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什麼是無道德

什麼是無道德

發布時間: 2022-02-08 07:41:15

㈠ 有無道德

道德發展是兒童社會性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兒童社會化的一條重要途徑。關於道德發展的研究,正 如美國學者R.M.利伯特等人所言:「道德發展的研究有一度至多隻被放在心理學的邊緣,但近來它已處於顯著 地位,成為值得研究的、具有重要社會意義的課題。」〔(1)〕在兒童道德發展的研究上,相對而言,國外 起步較早。早在1894年,美國的厄爾·巴因斯和瑪格麗特·沙盧伯格就在斯坦福大學開創了道德判斷的研 究。後來皮亞傑、柯爾伯格等人關於兒童道德判斷的研究更是引人注目。國內本世紀60年代有一些關於青少 年道德發展的研究,比較有影響的如謝千秋的《青少年的道德評價能力的一些研究》。〔(2)〕但真正大規 模的協作研究始於70年代末期。1978年,在上海師范大學成立了以李伯黍教授為首的兒童道德發展研究 組,之後在全國范圍內,立足於我國國情,在皮亞傑框架的基礎上,應用科學實證的手段進行了一系列大樣本 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其研究主要可分為五類:一是大范圍地檢驗皮亞傑模式,同時對它進行一定 的修正和發展;二是結合我國道德教育方針,探索我國兒童青少年以國民公德為核心的道德觀念的發展;三是 國內各民族兒童青少年道德發展的跨文化研究;四是結合我國道德教育實踐,進行影響兒童青少年道德發展的 因素研究;五是道德價值觀和品德結構的研究。〔(3)〕北京師范大學章志光教授為首的心理學同行,對學 生的品德形成進行了教育心理學的持續研究,他們提出為建立我國德育心理學體系而組織的研究大致上沿著三 條路線來進行:一是採用間接故事法測查我國3~12歲不同年齡兒童道德判斷的發展水平與特點;二是運用 教育心理實驗法探索學生道德行為表現的心理結構及其與教育條件、方式的關系;三是通過教育經驗總結法, 了解學生的問題行為及其矯正方法。〔(4)〕遼寧師范大學韓進之教授為首的關於青少年理想形成和發展的 系列追蹤研究以及西南師范大學曾欣然關於小學生品德認識心理結構發展的追蹤模擬調查研究均顯示了各自的 特點。特別值得一提的是1983年在著名兒童心理學家朱智賢教授的組織和指導下,我國中小學生品德心理 發展研究協作組採用問卷調查、情緒回憶、實驗、觀察等綜合方法,從分析品德心理結構入手,在較大樣本的 基礎上,調查和研究了兒童青少年道德認識、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行為的發展趨勢、特點及其相互關系,取得 了豐碩成果。〔(5)〕8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教育和心理學工作者在積極引進、吸收國外最新研究成果的 基礎上,對幼兒品德心理展開了大量的理論與實驗研究,並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進展。〔(6)〕所有這些研 究都為我國兒童青少年道德發展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材料。然而,國內外有關道德發展的研究更多的是圍繞道 德發展的認知方面進行的,關於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研究並不多見,關於3~9歲這一年齡段兒童道德發展 的連續研究更是少見。
從某種意義上講,個體道德發展過程,就是一種道德行為的學習過程,是社會道德規范經學習和實踐演變 為個體內在的道德品質的過程。這既是一種接受教育的過程,又是一種自我教育的過程。換言之,個體道德發 展的狀況,可以通過其自我教育能力的發展狀況加以反映。依據品德心理能力序列〔(7)〕,筆者從知、情 、意三方面著手,結合實際,查閱資料,編制了調查問卷,進行測試。在道德認知方面,著重考察自我評價能 力的發展狀況;在道德情感方面,著重考察自我體驗能力的發展狀況;在道德意志方面,著重考察自我控制能 力的發展狀況;然後綜合三方面的資料,對3~9歲兒童道德發展的總體水平及各因素的發展水平與特點作出 評價,旨在為對兒童進行道德教育,促進兒童的道德發展提供一些科學依據。由於道德認知方面有許多可資借 鑒的研究成果,本研究在兼及這方面研究的前提下,重點研究了兒童道德行為與道德體驗的發展。
為了幫助人們更好地了解本研究,將有關概念在此略加說明,是很有必要的。
所謂自我評價能力,是指兒童以一定社會的道德准則和道德思維活動為基礎,對自己的思想品質和道德行 為作出價值上的鑒別和判斷的能力。其實質是指自我評價的適當性程度。一般而言,適當性越高,說明自我評 價能力越強,反之則越弱。本研究中自我評價的適當性程度,是通過比較兒童對自我控制能力的評價及其父母 對兒童自我控制能力的評價而得出的。兩者間的一致性程度越高,說明兒童的自我評價越適當,能力就越強, 反之則越弱。
所謂自我體驗能力,是指兒童在對自己的思想、言論和行為作價值上的判斷時產生的一種情感體驗能力。 它與兒童的自我道德認知和評價是分不開的。
所謂自我控制能力,是指兒童在道德意志行為中善於自覺地掌握和支配其情感與行動的能力。兒童自我控 制能力的發展與其認識水平有關,與他們控制自己的需要、興趣等直接願望的水平有關。

㈡ 什麼是沒有道德的行為

沒有道德的行為,就是在官場上本來做表率的官員們,能夠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給百姓灌輸先進的思想和理念,遵紀守法創建和諧澀會,然而這些官員卻騎在百姓頭上作威作福,讓百姓通過他們的行為感受到對澀會對政策的信心的喪失,這種喪失比強奸犯帶來的後果要嚴重的多。所以官員具有良好的道德更重要。

㈢ 政治無道德,道德無政治

政治是,上層建築領域中各種權力主體維護自身利益的特定行為以及由此結成的特定關系。是人類歷史發展到一定時期產生的一種重要社會現象。政治對社會生活各個方面都有重大影響和作用。這一社會現象很復雜,各時代的政治學家都從不同角度和不同側重點對它作過各種論述,但至今還沒有公認的確切定義。 政治隨著社會從低級到高級的進程而發展,社會成員參與政治生活的深度和廣度也隨之向前發展。政治體制指政治制度的具體表現和實施形式,是管理國家政治事務的規范體系,具體指與國家根本制度相適應的領導制度,組織制度,工作制度等具體制度。

而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與規范,具有認識、調節、教育、評價以及平衡五個功能。道德往往代表著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起判斷行為正當與否的作用,然而,不同時代與不同階級,其道德觀念都會有所變化。從目前所承認的人性來說,道德即對事物負責,不傷害他人的一種准則。
這是兩個不同的范疇,既有一定的共性,又有很大的區別,不能夠同日而語,不可相提並論。
祝好!

㈣ 無知識的道德可怕,無道德的知識更可怕.

  1. 道德,是一個社會或國家的人們,為了規范人類自身,長期約定俗成的品質和德行版。權

  2. 如果沒有知識,只是一味地要求自己或他人遵從道德規范,那麼在實施中,道德必然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顯得太過機械,沒有說服力,甚至成為一紙空文;比如:不努力上進的婚姻的一方,無法要求對方永遠遵守感情專一;還比如沒有知識,只一味地安分守己,終究不能有大的發展,不能更有益於自身、社會和國家。

  3. 同理,擁有知識,卻放縱自己的情感和慾望,就會因為居於知識的高度和地位,成為太多知識不如他的人的一個反面的樣板,而人的慾望是無法真正有效科學地控制的,因此對社會和國家所造成的精神上的危害是難以想像的;比如一些知識分子,縱欲無視婚姻的存在,使得他人效仿;還比如國家培養出的一些高等人才,為了自己的物質需要,卻到國外發展為別的國家服務。

  4. 因此,家庭、單位、國家和社會的發展和穩定,需要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並以法律老保障道德的實施;使先進的知識、穩定社會的道德相互協調起來,成為發展前行的強勁動力。

㈤ 什麼叫沒有職業道德

所謂職業道德,就是同人們的職業活動緊密聯系的符合職業特點所要求的道德准則、道德情操與道德品質的總和。

職業道德的涵義包括以下八個方面:

(1)職業道德是一種職業規范,受社會普遍的認可。

(2)職業道德是長期以來自然形成的。

(3)職業道德沒有確定形式,通常體現為觀念、習慣、信念等。

(4)職業道德 依靠文化、內心信念和習慣,通過員工的自律實現。

(5)職業道德大多沒有實質的約束力和強制力。

(6)職業道德的主要內容是對員工義務的要求。

(7)職業道德標准多元 化,代表了不同企業可能具有不同的價值觀。

(8)職業道德承載著企業文化和凝聚力,影響深遠。

每個從業人員,不論是從事哪種職業,在職業活動中都要遵守道德。要理解職業道德需要掌握以下四點:

首先,在內容方面,職業道德總是要鮮明地表達職業義務、職業責任以及職業行為上的道德准則。它不是一般地反映社會道德和階級道德的要求,而是要反映職業、行業以至產業特殊利益的要求;它不是在一般意義上的社會實踐基礎上形成的,而是在特定的職業實踐的基礎上形成的,因而它往往表現為某一職業特有的道德傳統和道德習慣,表現為從事某一職業的人們所特有道德心理和道德品質。甚至造成從事不同職業的人們在道德品貌上的差異。如人們常說,某人有「軍人作風」、「 工人性格」、「農民意識」、「幹部派頭」、「學生味」、「學究氣」、「商人習氣」等、

其次,在表現形式方面:職業道德往往比較具體、靈活、多樣。它總是從本職業的交流活動的實際出發,採用制度、守則、公約、承諾、誓言、條例,以至標語口號之類的形式,這些靈活的形式既易於為從業人員所接受和實行,而且易於形成一種職業的道德習慣。

再次,從調節的范圍來看,職業道德一方面是用來調節從業人員內部關系,加強職業、行業內部人員的凝聚力;另一方面,它也是用來調節從業人員與其服務對象之間的關系,用來塑造本職業從業人員的形象。

最後,從產生的效果來看,職業道德既能使一定的社會或階級的道德原則和規范的「職業化」,又使個人道德品質「成熟化」。職業道德雖然是在特定的職業生活中形成的,但它決不是離開階級道德或社會道德而獨立存在的道德類型。在階級社會里,職業道德始終是在階級道德和社會道德的制約和影響下存在和發展的;職業道德和階級道德或社會道德之間的關系,就是一般與特殊、共性與個性之間的關系。任何一種形式的職業道德,都在不同程度上體現著階級道德或社會道德的要求。同樣,階級道德或社會道德,在很大范圍上都是通過具體的職業道德形式表現出來的。同時,職業道德主要表現在實際從事一定職業的成人的意識和行為中,是道德意識和道德行為成熟的階段。職業道德與各種職業要求和職業生活結合,具有較強的穩定性和連續性,形成比較穩定的職業心理和職業習慣,以致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人們在學校生活階段和少年生活階段所形成的品行,影響道德主體的道德風貌。

職業道德的特點:

通過上述分析不難看出職業道德具有以下特點。

1. 職業道德具有適用范圍的有限性。

每種職業都擔負著一種特定的職業責任和職業義務。由於各種職業的職業責任和義務不同,從而形成各自特定的職業道德的具體規范。

2. 職業道德具有發展的歷史繼承性。

由於職業具有不斷發展和世代延續的特徵,不僅其技術世代延續,其管理員工的方法、與服務對象打交道的方法,也有一定歷史繼承性。如「有教無類」、「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從古至今始終是教師的職業道德。

3. 職業道德表達形式多種多樣

由於各種職業道德的要求都較為具體、細致,因此其表達形式多種多樣。

4. 職業道德兼有強烈的紀律性。

紀律也是一種行為規范,但它是介於法律和道德之間的一種特殊的規范。它既要求人們能自覺遵守,又帶有一定的強制性。就前者而言,它具有道德色彩;就後者而言,又帶有一定的法律的色彩。就是說,一方面遵守紀律是一種美德,另一方面,遵守紀律又帶有強制性,具有法令的要求。例如,工人必須執行操作規程和安全規定;軍人要有嚴明的紀律等等。因此,職業道德有時又以制度、章程、條例的形式表達,讓從業人員認識到職業道德又具有紀律的規范性。

職業道德的社會作用:

職業道德是社會道德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一方面具有社會道德的一般作用,另一方面它又具有自身的特殊作用,具體表現在:

1、 調節職業交往中從業人員內部以及從業人員與服務對象間的關系。

職業道德的基本職能是調節職能。它一方面可以調節從業人員內部的關系,即運用職業道德規范約束職業內部人員的行為,促進職業內部人員的團結與合作。如職業道德規范要求各行各業的從業人員,都要團結、互助、愛崗、敬業、齊心協力地為發展本行業、本職業服務。另一方面,職業道德又可以調節從業人員和服務對象之間的關系。如職業道德規定了製造產品的工人要怎樣對用戶負責;營銷人員怎樣對顧客負責;醫生怎樣對病人負責;教師怎樣對學生負責等等。

2、 有助於維護和提高本行業的信譽。

一個行業、一個企業的信譽,也就是它們的形象、信用和聲譽,是指企業及其產品與服務在社會公眾中的信任程度,提高企業的信譽主要靠產品的質量和服務質量,而從業人員職業道德水平高是產品質量和服務質量的有效保證。若從業人員職業道德水平不高,很難生產出優質的產品和提供優質的服務

3、 促進本行業的發展。

行業、企業的發展有賴於高的經濟效益,而高的經濟效益源於高的員工素質。員工素質主要包含知識、能力、責任心三個方面,其中責任心是最重要的。而職業道德水平高的從業人員其責任心是極強的,因此,職業道德能促進本行業的發展。

4、 有助於提高全社會的道德水平。

職業道德是整個社會道德的主要內容。職業道德一方面涉及到每個從業者如何對待職業,如何對待工作,同時也是一個從業人員的生活態度、價值觀念的表現;是一個人的道德意識,道德行為發展的成熟階段,具有較強的穩定性和連續性。另一方面,職業道德也是一個職業集體,甚至一個行業全體人員的行為表現,如果每個行業,每個職業集體都具備優良的道德,對整個社會道德水平的提高肯定會發揮重要作用。

㈥ 極端無道德的人是什麼樣 道德的壞處是什麼

嘿嘿。極端無道德的人就是無視一切人性和社會倫理規范的人,所謂專道德,就是為了是社會屬有效合理的運行而在歷史發展過稱中產生出的一些心理規范而已。中國現在這個現狀,在社會市場經濟發展初期,很多人都是這種貨色,尤其是從政的。。。。。

㈦ 什麼是道德

中國道德

《易經.系詞》雲:「一陰一陽之謂道。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陰陽之說」是中國哲學重要的宇宙起源說,也就是我們大家都了解的矛盾統一的辯證法。太極陰陽之理,就是物質矛盾統一率。陰極之中有一陽生,陽極之中有一陰生,就是量變導致質變。也就是所謂的「物極必反、否極泰來」。

形而上就是有形物質的無形規律,這個規律就是「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顧名思義,有形之物為器,就是我們通常說到的物質。而德是什麼意思呢?當然依照道理行為,既是「善行」,積善成德。

地球是自然界,依賴宇宙而存在,同時也受著天體運行的制約,這就是矛盾。而人類需要自然界而生存,同時也受自然界的制約。原始社會,人類生存必須依賴人群,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形成人群對個人的制約。因此,上古時代理解道理的人就是有德之人,因為,他可以做到無私把人們集中起來。

人類群居自然根據道理建立秩序,這個秩序為「道德」。只有少數的所謂有智慧的人,才能建立秩序,並維持秩序,這就是古人所謂「得道」者。而那時人群大多是處在愚昧狀態,因此,這個秩序就是外力對人們的制約,用今天的話講叫做「倫理秩序」。德是聚集的力量,因此為大。而有德之人就是首領,因為他明白道理,能給人們化解矛盾,共同創造利益,抵抗野獸和自然界的威脅。

因此,給人們帶來福利的智者就承擔起人們的分工協作以及利益分配。而那時人們都認為有德之人是神和天的派遣,他建立的秩序都是依照天的啟示或者神的啟示。而《易經》就是聖人觀察自然界摸索規律的一部集哲學、科學、數學於一體的中國的神奇文化瑰寶。

《易經.系詞》有雲:「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這段對於「易」的描述,在今天看來是描述人處於異常安靜的狀態下,也就是苦思冥想中產生的靈感,既是「感而遂通」,進而發現內心世界的靈魂,也就理解天下萬物的道理。而原始古人把這種人類生命的一種奇妙狀態當成神的啟示,或者天的啟示都是很正常的。

而且,西方的古人先哲都有類似的經歷,也都認為是天啟或者神啟,後期笛卡兒在沉思中感受到上帝的存在——既是靈魂。無論東方與西方,人類在生命進程中的步伐都是一致的。西方的真理就是東方的道德,西方的上帝就是中國的天命。

尤其上古時期,人們都非常單純樸素,而這些得道的大德之人確實是找到了自己的靈魂,所謂靈感就是良知。這些偉大的靈魂都是無私地按照良知治理天下,因為,他們深刻地理解慾望對個人和子孫後代的危害。

後來,人們發現治理天下可以獲得分配權,可以享受榮華富貴。所以就出現了爭奪天下的中古時代,而中古時代的統治者無疑不是得道者,而是慾望驅使。因此,這個時期的道德就不是真理了,是偽道德。德者是積蓄數量以大多數為准則,因為陰陽之道理是量變導致質變,多數永遠是真理,違背這個真理,人類的分配就會失去真理。

因此,中古時期是人類物質慾望的強烈膨脹而導致的災難時期。所謂「物極必反」,人類開始了斗爭而不是和諧,矛盾發生對立,陰陽劇烈運動開始無休止地重復暴力,中古時期正是喪失道德的人類發展時期。

㈧ 你覺得什麼樣的人是沒有道德的

看他如何對待來比自己地位低的人自。比如,在外出吃飯的時候,看他如何對待服務員,在工作中,看他如何對待下級或者新進的員工,在家裡,看他如何對待小孩。如果一個人對待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能夠體現出道德來,那麼一般來講,這就是一個有道德的人。反之,這樣的人一定是沒道德的人。

熱點內容
銀川律師電話 發布:2025-02-06 11:55:40 瀏覽:972
安陽免費法律援助 發布:2025-02-06 11:31:06 瀏覽:583
黃河管理和保護條例 發布:2025-02-06 11:11:26 瀏覽:872
開平法律援助中心在哪裡 發布:2025-02-06 11:06:57 瀏覽:886
在職法律碩士全日制 發布:2025-02-06 10:44:51 瀏覽:539
員工道德經 發布:2025-02-06 10:33:31 瀏覽:248
試述行政法上的控權理論 發布:2025-02-06 10:33:20 瀏覽:544
勞動法對社保的社會意義 發布:2025-02-06 09:39:12 瀏覽:90
任慧律師 發布:2025-02-06 09:15:42 瀏覽:238
對照準則條例自查報告 發布:2025-02-06 09:07:41 瀏覽: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