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從修行角度道德經

從修行角度道德經

發布時間: 2022-02-08 06:39:41

道德經怎麼學

道德經怎麼學?僅供參考。希望對你有幫助!
一、首先認識到,學習《道德經》也會因學習的方法不同而效果不同。
由於《道德經》本身就文澀意深,學習起來很不容易,再加之歷來人們對《道德經》的看法不同,學習方法也就各不相同。如有人把《道德經》當作安邦治國的方略,他就會從這一角度去學習、理解《道德經》;如有人把《道德經》當作是講辯證法的哲學,他就會從哲學的角度去學習、理解《道德經》;如有人把《道德經》當作修身養性的方法,他就會從氣功的角度去學習、理解《道德經》;如有人把《道德經》當作道教的經典,他就會從宗教的角度去學習、理解《道德經》。
二、我認為在學習《道德經》時最好要先明確為什麼要學習《道德經》,從什麼角度去學的問題,這個前提定下來,再去從這個角度去學習、理解、誦經、修煉、入道。 在學習目的明確後,邊看書邊思考也是很重要的,完全信書則被書拖著走,進入迷信的境地。在通讀幾遍某個版本的《道德經》後,可再找來另一個版本作比較的學習,看看其中那個講的有道理。如只讀《道德經》的原文,對時下的年輕人和古漢語欠缺的人來說是較困難的。在這學習的過程中,還要不時地對一些章句進行反思,這既可加深對章句的理解,也可找出一些人超乎老子本義的判斷,這就是獨立思考。但這個獨立思考要思之有理,考之有據,要結合老子的身世和他所處的社會背景去思考,不能拋棄歷史事實任憑自己隨意的想像,盡情地發揮,甚至武斷地結合眼下的社會去解讀老子。如把老子的「不出戶,知天下」說成是老子在2500多年前就知道有網路了,豈不笑話!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看《道德經》,可以有上千種解釋,但老子只有一個,老子就是老子,歷史上有這么一個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太上老君那個神。
三、對大多數學習《道德經》的人來說,不必拘泥原文的某個字,因為《道德經》版本成百上千,至今沒有一個標準的原版。2000多年來歷經歷代多人的傳抄、編輯,在文字上出現差異是很正常的。校正、釐定這些版本應是專家學者的事,歷代不少專家在這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如不再出土新的《道德經》版本,再重復做這些考證,似無太大的現實意義。現在對多數學習《道德經》的人來說,讀懂原文,理解其意是主要的,不然易陷入咬文嚼字的誤區,而偏離了認識《道德經》的本意。

㈡ 你是怎樣解讀《道德經》的

頂天立地,道德經,這本書,就這四個字

㈢ 老子《道德經》全文和佛法的精髓有哪些異同

老子的道德經和佛法一樣都是描述宇宙的真理。不過角度不同,當然有一定關聯和共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
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悟,唯見於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
老子的這一段,我看的時候感覺和佛法里的見解有很多相同之處。三毒就是貪嗔痴。修行都是修心。都是清靜自心的慾望,人心清靜則智慧自然顯現。
不同之處,雖然都是描寫宇宙的真相,是在闡述同一個東西,但是角度不同。比如道觀察宇宙萬物的運行規律而悟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體悟這個宇宙,天人合一。
佛則是向內看,外部的宇宙其實都是我們的心造就的。若人慾了之,三界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就如同一個皮球,道從內部的角度來看這個皮球的皮,佛從外部來看,看起來形狀不同,裡面看是個圓形的空間,外面看他是個球。
修道逍遙,修佛解脫。都是很好的修行宗教。修道成就是升天,做天人,做身體由光構成的高緯度生命體。修佛成就是脫離輪回宇宙之內任意遨遊。

㈣ 《道德經》本質上是一本怎樣的書

《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2][1]
《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作品名稱
道德經
外文名
Tao Te Ching又稱《呂覽》,是在秦國相邦呂不韋的主持下,集合門客們編撰的一部雜家名著。成書於
莊子
《莊子》又名《南華經》,是戰國中後期莊子及其後學所著道家學說匯總
列子
《列子》又名《沖虛真經》,相傳戰國列禦寇所著,後被尊為《沖虛真經》,其學說被古人譽為常勝之道。《列子》是中國古代先秦思想
查看更多
快速
導航
創作背景作品鑒賞價值影響歷史評價歷代注本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1]。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2]
《道德經》的總字數因為版本不同而有所差異:馬王堆帛書,甲本為5344字,乙本為5342字(外加重文124字);今本,河上公《道德經章句》為5201字(外加重文94字),王弼《老子道德經注》為5162字(外加重文106字),傅奕《道德經古本》為5450字(外加重文106字)。
現代《道德經》通行本,是以王弼所注,字數為5162字。元·趙孟頫·道德經
創作背景
據文獻記載,老子靜思好學,知識淵博。他的老師商容教授知識過程中,老子總是尋根問底,對知識非常的渴望。為了解開自己的疑惑,他經常仰頭觀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為何物,以至於經常睡不著覺。後來,商容老師「實乃老夫之學有盡。」推薦老子入周都深造。文獻記載:」老子入周,拜見博士,入太學,天文、地理、人倫,無所不學,《詩》《書》《易》《歷》《禮》《樂》無所不覽,文物、典章、史書無所不習,學業大有長進。博士又薦其入守藏室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書,汗牛充棟,無所不有。」通過這段經歷,老子積累了豐富的學識,也使他遠近聞名。
老子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環境是周朝勢微,各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戰爭不斷。嚴酷的動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史,於是他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系列主張。
函谷關令尹喜對《道德經》的成書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時即好觀天文、愛讀古籍,修養深厚。司馬遷在《史記老子傳》中記載老子「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終」,尹喜感動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體驗和以王朝興衰成敗、百姓安危禍福為鑒,溯其源,著上、下兩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經》。作品鑒賞
綜述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8]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佔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
「道」是渾全之朴,「眾妙之門」。「道」生成了萬物,又內涵於萬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萬事萬物殊途而同歸,都通向了「道」。

㈤ 《道德經》講了什麼為什麼它廣受推崇

道德經廣受推崇嗎?雖說我是老子的信徒,不過沒發現道德經廣為流傳,倒是孔門子弟春風得意。春秋末年,老子見王室衰敗,決心西出函谷關隱居,在函谷關遇到了守關令尹喜,喜是老子的忠實信徒,於是求告老子:您要隱居了,能否寫一部書以供我們後人學習呢?於是老子伏牛背七日七夜,寫出了上下兩卷道德經。道德經可謂人生瑰寶,至聖法門。這不是吹噓,亦非言過其詞,道德經真可謂堪破了宇宙的玄妙,真正是一部雅俗共賞的書。不論是否能吃透其中的玄機,都能受益匪淺。你讀懂到那個程度,便有哪個程度的獲益;有人說,老子是唯心主義的,這話其實完全不準確。老子的道德經,究其本源是闡述了天地間的法則與人世間的規律,正如其名:道德。道者,天道也;德者,人道也。能參透道德二字,大千世界行走無礙。
老子的能耐,坦言說是比仲尼高的。這話不是我說的,是仲尼自己說的:有日,仲尼登山去訪老子問道,老子說,我這里沒什麼道可給你的,就送你兩句話吧:第一,你終日醉心於聲色,而這對人是沒有好處的,你應當盡力摒除;第二,你總是崇古,而古人早已死了,連屍體都爛掉了,只剩下那麼兩句話,你不要抱得太死。仲尼下山後久久不語,他的弟子問他:師父,您去見老子,拿什麼教導他呢?仲尼嘆了口氣:魚,我知道它能游;鳥我知道它能飛;獸,我知道它能走,但龍,隱藏在雲端,見首不見尾,完全參不透:「老子其猶龍耶」。此語典出《史記》卷六十三《老子韓非列傳·老子》,因此老子又得稱「猶龍」。(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㈥ 《道德經》作者老子的智慧是想渡人嗎

《道德經》的主題眾說紛紜,從不同角度解讀,《老子》呈現出不同面相。兩千多年的主流派是政體哲學或者管理哲學,如法家的韓非子就是從這個角度理解的。韓非子是法家的代表,他的理論基礎是《道德經》;三國時期王弼也是這樣,他從管理角度來解釋《老子》;還有的從軍事角度解讀《老子》,比如《孫子兵法》;還有人說這是為人處世之道、生存之道,委曲求全,以柔克剛;《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從養生的角度來解讀《道德經》,修煉元氣然後得道;還有從成仙的角度來講,中國的道教產生於三國,張魯寫《老子想爾注》,是後來五斗米教的經典。
《道德經》的思想解釋,《呂氏春秋·不二》用了一個字為其定義,即「柔」字。《道德經》把中華民族的民族性通過《周易》、通過升華,以貴「柔」為核心,創造了完整的理想體系。用三個關鍵詞概括《道德經》的思想體系:第一是「自然」,也就是事情本來的那個樣子,自然之性,天生的。按照事物本來的樣子生長,就達到了生命的最佳狀態;第二是「無為」,不折騰,順應事物的自然本性。「無為」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順應事物的自然之性,這就是第三個詞:「道」,「道」是規律,順應自然本性就是根本的規律。
老子認為無形產生了有形,有形又分裂成為更復雜的東西,從而產生了整個有形的世界。道是宇宙的第一動力,它產生了宇宙世界之後並沒有消失,並且存在於每一個事物之中。因為道永遠和這個元氣的「一」在一起,萬物能夠發展、壯大、成功,就是要適應這種能量。老子認為每一個有形事物之所以能夠發展就是使用了他內在的無形的宇宙動力,也就是「道」。
自然是事物的本性或天然狀態,事物的自然本性產生的外在表現就叫做自然。「不學而能者,自然也。自然者,無稱之言,窮極之辭也。」自然而然,本來就是。每個事物生來都有自然之性,自然之性的展現就是這個事物的自然。在道家看來「自然」是萬物的最佳狀態,「道」通過萬物的「自然」表現出來。

㈦ 如何學習與理解《道德經》

一、深入了解作者老子的思想性格,精神特徵,所屬學派,思想貢獻。只有深入了解了作者,才能更好地解其作品。
二、須積累較為深厚的文學素養,老子創作此書之前,曾入太學學習,精通天文、地理、人倫,《詩》《書》《易》《歷》《禮》《樂》,文物、典章、史書無所不學,後進守藏室為官吏,更是博覽群書,所知所曉,可想而知。他運用所學知識所作《道德經》,可以說是他所掌握知識的縮影,沒有一定的文學知識,談何學習。
三、回到春秋時期,結合當時的社會環境,了解老子寫作《道德經》的原因和目的。在史學家司馬遷《史記老子傳》中有載,函谷關令尹喜敢動老子,老子邊將自己的所想所感和以王朝興衰,百姓安慰禍福作為借鑒,並追溯一切出現的根本原因,最終著書成《道德經》希望能警醒世人。可見此書與春秋戰國時期,周朝衰微,戰爭不斷導致民不聊生密切相關。理解其原因、目的,學習便有了方向。
四、學習掌握道家學派相關內容,理解老子的處世精神。《道德經》的主題思想即道法自然。理解了這一點,才能掌握老子作品的精髓。
五、學習過程中,反復誦讀,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現」便是這個道理。《道德經》具有極高的音韻之美,運用多種修辭手法:排比、對偶、設問、連珠、比喻……,語言獨到、簡要。唯有反復誦讀才能深刻理解其含義。
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和精神境界,綜合眾多學派的優勢,從不同角度學習並理解《道德經》。

㈧ 易經和道德經的區別

易經和道德經的區別。易經是非常早就寫成了,據說在伏羲時代就有先天八卦的出現了,然後到了周文王,把八卦演變成為後天八卦,還有64卦。最後經孔子寫了易傳,這個時候易經算是寫成了,道德經據說是由老子寫成的。老子是春秋時代的楚國人。他曾經是周皇室的圖書館館長。所以他精通各種理論。通過親身實踐寫成了道德經,而且道德經本來她也是不想寫的,是在經過函谷關的時候,尹喜請求他寫的。引起是函谷關的一個守關的長官,他看到紫氣東來,所以他覺得有大聖人要經過,因此攔下了老子,讓老子這部道德將能夠流傳於世,不然的話沒有尹喜,恐怕我們也不知道有老子這個人。周易由孔子把他從一本占卜的書提升到了哲學層面。而道德經是一本修行的書,它裡麵包羅萬象。他們之間的區別只是從不同的方向來闡述,這個世界已經不是用一陰一陽之謂道來闡述這個世界。而老子的道德經,他是從修行的角度來讓你看清這個世界。

㈨ 如何用道德經修行

首先要理解《道德經》的真意。最好參看南懷瑾先生的《老子他說》深回入淺出,說理透答徹,是上乘佳作。
第二,把握修持的要點。參看原文。
第三,在生活實際中去體會,一點一滴的在德業上的進步,加深信心。

補充二點:
第四:本人不是不重視原文,但原文深奧,沒有深厚的古文基礎是看不懂的。但有了古文基礎(比如一些學者)沒有修行的實踐只從字面解釋,也會誤解老子的本意。只有真悟了道的人,才能講對講通講透。
第五:對於黃元吉原著《道德經講義》不敢妄加評論。提問者可以與南懷瑾的《老子他說》相比較,必能受益。

㈩ 《老子道德經》,誰解釋得最好

欲家SCT :你好。
西漢【河上公注視道德經】。又稱《河上公道德經章句》。最為經典。

熱點內容
安陽免費法律援助 發布:2025-02-06 11:31:06 瀏覽:583
黃河管理和保護條例 發布:2025-02-06 11:11:26 瀏覽:872
開平法律援助中心在哪裡 發布:2025-02-06 11:06:57 瀏覽:886
在職法律碩士全日制 發布:2025-02-06 10:44:51 瀏覽:539
員工道德經 發布:2025-02-06 10:33:31 瀏覽:248
試述行政法上的控權理論 發布:2025-02-06 10:33:20 瀏覽:544
勞動法對社保的社會意義 發布:2025-02-06 09:39:12 瀏覽:90
任慧律師 發布:2025-02-06 09:15:42 瀏覽:238
對照準則條例自查報告 發布:2025-02-06 09:07:41 瀏覽:317
教師資格證教育法律法規責任 發布:2025-02-06 08:59:27 瀏覽: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