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道德教育方法
㈠ 朱熹提出的道德教育原則與方法有什麼先進之處
孔子以「仁」「禮為核心,他主張「為政以德」。
朱熹從「理」一元論的客觀唯心主義思想出發來解釋人性論,提出了人性就是「理」,就是「仁、義、禮、智」封建道德規范的觀點。
李贄提倡「為學貴在有疑」,反對迷信盲從。
普羅泰勒格拉提出「人是萬物的尺度」,反對迷信,強調自由,不強求道德一律。
至於原因,在不同時代有著不同需求,偉人的觀點之所以流傳千古就在於他對整個人類進步有著推進作用。
希望對你有幫助
㈡ 朱熹的學習方法是什麼
學習,最基本的要學會聽課:
1、有準備的去聽,也就是說聽課前要先預習,找出不懂的知識、發現問題,帶著知識點和問題去聽課會有解惑的快樂,也更聽得進去,容易掌握;
2、參與交流和互動,不要只是把自己擺在「聽」的旁觀者,而是「聽」的參與者,積極思考老師講的或提出的問題,能回答的時候積極回答(回答問題的好處不僅僅是表現,更多的是可以讓你注意力更集中)。
3、聽要結合寫和思考。純粹的聽很容易懈怠,能記住的點也很少,所以一定要學會快速的整理記憶。
4、如果你因為種種原因,出現了那些似懂非懂、不懂的知識,課上或者課後一定要花時間去弄懂。不然問題只會越積越多,最後就只能等著擁抱那「不三不四」的考試分數了。
其次,要學會記憶:
1、要學會整合知識點。把需要學習的信息、掌握的知識分類,做成思維導圖或知識點卡片,會讓你的大腦、思維條理清醒,方便記憶、溫習、掌握。同時,要學會把新知識和已學知識聯系起來,不斷糅合、完善你的知識體系。這樣能夠促進理解,加深記憶。
2、合理用腦。所謂合理,一是要交替復習不同性質的課程,如文理交叉,歷史與地理交叉,這可使大腦皮層的不同部位輪流興奮與抑制,有利於記憶能力的增強與開發;二是在最佳時間識記,一般應安排在早晨、晚上臨睡前,具體根據自己的記憶高峰期來選擇。
3、藉助高效工具。速讀記憶是一種高效的閱讀學習方法,其訓練原理就在於激活「腦、眼」潛能,培養形成眼腦直映式的閱讀學習方式,主要練習提升閱讀速度、注意力、記憶力、理解力、思維力等方面。掌握之後,在閱讀文章、材料的時候可以快速的提取重點,促進整理歸納分析,提高理解和記憶效率;同時很快的閱讀速度,還可以節約大量的時間,游刃有餘的做其它事情。具體學習可以參考《精英特全腦速讀記憶訓練軟體》。
學習思維導圖,思維導圖是一種將放射性思考具體化的方法,也是高效整理,促進理解和記憶的方法。不僅在記憶上可以讓你大腦里的資料系統化、圖像化,還可以幫助你思維分析問題,統籌規劃。不過,要學好思維導圖,做到靈活運用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需要花費很多時間的。前面說的「精英特全腦速讀記憶訓練軟體」中也有關於思維導圖的練習和方法講解,可以參考。
最後,要學會總結:
一是要總結考試成績,通過總結學會正確地看待分數。只有正確看待分數,才不會被分數蒙住你的雙眼,而專注於學習的過程,專注於蘊藏在分數背後的秘密。二是要總結考試得失,從中找出成敗原因,這是考後總結的中心任務。學習當然貴在努力過程,但分數畢竟是知識和技能水平的象徵之一,努力過程是否合理也常常會在分數上體現出來。三是要總結、整理錯題,收集錯題,做出對應的一些解題思路(不解要知道這題怎麼解,還有知道這一類型的題要怎麼解)。四是要通過總結,確定下階段的努力方向。
㈢ 試析朱熹的道德教育思想。
朱熹其哲學思想概括: 存天理 去人慾。
其思想精髓在於掃除靈台妄念,以禮儀倫理綱常為行為准則,在世間洗練身心,修之於身。
具體書籍可於網上搜見。 朱熹同時喜易 著有《周易本義》本人比較喜歡。
朱熹常合著《近思錄》,推為讀儒之入門書籍,我也亦覺如此。進一步可讀《四書章句》等。注意辯證性的對待他。盲目的把他掃為「偽學」和「文明之衰」罪人其本身便是種迷信。盲目把他捧為神靈亦為迷信。在我看來,在那個時代背景和歷史局限下,朱熹是聖賢。東方的信仰是通過確定行為准則來樹立生命的意義,從這點來說朱熹無愧聖賢二字。雖然東方無絕對」哲學「一說。我更喜歡用「文化」二字。注意,不是英文的culture,而是易經的: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所以其著作當然不僅是哲學信仰,更有政治主張實踐的部分成分。要分開看待,不可應政治上的局限性而貶低其哲學思想。
從「知」與「行」的角度來說,朱熹更注重於「知」。朱熹強調格物窮理,於天下萬物中獲得靈感,而有知識(四聲,二聲)格物其重要性不僅在於讓世間萬物告訴我們道理,其實更是在於其對於正心 誠意的作用。只有正心、誠意,人才能不會妄心所迷,才能知行合一,做到知常。所謂知常,即很多道理,知道是一回事,做到又是一回事。所謂正心誠意,一個詞最好概括,慎獨。在獨處的時候亦要於人前無二樣。所謂「上師在與不在,自無分別」。這便是朱熹的原意,這點從精神上說於陽明先生相通。陽明先生亦在一次於學者書信中談到其學問是發展繼承歷代至朱熹的儒家思想,糾正一些偏離的而已(見《傳習錄》)
但是朱熹畢竟更注重於「知」而導致後人盲目,真研究朱子學,如不注意,易忽略「行」(非朱熹本意)。其實很多從格物中悟出的道理,是有選擇性的。我們很多時候悟出的道理,其實某種程度上是符合我們內心的標准,才能夠有選擇性的悟出,在此我借用西方的心理學一個詞,也不知用得准不準確,心理暗示。所以說,其實朱熹的「天理」即在心中,借外物表達出來而已。所以陽明先生說聖賢之道,無需由外物求得,由內心求得即可,同時還要知行合一,俗話說眼高手低,既是迂腐的求知而不重行的結果。其實朱熹的行,在於禮儀修身洗練身心之道,陽明先生的行更多是一種對天理的實踐,因歷史背景或有差異,其實無二。
在陽明先生糾正朱熹以來的誤差之後,陽明心學盛行,分為多派,但亦有迂腐之人淪於野狐禪一路,專門說所謂「禪機」(並非斥禪宗,實乃我談之野狐禪已經淪於扯淡,禪宗之道亦極為深遠)。這又是後話,所以學問,還是孔夫子說的好,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附一點,世人常有誤解四書五經 三綱五常為朱子學,其言謬矣。三綱五常在倫理上固然有偏差,但那是歷史局限性,此為其一。其二,朱子學之包,大矣,四書五經 三綱五常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朱熹死前不得志,死後其學說亦被斷章取義的利用,這是當政者的悲哀。
再附一點,本人傾向於朱熹是為了清源,不讓真相沫於未經考證妄言之語。並無貶低陽明先生之意,陽明先生某種意義上其實比朱子更偉大。都是聖賢。
㈣ 朱熹的道德教育原則與方法有什麼先進思想
孔子以「仁」「禮為核心,他主張「為政以德」。 朱熹從「理」一元論的客觀唯心主義思想出發來解釋人性論,提出了人性就是「理」,就是「仁、義、禮、智」封建道德規范的觀點。 李贄提倡「為學貴在有疑」,反對迷信盲從。 普羅泰勒格拉提出「人是萬物的尺度」,反對迷信,強調自由,不強求道德一律。 至於原因,在不同時代有著不同需求,偉人的觀點之所以流傳千古就在於他對整個人類進步有著推進作用。 希望對你有幫助
㈤ 概括朱熹道德教育思想的特點
您好
朱子將變化氣質之性,恢復本然之性,從而成聖作為道德教育的目的;
以知行結合、引導與防禁結合以及循序漸進作為原則;
以立志、居敬、省察作為方法。
朱熹的道德教育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㈥ 朱熹有哪六種學習方法
朱熹總結的六種學習方法有:循序漸進、熟讀精思、虛心涵泳、切己體察、著緊用力、居敬持志。
㈦ 朱熹的教育思想
教育思想:朱熹教學思想是十分豐富的,己接觸到了教學過程中教學原則的一些基本問題,學習的自動性、學與思、學與習、學與行、教與學、博與約等等;也涉及到教學的目的性、積極性、良好開端性、鞏固性、量力性、實踐性、廣博性、專精性等等。
他對我國古代長期積累起來的教學經驗與理論,做了一番歸納、整理、總結、改造工夫,使之系統化了。其中很多是發人深思的見解,是值得我們借鑒的遺產。
(7)朱熹的道德教育方法擴展閱讀
朱熹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又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熱心於教育事業,孜孜不倦地授徒講學,無論在教育思想或教育實踐上,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朱熹在世之時,曾經整頓了一些縣學、州學,又親手創辦了同安縣學、武夷精含、考亭書院,重建了白鹿洞書院和嶽麓書院,並且還親自製定了學規,編撰了「小學」和「大學」的教材。為封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知識分子,其中包括不少著名的學者,形成了自己的學派。
朱熹的《北辰辨》是專門討論天球北極星座的論文;在《堯典》注中,朱熹討論了當時天文學的歲差、置閏法等概念;在《舜典》注中討論了早期的渾天說、渾天儀的結構,並詳細記錄了當時的渾天儀結構。
除此之外,朱熹對地質學化石、否認神創論、宇宙起源、地心說、大地自轉、日食與月食、潮汐、雪花六角晶體形狀、雨虹等的形成、地理對氣候的影響、生物與人類起源、中醫診脈、農業生產結構、農作物布局及具體的生產技術等問題都有見解闡述。
㈧ 朱熹的教育思想有哪些
朱熹的教育思想- -
一、 關於教育的作用和目的
朱熹重視教育對於改變人性的重要作用。他從「理」一元論的客觀唯心主義思想出發來解釋人性論,提出了人性就是「理」,就是「仁、義、禮、智」封建道德規范的觀點。他說:「性只是理,以其在人所稟,故謂之性」。
與關於教育作用的思想相聯,朱熹主張學校教育的目的在於「明人倫」。他說:「古之聖王,設為學校,以教天下之人。……必皆有以去其氣質之偏,物慾之蔽,以復其性,以盡其倫而後已焉。」在朱熹看來,要克服「氣質之偏」,革盡「物慾之蔽」,以恢復具有的善性,就必須「盡人倫」。所以,他強調「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人之大倫也。庠、序、學、校皆以明此而已。」在《白鹿洞書院揭示》中,也明確把上述五倫列為「教之目」,置於首位,指出「學者學此而已」。
從教育的目的在於「明人倫」的思、想出發,朱熹嚴厲抨擊了當時以科舉為目的的學校教育。
他認為:「古昔聖賢所以教人為學之意,莫非使之講明義理以修其身,然後推己及人,非徒欲其務記覽、為詞章,以釣聲名取利祿而已。」然而,當時的學校教育卻反其道而行之,士人「所以求於書,不越乎記誦、訓詁、文詞之間,以釣聲名,干利祿而已」,完全違背了「先王之學以明人倫為本」的本意。他尖銳地指出:這樣的學校,其名「雖或不異乎先王之時,然其師之所以教,弟子之所以學,則皆忘本逐末,懷利去義,而無復先王之意,以故學校之名雖在,而其實不舉,其效至於風俗日敝,人材日衰」。因此,他要求改革科舉,整頓學校。朱熹針對當時學校教育忽視倫理道德教育,誘使學生「懷利去義」,爭名逐利的現實,以及為了改變「風俗日敝,人材日衰」的狀況,重新申述和強調「明人倫」的思想,在當時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同時,他對當時學校教育和科舉制度的批評也是切中時弊的。
二、論「小學」和「大學」教育
朱熹在總結前人教育經驗和自己教育實踐的基礎上,基於對人的心理特徵的初步認識,把一個人的教育分為「小學」和「大學」兩個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階段,並分別提出了兩者不同的任務、內容和方法。
8歲至15歲為小學教育階段。朱熹十分重視這個階段的教育,認為小學教育的任務是培養「聖賢坯璞」。他說:「古者小學已自養得小兒子這里定,已自是聖賢坯璞了」。同時指出,「蒙養弗端,長益浮靡」,若兒童時期沒有打好基礎,長大就會做出違背倫理綱常的事,再要彌補,就極為困難了,「而今自小失了,要補填,實是難。」因而,他認為小學教育對一個人的成長非常重要,必須抓緊,抓好。
為了實現上述目標,在教育方法上,朱熹強調以下三點。首先,主張先入為主,及早施教。在朱熹看來,小學兒童「人之幼也,知思未有所主」,很容易受各種思想的影響,而一旦接受了某種「異端邪說」,再教以儒家的倫理道德就會遇到抵觸。因而,必須先入為主,及早進行教育,「必使其講而習之於幼稚之時,使其習與知長,化與心成,而無扦格不勝之患也」。其次,要求形氛生動,能激發興趣。朱熹接受程頤等前輩學者的思想,認為在對小學兒童進行教育時,應力求形象、生動,以激發其興趣,使之樂於接受。在此思想指導下,他廣泛地從經傳史籍以及其他論著中採集有關忠君、孝宗、事長、守節、治家等內容的格言、訓誡詩、故事等,編成《小學》一書,作為兒童教育用書,廣為流傳,產生了重要影響。再次,首創以《須知》、《學則》的形式來培養兒童道德行為習慣。兒童道德行為習慣的形成有一個從不自覺到逐步自覺的過程。
15歲以後為大學教育。大學教育是在「小學已成之功」基礎上的深化和發展,與小學教育重在「教事」不同,大學教育內容的重點是「教理」,即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大學教育任務也與小學教育不同。小學教育是培養「聖賢坯璞」,大學教育則是在坯璞的基礎上「加光飾」,再進一步精雕細刻,把他們培養成為對國家有用的人才。他寫道:「國家建立學校之官,遍於郡國,蓋所以幸教天下之士,使之知所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而待朝廷之用也。」
在大學教育方法方面,朱熹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積累了許多成功經驗,其中兩點值得注意:
其一,重視自學。他曾對學生說:「書用你自去讀,道理用你自去究索,某隻是做得個引路底人,做得個證明底人,有疑難處同商量而已。」在教師指導下重視學生的自學與研究,確是大學教育中一種重要的方法。
其二,提倡不同學術觀點之間的相互交流。朱熹不囿門戶之見,進行不同學術觀點之間交流的做法,長期以來一直是學術史和教育史上的美談。
朱熹認為,盡管小學和大學是兩個相對獨立的教育階段,具體的任務、內容和方法各不相同,但是,這兩個階段又是有內在聯系的,它們的根本目標是一致的。它們之間的區別只是因教育對象的不同而所作的教育階段的劃分,並不是像「薰蕕冰炭」那樣截然對立。朱熹關於小學和大學教育的見解,反映了人才培養的某些客觀規律,為中國古代教育理論的發展增添了新鮮內容。
三、關於道德教育的思想
道德教育是理學教育的核心,也是朱熹教育思想的重要內容。朱熹十分重視道德教育,主張將道德教育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他說:「德行之於人大矣……土誠知用力於此,則不唯可以修身,而推之可以治人,又可以及夫天下國家。故古之教者,莫不以是為先」。就是說,德行對人有重大意義,不僅可以修身,而且還可以推而廣之去治人、治國。因此,古代的教育者都把道德教育置於優先地位。反之,如果缺乏德行而單純追求知識,人就會像離群的「游騎」,迷失方向,而找不到歸宿。
朱熹關於道德教育的方法,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一)立志
朱熹認為,志是心之所向,對人的成長至為重要。
因此,他要求學者首先應該樹立遠大的志向。「問為學功夫,以何為先?曰:亦不過如前所說,專在人自立志。」人有了遠大的志向,就有了前進的目標,能「一味向前,何患不進」。如果不立志,則目標不明確,前進就沒有動力,「直是無著力處」,他說:「所謂志者,不是將意氣去蓋他人,只是直截要學堯、舜。」又說:「學者大要立志,才學便要做聖人,是也。」
(二)居敬
朱熹強調「居敬」。
他說:「敬字工夫,乃聖門第一義,徹頭徹尾,不可頃刻間斷。」還說:「敬之一字,聖學之所以成始而成終者也。為小學者不由乎此,固無以涵養本原,而謹夫灑掃應對進退之節與夫六藝之教。為大學者不由乎此,亦無以開發聰明,進德修業,而致夫明德新民之功也。」由此可見,「居敬」是朱熹重要的道德修養方法。
(三)存養
所謂「存養」就是「存心養性」的簡稱。
朱熹認為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善性,但同時又有氣質之偏和物慾之蔽。因此,需要用「存養」的功夫,來發揚善性,發明本心。他說:「如今要下工夫,且須端莊存養,獨觀昭曠之原。」從另一方面來說,「存養」又是為了不使本心喪失。「聖賢干言萬語,只要人不失其本心」。「心若不存,一身便無主宰。」同時,從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務來說,「存養」是為了收斂人心,將其安頓在義理上。
(四)省察
「省」是反省,「察」是檢察。「省察」即是經常進行自我反省和檢查的意思。朱熹認為一個人要搞好自身道德修養,就應當「無時不省察」。在他看來「凡人之心,不存則亡,而無不存不亡之時。故一息之傾,不加提省之力,則淪於亡而不自覺。天下之事,不是則非,而無不是不非之處。故一事之微,不加精察之功,則陷於惡而不自知。」因此,為了使人心不「淪於亡」,做事不「陷於惡」,經常進行自我反省和檢查,是必不可少的。朱熹的這一見解,表明他在道德教育中既強調防微杜漸,同時又重視糾失於後。
(五)力行
朱熹十分重視「力行」。
「夫學問豈以他求,不過欲明此理,而力行之耳。」「故聖賢教人,必以窮理為先,而力行以終之。」他所說的「力行」,是要求將學到的倫理道德知識付之於自己的實際行動,轉化為道德行為。朱熹的這些見解,已經觸及到道德認識轉化為道德行動,道德行動接受道德認識的指導,並檢驗道德認識的正確與否等這樣一些道德教育的基本問題。
朱熹的上述見解,反映了道德教育中某些帶規律性的東西,至今仍有可供借鑒之處。
總之,朱熹是中國古代教育史上繼孔丘之後的又一個大教育家。他的教育活動和教育思想,大大地豐富和充實了我國古代教育寶庫,對於我國封建社會後期教育的發展曾產生過重大影響。因此,認真研究朱熹的教育活動和教育思想,不僅是研究宋朝教育的重點,而且也有助於了解元、明、清時期教育的發展。
朱熹的教育思想
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叉仲磚,號晦庵。南宋時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宋代集理之大成者;也是宋以後一住重要的哲學家、影響深遠的教育思想家。
關幹道德修養的主張
1、立志
朱熹認為學者首先要立志,樹立明確高尚的志向。他說:"問為學功夫,以何為先?日:亦不過如前所說,專在人自立志。既知這道理,辦得堅固心,一味向前,何思不進。只思立志不堅,只聽人言語,看人文字,終是無得於已"。又說:"書不記,熟讀可記。義不精,細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無著力處。而今人貪利祿而不貪道義,要作貴人而不要作好人,皆是志不立之病"。
所謂立志,即是樹立要做堯舜或聖賢的目標。"學者大要立志","才學便要做聖人是也","所謂志者,不是將意氣去蓋他人,只是直截要學堯舜"。但一般自暴自棄的人,多半不能樹立做聖賢的明確高尚的目的。他說:"今之學者大概有二病:一以為古聖賢亦只此是了,故不肯做功夫;一則自謂做聖賢不得,不肯做功夫"。自暴的人不屑做聖賢,自棄的人不敢做聖賢,這兩種人都不能立志,所以都不肯做佳養功夫。立志又要勇猛堅決,才會有進步。他說,"學者立志,須教勇猛,自當有進。。何謂勇猛堅決呢?就是如飢思食、渴思飲的態度。所以他又說,"立志要如飢渴立於飲食。才有悠悠便是志不立"。朱熹認為立志要明確高尚、勇猛堅決,這樣就有堅強的信心,何患不進?
2、主敬
程頤曾說:"所謂敬者,主一之謂敬;所謂一者,無適之謂一」。朱熹繼承了程頤的思想,認為主敬包含以下幾個意思 。
第一,所謂主敬,是培養嚴肅的或不放肆的道德態度。朱熹說:"敬是不放肆的意思"。所謂"不放肆",即是嚴肅謹守記禮法的態度。所以他又說,"敬只是收斂來","敬只是此心自做主宰處"。即是把放盪的心收斂起來,做一身的主宰,培養自我支配的能力。
第二,所謂主敬,是培養謹慎小心的道德態度。他說:"敬只是一個畏字"。所謂"畏","如居燒屋之下,如坐漏船之中",可畏"是警惕的態度。
第三,所謂主敬,是培養精神專一或始終一貫的態度。他說:"主一隻是專一"。"敬者守於此而不易之謂","敬是始終一事"。
朱熹是十分重視主敬的工夫的,認為這是培養嚴肅的、謹慎的、一貫的精神態度,貫穿在整個佳養過程的始終的,所以他說「敬字工夫,乃聖門第一義。徹頭徹尾,不可頃刻間斷"。有人間:"敬何以用工"?怎樣做敬的工夫呢?他答道:"只是內無妄思,外無妄動"。這是一句很扼要的話。
所謂"內無妄思",即是念念存天理而去人慾。所謂"外無妄動",即是在容貌、服飾、態度、動作上都要整齊嚴肅,"坐如屍,立如齋,頭容直,目容端,足容重,手容重,口容止,氣容肅,皆敬之目也"。"內無妄思",是潛伏的內心精神生活的控制;"外無妄動",是顯著的外在身體動作的支配。只要能支配身體的動作,便能影響內心和生活;反之亦然。外無妄動,便自然內無妄思;內無妄思,便自然外無妄動。他把這叫做"內外夾持"。他的這種主張,是和他的中華民族主義世界觀及人性論分不開的。他的主敬修養,也吸取了佛教"入定"的因素。他反對不要名教的宗教,卻把名教中含有的宗教的禁慾主義因素在禁錮人們的心靈上,這表現了他的理學教育思想的特點。
3、存養
孟子講過"養心莫善於寡慾"、"操者存舍者亡"的思想。朱熹繼承了孟子的思想,他從"性即理"的思想出發,認為道德修養必須注意把無有不差的"心"存養起來,要收斂其身心,使精神常集中在這里,而勿便失忘。他說,"如今要下工夫,且須端莊存養,獨觀昭曠之原。不須枉費工夫,鑽紙上語。待存養得此昭明洞達,自覺無許多窒礙,焦時方取文字來看,則自然有意味,道理自然透徹,遇事自然迎刃而解,皆無許多病痛"。所謂"存心、養心",是專指心而言。從另一面說,就是不要失忘此心,"心若不存,一身便無主宰","聖賢千言萬語,只要人不失其本心"。
但人的"心"中交雜著物慾和義理,因此朱熹認為"存養"就只要收斂此心,使它都安頓在義理上。"學者為學,未間其知與力行,且要收拾此心,令有個頓放處。若收斂都在義理上安頓,無許多胡思亂想,想久久自於物慾上輕,於義理上重"。所以,有時他把存養和窮理聯系起來:"學者須是培養。今不作培養功夫,如何窮得理。
4、古察
朱熹認為,"只是一人之心,合道理底是天理,徇情慾的是人慾,正當於平分界處理會"。因此,一方面對天理來說,人主張立志、主敬、存養;另一方面對人慾來說,他提出"省察"的工夫。他同意他的學生的看法:"凡人之心,不存則亡,而無不存不亡之時。故一息之頃,不加提省之力,則淪於亡而不自覺"。涵養對省察可以起推進作用,"至於涵養愈熟,則省察愈精矣"。
"省"是反省,"察"是檢察。所謂"省察"的工夫,就是要求學生對人慾之私意在"將發之際"和。己發之後"進行反省和檢察。他說,"謂省察於將發之際者,謂謹立於念慮之始萌也。謂省察於已發之後者,謂審之於言動已見之後也。念慮之萌,固不可不謹;言行之著,亦安得而不察"。
朱熹的"省察"工夫,即"求放心"的工夫。他認為不良環境及一切物慾蒙蔽以至於使精神昏味,本然的善心喪亡,"道心"主宰、支配不了"人心","人心"卻要主宰、支配"道心"。"省察"的工夫,即是隨時清醒、謹慎從事,把違反天理的言行壓抑掉,而且更要窒息這種思想在他們頭腦中任何的萌芽。"省察"本心,揭去昏翳,使心中的"理"永遠保持通明,這就是朱熹道德教育與修養的重要任務
http://www.blog.e.cn/user2/42840/archives/2005/365027.shtml
㈨ 朱熹認為教育的目的和方法是什麼
朱熹認為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明人倫,整頓封建倫理道德。在教育上,朱熹主張應該按人的年齡、心理及理解能力,設小學、大學等各類學校。他還主張教育應該因材施教,循序漸進,熟讀深思。朱熹的教育思想對後世產生了不少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