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情感論
『壹』 道德情感論的內容簡介
本書從道德的高度,從對個人與社會的福祉出發,闡述了以同情說為基礎的道德評價論、德性論,其中包含道德准則和道德評價的共同標准及對社會整體利益的強調。在斯密的論述中,問題的關鍵是:作為道德基礎的同情究竟指的是什麼?斯密認為,關心別人,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著想,把別人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事情的牽掛,這就是同情,同情是人的本性。
斯密實質上是說,同情和利已同樣是人的天性。因此,斯密認為,只有當全社會的成員都具有同情心,以此作為行為的准則時,社會才會有和諧、安定和進步。由此可見,《道德情感論》提出的問題是:以自利為基礎的市場機制必須用以他利為基礎的道德情感來協調。《國富論》說的是經濟人;《道德情感論》說的是道德人。
『貳』 可以介紹基本有關倫理學的書籍嗎
《道德情感論》《走向革命批評》《五種倫理學理論》《正義論》,還有中國的四書五經之類
希望採納
『叄』 《西方倫理思想史》,宋希仁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宋希仁,男,吉林省臨江縣人。1936年7月生,1960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現為中國人民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著作有:《不朽的壽律》、《倫理與人生》、《人生哲學導論》、《日本采風》、《倫理的探索――從蘇格拉底到馬克思》、《西方倫理思想史》(合著);主編《當代外國倫理思想》、《道德觀通論》等;發表學術論文若干篇。
該書系統介紹了古希臘羅馬時代、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的倫理思想,以及近代英國、法國、德國和美國的倫理思想,既從思想層面上闡述了西方倫理學基本概念、主要命題、基本方法、重要問題等的提出和演變,又在深入研究倫理思想代表人物、流派和著作的基礎上,梳理出西方倫理思想發生、發展的基本歷程,闡明了西方倫理學理論體系的特點。
倫理學史的研究表明,倫理學史本身就是倫理學,通過對倫理思想史的研究可以引導人們了解倫理學本身的內容。換個角度看,研究倫理思想史,也就是用發展的眼光去看發展著的倫理學。這一方面要梳理出學科知識體系,描述其發生、發展的整體趨勢和概貌;另一方面要注重發現那些曾經引起漣漪、激起波濤、帶動歷史潮流的思想理論觀點,特別是那些處在歷史轉折點上的思想閃光。這部新編的《西方倫理思想史》,不但內容豐富,增加了新材料,而且富有創意,體現出對西方倫理思想研究的新思考,有助於人們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西方倫理思想。
西方倫理思想史圖書目錄
導言
第一章 古希臘倫理學的先聲
第一節 從神話到哲學的道德思考
第二節 倫理學的雛形
第三節 倫理思想的深化
第二章 尼各馬科倫理學
第一節 理性主義的發展
第二節 初創的倫理學體系
第三節 社會倫理思想
第三章 希臘化和羅馬時代倫理思想
第一節 快樂主義
第二節 德性主義
第三節 懷疑主義
第四章 中世紀基督教倫理思想
第五章 從中世紀向近代的轉型
第六章 近代早期道德哲學
第七章 近代道德情感論倫理學
第八章 18世紀法國啟蒙倫理思想
第九章 功利主義倫理學
第十章 道德形而上學體系
第十一章 法哲學體系
第十二章 進化論倫理思想
第十三章 19世紀美國倫理思想
第十四章 空想主義和現實主義
後記
『肆』 《道德情感論》 什麼樣的版本好
英文珍藏版
『伍』 道德情感論的目錄
第一部分 論行為的適度
第一篇 論適度感
第一章 論同情
第二章 論相互同情的愉快
第三章 論我們通過別人的感情與我們自己的感情是否相通來判斷別人的感情是否適宜的方式
第四章 同一題目的繼續
第五章 論和藹可親和令人尊敬的美德
第二篇 論不同激情與適度相一致的程度
第一章 論起源於肉體的各種激情
第二章 論起源於想像的某種特性或習慣的激情
第三章 論使人相互疏激情
第四章 論使人相互友善的激情
第五章 論自私的激情
第三篇 順境和逆境對人的行為的適度的影響:為什麼它們在一種狀態下比在另一種狀態下更易得到人們的贊同
第一章 雖然我們對悲傷的同情通常比我們對快樂的同情更強烈,但它強烈的程度一般總遠不如當事人本能的感受
第二章 論野心的起源以及社會階層的區分
第三章 論由於欽佩富人和大人物而蔑視或忽視窮苦卑賭的小人物而引起的道德情感的墮落
第二部分 論功勞和過失;獎賞和懲罰
第一篇 論對功勞和過失的感覺
第一章 論凡表現為感激的恰當對象的行為看來就值得獎賞;同樣,凡表現為憤恨的恰當對象的行為看來就是應該懲罰
第二章 論感激和憤恨的恰當對象
第三章 論不贊同施恩者的行為,就不會有對受益者的感激的同情;相反,對做壞事的人的動機不加以反對,就不會對受害者的憤恨表示同情
第四章 對前面幾章的扼要重述
第五章 對功勞感和過失感的分析
……
第三部分 評判我們自己的情感、行為和責任感的基礎
第四部分 論效用對贊同情感的作用
第五部分 論習慣和時尚對道德上的贊同和不贊同的情感影響
第六部分 論美德的品質
第七部分 論道德哲學的體系
『陸』 康德的道德哲學
康德的知識論是一場哥白尼式的革命,在解決知識是如何形成的問題上,康德顛覆了世俗:人們常常覺得知識是日常生活、習俗的積累,或者就是人類心靈的產物,經驗論與唯理論展開了熱烈而似乎無法停止的爭論,康德說,我們的知識開始於經驗,卻絕不來自於經驗。人能夠為自然立法,知識的形成先天地決定於我們的理性。康德將這場哥白尼式革命的戰火延續到了他的道德哲學的領域。日常的道德意識以及我們的道德直覺,或是以快樂幸福作為最終指向,或是將神的意志當作行為之決定根據,道德也就因此而成為或是對經驗的總結,或者就是神的命令。康德則把道德的基礎從經驗的外在對象(物)轉移到先驗的主體(人)的意志中來,先確定先驗的善良意志作為普遍必然的道德律令,然後再推至可能的道德現象。康德尋求著具有普適性的道德准則,該准則向最終定言命令的轉化和實現究竟是如何可能的呢?康德經歷了三個過程:對情感的恰當區分;由尊重決定人類行為;由自由確立定言命令。
一. 性情感
康德道德領域里哥白尼式革命的意義不亞於他的知識論。L·W·貝克教授曾作過這樣的評論,「在康德的道德哲學中,也能找到一種類似於哥白尼似的革命。我使用現代人中研究康德而深受歡迎的作家的話,把它稱之為『盧梭主義的革命』,因為正是盧梭,他寫道:『服從自己制定的法律就是自由』。盧梭從政治意義上理解這種行動原則,並且在此基礎上提出他對平民參與立法的辯護。只有平民的主動參加,而不是被動的同意,國家權力才是合法的。康德進一步發展了這種思想萌芽,盧梭的政治原則,完全變成了康德道德的論據,在康德之前,道德法則的起源,要到神的意志或者自然界的秩序或者人對幸福的追求中去尋找。康德反駁說,在這些之中只能建立明智的准則,而不能建立道德的法則。……因此之故,康德把道德法則的起源稱之為意志的自主。」[1]康德絕不是單純的唯心論者,因為他並不拒斥經驗;康德亦不是單純的唯物論者,因為他也肯定人類意志的作用。於是這場道德領域的哥白尼式革命最終呈現給我們的是一條康德稱之為具有普遍必然有效性的定言命令:「要只按照你同時認為也能成為普遍規律的准則去行動。」[2](P421,38頁)這條定言命令於理論、於人的行為要能夠成為可能,康德首先要排除掉人類情感中感性的成分。
人類很有理由為自己的道德情感而感到驕傲,因為他們除了會為生理慾望得到滿足而高興、為體皮發膚之失而感到疼痛之外,還有悲憫、同情、義憤之情,這是動物不具有的。人類會傾向於贊嘆那道德的、善的事情,也會不齒於那些不道德的、惡的行為。我們常常會覺得正是這些情感制約著我們的行為,但由此所彰顯出來的是,我們為了得到他人的稱贊而行善,因為怕為人不恥而不行惡。但究竟是我們稱之為「善」、「惡」的東西決定了我們的情感,還是我們的情感之好惡決定了我們稱什麼樣的行為為善,其餘的為惡?什麼是「善」,什麼是「惡」?是否是勇敢、堅毅的品質就必然意味著善,撒謊、放棄就一定是惡?我們又怎樣去解釋殺人者的勇敢和善意的謊言?我們陷入了困頓,也可能為自己行為的搖擺不定找到了辯解的借口。善惡之界定在情感的羈絆下顯得如此模糊不清,它可能隨時隨地都會發生著變化,情感的制約力量便顯得脆弱而不堪一擊!善惡的飄忽不定表達著行為的無法確定,行為法則的不可能。因此如若我們還希望發現能夠具有普遍必然有效性的道德規律,就決計不能從人類普通的自然情感中去尋找。按照康德的說法,我們的情感是有區別的,一種是與欲求對象密不可分的,一種僅僅與觀念相關聯。前者是慾望、偏好的原因,由之而來的愉悅就僅是出於對偏好的關切,感性的東西會左右它;後者是出於理性的關切,它將與感性無關。[3](第320-324頁)我們的困頓就來源於感性的情感。道德感應該是理性對道德觀念的關切康德是這樣來定義 「道德感」的,「然而,他們對道德規律確實感到關切,我們把這種關切的內在基礎稱為道德感。」[2]( P460 ,85頁)道德感不同於由慾望對象或厭惡對象而來的自然的愉悅和不悅之情,它體現為一種關切,一種對道德律的關切,也就是服從道德法則的直覺。如果我們說人皆有道德感,在康德那裡就不單指的是羞恥善惡之心,還指的是服從道德律的傾向。因此純粹的道德感先天地決定於道德律,而不取決於主體的任何經驗狀態。同情、憤怒皆可能為偶然,而道德感只可能為必然,如若我們的道德律能夠成為普遍有效的。與此同時,道德律以命令的形式告訴我們什麼是應該追求的對象,什麼是應該憎惡的對象,道德感便是促使我們去追求、去憎惡的一種主體的內在感受,而那依據道德法則能夠成為必然追求的對象的,康德稱之為善,依據道德法則會成為必然憎惡對象的,康德稱之為惡。正如康德在《實踐理性批判》中所談到的,善惡概念不在道德律之前,而是由我們那能夠具有普遍必然有效性的道德律決定我們的善惡概念,決定行為的善或惡的依據就是先天的道德法則。[4]〔P63,68頁〕善惡不僅與人的苦樂感受、與人的利益無關,也與外部事物、與人的意志無關。道德感亦與外部事物以及個體的利益傾向無關,與主體的經驗無關,它僅是道德律所激發的一種主體的內心感受。但道德感並不能夠因此就成為道德律的決定依據。「不能把這種道德感錯誤地當作道德判斷的標准,而必須把它看作是規律對意志產生的主觀效果,而只有理性才對它提供客觀根據。」[2](P460,85頁)
通過人類情感中感性成分的排除以及理性成分的介入,康德找到了可能具備普遍必然有效性的道德律與主體感受之間的橋梁,或者說是滿足了主體的情感需求。因此可以將道德感看作是道德律的結果,理性才是原因。「所以,對於我們人來說,作為規律的准則普遍性,我們為什麼對道德感到關切,這是完全不可解釋的。只有一點是肯定的:它之對我們有效,並不是因為我們對它感到關切,因為關切是他律的,是實踐理性對感覺,對一種基本情感的依賴。」 [2](P460,85頁)也就是說,退一步來看,即便道德感之體現出來的關切能夠作為意志的決定性因素,但關切本身已指明了主體情感的傾向,它同主體慾望及外部因素的決定一樣,只能夠成為他律而不能實現自律。在康德那裡,他律就意味著強迫以及該法則本身的不必然。康德其實提出了兩個問題,什麼能夠使得行動必然地具有道德性,顯然,由情感而來的關切是不能夠的;什麼能夠實現道德律的普遍必然有效性?這是理性的職責。道德感的提出,兼有溝聯這兩個問題的可能。自然情感不僅不能保證道德准則的普遍必然有效性,亦不能實現行為之必然道德;道德感不能夠決定道德律,但它體現了行為的必然道德。
18世紀的歐洲倫理學領域,盛行的是以洛克、休謨以及亞當·斯密為代表的道德情感論。事實上以道德情感為基礎的倫理學,其基本性質是享樂主義和功利主義,是以愉快和幸福為唯一目標的。康德從根本上否定了經驗主義倫理學的基礎。他在《關於美和崇高情感的觀察》中寫到,「情感絕非只有一種聲音。」[5](第226頁)既然情感本身都不能夠一致,它又如何能夠提供判別善惡的唯一標准呢?
因此,僅僅將道德感這一概念提供給我們是不夠的,關切不能夠使我們的意志成為善良意志。換而言之,關切並不能決定行為的道德價值。其實, 「關切」一詞我們仍然可以作三個層次來理解。首先,是對對象的關切,這就包括了經驗的對象、主體慾望,而對道德律的關切亦屬於其中,只是較特殊的一類,它更接近於讓行為體現出道德性,因此將它作為過渡性的第二層次亦未嘗不可;第三層次,雖然康德還是使用了「關切」一詞,但純粹唯理性具有,由准則的普遍有效性直接規定意志,卻已經脫離了感性層面上的「關切」的含義。我們毋寧可以使用另一個詞來代替——「尊重」。尊重一詞才真正不成為經驗意義上的情感,而由那所謂准則的普遍有效性直接規定意志,按照康德的說法,也就是對道德律的尊重。尊重道德規律的同時,也有著對人的尊重的要求。
http://www.biye65.com/fanwen/47/1522/2006/11/5213_2.html
『柒』 英語翻譯
Work report, pointed out that strengthening young people's ideological and moral construction should include the Thanksgiving ecation. Thanksgiving, the school e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moral ecation,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has a good guide. Thanksgiving ecation for students to develop moral philosophy, moral emotion sublimation; Thanksgiving ecation is concive to cultivating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develop their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sense of life, so that they cherish life a positive and optimistic attitude towards life, cherish right relatives, friends and career to assume their responsibilities and understand the real meaning of our own lives and life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Thanksgiving is the common treasure of all times and noble quality, Thanksgiving is a kind of identity, a love and a positive moral feelings and attitudes toward life. As the current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pluralistic society, people have paid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interests, but have neglected the succession of excellent moral qualities, "vote for me to wooden peach, quoted by Chiung Yao", "dripping grace, Yongquan phase report "and so on with the gratitude of the epigrams owe motto in their daily lives are often overlooked. Coupled with school ecation, emphasis on intellectual light of moral ecation ecational methods, family ecation, pamper spoil the cultivation method,
Makes the community there are some selfish, cold, do not understand kindness, ungrateful people, so people are beginning to recognize the importance of ecation to enhance Thanksgiving, Thanksgiving ecation system is currently used a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moral ecation in schools, by the widespread concern. The party and government and ecation authorities have begun to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anksgiving ecation,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the State Council issued the "Circular on Further Strengthening and Improv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opinions", where "Thanksgiving ecation" will be used as a point. In 2007 in Beijing to attend the two sessions of the representatives of members were considered to discuss the Government
Personality and enhance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living height; Thanksgiving ecation can enabl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value of the gift of nature to form the concept of frugality and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human beings and nature live in harmony; Thanksgiving ecation is also beneficial to build a harmoniou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to promote harmony between people and society to get along. In this paper, combining reading-related academic works and carrying out actual investigations and studies so as to equip the current status of Sino-foreign Thanksgiving ecation studies to understand the level of awareness of the statu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thanksgiving.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on the current Thanksgiving ecation research:
Work report, pointed out that strengthening young people's ideological and moral construction should include the Thanksgiving ecation. Thanksgiving, the school e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moral ecation,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has a good guide. Thanksgiving ecation for students to develop moral philosophy, moral emotion sublimation; Thanksgiving ecation is concive to cultivating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develop their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sense of life, so that they cherish life a positive and optimistic attitude towards life, cherish right relatives, friends and career to assume their responsibilities and understand the real meaning of our own lives and life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Part I: Introction part of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background of Thanksgiving ecation, research ecation, the need for Thanksgiving and important theoretical value and practical value, summed up the current set of ecation and foreign Thanksgiving Research, analyzed the dynamic development of ecation in thanksgiving to clarify the This concept of ideas and innovations.
Part II: an overview of Thanksgiving relevance of ecation to define the theory and related concepts. One ancient Chinese theory of Thanksgiving relevance of ecation, mainly from the loyalty, filial piety, fraternal ty, benevolence, Nature and Humanity has done a five-point discussion; the West Thanksgiving, ecation-related theories, mainly from the moral emotion theory, cognitive development theory, understanding patterns and Su -霍姆林斯基4:00 to do the ecation theory is discussed.
Part III: by actual survey studied the current statu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sense of gratitude, thanksgiving students raised awareness of the level of impact factors. In which the quality of the ecator's own level of gratitude that affect the level of students in the primary factor in thanksgiving.
『捌』 西方倫理思想的起源和發展
近代資產階級倫理思想是繼古希臘之後西方倫理思想發展過程中最活躍、最富於生命力的階段。它批判繼承了前兩個歷史時期倫理思想發展的成果,注意到主體德行和客觀法則的統一,比較自覺地理解和探討了道德與利益的關系以及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關系問題,建立了更加完整的倫理體系。F.培根對前人的道德理論作了批判性考察,試圖把道德建立在自然法則的基礎上,使個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理性和情感、道德和科學結合起來,起了承前啟後的積極作用。T.霍布斯、J.洛克、B.孟德維爾(1670~1733)等,從經驗論方面發展了利己主義倫理思想,強調理性和功利,並試圖通過理性實現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的協調。B.斯賓諾莎和G.W.萊布尼茨等人則從唯理論方面強調理性和功利,達到了與經驗論同樣的所謂合理利已主義的結論。A.A.C.沙夫茨伯里、F.哈奇森、D.休謨和亞當·斯密等英國倫理學家,把人的心理活動所具有的特殊情感看作道德善惡的根源,用道德感解釋道德的本質和起源,並用以確定評價行為的標准,形成了道德情感說。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者,把理性、經驗和情感結合起來,進一步發展了功利主義和合理利己主義倫理思想,把被正確理解的利益作為道德的基礎,強調社會環境和教育對道德的決定作用,並把主張自由、平等、博愛的人道主義作為政治和倫理原則,表現了資產階級的革命要求和力求從人的本性出發解釋道德現象的傾向。後來,J.邊沁、J.S.密爾等功利主義者,雖然對道德情感論和自然權利說(見自然狀態說)進行了有價值的批判,但他們卻把對利益的正確理解變成了追求快樂的正確計算,從而使法國唯物主義者的功利主義思想庸俗化。德國古典哲學家I.康德,在反對經驗論和功利主義倫理學的基礎上建立了自律倫理學(見自律與他律)。康德從善良意志、先驗理性出發,強調純粹道德義務、絕對命令和人的絕對價值,力圖論證並確立普遍必然性的道德法則。從而使其倫理學說具有完全不同於近代功利主義的嚴肅主義或至善論的特色,並對近現代倫理思想發生了重要的影響。G.W.F.黑格爾總結了當時資產階級倫理思想所達到的成就,把西方近代倫理思想的發展推向了高峰。他力圖突破從抽象人性出發的倫理學說的膚淺性和局限性,強調道德不能脫離現實的社會關系和人們的利益要求,認為道德義務的實質就是「行法之所是,並關懷福利,──不僅自己的福利,而且普遍性質的福利,即他人的福利」(《法哲學原理》,第 136頁)。在他看來,道德的善或絕對價值,只有在倫理的普遍關系中,在主觀與客觀、動機與效果、目的與手段、理智與情感、權利與義務、必然性與偶然性的辯證統一中才能實現。L.費爾巴哈否定了康德的純粹理性和黑格爾的絕對理念,強調道德應與個人的經驗和對幸福的追求相聯系,在其人本學基礎上論證了合理利己主義幸福論倫理學說。
19世紀中葉出現的以H.斯賓塞為代表的進化論倫理學,把生存競爭作為普遍法則,認為道德就是生物為求得自己生存和延續的行為進化的一個階段,道德價值的標准就在於生命的保存和延續。這種進化論倫理思想的發展,以A.叔本華的悲觀主義和F.W.尼採的權力意志倫理價值觀為標志,開始了資產階級倫理思想從發展走向衰落的轉折。在從近代向現代過渡的時期,在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斗爭日益深化的過程中產生的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鮮明地代表無產階級和勞動群眾的利益,以科學的世界觀和歷史觀(見馬克思主義哲學)觀察社會道德現象及其歷史發展,批判、繼承了以往人類倫理思想中有價值的成果,第一次把倫理學建立在真正科學的基礎上,成為西方倫理思想的巨大的批判力量,為人類倫理思想的發展開創了新紀元。
19世紀中葉以後,特別是20世紀以來,西方的倫理思想派別繁多,演變期短。在理論形態上,主要繼承了自蘇格拉底開始的分析道德概念的傳統和近代人道主義的思想傳統。從而表現出兩種基本的倫理學傾向或思潮:①注重研究道德概念的性質、意義及用法的各種元倫理學,其中包括直覺主義和感情主義、語言分析(見新實證主義倫理學等流派;②著重探討人的本質、價值和命運的所謂存在主義倫理學,宗教存在主義和境遇倫理學也屬於這種思潮。(見西方現代倫理學)
『玖』 道德情感論的介紹
《道德情感論》是由作者(英)亞當·斯密編著, 陝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一本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