自然保護區內和其他需要特別保護的區域內,不得建設污染環境的工業企業,已經建成的要限期治理。加強對農業環境的保護,防止土壤污染、沙化和水土流失等。
(二)防治環境污染的基本要求和義務
如生產環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的單位,必須把環境保護納入計劃,建立環境保護責任制度;禁止引進不符合環境保護要求的技術和設備;發生環境污染事故或突發性事件要採取處理措施,並報告當地環境保護部門等。
(三)中央和地方環境管理機構對環境進行監督管理的職責
(四)保護環境的權利、義務
一切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環境的義務,對污染環境的單位和個人有監督、檢舉和控告的權利。
(五)違反《環保法》的法律責任
規定了違反《環保法》的法律責任,即行政責任、刑事責任等。
C. 廢水排放到土壤中違反什麼法律法規
違反了《環境保護法》
第四十二條排放污染物的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應當採取措施,防治在生產建設或者其他活動中產生的廢氣、廢水、廢渣、醫療廢物、粉塵、惡臭氣體、放射性物質以及雜訊、振動、光輻射、電磁輻射等對環境的污染和危害。
排放污染物的企業事業單位,應當建立環境保護責任制度,明確單位負責人和相關人員的責任。
重點排污單位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和監測規范安裝使用監測設備,保證監測設備正常運行,保存原始監測記錄。
嚴禁通過暗管、滲井、滲坑、灌注或者篡改、偽造監測數據,或者不正常運行防治污染設施等逃避監管的方式違法排放污染物。
第四十三條排放污染物的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繳納排污費。排污費應當全部專項用於環境污染防治,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截留、擠占或者挪作他用。
依照法律規定徵收環境保護稅的,不再徵收排污費。
《農田保護法》。
第十九條 國家提倡和鼓勵農業生產者對其經營的基本農田施用有機肥料,合理施用化肥和農葯。利用基本農田從事農業生產的單位和個人應當保持和培肥地力。
第二十三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同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基本農田環境污染進行監測和評價,並定期向本級人民政府提出環境質量與發展趨勢的報告。
污水綜合排放標准,為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控制水污染,保護江河、湖泊、運河、渠道、水庫和海洋等地面水以及地下水水質的良好狀態,保障人體健康,維護生態平衡,促進國民經濟和城鄉建設的發展,特製定本標准。
D. 土壤污染防治應當堅持什麼原則
法律分析:護土壤有利種植的原則,預防原則、可持續利用原則、污染者付費原則與綜合生態系統管理原則。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
第四條 保護環境是國家的基本國策。國家採取有利於節約和循環利用資源、保護和改善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的經濟、技術政策和措施,使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
第五條 環境保護堅持保護優先、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公眾參與、損害擔責的原則。
E. 公民為什麼參與和支持土壤環境保護
為了自己,以及子孫後代,生活在一個更安全的環境里——土壤不安全,意味著我們的食物來源也不安全,關系重大
F. 為什麼要加強土壤環境保護
1.水利基礎設施配套差,嚴重製約土地開發利用規模由於新疆山區水庫少,對水資源的調控能力較差,因此還不能做到適時適量的合理灌溉。此外,新疆渠系輸水系統滲漏損失嚴重,田間灌溉技術和管理落後,田問分水和量水的設施嚴重不足,毛灌溉定額高;土地平整度差,進入田間的水資源未得到充分、有效地利用,導致灌溉用水浪費。
2.農業用地與建設用地的矛盾日益突出,新疆是乾旱地區,土地利用的主要形式是綠洲利用模式。由於受水量和水資源利用技術水平的嚴重製約,人工綠洲面積不可能任意擴大。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四大」基地和新型工業化的建設,以及小康社會、城鎮化、新農村建設的推進,新疆耕地與建設用地的矛盾日益突出,而且也對土地利用規模、質量和水平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設用地佔用耕地的面積在逐年擴大。
G. 為什麼《土壤環境保護法》至今還沒有頒發
我看難度較大的原因就是污染的嚴重性,沒有震撼力,所以排不上號!
H. 土地污染的法律規定有哪些
《環境保護法》;
《農業法》;
《土地管理法》;
《基本農田保護條例》;
《土壤環境質量標准》。
I. 十三五期間土壤環境保護的基本內容
學科:環境科學
詞目:土壤環境
英文:soil environment
釋文:土壤環境是指岩石經過物理、化學、生物的侵蝕和風化作用,以及地貌、氣候等諸多因素長期作用下形成的土壤的生態環境。土壤形成的環境決定於母岩的自然環境,由於風化的岩石發生元素和化合物的淋濾作用,並在生物的作用下,產生積累,或溶解於土壤水中,形成多種植被營養元素的土壤環境。它是地球陸地表面具有肥力,能生長植物和微生物的疏鬆表層環境。土壤環境由礦物質、動植物殘體腐爛分解產生的有機物質以及水分、空氣等固、液、氣三相組成。固相(包括原生礦物、次生礦物、有機質和微生物)占土壤總重量的90%~95%;液相(包括水及其可溶物)稱為土壤溶液。各地的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不同,形成各種不同類型的土壤環境。中國土壤環境存在的問題主要有農田土壤肥力減退、土壤嚴重流失、草原土壤沙化、局部地區土壤環境被污染破壞等。[1]
J. 我國為什麼要修改《環境保護法》
目前,我國環境形勢嚴峻,大氣、水、土壤等主要環境要素污染嚴重,環境質量惡化趨勢加劇,嚴重影響到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和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因環境問題引發的社會矛盾越來越激烈,環境問題已不僅是制約經濟發展的瓶頸,也成為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因素,到了非解決不可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