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起伏
『壹』 《老子道德經》第十三章
《道德經》第十三章(按王弼本)原文: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也下是我個人的理解,如有不妥,請見諒:
世人太重個人榮辱,於一榮一辱間,每每似受驚一般;世人太重一己私利,將這些身外大患,看得跟本我一樣重要。(寵不是今天我們所說的受寵,而是指榮耀;大患,也有人認為就是指上句的「寵辱」)
什麼叫「寵辱若驚」?無論得到還是失去它們,都好像受到了驚嚇一般,不能淡然處之。其中,榮比辱更為卑下,更容易引起人心的起伏。
什麼叫「貴大患若身」?我之所以會有名利得失這些大患,是因為我有「私利之身」。如果我委己一身以為全天下,不計較個人得失,那我哪來什麼大患呢!
因此,以「委己一身以為全天下」為貴的人,方可寄之以天下;以「委己一身以為全天下」為志的人,方可托之以天下。(貴以身為天下,即以「以身為天下」為貴,貴作為動詞理解,以……為貴,下句「愛以身為天下」義同)
查看全部4個回答
老子的道德經超值低價,盡在淘寶!
杭州易宏廣告有限公司廣告
亞馬遜書店,亞馬遜Kindle海量電子書,超低價格!
關注亞馬遜圖書的人也在看
亞馬遜亞馬遜書店,每日精選特價電子書,使用Kindle設備或者下載Kindle App均可閱讀!
北京世紀卓越信息技..廣告
相關問題全部
廣告當當網上商城書店「當當圖書」百萬圖書,正版低價,快速到家!
「當當圖書網」匯聚百萬本圖書,各類圖書應有盡有,來當當低價任性go!買書當然是當當!
572020-05-05
《老子道德經》第十二章
意思就是: 五光十色的花花世界使人眼花繚亂嘈雜的急管繁弦使人震耳欲聾山珍海味,美酒佳餚,使人口不辨味射鵰逐鹿,騎馬打獵,使人精神瘋狂金銀珠寶,鑽石瑪瑙,使人犯法背德因此,聖人治理天下,首先讓民眾吃飽肚子,而不在色彩斑斕的大千世界裡東張西望. 所以舍棄繁華奢侈,而選取淳厚樸素.
3 瀏覽3352017-03-25
老子道德經全文及譯文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道」如果可以用言語來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語來表述的
『貳』 道德經是老子在出關時寫的嗎
相傳老子騎青牛雲游天下,以傳講道家學說經國濟世,向西域開化。時任函谷關令的尹喜已知老子學識淵博,心藏大智,便叮囑下屬為有形貌脫俗之人,不得聽任其過關。自己還派人灑掃道路,焚點香火,恭候聖人到來。老子行至函谷關,尹喜聞訊,迎至家中,行弟子大禮,再三叩拜,敬請老子留下,但老子不肯,之後尹喜便託病辭官,隨老子一起西行,經關中、越秦嶺、沿渭水受盡千辛萬苦,行至他的故鄉秦州伯陽。
老子和尹喜二人在伯陽龍山上築庵講道,一住便是好多年。老子日夜著書立德,修行練功,經常把自己的著述和所思所想講給尹喜。老子為了使其學說得以廣泛傳播,將所著《道德經》授於尹喜,獨自西行,不知去向。尹喜銘記師父教誨,虔心研讀《道德經》五千言,能解其奧妙,釋其玄理,又自著九簡,名曰《關尹子》(即尹真人文始經九篇),既高深,又廣大,深得歷代文人所崇拜。此文以後成了道家經典之一,收錄在《百子全書》之中。
司馬遷《史記》記述了一個故事:老子久住周都研究道德學問,後見周朝衰敗,就離開周都,到了函谷關,關令尹喜說:「您就要隱居了,請勉為其難為我們寫本書吧」。當時老子就寫了一本書,分上下篇,闡述道德的內容,共5000多字。這就是歷史上老子西度過函谷關留下《道德經》五千言的故事。尹喜是春秋戰國時的道家學派代表人物之一,後來,莊子稱他為「古之博大真人」。
『叄』 老子有什麼偉大事跡
李耳(約前580年—前500年之後)(誕辰:西周末年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時),字伯陽,又稱老聃,後人稱其為「老子」。漢族,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今河南鹿邑縣人)。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相傳他母親懷了九九八十一年身孕,從腋下將他產出,老子一生下來就是白眉白鬍子,所以被稱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時期,曾在周國都洛邑(今河南洛陽)任藏室史(相當於國家圖書館館長)。他博學多才,孔子周遊列國時曾到洛邑向老子問禮。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關(位於今河南靈寶)寫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或直稱《老子》、或《老子五千文》)。在道教中,老子是太上老君的第十八個化身
相傳老子在此點化了函谷關總兵伊喜。後一路西行至盩厔(今陝西省西安市周至縣),觀此處依山傍水(終南山田峪河)、峰巒起伏,遂在此駐足,並結草為樓修行說經。沿傳至今世稱樓觀台。為國家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內存歷代文人騷客墨跡碑石三百餘座。史稱道教發源地。老子羽化後葬於距此八公里的西樓觀,現存老子墓。
《道德經》含有豐富的辯證法思想,老子哲學與古希臘哲學一起構成了人類哲學的兩個源頭,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學思想而被尊為「中國哲學之父」。老子的思想被莊子所傳承,並與儒家和後來的佛家思想一起構成了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內核。道教出現後,老子被尊為「太上老君」;從《列仙傳》開始,老子就被尊為神仙。《道德經》的國外版本有一千多種,是被翻譯語言最多的中國書籍。
老子的思想主張是"無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老子》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道」為客觀自然規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恆意義。《老子》書中包括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如以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反者道之動」,並能由對立而轉化,「正復為奇,反復為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又以為世間事物均為「有」與「無」之統一,「有、無相生」,而「無」為基礎,「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其內容主要見《老子》這本書。他的哲學思想和由他創立的道家學派,不但對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對我國2000多年來思想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肆』 老子什麼意思
就是我的意思,臟話,春秋時期的老子,父親
『伍』 老子西出函谷關之後就消失了,他去了什麼地方
從秦始皇派遣徐福前往瀛洲求取長生不老的仙葯,到當代的仙俠古裝劇層出不窮。古往今來,"成仙"都是凡人們一個重要的追求。
而諸如老子這種留下無數傳說的"大佬",人們自然也會忍不住暢享他位列仙班的模樣。不過也有人會好奇,一個凡人真的可以成為仙人嗎?其實這種成仙還是做人的沖突並不是無法調和的矛盾,以老子為例,他其實既能位列仙班,也能隱居成為聖人。
待到兩漢時期,由於統治的需要,對於政治宗教化的傾向成為了老子變成神仙的政治推手。而東漢時術士也從"術士"向"道士"轉變,給了諸如"老子化胡"等說法存在的土壤。因而在多方作用下,老子在漢代人心中就已經不是一個單純的"人",而是"完美"的理想像征。
『陸』 簡述老子的學說思想
老子認為,一切事物都有對立面,如難如易、長和短、前和後,對立的雙方能夠互相轉化。
『柒』 老子.孔子.孟子.莊子各自的性格特點。
性格特點還難說,只能從別人對他們的評價中分析。
老子,學識淵深而莫測,志趣高邈而難知;如蛇之隨時屈伸,如龍之應時變化。崇沿天地自然。是超脫世俗之高節之人。
孔子,安貧樂道,行義是人生的最高價值,在貧富與道義發生矛盾時,他寧可受窮也不會放棄道義。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生性正直,又主張直道而行,他曾說:「吾之於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孔子其人是入世之人,為人性情耿直,看問題深刻,但正因此,常直言議論,很得罪人。道德的最大衛道士,甚至愚腐而不變通。眼中不蒙一絲污垢而身以行踐之。可當的起是入世的聖人。
孟子,:「天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這話是孟子說的,代表其性格之堅忍。道德的第二大衛道士,但不愚腐。《性善論》提出者,代表為人之仁,民本思想的提出者,是一個大善堅忍的人。
莊子,我知道的最崇尚自然,最灑脫的人,喜怒哀樂無不暗合天地自然。其妻病逝時,友人來探,見莊周坐在台階上持酒大樂,正在慶祝,友人疑惑。莊子說,我妻離開人世苦海,回歸自然,這么好的事你們為什麼悲傷呢?我看這是一大好事。。。。。出塵瀟灑之人。
這性格什麼的,哪有官方的。。。只好自已析,不一定做數的
『捌』 影響儒家思想的歷史地位起伏的原因
思想一直都是民族的奠基,但是單一的思想無法推動歷史的齒輪,所以歷代哲人們的哲學思想和學說可以使中華民族在滾滾的歷史長河中不斷前進。他們對天地萬物、對社會、對人生的各種思考和認識,展示了中華民族的無窮智慧,也塑造了中華民族的靈魂和品格。
中國兩千多年以前出現了以儒、墨、道、法為代表的諸家學派,諸家學派「百家爭鳴」,不僅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而且對後世中國人的心理、觀念、習慣、行為方式也產生了巨大影響,形成了漢民族獨具的文化傳統。各派不僅闡述自己的主張,還相互論爭和批判,彼此吸收合理的成分,有力地促進了思想文化的社會的發展。
首先, 所謂「諸子百家」,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其次有陰陽家、雜家、名家、縱橫家、兵家、小說家等等。而百家爭鳴則是指春秋戰國時期知識分子中不同學派的涌現及各流派爭芳斗艷的局面。春秋戰國時期,是由封建領主制向封建地主制過渡的時期,新舊階級之間,各階級、階層之間的斗爭復雜而又激烈。代表各階級、各階層,各派政治力量的學者或思想家,都企圖按照本階級(層)或本集團的利益和要求,對宇宙對社會對萬事萬物作出解釋,或提出主張。他們著書立說,廣收門徒,高談闊論,互相辯難,於是出現了一個思想領域里「百家爭鳴」的局面。
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變動的時代,在劇烈的社會震盪中,在歷史的夾縫中,學術界和學者獲得了相對充分的自由。從本質上看,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完全可以與歐洲的文藝復興運動相媲美。自孔子開始,私人講學如雨後春筍,蓬勃發展,漸漸形成了不同的學派,各學派齊流並進,相互批評辯難,這就是所謂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其中政治思想觀點鮮明、對後世影響較大的有儒、道、墨、法四家。
從歷史的角度,中國古代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諸子百家「百家爭鳴」對於後世有著深遠的意義和影響。
孔孟之道,也就是儒家思想。它可以說是中國文化史上的第一學說,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孔子是儒家的創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禮和仁,其中仁的學說使儒家突破了舊的傳統,為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奠定了新的基礎。孔子所說的仁包含有血緣基礎、心理原則、人道立場和理想人格,後被提升為人情日用之常和每個個體內在自覺意識。孔子的學說得到了孟子和荀子的繼承和發展,經後世不斷修訂,成為在中國具有普遍和長久影響力的學說。
孔孟之道對現代社會有著重要的影響。現代社會人與人的關系可以說更近了,也可以說更遠了,但無論如何,人際關系是每一個人必須面對的問題。當遇到不公正的待遇時,我們該保持什麼樣的心態,面對自己親近的人,我們又該掌握什麼樣的原則,在紛繁復雜的社會環境中,我們怎樣才能處理好人際關系,《論語》這部書,教給我們很多處世的方法、做人的規矩。這些道理看起來很樸素,這些辦法有時候在原則中透著一些變通。簡單地說,它告訴我們的是做事的原則和把握原則里的分寸。
還有孔子主張「因材施教」 、「學而不厭,悔人不倦」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1)等等這些都對今天的教育有著指導作用,發展成為全民教育、 素質教育、 職業教育。
老莊思想,也就是道家思想。它是影響中國文化發展的第二大學說,代表人物是老子和莊子。老子的學說為後世中國人的處世之道產生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莊子則主張追求人格獨立和精神自由。
《老子》也叫《道德經》,它給人們訴說「道」,論辯「道」,授人以「道」。1891年俄國聖彼得堡一位出版家詢問托爾斯泰,世界上哪些作家和思想家對他影響最大。他回答說:受中國的孔子和孟子的影響「很大」,而受老子的影響則是「巨大」。由此可見老子的影響。政治家也特別喜歡老子。老子說:「治大國,若烹小鮮。」(第60章)這就是說,治理一個大國就像煎一條小魚,要慢慢地將它煎熟,要自然而然,不要多翻動,否則就使魚破碎得不成樣子了。據說美國的一位總統就很欣賞老子的這一智慧,他在「國情咨文」中就用這一理念來指導其經濟政策。科學家也喜歡老子。著名的物理學家湯川秀樹關於老子說過這樣的話:「早在兩千年前,老子就預見到了今天人類文明的狀況」,「可能正是這個原因,他才寫下了《老子》這部奇書。不管怎麼說,使人感到驚訝的是,生活在科學文明發展以前某一時代,老子怎麼會向近代開始的科學文化提出那樣嚴厲的指控」。這個問題值得深思。當然哲學家對於老子更有興趣了。西方的哲學家對老子有很高的評價,黑格爾把老子的思想和歐洲人的老祖宗的哲學相比,認為有著重要的共同之處,「有點像我們在西方哲學開始時那樣的情形」。黑格爾尊崇老子哲學,把它同希臘哲學一樣看成人類哲學的源頭。
墨家學說,它在戰國時期與儒家並稱兩大「顯學」,墨家創始人是墨子。墨子特別強調勞動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並建立了自己的「兼愛」學說。墨家學說的貢獻不僅在思想理論方面,在形式邏輯和自然科學方面也有突出成就。在幾何學方面,墨家論述了杠桿原理,力與運動和重量的關系等等。
墨家學說對後世的影響也很大,如鑒借墨家的"兼愛"思想,它要求人們平等互愛,也互相援助,突出了互利互助的精神;如鑒借墨家的"尚賢"思想,這"賢"主要是指有道德、有學識的人才,這一道德價值取向,對於激勵人們加強自我修身、力爭成為賢者有積極作用;如鑒借墨家的"節儉"思想,墨家的這一"節儉"思想於今而言,依然具有針對性,更值得我們提倡。
法家學說的集大成者是韓非,他提出了法、術、勢相結合的法治理論。現在我們可以將法家的理論核心簡化為法律、權術、審時度勢。運用到個人與集體創業、行事中去,依照法律規定進行正規操作,必然受到法律保護。在規章制度面前要鐵面無私,但必要時還得運用權術,制度解決不了的要靈活得體地以權擺平。大局要想穩定發展還得審時度勢,人們常說,識時務者為俊傑,不要不識時務一味蠻干,蠻干最後吃虧的不但是自己,有時還會坑害集體。還有在戰國時期法家就提出了「法治」這個概念,演變成了今天中國的「依法治國」。
法家還反對保守的復古思想,主張積極進取、銳意改革。他們認為,歷史總是在前進的,法律也要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因循守舊是行不通的。法家的歷史觀是進化的歷史觀。法家的這一觀點說到底就是不因循守舊、主張創新,並且創新的條件是要正確認識事物發展的原因、狀態和趨勢,找到其發展的規律,然後作出相應的決策。
兵家,是先秦研究軍事理論,從事軍事活動的學派。兵家是春秋戰國時期,諸候間相互征伐的產物,以孫子與孫臏為代表人物。兵家思想自誕生之日起,就以其實用性為歷代兵家推崇,影響了中國2500多年,其中雖有興衰起伏,但始終未滅。兵家思想中對於取勝之道、帶兵之術以及戰略、戰術都有獨到的見解。關於計謀(戰略)的論述,可以說是中國古代兵家管理思想中內容最豐富方面,它所揭示的許多帶有規律性的原則,是至今仍必須遵守的。許多名言已成為膾炙人口的管理格言,諸如:「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知天知地,勝乃可全」,「居安思危」,「有備無患」,「先計後戰」,「遠交近攻」,「攻其無備、出其不意」,「避實擊虛」,「 以眾擊寡 」,「兵貴勝、不貴久」,「兵貴神速」;「兵貴其和,和則一心 」,「三軍一人,勝」,「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密察敵之機,而速乘其利,復疾擊其不意」(2)等等。這些著名的兵家管理格言運用的一些基本原則,與現代科學理的理論,不僅基本精神一致在語言上也有明顯的淵源關系。值得一提的是,改革開放以後,由於經濟的發展,兵家的學說被借用於商戰中,對於兵家的研究又興盛起來了。外國的許多商人也十分推崇《孫子兵法》。人們對《孫子兵法》的理解已經超越了軍事的范疇,其蘊涵的哲理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除了上面詳細講到的學派對後世產生影響之外,陰陽家、雜家、名家、縱橫家、小說家等等對後世來說也是影響極大的。
諸家學派「百家爭鳴」,不僅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同樣波及到了科學技術領域。正是這些科學思想的理論大潮,不僅豐富了先秦時期整個科學技術的寶庫,更是我國早期科學技術體系奠定的標志!
作為知識階層的士,雖然直接從事科技事業的極少,但他們有著廣博的學識,有著深邃的洞察力與思辨力,因此他們往往能入木三分地深入到科學技術的本質上,建立起獨特的理論思想。但這並不需要我們全盤吸收,因為這種文化長期處於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地位,也不免帶有專制主義、禁慾主義、等級主義的色彩。我們要運用人類的主觀能動性來擇優吸收,同時摒棄那些不正確的思想。
諸家學派在春秋戰國的蓬勃發展不僅豐富了中國傳統文化,而且在其他方面都顯示出了它的威力。我相信這種威力會一直延續下去,而且不是單純的延續,而是在發展中延續,在延續中發展。
『玖』 《道德經》中「功成身退,天之道」到底應該怎麼理解
道德經這句話的理解是幸是福氣,不幸是自然法則,世界上所有事物的發展和變化是有限的,超出此限制,即使真相超過了一步,它也會變得荒謬,太多這樣的例子了,為了把握事物發展的最佳狀態,儒家提出了中庸之道,要適度而止,恰到好處,中庸之道是哲學的最高境界,這是成為人道和儒家精神的最高標准,因此大家對此非常贊賞。
袁世凱見狀大怒,拒絕聽勸,堅持走自己的路,果然他只當了83天皇帝,在全國人民的詛咒中憤怒地死了,世界上沒有任何東西是純粹盈利的,這似乎是自然因果關系的規律,清朝帶進了四萬名孤兒和寡婦,並統治了中國的這么多人,清朝最終瓦解後,也是一個孤兒和寡婦完成了這一過程,這就是功成身退,天之道的原因,不要把一件事情做的太滿,否則會丟失掉之前獲得的。
『拾』 為什麼很多人推崇《道德經》
![](http://www.economiclaws.net/images/loading.jpg)
四、為何中國的大門一般都有兩扇?
因為如果只有一扇的話,做的太大,小孩子推不動,做的太小,東西又放不進去。兩扇門也寓意著一陰一陽,中國人講一就是二,講二就是一,一個門由兩扇組成,陽跟陰是門的兩扇,代表《易經》,《易經》有兩扇門,一個陰一個陽。
五、為何儒釋道三教要合一?
因為儒家給我們講的是求生的道,叫作生存之道,即求生、惜生。如果我們完全照儒家行事,就會很辛苦,時時警惕,處處小心,一點錯都不行,實在太累。道教告訴我們要保生、貴生,它說求生是不錯的,但是用身體去換取,是不對的,所以要保生,並要視生命如寶貴的寶物,不要怠慢它,珍惜它。因此,道教在養生方面,世界第一。佛教即不叫你保生,也不叫你求生,而是叫你樂生、樂死,修來世,輕身體,現世的軀體就是臭皮囊。所以,先人叫三教合一是在思想上為人類著想,這就叫作同,即《道德經》中的一句「同,謂之玄」。明明沒有什麼不同,這就是玄妙之所在。
《道德經》中的智慧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講完的,而簡單一本書,一千人讀有一千種讀後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領悟,作為一個凡夫俗子,有時候也許不能參透其中的最簡單的智慧,所以,拾人牙慧也不失為一種學習的方式,況且,還是拾聖人的牙慧,何樂而不為呢?
希望大家多看看《道德經》,學習其中的做人之道,生活之道,處世之道,學以致用,就算不能一步登天,也許還能修得正道,成就一番事業,實現最初的理想。福生無量。
文章由道山不老編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