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依法治國的例子
Ⅰ 古代依法治國的例子
海瑞,狄仁傑,李世民(部分時間)
Ⅱ 中國古代歷史表現嚴明法治的事例
明朝君主主張嚴刑峻法,對貪污受賄、坐下犯亂處以嚴刑。尤其是在明朝開國初年版表現的最突出,朱元璋十分厭權惡貪污受賄,一旦貪污超過50兩被發現就會被殺頭。同時,朱元璋對任何威脅其統治者絕不姑息,僅胡惟庸案,朱元璋就下令殺掉了一半的開國元勛。這些是明朝嚴刑立法的表現
Ⅲ 中國古代依法治國成功的例子
中國古代法治切切的說是啟蒙於「禮崩樂壞」的春秋戰國時代。首先戰國時,韓國國相專申不害教韓昭侯「屬術治」,其時的「術治」即「法治」。韓非解說:「術者,因任而受官,循名而責實,操殺生之柄,課群臣之能者也。」展示了「法治」實質為君主個人的集權統治,要求君主們要不擇手段,以法律的威嚴鎮壓群臣百姓,以達到鞏固王權統治,建立高度集中的封建集權國家的目的。其次在秦孝公時,商鞅攜《法經》入秦,受到秦王的重視,先後兩次在秦國主持變法。再次秦漢時期的黃老學一個主要特徵是「守法而無為」,所謂「無為」,不是毫無作為,也不是漫無邊際的放任,而是不超越既定的法律規定。「法」是「無為」的界限,而無為的「道」又是「法」的根源。所以,要求「法立而弗敢廢」,就是指立法之後不輕易變更,要「循守成法」。 漢初統治者堅持黃老之學「賞罰信」的思想,主張嚴格執法,即使皇帝也只有「執道生法」的權力,而不得犯法。漢文帝就是一位不以個人意志破壞法律規定而「循守成法」的皇帝。
Ⅳ 關於法治的經典事例有哪些
1、陳毅制定「入城守則」
1949年5月24日夜裡,上海街頭響起半夜激戰的槍聲。第二天,天蒙蒙亮,市民們小心地打開一點門,從門縫里望出去,只見馬路兩側,整齊地躺滿了抱著槍,合衣而睡的解放軍戰士,市民們感到奇怪,「這些軍隊怎麼和以前不一樣的呢?」
不一會,市民們開始走出家門。他們看到戰士已經起來了,有的在洗漱,有的在吃飯,吃的是饅頭、鹹菜。於是,不少市民拿出熱水瓶,給戰士們倒開水。戰士們笑嘻嘻地搖著頭,謝絕了。
天大亮了,「解放軍露宿街頭」,「解放軍秋毫無犯」的消息,迅速傳遍了整個上海,市民蜂擁上街頭,歡迎人民子弟兵,慶祝上海獲得新生。
原來上海大戰役打響前,陳毅就讓秘書長起草了《入城守則》,為接管上海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Ⅳ 有關法律的古代故事
1、鍘美案
陳世美家境貧寒與妻子秦香蓮恩愛和諧,十年苦讀的陳世美進京趕考,中狀元後被宋仁宗招為駙馬。秦香蓮久無陳世美音訊,攜子上京尋夫,但陳世美不肯與其相認,並派韓琪半夜追殺。韓琪不忍下手只好自盡以求義,秦香蓮反被誤為兇手入獄。
在陳世美的授意下,秦香蓮被發配邊疆,半途中官差奉命殺她,幸為展昭所救。展昭至陳世美家鄉尋得人證祺家夫婦,半途上祺大娘死於殺手刀下,包拯找得人證物證,欲定駙馬之罪,公主與太後皆趕至阻擋,但包拯終將陳世美送上龍頭鍘。
2、鼠獄
張湯是杜縣人。他父親當長安縣丞,有一次出門去,張湯當時是小孩,父親就讓他在家看門。父親回家後,看到老鼠偷了肉,就對張湯發怒,用鞭子打了他。
張湯掘開鼠洞,找到偷肉的老鼠和沒吃完的肉,就舉告老鼠的罪行,加以拷打審問,記錄審問過程,反復審問,把判決的罪狀報告上級,並且把老鼠和剩肉取來,當堂最後定案,把老鼠分屍處死。
他父親看到這情景,又看到那判決辭就象老練的法官所寫,特別驚訝,於是就讓他學習斷案的文書。
(5)古代依法治國的例子擴展閱讀
不少人經過「考證」說陳世美其實是清朝順治年間的進士陳年穀(號熟美),是被冤枉的,還說陳年穀的兩位同學報復誣陷,把陳熟美編成了戲曲中的陳世美。說來也巧,陳熟美和劇中的陳世美都是「均州人氏」。
在清朝之前的明朝,萬曆年間有一位自稱錢塘散人的安遇時,留下了一本書叫《包公案百家公案》,那時的書里第26回《秦氏還魂配世美》就有了均州人陳世美中狀元不認妻子兒女的故事,和豫劇《包青天》劇情的前半截極為相似。
大家只要網路一下《包公案百家公案》,就能看到這本明朝的書。只是這部書里沒寫鍘陳世美,是發配陳世美,包公戲曲受《三俠五義》影響改成鍘陳世美。
Ⅵ 歷史上有什麼依法治國的例子急!!!!!!!!!!!!!!!!!!!!
孟子說過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出師表裡有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專臧否,不宜異同。若有屬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約法三章
公元前206年,劉邦率領大軍攻入關中,到達離秦都咸陽只有幾十里路的霸上。子嬰在僅當了46天的秦王後,向劉邦投降。劉邦進咸陽後,本想住在豪華的王宮里,但他的心腹樊噲和張 良告誡他別這樣做,免得失掉人心。劉邦接受他們的意見,下令封閉 王宮,並留下少數士兵保護王宮和藏有大量財寶的庫房,隨即還軍 霸上。為了取得民心,劉邦把關中各縣父老、豪傑召集起來,鄭重地向 他們宣佈道:「秦朝的嚴刑苛法,把眾位害苦了,應該全部廢除。現在 我和眾位約定,不論是誰,都要遵守三條法律。這三條是:殺人者要處死,傷人者要抵罪,盜竊者也要判罪!」父老、豪傑們都表示擁護約 法三章。接著,劉邦又派出大批人員,到各縣各鄉去宣傳約法三章。百姓們聽了,都熱烈擁護,紛紛取了牛羊酒食來慰勞劉邦的軍隊。 由於堅決執行約法三章,劉邦得到了百姓的信任、擁護和支持,最後取得天下,建立了西漢王朝。--出處《史記·高祖本紀》
Ⅶ 古代有哪些皇帝是依法治國的
1.秦始皇(贏政)——中國的第一個皇帝
2.漢惠帝(劉盈)——來去匆匆,過眼雲煙
3.漢景帝(劉啟)——政績並不代表著其成功
4.漢武帝(劉徹)——開天闢地的帝王
5.漢宣帝(劉詢)——中興之主
6.漢哀帝(劉欣)——「同志」皇帝
7.漢新帝(王莽)——奪權容易,守權難
8.漢光武帝(劉秀)——東漢王朝的開國皇帝
9.漢明帝(劉庄)——東漢時期小有作為的皇帝
10.漢章帝(劉炬)——「章草」皇帝
11.漢桓帝(劉志)——碌碌無為的皇帝
12.漢獻帝(劉協)——東漢最後一個皇帝
13.三國魏武帝(曹操)——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
14.三國魏文帝(曹丕)——政壇、文壇雙峰並峙的皇帝
15.三國蜀漢昭烈帝(劉備)——智慧與魅力並存的皇帝
16.三國吳大帝(孫權)——智勇兼備的英雄
17.西晉武帝(司馬炎)——西晉開國皇帝
18.西晉惠帝(司馬衷)——中國歷史上真正意義上的亡國之君
19.東晉元帝(司馬睿)——東晉的第一代皇帝
20.東晉孝武帝(司馬曜)——中國歷史上死得最窩囊的皇帝
21.十六國漢光文帝(劉淵)——東晉十六國時期漢國開國皇帝
22.十六國昭武帝(劉聰)——匈奴漢國第二代國君
23.十六國前趙皇帝(劉曜)——神射手
24.十六國後趙高祖(石勒)——受漢文化影響較深的少數民族皇帝
25.十六國後趙國太祖(石虎)——殘暴、偏激、猜疑
26.十六國前秦宣昭帝(苻堅)——古代三位最傑出的皇帝之一
27.南北朝宋武帝(劉裕)——南朝宋王朝建立者
28.南北朝宋文帝(劉義隆)——有著雄圖大略的皇帝
29.南北朝南齊高帝(蕭道成)——「魚鱗子」
30.南北朝齊廢帝(蕭寶卷)——歷史上最為昏庸、荒淫的皇帝
31.南北朝梁武帝(蕭衍)——南朝皇帝中在位最久的皇帝
32.南北朝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鮮卑驕子
33.南北朝北齊文宣帝(高洋)——歷史上最癲狂的皇帝
34.隋文帝(楊堅)——歷史上有名的「懼內」皇帝
35.隋煬帝(楊廣)——中國歷史上名聲最差的皇帝
36.唐高祖(李淵)——大唐帝國的奠基人
37.唐太宗(李世民)一一明君的典範
38.唐高宗(李治)——懦弱的皇帝
39.唐中宗(李顯)——被3個女人左右的皇帝
40.唐睿宗(李旦)——兩次即位繼承大統的皇帝
41.武周聖神皇帝(武則天)——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42.唐玄宗(李隆基)——音樂皇帝
43.唐肅宗(李亨)——兩耳不聞窗外事
44.唐代宗(李豫)——唐朝歷史上第一個以長子身份即位的皇帝
45.唐德宗(李適)——飽嘗戰火的洗禮和考驗
46.唐順宗(李誦)——進入太上皇角色最快的皇帝
47.唐憲宗(李純)——中興之主
48.唐穆宗(李恆)——縱情享樂終其一生
Ⅷ 依法治國的故事
毛澤東怒殺劉青來山、張子善自
1951年11月,揭發出天津地委書記、石家莊市委副書記劉青山,原天津專區專員、天津地委書記張子善的巨大貪污案。
劉青山和張子善是在1949年8月,從冀中八分區和十分區調到天津地委和天津專署分別擔任地委書記和專員的。這兩人居功自傲,貪圖享受,意志消沉,腐化墮落。經常揚言:「天下是老子打下來的,享受一點還不應當嗎?」兩人於1950年春至1951年11月,假借經營機關生產的名義,勾結私商進行非法經營。他們利用職權,先後盜竊國家救災糧、治河專款、幹部家屬救濟糧、地方糧,剋扣民工糧、機場建築款,騙取國家銀行貸款等,總計達170餘億元(舊幣)。劉青山吸毒成癮,借口有病,長期不工作。他們把自己負責的地區視為他們個人的天下,宣揚天津地區的黨內只能有「一個領袖」、「一個頭」。
Ⅸ 古代「法治」作文素材
商鞅變法
我想不出應該用什麼語言去評點他。有人說他冷酷,我卻不以為然我對他的,唯有深深的敬佩和尊重, 人做到那一步是需要勇氣的,商君並非常人,不會不曉得變法後自己無可預知的命運。
在浩瀚的歷史中,躲在角落裡對著英雄們喋喋不休的人畢竟佔了大多數,那黑衣海洋中的一抹白色,帶給了西北大邦永恆的光芒。 生逢亂世,世人之間,僅存殺與被殺。法家治世,亘古至今。亂世當以法家治國,治世當以儒家治國。如今太平之世,當有法家儒家並存。
商鞅,他完成了對華夏民族走向未來的規劃,郡縣統一,唯才是舉,廢除井田,開創阡陌,摧毀隸農貴族制。他明白那個時代的走向,他知道自己和吳起、申不害的努力代表著帝國時代的黎明,他要完成這一切,在劇烈變革的華夏大陸上,商鞅拒絕作一個看客,他選擇將自己和變法緊緊捆綁在一起。
初來秦國,他本有請人舉薦之能,卻毅然揮袖離去,獨自一人,遍訪老秦河山,待回來之時,他人變得黑瘦,形如乞丐。如此心高之人能做出此等舉動,秦國的老士族做不出來,天下名士更做不出來。商君此舉令人折服。
初次頒布法令,秦國族人私鬥,老秦人七百餘人伏法,他獨自承擔了全部的指責與罵名。他心中明白,變法,不能有一絲徇情枉法,否則天下百姓,難以服從。他與秦公辯三日三夜,終於說服秦公,放手一搏。刀斧齊落,血染大地,法神未折其角,衛鞅執法大公! 我們對歷史人物,總是停留在道義的指責中,我們只是記住了曹操的兇殘和諸葛亮的忠義,我們只是記住了商鞅的無情和嬴政的冷酷,但是這些人真正做了什麼,卻不被人所關心。此舉令我不解。
大義為何?何為忠義?詮釋一個人的信,詮釋一個國家的信,利於民,利於社稷,便是義。自古以來,改朝換代,當屬家常之事,衛鞅雖是衛國之人,卻心懷天下,衛國豈是施展才華之地?秦國若要衛鞅變法,便應守法,法無私情,商君行法,無情又有何錯? , 商鞅來到這個本來貧窮得即將被諸侯國分吞的國家,只想讓更多的秦國人過得更好,他給這個國家帶來了富裕和強大。他得罪所有別人不敢得罪的人。包括他曾經的盟友,上將軍公子虔;包括未來的國君,嬴駟,這個心氣高傲的太子;包括老士族之首,太師甘龍。他並不是不知道自己的結局,而是明白新法的成敗也就決定著自己的成敗。他不在乎歷史說他是一個酷吏,他在乎歷史記載了自己努力的結果。
Ⅹ 依法治國的案例
所有的案例都可歸為法治案例,都是法治進程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