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法治的道德之維

法治的道德之維

發布時間: 2022-02-07 09:51:28

道德法治區別

法與道德屬於上層建築的不同范疇。法律屬於制度的范疇;而道德則屬於社會意識形態的范疇。法律規范的內容主要是權利與義務,強調兩者的衡態;道德強調對他人、對社會集體履行義務,承擔責任。法律規范的結構是假定、處理和制裁或者說是行為模式和法律後果;而道德規范並沒有具體的制裁措施或者法律後果。法由國家的強制力保證實施;而道德主要憑借社會輿論、人們的內心觀念、宣傳教育以及公共譴責等諸手段。法是按照特定的程序制定的,主要表現為有關國家機關制定的各種規范性文件,或者是特殊判例;而道德通常是潛移默化的。法必然要經歷一個從產生到消亡的過程,它最終將被道德所取代,人們將憑借自我道德觀念來實施自我行為。
道德與法律是社會規范最主要的兩種存在形式,是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兩個范疇。二者的區別至少可歸結為:
1.產生的條件不同。原始社會沒有現代意義上的法律,只有道德規范或宗教禁忌,或者說氏族習慣。法律是在原始社會末期,隨著氏族制度的解體以及 私有制、階級的出現,與國家同時產生的。而道德的產生則與人類社會的形成同步,道德是維系一個社會的最基本的規范體系,沒有道德規范,整個社會就會分崩離 析。
2.表現形式不同。法律是國家制定或認可的一種行為規范,它具有明確的內容,通常要以各種法律淵源的形式表現出來,如國家制定法、習慣法、判例法等。而道德規范的內容存在於人們的意識之中,並通過人們的言行表現出來。它一般不訴諸文字,內容比較原則、抽象、模糊。
3.調整范圍不盡相同。從深度上看,道德不僅調整人們的外部行為,還調整人們的動機和內心活動,它要求人們根據高尚的意圖而行為,要求人們為了 善而去追求善。法律盡管也考慮人們的主觀過錯,但如果沒有違法行為存在,法律並不懲罰主觀過錯本身,即不存在「思想犯」;從廣度上看,由法律調整的,一般 也由道德調整。當然,也有些由法律調整的領域幾乎不包括任何道德判斷,如專門的程序規則、票據的流通規則、政府的組織規則等。在這些領域,法律的指導觀念 是便利與效率,而非道德。
4.作用機制不同。法律是靠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的;而道德主要靠社會輿論和傳統的力量以及人們的自律來維持。
5.內容不同。法律是以權利義務為內容的,一般要求權利義務對等,沒有無權利的義務,也沒有無義務的權利。而道德一般只規定了義務,並不要求對 等的權利。比如說,面對一個落水者,道德要求你有救人的義務,卻未賦予你向其索要報酬的權利。向被救起的落水者索要報酬往往被視為不道德。

㈡ 道德與法治

道德和法治不是對稱概念。道德和法律是對稱概念,德治和法治是專對稱概念。

法律是屬調整個人和社會之間關系的暴力性的行為規范,體現統治階級意志,由國家制定或認可,依靠強制力保證施行。

道德是調整個人和社會之間關系的勸導性的行為規范,通過傳統習俗、社會輿論和內心信念來維系。

1、區別

①法律是強制性的社會規范;道德是非強制性的社會規范。

②法律屬於政治上層建築;道德屬於思想上層建築。

2、聯系

①道德是法律的基礎,良法理應是符合道德的。

②法律是道德的保障,有道德者受到法律保護。

㈢ 論社會主義法治條件下的道德建設 論文3000字左右,求大神給我弄一篇。感謝

依法治國,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實現國版家治理體系和治權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事關我們黨執政興國,事關人民幸福安康,事關黨和國家長治久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必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我國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定性階段,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國際形勢復雜多變,我們黨面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風險挑戰之多前所未有,依法治國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我們黨要更好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更好維護和運用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更好統籌社會力量、平衡社會利益、調節社會關系、規范社會行為,使我國社會在深刻變革中既生機勃勃又井然有序,實現經濟發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會公正、生態良好,實現我國和平發展的戰略目標,必須更好發揮法治的引領和規范作用

㈣ 如何增強法治的道德底蘊

一是依法辦事,履行法律法規義務。基層工作與群眾接觸最深、最久、最直接,應在工作中多思考總結經驗,從方便群眾、幫助群眾、服務群眾入手,讓群眾生活工作更便捷,表達訴求更暢通,切實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
二是普及憲法法律,為實現全民守法助力。作為基層群眾服務組織,應該加大憲法法律宣傳力度,多開展讓群眾寓教於樂、喜聞樂見的宣傳方式,引導群眾學法守法用法,依法履行義務和保障權利,讓每個人都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
三是樹立法治信仰,法治作為社會層面的一個基本要求,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內容之一。法治信仰,就像一座燈塔,若塔倒燈熄,就會讓人迷失;道德支撐,如同一道堤防,若崩潰滑坡,就會失去底線。因此,作為基層幹部一定要妥善處理各種矛盾,切實維護好職工群眾的合法權益,從而讓他們切實感受到法治的作用,提升幸福感,促進社會和諧。
四是完善司法管理體制和權力運行機制,提高司法公信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築牢法治信仰的社會根基。同時,也要堅持「法治」「德治」兩手抓,加強公民道德建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法治的道德底蘊。
因此,我們基層黨員幹部應帶頭學法、尊法、信法、守法、用法, 必須受到黨規黨章的制度性約束,必須模範遵守憲法和法律,為全體人民樹立標桿。並努力讓每一個公民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

㈤ 公民道德素質與法治意識之間有什麼關系

法治必然以合道德性為前提,法治精神必然以倫理價值為導向。

道德為塑造法治精神提供倫理基礎。法治與法制的重要區別在於,法治具有道德維度。在法制層面,法所展現的是工具性價值。法有善法與惡法之分,法制一旦失去價值方向,向惡法轉變,就會對社會造成嚴重損害。

法治與道德分屬不同領域,但二者如影隨形、彼此吸納。這就決定著法治精神具有道德的特質。法治精神中有為人們普遍認同的價值觀念,如對生命的敬畏,對平等、自由、公正的期待,等等。這些價值觀念賦予法治精神以某種普遍性。

惟其如此,人們才能對存在於不同歷史時期、社會體制中的法律進行道德判斷和評價,才能高舉法治的火炬走向未來。同時,不同文化語境和歷史傳統中形成的道德具有獨特的內涵,法治精神在不同文化體系中也表現出不同的內容。

(5)法治的道德之維擴展閱讀:

道德文化、道德體系影響著人們的行為方式,進而形成相應的風俗、習慣。它們為人們帶來日常生活的道德體驗,並從中孕育道德情感。道德情感的產生機制也是法治精神培育的心理機制。人們只有在道德認知與道德情感的共同作用下,才能建立和強化法治信念。

法治信念是對法治所含價值觀高度認同的心理機制,它能夠激發人們以法治觀念指導和規范行為。因此,圍繞法治精神展開道德教育、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人們的社會生活與道德實踐,是提高法治認知、深化法治情感、堅定法治信念的必然選擇。

道德為推進法治實踐提供內在驅動。法治精神的實踐可分為執法與守法兩個方面。將法治精神貫穿於執法過程,要求執法者必須依法行政、服從法治權威,彰顯社會主流價值,實現程序正義與實質正義的統一。能否在執法中彰顯法治精神,最終取決於執法者的道德操守和價值選擇。

執法包含對法律條文的理解、遵循和應用,執法者不可避免地受到自我意識和主觀意願的影響。只有執法者樹立正確價值觀念、心懷道德良知,才能在執法過程中排除私慾干擾,抵禦外界誘惑,消除歧視與偏見,確保執法的正義性。

㈥ 道德與法治小論文怎麼寫

道德是法治的基礎,良好的道德教育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素養,完善的法治教育是社會和諧的重要保障。接下來小編為你帶來情與法的評判觀後感範文,希望對你有幫助。
我院組織全院師生觀看《道德與法制》節目,讓我深有體會。
雖然只看了兩個小時,但卻從中學到了很多。現在,覺得道德永遠都是必須的,人只為人,就在於有道德,沒有道德的人就會變成獸。
只有道德,人就會變成神。人不能變成獸也變不成神,所以人不能沒有道德,也不能只講道德。真正高尚的道德只是一鍾理想境界。這種境界值得追求,也應該追求。再總有求之不得和追之不及的時候,也總有達不到這個境界的人。而且人數也還不少,因此所謂道德高尚,必須提倡,也只能提倡。不能苛求,既然無法苛求每個人都道德高尚。
那麼,社會和政治,生活中的,不道德行為和犯罪行為。就不能提倡。
依靠道德風尚的提倡來消除,只能依靠制度和法律來防範,我們通常說:「反腐倡廉」就是充分意識到廉政要靠道德來提倡,腐-敗卻只能靠法律來鏟除。
所以沒有亘古不變的永恆道德與法律,今天的社會,代表不同利益的統治集團仍然存在,但是他們代表的階級利益是根本不同或者是對應的,不聽的統制集團各有各的階級利益,以及與其相適應的道德,法律是意志的具體化,而道德當然屬於意志范疇,那麼,法律當然反應統治階級的道德觀。
當代的大學生應提高對道德與法制的認識,努力成為一個「四有」青年,做一個對社會中一個高素質人才,就要從現在開始,注意加強修養,磨練意志,砥礪品格,培養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與法律素質。
聽了「道德與法」報告,我對道德與法知識了解多了,感觸頗深。
在當今社會中,人們難免會遇到法與理、法與情、違背道德的沖突與事件,可人們究竟該何去何從呢?使用違規葯品致使眾多兒童普患「怪病」,這啟示我們要增強法律意識,提高職業道德;也應該學習職業道德意識和職業活動中的法律意識;國家機關及公職人員要積極貫徹執行國家制定的各項法律,保證少年兒童健康快樂地成長。
「毒針」進校園啟示我們要珍愛生命。我們作為21世紀的新青年應努力學習和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識,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不能讓「毒針」再次進入校園。我們只有了解法律法規,又了解法律原理原則等,才能更好地領會法律精神,養成法律思維,運用法律武器來思考和處理各種法律問題。
看了「幸福生活」這個短片,我想到我們應該自覺維護自身利益,但不得損害他人利益和破壞他人生活。
我們身為一名大學生,要充分認識法律規范在人們生活中的作用,正確把握公共生活中的主要法律規范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內容,自覺遵守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規范,提升自身文明素質,積極維護社會公共秩序,促進社會主義法制國家建設。我們要樹立並提高公共的法律意識,身體力行,從小事做起,從身邊做起,從自己做起,加強法律修養,才能在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與和諧社會建設中做一個知法懂法守法的合法公民。
我們正處青年,青年時期可塑性大,是人生的起步階段,是品德養成的關鍵時期。我們應該注重思想道德修養,努力樹立正確世界觀、價值觀以及法律觀,對社會發展將產生長遠作用。

㈦ 《道德與法治》「道德」和「法冶"分別是什麼意思

道德: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 。道德通過社會的或一定階級的輿論對社會生活起約束作用 。

法治:是人類社會進入現代文明的重要標志。法治是人類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現代社會的一個基本框架。

《道德與法治》共18冊,其中小學12冊,教材內容依據與兒童生活的緊密程度,由近及遠地安排了六大生活領域,同一生活領域內,按照學習難度的不同,採用螺旋上升的編排方式;初中6冊,圍繞個人、家庭、學校、社會、國家、世界展開編排。

(7)法治的道德之維擴展閱讀

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道德觀念,沒有任何一種道德是永恆不變的。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類的道德觀念是受到後天的宣傳教育及社會輿論的長期影響而逐漸形成的。這是一種道德相對主義,與之相反的主張則稱為道德絕對主義。道德很多時候跟良心一起談及,良心是指自覺遵從主流道德規范的心理意識。

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才是真正的依法;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進,才是真正的法治。無論是經濟改革還是政治改革,法治都可謂先行者,對於法治的重要性,可以說怎麼強調都不為過。

熱點內容
上海對外經貿法學調劑 發布:2025-02-06 18:04:15 瀏覽:464
公司會議紀要法律效力 發布:2025-02-06 17:55:50 瀏覽:966
法治限制黨 發布:2025-02-06 17:53:18 瀏覽:680
勞動法非定時工作制 發布:2025-02-06 17:25:21 瀏覽:638
民法自然年 發布:2025-02-06 16:22:48 瀏覽:542
遼陽司法所 發布:2025-02-06 15:42:18 瀏覽:62
僱傭律師 發布:2025-02-06 15:30:25 瀏覽:278
刑事訴訟法第151條具體內容 發布:2025-02-06 15:09:35 瀏覽:271
法考界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教主 發布:2025-02-06 15:08:22 瀏覽:724
勞動法福建哺乳期 發布:2025-02-06 14:58:58 瀏覽: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