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道德現象
① 請舉例現實社會中違背社會公德的一些現象有哪些
像是亂丟垃圾,破壞公物等等,這些都屬於違背社會公德的現象,希望可以幫到您,感謝您的採納。
② 社會為什麼存在道德這一現象
別人都說日本的街道很乾凈,日本人不亂丟垃圾,卻說中國人愛亂丟垃圾。
那麼中國到處都是,不要亂丟垃圾保護環境的善意提醒,你說是好是壞。
假如日本沒有這樣的提醒,什麼亂丟垃圾或者保護環境之類的。
那麼,如果一個國家的人民本身就不存在亂丟垃圾的人,那麼,還有必要豎起一個牌子,請不要亂丟垃圾嗎。
如果這個社會人人都有道德,人人坦誠,還會有人提起道德或者人與人之間要有信任之類的字眼嗎?
大 道 廢 , 有 仁 義 ﹔
智 慧 出 , 有 大 偽 ﹔
六 親 不 和 , 有 孝 慈 ﹔
國 家 昏 亂 , 有 忠 臣 ――《道德經》
③ 現階段的社會道德存在哪些問題
社會道德淪喪之根源
說起這個話題其實改講講中國古代的道德從何而來,我們的教科書上怎麼得到的古人的5000年文明史,以及代代相傳的禮儀道德,還有傳為佳話的道德成語。古代也有古代的黑暗,古代也有古代的弱點,但是冷兵器時代國家法律只有這點好,那就是殺人償命,關鍵就在於這個償命上,因為那時法律認為如別人殺了自己的親人的話自己是有權在政府抓到殺人者之前的任何時候殺死對方而無罪的。所以這就是一個社會公德的底線,不管貧富都要遵守這一底線,不遵守不行。雖然暴利些,但是從社會公平和道德公平意義上來說是國家法制的准繩,是對是對不良思想的人的一種法律之外的震懾,一種道德震懾,是法律公益的最大支持。而現時社會模糊了這個重要點,法律和道德相悖,甚至於殺人犯被政府抓了,受害者連在刑場手刃仇人的機會都沒有,讓很多人壞人有恃無恐,甚至於有錢人可以出錢了事。國家法律把人的恥辱和精神打擊歸納到可以用錢來買,還有價格,這才是社會公德淪喪的關鍵點。每個人都知道尊嚴如果可以用錢來換的話就不是人類聖神的尊嚴了,那就等同於街邊的垃圾了。一個尊嚴都沒有的社會何來道德?何來管理?在人口如此眾多的國度內心憋著如此巨大的憤恨無法排解才是社會道德扭曲,人性泯滅的源頭。金錢等於尊嚴,因為尊嚴可以用金錢買。這和在菜市場論斤稱兩買尊嚴有何區別?那這還叫尊嚴嗎?這也從根本上說明國家和人,人在這個社會是處於什麼狀態。所以人命是有價格,每個人在頭上可以插標論價的,只是賣人的地方是在法院而已。面對受害人沒錢取得證據,沒有錢請到律師幫助,沒有錢和時間了解法律知識法律是如何保護善良但沒錢的受害者的?然而這種人在社會的比例有多大?由此而論法律是不是只保護富人和壞人的道德公益而已。
④ 道德是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對嗎
道德是一種社會現象,在社會主義社會,無產階級的道德取得統治地位。但是還存在著剝削階級道德殘余,存在著公與私、善與惡的矛盾和斗爭。因此,或多或少地使不良道德反映到青少年的頭腦中,形成道德品質不良。學生道德品質不良是指學生經常發生違反我國道德准則或犯有較嚴重的道德過錯,學生的不良道德品質是在某種客觀條件影響下通過學生一定的心理活動而形成的。分析不良品德產生的原因與心理因素將有助於教育上來取預防與矯正的措施。
一、學生道德品質不良的客觀原因。
家庭環境的不良因素:家庭環境的不良往往是造成學生道德品質不良的重要原因之一。某少管所對少年犯罪的原因進行調查,發現不檢點的家庭佔27.5%,不廉潔的家庭佔26%,不健全的家庭佔30%,不和睦的家庭佔70%。因此,可以說犯罪和家庭環境就像人和影子一樣密不可分。
社會上剝削階級殘余勢力的侵蝕:社會上一些犯罪分子不僅自己作案而且常常使用欺騙的手段誘使教唆少數青少年學生作壞事,使他們心靈受毒害,從而沾染上不良的品德和惡習;社會上流傳的一些壞書、壞故事、壞風俗,以及殘存的剝削階級的生活方式、意識觀點,也可能使學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改革開放後,國門打開,從外邊飛進來的「蒼蠅」、「蚊子」對於缺乏分析能力的學生如果沒有及時的指導也往往會產生不良的影響;教育觀點上的錯誤和教育方法的不當也可能給學生不良品德的蔓延和惡化提供條件。
二、學生道德品質不良的主觀原因
學生缺乏正確的道德觀念:如果學生缺乏正確的道德觀念就可能被強烈的個人慾望、要求所驅使,結果就可能會發生不考慮共產主義道德准則和不顧他人利益的行為。
學生意志薄弱:意志薄弱的學生可能使道德觀念不能戰勝不合理的需要,而不合理的個人慾望卻驅使學生做出某些粗野、消極、利己的事情。
不良行為的習慣作用:從許多青少年犯罪的案例表明,他們在校學習期間,不良行為在開始時常常是偶然發生的,但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復發生,便使學生形成不良的習慣。錯誤道德觀念的影響:「人生在世,吃喝二字」、「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等等這些腐朽甚至反動的道德觀念,一旦被學生接受就會產生不道德行為。
三、矯正學生道德品質不良的方法消除學生對教師疑懼心理和對立情緒。
矯正學生的不良品德首先要使學生消除對教師的疑懼心理和對立情緒,使他們相信教師是真心善意的,教師應當懷著深厚的愛心從多方面關心和幫助他們,同時熱情而嚴肅地對他們提出希望,使他們在生活實踐中親身體會到教師的真心善意。
教師可明確地告訴學生「一旦從頭做起,好壞看今後的實際表現」。從而激勵犯錯誤學生的上進心。培養和增強學生的自尊心及集體榮譽感。經常犯錯誤的學生不但缺乏自尊心,而且也缺乏集體榮譽感,因此,他們對教師的批評可能會採取無所謂的態度,這主要是他們經常受到過多的指責和懲罰所造成的。為了培養個人自尊心應當更多地採取贊許、表揚、獎勵、或給予信任性的委託,盡可能多地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
利用嚴格要求,組織輿論和獎懲分明的方法提高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所謂嚴格要求就是提出的要求要切實可行,一經決定必須嚴格執行,同時在執行中作出對每個人的評價,這樣可使學生明確地體會到什麼是正確和高尚的行為,知道應該怎樣嚴格地要求自己。所謂組織輿論就是通過教室牆報、板報、討論會、小評論、演講、文藝節目等提醒、督促學生形成是非觀念。所謂獎懲分明就是有獎有懲,獎,能給學生帶來精神上的滿足,感情上的愉快。懲,使學生受震動,感情上產生自疚。獎懲分明不僅使學生明辨是非、善惡,而且也是幫助,學生形成是非感的一種手段。
經驗證明,矯正學生的不良道德品質必須防微杜漸,從細微處抓起、抓緊、抓早、抓徹底。只要我們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持之以恆,終會使學生改正不良品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⑤ 生活中表現道德的現象有那些
1、保護環境
環境道德是社會道德的重要內容,熱愛大自然,實質上也是對人類本身的熱愛,是對生活的熱愛,是對生命價值的重視。自覺遵守這樣的社會公德,從根本上說,是對大多數人的利益的維護,是對人類的生存利益的關心,也是對子孫後代利益的關心。
2、講文明
作為社會公德的基本要求,人們的行為文明狀況,它集中反映的是社會成員的文明教養程度,而禮貌則是這種文明程度在人際交往中的外在表現形式。作為社會公德的一個基本規范,文明禮貌是在人際交往中的一種道德信息,它說明了一個人對別人的尊嚴和人格的尊重。
三、誠實守信
孔子講「民無信不立」,孔子講的是國家與民眾的關系。把孔子的話引申開來,在個人與社會、個人與個人之間,也可以說是「無信不立」。今天我們在公民道德建設中,要大力倡導做老實人、說老實話、辦老實事,以信待人、以信取人、以信立人的美德。
四、助人為樂
助人為樂反映的是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精神,而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精神是反映社會主義社會關系的本質特徵。
五、愛物公物
隨著社會現代化程度的日益提高,社會的公用設施,如公路、鐵路、水電線路、通信設備、衛生消防設施等等,都關繫到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任何一項遭到破壞,都會使人民群眾的利益受到損害,從而嚴重影響整個社會的穩定。
⑥ 道德作為一個社會現象,其結構主要有哪些內容
道德作為一個社會現象,也可作為一個系統來研究,它是由相互關聯、相互制約、相互滲透、相互作用的三種因素,即道德意識、道德關系、道德實踐活動構成的有機整體。這三種因素構成道德結構。
⑦ 當今社會不道德的社會現象有哪些
凡是不符合一定社會利益的道德原則和道德規范的行為,都是不道德的行為。
如,隨地大小便、公共場合抽煙、罵人、打架等行為。
涉及生活的各方面,如亂扔垃圾,果皮紙屑等。
⑧ 道德是怎樣的一種社會現象
一、道德的本質(什麼是道德?)
道德是調整個人和社會之間關系的勸導性的行為規范,回通過傳統習俗、社會輿答論和內心信念來維系。不能隨地吐痰是道德規范;不能隨地排污是法律規范,依靠暴力來維系。
二、道德的社會作用(道德的重要性是什麼?)
①道德能夠影響經濟基礎的形成、鞏固和發展;「私有制是萬惡之源」。
②道德是影響社會生產力發展的一種重要的精神力量;公平分配和奉獻精神有助於提高產量。
③道德對其他社會意識形態的存在和發展有著重大的影響;藝術要揚善抑惡。
④道德通過調整人們之間的關系維護社會秩序和穩定;廉政道德使人民擁護政府。
⑤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進入的自我完善、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的內在動力。
⑨ 社會道德現象可以分為、、三個組成部分
社會道德現象,可以分為實踐經驗、實踐理性和實踐假說三個組成部分。
1、實踐經驗部分,主體形態是「生產道德」和「交換道德」,派生形態是「消費道德」。「生產道德」與「交換道德」也直接派生和影響「消費道德」,使「消費道德」也屬於實踐經驗的道德形態,具有「社會道德現象」的某些特徵。
2、實踐理性部分,適應上層建築的要求,反映社會發展進程的現實要求。雖然形式是「應當」和「可能」的,但實質內涵卻是實踐的,即是能夠轉化為道德現實的。
3、實踐假說部分,是關於社會道德現象演變的邏輯走向的推導和假說,通常表現為社會的道德理想和人的理想人格。一方面,它雖然並不存在於經驗與體驗之中,卻以一定的經驗與體驗為實踐的基礎。另一方面,它的提出是為了實踐,為了引導人們以實際的道德實踐活動去追求美好的社會生活遠景。
總之,社會道德現象這三個組成部分的邏輯關系是:從狀態結構來看,經驗是基礎,理性是主體,假說是目標;從價值結構看,經驗是穩定部分,理性是主導部分,假說是超越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