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道德的作用
⑴ 中國傳統道德是以什麼為精髓的可取嗎
仁義禮智信,我認為大部分是可取的,是值得傳承的,但也有一部分過時的,不可取的。所以我們要取起精華,不能把傳統道德都視為守舊和消極的。
⑵ 中國傳統道德的根本要求是什麼
中國思想道德的特點概括起來有如下幾點:
1.自強不息、剛健有為的精神。
中華民族的道德,既有陽剛之氣,也有陰柔之美。陽剛之氣的集中表現是自強不息,剛健有為;陰柔之美的表現是愈挫愈奮、永不言敗的韌勁。中華民族是一個頑強的民族,在任何艱難困苦的環境中都能堅持下去。正是由於有這種堅韌的精神,中華文明成為世界歷史上唯一沒有中斷的古老文明之一。張岱年認為,中華民族前行的歷史是血與火共舞的歷程,是斷頭台與文明的較量。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動力和精神在支撐著這個民族?一是奮發向上的思想,一是博大寬容的思想。
2.以「仁」為核心的道德觀。
「仁」是儒家道德規范的最高原則。「仁」的最初含義是指人與人的一種親善關系,而「仁」的客觀標准則是「禮」——「克己復禮為仁」。所謂克己復禮,就是要求人們自覺地約束自己,在既定的位置上以禮的標准正確地處理上下左右的關系,如為父要慈,為子要孝,為友要信,為臣要忠,為君要善,要有愛心等等。「克己復禮為仁」的詳細含義還包括對人們所有言行舉止的規范。在這方面,「禮」既表現為規范化的文明儀態,也表現為在傳統習俗的基礎上加以整理定型的許多具體儀式。「不學禮,無以立。」(楊慶存《新華文摘》2002.7.)
「仁」的內容十分豐富,既包括禮智義信勇,也包括溫良恭儉讓等等。
饒宗頤認為,「仁、義」是中國人文傳統的最高點。
儒家的「仁義」思想是對人類文明和情操的一大貢獻。
各種文明,其道德規范有不同的側重點,但是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仁愛的思想。可以說,如果沒有愛,人類就沒法延續,文明就沒法傳承。西方文明始終強調「愛」的力量。美國哲學家弗洛姆認為,愛是一門藝術,是一種能力,需要具備一定的知識和作出一定的努力。換言之,愛並非是每個人都能輕易體會的情感,只有那些具備了能夠洞悉人之奧秘的知識、形成了完善人格的人,才能夠愛。
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反映了最普遍的道德要求。1993年美國芝加哥簽署《世界倫理宣言》,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定作重大原則,用以處理國家、民族、宗教、文化間的相互關系,乃至成為人類與自然關系的普遍和諧之道。
3.符合規律的道德要求。
「道」是什麼?就是符合事物發展的規律。而遵循「道」,符合事物發展規律,就有「得」,就符合「德」,相反,就是不道德的。
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指出人應遵循自然規律和順應自然環境。老子提倡要返樸歸真,保持嬰兒赤子那種純真無邪、無憂無慮的精神狀態,擺脫功名利祿的俗世煩惱;主張治國要符合規律,不能瞎折騰,執政就要順任天道,合乎民情,不妄為,又無所不為;認為健康是精神的基礎。老子問道:「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在這個問題上,千萬不要擺錯位置,要重視健康,珍惜生命,倡導回歸自然。這個思想後來被莊子發揮得淋漓盡致,在他們看來只有回歸了大自然,人們才能達到與他們為一的大同至樂的人生境界,實現宇宙間最高的和諧。老子以上的思想就是一種符合規律的道德主張。
4.愛國主義思想。
愛國主義是對祖國的忠誠和熱愛,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的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列寧全集》第28卷168頁)愛國主義思想深深地紮根於中華民族的心理之中,它是強大精神力量的不竭源泉。很多古人都以愛國主義為人生的最高價值。孔子主張維護民族尊嚴、國家獨立。屈原的詩句是愛國主義情感的千古絕唱。陸游說,「平生鐵石心,忘家思報國」,「位卑未敢忘憂國」。林則徐面對旦夕之間的寵辱驟變,從容表示「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而當代著名作家梁衡也曾在《愛國的理由》中寫道:「我們為什麼要愛國?你在這個國家裡出生、成長,國家給了你特定的生活基礎、社會關系、價值觀念、文化修養。你的身軀,你的精神是國家塑造的。國家民族的個性已經深深地融化在你的血液里。國家的名譽、利益和你的名譽、利益緊緊地連在一起。於是你與祖國就既有了情感上的依存,又有了利益上的一致。愛國,永遠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存在的支柱,也是做人的起碼標准。」
三、現代化與中國的傳統道德
中國傳統思想道德文化,既是中華文明發展的成果,也對中華文明的成長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但是,中國傳統思想道德文化,主要是與農業經濟基礎相適應的社會上層建築。那麼到了工業經濟時代,中國傳統道德文化還行不行呢?換句話說,中國傳統思想道德文化對中國的現代化事業起著什麼作用呢?是推動作用,還是阻礙作用呢?在這個問題上,學者們看法不一致。
一種是肯定的觀點,認為,以儒家學說為主流的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同樣可以成為中國實現現代化的精神動力。亞洲四小龍的現代化發展就是例子,這幾個國家和地區歷史上屬於儒家文化地區,它們在工業發展過程中達到了當時世界上最快的速度,取得了驕人的成績。(《新華文摘》2002.6.)
另一種是否定的觀點,認為,儒學是農業文明的產物,保守、落後,是過時的東西,在今天已沒有任何價值。「關於亞洲『四小龍』是因為吸收儒家文化才發展那樣快的說法缺乏根據。這些國家的地區的經濟發展,主要還是藉助了現代世界的先進科學技術、先進的管理方法,而不是藉助於什麼儒家思想。」中國實現現代化不可能依靠傳統思想道德文化取得成功。
筆者的觀點是:對中國傳統思想道德文化不能全盤繼承,也不能完全否定,而是要經過一種改造揚棄創新的過程。理由有以下幾點:
1.中國傳統文化是根,是土壤。
一個民族必定有自己獨特的思想文化傳統,這是理解世界事物的基礎。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都會有自己的文化傳統,文化的積累就是傳統。傳統支配人們的習慣,決定人們的思維方式。它構成了一個民族文化的核心力量,體現在一個民族觀念和行為的方方面面。中國傳統的道德觀早已滲透到了華夏民族百姓的思維方式和日常行動中。
然而,思想史上的任何一個學派都不可能是一成不變的。中國傳統思想道德文化也不斷地吸收著外來文化以豐富自己。繼承與創新之間是一種辯證關系。實際上,在很多情況下,新思想的產生是本土的民族文化和外來文化不斷融合的結果。(蔡德貴《新華文摘》2000.10.)
2.中國傳統思想道德文化有缺陷。
中國傳統文化一個明顯的缺陷是忽視自然科學。我們至今都沒有像西方科學那樣發現關於自然科學系統的科學理論和方法,因此我國在科學發展上落後了。此外,在社會科學領域內,中國傳統文化也有不足。中國傳統文化中沒有「公民」的概念,也缺乏現代的法制精神。這種情況不利於我國的政治制度建設和發展市場經濟。要想發展市場經濟,建立現代政治制度,必須堅持德治與法治並重。既要發揮中國傳統文化重視德治的長處,又要學習西方重視法制的優點,使中國傳統文化成為一種適合社會和經濟發展的新的意識形態。因此,我們必須要在繼承批判傳統文化道德的基礎上,創新發展出社會主義的思想道德文化。只有這樣才能建設好社會主義,實現中國的工業化和現代化建設,使中華文明再次煥發青春,中華民族再次輝煌。
3.文化的實質是變。
按照《周易》的思想,世界上一切都在變,沒有不變的東西,惟一不變的是「變」。因此,我們繼承傳統文化的精髓就是「變」的文化傳統。中華文明之所以是惟一沒有中斷的古老文明,就是因為中華民族是善於以變應變的民族。以儒家思想為例,中國歷史上並沒有一貫不變的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不斷變化的:有春秋戰國時代的孔、孟、荀之儒;有以董仲舒為代表的漢儒;宋明兩朝,產生了程朱理學之儒和陸王心學之儒。對於「四小龍」經濟起飛時代的儒學,學者稱之為外儒內歐式的儒學。由此可見,中國傳統道德文化,就是不斷變化的文化。在中國實現現代化的新時代,要有與這個時代經濟基礎相適應的意識形態,而不是把傳統文化搬來就行了,要不斷地變,不斷地創新,才能有生命力。
總結歷史的經驗,我們得出結論:中國傳統道德文化是有生命力的,能夠在實現現代化的事業中發揮思想動力和智力支持的作用。但是,這要有個條件,就是要有變的觀念,有創新的思想,不但要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還要學習吸收世界上一切優秀的外來文化,才能創造出中華民族的社會主義新文化。
⑶ 中國傳統美德有哪些好處
一、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是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道德根基和重要精神支柱
「仁、義、禮、智、信」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核心價值理念和基本要求,帶動整個社會道德體系的發展和社會道德水平的提升,在整個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具有重要地位。
中國是文明古國、禮儀之邦,重德行、貴禮儀,在世界上素來享有盛譽。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始終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道德根基和思想基礎,始終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和精神動力。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形成和發展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從口頭傳承到文字記載,內容博大而精深。但歸納起來,在歷史典籍里加以明確、歷代歷朝基本形成共識的內容主要是「仁、義、禮、智、信」五個要素。當然,在傳統道德方面還有很多表述,但大部分都包含在這五大要素之中,或者是這五大要素的延伸,或者是這五大要素的豐富,或者是這五大要素的發展。
「仁、義、禮、智、信」的基本內涵
從上至下:屈原、范仲淹、岳飛的畫像。從古至今,這些人優秀的品德得到了大家廣泛的稱頌。
「仁」,是指同情、關心和愛護這樣的心態,即「仁愛之心」。關於「仁」,最早出自《尚書》。《尚書》中說:「克寬克仁,彰信兆民」,意思是說當年商湯用寬恕仁愛之德,明信於天下的百姓。「仁」最早的涵義是「親人」的意思,《說文解字》中說:「親,仁也」,又說:「仁,親也」。主要是指家庭成員之間、氏族親人之間要「親愛」,這種「仁愛」之情,僅僅局限於家族親屬之間。隨著歷史演變,「仁」的涵義得到了進一步擴展,由「親人」發展到了「愛人」。老子說:「與,善仁」。意思是與人交往要友愛、真誠、無私。孔子曾說過:「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這里「仁」已成為人生道德的最高境界,為了維護「仁」,可以「殺身」,即可以犧牲自己的生命來維護這一道德理念。由此可見,在「仁」的情感范圍由家族擴展到社會的同時,「仁」的道德內涵和道德地位也得到了進一步豐富和提升,成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第一要素。
「義」,是指正當、正直和道義這樣的氣節,即「正義之氣」。「義」的原義是指人的儀表,是人們在人際交往中對親密友誼、對美好善良的追求。《說文解字》曾這樣解釋,「義(義),己之威儀也。從我從羊。」意思說,「義」是一個人的外在形象和內在涵養,我們崇尚羊的形象和涵養,要像羊一樣溫和、善良、美好。這里講的「義」,主要是指一種美好、善良的情感和氣節。羊在我們生活中,從古至今都是六畜之首,是最美的食品。中國人非常崇尚羊,古人在造字的時候,把「羊」都用在最美好的事物上面。比如,羊與魚構成了「鮮」,在中國人的心目中,羊和魚都是最鮮美的食品,最好吃的食品。中國人最美好的字眼「美 」、「善」上面都有一個「羊」字,都是用「羊」作主要部首來構造的,這反映了人們對羊所具備的美好境界的追求,並把這種境界作為國人應該追求的品行,作為應該提倡的道德。《說文解字》把「義」同「美」和「善」聯系起來解釋,「美」和「善」是「羊」字頭,「義」的繁體字「義」也是羊字頭。所以,義、美、善是同義的。古人強調「義氣」,就是指這樣一種美好善良的境界和正直正義的氣節。孔子極為推崇「仁」德,提倡「殺身成仁」。而孟子非常推崇「義」德,說要「捨生取義」。「殺身」和「捨生」是相同的意思、相同的境界,說明孟子是把「義」和「仁」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來認識的。我們講中華傳統美德主要是「仁、義、禮、智、信」五大要素,通常也簡化成「仁義道德」,可見,在這五大要素里最重要的是「仁」和「義」兩德,是最核心、最基本的兩大要素。古人雲:「仁則榮,不仁則辱」,「由義為榮,背義為辱」,說明中國傳統道德的榮辱觀也是以是否做到「仁」和「義」作為主要標準的。
「禮」,是指禮儀、禮貌和禮節這樣的規矩,即「禮儀之規」。「禮」最初是原始社會祭神祈福的一種習俗和儀式。《禮記·表記》中說「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後禮」,指的就是一種儀式、一種習俗,當時還沒有把「禮」作為一種道德規范、道德准則和道德理念加以明確和倡導。隨著社會進一步發展,關於「禮」的認識和理解也有了新的變化。《禮記·表記》中說「周人尊禮尚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說的是殷人尊神,而周人事鬼敬神而遠之,開始遠離它,並且「制禮作樂」,逐步把這些禮儀規范起來,對在哪種情況下實行什麼樣的禮節、舉行什麼樣的禮儀、講究什麼樣的禮貌進行了具體規范,提倡以「禮樂」治天下。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禮」的內容又有了創造性的變化,開始將「禮」作為道德准則加以提倡。我國最古老的詩集《詩經》中就有「相鼠有皮,人而無儀;人而無儀,不死何為」的詩句,意思就是說:看那老鼠還有一張臉皮,做人豈能無禮儀;如果一個人沒有禮儀,不去死還干什麼?孔子也有一句名言:「 克己復禮為仁」,意思是說,每個人都應克制自己不正當的慾望、沖動的情緒和不正確的言行,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使自己的視、聽、言、行,一舉一動都符合「禮」的規定。這說明「禮」在道德領域已經被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加以尊重、加以規范、加以倡導。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管仲,更提出了「禮儀廉恥,國之四維」的治國理念,把「禮」放在道德規范之首,表明「禮」已經由原來的一種習俗和儀式逐步地規范為一種道德教化和道德理念,升華為治國的四大要素之首。中國人向來把「禮」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以禮儀之邦來表明我們是文明的,不講禮儀是不文明的。由此可見,「禮」在中華傳統美德中同樣有著重要位置。
「智」,是指辨是非、明善惡和知己識人這樣的能力,即「智謀之力」。「智」作為中華傳統美德的基本要素之一,很早就出現在文字記載里。孔子常說:「君子道有三:仁者不憂,智者不慮,勇者不懼。」《中庸》雲:「智仁勇三者,天下之大德」。大家熟悉的《論語》中的話「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是講人的知識再豐富,總有不懂的問題,那麼就應當有實事求是的態度,只有這樣才能學到更多的知識,才是智慧之舉。這里講的「是知也」就是指「這才是智慧、這才是聰明、這才是智者」。孔子、孟子在繼承和發展唐堯、禹舜、商湯等關於認識自我、認識社會、認識是非、認識善惡這樣的聰穎、智慧思想的基礎上,豐富了「智」的具體思想內容,提升了「智」作為一種道德要求在道德規范中的地位,使之成為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新的道德概念和價值取向,成為對人們思想道德和文明素質方面最基本的要求之一。
「信」,是指誠實守信、堅定可靠、相互信賴這樣的品行,即「誠信之品」。「信」不是簡單的誠實,信用才是「信」最基本的內涵。它不僅要求人們在自己的行為上要誠實和守信,同時也反映出人們對某一個事物、某一種理念認識上的堅定可靠,反映出人與人之間、人與物之間相互信賴的關系。缺乏堅定可靠和相互信賴這樣一種基礎,人們在自己的行為上也難以實現誠實和守信。關於「信」,早在遠古時期,我們的祖先就認識了它,並且積極地加以提倡。歷代賢人聖哲關於「信」的強調不絕於書,甚至包括像《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等一些古典文學名著裡面,也都強調「信」的道德理念,都有關於「信」的人性詮釋和故事描繪。《左傳·僖公二十五年》記載說:「信,國之寶也,民之所庇也」,意思是說統治者有「信」,是立國的根本,是老百姓得以生存的基礎。老子說:「言,善信」。意即說話要恪守信用。孔子也說,「人無忠信,不可立於世」,又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他還把「言必信,行必果」、「敬事而信」 作為規范弟子言行的基本要求,把誠信看作做人立世的基點。孟子則把誠信看作社會的基石和做人的准則,他所謂「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的闡述,即是其證。《貞觀政要》中唐代名相魏徵說:「德禮誠信,國之大綱」,把「信」作為治國之大綱來加以強調。《舊唐書》里說「君之所保,惟在於誠信」。《尚書》寫道:「信用昭明於天下」。《詩經》裡面有一句非常有名的成語叫「信誓旦旦」。像這樣一種對「信」的認識、對「信」的提倡、對「信」的崇拜,從古至今像一棵常青樹一樣存活於中華民族生生不息、世代繁衍的思想文化沃土中,說明「信」作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重要內容,歷來被人們所肯定、所推廣。
那麼,如何看待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仁、義、禮、智、信」五大基本要素呢?從五大要素的關系看,它們之間相互關聯、相互依存、相互支撐,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傳統道德大廈的根基,也可以說是道德大廈的支柱。從基本內涵來看,「仁」主要是人與人之間互相關懷、互相尊重和互相愛護的情感,是世間萬物共生、和諧相處、協調發展的一種道德規范;「義」是超越自我、正視現實、仗義公道的做人態度;「禮」是建立人際關系、社會秩序的一種標准和規則;「智」是人認識自己、了解社會、解決矛盾、處理問題的眼光和能力;「信」是人們交往和處事的道德准則。「仁、義、禮、智、信」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核心價值理念和基本要求,是我們要很好遵循的、最重要的五種社會道德規范。從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各種組合的比較來看,「仁、義、禮、智、信」是人們應該履行的基本義務和主要品行,在道德建設中具有基礎地位。從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產生、發展的歷史來看,「仁、義、禮、智、信」在中華民族道德建設的長河中具有本源地位。從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林林總總、豐富多彩的龐大體系來看,「仁、義、禮、智、信」具有主導地位。從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對社會進步所產生的廣泛性、深遠性影響來看,「仁、義、禮、智、信」帶動整個社會道德體系的發展和社會道德水平的提升,在整個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具有重要地位。
⑷ 儒家思想對中國傳統道德形成的作用
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中庸—和為貴
重血親人倫—孝悌
忠君愛國,為政以德,追求社會穩定,主張國家統一
⑸ 中國傳統道德價值
情 禮 法, 人死最大
⑹ 請問,中國傳統道德包括什麼。謝謝。
我國傳統道德具有悠久的發展史,傳說堯、舜、禹、周公等都是道德的楷模。孔子整理《六經》,到漢朝傳為《五經》,其中便包含了大量的道德思想。
孔子發展的學說,被稱為儒家學說,以後儒家又將《五經》發展為《十三經》,這些儒家經典學說,成為我國道德的主要思想來源。盡管各個時代我國社會的道德觀並不完全符合孔子的儒家思想,但儒家學說是歷代我國社會道德觀的重要依據。
道德具有普遍性,對整個社會的所有人,不論身份,全都適用,道德面前是人人平等。《大學》上說:自天子以至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人之有階級、等差,各國均不能免。他族之言平等,多本於天賦人權之說。吾國之言平等,則基於人性皆善之說。以禮之階級為表,而修身之平等為里,不論階級、等差,人之平等,唯在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