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什麼是道德的基礎

什麼是道德的基礎

發布時間: 2020-12-20 20:22:14

❶ 列寧指出,共產主義道德的基礎是什麼

列寧明確提出,為鞏固和完成共產主義事業而斗爭,是共產主義道德的基礎。
共產主版義道德作為一種權與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經濟條件相適應的社會意識形式,一方面,只有為共產主義事業而斗爭的偉大實踐,才為其開辟形成和發展的廣闊源泉,促使其不斷完善;另一方面,只有通過每個人為共產主義事業而斗爭的實踐活動,才會現實地成為個人自覺遵守的行為准則。

❷ 做人的基本道德是什麼

1、百德孝為首抄。對父母的孝襲敬,居所有道德中的首位,如果一個人對父母不孝敬,做其他事情也不會很好地去遵守道德規范的。

2、遵紀守法。遵紀守法是人的立身基礎,沒有這一點,其它一切都無從談起。

3、知榮辱。知榮辱是做人基本道德的方向,人的修養最終要達到的目標就是知道榮辱,知道什麼是光榮,什麼是恥辱,行為就有了方向。什麼是榮辱,在以後的具體道德標准中加以說明。

4、實事求是,客觀准確地反映事實,從事實中總結道理。

(2)什麼是道德的基礎擴展閱讀:

道德功能

凡是人的活動都是為了獲得某種幸福,區別在於幸福的種類和完滿的程度不同。道德的活動既然是一種活動,當然也不能例外,它也是為了追求某種幸福。

人類的靈魂可以粗略的分成三個部分,即營養和繁殖的部分,感覺和慾望的部分,心靈和理性的部分。道德既然與實踐和活動密切相關,所以它的目的就在於追求人類靈魂中感覺和慾望部分的幸福。

❸ 什麼是道德的直接基礎

社會主義道德是以抄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襲體的經濟基礎的反映;是在無產階級自發形成的樸素的道德基礎上,以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為指導,由無產階級自覺培養起來的道德;是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誠實守信為重點,以社會主義公民基本道德規范和社會主義榮辱觀為主要內容,以代表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的先進道德體系。

1、科學的道德教育是道德建設的基礎;
2、正確的道德導向是道德建設的核心;
3、良好的道德環境是道德建設的土壤;
4、合理的道德獎懲是道德建設的手段

❹ 倫理道德的產生的基礎是什麼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除了成文的法律條規在規范著我們的行為舉止,使我們對自己所做所想的事情到底能不能做、應不應該做有一個判斷准則。而除了法律法規之外,古往今來還有一種無形的規無時不刻地規范著我們的言行舉止,甚至對我們的三觀產生一定影響,這就是倫理道德。古時候的倫理道德產生的基礎是建立在農耕經濟以及家國一體的社會政治結構上的。

倫理道德是一種文化產品,建立在相應的經濟制度、政治體系之上,同時也對經濟制度、政治體系產生一定影響。千百年來,我國的倫理道德體系不斷豐富發展,規范著人們的言行舉止,促進社會的穩定和諧發展。

❺ 道德的基礎是什麼

道德的基礎是誠信。
誠信是我國道德體系的根本和基礎。
誠信是完人的核心價值,承諾思想行動一致,客觀證明有信用。相反無誠信者是偽君子。有關誠信,在古今中外都有談及,包括倫理學、宗教、專業操守、人事管理及政治學《君王論》。
「誠」即誠實誠懇,主要指主體真誠的內在道德品質;「信」即信用信任,主要指主體「內誠」的外化。「誠」更多地指「內誠於心」,「信」則側重於「外信於人」。「誠」與「信」一組合,就形成了一個內外兼備,具有豐富內涵的詞彙,其基本含義是指誠實無欺,講求信用。千百年來,誠信被中華民族視為自身的行為規范和道德修養,形成具有豐富內涵的誠信觀。
「誠」與「信」作為倫理規范和道德標准,在起初是分開使用的。孟子說「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中庸》中也說:「誠者天之道,誠之者人之道。」信的基本含義是指遵守承諾,言行一致,真實可信。最先將「誠」與「信」連在一起使用的是在《逸周書》中:「成年不嘗,信誠匡助,以輔殖財。」「父子之間觀其孝慈,兄弟之間觀其友和,君臣之間觀其忠愚,鄉黨之間觀其信誠。」這里的「信誠」實際上表達的是「誠信」的意思。就是說,從一般意義上,誠信是指誠實不欺,講求信用,強調人與人之間應該真誠相待,言而有信。而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待人以誠,納人以信,方為真正的誠信。

❻ 社會主義道德最廣泛的社會基礎是什麼

你好 很高興為你解答

這估計可能是

人民當家做主吧

❼ 做人的基本道德是什麼·

兩個方面,
第一,內在方面,無所愧疚
把內心培養成善良,完滿,富足,不憂不懼,從容不專迫,屬無所愧疚。
當一個人在反省自己的行為,而能夠不後悔不愧疚,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禁得起推敲時,這是一個人的內在道德。

第二,外在方面,匹夫有責
我們在奮斗自己理想的同時,也要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思想,為這個社會,這個世界的美好建設出一份力,能達到「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境界,但這種境界不是以損害自己或他人的個人利益為前提而實現的。應該是一個人在保障自己基本利益的基礎上,盡量為社會做多的貢獻,這就是外在道德。

有了這兩點道德底線,我們既能對得起自己,又能對得起天下。

❽ 道德修養的基礎是什麼

人的思想是廣闊無邊的,道德倫理無處不在。科技進步,經濟繁榮和社會發展,從根本上說取決於勞動者的素質—道德修養。道德修養是我國源遠流長的歷史傳統,是公民道德教育的基本內容,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和原則。誠信作為公民道德規范,其基本內涵是誠實、不欺騙、遵守諾言。它是人的一種最重要的品德之一,是一個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條件。一個沒有良好誠信品德的人,不可能有堅定的理想信念。一個在平時不講誠信的人,在關鍵時刻不可能為崇高的理想信念做出犧牲。大學生作為一個快踏入社會的群體,理應養成誠實守信的道德品質,才能忠誠於國家和民族事業。當前,我國社會各界對大學生中出現的誠信危機深深地擔憂,正觀這種現象,形成加強大學生誠信教育的社會共識,已經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緊迫任務。
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養,做到「日三省吾身」:

第一
應當分得清先與後,該先的一馬當先,該後的甘居最後。先進性最重要的特點是「先」,即走在前列,一是走在群眾的前列,帶領群眾;

第二
走在時代的前列,引領時代潮流。共產黨員要有"先人後己,先公後私"的思想覺悟,始終把黨的利益、集體利益、他人利益置於自己利益之上,好事、喜事首先想著群眾,不搞近水樓台先得月。再次,要有"吃苦在先、享受在後"的優良品質,艱巨任務搶在先,危難之際沖在先,做改革創新的先行者,攻關克難的急先鋒。生活享受往後靠,物質待遇不與人攀比,以自己的模範行動影響人、帶動人。

第三
要有「正人先正己」的律己意識,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別人不做的,自己堅決不做,執行黨的決議率先垂範,完成黨的任務身先士卒,不落在群眾後面。
1、道德修養的根本問題
道德修養的根本問題,就是按什麼標准來修養的問題,倫理學上,又叫做道德理想。人們往往把所謂道德上「完善的」典範,當作人們的道德理想。
馬克思主義認為,在階級社會中,道德理想有著鮮明的階級性。理想人格是一定階級的道德原則、道德規范最集中的體現。判斷一種道德理想是否進步,是以其對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能否起促進作用,是否符合社會發展規律和有利於最大多數人的利益為標準的。
2、馬克思主義修養觀的實質
馬克思主義修養觀的實質是兩種道德觀的斗爭。
兩種道德觀的長期斗爭,在道德修養中占著極其重要的地位。自覺性在道德修養中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沒有這種自覺性,也就不可能有正確的修養。
人們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加強對自己主觀世界的改造,是以自覺的思想道德修養作為顯著標志的,它集中體現為完美理想人格的塑造。
3、馬克思主義修養觀的修養原則
道德修養與實踐相結合是無產階級道德修養的基本原則和根本方法。革命實踐和道德修養辯證統一。
馬克思主義之所以強調要在革命實踐中進行修養,唯一的原因就是只有實踐才能夠使社會主義的道德規范轉化為人們的意志和品質,才能使道德教育呈現出實效性。

加強自我修養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一項偉大事業。大學生只有加強自我修養,努力成才,把自己造就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才能肩負起歷史賦予的神聖使命。大學生要加強自我修養,是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必然要求。在現階段,大學生進行自我修養,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第一,能夠不斷提高思想水平和認識能力,准確把握時代脈搏,適應時代要求。第二,能夠抵禦市場經濟的負面效應,推動我國社會主義事業更快地發展。第三,能夠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完善自己的人格。

提高自我修養
大學生進行自我修養,貴在自覺。如果沒有修養的自覺要求,那就根本不可能進行真正的自我修養。大學生進行自我修養,首先必須有這種自覺的要求,即要有自覺性。
自覺性,在修養中的表現是多方面的。它既表現為把自我修養看成是一種強烈的需要,又表現為自我修養中的主動性,還表現為自我修養的徹底性。一個人要是有了這樣的自覺性,就能使自己的自我修養更富於成效。
大學生自我修養的自覺性是逐步培養起來的。
大學生提高自我修養的自覺性,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第一,自我修養的強烈動機。
第二,要學會自律。

❾ 個人品德的基本內容是什麼

愛國奉獻、明禮遵規、勤勞善良、寬厚正直、自強自律。

中華民族歷來重視個人品德修養,一直強調「修、齊、治、平」傳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個人層面提出「愛國、敬業、誠信、友善」,要求弘揚個人品德、磨礪個體品行。

《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提出,「推動踐行以愛國奉獻、明禮遵規、勤勞善良、寬厚正直、自強自律為主要內容的個人品德,鼓勵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養成好品行。」

這一鮮明主張,充分反映了新時代對公民個人品德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為促進社會全面進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指明努力方向。

(9)什麼是道德的基礎擴展閱讀:

加強個人品德建設,須多管齊下。

一是應提高人們的道德認識。要使人們具備高尚的品德,就必須使人們了解和把握社會各個生活領域的道德規范,了解和認識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什麼是榮、什麼是辱,然後才能有一個明確的道德實踐方向。

二是應陶冶人們的道德情操。有了某種道德認識,還需要熾熱的道德情感,需要有一種對善的執著追求,在實踐中形成穩固的道德情感。

三是應鍛煉人們的道德意志。如果沒有堅強的道德意志,就不能在道德實踐中克服困難,堅持善良和正義,抵制邪惡和私慾,也就難以形成高尚的品德。

熱點內容
司法考試粉筆 發布:2025-01-16 07:23:31 瀏覽:77
依法治企自查 發布:2025-01-16 06:57:55 瀏覽:509
保護水資源的法律法規 發布:2025-01-16 06:12:31 瀏覽:303
武大國際經濟法研究生 發布:2025-01-16 06:00:44 瀏覽:559
國家和經濟法的關系 發布:2025-01-16 05:57:13 瀏覽:423
國際經濟法判斷題 發布:2025-01-16 05:29:31 瀏覽:739
兩會民法典草案 發布:2025-01-16 05:25:29 瀏覽:542
刑事訴訟法對應的實體法是 發布:2025-01-16 04:38:02 瀏覽:286
武進法院拍賣公告 發布:2025-01-16 04:28:07 瀏覽:760
中介收據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1-16 04:05:03 瀏覽: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