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法治保障安居樂業
『壹』 法治夢對中國夢的作用
以法治推進中國夢的實現
以法治推進中國夢的實現從本質上來說就是要堅持依法治回國的基本方略,通過健全答與完善國家的基本法律體系和法律制度推動依法治國方針落到實處。
國家安定是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現中國夢的基礎和前提,只有國家穩定才能確保人民安居樂業、人權得到尊重、環境得到改善、食品葯品真正實現安全。國家安定需要社會主義法治作為保障,完善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促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早日建成能夠為國家安定提供源源不斷的制度支撐。中國夢的核心是人民幸福,而一旦失去國家安定的局面那麼一切都只能是紙上談兵。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和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民幸福的標准已經不再局限於「吃飽穿暖」,包括公平、正義、自由、人權等在內的政治文明已經成為了衡量人民幸福的重要指標。
『貳』 依法治國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性
「實現社會和諧,建設美好社會,始終是人類孜孜以求的一個社會理想,也是包括中國共產黨在內的馬克思主義政黨不懈追求的一個社會理想。」這段話是胡錦濤同志在十六屆四中全會上提出的,簡單明了的指出今後我國社會發展的方向,也蘊含著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規律的新認識。然而,社會和諧絕不會自發生成,也不會自然實現,只有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這六條基本特徵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有機結合下才能實現。
在這個意義上,和諧社會是民主法治社會;和諧社會是公平正義的社會;和諧社會是充滿活力的社會;和諧社會是誠信友愛的社會;和諧社會是安定有序的社會;和諧社會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
其中,社會主義法治應該作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保障,只有以法律手段來治國理政,使國家權力的行使和社會成員的活動處於嚴格依法辦事的狀態,經濟、政治、文化發展與社會全面進步才有基本的秩序保障,整個社會才能成為一個和諧的社會。易言之,法治是社會關系和社會矛盾的調控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離不開依法治國,離不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貫徹落實。
一、堅持依法治國的法治理念,是社會安定有序的基本保障。
理念是一種觀念,是行動的指導,也是為人民群眾普遍認同的一種價值取向。理念的偏差直接導致行為的偏差。我們要厲行法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首先要有正確的理念作為指導,這就是要堅持實行依法治國的法治理念。依法治國是執政的中國共產黨尊重社會發展規律,順應世界潮流,體現人民意願,落實執政為民理念的最佳方略。
依法治國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證,體現了一種高層次的政治文明,是已經被人類歷史所證明的一種進步的治國方式,符合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內在要求。堅持依法治國的法治理念,必須將國家的政治生活、經濟生活、社會生活納入法治的軌道,用法治的權威來保障國家政治和社會秩序的安定。
二、堅持依法治國的法治理念,為協調各種社會利益關系和矛盾創造有利條件。
社會公正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也是和諧社會的核心價值取向。維護和實現社會公正,關鍵在於妥善處理和協調各種利益關系,在全社會形成合理的利益格局。改革開放的深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帶來了我國利益主體和利益需求的多樣化,使得社會利益關系更加復雜。如果各種利益關系和矛盾不能及時有效地得以調整和解決,就會在各個社會階層和群體之間造成對立,甚至引發社會不穩定。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通過在民主基礎上制定的法律法規,確定利益主體、界定利益范圍、指導利益分配、協調利益關系,並對生活困難群眾給予救助,就能維護社會公正,避免社會利益之爭的激化,使各個階層實現共贏共榮,共享社會發展進步的成果。
堅持依法治國的法治理念,為人們之間的誠信友愛創造良好環境。沒有人與人之間的誠信,就沒有相互的合作和普遍的社會認同,也就沒有社會和諧。和諧社會要求社會成員之間團結友愛、和睦相處。法治社會可以創造誠信友愛所需的社會環境,有利於培養人們內心的寬容、謙讓和互助友愛地相處。
三、堅持依法治國的法治理念,為激發社會活力創造寬松氛圍。
社會活力不斷增強,是推動社會不斷發展進步的動力源泉,也是現代社會的重要標志。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揮各方面的創造活力。依法治國通過法律的形式確認和維護勞動者的創業動力、經濟利益和創造成果,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鼓勵人們創新的良好氛圍,營造平等競爭和共謀發展的社會環境。
四、堅持依法治國的法治理念,為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提供製度支持。
自然環境是人類生存的前提和物質條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獲得空前發展,但面臨著人口膨脹、資源匱乏、環境污染等嚴重問題。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客觀要求。以法律的形成確立人與自然和諧的基本原則,抑制和制裁破壞自然環境的行為,是建成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社會的必由之路。
綜上所述,構建和諧社會應當堅持依法治國的法治理念,是因為和諧社會同時也是一個法治社會。和諧社會的建立必須以法治為中心,構建一個秩序井然、公平公正、人民的權利得到充分保障、人人能夠安居樂業、和睦相處的社會,可以說和諧社會就是法治社會,只有加強法治,才能保障社會有秩序的運行,確保社會和諧穩定、國家長治久安、人民享有殷實安康的生活。所以,和諧社會和法治社會的目標是一致的,二者都追求在規則和秩序范圍內的社會和諧與進步。
『叄』 全會提出的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五個體系是什麼
全會提出的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五個體系是:加快形成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加快形成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加快形成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加快形成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加快形成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
1、加快形成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立善法於天下,則天下治;立善法於一國,則一國治。」我國已經形成了以憲法為核心,以憲法相關法、民法商法等多個法律部門的法律為主幹,由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等多個層次法律規范構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基本做到有法可依,但一些法律規范不協調、不一致、體系性差等問題依然存在。
2、加快形成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解決了有法可依的問題,對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提出了更為突出、更加緊迫的要求。「天下之事,不難於立法,而難於法之必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如果有了法律而不實施,束之高閣,或者實施不力、做表面文章,那制定再多法律也無濟於事。」我們要緊緊抓住這個重點難點,加強法治實施能力建設,以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提升全面依法治國的成效。
3、加快形成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效制約和監督,才能確保公權力的行使永遠體現黨和人民意志,始終為人民服務。近年來,我們黨堅持加強對權力的監督,構建結實的制度籠子,努力使權力運行處於陽光之下,一套集黨內監督、人大監督、民主監督、行政監督、司法監督、審計監督、社會監督、輿論監督於一體,相輔相成、相互配合的監督體系,正在逐步形成。
4、加快形成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沒有法治保障體系作為動力和規范,全面依法治國的「火車頭」就開不動、跑不快甚至跑偏、脫軌。需要看到,構建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是一個系統工程,亟須對各種制約因素進行系統梳理和逐一解決。例如,強化體制機制保障,確保司法機關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確保行政機關法定職責必須為、法無授權不可為;
5、加快形成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治國必先治黨,治黨務必從嚴,從嚴必依法度。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內法規制度建設提到一個新高度,《中國共產黨黨內法規制定條例》等一系列相關法規成為保持黨的先進性、純潔性和旺盛生命力的重要途徑與保障。黨內法規和國家法律都是黨和人民意志的反映,二者在本質上是一致的。
『肆』 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根本目的是什麼
依法保障人民權益。
全面依法治國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是人民,必須堅持為了人民、依靠人民。要把體現人民利益、反映人民願望、維護人民權益、增進人民福祉落實到全面依法治國各領域全過程。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權益。
要積極回應人民群眾新要求新期待,系統研究謀劃和解決法治領域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用法治保障人民安居樂業。
要堅持黨對全面依法治國的領導
黨的領導是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國際國內環境越是復雜,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任務越是繁重,越要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手段鞏固執政地位、改善執政方式、提高執政能力,保證黨和國家長治久安。
全面依法治國是要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健全黨領導全面依法治國的制度和工作機制,推進黨的領導制度化、法治化,通過法治保障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有效實施。
『伍』 社會安定主要靠法律維持的論點,求幫助!!
法律枷鎖
『陸』 如何通過法治來保障加快推進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
要求加大改革創新力度 全面推進農業發展
做強農業,必須盡快從主要追求產量和依賴資源消耗的粗放經營轉到數量質量效益並重、注重提高競爭力、注重農業科技創新、注重可持續的集約發展上來,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
富裕農民,必須充分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開發農村二三產業增收空間,拓寬農村外部增收渠道,加大政策助農增收力度,努力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保持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持續縮小的勢頭。
繁榮農村,必須堅持不懈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強化規劃引領作用,加快提升農村基礎設施水平,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讓農村成為農民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新華社北京2月1日電(記者 林暉 王宇)新世紀以來指導「三農」工作的第12份中央一號文件1日由新華社受權發布。
這份文件題為《關於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若干意見》,全文約12000字,共分5個部分32條,包括:圍繞建設現代農業,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圍繞促進農民增收,加大惠農政策力度;圍繞城鄉發展一體化,深入推進新農村建設;圍繞增添農村發展活力,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圍繞做好「三農」工作,加強農村法治建設。
文件指出,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如何在經濟增速放緩背景下繼續強化農業基礎地位、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是必須破解的一個重大課題。國內農業生產成本快速攀升,大宗農產品價格普遍高於國際市場,如何在「雙重擠壓」下創新農業支持保護政策、提高農業競爭力,是必須面對的一個重大考驗。我國農業資源短缺,開發過度、污染加重,如何在資源環境硬約束下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和質量安全、提升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是必須應對的一個重大挑戰。城鄉資源要素流動加速,城鄉互動聯系增強,如何在城鎮化深入發展背景下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實現城鄉共同繁榮,是必須解決好的一個重大問題。破解這些難題,是今後一個時期「三農」工作的重大任務。必須始終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靠改革添動力,以法治作保障,加快推進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
「中央一號文件再次聚焦『三農』,彰顯了『三農』工作『重中之重』的定位。」中國農科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朱立志認為,與去年相比,今年一號文件進一步強調「加大改革創新力度」,相信在文件部署下,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有望加快推進。
『柒』 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根本的目的是什麼
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根本的目的如下:
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權益。要積極回應人民群眾新要求新期待,系統研究謀劃和解決法治領域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用法治保障人民安居樂業。
以良法善治深入推進全面依法治國。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唯物史觀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法治思想的根本立場。
依法治國的重要性:
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是國家民主法治進步的重要標志,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條件,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實行依法治國,必須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牢固樹立法制在國家和社會生活中的權威,堅持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實現國家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的民主化與法治化。
『捌』 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根本目的是什麼
依法保障人民權益。
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權益。要積極回應人民群眾新要求新期待,系統研究謀劃和解決法治領域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用法治保障人民安居樂業。
要堅持和完善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保證人民在黨的領導下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依法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使法律及其實施有效體現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權益、激發人民創造力。法治安邦,民生所盼、發展之基。
建設新時代法治中國,「人民」二字重千鈞。從立法到執法、司法等各方面各環節,都應牢記以人民為中心,堅守人民立場,全方位保障人民權益實現和發展,努力讓人民群眾感受到看得見、摸得著的公平正義。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玖』 鞏固共產黨執政地位,維護國家長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樂業是誰的話
新時期政法工作定位--鞏固共產黨執政地位,維護國家長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樂業
【出處】 《法治論叢:上海大學法學院上海市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3年 第3期 48-50頁
『拾』 如何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保障人民安居樂業
要想達到社會安定祥和,人民安居樂業,必須有一個富庶強盛的國家和與之共存的並能不斷促進國家富強確保社會事務公平的國家政策和法律規章制度才行。要想實現如此宏偉的目標,又必須凝聚全黨全民全社會的力量才有可能。此種力量可以說是一種無堅不催又無所不能的力量,這種力量凝聚的現象叫團結,要想凝聚如此廣而大的團結和力量,僅靠政策和法律管制不行,只靠紀律約束和自覺覺悟就更難達目的。那麼什麼才是促進全民大團結凝聚社會大力量的關鍵因素呢?可以說應該是社會公平與正義。
公平是針對不公平而言。公平的含義是公道和平均。掌握辦事公道分配平均者就能贏得人們的掌聲和擁護,反之辦事不公道分配不平均者就會落得罵聲一片,也會遭到堅決反對。因此說,辦事能否公道,分配是否平均的問題是人心得團結或離散的社會重要原因。
正義是針對非正義而言,正義與否是對人們的處事行為和思想表現如何的文化上的高度概括。人們處事的行為思想正義與否是人心能否凝聚或離散的重要原因。行為正義是正義被人尊敬,支持正義也是正義受人表揚,反對和聲討非正義行為更是正義得人贊頌,這些行為都是社會團結的重要因素。因此,正義的人和事值得全社會支持和發揚。
以上表述說明,社會要進步發展,就須要凝聚社會力量,想凝聚社會力量,先要大力促進團結,要想搞好團結,首先要大力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要促進社會公平正義,阻力很大,任務艱巨,所有消極落後思想要批評,所有非公平正義行為應批判,所有貪污腐敗的行為人必須法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