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師

道德師

發布時間: 2022-02-08 06:19:22

① 「道德」的定義是什麼

道德,是由思想行為所表現的,有一定標準的,社會、風俗,習慣。美德,美就是美的事物;德,古稱之為得;合起來解釋就是,美的事物可以吸引和得到社會中的一切。丑德不稱其為德,所以,道德僅僅是一種表現形式,屬於中性。

(1)道德師擴展閱讀

在歷史和生活里,迫於道德壓力而「自殺」者並不少見。道德雖不是生活必需品,可它對人的修養和身心健康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文明的人類是靠道德的建立來作保障的。道德的傳承也同樣離不開家庭、學校、社會、勞動和創造,以致分門別類地產生各自的要求和水準。——選自葉千華《心靈夜語》第348頁「淺說道德法律愛情」。

「道德」離開了人類的群體性「公共」活動,也就不成其為「道德」。 「道德」是針對「人類整體」而言的; 「道德」是針對各個國家和民族而言的;「道德」是針對各個國家內部的政府、政黨、行業、企業、家庭等各層級組織和其人民等的「人群集聚體」而言的。

耿閣認為:「若能較為全方位系統的徹悟老子的思想理論的話其結論大慨(這里只能用「大概」一詞)就是這樣的,即:「說到永恆的這個「道」它常常是以與同時無間的德無間結合的方式表現為「有大行大為」的這個大德的道德之功能的同時而既所本然又所必然的所能達到的無所不能為無所不可為的那種地步或之境界的。」

這一句話的意思說的是:「道」和「德」之間的關系的問題。」「道」和「德」之間是一體的。「道」和「德」之間是不可分割的。「道」和「德」之間是整體無間的。無道是無德的。有道是有德的。無德是無道的。有德是有道的。「道」和「德」之間是「無間整體」「整體無間」之一體的。

② 道德是什麼意思

道德 [ dào dé ] 的意思是:社會意識形態之 一。以善惡評價的方式調整人與人之間及個人同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主要通過教育和社會 輿論的力量,使人們逐漸形成一定的信念、習慣、傳統而發生作用。由一定社會的經濟基礎所決定並為 之服務。

詳細釋義

1、老子 《道德經》的省稱。

南朝 宋 鮑照 《蜀四賢詠》:「閉簾注《道德》,開卦述天爵。」

2、僧道修行的功夫、法術。

《敦煌變文集·佛說阿彌陀經講經文》:「都講闍梨道德高,音律清泠能宛轉。」

(2)道德師擴展閱讀

近義詞

一、品德 [ pǐn dé ]

品質道德。

老舍 《四世同堂》三六:「和平與剛毅揉到一起才是最好的品德。」

二、德性 [ dé xing ]

1、指人的自然至誠之性。

《禮記·中庸》:「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 鄭玄 註:「德性,謂性至誠者也。」

2、品性;品質。

清 李漁 《風箏誤·和鷂》:「就當才貌都有了,那舉止未必端莊,德性未必貞靜。」

3、方言。指不入眼的模樣、品行。含有輕蔑意。

曹禺 《日出》第三幕:「 胡四 ……你瞧見這個么?大爺有的是洋錢。可就憑你這德性(向 黑三 ),一個子也不值!」

三、德行 [ dé xíng ]

道德品行。

《易·節》:「君子以制數度,議德行。」 孔穎達 疏:「德行謂人才堪任之優劣。」

③ 道德是什麼

道德」這個詞我們都很熟悉,每個人也都願意做一個有「道德」的人,你要說某個人沒有「道德」,他肯定會跟你急。並且每個人都覺得「道德」 在自己這邊,沒「道德」的全是別人,所以大家都喜歡用自己定的「道德標准」評判別人,現在的名詞叫「道德綁架」,那究竟什麼是「道德」呢?下面簡單聊一下個人看法。

最早「道德」這兩個字其實是分開的,「道」到「道」,「德」是「德」。

「道」指的是萬事萬物運行的規律,大自然的次序關系,這個很容易理解,春種秋收,這就是道;蘋果熟了自然落地,也是道;白天太陽升起,晚上月亮出來,這也是道。

「德」者「得」也,既然明白了宇宙萬物的運行規律,那就要隨順大自然的規律,按照自然規律去做人做事,這就叫做德,比如父母慈愛兒女,這就叫德;兒女孝順父母,也叫德;與自然環境和諧相處,也是德。

「道德」這兩個字最早連起來用,見於荀子著的《勸學》篇:「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從此人們就一直沿用下來,什麼意思呢?那就是做人做事應該遵循自然規律,道德代表了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用以衡量人們行為是否正當合理,與法律相輔相成,共同起到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和諧的作用。

但我們現在社會,道德的觀念已經很模糊了,所以大家總覺得「道德」這個詞很空洞,很虛,沒什麼固定標准,其實就是因為我們傳統文化教育缺失太嚴重了。道德其實是有標準的,但你首先得了解這個「道」,不懂得「道」,當然就不知道什麼是標准了。

道德一般是建立在宗教信仰的基礎上的,沒有信仰為基礎的道德,是很脆弱的,往往只停留在口頭上,不堪一擊。比如,孝順父母這一條,就是隨順人的本性,就是道德,無論儒釋道哪家,首先都是講孝道,孝道是做人做事的基礎;你孝順父母,就是道德;不孝順父母,就是違背道德。現在很多人不相信道德,就是因為缺乏信仰,缺乏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才迷惑茫然、浮躁不安。

我們平日經常說的「良心」,也是一種道德,因為我們每個人的本性其實都是善的,所以我們做善事的時候,就會感覺很舒服,很喜悅,就是因為順應了我們的自然本性:做惡事的時候,就會感到不安,做賊心虛,就是因為違背了我們的本性,這叫不道德。

④ 什麼是道德的含義

道德是一種良好的選擇習慣。實踐的理性和思辨的理性不同,前者較為粗略,後者較為精密。思辨只有對錯之分,沒有中間狀態,而實踐的精髓正在於選擇,並且中間狀態就是最好的選擇。

在中文中,道德是道和德的合成詞,道是一種良好的選擇,德是一種素養或習慣。二者合起來就構成它的定義,即一種良好的選擇習慣,其中習慣是它的種,良好的選擇是它的屬差。道德屬於倫理學范疇,其題材是人的活動或實踐,其目的是人的幸福。

(4)道德師擴展閱讀:

道德的准則

既然道德是一種良好的選擇習慣,像射箭一樣有一個標靶,即人的幸福,所以也像射箭一樣,需要在實踐中根據感覺來調整和提高它的命中率。因此,說道德的准則是感覺當不為謬誤。

有人說道德的准則是自由,而把自由又定義為既不壓迫人,也不受人壓迫。這話一半正確,一半不正確。因為相同人的幸福是相同的,不同人的幸福是不同的。對幸福一概而論,是智力不成熟的表現。

人的性格是有多樣性的,有的人愛好思考,有的人愛好運動。即便同一個人,小時候和長大了的性格也有可能不同。因此,幸福和快樂也具有多樣性。對待不同的人,幸福既然不可以一概而論,相應的道德也就不可以一概而論。

如果對象全都是自由人,那麼既不壓迫人,也不受人壓迫誠然是一種道德,但是如果對象一方是自由人,一方是奴隸,那麼道德就是一方壓迫另外一方。不可以強求相同的人遵循不同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不同的人遵循相同的道德。

具體來說,不可以強求古人遵循今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小孩遵循成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女人遵循男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窮人遵循富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發展中國家遵循發達國家的道德。

這種說法反過來也是正確的,不可以強求今人遵循古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成人遵循小孩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男人遵循女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富人遵循窮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發達國家遵循發展中國家的道德。

⑤ 道德是什麼意思

1. 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道德由一定社會的經濟基礎所決定,並為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服務,是一種方法體系,隨著階級不同而產生變化。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具有不同的道德觀念。
《韓非子·五蠹》:「上古競於道德,中世逐於智謀,當今爭於氣力。」《後漢書·種岱傳》:「臣聞仁義興則道德昌,道德昌則政化明,政化明而萬姓寧。」 唐 韓愈 《原道》:「凡吾所謂道德雲者,合仁與義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巴金《家》三三:「他又一次誇張地感覺到自己的道德力量超過了這個快要崩潰的大家庭。」
2.老子《道德經》的省稱。南朝 宋鮑照《蜀四賢詠》:「閉簾注《道德》,開卦述天爵。」 唐杜甫《冬日謁玄元皇帝廟》詩:「世家遺舊史,《道德》付今王。」 元倪瓚《康素子雜言》詩:「《道德》五千言,玄之又而玄。」
3. 僧道修行的功夫、法術。《敦煌變文集·佛說阿彌陀經講經文》:「都講闍梨道德高,音律清泠能宛轉。」《水滸傳》第五三回:「我等自是出家人,不曾惱犯了你,你因何夜來越牆而過,入來把斧劈我?若是我無道德,已被殺了。」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續錄三》:「忽二女鬼現燈下,向僧作禮曰:『師等皆飲酒食肉……煩師傳語主人,別延道德高者為之,則幸得超生矣。』」[1]

⑥ 道德是什麼

道德是道和德的合成詞,道是方向、方法、技術的總稱;德是素養、品性、版品質。道德雙修是權人生的哲學。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與規范。道德往往代表著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起判斷行為正當與否的作用。道德是指以善惡為標准,通過社會輿論、內心信念和傳統習慣來評價人的行為,調整人與人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相互關系的行動規范的總和。道德作用的發揮有待於道德功能的全面實施。道德具有調節、認識、教育、導向等功能。與政治、法律、藝術等意識形式有密切的關系。中華傳統文化中,形成了以仁義為基礎的道德。

⑦ 道德是什麼意思

社會意識形態之 一。以善惡評價的方式調整人與人之間及個回人同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答為規范的總和。

讀音:[ dào dé ]

引證:巴金 《家》三三:「他又一次誇張地感覺到自己的道德力量超過了這個快要崩潰的大家庭。」

例句:道德之演進,如大江之行,迴旋起伏,變化萬端,激濁揚清,終歸於進步。

(7)道德師擴展閱讀


近義詞:德行、品德

一、德行

讀音:[ dé xíng ]

釋義:道德和品行。

引證:老舍 《龍須溝》第一幕:「你沒有那個癮,交不上捐你去坐監牢。德行!」

二、品德

讀音:[ pǐn dé ]

釋義:品質道德。

引證:葉聖陶 《給少年兒童寫東西》:「一定要使少年兒童喜歡看,看了能懂,能得到好處,無論在品德方面,知識方面,還是娛樂方面。」

⑧ 什麼是道德

道德是一種良好的選擇習慣。實踐的理性和思辨的理性不同,前者較為粗略,後者較為精密。思辨只有對錯之分,沒有中間狀態,而實踐的精髓正在於選擇,並且中間狀態就是最好的選擇。例如,在對待恐懼時,有三種選擇,魯莽,勇敢和怯懦。

勇敢這種選擇就被認為是合乎道德的,而另外兩種選擇就被認為是違反道德的,所以說道德是一種良好的選擇。但是,一隻燕子帶不來春天,一次良好選擇也不能成就道德,所以還要多加一個限定,即養成習慣。綜上所述,道德是一種良好的選擇習慣。

(8)道德師擴展閱讀:

一、道德功能

凡是人的活動都是為了獲得某種幸福,區別在於幸福的種類和完滿的程度不同。道德的活動既然是一種活動,當然也不能例外,它也是為了追求某種幸福。

人類的靈魂可以粗略的分成三個部分,即營養和繁殖的部分,感覺和慾望的部分,心靈和理性的部分。道德既然與實踐和活動密切相關,所以它的目的就在於追求人類靈魂中感覺和慾望部分的幸福。

二、道德准則

既然道德是一種良好的選擇習慣,像射箭一樣有一個標靶,即人的幸福,所以也像射箭一樣,需要在實踐中根據感覺來調整和提高它的命中率。因此,說道德的准則是感覺當不為謬誤。

有人說道德的准則是自由,而把自由又定義為既不壓迫人,也不受人壓迫。這話一半正確,一半不正確。因為相同人的幸福是相同的,不同人的幸福是不同的。對幸福一概而論,是智力不成熟的表現。人的性格是有多樣性的,有的人愛好思考,有的人愛好運動。

即便同一個人,小時候和長大了的性格也有可能不同。因此,幸福和快樂也具有多樣性。對待不同的人,幸福既然不可以一概而論,相應的道德也就不可以一概而論。

如果對象全都是自由人,那麼既不壓迫人,也不受人壓迫誠然是一種道德,但是如果對象一方是自由人,一方是奴隸,那麼道德就是一方壓迫另外一方。不可以強求相同的人遵循不同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不同的人遵循相同的道德。

⑨ 「道德」是什麼意思

道德的意思是:1.一種社會意識形態;2.合乎道德的。詳細解釋:1.道德是通過行為規范和倫理教化來調整個人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意識形態;2.社會意識形態之一;3.老子《道德經》的省稱;4.僧道修行的功夫、法術。

熱點內容
銀川律師電話 發布:2025-02-06 11:55:40 瀏覽:972
安陽免費法律援助 發布:2025-02-06 11:31:06 瀏覽:583
黃河管理和保護條例 發布:2025-02-06 11:11:26 瀏覽:872
開平法律援助中心在哪裡 發布:2025-02-06 11:06:57 瀏覽:886
在職法律碩士全日制 發布:2025-02-06 10:44:51 瀏覽:539
員工道德經 發布:2025-02-06 10:33:31 瀏覽:248
試述行政法上的控權理論 發布:2025-02-06 10:33:20 瀏覽:544
勞動法對社保的社會意義 發布:2025-02-06 09:39:12 瀏覽:90
任慧律師 發布:2025-02-06 09:15:42 瀏覽:238
對照準則條例自查報告 發布:2025-02-06 09:07:41 瀏覽: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