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社會的特點
A. 法治思維的特點
法治思維的特點1法治思維是規則思維。規則具有確定性、可預期、可執行等特點,是人們對事物理性期待的體現。規則思維的邏輯起點是:既定的規則告訴人們哪些可為(權利)、哪些不可為(義務),以及如何行為(程序);人們的行為後果是可預期的。對政法機關來說,維護社會穩定,首先要嚴守規則,維護規則的穩定,否則就會破壞人們的預期,理性就變成感性、心安就變成恐懼、有序就變成無序。
法治思維的特點2法治思維是權利義務思維。權利和義務是法律關系的關鍵要素,是判斷是非對錯的標准。法治思維的實質就是從權利和義務角度觀察、分析、處理問題,通過權利和義務的運行,實現法的指引、評價、預測、教育、懲罰功能。
法治思維的特點3法治思維是程序性思維。程序的基本含義:一是任何人不能做自己的法官;二是同等情況同等對待、同等關注;三是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在監督中行使;四是執法司法者不能從當事人那裡牟利,否則會出現偏私。程序的本質是一種形式合理性、可實踐的理性。藉助程序這個「形式性操作杠桿」,就把利益的博弈和價值衡量轉化為在法治規程上表達的訴求,人情、關系、偏見、恣意才會被消除,相應糾紛和問題最後都會在法治軌道上得以解決。
法治思維的特點4法治思維是權衡思維。法治作為定紛止爭的實踐理性,突出特徵在於對各種價值和正當利益的合理平衡,因而法治思維必然體現著權衡利弊、瞻前顧後、兼顧各方的思維特徵。它所要求的是,看問題、作決策,要依法處理好當前和長遠、局部和全局、個別和一般的關系,盡可能把事情考慮得更周全,把方案設計得更縝密,把負面影響降到最低。
法治思維的特點5法治思維是建設性思維。建設性思維以建設社會、修復被損害的社會關系為目的。從人類社會發展史看,法治作為治國理政方式,從來都是建設性而不是破壞性的。法治思維以建設性思路確定製度,修復社會關系,解決社會問題。
B. 法治社會的特點
法律在社會系統中居於最高的地位並具有最高的權威,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能凌駕回於法律之上。
法治答作為一種治國的基本規則,要求法律成為社會主體的普遍原則,不僅要求公民依法辦事,更重要的在於制約和規范政治權力。所以,法治在政治上,是對公民權利的保障和對政治權力的規制,是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法律是否至上,特別是權力的運行有沒有納入法律設定的軌道,是區分法治與非法治的主要標志。要實現法治,立法機關就要依法立法,行政機關就要依法行政,司法機關就要依法審判,執政黨就要依法執政。
法治強調的是「法律至上」的思想。法治思想的根源是民主,人民主權,是人民通過立法創造了法,法律旨在保護公民的自由。依法治國要求:一是對國家法不允許即為禁止,強調國家必須依法履行職能;二是對公民法不禁止即為允許,強調是保護公民的自由。法治強調法在調整各種關系中的正當性。
C. 法治的特性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特徵:政治性; 人民性; 科學性; 開放性
首先,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基本概念、特徵和本質屬性、理論淵源和實踐基礎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由五個方面構成,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核心內容,執法為民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本質要求,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價值追求,服務大局是社會主義法治的重要使命,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保證。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特徵:政治性; 人民性; 科學性; 開放性
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統一是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本質屬性,堅持黨的事業至上、人民利益至上、憲法法律至上是三者統一的必然要求。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理論淵源包括馬克思主義法治思想、中國傳統法律思想和西方資本主義法治思想。
其次,法治國家其實也是社會主義法治理念體現。
第三,在社會主義法治理需要自己發揮,但前提必須是牢記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基本知識,比如「三個至上」的精神實質和內在關系、「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內在一致性及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基本要求等。
「三個至上」,即黨的事業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和憲法法律至上,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新時期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規律的認識和總結。它既是對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本質特徵的高度概括,又是對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豐富和發展。「三個至上」所蘊涵的精神,不僅體現了執政黨以人為本、執政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基本理念,也體現了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深刻內涵,體現了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依法治國三者之間的有機統一。黨的事業至上是人民利益至上和憲法法律至上的根本保證,人民利益至上是黨的事業至上和憲法法律至上的本質要求,憲法法律至上是黨的事業至上和人民利益至上的實現方式。「三個至上」的提出,從政治體制、階級本質和法治特徵三個方面概括了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精神實質,劃清了社會主義法治理念與資本主義法治理念的原則界限,標志著對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認識進一步深化。
D. 法治思維的特點是什麼
法治思維的特點是:它以合法性為底線,以公平正義為核心,重證據和依據,強調職權法定和權利義務的統一性,尊重和保護人權,堅持正當程序,等等。
1、守住合法性底線——凡事要問是否合法。「合法性」是法治的核心內容;要求行為合法是法治的基本要求。從「是否合法」作為出發點來思考和處理問題,無疑是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基本特徵和基本要求。
2、凡事要有規則——無規矩不成方圓。法律就是一種規則;法治就是規則之治。法治思維也是一種規則思維,即要善於運用規則來治理國家和社會。
3、以公平正義為標准——良法之治。法治是規則之治,更應當是良法之治。而「良法」的標准就是「公平正義」。法治只有通過立法公正、執法公正和司法公正才能真正實現。
法治文化的精神方面大概可以分為三個不同的層面:
一是法治意識和觀念的層面,這是最低最基本的層面。全社會成員都應當具備相應的法治意識、觀念,才能夠形成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的觀念基礎。對於普通公民而言,既要有權利意識,又要有自覺遵守法律的義務觀念。
對於領導幹部而言,除了相應的權利義務觀念,則要有法治的權力觀,以及帶頭守法、維護憲法與法律的權威的職責意識。
二是法治思維和理念的層面,表現在法治意識和觀念上升到思維、理念的層面,對制度建構和具體實踐起到更加巨大的推動作用。
三是法治的價值與態度層面,表現在人們的內心價值觀和態度上對於法治的內在認同和尊崇,直至法治內化為人們的日常生活方式。這是法治文化的最高層面。由此可見,法治思維是在法治意識、法治觀念基礎上的進一步升華,運用法治思維則是對培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提出的更高層面的要求。
E. 法制社會有哪些特徵
法制社會與法治社會是不同的概念。法制社會重在「制度」,也就是常說的「條條框框」,但法制沒有強調「制度」是不是必須遵守。你問的是法制但還沒有上升到法治思想的地位,但我還是想從法治上來解答你的問題。
法治強調的是「法律至上」的思想。現在法治思想的根源是民主,人民主權,是人民通過立法創造了法,法律旨在保護公民的自由。依法治國要求:1.對國家法不允許即為禁止,強調國家必須依法履行職能;2.對公民法不禁止即為允許,強調是保護公民的自由。法治強調法在調整各種關系中的正當性。
F. 法治社會的重要特徵是什麼選擇題
法治社會的重要特徵是:
A科學性
B人民性
C開放性
D先進性
答案:ABC。
G. 簡答題:法治社會的特徵
法治社會的特徵:
法治,是指在某一社會中,法律具有凌駕一切的地位。所謂『凌駕一切』內,指的是不容單止任何人都必需遵守、甚至是管治機構的包括制訂者和執行者本身亦需要,而法律本身亦被賦與一個非常崇高的地位,不能被輕慢。政府(特別是行政機關)的行為必須是法律許可的,而這些法律本身是經過某一特定程序產生的。即,法律是社會最高的規則,沒有任何人或機構可以凌駕法律。
H. 中國的法治有什麼特點
這個。。。。。。。。。。。。
說實在的,我不知道你是答題,還是就想了解版一下。籠權統的說法,就是中國特色的法治。什麼特色呢?它是與中國現在的歷史階段緊密聯系的,但是,有一點,就是法律的滯後性是所有的,不同社會,不同國家法律共有的。為什麼呢?很簡單,就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問題不被發現,永遠也不會解決。法律作為調整社會矛盾的手段,一樣如此。
可以肯定,想要了解中國法治的特點,必須了解中國的歷史,而且這里所有的歷史,絕不單單是法制史,包括方方面面的歷史,人文的等等,為什麼呢?因為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史所留下的痕跡,簡便是到了現在,也隨處可見。舉個例子,有人說中國的法律形同虛設,唯錢、唯權,唯利,但是,如果大家了解中國的歷史,便不難了解,這些都是封建的遺留。可能會有人辯解說,我們現在都是社會主義社會了,但是,你不得不承認,幾千年了的封建文化傳統,是不可能在百十年來便消失殆盡的。所有,在這里,我認為 用幾句換說中國的法治的特點,很難。即便是很多學者指出來了,我還是認為,只有兼為歷史、社會、法制史,法律學者的人,才有資格評論此點,余者皆為妄言。
I. 法制社會有哪些特徵
1、社會主義法治國來家的基本特徵有哪自些?
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本特徵表現在以下幾點。
第一,維護以公有制為主體,以國有經濟為主導的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的法治。
第二,維護以工人階級為領導、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國體的法治。因為民主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礎,法治是民主的體現和保障。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必須使人民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用自己的法律和制度來保障人民民主專政國體的實現。
第三,維護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法治。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作為指導思想的。這就決定了它必須維護馬克思主義在國家意識形態中的指導地位,從而保證我國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始終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第四,是維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地位的法治。共產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特徵和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