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贖金四

道德贖金四

發布時間: 2022-02-06 13:55:54

⑴ 子貢的故事

子貢救魯。

吳國與齊國都是當時的強國。子貢到了吳國,向吳王夫差說:「我聽說王者不絕世,霸者無強敵。千鈞之重加以銖兩之輕,就會失去平衡。今強大的齊國謀取弱小的魯國,旨在與吳國爭霸。我以為,大王你的地位危險了!現在,如果你救援魯國,可以大大提高你的威望。

征服齊國,可以從那裡獲得很大的利益,還可以使強大的晉國也不得不聽從你。你名義上是救魯國,實際上是削弱齊國。這種名利雙收的大好事,聰明的人是不會有所猶豫的。」

吳王被子貢這一席話說動了心,他對子貢說:「你這個主意不錯,但是,我曾經與越國(這時的越國只限於錢塘江流域一帶地方)打過仗。越王現在棲身於會稽(今浙江省紹興市),苦身養士,打算報復吳國。在這種情況下,我怎麼能把軍隊派去遠征齊國呢!你等我消滅了越國以後,再去打齊國吧。」

子貢見吳王想伐齊當霸主,只是放心不下越國,就進一步鼓動說:「吳國不如齊國強大,如果你把齊國放在一邊去打越國,則齊國早已把魯國滅掉了。大王正准備打起扶助弱小國家的旗號,如果你討伐小小的越國而畏懼強大的齊國,這不是勇敢的舉動。

要是你讓越國繼續存在下去,正好向諸侯表示你的仁愛之心。為救魯而伐齊,再給晉國施加影響,諸侯必然都擁戴吳國,你的霸業就可以成就了。

大王所擔心的是越國,我願意去見見越王,叫越王派兵跟隨你去打齊國,名義上是會同諸侯伐齊,實際上是把越國的兵力抽空,大王無後顧之憂,就可以放心地出兵攻打齊國了。」吳王夫差聽了非常高興,要子貢盡快前往越國。

(1)道德贖金四擴展閱讀:

孔子認為子貢有非凡的政治才能。《論語·雍也》曾記載季康子問孔子子路、子貢、冉求是否可以從政,孔子回答說三人皆可從政,但孔於卻分別道出三人之優點各不相同。

「由(子路)也果」、「賜(子貢)也達」、「求(冉求)也藝」。意思是,仲由做事果斷,端木賜通情達理,冉求有才能。

從孔子列舉的三個優點可以看出子貢的優點——「達」,是從政者不可或缺的。所謂「達」就是通達事理,試想一個從政的人如果能夠「通達事理」,他就會高屋建瓴,從宏觀上把握問題的全局和整體,把政事處理得有條不紊。

而子路的「果」(果斷)、冉求的「藝」(多才多藝),都不過是從政必需之一端。正因為子貢通達事理,又有傑出的「言語」才能,所以他才會被魯、衛等國聘為相輔。正因為他有政治才能,他才會在出使齊、吳、越、晉四國的外交活動中得心應手,獲得圓滿成功。

⑵ 好心辦壞事咋辦

簡單易懂就是先和朋友告知一下。給對方有心裡准備等等。其他考慮如何去彌補這些事情了。(看最終對方失去了什麼吧。對應關系)

⑶ 未談攏贖金柯基活活被人摔死,你見過哪些虐待動物的行為

醫大的校園里有很多流浪貓,每天早上上班的時候路過醫大,都可以看到有人在喂這些貓咪,在醫大出租房居住的時候,晚上的貓叫可以說是很擾民,但是這些小傢伙一直都是被溫柔的對待。

直到17年五一放假的時候發生了一件事,讓這些無家可歸的毛孩子少了一半,那天早上被外面的吵鬧聲吵醒,起來出門才知道有人竟然在貓盆里放有毒的火腿腸,地上橫七豎八的躺著毛孩子的屍體。看到以後挺心酸的,剩下的小貓被附近居民帶回了家。

我們可以不喂它們,但是不要害它們啊。

我小時候村裡盛傳了一陣偷狗風,半夜偷狗賊都把狗抓走不知道拉到哪裡去,於是滿村人半夜都不睡覺,等著抓賊,有一天抓到了同村的小偷,他交代狗都送到了鄰鎮的狗肉館,聽父親說他們去的時候,有的小狗血淋淋的扒了一半的皮。想想都疼。

事後,大家先是把偷狗的人打了一頓,扭送到派出所了。

⑷ 請問【ZT】什麼是真正的道德給你們講講子貢贖人和子路受牛的故事

一切大多數人都做不到的道德,都是偽道德。真正的道德就像空氣那麼重要,又像空氣那麼平常。讓人感覺不到的空氣是最好的空氣。讓人感覺不到存在的道德,則是最好的道德。真正的道德就是就是不損害他人的利益。中國之君子,明乎禮義而陋於知人心,道德並不是要任何人去做損己利人的重大犧牲,而是樂於做無損於己而又有利於人的好事。
下面有子貢贖人和子路受牛的故事可以進一步說明:
魯國之法,魯人為人臣妾於諸侯,有能贖之者,取其金於府。子貢贖魯人於諸侯,來而讓不取其金,。孔子曰:賜失之矣。自今以往,魯人不贖人矣。取其金則無損於行,不取其金則不復贖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魯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見之以細,觀化遠也。
翻譯:魯國有一條法律,魯國人在國外淪為奴隸,有人能把他們贖出來的,可以到國庫中報銷贖金。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貢(端木賜)在國外贖了一個魯國人,回國後拒絕收下國家賠償金。孔子說:賜呀,你採取的不是好辦法。從今以後,魯國人就不肯再替淪為奴隸的本國同胞贖身了。你如果收回國家的補償金,並不會損害你的行為的價值;而你不肯拿回你抵付的錢,別人就不肯再贖人了。子路救起一名落水者,那人感謝他,送了一頭牛,子路收下了。孔子說:這下子魯國人一定會勇於救落水者了。孔子從小事情能看到教化的潛移默化的深遠影響。
子貢贖人自損財物做了一件好事,本應該被樹為道德典範,夫子為何反而要批評他?其實魯國那條法律的用意是為了鼓勵每一個人只要有機會,就可以惠而不費地做一件大好事,那怕你暫時沒有預付贖金的能力,也應該去借

⑸ 孔子曾經教導他的學生,救了別人應該收取報酬,這樣就會有更多的人熱血幫助別人請問原話是什麼

原話是孔子曰:「賜失之矣。自今以往,魯人不贖人矣。取其金則無損於行,不取其金則不復贖人矣。」

原文:魯國之法,魯人為人臣妾2於諸侯,有能贖之者,取其金於府。子貢贖魯人於諸侯,來而讓,不取其金。孔子曰:「賜失之矣。自今以往,魯人不贖人矣。取其金則無損於行,不取其金則不復贖人矣。」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魯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見之以細,觀化遠也。

譯文:魯國有一條法律,魯國人在國外淪為奴隸,如果有人能把他們贖出來,可以到國庫報銷贖金。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貢(端木賜)在國外贖了一個魯國人,回國後拒絕收下國家賠償金。

孔子知道後說:「子貢做錯了。從今以後,魯國人將不會從別國贖回奴僕了。向國家領取補償金,不會損傷到你的品行;但不領取補償金,魯國就沒有人再去贖回自己遇難的同胞了。」

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那人感謝他送了一頭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興地說:「魯國人從此一定會勇於救落水者了。」夫子見微知著,洞察人情,實在是了不起。

(5)道德贖金四擴展閱讀:

孔子的憂慮並不僅僅限於贖人不取償這種現象,而是認為若類似的情況一再發生,執政者很可能會對此大肆嘉獎、宣傳,乃至進行全國推廣,呼籲國民學習「先進」,自覺提高個人道德水平。然而這現象貌似能提升國民的整體道德水平和公德心,但其實卻藏有很大的隱患。

因為,無論是把整體道德水準無限拔高,或是把「私德」上升為「公德」,都很容易釀成同一種結局,那就是讓提升道德水平成為一件尷尬事,令普通民眾聞「道德」二字而色變,進而遠離「道德」,最終反而使整體道德水平大滑坡,實在是得不償失。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子貢贖人

⑹ 英雄觀的變革,使道德觀念不再尷尬呢

意思是說,對於這件事情,接受了國家報銷的贖金,名譽不會受到損毀,而不接受國家的贖金,不接受任何回報,魯國以後就沒有人做這件事了.

在孔子看來,子貢的的行為,起了一個不好的作用.也就是說,你收到的贖金本身就是你自己付出的,國家只是將你因拯救奴隸而受到的利益損失補償給你,是你和國家共同完成的贖人行為.

可如果你不要這個贖金,就變成了你的個人行為,成了你自己的功勞,雖然得到了道德上的廣泛贊譽,獲得了一定的滿足感,但是,其它人對於贖救奴隸這件事的積極性卻降低了.

贖人需要大量的金錢,因為有國家報銷,所以大家都樂意去做,但是現在由於子貢的做法,道德標准提高了,向國家要贖金成了一件不好的事情,大家都不好意思向國家要錢了,這部分損失沒有人來承擔,自然就不會有人去做這件事了.

⑺ 關於拿破崙的疑問

這是西方的傳統,流放與監禁被認為是比死刑更嚴酷的刑罰。

⑻ 孔子的徒弟在魯國贖人的故事

魯國有一道法律:如果魯國人在外國見到同胞遭遇不幸,淪落為奴隸,只要能夠把這些人贖回來幫助他們恢復自由,就可以從國家獲得補償和獎勵。

孔子的學生子貢,把魯國人從外國贖回來,但拒絕了國家的補償。孔子說:「賜(端木賜,即子貢),你錯了!向國家領取補償金,不會損傷到你的品行;但不領取補償金,魯國就沒有人再去贖回自己遇難的同胞了。」

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那人感謝他送了一頭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興地說:「魯國人從此一定會勇於救落水者了。」

(8)道德贖金四擴展閱讀:

「子貢贖人」自損財物做了一件好事,本應該被樹為道德典範,孔子為何反而要批評他?其實魯國那條法律的用意是為了鼓勵每一個人只要有機會,就可以惠而不費地做一件大好事,那怕你暫時沒有預付贖金的能力,也應該去借來贖金為同胞贖身,因為你不會損失任何東西。

子貢的錯誤在於把原本人人都能達到的道德標准超拔到了大多數人難以企及的高度。如果魯國君主為子貢之舉樹為典範—大肆通報、嘉獎、宣傳乃至全國推廣,會有什麼後果。

一、社會表面的道德標准提高了,人人都表態向子貢學習。

二、道德水準的實際狀況其實滑坡了,因為頭頂已經高懸了子貢這樣的道德高標,誰若贖回同胞後再去領取國家的贖金就會被認為是不道德的,然而又有幾個人有足夠的財力可以保證損失這筆贖金不至於影響自己的生活。

把道德的標准無限拔高,或者把個人的私德當作公德,兩種做法只會得到一個結果,這就是讓道德尷尬,讓普通民眾聞道德而色變進而遠道德而去!

⑼ 孔子的弟子回家三句話

該弟子名叫子貢。

子貢有次幫助魯國贖回一個奴隸,但是因為自己比較富有,他不在乎這點贖金,所以沒有去報銷,打算自己的消化了。後來這件事情被孔子知道了,孔子不但沒有表揚他,而且批評了他,認為他破壞了「規矩」。

孔子對子貢說:你知道自己錯在哪裡嗎?你把魯國人贖回來而不要贖金,天下人知道後,都覺得你很高尚。你或許不在乎贖金,但是你樹立的「道德標桿」太高了,其他人贖回奴隸如果報銷贖金,人們會以你做標准而看低他們,他們自己也會覺得不好意思,但是他們又沒有這么多錢,今後就沒有人願意為魯國贖回奴隸了。如果你去報銷贖金,並不會減損你的善良;但是如果你不肯去報銷贖金,今後別人就不肯再贖人了!所以「不圖回報」地做好事,實質上是拔高了道德標准,讓很多普通人做不到,只會打擊其他人做好事的熱情。

子貢聽了十分慚愧,於是去魯國高調地報銷了贖金,維護了制度和「規矩」,使更多的人心安理得地幫助魯國贖回奴隸。當然子貢可能暗中直接捐款給魯國,這樣就一舉兩得了。

⑽ 路受而勸德,子貢讓而止善是什麼意思

這一典故出自《淮南子》里的故事:子路和子貢都是孔子的學生.一次,子路救了一個落水的人,事後收下一頭牛的謝禮。孔子說:「魯國一定會有很多人願意救人於危難.」子貢為一個在外國淪為奴隸的魯國人贖身,按照魯國法律,他花費的贖金可以到官府去「報銷」,但子貢卻沒有接受.孔子說:「魯國不會再有人為別人贖身了」。
意思就是:
子路救了一個落水者,接受了一頭牛的酬謝,表面上看道德行為不夠崇高,有點低俗,其實鼓勵了更多人見義勇為。
而子貢用自己的錢贖人,不去到國庫報銷贖金,表面看道德行為很高尚,讓人看得也很瀟灑,其實不然,反而 阻止了更多人的行善贖人。 由於子貢把德道的門坎抬高了, 別人以後都不好意思去報銷贖金,去了就會被譏諷為「道德低下」,所以不得不放棄贖人善行。

熱點內容
章程適用合同法嗎 發布:2025-02-06 20:08:19 瀏覽:562
北京市法律援助的困難證明 發布:2025-02-06 19:31:09 瀏覽:839
上海對外經貿法學調劑 發布:2025-02-06 18:04:15 瀏覽:464
公司會議紀要法律效力 發布:2025-02-06 17:55:50 瀏覽:966
法治限制黨 發布:2025-02-06 17:53:18 瀏覽:680
勞動法非定時工作制 發布:2025-02-06 17:25:21 瀏覽:638
民法自然年 發布:2025-02-06 16:22:48 瀏覽:542
遼陽司法所 發布:2025-02-06 15:42:18 瀏覽:62
僱傭律師 發布:2025-02-06 15:30:25 瀏覽:278
刑事訴訟法第151條具體內容 發布:2025-02-06 15:09:35 瀏覽: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