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威遠
Ⅰ 名人對三國演義中曹操諸葛亮的稱贊語
曹操
史書評價
陳壽《三國志》:「漢末,天下大亂,雄豪並起,而袁紹虎視四州,強盛莫敵。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 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48]
王沈《魏書》:「太祖御軍三十餘年,手不舍書。書則講武策,夜則思經傳。登高必賦,及造新詩,被之管弦,皆成樂章。」
歷代評價
李瓚:時將亂矣,天下英雄無過曹操。[49]
鮑信:夫略不世出,能總英雄以撥亂反正者,君也。[50]
涼茂:曹公憂國家之危敗,愍百姓之苦毒,率義兵為天下誅殘賊,功高而德廣,可謂無二矣。[51]
孫權:其惟殺伐小為過差,離間人骨肉以為酷耳,御將自古少有。[52]
孫楚:太祖承運,神武應期,征討暴亂,克寧區夏;協建靈符,天命既集,遂廓弘基,奄有魏域。[53]
陸機:接皇漢之末緒,值王途之多違,佇重淵以育鱗,撫慶雲而遐飛。運神道以載德,乘靈風而扇威。摧群雄而電擊,舉勍敵其如遺。指八極以遠略,必翦焉而後綏。釐三才之缺典,啟天地之禁闈。舉修網之絕紀,紐大音之解徽。掃雲物以貞觀,要萬途而來歸。丕大德以宏覆,援日月而齊輝。濟元功於九有,固舉世之所推。[54]
潘安:魏武赫以霆震,奉義辭以伐叛,彼雖眾其焉用,故制勝於廟算。[55]
劉淵:大丈夫當為漢高、魏武,呼韓邪何足效哉![56]
王導:昔魏武,達政之主也;荀文若,功臣之最也。[57]
裴松之:魏太祖機變無方,略不世出。[48]
垣榮祖:昔曹操、曹丕上馬橫槊,下馬談論,此於天下可不負飲矣![58]
鍾嶸:曹公古直,甚有悲涼之句。
李世民:帝以雄武之姿,常艱難之運。棟梁之任,同乎曩時;匡正之功,異乎往代。[59-60]
王勃:魏武用兵,彷彿孫吳。臨敵制奇,鮮有喪敗,故能東禽狡布,北走強袁,破黃巾於壽張,斬眭固於射犬。援戈北指,蹋頓懸顱;擁旆南臨,劉琮束手。振威烈而清中夏,挾天子以令諸侯,信超然之雄傑矣。[61]
魏元忠:魏武之綱神冠絕,猶依法孫、吳,假有項籍之氣,袁紹之基,而皆泯智任情,終以破滅,何況復出其下哉![62]
朱敬則:①觀曹公明銳權略,神變不窮,兵折而意不衰,在危而聽不惑,臨事決機,舉無遺悔,近古以來,未之有也。[63] ②昔魏太祖兵鋒無敵,神機獨行,大戰五十六,九州靜七八,百姓與能,天下慕德,猶且翼戴弱主,尊獎漢室。
趙蕤:運籌演謀,鞭撻宇內,北破袁紹,南虜劉琮,東舉公孫康,西夷張魯,九州百郡,十並其八,志績未究,中世而殞。[64]
張說:君不見魏武草創爭天祿,群雄睚眥相馳逐。晝攜壯士破堅陣,夜接詞人賦華屋。都邑繚繞西山陽,桑榆汗漫漳河曲。城郭為墟人代改,但有西園明月在。鄴傍高冢多貴臣,娥眉曼睩共灰塵。試上銅台歌舞處,唯有秋風愁殺人。[65]
張鼎:君不見漢家失統三靈變,魏武爭雄六龍戰。盪海吞江制中國,回天運斗應南面。隱隱都城紫陌開,迢迢分野黃星見。流年不駐漳河水,明月俄終鄴國宴。文章猶入管弦新,帷座空銷狐兔塵。可惜望陵歌舞處,松風四面暮愁人。[65]
穆修:惟帝之雄,使天濟其勇尚延數年之位,豈強吳、庸蜀之不平![66]
司馬光:王知人善察,難眩以偽。識拔奇才,不拘微賤,隨能任使,皆獲其用。與敵對陳,意思安閑,如不欲戰然;及至決機乘勝,氣勢盈溢。勛勞宜賞,不吝千金;無功望施,分豪不與。用法峻急,有犯必戮,或對之流涕,然終無所赦。雅性節儉,不好華麗。故能芟刈群雄,幾平海內。[67]
何去非:①曹公逡巡獨以其智起而應之,奮盈萬之旅,北摧袁紹而定燕、冀;合三縣之眾,東擒呂布而收濟袞;蹙袁術於淮左,彷徨無歸,遂以奔死。而曹公智畫之出,常若有餘,而不少困。彼之所謂勢與勇者,一旦潰敗,皆不勝支。然後天下始服曹公之為無敵,而以袁、呂為不足恃也。至於彼之任勢與力,及夫各挾智勇之不全者,亦皆知曹公之獨以智強而未易敵也,故常內憚而共蹙之。[68] ②言兵無若孫武,用兵無若韓信、曹公。[69]
蘇洵:項籍有取天下之才,而無取天下之慮;曹操有取天下之慮,而無取天下之量;玄德有取天下之量,而無取天下之才。[70]
王安石:青山如浪入漳州,銅雀台西八九丘。螻蟻往還空壟畝,騏驎埋沒幾春秋。功名蓋世知誰是,氣力回天到此休。何必地中余故物,魏公諸子分衣裘。[71]
洪皓:長笑袁本初,妄意清君側。垂頭返官渡,奇禍憐幕客。曹公走熙尚,氣欲陵韓白。欺取計已成,軍容漫輝赫。跨漳築大城,勞民屈群策,北雖破烏丸,南亦困赤壁。八荒思並吞,二國盡勍敵。四陵寄遺恨,講武存陳跡。雉堞逐塵飛,濁流深莫測。回首銅雀台,鼓吹喧黽蟈。[72]
鍾惺:鄴則鄴城水漳水,定有異人從此起。雄謀韻事與文心,君臣兄弟而父子。英雄未有俗胸中,出沒豈隨人眼底?功首罪魁非兩人,遺臭流芳本一身。文章有神霸有氣,豈能苟爾化為群?橫流築台距太行,氣與理勢相低昂。安有斯人不作逆,小不為霸大不王?霸王降作兒女鳴,無可奈何中不平。向帳明知非有益,分香未可謂無情。嗚呼!古人作事無巨細,寂寞豪華皆有意。書生輕議冢中人,冢中笑爾書生氣![73]
張溥:①孟德御軍三十餘年,手不舍書,兼草書亞崔張,音樂比桓蔡,圍棋埒王郭,復好養性,解方葯,周公所謂多材多藝,孟德誠有之。②漢末名人,文有孔融,武有呂布,孟德實兼其長。[74]
《三國志通俗演義》:雄哉魏太祖,天下掃狼煙。動靜皆存智,高低善用賢。長驅百萬眾,親注《十三篇》。豪傑同時起,誰人敢贈鞭?[75]
陳祚明:孟德天分甚高,因緣所至,成此功業。
黃摩西:魏武雄才大略,草創英雄中,亦當占上座;雖好用權謀,然從古英雄,豈有全不用權謀而成事者?
魯迅:曹操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我雖不是曹操一黨,但無論如何,總是非常佩服他。
毛澤東:①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軍事家,也是個了不起的詩人…曹操統一中國北方,創立魏國。他改革了東漢的許多惡政,抑制豪強,發展生產,實行屯田制,還督促開荒,推行法治,提倡節儉,使遭受大破壞的社會開始穩定、恢復、發展。[76-77] ②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島外打魚船。一片汪洋都不見,知向誰邊?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78]
範文瀾:他是撥亂世的英雄,所以表現在文學上,悲涼慷慨,氣魄雄豪。
《劍橋中國秦漢史》:給予漢王朝的致命一擊卻留給了中國歷史上最引人注目的人物之一的曹操。曹操出身微賤,是大詩人、大戰略家,也是現實主義的政治思想家;他反對儒家的禮儀和道德束縛。
諸葛亮
漢末三國
司馬徽:「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卧龍、鳳雛。」
劉備:「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孫權:「丞相受遺輔政,國富刑清,雖伊尹格於皇天,周公光於四表,無以遠過。」「諸葛丞相德威遠著,翼戴本國,典戎在外,信感陰陽,誠動天地,重復結盟,廣誠約誓,使東西士民咸共聞知。」
孟獲:「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
賈詡:「諸葛亮善治國。」[30]
劉曄:「諸葛亮明於治而為相。」[31]
楊洪:「西土咸服諸葛亮能盡時人之器用也。」
馬良:「尊兄應期贊世,配業光國,魄兆遠矣。夫變用雅慮,審貴垂明,於以簡才,宜適其時。若乃和光悅遠,邁德天壤,使時閉於聽,世服於道,齊高妙之音,正鄭、衛之聲,並利於事,無相奪倫,此乃管弦之至,牙、曠之調也。」
張裔:「公賞不遺遠,罰不阿近,爵不可以無功取,刑不可以貴勢免,此賢愚之所以僉忘其身者也。」
司馬懿:「真乃天下奇才也!」「亮慮多決少。」「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32]
楊戲:「忠武英高,獻策江濱,攀吳連蜀,權我世真。受遺阿衡,整武齊文,敷陳德教,理物移風,賢愚競心,僉忘其身。誕靜邦內,四裔以綏,屢臨敵庭,實耀其威,研精大國,恨於未夷。」
習隆、向充:「況亮德范遐邇,勛蓋季世。」
劉禪:「惟君體資文武,明睿篤誠,受遺託孤,匡輔朕躬,繼絕興微,志存靖亂;爰整六師,無歲不征,神武赫然,威鎮八荒,將建殊功於季漢,參伊、周之巨勛。如何不弔,事臨垂克,遘疾隕喪!朕用傷悼,肝心若裂。夫崇德序功,紀行命謚,所以光昭將來,刊載不朽。今使使持節左中郎將杜瓊,贈君丞相武鄉侯印綬,謚君為忠武侯。魂而有靈,嘉茲寵榮。嗚呼哀哉!嗚呼哀哉!」
張悌:「諸葛、司馬二相,遭值際會,託身明主,或收功於蜀漢,或冊名於伊、洛。丕、備既沒,後嗣繼統,各受保阿之任,輔翼幼主,不負然諾之誠,亦一國之宗臣,霸王之賢佐也。」
兩晉南北朝
陳壽:「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游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 之內,咸畏 而愛之,刑政雖峻 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 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28]
傅玄:「諸葛亮誠一時之異人也。治國有分,御軍有法,積功興業,事得其機,入無餘力,出有餘糧,知蜀本弱而危。故持重以鎮之。」
袁准:「行法嚴而國人悅服,用民盡其力而下不怨。及其兵出入如賓,行不寇,芻蕘者不獵,如在國中。其用兵也,止如山,進退如風,兵出之日,天下震動,而人心不憂。亮死至今數十年,國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孔子曰『雍也可使南面』,諸葛亮有焉。」
司馬炎:「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輔,豈有今日之勞乎!」
郭沖:「亮權智英略,有逾管﹑晏,功業未濟,論者惑焉,條亮五事隱沒不聞於世者,寶等亦不能復難。扶風王慨然善沖。」
張輔:「諸葛孔明達治知變,殆王佐之才。」[33]
常璩:「治國以禮民無怨聲,不濫用私刑,沒尚有餘泣。」
王羲之:「荀、葛各一國佐命宗臣,觀其轍跡,實奇士也。然荀獲譏於憂卒,意長恨恨,謂其弘濟之心,宜被大道;諸葛經國達治無間然,處事而無玷累,獲全名於數代。至於建鼎足之勢,未能忘已,所謂命世大才,以天下為心者,容得爾乎?」[34]
崔浩:「夫亮之相劉備,當九州鼎沸之會,英雄奮發之時,君臣相得,魚水為喻,而不能與曹氏爭天下,委棄荊州,退入巴蜀,誘奪劉璋,偽連孫氏,守窮踦?區之地,僣號邊夷之間。此策之下者,可與趙他為偶,而以為管蕭之亞匹,不亦過乎?謂壽貶亮非為失實。且亮既據蜀,恃山嶮之固,不達時宜,弗量勢力。嚴威切法,控勒蜀人;矜才負能,高自矯舉。欲以邊夷之眾抗衡上國。出兵隴右,再攻祁山,一攻陳倉,疏遲失會,摧衄而反;後入秦川,不復攻城,更求野戰。魏人知其意,閉壘堅守,以不戰屈之。知窮勢盡,憤結攻中,發病而死。由是言之,豈合古之善將見可而進,知難而退者乎?」[35]
隋唐兩宋
王通:「若諸葛亮不死,則禮樂大興。」
王勃:「於是諸葛適在軍中,向令帷幄有謀,軍容宿練,包左車之際,運田單之奇,曹懸兵數千,夜行三百。軸重不相繼,聲援不相聞,可不一戰而禽也?坐以十萬之眾,而無一矢之備,何異驅犬羊之群,餌豺虎之口?故知應變將略,非武侯所長,斯言近矣。」[36]
杜黃裳:「然事有綱領小大,當務知其遠者大者;至如簿書訟獄,百吏能否,本非人主所自任也。昔秦始皇自程決事,見嗤前代;諸葛亮王霸之佐,二十罰以上皆自省之,亦為敵國所誚,知不久堪;魏明帝欲省尚書擬事,陳矯言其不可;隋文帝日旰聽政,令衛士傳餐,文皇帝亦笑其煩察。為人主之體固不可代下司職,但擇人委任,責其成效,賞罰必信,誰不盡心。」[37]
杜牧:「周有齊太公,秦有王翦,兩漢有韓信、趙充國、耿恭、虞詡、段熲,魏有司馬懿,吳有周瑜,蜀有諸葛武侯,晉有羊祜、杜公元凱,梁有韋睿,元魏有崔浩,周有韋孝寬,隋有楊素,國朝有李靖、李勣、裴行儉、郭元振。如此人者,當此一時,其所出計畫,皆考古校今,奇秘長遠,策先定於內,功後成於外。」[38]
孫樵:「武侯死殆五百載,迄今梁漢之民,歌道遺烈,廟而祭者如在,其愛於民如此而久也。」
尚馳:「至令官書廟食,成不刊之典,一山之內,每有風行草動,狀帶威神,若歲大旱,邦人禱之,能為雲為雨,是謂存與沒人皆福利,生死古今一也。死而不朽,反貴於生。」
呂溫:「大勛未集,天奪其魄。至誠無忘,炳在日月,烈氣不散。長為雷雨。」
何去非:」孔明有立功之志,而無成功之量;有合眾之仁,而元用眾之智。故嘗數動其眾而亟於立功。功每不就,而眾已疲。此孔明失於所以用蜀也。「[39]
聶文豹:「古今論孔明者,莫不以忠義許之。然余兄文龍,嘗考其顛末,以為孔明之才,謂之識時務則可,謂之明大義,則未也。謂之忠於劉備則可,謂忠之於漢室則未也。」[40]
蘇軾:「密如神鬼,疾如風雷。進不可當,退不可追。晝不可攻,夜不可襲。多不可敵,少不可欺。前後應會,左右指揮。移五行之性,變四時之令。人也?神也?仙也?吾不知之,真卧龍也!」
戴少望:「有仁人君子之心者,未必有英雄豪傑之才;有英雄豪傑之才者,未必有忠臣義士之節;三者,世人之所難全也。全之者,其惟諸葛亮乎!」[41]
洪邁:「諸葛孔明千載人,其用兵行師,皆本於仁義節制,自三代以降,未之有也。」[39]
章如愚:」至於三國,各自據其土而成鼎峙之勢,亦諸人之力也。故在魏,則荀攸、賈詡之算無遺策,郭嘉、劉曄之才策謀畧,管寧之淵雅高尚,毛玠之典選清正;在吳,則周瑜、魯肅之儔入為腹心,出為股肱,甘寧、凌統之徒奮其威,黃蓋、蔣欽之屬宣其力;在蜀,則諸葛孔明之長於治國,費禕、董允之志慮忠純,向寵之性行均淑,皆一時之人傑也。「[42]
陳亮:「孔明之治蜀,王者之治也。」「孔明,伊周之徒也。」
元明清
劉祁:「已而諸豪割據,士大夫各欲擇主立功名,如荀攸、賈詡、程昱、郭嘉、諸葛亮、龐統、魯肅、周瑜之徒,爭以智能自效。」[43]
陳元靚:「德圖王,卧龍徐起。北伐南征,渭濱瀘水。周旋兩朝,勤勞一紀。星墮中軍,英雄巳矣 。」[44]
努爾哈赤:「人臣身秉國釣,因循從事,不能申明教令,誡諭君下,則無知之民,罹於法者必多。若各盡厥職,明法度,以訓國人,使不罹於刑戮,則君心嘉悅,眷顧日隆,如所謂皋陶、伊尹、周公、諸葛亮、魏徵諸臣生膺顯爵,沒垂令聞,斯於臣職為無負耳!」[45]
陳子龍:「自漢以後,文武漸分,然猶有虞詡、諸葛亮、周瑜、陸遜、司馬懿、羊祜、杜預、溫嶠、謝玄、韋睿、崔浩、李靖、裴行儉、郭元振、裴度、李德裕、韓琦、李綱、虞允文之徒奮策儒素建功閫外,為時宗臣。彼豈必有摶虎之力,射鵰之技哉?不過深明古今之事,能決機宜之便耳。」[46]
康熙帝:「諸葛亮雲:『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人臣者,惟諸葛亮能如此耳。」
屈大均:「漢唐以來善兵者率多書生,若張良、趙充國、鄧禹、馬援、諸葛孔明、周瑜、魯肅、杜預、李靖、虞允文之流,莫不沉酣六經,翩翩文雅,其出奇制勝如風雨之飄忽,如鬼神之變怪。」[47]
乾隆帝:」諸葛孔明為三代以下第一流人物,約其生平,亦曰公忠二字而已。公故無我,忠故無私,無我無私,然後志氣清明而經綸中理。「[39]
馬允剛:「兩漢以來無雙士、三代而後第一人。」
曾國藩:」公以丞相而兼元帥,凡宮中府中以及營中之事,無不兼綜,舉郭、費、董三人治宮中之事,舉向寵治營中之事,殆皆指留守成都者言之。其府中之事,則公所自治,百司庶政,皆公在軍中親為裁決焉。「[48]
近現代
孫中山:「諸葛亮很有才能,所以在西蜀能夠成立很好的政府,並且能夠六齣祁山去北伐,和吳魏鼎足而三。」
毛澤東:」其始誤於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敗。「[49]
錢穆:「有一諸葛,已可使三國照耀後世,一如兩漢。」
Ⅱ 歷史上那個哲學學說提到了關於法和情的協調問題,或類似、相關問題
中國古代法的幾個基本問題述評-免費論文
中國古代法的幾個基本問題述評 李愛斌 關於中國古代法的基本理論,古代學者和政治家有著不少的論述。綜合這些論述,或許能更接近地勾勒出我國古代法的真實,辨析出我國法治早期時代的一些歷史和特點。 一、法的產生—「民眾而姦邪生,故立法制為度量以禁之」 先秦的學者認為,在國家和法律沒有產生之前,遠古的中國社會「天下之亂,若禽獸然」。商秧說,「民眾而姦邪生,故立法制為度量以禁之。是故有君臣之義,五官之分,法制之禁」。百姓多了,不免產生姦邪,於是,作為度量姦邪、禁絕姦邪的法製得以產生。墨子分析說,天下之所以亂,其原因在於沒有「政長」。於是選出天子,置立三公,劃分「萬國」,分立國君,置立政長。實際上是以地域劃分國家,建立國家機構,實施國家統治。 滿清入關前,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法律。入關後,「人民既眾,情偽多端。每遇奏讞,輕重出入,(世祖)頗煩擬議」。世祖福臨命人制定了《大清律集解附例》。 從這些記述中可以看出,1、中國古代法律產生的根本原因是「民眾而姦邪生」、「人民既眾,情偽多端」。正是治理天下混亂的需要促成了法律的產生;2、法律的制定和實施的動力來自於統治者,並且是統治者(聖人)建立不世功勛,基本安定天下之後。這些聖人憑借自己極大的權威和功業,為了鞏固和穩定統治,開始重視法制的作用,進而發政令、製法律,推行法制。 二、法的地位、作用—「以法治國,則舉措而已」 中國古代法律只是「主」、「上」統治天下、管理百姓的一種工具和手段。它是用來管別人的,服務於君主統治,服從於君主意志的。在齊國變法的管仲說,「法者,上之所以一民使下也」;「法律政令者,吏民規矩繩墨也」;;「以法治國,則舉措而已」。法設之於官府,甚至不讓百姓知道。鄭國子產鑄鼎公布法律,引起包括孔子在內的不少人的反對。 中國古代知識分子也認識到,法有其缺點,不是萬能的。司馬遷說,「法家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則親親尊尊之恩絕矣。可以行一時之計,而不可長用也,故曰嚴而少恩」。法同樣是一把雙刃劍,並不是單單憑法就可以解決所有問題的。在秦嬴政之前,商鞅、吳起變法,一方面使國家強盛,另一方面自己落了個悲慘的下場(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韓非的學說甚至還沒有被秦嬴政實施,就被讒言害死)。秦嬴政採用韓非的法律思想治國,征服了六國,建立了中央集權的統一國家。但是,因為過於依賴法制,苛刑峻法,很快就滅亡了。鑒於秦的教訓,漢初用黃老學說無為而治以休養生息。自漢武帝之後,德主刑輔成為歷代統治思想,法律站在了輔助性的地位上經久不變。 一切法都是經濟利益的反映。法律,就是利益的保護和分配,使矛盾和斗爭的統治者制定法律,體現了他們的經濟利益和其他利益。在法律中,他們享有種種特權,如「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可以贖金抵罪等等。而一旦實施中,觸及了他們的利益和意志,他們就利用手中的權勢和影響,加以制止和阻礙。於是出現「法之不行,自上亂之」的情形,結果施行法制者往往身敗名裂。 三、禮法關系—「相輔而行,不可缺一」 最初的「禮」,原是人們供奉鬼神的一種習俗。禮逐漸由祭祀儀式發展成調整人們社會關系的行為准則。隨著社會的發展,禮逐步完善詳備,成為兼容並包的龐大的體系。《漢書*禮樂志》敘述得較為詳細:「人性有男女之情,妒忌之別,為制婚姻之禮;有交接長幼之序,為制鄉飲之禮;有哀死思遠之情,為制喪祭之禮;有尊尊敬上之心,為制朝覲之禮。… 從治國的角度看,禮與法有著相似的起源、作用和地位。他們相輔相成,共同維護著統治者的利益和統治秩序。張岱年、魏長海說,荀子「既不同意只講禮治、德治,不講法治;也不同意只講法治,不講禮治、德治。荀況注重禮法的主張,兼采儒法兩家政治理論之長,糾正儒法兩家之短,這是從總結戰國時期的歷史經驗中獲得的。到清末宣統元年,江蘇提學使勞乃宣上書言,「且夫國之有刑,所以弼教,一國之民有不遵禮教者,以刑齊之。所謂禮防未然,刑禁已然,相輔而行,不可缺一者也」。 關於禮法關系,當代學者楊鶴皋有一段總結性的敘述:在戰國之前,法在內容上與「禮」相通,指對人們進行引導和禁止的條文規定;在使用上與「刑」同義,指表現為傷害體膚的懲罰規定和措施。戰國之後,隨著成文法的制定公布和變法的開展,禮與法日益對立,法與刑逐漸區分。在內容上,法將傳統道德、習慣以及個人的言論等排除在外,專指由君主和官府頒布的命令,從而有別於禮。需要補充的是,法與刑雖然形式上分開了,但他們仍然有著共同的目的和作用,仍然共同為統治秩序的維護而服務。 四、德法關系—「國之有刑,所以弼教」 秦朝滅亡的教訓,使得後代治國者不得不進行反思。漢初董仲舒認為, 「王者承天意以從事,故務德教而省刑罰。刑罰不可任以治世,猶陰之不可任以成歲也。今廢先王之德教,獨用執法之吏治民,而欲德化被四海,故難成也。是故古之王者莫不以教化為大務,立大學以教於國,設庠序以化於邑。教化已明,習俗已成,天下嘗無一人之獄矣」。他重視儒教的傳統,開始強調德在治國方略中的主導地位,並逐漸被統治者所採納。劉向說得更為明白,「且教化,所恃以為治也,刑法所以助治也」。 到了唐代,「德禮為政教之本,刑罰為政教之用」逐漸成為治國的共識。唐太宗在總結歷史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為國之道,必須撫之以仁義,示之以威信」的主張,就是推行德治,施刑罰。比較正確地處理了德與法的關系。唐太宗認為,這兩者的完美結合,可以移風易俗,由亂至治。他諄諄告誡大臣們應「以仁為宗,以刑為助」。為避免重蹈亡秦和亡隋嚴刑峻法的覆轍,他認為必須廢除嚴刑苛法。因而,太宗時修訂的法律比隋朝時「削煩去蠹,變重為輕」。太宗雖然提倡德法兼用,但他也看到了在維護封建統治過程中刑罰的必不可少。(參見王德明:《唐太宗的「德治」思想》)。 到元代官修《宋史》時,這種思想仍是正統。《宋史*刑法》解釋《書》中「士制百姓於刑之中,以教祗德」這句話說,「言刑以弼教,使之畏威遠罪,導以之善爾。唐、虞之治,固不能廢刑也。惟禮以防之,有弗及,則刑以輔之而已。 從理論上、認識上說,德主刑輔是正確的、甚至是切中時弊的。但在實踐中,德,更多強調的是官吏自身的約束力,由官吏本身的道德修養、能力水平而確定,沒有一種廣泛的、全方位、強有力的監督制約,因而不可避免地產生暗箱操作和腐敗政治。事實上,即使歷史上法律森嚴、具體而完備的時代,官員的自由裁量權也是非常大的,甚至靠官員自己的聰明才智、關系網顛倒黑白、一手遮天。 總之,中國古代社會中,先有強人政治,建立國家,然後產生法律。法律作為治理百姓的工具之一,作為德治的輔助手段而存在。這種思想在中國幾千年的古代歷史發展中占著主導地位。它的經濟基礎是封閉的、不發達的,沒有自由競爭經濟發展的內在驅動力,只是一種自上而下的外在推動,歸根到底要視統治者的重視程度、認識甚至興趣而發展。它沒有民主的政治傳統,是強權政治的組成成分。法、法的學說直接產生於並掌握在統治者一個階層——「士」手中。他們熱衷於為統治所用,創立學說,實行法治,一切都取之於、服務於統治百姓的需要。因而,不可能代表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他們共同的出發點和本質特徵就是治民、愚民。法治是公平文明正義的體現。講法治的時期,社會就安定、政治就清明、秩序就穩定,但實踐中往往不能長久。因為它是統治的附庸、皇帝的侍臣、政治的工具。它的推行依然靠「勢」、「術」,沒有勢無法施行法治,而且法治其實就是一種術 ,遇到權勢往往就駐足不前、甚至「禮崩樂壞」。
Ⅲ 企業是從事生產、流通、服務等經濟活動,以生產或服務滿足社會需要,實行自主經營、獨立核算、依法設立的
(1)①制定正確的經營戰略。該公司堅持以「產品、價格、服務」為版中心的發展戰略 ,「先權人後企」的發展理念,與供應商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體現了這一點。 (3分)
②形成自己的競爭優勢。該公司建立自有快遞公司,提高庫存周轉率,節約了成本,從而提升了公司的競爭力。(3分) ③注重誠信經營,搞好售後服務,樹立良好的信譽和形象。該公司成立誠信聯盟,推出了「價格保護」、「延保服務」等舉措,解決消費者的後顧之憂體現了這一點。(3分) ④注重規模效益,開拓新市場。材料中該公司獲得融資,收購國外服飾網上購物商城,取得其國際品牌和供應渠道,從3G產品擴張到傳統百貨體現了這一點。(3分) (2)①國家角度:完善安全領域的法律法規,加強安全宣傳教育,加大安全投入,加強企業的監管力度,嚴懲違反安全生產經營的違法違規行為。(3分) ②企業角度:生產經營者要增加企業安全的投入提高職業意識和社會意識,堅持依法生產經營。(3分) ③勞動者角度:提高自己的安全知識與安全技能,增強自己的安全防範意識,增強自己的法律意識和維權意識,利用合法渠道維護自己的人身合法權益不受非法侵犯。(3分) Ⅳ 誰給我一篇法律論文講對法律的認識
法律的生命在於推理 Ⅳ 領導幹部法制精神和法治文化缺失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一、法治信仰認同普遍缺失。 Ⅵ 戎威遠保安公司正規嗎 特別不正規!我在蘭州的分公司,一個月就一千九,還不能按時發下來!五險一金啥都沒有!這個公司是騙人的!去網吧當網管都比這個公司的福利好! Ⅶ 中央電視台法制在線欄目的聯系方式,有哪位知道 我們群體報案,我們四川內江威遠有人利用互聯網國家的網路平台,大量騙取老百姓的血汗錢,經統計他們利用國家項目平台騙取老百姓幾百萬的血汗錢,搞得大家過年錢都沒有了,老百姓去派出所報案他們不受理,請問該怎麼辦? Ⅷ 四川省威遠縣自強中學的辦學理念 威遠自強中學充分運用民辦教育的靈活機制,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黨和政府發展民辦教育的方針、政策、法規的指引下,排艱歷險,開拓創新,建立起了一系列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教育規律的管理體制,走出了一條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自強之路,形成了一個凝聚師生力量、感召師生心靈的自強精神,開拓了以小勝大,以弱勝強的新局面。開辦時,無資金,無校舍,無固定師資,一度被人譏為「三無學校」。招收的學生,全是公辦學校不收的「廢品」,一度被人為嗤為「落榜生的歸宿」。困難之大,可想而知。面對困難,我們毫不退縮,決定自力更生,艱苦創業,不幹則已,干則一鳴驚人。於是從提高社會效益入手帶動經濟效益,然後以經濟效益反促社會效益,形成良性循環,滾動發展,開辟一條在毫無外援的條件下辦好學校的成功之路,展示「余熱生輝,老有所為」的風采。實踐證明,只要方向明,路子正,辦法巧,信心足,就能化險為夷,取得輝煌勝利,乃至創造人間奇跡。 Ⅸ 裸考的詞條來源 「裸考」這一2007年高考新增名詞,意指什麼加分都沒有的,僅憑考試成績的人。早已有人質疑考試加分有失公平,誰來溫暖「裸考」者「那顆冰冷的心」? 熱點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