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知音
❶ 熊春錦的主要文化活動
1989年,構建中華傳統道德根文化理論和實踐體系,創立中華康復醫學培訓學院,全面開展道德文化傳播和道學修身養生實踐教學工作。
2003年,創立中華德慧智教育理念,開辦網上老子學院,對廣大青少年、成人開展專業性、系統性的網上公益教學,學員遍布海內外。
2006年,創辦北京德慧智教育科技中心,以巡迴演講、建立推廣基地、教師培訓等方式,在全國開展以經典誦讀為主要形式的德慧智教育。
2010年3月,主持召開首屆德慧智國際道商論壇;5月、6月,應社會強烈呼籲,連續舉辦第二屆和第三屆德慧智國際道商論壇。
2012年,倡導發起中國下一代教育基金會德慧智教育文化基金,將德慧智教育提升為正規化、專業化的優質教育品牌。
2005以來,先生先後應中國社會科學院等單位邀請,參加鹿邑老子文化國際研討會、第二屆成都·道教文化國際論壇、首屆甘肅老子文化國際論壇、西安·香港國際《道德經》論壇、香港羅天大醮和第四屆道教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湖北省圖書館 「名家講壇」 、首屆國際老子道學文化高層論壇等學術活動,分別做主題或專場講座。
2006年,甘肅衛視對先生進行專訪,製作並播出電視訪談節目《說說國學》。
同年,台州市政府聘請先生為該市「人文發展顧問」。
2011年,對外經貿大聘請先生為中國開放經濟與國際科技合作戰略研究中心研究員。
2012年,中央電視台教育三台特別錄制《熊老師談養生》《熊老師談教育》《熊老師談文化》系列專題片,播出後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2012年,論文《復興道德根文化 構築和諧世界》在中國管理科學學會公共管理專業委員會組織的十八大專刊徵文活動中榮獲優秀理論成果獎,並刊登在《中國崛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創新與發展論壇卷》一書中。
為支持傳統文化的全面復興,出資印刷《德道經》數十萬冊,贈送給國家圖書館、中央黨校、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柏林自由大學、柏林中國文化中心等研究機構,以及各省市大學圖書館和經典誦讀推廣院校等。十幾年來,先生還深入全國各地數十餘所高校及中學進行了近百場巡迴公益講學。
先生還多次向四川災區以及青海、山西等地的貧困地區進行捐助。
鑒於先生對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所作出的卓越貢獻,2009年10月,「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和「中華傳統文化誦讀工程」授予先生「中華國學公益形象大使」榮譽稱號。 上世紀九十年代末,先生旅居德國,於2001年創辦歐洲中華康復養生院,以道醫養生為依託,在海外廣泛傳播中華傳統道德文化。
2002年,被聘為《歐洲中醫葯》雜志特約撰稿人。
2003年,創立新加坡南洋文化發展公司,並開通了道德知音網上電台,運用現代網路技術廣泛傳播道德文化。
2004年3月,發起成立歐洲中華道德文化研究促進會(2008年更名為柏林老子道學中心)。10月,主持召開首屆國際《德道經》學術研討會。
2009年起,擔任中國駐德大使館中國文化中心道學講座主講人,全面展開以《易經》《黃帝四經》《德道經》為源頭的中華傳統道德根文化的海外傳播。
旅歐期間,先生在德國多所大學和柏林亞太文化周、中醫葯發展研討會、德國中醫葯論壇等學術活動中進行講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與此同時,先生還對西方文化教育、科技、醫學的發展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研究。
❷ 如何給孩子解釋道德經的道 生一
要解釋道生一,先要抄看什麼是襲道。
「道」是一種哲學思想,所謂道生一,其實是老子對萬物本源的探討,從無到有的過程,就像現代科學對宇宙大爆炸的論證,大爆炸開始前沒有「時間」的概念。但要注意,有些人牽強附會的把現代科學的宇宙起源與老子的道德經結合起來,恐怕是中國人的自尊心作祟(雖然不想承認……)
具體什麼是「道」,老子開篇就說「道可道,非常道」,是抽象的概念,作為萬物起源的表達,緊接其後的「一」「二」「三」也是虛指。
對於年紀還小的孩子就沒必要那麼麻煩,解釋一個從無至有的過程就好,慢慢長大後會有自己的理解,每個人的「道」都不同,莊子說「道在屎溺」。
本來不想說這么多,看到2樓的回答實在忍不住。你對哲學的理解就是上帝造人的神話??請注意,老子和《道德經》都是道家哲學的范疇,不是道教!一個是哲學流派,一個是宗教。
❸ 想學易經和太乙神數
太乙神數
一、簡介:
太乙,又及稱太乙數,太乙是術數的一種,為三式之首,(「三式」即我國古代
術數中三大秘術太乙、奇門、六壬同稱「三式」),是古代高層次預測學,相傳太乙式
產生於黃帝戰蚩尤時。《奇門五總龜》曰;「昔黃帝命風後作太乙,雷公或九宮法,以
靈龜洛書之數┄,」仿易理所作,屬易經象數之學。其法大抵本於《易緯.乾鑿度》太乙
行九宮法。採用五元六紀,三百六十年為一大周期,七十二年為一小周期,太乙每宮居
三年,不入中宮,二十四年轉一周,七十二年游三期。
太乙以一為太極生二目(主、客目),二目生主客大小客與計神共八將。(與易
經太極分二儀,二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相仿)。以太乙八將所乘十六神之方位關系定
出格局。可占內外祝福。又臨四時之分野,可占水旱疾疫。再推三基五福大小游二限,
可預測古今治亂。又可推出年卦、月卦等。
二、太乙方位;
太乙式與遁甲式不同,遁甲式為後天方位數,乾卦為六宮,巽卦為四宮,太乙將
宮位逆時針轉45度,以乾宮為一、離宮為二、艮宮為三、震宮為四、五為中宮、兌宮為
六、坤宮為七、坎宮為八、巽宮為九。具體如圖所示;
太乙方點陣圖
巽九 離二 坤七
震四 五 兌六
艮三 坎八 乾一
三、太乙陰遁、陽遁的規定;
太乙有陰陽遁局,年、月、日用陽遁;時則採用陰遁、陽遁,冬至後陽遁局,夏
至後用陰遁局,陽遁笫一局太乙始於一宮,順行九宮,不入中宮。陰遁笫一局太乙始於
九宮。逆行九宮,不行中宮。這里與遁甲式的明顯區別,太乙陰陽遁運行八宮,俱不入
中五宮。為什麼不入中宮,古籍上解釋說,太乙行宮是根據天文觀察來的,太乙取象北
極星,北極為體,北斗為用,北斗圍繞北極而旋轉,北斗為北極帝星所乘之車,帝星乘
車臨御八方(八宮方位),便能預知風雨水旱,兵災飢饉,治亂興亡,所以太乙考治八
宮,而不入中五宮。
四、太乙的五元六紀;
這屬於太乙術語,五元:指甲子元、丙子元、戊子元、庚子元、壬子元,每元七
十二年,五元共三百六十年,六紀:六十甲子毎六十年一個輪回,為此甲子年至癸亥年
六十年稱為「一周紀」。一個甲子元為一紀,每紀六十年,六紀共三百六十年。三百六
十年為五元六紀的周期數,七十二年為元之周紀數,六十年為紀之周期數。
五、太乙九宮;
一宮乾天門主冀州。為絕陽。
二宮離火門主荊州。為易氣
三宮艮鬼門主青州。為和。
四宮震日門主徐州。為絕氣。
五中宮,中天之樞紐,斡旋八方,太乙行其考治而不居。
六宮兌月門主雍州。為絕氣。
七宮坤人門主益州。為和。
八宮坎水門主兗州。為易氣。
九宮巽風門主揚州。為絕陰。
六、歲太乙;
太乙積年;
所謂「太乙積年」是指自上元甲子為始,至所要推求的年份總共累計的年數。至
於起始的年均與天象有關,歷史上有三種解釋,「上元混沌甲子之歲」、「日月合壁五
星聯珠」、「七曜齊元」。不管那種解釋,對今推算太乙數並沒有多大意義。可不必細
究。
據《太乙金鏡式經》載:上混沌甲子之歲至唐開元十二年(公元724年)有1937281積年。
求太乙局數(歲計);
太乙年局(歲計)入局法須先求積年數,所求年積年數,累除三百六十五元六紀
周期數,不滿余數(入紀元數)累除七十二,不滿余數即為入局數。
七、「天目」求法;
天目亦稱「文昌」,因其照鑒萬物,故稱「天目」,居斗魁之前,為台輔之象,
在天為陽,號「文昌」,屬主將之首,為螢惑之星,建三月,旺夏三月。
天目求法;將太乙入局之數以十八累除之,不及十八者,陽遁自「武徳」起,陰
遁自「呂申」起,順行十六神,陽遁數至乾、坤重留一次;陰遁數至艮、巽重留一次,
數到盡處為天目所在。
八、「客目」求法;
客目亦稱「始擊」、「地目」,為填星之精,旺四季之月,可察主客勝負之機微,
弈、計謀陰暗秘密之事等。
客目求法;
以計神加於和德艮上,順行十六神,為天目所乘即始擊(地目)。
九、計神;
九、計神;
為歲星之使,用以籌度軍國動靜,「主」和「客」的勝負,為二目之首,四將之源。
求法;陽遁起呂申寅,順行十二支;陰遁則起申,順行十二支。
十、太乙十六神;
子神;曰地主,建子之月陽氣初發,萬物陰生,故曰地主。主動搖言語事。
丑神;曰陽徳,建丑之月二陽用事,布育萬物,故曰陽德。主施恩育物事。
艮神;曰和徳,春冬將交陰陽氣合,群物方生,故曰和德。主和集成就事。
寅神;曰呂申,建寅之月陽育大申,草木甲拆,故曰呂申。主運用主宰事。
卯神;曰高叢,建卯之月萬物皆出,自地叢生,故曰高叢。主發揮事。
辰神;曰太陽,建辰之月雷出震勢,陽氣大盛,故曰太陽。主危會兵曵事。
巽神;曰大旲,春夏將交或暑方主,陽氣炎皓,故曰大旲。主申命號令事。
巳神;曰大神,建巳之月少陰用事,陰陽不測,故曰大神。主毀拆破廢事。
午神;曰大威,建午之月陽附陰生,刑暴始行,故曰大威。主光明威烈事。
未神;曰天道,建未之月火能生土,土王於未,故曰天道。主陰私事。
坤神;曰大武,夏秋將交陰氣施令,殺傷萬物,故曰大武。主刑罸事。
申神;曰武德,建申之月萬物慾死,薺麥將生,故曰武德。主傳送遷移事。
酉神;曰太簇,建酉之月萬物皆成,有大品簇,故曰太簇。主更易肅殺事。
戍神;曰陰主,建戍之月陽氣不長,陰氣用事,故曰陰主。主危期兵喪事。
乾神;曰陰徳,秋冬將交陰前生陽,大有其情,故曰陰德。主命令事。
亥神;曰大義,建亥之月萬物懷垢,群陽欲盡,故曰大義。主計謀廢棄事。
十一、「八正宮」、「間神」與「主、客算」
太乙局中,子午卯酉乾坤艮巽為八正宮;寅申巳亥辰戍丑未為「間神」。
主算求法;天目若在八正宮則由其宮分數起算,順數所算宮數,間神不用,至太乙前
一宮 止,數之和即為主算;天目若在八間神,則初起為一,順數所過宮數,間神不用,
至太乙前 一宮止,數之和即為主算;主算棄十不用,只用個位數;若為十、二十、三十
整數,則以九 為除數,取其餘數,此個位數或余數即為主大將之宮數。
客算求法;客算始起客目,演算法同主算,所得數為客大將之宮數。
十二、「主大將」與「客大將」
主大將屬金,為金神,為太白之精,受金徳之正氣,主兵戈戰爭,旺於秋三月。
主大將與太乙同宮為「囚」,若在絕陽之地,君王有災;若在四、九、一、七宮輔相
有災;若在死、杜、傷、驚門下,大將必死;若與始擊、客大小將關,更遇凶星、凶
門,主大將必死。
主大將與太乙宮相對為「格」,君不禮臣,臣不擊忠君,君臣背離之象。
主大將在太乙左右為「廹」,主臣下廹於上。
客大將屬水,北方辰星之精,受水徳之正氣,旺於冬三月,主兵曵征戰。
客大將與太乙同宮為「囚」,若客大將同太乙在三、七宮,其地有震動。其年大水。
客大將在太乙宮左右為「廹」,下*上,人君有災,亦主外國入覘。
客大將與文昌同宮為「提」,主臣下外國有謀。
十三、太乙八門
太乙八門為開、休、生、傷、杜、景、死、驚,八門的名稱與宮位與《奇門遁甲》、
《大六壬》相同,但太乙八門的用法與意義卻不同。
《四庫全書》「太乙金鏡式經」引「玄女經」曰:「天有八門,以通八風也。地有八
方,以應八卦之,綱紀四時主於萬物者也。開門直乾位,位在西北,主開向通迏;休門
值坎,位在正北,主休息安居;生門值艮,位在東北,主生育萬物;傷門值震,位在正
東,主疾病災殃;杜門值巽,位在東南,主閉塞不通;景門值離,位在正南,主鬼怪亡
遺;死門值坤,位在西南,主死喪埋葬;驚門值兌,位在正西,主驚恐奔走。開、休、
生三門大吉,景門小吉,驚門小凶,死、傷、杜三門大凶,八門應八節,各主旺四十五
日」。
十四---「八門值使」
直使又稱「值事」,八門輪流值事,以開門為始,毎三十年一換,二百四十年輪流一
周,周而復始。
值使求法,置積年,除以二百四十,余數再除三十,最後視得數和余數,可確定值事
之門。
據此可推算公元1984年甲子年生門值事。
十五、太乙陰陽數
數有奇偶,宮有陰陽。(以八、三、四、九為陽宮,二、一、六、一為陰宮,五宮除
外)
1、重陽數;三、九自臨為重陽,三十三、三十九為重陽數。
2、重陰數;二、六自臨為重陰,二十二、二十六為重陰數。
3、陰中重陽數;一、七自臨為陰中重陽數,若再與陽奇之數並,為雜重陽。
4、陽中重陰數;四、八自臨為陽中重陰數,若再與陰偶之數並,為雜重陰。
5、上和數;一配陰宮,四、八配陽宮,奇偶陰陽互用,是為上和之數。
6、次和數;二、六配陰宮;三、九配陽宮;二者相配為次和數。
7、下和數;十二、十六、二十一、二十七、三十四、三十八為下和之數。
8、三才數;天、地、人為三才,數中無十為無天,(從一至九)。數中無五為無地(由一
至四、十一至十四等)。數中無一為無人(如十、二十、三十等)。
9、長短數;主算、客算十一以上為長,單九以下為短。
10、不和數;太乙在陽宮,算得一、三、五、七、九奇數,或太乙在陰宮得偶數,皆
為不和之數。
太乙淘金歌
數命源流太乙入局法
黃帝元年上元頭,五元六紀除為則。
太乙三年一宮游,二十四年一周畢。
一天二火三為鬼,四木六金坤在七
。
八水九巽中應五,神宮定位天機秘。
太乙仍須甲子求,諸將皆當依此識。
求天目
天目上元起於申,依數順行十六神。
陽局天地重留算,陰局艮巽亦重輪。
子為地主丑陽德,艮稱和德呂申寅。
高叢卯位太陽辰,大炅為巽巳大神。
大威是午天道未,大武為坤武德申。
酉宮太簇戌陰主,陰德大義乾亥神。
求計神
子歲計神寅上起,丑牛寅鼠逆周流。
求客目
次求客目因何向,計神用加和德上。
下看天目所臨辰,其宮便為始擊將。
求主客算
二目投算復如何,只觀其中數幾多。
八宮起八七宮七,間神起一數不過。
順行數至太乙前,得算之數是其源。
滿十去之餘零者,便為大將宮自然。
求大將宮
若也自一至於九,隨得便為諸將首。
十算仍將九去之,餘零大將依宮究。
求參將宮
三因大將滿十去,餘零參將契於天。
客將還叢客目數,主將由主法如前。
杜塞
有算無門又無將,名為杜塞不可向。
只因五算出無緣,為將記此是榜樣。
關囚
主客大小將既知,亟定關囚格對是。
主客忽然同一位,客關主人最可忌。
為將便須切記之,先起為良後災至。
諸將若同太乙宮,名為囚兮有悲泣。
格
格在太乙望始擊,只此一名須秘密。
對
天目若沖太乙宮,號曰對兮必無忒。
掩
客目太乙同為掩,客非利兮定遭邅。
始擊掩主最為凶,算不利兮殃此年。
擊
若在左右鳴為擊,內外仍分後與先。
迫
文昌主客大小將,太乙前後慎勿向。
此為宮迫太乙尊,間神之道更凶論。
遇此之時須守分,用將行兵去不存。
提挾
次論提挾災難測,太乙天目挾於客。
客與太乙挾主凶,用兵遇此行多厄。
大忌挾持太乙宮,為將用之喪其躬。
四郭固
經中更有四郭固,不離提挾在其中。
門發將具
仍看五將發不發,三門具時聽細說。
客目擊將將有囚,主目發時君歡悅。
文昌之宿若無迫,始擊縱橫不對格。
謂之將發喜來迎,大利興師宜遠征。
八門起例
常以開門加太乙,各門臨處有凶吉。
杜死驚傷有災沴,開休生下喜盈溢。
數主陰陽
一三七九屬單陽,不宜出軍可自防。
二四六八十單陰,伏匿隱藏作主強。
十四十八為上和,將軍更有喜情多。
二十三逢禎祥見,經中更有說次和。
二十九並三六二,塞休兵靜偃干戈。
下和十二連十六,二十七兮有資福。
又佔三十四為祥,三十八兮多天祿。
十一十三三十七,單孤之陽主為災。
二十四兮客算凶,兵家遇此號孤陰。
宮數易和
一是純陽九絕陰,二方之氣最凶深。
次二與八為易氣,三七為和最須記。
四六為絕正旺鄉,若遇休關災自至。
天變
歲計單一至於九,天有變兮生災咎。
彗見從來災沴生,雷電四時還總有。
地變
十一十二二十二,三十二兮號無地。
十三十四二十三,三旬之數盡合計。
二十一並二十四,二旬一二相連次。
三十一同三十三,三十四逢亦須記。
太乙經中乃明載,算沒五兮號無地。
年憂地震預年知,蟲虎山河為變異。
人變
單十二十三四十,口舌妖言交雜入。
謂之人變好修禳,莫待臨期有悲泣。
三才足
若得十六二十六,號為三才天地足。
十八十九二十九,國有禎祥天降福。
評十數
一二為宮佔在君,陰陽和合氣氤氳。
三四徵兮宗廟尊,和與不和細區分。
五六為羽後妃屬,吉凶便益依經局。
七八商音應子孫,數中得此細重論。
九十自來屬角音,歲計臨之算庶人。
算數氣和無囚迫,樂產經中應自神。
主客定計
為客最難詳定計,便以合神加太歲。
文昌臨處審根源,依數算來太乙前。
亦如主客推之法,是為定計各軍全。
得此故為偏助客,關囚格對類前篇。
審主客
主客前後如何斷,備此歌中條條貫。
平安之歲八方寧,先起客兮合天算。
後起為主合古義,鷙鳥猛獸潛其跡。
掩人不備暗中窺,累歲用兵戰必克。
論深淺
算長宜利於深入,為將行兵宜急速。
算短覰長利短攻,誤用之時救無及。
定勝負
將相相關多恐懼,一泉二蛟林二虎。
為將先須細辨論,五行相剋謹搜尋。
二目納音何以定,主來克客主軍贏。
客克主兮主不利,若也同音三陣平。
歲乙相格
太乙太歲如相格,舉動兵戈有憂結。
太歲忽居未與坤,三宮太乙格為津。
彗星若見東北隔,助太歲兮喜復新。
若見西南為囚迫,疾病兵喪多凶厄。
太乙移來在四宮,酉年為格災難測。
當應太白出西方,兵寧道秦強家國。
木星東北不為祥,歲月災迍為兵革。
若也太歲居於午,太乙八宮相格苦。
南方或有熒惑星,助太歲兮為甘露。
辰星北現變為凶,兵革崩亡傷旱雨。
歲次加臨戌亥年,太乙居九最迍邅。
五穀豐登何宿現,彗星為出巽方邊。
更兼挾迫厄疾疫,人民寥落為兵遷。
五福 十神
五福太乙行次宮,乾艮巽坤末兼中。
四十五年移一位,上元甲子起一宮。
大游
大游太歲最為凶,入宮逆數見形蹤。
七六四三二一九,數論原來八是終。
三十六年移一位,上元起七逆廻宮。
三基
三基太乙行宮別,君主三十為定則。
臣基三歲民基一,君臣午上為初說。
民基起戌是根源,順行十二為真訣。
四神 絳宮 明堂 玉堂
次第推求四太乙,水火金木為殃疾。
每常三歲移一宮,上元甲子起於一。
九宮盡後接絳宮,通共十二為原則。
天乙
天乙太乙乃金精,順次推排十二宮。
甲子上元從六起,三年一徙順行蹤。
地乙
地乙死喪最凶言,上元甲子九宮九。
順行十二宮中序,三年亦易亦如前。
直符
直符旱澇厄蟲蝗,陰旺尤甚作災殃。
上元甲子元從五,十二宮中順數詳。
陽九
太乙陽九災要算,四千五百六十看。
一元為首災甚明,天急斯時宜修善。
又有四百五十六,亦有災兮小數足。
小元必定是飢荒,大數終時天下哭。
陰六
太乙在厄要參詳,二百八十八數當。
大厄之末別有數,四千三百二十殃。
小厄盡時災較可,大厄窮終都會亡。
附八方風
乾坎艮上有風至,利客先舉莫留停。
震巽離宮信風至,後舉為主定成功。
坤風謀敗兩不利,風來兌上客伏兵。
主宜備設方獲吉,過此之時必見凶。
又
太乙不值文掩迫,將發門具順陰陽。
更得算和中上下,百事逢之總吉昌。
❹ 道德根文化園地為什麼上不去
孝老愛親] 道德之根,立人之本。
人是社會的構成,是社會的主體,在全面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如何去做一個積極向上的人,如何去勉勵自己更多地承襲先輩的榮光,如何去協調身邊的一切與自己的相處,是任何人都無法迴避的問題。
孝老愛親不僅僅是一種責任,更是一個社會文明程度的直觀體現。從某種意義上說,大到整個社會,小到一座城市、一個社區,但凡做到了全民孝老愛親,那便是社會文明的亮點,社會文明的進步,同時也為「孝老愛親」這個傳統美德的傳承貢獻了一份力量。
「德乃人之本,孝為德之先」。老人們的輝煌經歷雖然已成為了歷史,但沒有他們的辛勤勞動,就不會有我們今天的美好生活;沒有他們的培育,就不會有我們今天所擁有的成功。因此,我們首先要從踐行孝道開始,將一種大愛的情懷推廣開來,使其成為一種全民行為。在弘揚孝老愛親這一傳統美德的同時,讓普天下的每一位老人都得到兒女的孝敬,享受到家庭的溫馨,感受到社會的溫暖;讓身邊每一個需要關心的人都得到關愛,享受到人間溫情。
「孝老愛親」是一個切身的話題。它存在於我們的生活當中,存在於我們的心中。盡管社會的發展會讓一些傳統的東西有了新的詮釋,但時間的年輪卻永遠無法湮沒人們對它的「呼喊」。因為,它是我們的責任、我們的傳承,我們的道德之根、立人之本
❺ 互聯網機頂盒能不能收到國學頻道
應該可以收到了啊,只是國學頻道可能不是很多,但是也是有幾個的。希望幫到你了。
❻ 您好在網上看到您對腎陽虛的見解,如果方便可否多多詢問您
對於一些虛證來講,求助於葯物治療往往難以理想的解決問題。中醫講辯證治療,三分治和七分養,養的是什麼?一個是食療法養身體,一個是心療法養精神。事實證明,人的性格脾氣是疾病產生的根源,如果你確定自己是腎陽虛,相應的可以知道你的性格常厭人受氣,多愁善感,憂慮自生,自尋煩惱,平時遲鈍的這些不同程度的現象發生。在身體上有腰腿病痛,耳鳴等現象。更是貪戀吃喝,追逐口欲的傾向了。調養身體,解決問題的關鍵是能反省自己的性格脾氣,培養自己的正氣,逐漸改掉自己的不良習慣,多參加運動鍛煉,節制慾望,往往可以不葯而治癒的。
這兒倒是有一個方法,就是一手中指輕按自己的右腳心,一手中指按住自己的人中,然後用誦讀法誦讀德道經雙一章,(具體內容查找參照:道德知音網站http://www.de.biz/)每天兩次誦讀,每次15分鍾,半個月之後,再看自己的身體健康是否有好轉,可以試一下,每個人的體質雖然不同,但能在根源上查找自己的不足的話,可以說健康就在自己的心裡。僅供參考
❼ 《德道經》原文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jiào)。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wù)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
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
第四章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
淵兮似萬物之宗。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tuó)龠(yuè)乎?
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第六章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pìn)。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第七章
天長地久。
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無私邪(yé)?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
上善若水。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zhuī)而銳之,不可長保。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第十章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專氣致柔,能嬰兒乎?
滌除玄覽,能無疵(cī)乎?
愛民治國,能無為乎?
天門開闔(hé),能為雌乎?
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shì),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第十一章
三十輻共一轂(gǔ),當其無,有車之用。
埏(shān)埴(zhí)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鑿戶牖(yǒu)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fáng)。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第十三章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
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第十四章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詰(jié),故混而為一。
其上不皦(jiǎo),其下不昧(mèi)。
繩(mǐn)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
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
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第十五章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朴;曠兮其若谷;渾兮其若濁。
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第十六章
致虛極,守靜篤(dǔ)。
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
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
歸根曰靜,靜曰復命。
復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歿(mò)身不殆(dài)。
第十七章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之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猶兮其貴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第十八章
大道廢,有仁義;
智慧出,有大偽;
六親不和,有孝慈;
國家昏亂,有忠臣。
第十九章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
絕仁棄義,民復孝慈;
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此三者以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朴,少私寡慾,絕學無憂。
第二十章
唯之與阿(ē),相去幾何?
善之與惡 (è),相去若何?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
乘乘兮,若無所歸。
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
我愚人之心也哉,沌(dùn)沌兮!
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澹(dàn)兮其若海,飂(liù)兮若無止。
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
我獨異於人,而貴求食於母。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yǎo)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
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第二十二章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zhāng);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jīn),故長。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孰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
故從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
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第二十四章
跂(qì)者不立,跨者不行。
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其在道也,曰餘食贅(zhuì)形。
物或惡(wù)之,故有道者不處。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liáo)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二十六章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
是以聖人終日行不離輜(zī)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
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
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第二十七章
善行無轍(zhé)跡;
善言無瑕(xiá)謫(zhé);
善數不用籌策;
善閉無關楗(jiàn)而不可開;
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
是謂襲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
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
為天下式,常德不忒(tè),復歸於無極。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
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朴。
朴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
故大制不割。
第二十九章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不可為也。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故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或強或羸(léi);或載或隳(huī)。
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
師之所處,荊棘生焉。
大軍之後,必有凶年。
故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強。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
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第三十一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
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
夫樂殺人者,不可得志於天下矣。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
言居上勢則以喪禮處之。
殺人眾多,以悲哀泣之。
戰勝,以喪禮處之。
第三十二章
道常無名,朴雖小,天下不敢臣。
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賓。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dài)。
譬(pì)道之在天下,猶川穀之於江海。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fàn)兮,其可左右。
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
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於小;
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
是以聖人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第三十五章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
樂(yuè)與餌,過客止。
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可既。
第三十六章
將欲歙(xī)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
是謂微明。
柔弱勝剛強。
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第三十七章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
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朴。
無名之朴,夫亦將不欲。
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德篇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
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rǎng)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
故去彼取此。
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
其致之一也。
天無以清將恐裂;
地無以寧將恐廢;
神無以靈將恐歇;
谷無以盈將恐竭;
萬物無以生將恐滅;
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jué)。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榖(gǔ)。
此其以賤為本耶,非乎?故致數輿(yú)無輿。
不欲琭(lù)琭如玉,珞(luò)珞如石。
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第四十一章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為道。
故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lèi)。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yú)。
大方無隅(yú);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
夫唯道,善貸且成。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人之所惡,唯孤、寡、不榖(gǔ),而王公以為稱。
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第四十四章
名與身孰親?
身與貨孰多?
得與亡孰病?
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沖,其用不窮。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nè)。
躁勝寒,靜勝熱。
清靜為天下正。
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第四十七章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kuī)牖(yǒu),見天道。
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
第四十八章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第四十九章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聖人之在天下,惵惵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sì)虎,入軍不被(pī)甲兵。
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
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蓄(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mò)身不殆。
塞(sāi)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
見小曰明,守柔曰強。
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yāng),是謂襲常。
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
大道甚夷,而民好徑。
朝甚除,田甚蕪(wú),倉甚虛;服文彩,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
是為盜誇,非道也哉﹗
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祭祀不輟(chuò)。
修之於身,其德乃真;
修之於家,其德乃余;
修之於鄉,其德乃長;
修之於國,其德乃豐;
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
毒蟲不螫(shì),猛獸不據,攫(jué)鳥不搏。
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pìn)牡(mǔ)之合而朘(zuī)作,精之至也。
終日號而不嗄(shà),和之至也。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
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
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塞其兌,閉其門。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
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
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
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
故為天下貴。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
故聖人雲:
「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
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
第五十八章
其政悶悶,其民淳(chún)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孰知其極?
其無正邪?正復為奇(qí),善復為妖。
人之迷,其日固久。
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guì),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嗇(sè)。
夫唯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
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
有國之母,可以長久。
是謂深根固柢(dǐ),長生久視之道。
第六十章
治大國若烹小鮮。
以道蒞(lì)天下,其鬼不神。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
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
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第六十一章
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pìn)。
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
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
夫兩者各得其所欲,故大者宜為下。
第六十二章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
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
人之不善,何棄之有?
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sì)馬,不如坐進此道。
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
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第六十三章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大小多少,報怨以德。
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
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破,其微易散。
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
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shèn)終如始,則無敗事。
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
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
民之難治,以其智多。
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知此兩者亦楷式。
常知楷式,是謂玄德。
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
第六十六章
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
是以聖人慾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
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
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
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
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
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
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
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第六十八章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爭;善用人者為之下。
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
是謂配天,古之極。
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
是謂行無行,攘(rǎng)無臂,仍無敵,執無兵。
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
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
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言有宗,事有君。
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
知我者希,則我者貴。
是以聖人被(pī)褐(hè)懷玉。
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
無狹(xiá)其所居,無厭其所生。
夫唯不厭,是以不厭。
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
故去彼取此。
第七十三章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
此兩者,或利或害。
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聖人猶難之。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chǎn)然而善謀。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
常有司殺者殺。
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斫(zhuó)。
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傷其手矣。
第七十五章
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
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
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輕死。
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
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gǎo)。
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
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猶張弓歟(yú)?
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聖人為而不恃(shì),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
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聖人雲:「受國之垢(gòu),是謂社稷(jì)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
正言若反。
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
是以聖人執左契(qì),而不責於人。
有德司契,無德司徹。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第八十章
小國寡民。
使有什伯(bǎi)之器而不用,使民重(zhòng)死而不遠徙。
雖有舟輿(yú),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
使民復結繩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
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❽ 熊春錦出沒出過太極內功養生一書
熊春錦 男,字厚金,號空凈,當代著名道學研究與實踐者。1948年3月生,湖北省麻城縣人。教授。出身於傳統文化、中醫研究世家,於六十年代畢業於南京醫科大學。畢業後一直在武漢市協和醫院從事西醫外科中醫骨科臨床治療工作。七十年代中期,先後任武漢協和醫院長豐醫院副院長院長職務。中醫主任醫師職稱。曾多次被選為市區人大代表衛生先進工作者,並幾次獲得醫療科研專項獎。熊先生博才多學,對中華傳統文化,武術氣功,易經都有很深的研究造詣,集傳統中醫、易學、武術、特異功能,現代醫方技術於一身。以豐富的現代醫學知識和傳統中醫理論科學研究大膽嘗度,研製出全息性康復治療儀,榮獲國家專利。十幾年來治癒了數萬名疑難病患者。一九九三年任湖北中醫學院中華傳統康復醫學院業務院長,教授職稱,專業從事中華傳統文化,中醫學,易經人體生命科學的探索研究教學工作,數年來培育出傳統醫療康復優秀高中級人才數萬余名,為中華傳統醫學和現代醫療科學事業做出了較大的貢獻。
北京德慧智教育科技中心董事長熊春錦
歐洲中華道學文化研究促進會第一主席熊春錦 德國洪堡大學客座教授
歐洲中國康復養生學院院長
南洋文化傳播公司董事長、
熊春錦1948年,出生於湖北麻城一個道學世家,自幼受祖上傳統道學思想的熏陶,加之始於幼稚之年的刻苦實踐,對傳統道家文化的哲學精髓和方法論的研究有很多精闢的見解。 1970年,熊先生畢業於南京醫學高等學府,在武漢市硚口區第一醫院供職多年,歷任主任醫師、副院長、院長等職,醫術超群,醫德有口皆碑,有「聖醫」之美譽。1987年至1992年,連續被選為武漢市人大代表,多次被評為市級勞模,並獲得多項醫學科技發明獎。長年被《湖北中醫》雜志社聘為編委。
在長期的臨床診療中,熊先生深感人類心靈健康對於身體健康的至關影響和作用。1994年經湖北省衛生廳和教委批准,成立了中華傳統康復醫學培訓學院,系統闡釋、傳授傳統道醫學的部分理論和實踐方法。並運用現代語言,對伏羲黃老道德文化,進行了詮釋和解析。
(二)熊先生在世界各地(包括中國)傳播道德的活動。
2001年,熊先生應邀前往歐洲參加中醫葯學術研究和交流活動。他高超的醫療技術和深厚的國學造詣,獲得了廣泛贊譽。德國前衛生部長惠布娜(Hübner)女士,特別挽留熊先生參加九月份在柏林舉辦的亞太文化周,柏林市政府辦公廳也破例延長了他的訪問簽證。
在歐洲訪問的短短幾個月中,許多西方人士通過熊先生的診療和演講,親身感受了中國道家文化的神奇和魅力,在他們的要求下,2001年9月,熊先生在德國柏林創立了歐洲康復養生院。同月,相繼在德國著名的醫學學府——洪堡大學的附屬醫院和德國國家歌劇院舉辦了兩期大型道家文化養生講習班,德國TVB電視台在新聞節目中作了相關報道。
2002年,熊先生被聘為德國《歐洲中醫葯》雜志特約撰稿人。論著《道醫學》在該雜志上連載,引起了歐洲醫學界的廣泛關注。
2003年,熊先生創立新加坡南洋文化發展公司,並開通了道德知音網上電台(http://www.de.biz/)和道德求真網上課堂,運用現代網路技術廣泛傳播道德文化,還主編並出版了《生命與健康》季刊雜志。
2004年3月,熊先生發起成立歐洲中華道德文化研究促進會,被選為第一主席。同年主持召開首屆國際《德道經》學術研討會,在會上作了《道德是人類精神的食糧》的報告,海內外多家媒體紛紛翻譯並轉載。
2004年12月,熊先生主持勘校的古版《老子?德道經》正式出版。隨後,熊先生又三次修訂,並傾多年之積蓄再版印刷40,000餘冊,全部免費贈送給世界各地的哲學、老子研究機構,以及國家、省市、大學、中學的圖書館等。隨後,熊先生撰著的《現代金丹實證錄》和《道德內功養生術》也先後出版。
2005年11月10日,熊先生參加了在鹿邑舉辦的「老子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獲得與會代表的高度贊譽。河南電視台、中國人龍網等記者對熊先生進行了專訪。(有接受記者采訪的照片和給人龍網題詞的照片)。會後,熊先生應邀向國家中醫葯發展戰略課題組的專家作了《傳統文化救中醫》的專題報告。熊先生對以中醫為代表的傳統文化特有的一元四素方法論的透徹闡釋,大大激發了在座專家振興中醫的信心,很多觀點和建議被納入該課題組上報中央的綜合報告之中。(慧天處有講學的dvd)同年11月下旬,熊先生應邀趕往塞北大漠地帶,先後在延安大學等地舉辦了七場大型道德教育報告會,掀開了弘揚傳統文化、培聖育賢、道德興國實踐的新篇章!(慧天處有幾場講學場面的dvd,水清處有榆林電視台拍的vcd)。
2006年3月,熊先生應甘肅省政協港澳台僑和外事委員會的邀請,在蘭州大學、蘭州交通大學等多所高校進行了為期半個月的講學活動,參加聽講的聽眾總計超過二萬人,其中張掖二中一場報告聽講的師生超過五千人,遍及甘州區9所中小學,是張掖市近年來在初級教育界檔次最高、規模最大、人數最多的一次講學活動。(甘肅活動慧天處有電視訪談節目、蘭州大學、交通大學、九三學社座談的光碟,還有照片,配合畫面的解說詞還可以從《喜迎國學氣象新道德春雨灑甘霖》中選取)。
2006年8月,熊先生作為海外特邀學者,參加了第二屆成都?道教文化國際論壇。作了《「三生萬物中氣以為和」是和諧發展之道》的簡短演講。演講後接受了成都電台記者毛毛和吳燕子女士的專題采訪。(四川其它活動參見《巴蜀道地話黃老》進行部分補充,慧天處有照片和DVD)。
九月中旬,熊先生應大連醫科大學、大連海事大學的邀請在大連分別進行了《傳統醫德與現代醫德》、《國學與道德文化》的演講,並舉辦了《復興道德,構建和諧社會》專題研討會。(參考《金秋生門宣道德》,慧天處有vcd)。
十一月,熊先生應中華民族文化促進會、政協甘肅省委員會聯合邀請,參加了首屆甘肅老子文化國際論壇,並作了《老子研究在海外》的大會主題發言,受到了媒體廣泛關注和高度評價。(慧天處有照片和一個電視短片《今日聚焦》)論壇期間先生還應蘭州商學院邀請和該院部分專家學者舉行了《中華文化是修之身文化》的座談研討會。論壇結束後,應隴西縣政府的邀請,熊先生在隴西一中進行演講並看望了隴西樹芝幼兒園的500多名小朋友和幼教人員。熊先生還應青海省政協邀請,在青海民族學院、青海大學,寧夏醫學院舉行了演講。(近期甘肅活動慧天處有照片,錄像正在製做和郵寄中,相關文字參見《老子精神遍寰宇道德弘揚乘勁風》)
國家的希望看教育,熊先生遵循《老子?德道經》中蘊含的教育理念和《黃帝內經》闡釋的人體生命原理,運用易學一元四素的研究方法,提出了與中華傳統教育理念一脈相承的中華德慧智經典誦讀教育理念,並在中國大陸、東南亞、歐洲等地同步進行推廣實踐。
2006年2月,熊先生創立北京德慧智教育科技中心,將中華德慧智教育理念的推廣進一步系統化、規模化。4月,中華德慧智教育系列出版物第一輯——《老子?德道經》拼音誦讀本正式出版。(有幾個圖片可以發選)7月,熊先生編寫的《國學道德經典導讀》和《中華國學道德根》由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八月中旬,熊先生依託榆林老子協會,正式成立網上老子學院,以「德慧智」和「德真道」教育為品牌,將道德文化的普及工作納入系統化、正規化的軌道。
(三)熊先生的思想體系和三本著作簡介
熊先生學貫古今,內外兼修,他的系列著作從大系統的角度,指明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一部道德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各家學說、各個學派的總歸宿和最高境界。文化的主脈,是初創於伏羲的「易道文化」,成形於軒轅的「法道文化」和成熟於老子的「德道文化」。
「易道文化」的主流,是以易學方法闡述大道和自然萬物。代表作是《易經》。 「法道文化」則強調心身法於大道而修身平天下。軒轅黃帝通過修之身而得道,以證道、得道之身而治國,開創了我國歷史上道德文化當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理論和方法的先河,代表作為《黃帝四經》等。而春秋時期的老子,留下五千言《德道經》,居於道○而用德一,繼承和升華了易道與法道思想,建立起囊括易道與法道思想精華的德道思想,構成中國古代道德文化的大系統論。
為了讓道德文化的繁茂大樹能夠再現於中華沃土,熊先生和他的學生們對中華道德文化的代表作--《易經》,《黃帝四經》和《老子德道經》等進行了長期的校訂工作。其中《老子德道經》修真版已經由中央編譯出版社於2006年10月出版。其他兩部也將出版。同時,熊先生還撰寫了《中華國學道德根》,《國學道德經典導讀》兩本著作,對於《老子德道經》的道德哲學體系以及國學經典誦讀的理論和實踐方法,進行了進一步的闡發。
東方文化中,《老子德道經》堪稱萬經之王。熊先生校堪的《老子德道經》基於馬王堆出土的帛書甲本。在編排上,《德經》在前而《道經》在後,包含著由德而道之理。經書揭示出「道」是大宇宙的本原,是天地人萬物生生不息的動力源泉,宇宙萬物的結構模式和運行規律。「德」是道的外顯。而「仁義禮智信」五德即是道的五種能量元素,充滿著宇宙太空和萬物內外。一切生命和物質,都是「道德」的充分體現,人類只有主動地修養道德,「淳德合道」才能符合自然的本質,獲得人生的意義和價值。
「老子通大道,慧智出文章,磅礴五千言,造就千萬聖。」熊先生指出,《老子德道經》不僅僅是一部哲學巨著,而且是一部修真學的專著,是靈修慧性思維和智性邏輯思維的完美結合。道德,是物質性的,也是精神性的,是一元四素的特殊物質。誦讀《德道經》可以轉愚為智,轉智為慧,再造我們的生命和精神。對於處在道德底線的人類社會來說,修德合道,返樸歸真,是每個人回歸自然的必經之途。
在《中華國學道德根》一書當中,熊先生廣涉中西,系統論述了老子《德道經》的哲學思想。書中善巧地運用多學科的知識和事例,對基本哲學命題進行了獨特而深刻的闡發。語言生動,妙趣橫生,時時可見西方哲學與中國古典相遇而迸發出的靈感火花。
在書中熊先生指出:老子道德哲學是大唯物主義。世界是物質的,統歸在道和德的物質性上。現代哲學「物質第一性」原理同樣適用於有相物質世界和無相精神世界。這與老子五千言靈文中對於「有和無」的闡述不謀而合。
面對西方世界「唯物」和「唯心」的千年之爭,熊先生給出了「唯德辯證法」這一劑良方。認為一分為二,對立統一的二元論,不能反映出自然和社會生生不息的內在機理,而老子「三生萬物,中氣為和」的唯德辯證法才能揭示萬物演化的辯證機理。哲學中「唯物」和「唯心」、精神與物質的異相互動狀態,都是圍繞著「德」在運動。「德一」是貫穿一切事物的匯流排,也是復興道德,構建和諧社會的根本,治世的妙方。
在書中,熊先生從2500年前的老子德道經出發,引領讀者進行了一次從萊布尼茨,康德到黑格爾的精神之旅。我們看見老子的「道零德一」思想使微積分從混沌中萌芽,「負陰抱陽」的觀念在辯證法里成長壯大,「三生萬物」理論在大小邏輯當中盛開怒放,怎麼能不感嘆道德文化才是中國真正的根文化呢?
《中華國學道德根》一書高屋建瓴,而熊先生的《國學道德經典導讀》則是慈祥可親。這是一本指導孩子進行經典誦讀的作品。這部著作里,熊先生系統地闡釋了我國漢文字所具有的天人合一性、全息性、載德性、喻意性、慧智性、誦讀性等特性,以此論證古代傳統經典誦讀理論的科學性。同時還引證了大量古今中外成功的育才例證,以老子《德道經》為主脈,以《周易》中的象數理氣為方法,並以「唯德辯證法」「中氣以為和」等理論為根基,以「一元四素」科學方法論為用,提出了以經典誦讀為主的「德慧智」教育理念模式和實踐方法。
❾ 類似道德經
lz,你是想學道呢還是想幹嘛?
如果僅僅是覺得道德經挺有意思,建立你去讀莊子。
如果你想學道,那請直接網路搜索道家的經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