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與抒情
Ⅰ 立法可分為中央立法和什麼立法
立法可分為中央立法和地方立法。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回
第七十二條 省、自治區、答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
設區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市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對城鄉建設與管理、環境保護、歷史文化保護等方面的事項制定地方性法規,法律對設區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規的事項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1)立法與抒情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中規定:
第七十三條 地方性法規可以就下列事項作出規定:
(一)為執行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需要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實際情況作具體規定的事項;
(二)屬於地方性事務需要制定地方性法規的事項。
第七十七條 地方性法規案、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案的提出、審議和表決程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參照本法第二章第二節、第三節、第五節的規定,由本級人民代表大會規定。
Ⅱ 立法與司法的關系
在我國,全國各級人名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享有立法權。
立法工作進行由全國各級人名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進行,包括對現行法律的修訂與增刪、制立新法等。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享有最高立法權。各級人大有權通過民主集中制(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決定是否通過各個代表的立法提案,從而制訂本級行政單位(如河北省、上海市、海淀區等)內部通行的法律。
而我國政府享有行政立法權,可制訂行政法規,不是法律。即只能在一定地區內和本地區執法(公安、城管等機關出動)時使用、生效的規章制度。
根據我國憲法,享有司法權的國家機關為各級人民法院與各級檢察院(公安機關屬於執法機關,行政機構)。我國司法機關享有獨立司法權。這一點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三權分立有本質差別。在我國,即使是身為權力最大的全國人大及其常務委員會也無權干涉司法進程。
我國司法機關不受執政黨——中國共產黨、立法機關(權力機關)——全國各級人大與行政機關——中國人民政府及其各級地方政府的制約。
中國共產黨可以通過法定程序向人大進行立法申請,人大討論修改後可通過、立法,將黨的意志上升為受我國法律保障的國家意志。即全國各級人大主持立法,享有立法權。中國共產黨領導立法工作,一定程度上完善了立法范圍,但中國共產黨不享有立法權,立法權為我國各級權利機關——各級人大獨有。
Ⅲ 立法、司法、執法有什麼區別
1、司法機關僅指法院和檢察院,他們行使的是司法權;執法機關是行政機關,行使的是行政權。司法與執法 的區別主要表現在主體、內容、程序性要求、主動性四個方面。
2、主體方面:司法,司法機關(法院和檢察院)及其公職人員;執法,國家行政機關及其公職人員。
3、內容方面:司法,對象是案件,內容是解決糾紛;執法,以國家的名義對社會進行全面管理,內容比司法廣泛。
4、程序性要求:司法,有嚴格的程序性要求,如果違反程序,將導致司法行為的無效和不合法;執法,執法活動不如司法活動的程序性要求嚴格。主動性:司法丁被動性,「不告不理」;執法;主動性和單方面性。
拓展資料:
1.司法必須獨立,公正至上,主要為被統治者服務,活動范圍狹;執法不能獨立,效率至上,主要為統治活動服務,活動范圍廣。執法不過是嚴格依法辦事,執行法律;司法則不然,職能要廣泛些,如司法審查職能、造法職能等。
2.執法實行首長負責制,司法實行法官負責制。二者適用的法律程序區別很大。司法活動要依法進行。司法機關及其公職人員從事司法活動必須要在法定許可權內,在司法過程中要嚴格遵守程序法的有關規定,保證司法權正確、合法、及時地行使。
3.司法活動要有表明法律適用結果的法律文書。這些法律文書具有法律約束力,能夠引起法律關系產生、變更和消滅。
Ⅳ 什麼叫立法模式 最好詳細點 謝謝最好詳細點 謝謝
准確的說應該是立法體制
一、立法體制的含義
(一)、兩種理解
1、廣義
2、狹義
二、決定和影響立法體制的因素
(一)、一國採取什麼樣的立法體制,受該國的國體、政體、國家結構形式、民族狀況、歷史傳統等一系列客觀因素的決定和影響
(二)、從法律方面說,一個國家的立法體制是直接由該國的國家形式決定的。國家本在實質上決定了立法權屬於哪個階級;國家形式則在形式上決定了立法權屬於國家機構中哪些機關。國家形式包括國家管理形式和國家結構形式
1、國家管理形式,即政體,指的是國家政權的組織形式。
政體由國體所決定,同時又是國體的表現形式。就立法體制而言,政體在形式上直接決定將立法許可權劃分給國家機構體系中的哪些機關。也就是說,政體決定橫向立法許可權劃分,即決定立法許可權在立法、行政、司法三機關之間如何劃分。
2、國家結構形式,指的是國家的整體和其組成部分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劃分行政區劃問題。就立法體制而言,國家結構形式直接決定哪些立法許可權屬於中央,哪些立法許可權屬於地方。也就是說,國家結構形式決定縱向立法許可權的劃分,即決定在中央政權和政權
三、立法體制與立法體系、立法權的歸屬、立法事項
(一)、立法體制
1、核心問題:立法許可權如何劃分,並就立法權及立法事項等問題作出說明
2、分類
(1)、君主或貴族主權論
(2)、人民主權論
(二)、立法體系
1、核心問題:法律規范的表現形式,側重的是規范性法律文件本身及其效力等級
第二節 立法體制的分類
一、從國家管理形式的角度
(一)、按照國家立法權的劃分是否以民主的原則和制度為基礎,可以分為專制的立法體制和民主的立法體制
(二)、按照國家立法權是否只由同一類別的國家機關行使,可以分為單一的立法體制和復合的立法體制
(三)、按照國家立法權的行使是否受到其他國家機關的制約,可以分為獨立的立法體制和制衡的立法體制
二、從國家結構形式的角度
(一)、按照中央政權和地方政權行使國家立法權的情況,可以分為一級立法體制和二級立法體制
(二)、按照中央政權和地方政權行使國家立法權的情況,還可以分為中央集權的立法體制和復合的立法體制
(三)、幾點說明
1、以上對立法體制的分類,是從國家形式的角度,根據各國行使國家立法權的情況來進行劃分的
2、一個國家之所以採取某種立法體制,是由多方面的因素決定的
2、 立法體制的分類是相對的,許多國家的立法體制只要能有條件地大致劃歸於同一類型的各國立法體制,彼此之間也存在許多差異
Ⅳ 《法律與立法》紀伯倫短文的含義是什麼
個人理解是這千種形式的法律可以總結為七條,這七條法律可以約束人們的行為,卻不會專像千條法律一樣規屬定細枝末節條條框框。規定的越多人們越寸步難行,因為即使是賢人,對待同一問題的看法也未必相同,最終的結果就是人們都進了監獄,即使他們都是賢人的後代也不能完全避免不犯一點小錯誤,甚至賢人自己也不能。
Ⅵ 立法與司法有什麼不同
三者的區別是: 1、主體不同 1,司法是由司法機關及其公職人員適用法律的活動。 2,執法是由國家行政機關及其公職人員來執行法律的活動。 2、內容不同 1,司法活動的對象是案件,主要內容是裁決涉及法律問題的糾紛和爭議及對有關案件進行處理。 2,執法是以國家的名義對社會進行全面管理,執法的內容遠比司法廣泛。 3、程序性要求不同 1,司法活動有嚴格的程序性要求,違反程序,將導致司法行為的無效和不合法。 2,執法活動也有程序規定,但由於本身的特點,特別是基於執法效能的要求,其程序性規定沒有司法活動那樣嚴格和細致。 4、主動性不同 1,司法活動具有被動性,案件的發生是引起司法活動的前提,司法機關(尤其是審判機關)不能主動去實施法律,只有在受理案件後才能進行應用法律的專門活動。 2,執法則具有較強的主動性,對社會進行行政管理的職責要求行政機關應積極主動地去實施法律,而並不基於相對人的意志引起和發動。立法是人大,司法是法院,執法是公安和監獄。立法就是制定法律,做到有法可依;司法就是執行法律,立法是司法的前提,司法是立法的保障。有法不依,立法形同虛設。 1、立法保障就是法律對某種權利以法律規定的形式予以保護,是一種立法行為。 2、司法保障,就是公民的權利受到侵犯時,司法機關通過司法活動予以保障,是一種實踐行為。 3、反家暴法是立法對家暴受害者的保護,應是立法保護。
Ⅶ 立法的意義
立法的意義:
第一,它是國家意志形成和表達的必要途徑和方式;
第二,掌握國家回政答權的階級必須利用立法手段,來確認那些有利於自己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
第三,立法者利用立法手段協調社會關系,解決社會矛盾;
第四,立法還有指導未來的預測功能;
第五,立法是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前提條件,是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的基礎性活動。
Ⅷ 法律體系和立法體系有何區分及聯系
主要區分表現在:第1,立法體系的組成要素是法的淵源即法的外在表現情勢;版而法律體系的組成要素則是權法律部門。第2,立法體系是以各法律規范的制定機關在全部國家法律創制中的地位及與此相聯系的法律規范的效率范圍和效率等級為分類組合標准,而法律體系則是依照法律規范所調劑的不同社會關系和不同調劑方法作為劃分該體系的組成要素。第3,立法體系側重於法的調劑的外部情勢,而法律體系則側重於法調劑的內在內容。聯系表現為:第1,二者都是指現行法律規范的不同組合。第2,當立法體系是法典式的法的情勢時,它同法律體系的法律部門所調劑的社會關系是1致的。
Ⅸ 立法的概念、當代中國立法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以及立法程序。
立法是由特定主體,依據一定職權和程序,運用一定技術,制定、認可和變動法這種特定社會規范的活動。
當代中國立法的指導思想按照層次可分為三種:第一,總的指導思想,即同一性質的國家政權的不同歷史時期的整個立法都要堅持的根本指導思想;當代中國立法總的指導思想仍然是馬克思主義;第二,基本指導思想,即總的指導思想與該國實際相結合產生的、在政權性質不變的相當長的歷史時期,整個立法都要長期堅持的常規指導思想。當代中國的基本指導思想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第三,階段指導思想,它是總的指導思想、基本指導思想與一定歷史階段相結合的產物。
中國立法基本原則:1、立法的法治原則;2、立法的民主原則;3、立法的科學原則;
中國立法的程序:1、提出議案;2、審議法案;3、表決和通過法案;4、法律的公布。
Ⅹ 管理條例和立法有什麼區別
立法是來社會應用,是用來維護自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生活和工作安寧,經人大、政協討論通過的法令程序。而管理條例是指某單位或集體制訂的管理制度,沒經過法令程序,在社會上沒得到認可和實施與執行。總之;立法和管理都是制度,但應用范圍不一樣,我的理解大概是這樣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