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全文及譯文
① 老子道德經全文及譯文
下載:
老子道德經全文譯文 .txt
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也①,非恆道也②。名可名也③,非恆名也。無名④,萬物之始也;有名⑤,萬物之母也⑥。故恆無欲也⑦,以觀其眇⑧;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徼⑨。兩者同出,異名同謂⑩。玄之又玄⑾,眾眇之門⑿。
[譯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語來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語來表述的,它並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辭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說明的,它並非普通的「名」)。「無」可以用來表述天地渾沌未開之際的狀況;而「有」,則是宇宙萬物產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從「無」中去觀察領悟「道」的奧妙;要常從「有」中去觀察體會「道」的端倪。無與有這兩者,來源相同而名稱相異,都可以稱之為玄妙、深遠。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奧,而是玄妙又玄妙、深遠又深遠,是宇宙天地萬物之奧妙的總門(從「有名」的奧妙到達無形的奧妙,「道」是洞悉一切奧妙變化的門徑)。
[注釋]
①第一個「道」是名詞,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和實質,引申為原理、原則、真理、規律等。第二個「道」是動詞。指解說、表述的意思,猶言「說得出」。
②恆:一般的,普通的。
③第一個「名」是名詞,指「道」的形態。第二個「名」是動詞,說明的意思。
④無名:指無形。
⑤有名:指有形。
⑥母:母體,根源。
⑦恆:經常。
⑧眇(miao):通妙,微妙的意思。
⑨徼(jiao):邊際、邊界。引申端倪的意思。
⑩謂:稱謂。此為「指稱」。
⑾玄:深黑色,玄妙深遠的含義。
⑿門:之門,一切奧妙變化的總門徑,此用來比喻宇宙萬物的唯一原「道」的門徑。
② 道德經 全文及譯文
《老子》第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tuóyuè)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譯文】 天地無所謂仁愛之心,把萬物都當作"芻狗"來看待;聖人也不執求仁愛之心,把百姓也當作"芻狗"來看待。天地之間,不正像是氣囊或空管那樣的大空泡嗎?它雖空虛但卻不會塌縮,運行之中生化不息。孜孜於仗名立言往往行不通,不如持守空虛而順任自然。 《老子》第六章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譯文】:虛神永遠存在,可以稱它為無比幽深的生殖之源。通向這個無比幽深的生殖之源的門徑,就是這個天地世界的根本。它綿延存在而又若有若無,它施展的作用無窮無盡。《老子》第七章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譯文】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夠長久,是因為它們不去強求一種非其不可的狀況維持,所以能夠長久。因此,聖人把自己的切身利益置後,反而成了人群的首領;把自己的身家性命置之度外,反而更好地保護了自己的身家性命。不正是因為他對自己很無所謂嗎?這樣反而可以更好地成就他自己。《老子》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譯文】上好的行為典範就像水一樣。水,善於利導萬物而不與之爭,處守於眾人所不願處的低下處,所以,接近於道。水,居處善於擇下而居,存心幽深而明澈,交遊共處諧和相親,言行表裡如一,公共關系易於清靜太平,辦事能幹,行動善於應機順勢而行。正因為水總是利導萬物而不與之爭,所以,它很少患過失。《老子》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譯文】執持盈滿,不如適可而止。鋒芒畢露,難以長久。金玉滿堂,誰能守藏?富貴而驕橫,自埋禍殃。功成身退,是最應該奉行的行為准則。《老子》第十章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摶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國治民,能無知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 明白四達,能無為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譯文】保持神魂與體魄的諧和統一,能不崩解離散嗎?圓融氣質以致柔順隨和,能像嬰兒一樣嗎?清理幽深而明澈的自體,能沒有任何瑕疵嗎?愛民治國,能不執著於名而順任自然嗎?在展身作為、功成身退的循環中,能像雌母一樣嗎?明於道而"發光"行進於一切領域,都能無須向顯學成見"借光"嗎?生它,養它,生了它並不拘系自有,成就了什麼並不執為仗恃,雖獲取較高的資格權能卻不肆行宰制,這就叫做無限深得於道的"玄德"。《老子》第十一章 三十輻共一轂(gū),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shan zhí)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用。【譯文】三十根輻條匯集於車轂而造車,有了其中的虛空,才發揮了車的作用;糅和陶土製作器皿,有了器皿內的虛空,才發揮了器皿的作用;開鑿門窗建造房屋,有了門窗四壁內的虛空,才發揮了房屋的作用。所以,"有"之所以能給人以便利,是因為它營造的"無"發揮了作用。《老子》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譯文】繽紛的色彩使人眼花繚亂;嘈雜的音聲使人聽覺失靈;濃厚的雜味使人味覺受傷;縱情獵掠使人心思放盪發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於不軌。因此,聖人致力於基本的維生事務,不耽樂於感官的享樂。所以要有所取捨。《老子》第十三章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譯文】得寵與受辱一樣,都是對身心安寧的驚擾;重視大患等同於對身家的珍重。為什麼說得寵也像受辱一樣使人驚擾呢?因為:就其對人的驚擾程度而言,得寵更為下劣:得到它的時候為之驚喜難安,失去它的時候又為之驚慌恐懼,所以說得寵與受辱一樣,都是對身心安寧的驚擾。為什麼說重視大患等同於對身家的珍重呢?因為:我之所以會看重大患,是因為我有這個非顧慮大患不可的身家,如果我連這身家也置之度外,那麼,還會有什麼私已的大患可以干擾得了我呢?所以,像看重自己的身家一樣看重天下的人,可以守護天下;像愛養自己的身家一樣愛養天下的人,可以託付天下。《老子》第十四章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譯文】看它看不見,就叫"夷";聽它聽不到,就叫"希";捉它捉不著,就叫"微"。從這三方面不可以加以探究,所以是渾融無名的元始。居於其上的本源已不清楚,由它而下的現實世界是清晰具體的。它本身渺渺茫茫,無以名狀,不同於現實的具體存在。這就叫做沒有確定形狀的形狀,不可歸結於具體組分的顯象,它是不確定性的表徵。圍繞著它團團轉,我們永遠也搞不清它的模樣。維系於古已有之的道,以駕御現實的具體存在。能懂得返本復初,是維系於道的基本點。《老子》第十五章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朴,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 孰能濁以澄?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 【譯文】古來善於當士的人們,微妙、幽深而通達權變,深邃得令人難以測識。正因為難以測識,所以要勉強作形容:有時候,他們遲疑審慎得像是在冬天裡涉足江河,警覺戒備得像是隨處都有強敵環俟,恭謹自持得像是一直都在做客;有時候,他們又像冰塊就要崩解融化一樣松跨散漫,敦敦樸朴的,看不出什麼突出的能耐,曠放豁達得就像虛空一樣;他們的那些似乎不相調諧的多面目表現使他們顯得很渾濁。哪些人能在混濁中保持本心的澄明?能注意守靜就能漸趨本心的澄明;哪些人能使安穩得到長久的維持?懂得靈動權變就能漸得長久的安穩。保持這種生存方式的基本點就是不去追求"無不具足"。正因為沒有"無不具足",所以能歷久而常新。《老子》第十六章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 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譯文】盡可能地使自己顯得虛若無有,盡可能地保持清靜,在事物波起雲涌似的事態演變中,我們可以因此而觀察它們的循環反復。事事物物雖然紛紜繁雜,但它們都可以歸結於它們的根本。歸結到根本它們就顯示出始終如一的清靜,這就叫做恢復到「本來」。懂得恢復「本來」就叫做達成了生存的恆常,懂得達到生存的恆常就叫做有明於道。不懂得達成生存的恆常而胡作非為,就會充滿凶險。懂得達成生存的恆常就能雍容裕如。能雍容裕如就能得到眾人的擁戴,得到眾人的擁戴就可以統攝全局,統攝全局就可以像天一樣,像天一樣就可以進而像道一樣,可以永久存在,終身沒有危險。《老子》第十七章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之、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譯文】最好的統治者,人們覺察不到他的存在。 其次的統治者,人們親近他、贊譽他。再次的統治者,人們畏懼他。最次的統治者,人們輕侮他。威信有所缺損,就會導致整個威信架構的倒塌,閑著點吧,慎作仗名立言之事。最好是一切事情都辦理妥當了,百姓們卻說"我們是自然而然的"。
③ 老子道德經全文及譯文
1、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2、譯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語來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語來表述的,它並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辭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說明的,它並非普通的「名」)。「無」可以用來表述天地渾沌未開之際的狀況;
而「有」,則是宇宙萬物產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從「無」中去觀察領悟「道」的奧妙;要常從「有」中去觀察體會「道」的端倪。無與有這兩者,來源相同而名稱相異,都可以稱之為玄妙、深遠。
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奧,而是玄妙又玄妙、深遠又深遠,是宇宙天地萬物之奧妙的總門(從「有名」的奧妙到達無形的奧妙,「道」是洞悉一切奧妙變化的門徑)。
(3)老子道德經全文及譯文擴展閱讀
作品賞析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佔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
「道」是渾全之朴,「眾妙之門」。「道」生成了萬物,又內涵於萬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萬事萬物殊途而同歸,都通向了「道」。
④ 老子道德經全文以及譯文,最好是自己理解的
為道日損,損之又損,達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有所為,就有所不為)。版
你是誰?不許說權名字。
說不出來的就是「
」,沒名字,強曰「道」。
「你」就是真常,「你的」就是「無常」,守於真常而棄無常就是「修」,棄之不可棄的地步就是「得」,無得之得。「你」迷失在了「你的」里。
找到感覺,你在去讀《道德經》,希望對你有幫助。
⑤ 老子道德經中的經典語句及譯文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譯文]
道可以說就是路,但不僅僅就是指路。路是道的名,但不僅僅就是路這一個名。
我們沒有給道取名的時候,道就已經創造了天地;我們現在給道取了名就叫道,萬事萬物是由於道的存在而產生。(天地是如何創造的,請看第二十五章)
在事物的發展變化中,當我們對該事物無利害關系時,能觀察到事物變化的美妙之處;但當我們對該事物有利害關系時,就能觀察到並指出事物變化的過錯,這就是道。
華北平原以盛產小麥著名。假設在小麥收割的時節,你和家人來到了華北平原,你可以看到金黃大地,麥浪滾滾,一片豐收在望的景象,農民兄弟們手握鐮刀,揮汗如雨。你會感到大自然是多麼美麗,大自然是多麼和諧。天地間的萬事萬物都是那麼美妙。
突然,你發現他們正在收割的小麥是你家的小麥,而且他們沒有經過你的同意。這時你所看到的景象,就和你在前面看到的完全不一樣。你會生氣,你會發怒!
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會出現完全不同的結果?這就有欲和無欲的結果。
無欲和有欲同出於道,但不同名,二者合起來觀察就能看到道的深奧之處,道即深奧又神妙,道就是所有自然規律的發源地。
總結:這就是道,需要我們知道,從不知道變為知道,從無知變為有知。
第四十一章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原文]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譯文]
人大約分為三等:一等人學得了道理,就會勤學苦練,在言行中按道理為人處世。二等人聽說了道理,將信將疑,不知道該怎麼辦;三等人聽說了道理,大笑,認為這個道理可笑荒謬。如果三等人聽說道理後不笑,那就恰恰是違背道理了。
古人有過這樣的總結:光明的大道有時看不見的(這里暗示,道理不是人人都能明白的);前進的大道有時好似後退;平坦的道好有時有些崎嶇;有德的人有時很謙虛;道德高尚的人有時認為自己的道德還不足;修煉道德的人有時要偷偷摸摸;誠實質朴的人有時好像變壞了。
有道之人有時候被壓制;有道之人有時被閑置;成大事的人,有時需要更長的時間去磨煉;
講道理不需要很大的聲音,事實和道理勝於雄辯;道理是沒有形狀可以讓我們直接觀察到;道往往隱藏很深,我們都不知其名。只有遵循「道」,萬物才能善始善終。
⑥ 老子道德經全文以及譯文,最好是自己理解的
為道日損,損之又損,達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有所為,就有所不為)。專
你是誰?不許說名字。屬
說不出來的就是「 」,沒名字,強曰「道」。
「你」就是真常,「你的」就是「無常」,守於真常而棄無常就是「修」,棄之不可棄的地步就是「得」,無得之得。「你」迷失在了「你的」里。
找到感覺,你在去讀《道德經》,希望對你有幫助。
⑦ 《道德經全文及譯文》作者:老子TXT下載
《道德經》txt電子書: https://sn9.us/file/22215238-408937561 親親滿意請點個贊,您的肯定是我內答題的動力哦^容_^
⑧ 老子道德經全文及其譯文
《李聃道德經更正》
第一課 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第二課 聞道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有建言者: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堆。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欲,質真若儲。大方若足,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卻無名。夫唯「道」者,善始且善成。
第三課 善人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以求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第四課 建德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何以子孫以祭祀不輟?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余。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國,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第五課 樂道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言,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可既。
第六課 勸道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第七課 悟道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聖人雲: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
第八課 上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失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第九課 絕學
絕學無憂,唯之與阿,相去幾何?美之與惡,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乘乘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澤兮其若海,廢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我獨欲異於人,而貴食母。
第十課 為道
為學者日益,為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第十一課 天道
不出戶以知天下,不窺牖以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
第十二課 治國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知治國,國之賊。不以知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其式,常知其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
第十三課 可得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悅,閉其門,挫其銳,解其分,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青,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第十四課 尚賢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物,使民少為盜。不見可如,使民心不散。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可欲,使夫知者勿為也。無不為,則無不治。
第十五課 五色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物,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第十六課 無為
「道」常無為,而無以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勿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朴」,鎮之以「無名之朴」。夫亦將無欲,不如以靜,天下將自定。
第十七課 不肖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謂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乎。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日儉,三日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第十八課 畏死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誅之,孰敢?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希有不傷雙手矣。
第十九課 畏威
民不畏威乎?則大威至。無狎其所居,無壓其所生。夫唯何不壓,是以不壓。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第二十課 善者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之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善德。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信德。聖人在天下:歙歙為天下渾其神,百姓皆注其手足,聖人皆孩之。
第二十一課 善行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則不可開。善結無繩約,則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出。是謂其明。故善人,不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智。不貴其事,不愛其智,雖知大迷。是謂要妙。
第二十二課 寵辱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第二十三課 治人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謂早復。早復,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蒂。長生久視之「道」。
第二十四課 有道
天下有「道」,卻走馬已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禍莫大於不知足,吝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第二十五課 孰親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矣。
第二十六課 入死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第二十七課 難治
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第二十八課 不仁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第二十九課 信言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已愈有。既以與人,已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第三十課 谷王
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第三十一課 上善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第三十二課 天長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耶,能成其私。
第三十三課 勇於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知所惡。孰知其故,是以聖人猶難之。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第三十四課 之道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第三十五課 盈之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梲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第三十六課 太上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再次,畏之。再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事言,功成是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第三十七課 為大
大「道」汜兮其可。萬物恃之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於小矣。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矣。以其終不自為大,能成其大。
第三十八課 不立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第三十九課 為之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隨,或戲或吹,或強或羸,或挫或隳。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第四十課 抱一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第四十一課 無事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第四十二課 不知
知之不知,上。不知知之,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第四十三課 易持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第四十四課 其政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正復為奇,善復為惡。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第四十五課 知美
天下皆知美為美,斯惡已。皆知善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四十六課 柔弱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器。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第四十七課 於水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雲受國之後,是謂社稷王。受國不強,是為天下主。正言若反。
第四十八課 至柔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出於無有,入於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第四十九課 含德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蜂蠆虺蛇不螯,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不固。未知牝牡之合而不作,精之至。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知和曰常,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第五十課 歙之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第五十一課 大成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象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第五十二課 佳兵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則不可以得志於天下。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第五十三課 大國
大國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人事人。夫兩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為下。
第五十四課 不武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之為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第五十五課 用兵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執無兵,扔無敵。禍莫大於無敵,無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爭,哀者勝。
第五十六課 佐人
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善者果而己,不以強取,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第五十七課 輕根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聖人。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宴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本,躁則失君。
第五十八課 無名
道常無名。朴雖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猶川穀之與江海。
第五十九課 小鮮
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 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第六十課 有知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徑。朝甚除,服文彩,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謂盜誇。盜誇非道也哉!
第六十一課 常德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朴。朴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無割.
第六十二課 生一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侯王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第六十三課 混成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寞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六十四課 反者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第六十五課 孔德
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道之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說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然哉?以此。
第六十六課 道沖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 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誰之子,象帝之先。
第六十七課 不見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第六十八課 有始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悅,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悅,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謂習常。
第六十九課 穀神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第七十課 一轂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第七十一課 微妙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焉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容,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朴,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第七十二課生之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第七十三課 絕聖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朴,少私寡慾。
第七十四課 自然
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第七十五課 易知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稀,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懷玉。
第七十六課 大怨
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第七十七課 得一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其致之,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高貴將恐蹶。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此其以賤為本耶。非乎?故致數輿無輿,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第七十八課 道廢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第七十九課 知人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第八十課 虛極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凡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第八十一課 載營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以知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以為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修道必須學習原文,《道德經》中的難字、多音字注音如下:
1課: 徼jiào(叫)
2課:夷yí(儀),儲chǔ(楚)
3課:奧aò(傲), 駟sì(四) 邪xié(斜)
4課:祭jì(季)祀sì(四),哉zāi(災),輟chuò(錯),其德乃長cháng(長久的長),
乃nǎi(奶)
5課:樂lè道(歡樂的樂),樂yuè與餌(音樂的樂),餌ěr(耳),既jì(記)
6課:什shí(十),徒xǐ(喜),輿yú(魚),樂lè其俗(快樂的樂)
7課:忌jì(季),諱huì(會),伎jì(季),彰zhāng(章),彌mí(迷)
8課:攘rǎng(嚷),扔rēng(扔掉的扔)
9課:阿ē,惡è,泊pò(破),沌dùn(頓),兮xī(西),鄙bì(必)
11課:窺kuī(虧),牖yǒu(有),彌mí(迷)
13課:挫cuò(錯),疏shū(書)
15課:騁chěng(逞),畋tiā(田),妨fáng(防)
17課:肖qiào(俏),故能成器長zhǎng(生長的長)
18課:奈nài(耐),斫zhuó(濁)
19課:狎xiá(峽)
20課:歙xī(西)
21課:轍、謫zhé(哲),楗jiàn(建)
23課:嗇sè(色),蒂dì(帝)
25課:殆dài(代)
26課:攝shè(社),兕sì(四)
28課:芻chú(除),橐龠tuó yuè(駝越)
29課:己jǐ愈有(自己的己)
31課:惡 è
35課:已yǐ(以),揣chuāi,梲zhuō(桌),遂suì(歲)
37課:汜sì(四),恃shì(式)
38課:矜jīn(今),贅zhuì(罪),自矜者不長cháng(長久的長)
39課:羸léi(雷),隳huī(輝)
40課:枉wǎng(往),敝bì(必),惑huò(或),不自矜故長zhǎng(成長的長)
43課:泮pàn(判)
44課:淳chún(唇),劌guì(貴)
45課:惡è ,恃shì(試)
46課:槁gǎo(搞)
47課:稷jì(季)
49課:蠆chài(菜),虺huǐ(毀),螯áo(熬),攫jué(絕),牝pìn(聘),嗄shà(煞)
51課:拙zhuō(桌)
52課:恬tián(甜)
53課:畜chù(牲畜的畜)
55課:攘rǎng(嚷)
56課:善者果而己jǐ(幾),果而不得已yǐ(以)
57課:輜zī(資)
58課:譬pì(辟)
59課:烹pēng(抨),蒞lì(立)
60課:夷yí(姨),朝zhāo(招)
61課:忒tè(特)
65課:恍huǎng(謊)惚hū(忽),窈yáo(搖),冥míng(名),以說yuè(月)眾甫
66課: 湛zhàn (戰)
67課: 詰jié (潔),皦jiào(叫),昧mèi(妹)
68課:沒mò(莫),悅yuè(月)
70課:轂gǔ(鼓),埏shān(山)埴zhí(直)
71課:敦dūn(噸)
72課:畜xù(緒)
74課:驟zhòu(宙)
75課:褐hè(賀)
76課:契qì(氣)
77課:輿yú(與),琭lù(路),珞luò(落),蹶jué(決)
80課:篤dǔ(賭)
81課:載zài(在),滌dí(敵),疵cī(吃),闔hé(合),畜xù(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