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情理從道德

情理從道德

發布時間: 2022-02-07 21:15:51

A. 世間情理法誰提出的

道德作為法律的正當性支撐而存在,法律只是道德的宣示?有一種觀點認為法律的產生是道德多元化的結果,即人類社會中形成多種道德,各種不同的道德之間相互沖突、碰撞,產生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於是人類創建一個權威,通過這個權威告訴所有的人,在一定的地域內,某一種道德就是法律,不容違反,在沖突中只有這種道德才能作為評判的標准——用法律的語言來說,是正義的。這種理論簡單易懂,看似也很合理。道德是法律存在的土壤,法律只是被權威承認的道德。從歷史的視角分析中國法律傳統中法律與道德的關系中國傳統社會法律與道德的關系幾種體現為「禮」與「法」的關系,在理論上體現為儒家和法家的關系。傳統中國法律的最大特點就是禮法不分家,形成中國獨特的情理法傳統。從周代的「德主刑輔」秦王朝的「一斷於法」,到唐朝的「徳禮為政教之本,刑法為政教之用」,再到「明刑弼教」,禮與法之間不斷的沖突,融合,儒家的思想與法家思想的結合,構築了中國法律禮法合一的傳統。

B. 於情於理什麼意思

「於情於理」意思是:不管是從感情上還是道理上。

【詞語】:於情於理

【拼音】:yú qíng yú lǐ

【釋義】:不管是從感情上還是道理上。

當我們在陳述一個事實的時候,通常就會使用到這個詞語,「於情於理」意思就是無論是在感情方面來說,或是道理上來講,都是需要這么做的。

「於情」就是從感情來說,通常我們在都會認為感情為先,比如照顧生病的愛人,是因為心底的愛,從而無微不至的照顧。「於理」是從倫理道德上來講,夫妻本是具有相互扶持的義務,這是不可推卸的責任。

所以,於情於理這個詞,意為從感情和道理上都肯定了一個不可改變的事實,需要去遵守,有一種不能違背的意思。

(2)情理從道德擴展閱讀

相關詞語:入情入理

【詞語】:入情入理

【拼音】:rù qíng rù lǐ

【釋義】:形容合乎常情和道理。

【出處】:清·陳天華《獅子吼》第五回:「何嘗不說得入情入理,但是事實上那裡有人聽他的呢!」

這句話意思是,某人說的話很合乎常情和道理,著重一個「說」,意為表達說出的話很能讓人覺得有道理,無論是情感上還是道理上,都能使人相信。

造句:唐太宗覺得魏徵說得入情入理,便轉怒為喜,不但沒有對皇甫德參治罪,還把他提升為監察御史。

參考資料

網路-入情入理

C. 道德情感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道德情感是伴隨著道德認識而產生的一種內心體驗。它既可以表現為個體根據道德觀念來評價他人或自己行為時產生的內心體驗,也可以表現為在道德觀念的支配下採取行動的過程中所產生的內心體驗。道德情感滲透在人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中。道德情感從表現形式上看,主要包括三種:直覺的道德情感,想像的道德情感,倫理的道德情感。
1.直覺的道德情感
解析:直覺的道德情感,即由於對某種具體的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發生的情感體驗。由於其產生非常迅速,因而當事人往往不能明顯意識到這個過程,未經過現場的充分准備與醞釀。比如由於它產生得非常迅速,而往往對這個過程的道德准則的意識則不太明顯。
例如,某人突然看到有人落水,萬分危急的情況促使他沒有思考餘地,當機立斷,果斷跳入水中,救起落水者。當時直接驅使這位英雄模範採取行動的並不是被清晰意識到了的某種道德觀念,而是由迅速感到的危急情境引起的直覺道德情感。這種直覺的情緒對人的行為具有迅速定向的作用。
2.想像的道德情感
解析:想像的道德情感,即通過對某種道德形象的想像而發生的情感體驗。道德形象之所以能引起人們的情感,是因為它是以社會道德標準的化身而存在的,又具有極大的鮮明性,因而能使人更容易理解道德規范的要求及其社會意義,也更容易使人受到感染和激勵。如在聯想起某些有道德意義的人或事物的形象時,激起的較自覺的情感體驗。如想起岳飛、文天祥、劉胡蘭等英雄人物,多半會喚起欽慕之情。
易混淆:想像的情感體驗與直覺的情感體驗不同在於前者是在別人的生活與行為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取決於間接的道德經驗。然後才逐漸變成個人主觀經驗的有機部分。在間接的道德經驗中,別人行為的具體表現是作為道德標準的體現者而被保存下來的,人們可以通過別人的行為表現來預測自己的行為及其道德價值,指導自己的行動。而後者則是取決於個人的直接經驗。
3.倫理的道德情感
解析:倫理的道德情感,即以清楚地意識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則為中介的情感體驗。它具有清晰的意識性和明確的自覺性,具有較大的概括性和較強的理論性,具有穩定性和深刻性。例如,愛國主義情感和集體主義情感就屬於倫理的道德情感。

D. 道德和道理的區別是什麼

在中國傳統抄中「道德」包含襲兩層意義,其一,道德是指行為規則;其二,道德是指實際行為合乎道德規則。在古代思想家看來,一個有道德的人,必須認識和掌握自己的行為所應遵循的准則,這即是「知」;此外,還必須在生產生活等各項活動中自覺遵循這個准則,這即是「行」。必須具備這兩個方面,即知行合一,才能夠被稱為有「道德」的人

道理就是有證據的說話或是總結來的經驗。道單單解釋為自然規律 理單單解釋為人類的行為道和理合在一起 為道理 可解釋成符合自然規律的行為。

E. 民法適用中的情理與法理的辨證關系

情理以道德倫理為基本內涵,而道德倫理往往是法律的基礎,特別是在民事法律中,這種體現更為直接或密切,甚至可以說,情理往往代表著法的價值取向,比如,民法中的誠實信用原則,它是道德倫理的直接法律化的產物;

是法的最高基本原則;又如公序良俗原則(即我國《民法通則》第七條規定的民事活動應當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則更是直接體現著社會的基本倫理道德。

情理作為人之常情和事物的常理是一種現實的既有狀態,是一種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從這個意義上說,情理構成法律運作的實際環境與情況,因而在法律適用中情理必然成為必須考慮的現實因素,它甚至直接影響到對事實的認定和處理。

也正因為如此,法律的適用特別是法律的推理要以情理為基礎,要將情理與法律的價值統一起來,從而實現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一。而如果不考慮情理,就會導致認定事實的不便或導致案件的處理雖然合法而不合實際生活的要求,難以得到社會的普遍認可。

具體論述:

比如前些年曾出現過的因一個裝修工人在所裝修的房屋內自殺,從而導致房主要求裝修公司將該房購買,而由其另外購置新房的案例,如果僅從法律上看,該房裝修工人在房內自殺,並未對房屋的居住使用功能造成任何損害,因而房主的要求理應駁回,但是通過電視台采訪公眾,公眾卻一致認為房屋損失相當明顯,房主請求合理。

(5)情理從道德擴展閱讀: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在1954年至2001年近半個世紀里4次啟動民法典編纂工作,致力於制定一部屬於自己的民法典。然而,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4次嘗試編纂民法典的努力均未能取得預期結果。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編纂民法典的任務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隨即啟動第五次民法典編纂工作,並作出了先制定民法總則、再系統整合民事法律的「兩步走」的民法典編纂工作部署。經過兩年多的論證、徵求意見、修改,民法總則按預定進程順利制定出來,民法典編纂工作由此邁出關鍵性一步。

我國要實現幾代人孜孜以求的「民法典之夢」,面臨諸多困難和挑戰。鑒於之前民法典編纂工作一再受挫的教訓,一些人擔憂這次民法典編纂工作也難以順利完成。這次民法典編纂工作之所以能夠按預期目標順利推進,是各方面力量共同努力、各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從外部環境來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這為民法典的編纂奠定了經濟體制基礎。民法典被稱為市場經濟的基本法,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呼喚民法總則的制定。

從民法學自身來說,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我國的民法理論研究已經有了一個質的飛躍,在批判借鑒外國法學理論、制度、概念的基礎上形成了比較完整的中國民法學體系。

此外,從司法實踐來看,法官已具備比較好的法學素養,形成了較為正確的適用法律的思維。同時,人們的法律意識、權利意識有了很大提高,更加希望自己的權利能夠得到法律保護,這是制定民法典的群眾基礎。

民法總則的制定彰顯了黨和國家編纂民法典的堅定決心,打消了一部分人對我國民法典立法能力的懷疑。民法總則的順利通過,也推動我國民法典編纂工作真正駛入快車道。在接下來的三年時間內,我們還要完成民法典分則各編的整合修訂工作,任務十分艱巨。

這需要相關部門、民法學界乃至整個社會群策群力、再接再厲,為編纂一部結構合理、體系完備、規范科學的中國民法典繼續努力。

參考資料:網路——法理

參考資料:網路——情理

參考資料:人民網——民法總則的時代意義

F. 什麼叫情理它是不是受道德和法律約束

情理是指合呼人情與常理,也就是人們說的合情合理,情理與道德約束,不受法律保護

G. 有個人惦記我老婆,我老婆說跟他只是朋友。我老婆應該和那個惦記他的人做朋友么請從情理道德上分析。

什麼是猜人心理的附和?以我為例吧 有的男的在網上找我聊天,可能是看好我了,我跟俺對象說我和人家網上聊天什麼的,俺老公從來都不太管,我問他為什麼他說 第一你不是小孩子了 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 自己心裡應該有數,我要是管你 ,你自己不這么認為 管你又用么?不還得偷偷的聯系,第二我相信你 也相信自己,除了我以外 沒有人能比我更愛你了,我對自己也有信心 。聽了他的話 果斷的和別人斷了聯系,我不捨得他辦任何讓他傷心的事情,他對我這么好 這么了解我 我也會對他一樣

H. 法律與道德 情理法之間的關系

道德作為法律的正當性支撐而存在,法律只是道德的宣示?有一種觀點認為法律的產生是道德多元化的結果,即人類社會中形成多種道德,各種不同的道德之間相互沖突、碰撞,產生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於是人類創建一個權威,通過這個權威告訴所有的人,在一定的地域內,某一種道德就是法律,不容違反,在沖突中只有這種道德才能作為評判的標准——用法律的語言來說,是正義的。這種理論簡單易懂,看似也很合理。道德是法律存在的土壤,法律只是被權威承認的道德。
從歷史的視角分析中國法律傳統中法律與道德的關系
中國傳統社會法律與道德的關系幾種體現為「禮」與「法」的關系,在理論上體現為儒家和法家的關系。傳統中國法律的最大特點就是禮法不分家,形成中國獨特的情理法傳統。從周代的「德主刑輔」秦王朝的「一斷於法」,到唐朝的「徳禮為政教之本,刑法為政教之用」,再到「明刑弼教」,禮與法之間不斷的沖突,融合,儒家的思想與法家思想的結合,構築了中國法律禮法合一的傳統。

I. 情理和法理為題的作文

一說到情理與法,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兩者的沖突,即人們常說的「合法不合理」、「合理不合法」,特別是在一些影視作品中,為了強化戲劇效果和戲劇沖突,往往
使得這種沖突或者說對立顯得尤其突出,不可否認,情理與法理之間的確有一些不一致的地方,法律適用中應當以法律為依據,而法理一般低於情理的要求,因而
「合法而不合情理」有其一定的正當性,但應當說明的是,影視作品中這種與法對立的「情理」不是真正的「情理」,這種「情理」被理解成了一種人們的感情認
識,真正的情理,即人情事理,是指人的常情和事情的一般道理,當然,它還有更高一層意思,那指的是道德倫理,是社會公認的情感;從這個意義上說「情理就是
人倫」。

情理以道德倫理為基本內涵,而道德倫理往往是法律的基礎,特別是在民事法律中,這種體現更為直接或密切,甚至可以說,情理往往代表著法的價值取向,比如,
民法中的誠實信用原則,它是道德倫理的直接法律化的產物,它被稱為帝王條款,是法的最高基本原則;又如公序良俗原則(即我國《民法通則》第七條規定的民事
活動應當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則更是直接體現著社會的基本倫理道德。

情理作為人之常情和事物的常理是一種現實的既有狀態,是一種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從這個意義上說,情理構成法律運作的實際環境與情況,因而在法
律適用中情理必然成為必須考慮的現實因素,它甚至直接影響到對事實的認定和處理。也正因為如此,法律的適用特別是法律的推理要以情理為基礎,要將情理與法
律的價值統一起來,從而實現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一。而如果不考慮情理,就會導致認定事實的不便或導致案件的處理雖然合法而不合實際生活的要求,難以得
到社會的普遍認可,比如前些年曾出現過的因一個裝修工人在所裝修的房屋內自殺,從而導致房主要求裝修公司將該房購買,而由其另外購置新房的案例,如果僅從
法律上看,該房裝修工人在房內自殺,並未對房屋的居住使用功能造成任何損害,因而房主的要求理應駁回,但是通過電視台采訪公眾,公眾卻一致認為房屋損失相
當明顯,房主請求合理。
那麼,除了追求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一這一個原因外,在法律適用中考慮情理,還有以下兩個方面的意義。

其一,可以通過推定而認定案件事實,從而正確認定案件事實並減輕當事人的舉證責任。在民事訴訟中,根據「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當事人對自己所主張的事實
負有舉證責任,而這種證據的充分與否,將直接影響到案件法律後果的不同,但是由於案件發生的客觀不可再現性及偶然性、復雜多樣性,許多案件如果不考慮情
理,片面的追求證據的客觀充分,將會導致許多案件事實無法查清或大大加重當事人的舉證責任,因此,在具體案件中,依據各種間接證據,其它已知事實,藉助經
驗法則、邏輯規則、法律規定對案件事實進行推定,顯得格外重要。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中亦規定,根據日常生活中的經驗法則能夠推定
出另一事實的,當事人無需舉證證明。比如,兩個人發生糾紛,甲被乙打了一巴掌,甲到法院訴稱其背部大面積脫皮系被乙一巴掌打傷所致,要求乙賠償損失,已知
當日系夏天、天晴,甲當日未穿上衣在太陽下曬了幾個小時,且甲平時很少曬太陽,而乙主張甲的損失非打所致而是太陽灼傷所致的理由就不需證明,因為根據本案
已知事實和一般生活經驗,打一巴掌不會造成甲的脫皮,而陽光灼傷可導致,故甲的那種損失顯然系太陽灼傷。而如果不考慮情理,非要乙舉證證明(對甲的傷進行
法醫鑒定),則一方面顯然加重乙的負擔,也是對訴訟資源的浪費。當然,由於對事實的認定系推定,故法律也允許對方當事人提交相反的證據以推翻這種推定。

其二,正確考慮情理也有利於正確的理解和適用法律。比如,甲房地產公司賣給乙一間二樓房子,可該棟樓房沒有上樓的樓梯,乙起訴甲公司要求補充修建,甲公司
則辯稱其與乙的合同中並未約定有樓梯,因而其未違約,不應當再修建。如果不考慮情理,乙公司的辯解也是事實,其與甲的合同中確實沒有約定提供樓梯,那麼乙
公司的主張成立了?很顯然,這種主張不成立,因為基於社會經驗判斷,該棟房屋應當有樓梯,這是人人共知的事實,這無需在合同中約定,如果不考慮情理,機械
的適用法律,必然導致適用法律錯誤。

當然,考慮情理也不是無原則的,筆者認為,應當注意以下幾個方面:首先,由於情理具有一定程度上的不確定性,很可能會出現「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局
面,因而法律所考慮的情理應當是確定的情理,即被人們所普遍接受的、穩定性強,體現一定的規律性的情理,它能夠反映人們對生活現象的一般規律性的認識,否
則,如果擴大化的理解情理,就會喪失判斷標准,從而導致認定事實錯誤或者擾亂審判思路。其次,情理應當在法律的適用前提下和范圍內去理解,即不能脫離法律
去適用情理,換句話說即情理必須在法律的界限內去適用。
只有在認定事實和適用法律時,正確考慮情理,才能使法律適用的結果正確的反映社會生活的一般規律,從而真正實現法律公平與正義的價值訴求。

J. 從道德情感的表現形式上看,以清楚的意識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則為中介的情感體驗是

以清楚意識復到的道德概念、原理制和原則為中介的情感體驗稱為倫理的道德情感。

倫理的道德情感,即以清楚意識到的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則為中介的情感體驗,它具有清晰的意識性和明確的自覺性,具有較大的概括性和較強的理論性,具有穩定性和深刻性。

(10)情理從道德擴展閱讀:

道德感按其形式可分為:

(1)直覺的道德情緒經驗,它是由於對某種情境的感知而引起的;

(2)與具體的道德形象相聯系的情緒體驗,它是通過人的想像發生作用的一種情感;

(3)意識到道德理論的情緒體驗,它是可以清晰地意識到道德要求為中介的情感。

熱點內容
刑事訴訟法第151條具體內容 發布:2025-02-06 15:09:35 瀏覽:271
法考界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教主 發布:2025-02-06 15:08:22 瀏覽:724
勞動法福建哺乳期 發布:2025-02-06 14:58:58 瀏覽:94
審議環保條例發言 發布:2025-02-06 14:57:38 瀏覽:757
信訪聽證會結論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5-02-06 14:35:04 瀏覽:602
法院失信被執行人名單多久可以消除 發布:2025-02-06 14:32:33 瀏覽:576
去法院起訴去哪個法院 發布:2025-02-06 13:47:16 瀏覽:736
法考社會主義法治理論 發布:2025-02-06 13:46:41 瀏覽:24
銀川律師電話 發布:2025-02-06 11:55:40 瀏覽:972
安陽免費法律援助 發布:2025-02-06 11:31:06 瀏覽: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