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論語中道德

論語中道德

發布時間: 2022-02-08 11:57:25

㈠ 論語的道德准則是什麼

【仁】為仁之本來:仁是孔子哲自學思想的最高范疇,又是倫理道德准則。孔子學說的核心是「仁」。引申為「愛人」(包含民本思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仁」是一種道德觀念.在《論語》中,孔子對「仁」的解釋.盡管有許多不同,但「仁」的基本內容還是很明確的,這就是「愛人」.孔子極力鼓勵人們「為仁」。仁」是孔子所倡導的道德理想的最高境界.《論語》中計有109次談到「仁」,其核心,孔子認為是「孝悌」之道

㈡ 論語所闡述的道德理念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是一部以記言為主的語錄體散文集,主要以語錄和對話文體的形式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審美、道德倫理和功利等價值思想。《論語》內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學、哲學以及立身處世的道理等多方面。早在春秋後期孔子設壇講學時期,其主體內容就已初始創成;孔子去世以後,他的弟子和再傳弟子代代傳授他的言論,並逐漸將這些口頭記誦的語錄言行記錄下來,因此稱為「論」;《論語》主要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稱為「語」。清朝趙翼解釋說:「語者,聖人之語言,論者,諸儒之討論也。」其實,「論」又有纂的意思,所謂《論語》,是指將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記載下來編纂成書。現存《論語》20篇,492章,其中記錄孔子與弟子及時人談論之語約444章,記孔門弟子相互談論之語48章。

作為儒家經典的《論語》,其內容博大精深,包羅萬象,《論語》的思想主要有三個既各自獨立又緊密相依的范疇:倫理道德范疇——仁,社會政治范疇——禮,認識方法論范疇——中庸。仁,首先是人內心深處的一種真實的狀態,折中真的極致必然是善的,這種真和善的全體狀態就是「仁」。孔子確立的仁的范疇,進而將禮闡述為適應於仁、表達仁的一種合理的社會關系與待人接物的規范,進而明確「中庸」的系統方法論原則。「仁」是《論語》的思想核心。

㈢ 論語中關於品德的名句

1.君子不器。

【講解】君子不要像器具一樣(只有一種固定的用途,要在任何環境都能發揮君子的作用)

2.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講解】人格高尚的人不可用小事情考驗他,卻可以委以重任;人格低下的人不可委以重任,卻可用小事情考驗他。

3.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生以成仁。(殺身成仁)

【講解】有志之士和仁人,不會貪生怕死而損害仁,只會勇於犧牲來成全仁。

4.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講解】做不應該做的事從而做官發財,對我來說,好比是天空浮來浮去的過眼煙雲。

5.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講解】聰明的人不會疑惑,實行仁德的人會憂愁,真正勇敢的人,不會畏懼。

6.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講解】聰明智慧的人愛水,有仁德的人愛山。聰明智慧的人愛活躍,有仁德的人愛沉靜。聰明智慧的人快樂,有仁德的人長壽。

7.當仁不讓於師。

【講解】在實行仁德之事的時候對自己的老師也不要謙讓。

8.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講解】君子懂得的是義,小人懂得的是利。

㈣ 論語中品德修養的句子有哪些

1、《論語·學而》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論語·學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3、《論語·子張》

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4、《論語·子罕》

三軍可奪帥也 匹夫不可奪志也。

5、《論語·子罕》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6、《論語·述而》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7、《論語-顏淵》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8、《論語·學而》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9、《論語·里仁》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10、《論語·述而》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㈤ 論語中的道德名言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個是國際上最認可的一句了

㈥ 論語中關於道德的名言警句

關於道德修養的論語句子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德不孤,必有鄰。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夫子溫、良、恭、儉、讓。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志當存高遠。
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
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
人背信則名不達。
人無忠信,不可立於世。

㈦ 《論語》中的道德(句子)

【原文】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譯文】 孔子說:「早晨得知了道,就是當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評析】 這一段話常常被人們所引用。孔子所說的道究竟指什麼,這在學術界是有爭論的。我們的認識是,孔子這里所講的「道」,系指社會、政治的最高原則和做人的最高准則,這主要是從倫理學意義上說的 【原文】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1),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2),知者利仁。」 【注釋】 (1)約:窮困、困窘。 (2)安仁、利仁:安仁是安於仁道;利仁,認為仁有利自己才去行仁。 【譯文】 孔子說:「沒有仁德的人不能長久地處在貧困中,也不能長久地處在安樂中。仁人是安於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則是知道仁對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評析】 在這章中,孔子認為,沒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長久地處在貧困或安樂之中,否則,他們就會為非作亂或者驕奢淫逸。只有仁者安於仁,智者也會行仁。這種思想是希望人們注意個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環境下都做到矢志不移,保持氣節。 【原文】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譯文】 孔子說:「富裕和顯貴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當的方法得到它,就不會去享受的;貧窮與低賤是人人都厭惡的,但不用正當的方法去擺脫它,就不會擺脫的。君子如果離開了仁德,又怎麼能叫君子呢?君子沒有一頓飯的時間背離仁德的,就是在最緊迫的時刻也必須按照仁德辦事,就是在顛沛流離的時候,也一定會按仁德去辦事的。」 【評析】 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觀。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這一段內容,似乎孔子主張人們只要仁、義,不要利、欲。事實上並非如此。任何人都不會甘願過貧窮困頓、流離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貴安逸。但這必須通過正當的手段和途徑去獲取。否則寧守清貧而不去享受富貴。這種觀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價值。這一章值得研究者們仔細推敲。 【原文】 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譯文】 孔子說:「士有志於(學習和實行聖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為恥辱,對這種人,是不值得與他談論道的。」 【評析】 本章所講「道」的含義與前章大致相同。這里,孔子認為,一個人斤斤計較個人的吃穿等生活瑣事,他是不會有遠大志向的,因此,根本就不必與這樣的人去討論什麼道的問題。 【原文】 子曰:「君子懷(1)德,小人懷土(2);君子懷刑(3),小人懷惠。」 【注釋】 (1)懷:思念。 (2)土:鄉土。 (3)刑:法制懲罰。 【譯文】 孔子說:「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鄉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評析】 本章再次提到君子與小人這兩個不同類型的人格形態,認為君子有高尚的道德,他們胸懷遠大,視野開闊,考慮的是國家和社會的事情,而小人則只知道思戀鄉土、小恩小惠,考慮的只有個人和家庭的生計。這是君子與小人之間的區別點之一。 【原文】 子曰:「道(1)之以政,齊(2)之以刑,民免(3)而無恥(4),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5)。」 【注釋】 (1)道:有兩種解釋:一為「引導」;二為「治理」。前者較為妥貼。 (2)齊:整齊、約束。 (3)免:避免、躲避。 (4)恥:羞恥之心。 (5)格:有兩種解釋:一為「至」;二為「正」。 【譯文】 孔子說:「用法制禁令去引導百姓,使用刑法來約束他們,老百姓只是求得免於犯罪受懲,卻失去了廉恥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導百姓,使用禮制去統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僅會有羞恥之心,而且也就守規矩了。」 【評析】 在本章中,孔子舉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治國方針。孔子認為,刑罰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恥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罰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規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恥之心。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國家時有不同於法制的特點。但也應指出:孔子的「為政以德」思想,重視道德是應該的,但卻忽視了刑政、法制在治理國家中的作用。

㈧ 論語中關於品德的名句

1. 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論語·顏淵篇第十二》。
自古以來人總是要死的,但如果人民對政府不信任,國家政權是立不住的。
2. 眾怒難犯,專欲難成。——《左傳·襄公十年》
眾人的憤怒是不可以觸犯的,專權的慾望是很難取得成功的。此話反映了子產鮮明的民本思想。子產認為,如果觸犯了眾人的憤怒,政權就無法維持穩定,若想專權獨裁,實在是難以實現。
3. 制國有常,利民為本。——西漢司馬遷《史記·趙世家》
講述的是只有以民為本才是最為根本的治國方略。「制國」即治理國家的意思,「常」則是不變的原則。這句話的大意是,治理國家有著一定的原則,即以有利於人民為根本。
4. 雨順風調百穀登,民不飢寒為上瑞。_宋·蘇軾《荔支嘆》。
登,豐收。瑞,祥瑞、吉祥。風調雨順、五穀豐登,老百姓不飢不寒,這就是最大的祥瑞。此言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就是最大的成就,也是上天垂示給統治者最大的祥瑞。這句話表現了強烈的民本主義思想。
5.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道德經》第四十九章
其中,「常」是固定不變的意思。這句話的意思是,即便是聖人也沒有固定不變的想法,他們總是以百姓的意志為轉移。這是老子規勸君王的話,意在告誡統治者一切決議,均應從民意出發。
6. 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曠也。——《孟子·離婁上》
說明了百姓對仁政的迫切嚮往之情。所謂「走曠」即在曠野上奔跑的意思。百姓對仁政的嚮往,就像是水總是往下流、野獸喜歡在曠野上奔跑一樣。
7.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
這是孟子提出的一個重要思想,即民貴君輕,並闡明了國家的一切政治權力與政治制度,都是人民賦予的,人民應當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與權力。「社稷」指的就是國家,而「君」指的就是國君。這句話的意思是,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接著是國家的利益,最後才是君王的利益。
8. 失民心而立功名者,未之曾有也。——《呂氏春秋·順民》
能夠在失去民眾擁護的情況下而建立功名的人,這在以前從來就沒有出現過。此語講述的是民心向背對國家發展的重要性。也就是說,任何人要想建功立業,沒有大眾的支持是不可能成功的。

㈨ 《論語》中關於道德的有什麼

春秋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的《論語》中關於道德的有:

1、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出自:《論語·里仁》。

譯文:孔子說:「沒有仁德的人不能長久地處在貧困中,也不能長久地處在安樂中。仁人是安於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則是知道仁對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2、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出自:《論語·衛靈公》。

譯文:孔子說:「花言巧語能敗壞德行。小事不能忍耐就會敗壞大事情。」

3、子曰:「士志於,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出自:《論語·里仁》。

譯文:孔子說:「讀書人立志於追求真埋,但又以穿破衣、吃粗糙的飯食為恥,這種人就不值得和他談論真理了。」

4、子曰:「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

出自:《論語·陽貨》。

譯文:孔子說:「在路上聽到傳言就到處去傳播,這是道德所唾棄的。」

5、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出自:《論語·里仁》。

譯文:孔子說:「君子心中懷有的是道德仁義,小人心中懷有的是詩書禮儀;君子心中懷著對刑罰的畏懼,小人心中懷著對小恩小惠的喜愛。」

6、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出自:《論語·為政》。

譯文:孔子說:」用政令來治理百姓,用刑法來整頓他們,老百姓只求能免於犯罪受懲罰,卻沒有廉恥之心;用道德引導百姓,用禮制去同化他們,百姓不僅會有羞恥之心,而且有歸服之心。」

㈩ 《論語》中關於道德的話

可以說,論語通篇講的就是一個人的道德。
為師者的道德,為人父母的道德,君王的道德,學生的道德。

熱點內容
銀川律師電話 發布:2025-02-06 11:55:40 瀏覽:972
安陽免費法律援助 發布:2025-02-06 11:31:06 瀏覽:583
黃河管理和保護條例 發布:2025-02-06 11:11:26 瀏覽:872
開平法律援助中心在哪裡 發布:2025-02-06 11:06:57 瀏覽:886
在職法律碩士全日制 發布:2025-02-06 10:44:51 瀏覽:539
員工道德經 發布:2025-02-06 10:33:31 瀏覽:248
試述行政法上的控權理論 發布:2025-02-06 10:33:20 瀏覽:544
勞動法對社保的社會意義 發布:2025-02-06 09:39:12 瀏覽:90
任慧律師 發布:2025-02-06 09:15:42 瀏覽:238
對照準則條例自查報告 發布:2025-02-06 09:07:41 瀏覽: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