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安能

道德經安能

發布時間: 2022-02-08 21:25:46

㈠ 老子與孔子是什麼關系

老子和孔子沒有關系。

老子是道家學派創始人,孔子是儒家學派創始人。

1、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謚伯陽。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詳,大約出生於公元前571年春秋晚期陳(後入楚)國苦縣(古縣名)。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與莊子並稱老莊。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稱「太上老君」。在唐朝,老子被追認為李姓始祖。

老子思想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其思想核心是樸素的辯證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

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老子傳世作品《道德經》(又稱《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1)道德經安能擴展閱讀:

一、老子:

1、辯證思想

老子認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相比較而存在的。美醜、善惡、有無、難易、長短都是相互依存的,有此才有彼,有是才有非,有善才有惡。表面看來,正相反對的兩個方面是相互對立的,而實際上又是相互包含、相互滲透的。「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任何事物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變的。

2、社會理論

老子認為,道之本性即是自然無為,自然無為乃支配宇宙萬物的根本規律,也是人類應當信守的基本行為准則。從無為的原則出發,老子反對人之有為,因為有為破壞了人的原始的自然淳樸,造成了人格的分裂,帶來了虛偽、狡詐、貪欲、罪惡等種種社會丑惡現象。

3、美學思想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道的本性即是自然,出於對自然的推崇,老子也很推崇素樸和稚拙,認為「大巧若拙」,贊美嬰兒「含德之厚」,主張大丈夫「處其實,不居其華」。

古樸、稚拙作為一種美的形態,在中國古代一直受到人們普遍的贊頌,與此對立的華艷輕浮,歷來為人們所蔑視,這一傾向即受到老子思想的影響。

二、孔子:

1、政治學說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內容是「禮」與「仁」,在治國的方略上,他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

這種方略把德、禮施之於民,嚴格了等級制,把貴族和庶民截然劃分治者與被治者。打破了貴族和庶民間原有的一條重要界限。

2、經濟學說

孔子的經濟思想最主要的是重義輕利、「見利思義」的義利觀與「富民」思想。這也是儒家經濟思想的主要內容,對後世有較大的影響。

3、教育思想

孔子在中國歷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賦素質相近,個性差異主要是因為後天教育與社會環境影響。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應該受教育。

孔子提倡「有教無類」,創辦私學,廣招學生,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對學校教育的壟斷,把受教育的范圍擴大到平民,順應了當時社會發展的趨勢。

主張「學而優則仕」,學習了還有餘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養從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須具有較高的道德品質修養,所以孔子強調學校教育必須將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

㈡ 孔子問道於老子 原文

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聞道,乃南之沛見老聃。老聃曰:子來乎?吾聞子,北方之賢者也,子亦得道乎?」孔子曰:「未得也。」老子曰:「子惡乎求之哉?」曰:「吾求之於度數,五年而未得也。」老子曰:「子又惡乎求之哉?」曰:「吾求之於陰陽,十有二年而未得。」

老子曰:「然。使道而可獻,則人莫不獻之於其君;使道而可進,則人莫不進之於其親;

使道而可以告人,則人莫不告其兄弟;使道而可以與人,則人莫不與其子孫。然而不可者,無佗也,中無主而不止,外無正而不行。由中出者,不受於外,聖人不出;由外入者,無主於中,聖人不隱。名,公器也,不可多取。仁義,先王之蘧廬也,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處,覯而多責。

「古之至人,假道於仁,托宿於義,以游逍遙之虛,食於苟簡之田,立於不貸之圃。逍遙,無為也;苟簡,易養也;不貸,無出也。古者謂是采真之游。

「以富為是者,不能讓祿;以顯為是者,不能讓名;親權者,不能與人柄。操之則栗,舍之則悲,而一無所鑒,以其所不休者,是天之戮民也。怨恩取與諫教生殺,八者,正之器也,唯循大變無所湮者為能用之。故曰:「正者,正也。其心以為不然者,天門弗開矣。」

(2)道德經安能擴展閱讀

孔子見老子是指歷史上春秋末期孔子見老子之事。其記載的壁畫屢屢發現於包括山東、江蘇、河南、陝西和四川在內的黃河中下游與長江中下游地區,其為證實發生於春秋末期的孔子問禮於老子這一中國文化史上重要事件的確實存在,從歷史文物方面提供了有力地證據。同時,《孔子見老子》亦為研究儒道思想之關系的發展脈絡,提供了相當豐富的歷史信息。 其中以儒家發源地最為集中。

㈢ 在《老子四章》中,對「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的具體實例有哪些

比如三國時期官渡之戰中許攸投靠曹操並獻計助其打敗袁紹後,就自矜己功。

曹操領將入冀州城門時,許攸以鞭指著城門說:「阿瞞,汝不得我,安得入此門?」曹操大笑,而眾將不平。後面還有,有一天,許褚騎著馬走入東門,正好碰見許攸,他喝著酒對許褚說:「汝等無我,安能出入此門乎?」許褚大怒說這都是他們冒死血戰奪得城池,你怎敢居功?

結果許攸說:「汝等皆匹夫耳,何足道哉?」這話還是要突顯自己。結果就是,許褚一怒把他殺了。許攸獻計確實在官渡之戰起了很大作用,但是他的自誇,讓其餘眾將心裡很不平衡,他們會想自己在前線出生入死拼殺難道沒有功勞嗎,無形中就消減了許攸之計的重要性。

有人可能會說,曹操本就有殺許攸之意,許褚是做了件曹操想做而不便做的事。許攸若是能考慮到自己是臨陣倒戈當該低調行事,功成身退,結局如何就不好說了。但歷史沒有如果。

這句話出自《道德經》第二十四章。

大意是:固持己見而不兼聽眾人的不容易明白事理;自以為是而以他人為非者,眾人不彰其名;自我誇耀的,難有功於人;自尊自大的,其德不長久。

這都是從養德修道角度說的話,不是世間普通語言。 如果只是從世間角度去想,解出來的就是世間人的思考,沒什麼意思。按照《道德經》本義去解,就好理解了。

《道德經》有個原則,修行做事,需要"孔德之容,唯道是從。而道隱無名,就沒必要去張揚什麼啦。需要做好兩方面工夫:一為學,二為道。即: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道德經》內容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被後人尊奉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它對中國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體現了古代中國人的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

先秦諸子、中國人的文化思想等沒有不受老子影響的,被華夏先輩譽為萬經之王。《道德經》的影響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學、宗教等等方面。

據元朝時的不完全統計,先秦以來,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時就超過三千餘種,具有代表性的不少於一千種,從側面說明了《道德經》的巨大影響。

㈣ 「化人」與「化為人」分別是什麼意思

這幾句話可能是出自《莊子》吧!
「丘不與化為人」中的「不與」,是相對於「烏鵲孺,魚傅沫,細腰者化,有弟而兄啼」而言,乃是人亦應具有為同類而甘心服務的人格而言。「化為人」,則是丘所得到的啟發,也就是悟了,也就是悟出了「人亦應具有為同類而甘心服務的人格」。
「安能化人」的「化人」,乃是指教化或度化別人而言。
正是由於丘悟出了「自己尚未具有為同類而甘心服務的人格」,則不能教化別人「具有為同類而甘心服務的人格」,所以老子曰:「可。丘得之矣!」
另外,老子此處說「可。丘得之矣」,其中「可」字又是何意?若明此「可」字之義,那麼《道德經》中的」道可道的「可」字,也就明白了。

㈤ 《道德經》第八章的內容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㈥ 淺談《道德經》,講的是道在人生存中的體現嗎

老子在對道描述時講:“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道是無法用語言文字來表達的,言不能達詞,詞不能盡意,文字所表達的基本屬三維世界的空間物質,及人處於三維空間里思想思維的語言文字表達。道生萬物,那麼道肯定是高於三維空間的。其大無外其小無內,道即是宏觀的,又是微觀的,大至宇宙小至微塵。

科學的發展也一樣如同在這場游戲中弄明白物質法則,宇宙法則,以及超自然力法則,求得人類更舒適安逸的生活,最終求得解脫。

科學應該是合皆,合理科學的名詞。然而社會的發展是靠科技推動的,科技是把雙刃劍,推動社會發展的同時又及大的破壞了自然環境。正如王東岳老師的遞弱代償理論。

㈦ 道德經第8章賞析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最善的人,居處最善於選擇地方,心胸善於保持沉靜而深不可測,待人善於真誠、友愛和無私,說話善於格守信用,為政善於精簡處理,能把國家治理好,處事能夠善於發揮所長,行動善於把握時機。最善的人所作所為正因為有不爭的美德,所以沒有過失,也就沒有怨咎。
在上一章以天地之道推及人道之後,這一章又以自然界的水來喻人、教人。老子首先用水性來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格,認為他們的品格像水那樣,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潤萬物而不與爭。最完善的人格也應該具有這種心態與行為,不但做有利於眾人的事情而不與爭,而且還願意去眾人不願去的卑下的地方,願意做別人不願做的事情。他可以忍辱負重,任勞任怨,能盡其所能地貢獻自己的力量去幫助別人,而不會與別人爭功爭名爭利,這就是老子「善利萬物而不爭」的著名思想。
大道原無他妙,惟是神氣合一,還於無極太極,父母生前一點虛靈之氣而已矣。人若不事乎道,則神與氣兩兩分開,鉛走汞飛,水火所由隔絕也。孟子曰:民非水火不生活。是言也,淺之則為日用之需;深之則為修煉之要。有時以火溫水而真陽現,有時以水濟火而甘露生。水火之妙,真有不可勝言者。然水火同宮,言水而火可知矣。水性善下,道貴謙卑。是以上善聖人,心平氣和,一腔柔順之意,任萬物之生遂,無一不被其澤者焉。究之,功蓋天下而不知功,行滿萬物而不知行。惟順天地之自然,極萬物之得所,而與世無忤,真若水之利濟萬物毫無爭心。不但此也,萬物皆好清而惡濁,好上而惡下;水則處物以清,自處以濁,待物以上,自待以下。水哉水哉,何與道大適哉!聖人之性,一同水之性,善柔不善剛,卑下自奉:眾人所不能安者,聖人安之若素;眾人所為最厭者,聖人處之如常。所以於己無惡,於人無爭。非有道之聖人,不能如斯。故曰:「處眾人之所惡,幾於道矣。」夫以道之有於己者,素位而行,無往不利。即屬窮通得失,患難死生,人所不能堪者,有道之人,總以平等視之。君子論理不論氣,言性不言命,惟反身修德焉耳。雖然,德在一起,修不一途,又豈漫無統宗,浩浩盪盪,而無所底極哉!必有至善之地,止其所而不遷,方能潛滋暗長,天真日充,而人慾日滅。《易》曰:「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此即聖人之居善地也。居之安,則資之深。內觀其心,虛而無物,淵淵乎其淵也。外觀所與,擇人而交,肫肫乎其仁也。至於發之為言,千金不及一諾,「言善信」也。施之於政,大惠何如大德,「政善治」也。推之一物、一事、一動、一靜之間,無不頭頭是道。任人以事,惟期不負所能。慮善以動,只求動惟其時。聖人之修身治世如此。此由「止於至善」,得其所安,而後發皆中節也。惟其在在處處,無一毫罅漏,無一絲欠缺,又何爭之有耶?夫惟不爭,而人感恩戴德,刻骨銘心者,方具瞻依不志,又有何怨、又有何尤?雖有惡人,亦相化為善矣。及其至也,無為自然,群相安於不識不知之天,幾忘上善之若水,柔順而利貞,無往不吉焉。 塞上風論壇.
指點上善之心,平平常常,無好無惡,浩浩盪盪,無陂無偏,極其和柔。是以居上不驕,為下不倍;於己無尤,於人無怨。顧其所以能至此者,究非世俗之學所能造其巔,亦非無本之學所能建其極也。故太上處眾人所惡之後,旋示一善地。究竟此地何地?寸衷寸地是也。得其地則性命有依,失其地則神氣無主。無主則亂,安能事事咸宜,合內外而一致,處人己而無爭哉?然,謂其地為有,則多墮於固執;若謂其地競無,又落於頑空。此殆有無不立,動靜不拘者也。欲修至道,請細參其故,予以多積陰功,廣敦善行,庶幾上格神天,或得師指,或因神悟,予以會通其地,而始不墮旁門左道,得遂生平志願也。此地瞭然,道過半矣。以下曰「心」、曰「言」數語,明在在處處,俱將檢點至善,使不先得善地而居。以後所雲,無一可幾於善者,此真頭腦學問,本原工夫,如或昧焉,則持己接物,萬事皆瓦裂矣。吾故略泄於此,願世之有志者,勿自恃才智,妄猜妄度,而不修德回天;惟虛心訪道可也。
老子在自然界萬事萬物中最贊美水,認為水德是近於道的。而理想中的"聖人"是道的體現者,因為他的言行有類於水。為什麼說水德近於道呢?王夫之解釋說:"五行之體,水為最微。善居道者,為其微,不為其著;處眾之後,而常德眾之先。"以不爭爭,以無私私,這就是水的最顯著特性。水滋潤萬物而無取於萬物,而且甘心停留在最低窪、最潮濕的地方。在此後的七個並列排比句中,都具有關水德的寫狀,同時也是介紹善之人所應具備的品格。老子並列舉出七個"善"字,都是受到水的啟發。最後的結論是:為人處世的要旨,即為"不爭"。也就是說,寧處別人之所惡也不去與人爭利,所以別人也沒有什麼怨尤。
《荀子·宥坐》記載了孔子答第子子貢問水的一段對話:"孔子觀於東流之水。子貢問於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見大水必觀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偏與諸生而無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義。其洮洮乎不屈盡,似道。若有決行之,其應佚若聲響,其赴而仞之谷不懼,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約微達,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鮮潔,似善化。其萬折也必東,似志。是故君子見大水必觀焉。"在此處,孔子以水描述了他理想中的具備崇高人格的君子形象,這里涉及到德、義、道、勇、法、正、察、志以及善化等道德范疇。這其中的觀點與道家有顯而易見的區別,但也有某些相似之處。可以此段引文與《道德經》第八章參照閱讀。

㈧ 孔子與老子的對話解釋一下

五、《莊子·天運 》

孔子謂老聃曰:「丘治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自以為久矣、孰知其故矣。以奸者,七十二君論先生之道,而明周、召之跡。一君無所鉤用!甚矣!夫,人之難說也,道之難明邪!」老子曰:「幸矣,子之不遇治世之君也!夫六經,先生之陳跡也。豈所以跡哉,今子之言猶跡也。夫跡,履之所出,而跡豈履哉?夫白鷺之相,視眸子不運而風化;蟲,雄鳴於上風,雌應於下風而風化,類自為雌雄。故風化,性不可易、命不可為、時不可止、道不可壅。苟得於道,無自而不可,失焉者無自而可。」孔子不出三月,復見。曰:「丘得之矣。烏鵲孺、魚傅沫,細要者化,有弟而兄啼。久矣,夫丘不與化為人。不與化為人,安能化人?」老子曰:「可!丘得之矣。」

譯 文

孔子對老君說:「我研究詩、書、禮、樂、易、春秋六部經典,自己認為很久了、熟知其中的道理了。原因在偽詐的思想,當今七十二個君主都在論說先王的道理,都在闡明周公、召公的事跡。竟沒有一位君主能實際應用!太遭了!這人文的邏輯很難說清楚,天然的規律也很難弄明白呀!」
老子說:「幸運呀!多虧你沒遇上『治世』的君主呀!你說的『六經』與《六藝》不同,早已是先王陳跡了。我所以說它是陳跡,因為你今天說的道理都是先王早先實踐過的舊理。人的足跡,是人用鞋踩出來的,能說足跡就是鞋嗎?那白鷺的品相,眼睛的視線不變就風化結合;飛蟲,雄的在上風叫,雌的在下風應而風化結合。各類動物,自己分化了雌雄。因此說,陰陽雌雄風化的屬性不可以對換、使命不可以改變、時間不可以終止、規律不可以阻塞。偶然從規律和邏輯中得到好處,沒有自己參加是不可能的,而失去這個好處,沒有自己參加是完全可以的。」

㈨ 求孔子 孟子 孫子 老子 經典名言名句..

孔子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孔子說:「學了,然後按一定的時間去溫習它,不也高興么?有志同道合的人自遠方而來,不也快樂么?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惱怒(或怨恨),不也是有道德的人么?」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孔子說:「復習舊的只是,能夠從中有新的體會或發現,這樣,便可以做老師了。」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
孔子說:「只讀書而不動腦筋,就會迷惑而無所得;只是思考(指空想)卻不讀書,就會精神疲憊而無所得。」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孔子說:「仲由,教誨你的話明白了嗎?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正確的求知態度。」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子貢問道:「孔文子憑什麼謚他為『文』呢?」孔子說:「他聰敏靈活,愛好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辱,所以用『文』作為他的謚號。」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孔子說:「要把學過的東西默默記在心裡,努力學習,從不滿足;教導別人不感到厭倦。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了呢?」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說:「幾個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當我老師;在該選擇他們的優點來學習,看到他們缺點就應該注意改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孔子說:「(對於任何學問和事業)懂得它的人不如喜愛它的人,喜愛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孔子站在河邊說:「時光像河水一樣流逝,日夜不停。」

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孔子說: 「我曾經整天不吃飯,整夜不睡覺來思考,沒有什麼好處,不如學習啊。」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譯文:孔子說:君子當中沒有仁德的人是有的呀,可是小人當中從來沒有有仁德的人。

子曰:君子上達,小人下達。
譯文:君子天天向上,小人日漸墮落,追求財義。

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譯文:君子以說得多做得少為可恥。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成,知者不惑,勇者不俱。子貢曰:夫子自道也。
譯文:君子之道有三條標准,我都沒能做到;仁德的人不憂愁,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子貢說:這正是老師您的自我表述啊!

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己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乎而己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
譯文:子路問怎樣才是君子。孔子說:修養自己,保持嚴肅恭敬的態度。子路說:像這樣就夠了嗎?孔子說:修養自己,使貴族、大夫們安樂。子路說:像這樣就夠了嗎?孔子說:修養自己,使全體百姓安樂。修養自己,使全體百姓安樂,堯舜尚且擔心做不到哩!

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譯文:君子以義為根本,以禮法來實行義,以謙遜的語言來表達義,以忠誠的態度來完成義,這就是君子啊!

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譯文:君子只憂慮自己沒有才能,不憂慮別人不知道自己。

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譯文:君子莊重矜持而不同別人爭執,合群而不結黨營私。

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譯文:君子不根據言論推舉選拔人才,也不因某人有缺點錯誤而廢棄他的言論。

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
譯文:君子謀注學道行道,不謀求衣食。耕田未必不挨餓;學了知識,則可以獲得俸祿。君子擔憂道學不成或不能行,不擔憂貧窮。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不受,而可小知也。
譯文:對君子,不可讓他只做小事情,而可讓他接受重大任務;對小人,不可讓他接受重大任務,而可讓他做些小事情。

子曰:君子貞而不涼。
譯文:君子堅定執著於正道,而不固執拘泥於講小信。

子曰: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
譯文:君子心胸平坦寬廣,小人心胸狹隘經常憂愁。

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譯文:君子廣泛地學習文化典籍,用禮來約束自己,就可以不違背君子之道了。

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天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譯文:君子對於天下事情的處理,沒有一定要做的,也沒有一定不要做的,而是服從於義。 孟子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曰:「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下》

孟子曰:「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孟子·公孫丑上》

孟子曰:「尊賢使能,俊傑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願立於其朝矣。」
《孟子·公孫丑上》

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孫丑下》

孟子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孟子·公孫丑下》

孟子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孟子曰:「不以規距,不能成方員(圓)¨¨¨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孟子·離婁上》

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孟子·離婁下》

孟子曰:「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孟子·離婁下》

孟子曰:「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孟子·告子上》

孟子曰:「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子下》

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孟子·盡心下》

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於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惡。胸中正則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眊焉。聽其言也,觀其眸子,人焉瘦哉?」
《孟子·離婁上》 孫子
1.孫子曰: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始計第一】
2.勢者,因利而制權也。【始計第一】
譯文:勢,就是按照我方建立優勢、掌握戰爭主動權的需要,根據具體情況採取不同的相應措施。
3.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始計第一】
譯文:用兵作戰,就是詭詐。因此,有能力而裝做沒有能力,實際上要攻打而裝做不攻打,欲攻打近處卻裝做攻打遠處,攻打遠處卻裝做攻打近處。對方貪利就用利益誘惑他,對方混亂就趁機攻取他,對方強大就要防備他,對方暴躁易怒就可以撩撥他怒而失去理智,對方自卑而謹慎就使他驕傲自大,對方體力充沛就使其勞累,對方內部親密團結就挑撥離間,要攻打對方沒有防備的地方,在對方沒有料到的時機發動進攻。這些都是軍事家克敵制勝的訣竅,不可先傳泄於人也。
4.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始計第一】
譯文:在未戰之前,經過周密的分析、比較、謀劃,如果結論是我方占據的有利條件多,有八、九成的勝利把握;或者如果結論是我方占據的有利條件少,只有六、七成的勝利把握,則只有前一種情況在實戰時才可能取勝。如果在戰前乾脆就不做周密的分析、比較,或分析、比較的結論是我方只有五成以下的勝利把握,那在實戰中就不可能獲勝。
5.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作戰第二】
6.孫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謀攻第三】
7.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於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謀攻第三】
8.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戰之,敵則能分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 【謀攻第三】
9.夫將者,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故君之所以患於軍者三:不知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則軍士惑矣;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三軍既惑且疑,則諸侯之難至矣。是謂亂軍引勝。【謀攻第三】
10.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此五者,知勝之道也。【謀攻第三】
11.故曰: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敗。【謀攻第三】
12.孫子曰: 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必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軍形第四】
13.不可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守則不足,攻則有餘。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 【軍形第四】
14.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之政。【軍形第四】
15.孫子曰: 凡治眾如治寡,分數是也;斗眾如斗寡,形名是也;三軍之眾,可使必受敵而無敗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瑕投卵者,虛實是也。【兵勢第五】
16.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海。終而復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時是也。聲不過五,五聲之變,不可勝聽也;色不過五,五色之變,不可勝觀也;味不過五,五味之變,不可勝嘗也。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奇正相生,如循環之無端,孰能窮之哉! 【兵勢第五】
17.激水之疾,至於漂石者,勢也;鷙鳥之疾,至於毀折者,節也。故善戰者,其勢險,其節短。勢如擴弩,節如發機。【兵勢第五】
18.紛紛紜紜,斗亂而不可亂;渾渾沌沌,形圓而不可敗。亂生於治,怯生於勇,弱生於強。治亂,數也;勇怯,勢也;強弱,形也。【兵勢第五】
19.故善動敵者,形之,敵必從之;予之,敵必取之。以利動之,以卒待之。【兵勢第五】
20.故善戰者,求之於勢,不責於人,故能擇人而任勢。任勢者,其戰人也,如轉木石。木石之性,安則靜,危則動,方則止,圓則行。 故善戰人之勢,如轉圓石於千仞之山者,勢也。【兵勢第五】
21.孫子曰: 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能使敵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敵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敵佚能勞之,飽能飢之,安能動之。【虛實第六】
22.出其所不趨,趨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勞者,行於無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必攻也。故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於無形;神乎神乎,至於無聲,故能為敵之司命。【虛實第六】
23.進而不可御者,沖其虛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戰,敵雖高壘深溝,不得不與我戰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戰,雖畫地而守之,敵不得與我戰者,乖其所之也。【虛實第六】
24.故形人而我無形,則我專而敵分。我專為一,敵分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則我眾敵寡,能以眾擊寡者,則吾之所與戰者約矣。吾所與戰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則敵所備者多,敵所備者多,則吾所與戰者寡矣。 故備前則後寡,備後則前寡,備左則右寡,備右則左寡,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寡者,備人者也;眾者,使人備己者也。【虛實第六】
25.故知戰之地,知戰之日,則可千里而會戰;不知戰之地,不知戰日,則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後,後不能救前,而況遠者數十里,近者數里乎! 以吾度之,越人之兵雖多,亦奚益於勝哉! 故曰:勝可為也。敵雖眾,可使無斗。【虛實第六】
26.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計,作之而知動靜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餘不足之處。故形兵之極,至於無形。無形,則深間不能窺,智者不能謀。因形而措勝於眾,眾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勝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勝之形。故其戰勝不復,而應形於無窮。【虛實第六】
27.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故五行無常勝,四時無常位,日有短長,月有死生。【虛實第六】
28.孫子說:凡用兵之法,將受命於君,合軍聚眾,交和而舍,莫難於軍爭。軍爭之難者,以迂為直,以患為利。 故迂其途而誘之以利,後人發,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計者也。【軍爭第七】
29.故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不用鄉導者,不能得地利。故兵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和為變者也。故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震。掠鄉分眾,廓地分利,懸權而動。先知迂直之計者勝,此軍爭之法也。【軍爭第七】
30.《軍政》曰:言不相聞,故為之金鼓;視不相見,故為之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人既專一,則勇者不得獨進,怯者不得獨退,此用眾之法也。故夜戰多火鼓,晝戰多旌旗,所以變人之耳目也。【軍爭第七】
31.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是故朝氣銳,晝氣惰,暮氣歸。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以治待亂,以靜待嘩,此治心者也。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飢,此治力者也。無邀正正之旗,無擊堂堂之陣,此治變者也。【軍爭第七】
32.孫子曰: 凡用兵之法,將受命於君,合軍聚合,圮地無舍,衢地合交,絕地無留,圍地則謀,死地則戰,途有所不由,軍有所不擊,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九變第八】
33.是故智者之慮,必雜於利害,雜於利而務可信也,雜於害而患可解也。是故屈諸侯者以害,役諸侯者以業,趨諸侯者以利。【九變第八】
34.故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之;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九變第八】
35.故將有五危,必死可殺,必生可虜,忿速可侮,廉潔可辱,愛民可煩。凡此五者,將之過也,用兵之災也。覆軍殺將,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九變第八】
36.辭卑而益備者,進也; 辭強而進驅者,退也; 輕車先出居其側者,陳也; 無約而請和者,謀也; 奔走而陳兵者,期也; 半進半退者,誘也;【行軍第九】
37.兵非貴益多也,惟無武進,足以並力、料敵、取人而已。夫惟無慮而易敵者,必擒於人。卒未親而罰之,則不服,不服則難用。卒已親附而罰不行,則不可用。故合之以文,齊之以武,是謂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則民服;令素不行以教其民,則民不服。令素行者,與眾相得也。【行軍第九】
38.視卒如嬰兒,故可以與之赴深溪;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厚而不能使,愛而不能令,亂而不能治,譬若驕子,不可用也。 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敵之不可擊,勝之半也;知敵之可擊,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擊,勝之半也;知敵之可擊,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戰,勝之半也。【地形第十】
39.故知兵者,動而不迷,舉而不窮。故曰:知彼知己,勝乃不殆;知天知地,勝乃可全。【地形第十】
40.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敵人前後不相及,眾寡不相恃,貴賤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離而不集,兵合而不齊。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敢問:「敵眾整而將來,待之若何?」曰:「先奪其所愛,則聽矣。」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九地第十一】 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良賈深藏若虛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懷玉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
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

㈩ 有道無術,術可求,有術無道,止於術。無道無術,下一句

下一句是:神即道,道法自然,如來。

拓展資料:

原文出自老子《道德經》:「有道無術,術尚可求,有術無道,止於術.神即道,道法自然,如來!」

意思是:道指內在品德的修為,術是外在本領。沒有內在也沒有外在的人,等於廢人一個。一定要接一句的話:則廢之。

《道德經》,又名《老子》,是春秋時道家創始人老子的著作,記錄了春秋晚期思想家老子的學說。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道德經》主要論述了兩個問題:「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總論部分提出了修道的方法,後面大部分論述修道之「德」。

名人評價

我覺得任何一個翻閱《道德經》的人最初一定會大笑;然後笑他自己竟然會這樣笑;最後會覺得現在很需要這種學說。至少,這會是大多數人初讀老子的反應,我自己就是如此。——林語堂

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經》,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tuò)手可得。——尼采

不讀《道德經》一書,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魯迅

熱點內容
銀川律師電話 發布:2025-02-06 11:55:40 瀏覽:972
安陽免費法律援助 發布:2025-02-06 11:31:06 瀏覽:583
黃河管理和保護條例 發布:2025-02-06 11:11:26 瀏覽:872
開平法律援助中心在哪裡 發布:2025-02-06 11:06:57 瀏覽:886
在職法律碩士全日制 發布:2025-02-06 10:44:51 瀏覽:539
員工道德經 發布:2025-02-06 10:33:31 瀏覽:248
試述行政法上的控權理論 發布:2025-02-06 10:33:20 瀏覽:544
勞動法對社保的社會意義 發布:2025-02-06 09:39:12 瀏覽:90
任慧律師 發布:2025-02-06 09:15:42 瀏覽:238
對照準則條例自查報告 發布:2025-02-06 09:07:41 瀏覽: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