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幹事

道德經幹事

發布時間: 2022-02-09 01:23:44

Ⅰ 老子的《道德經》全文註解哪裡有

道德經譯文 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也①,非恆道也②。名可名也③,非恆名也。無名④,萬物之始也;有名⑤,萬物之母也⑥。故恆無欲也⑦,以觀其眇⑧;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徼⑨。兩者同出,異名同謂⑩。玄之又玄⑾,眾眇之門⑿。 [譯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語來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語來表述的,它並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辭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說明的,它並非普通的「名」)。「無」可以用來表述天地渾沌未開之際的狀況;而「有」,則是宇宙萬物產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從「無」中去觀察領悟「道」的奧妙;要常從「有」中去觀察體會「道」的端倪。無與有這兩者,來源相同而名稱相異,都可以稱之為玄妙、深遠。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奧,而是玄妙又玄妙、深遠又深遠,是宇宙天地萬物之奧妙的總門(從「有名」的奧妙到達無形的奧妙,「道」是洞悉一切奧妙變化的門徑)。 [注釋] ①第一個「道」是名詞,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和實質,引申為原理、原則、真理、規律等。第二個「道」是動詞。指解說、表述的意思,猶言「說得出」。 ②恆:一般的,普通的。 ③第一個「名」是名詞,指「道」的形態。第二個「名」是動詞,說明的意思。 ④無名:指無形。 ⑤有名:指有形。 ⑥母:母體,根源。 ⑦恆:經常。 ⑧眇(miao):通妙,微妙的意思。 ⑨徼(jiao):邊際、邊界。引申端倪的意思。 ⑩謂:稱謂。此為「指稱」。 ⑾玄:深黑色,玄妙深遠的含義。 ⑿門:之門,一切奧妙變化的總門徑,此用來比喻宇宙萬物的唯一原「道」的門徑。 [引語] 老子破天荒提出「道」這個概念,作為自己的哲學思想體系的核心。它的涵義博大精深,可從歷史的角度來認識、也可從文學的方面去理解,還可從美學原理去探求,更應從哲學體系的辯證法去思維…… 哲學家們在解釋「道」這一范疇時並不完全一致,有的認為它是一種物質性的東西,是構成宇宙萬物的元素;有的認為它是一種精神性的東西,同時也是產生宇宙萬物的泉源。不過在「道」的解釋中,學者們也有大致相同的認識,即認為它是運動變化的,而非僵化靜止的;而且宇宙萬物包括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等一切運動,都是遵循「道」的規律而發展變化。總之,在這一章里,老子說「道」產生了天地萬物,但它不可以用語言來說明,而是非常深邃奧妙的,並不是可以輕而易舉地加以領會,這需要一個從「無」到「有」的循序漸進的過程。 [評析] 在這一章里,老子重點介紹了他的哲學范疇——「道」。道的屬性是唯物的還是唯心的?這是早已存在的一個問題,自古及今,它引起許多學者的濃厚興趣。在歷史上,韓非子生活的時代距離老子比較近,而且他是第一個為《道德經》作注的學者。關於什麼是道,在《解老》中,韓非子這樣說:「道者,萬物之所(以)然也。萬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萬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這表明,韓非子是從唯物的方面來理解老子的「道」的。在《史記》中,司馬遷把老子與韓非子列入同傳(還附有莊子、申不害),即認為韓、庄、申「皆原於道德之意,而老子深遠矣。」漢代的王充在《論衡》一書中,同樣認為老子的「道」的思想是唯物論的。但是從東漢末年到魏晉時代,情形有了變化。一些學者體會老子哲學所謂「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的妙義,肯定宇宙的本體只有一個「無」,號稱玄學。隨後佛學傳入中國並漸漸興盛起來,玄與佛合流,因而對「道」的解釋,便倒向唯心論方面。宋明時期的理學家同樣吸取了佛學與玄學思想,對老子的「道」,仍舊作了唯心主義解釋。總之,「道」是唯物還是唯心論,學者們一直有根本不同的看法。 [解讀] 「道」的革命性和權威性 「道」這個哲學概念,首經老子提出。 這個頗帶東方神秘主義的名詞,在《老子》一書中頻頻出現,它有時似乎在顯示宇宙天地間一種無比巨大的原動力;有時又在我們面前描畫出天地混沌一片的那種亘古蠻荒的狀態;或展示天地初分,萬物始生,草萌木長的一派蓬勃生機,如此等等。 從老子對「道」的種種構想中,我們完全可以體味到他對「道」的那種近乎虔誠的膜拜和敬畏的由來。老子對「道」的尊崇,完全源於對自然和自然規律的誠信,這完全有別於那個時代視「天」和「上帝」為絕對權威的思想觀念。「道」,對老子來說,僅僅是為了徹底擺脫宗教統治而提出的一個新的根據,它比「上帝」更具權威性。 老子的「道」是具有一種對宇宙人生獨到的悟解和深刻的體察,這是源於他對自然界的細致入微的觀察和一種強烈的神秘主義直覺而至。這種對自然和自然規律的著意關注,是構成老子哲學思想的基石。 源於一種生物學上的意義,人類與自然的關系,無論在精神上亦或在物質方面,從古迄今,都表現為一種近乎原始的依賴性,有如嬰兒之對母體。古人有雲:「人窮則反本。」這個所謂的「本」,從更廣泛的意義上講,也就是指「自然」,這個人類和萬物的母親。屈原長詩《天問》為什麼會提出許多對宇宙天體、歷史、神話和人世方面的疑問?當他對政治前途和黑暗現實感到失望時,很自然地會產生一種對自然的返歸心態和求助願望。出於一種對現實的不滿和焦慮,推本極源,急切希望找到人在神秘的自然力面前的合適位置。 弗洛伊德的「快樂原則」說,論述了文明給人類帶來物質利益的同時,也給人類的精神帶來了極為沉重的壓抑,這是文明之一大缺憾。然而他所說的人類天生的追求快樂的原則,也正是建立在人和自然的諧合關繫上。今天,人們在生活需求和文化思想方面涌動的「回歸自然」潮流,不也是從更廣泛的意義上解釋了古代學家們對宇宙自然竭力盡智地探索的原因嗎?由此我們也可理解老子哲學里尊崇自然,否決知識,追求「小國寡民」的政治生活,以及對「道」純朴本性和神秘的原始動力的渲染的歷史原因所在了。 春秋戰國時期,王權上移,陪里執命,政治和社會關系均發生了急劇的變化。而當現實社會中的氏族制束縛著歷史的發展,舊有的「天命觀」和「天道觀」同樣也束縛著思想的發展。老子形而上學的「道」的提出,是從對自然史的認識上尋找否決「天命觀」「天道觀」的理論根據,因而具備了中國古代哲學史的革命性和合理性。 第二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惡已①;皆知善,斯不善矣②。有無之相生也③,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刑也④,高下之相盈也⑤,音聲之相和也⑥,先後之相隨,恆也。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⑦,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⑧,為而弗志也⑨,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譯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那是由於有醜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那是因為有惡的存在。所以有和無互相轉化,難和易互相形成,長和短互相顯現,高和下互相充實,音與聲互相諧和,前和後互相接隨——這是永恆的。因此聖人用無為的觀點對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聽任萬物自然興起而不為其創始,有所施為,但不加自己的傾向,功成業就而不自居。正由於不居功,就無所謂失去。 [注釋] ①惡已:惡、丑。已,通「矣」。 ②斯:這。 ③相:互相。 ④刑:通「形」,此指比較、對照中顯現出來的意思。 ⑤盈:充實、補充、依存。 ⑥音聲:漢代鄭玄為《禮記·樂記》作注時說,合奏出的樂音叫做「音」,單一發出的音響叫做「聲」。 ⑦聖人居無為之事:聖人,古時人所推崇的最高層次的典範人物。居,擔當、擔任。無為,順應自然,不加干涉、不必管束,任憑人們去幹事。 ⑧作:興起、發生、創造。 ⑨弗志:弗,不。志,指個人的志向、意志、傾向。 [引語] 本章內容分兩層次。第一層集中鮮明的體現了老子樸素的辯證法思想。他通過日常的社會現象與自然現象,闡述了世間萬物存在,都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關系,論說了對立統一的規律,確認了對立統一的永恆的、普遍的法則。 在前一層意思的基礎上,展開第二層意思:處於矛盾對立的客觀世界,人們應當如何對待呢?老人提出了「無為」的觀點。此處所講的「無為」不是無所作為,隨心所欲,而是要以辯證法的原則指導人們的社會生活,幫助人們尋找順應自然、遵循事物客觀發展的規律。他以聖人為例,教導人們要有所作為,但不是強作妄為。學術界有人認為第一章是全書的總綱;也有人認為前兩章是全書的引言,全書的宗旨都在其中了。 [評析] 無論學術界在「道」的屬性方面的爭論多麼激烈,學者們都一致認為老子的辯證法思想是其哲學上的顯著特徵。老子認識到,宇宙間的事物都處在變化運動之中的,事物從產生到消亡,都是有始有終的、經常變的,宇宙間沒有永恆不變的東西。老子在本章里指出,事物都有自身的對立面,都是以對立的方面為自己存在的前提,沒有「有」也就沒有「無」,沒有「長」也就沒有「短」;反之亦然。這就是中國古典哲學中所謂的「相反相成」。本章所用「相生、相成、相形、相盈、相和、相隨」等,是指相比較而存在,相依靠而生成,只是不同的對立概念使用的不同動詞。 在第三句中首次出現「無為」一詞。無為不是無所作為,而是要按照自然界的「無為」的規律辦事。老子非常重視矛盾的對立和轉化,他的這一見解,恰好是樸素辯證法思想的具體運用。他幻想著有所謂「聖人」能夠依照客觀規律,以無為的方式去化解矛盾,促進自然的改造和社會的發展。在這里,老子並非誇大了人的被動性,而是主張發揮人的創造性,像「聖人」那樣,用無為的手段達到有為的目的。顯然,在老子哲學中有發揮主觀能動性,去貢獻自己的力量,去成就大眾的事業的積極進取的因素。 [解讀]樸素辯證法的閃光 樸素的辯證法,是老子哲學中最有價值的部份。在中國的哲學史上,還從來沒有誰像他那樣深刻和系統地揭示出了事物對立統一的規律。老子認為,事物的發展和變化,都是在矛盾對立的狀態中產生的。對立著的雙方互相依存,互相聯結,並能向其相反的方向轉化。而這種變化,他把它認為是自然的根本性質,「反者,道之動也」(第四十章)。老子的辯證法是基於對自然和社會綜合的概括,其目的在於找到一種合理的社會生活的政治制度的模式。他所提出的一系列的對立面,在人類社會生活中隨處可見,如善惡、美醜、是非、強弱、成敗、禍福等,都蘊含著豐富的辯證法原理。譬如說,如果人們沒有對美好事物的認定和追求,也就不會產生對丑惡現象的唾棄;當你還沉浸在幸福或成功的喜悅中時,或許一場災禍或不幸正悄悄臨近。 有個哲學家說過:人們講得最多的,卻往往是他最不了解的,人們對部分事物和表面現象的關注,常常會忽視整體的隱藏在深層次的、最本質的東西。宋代大詩人蘇東坡在《題西林壁》一詩中寫道:「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富於哲理的詩句。表述了對事物全體與部分、宏觀與微觀、現象與本質等諸種關系的領悟,這富於啟迪性的人生哲理,與老子的辯證法有異曲同工之妙。如果我們站在歷史的高度上,會發現人類文明的進步是在真理與謬誤、美與丑、進步與落後等矛盾斗爭中前進的。而辯證法的豐富內涵就包含在全部人類文明史中。 老子的樸素辯證法,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傳統文學藝術中有不少體現辯證思維的范疇,就與之有明顯的淵源聯系。例如「有」與「無」,出自老莊哲學,「有無相生」體現了事物 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實際也體現了藝術創作的辯證關系。後世的作家、藝術家,他們逐步從老莊哲學中引申出了這樣一種思想:通過「有聲」、「有色」的藝術,而進入「無聲」、「無色」的藝術深層境界,才是至美的境界。與之相關,「虛」與「實」的概念也隨之應運而生,而「虛實相生」理論也成為中國古代藝術美學中獨具特色的理論。 「奇」與「正」這對范疇涉及藝術創作中整齊與變化相統一的創造、表現方法,為中國古代作家、藝術家所常用。「正」指正常、正規、正統、整齊、均衡,「奇」指反常、怪異、創新、參差、變化,二者在藝術創造中是「多樣統一」規律的具體表現之一。在創作者們看來,其意味著事物與事物或形式因素之間既有對稱、均衡、整齊以有參差、矛盾、變化,彼此相反相成,正中見奇,奇中有正,奇正相生,於是產生出和諧的、新穎的藝術美。倘若尋根究源,「奇」與「正」作為對立的哲學范疇,正始見於《老子》五八章:「正復為奇」。而將這對范疇移用於文學理論中,則始於劉勰《文心雕龍》。 不容否認,在中國哲學辯證法發展史上,老子的學說及其影響值得大書特書一筆。 第三章 [原文] 不上賢①,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②,使民不為盜③;不見可欲④,使民不亂。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⑤,實其腹,弱其志⑥,強其骨,恆使民無知、無欲也。使夫知不敢⑦、弗為而已⑧,則無不治矣⑨。 [譯文] 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導使老百姓不互相爭奪;不珍愛難得的財物,導使老百姓不去偷竊;不顯耀足以引起貪心的事物,導使民心不被迷亂。因此,聖人的治理原則是:排空百姓的心機,填飽百姓的肚腹,減弱百姓的競爭意圖,增強百姓的筋骨體魄,經常使老百姓沒有智巧,沒有慾望。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為造事。聖人按照「無為」的原則去做,辦事順應自然,那麼,天才就不會不太平了。 [注釋] ①上賢:上,同「尚」,即崇尚,尊崇。賢:有德行、有才能的人。 ②貴:重視,珍貴。貨:財物。 ③盜:竊取財物。 ④見(xian):通「現」,出現,顯露。此是顯示,炫耀的意思。 ⑤虛其心:虛,空虛。心:古人以為心主思維,此指思想,頭腦。虛其心,使他們心裡空虛,無思無欲。 ⑥弱其志:使他們減弱志氣。削弱他們競爭的意圖。 ⑦敢:進取。 ⑧弗為:同「無為」。 ⑨治:治理,此意是治理得天下太平。 [引語] 在老子生活的春秋末期,天下大亂,國與國之間互相征戰、兼並,大國稱霸,小國自保,統治者們為維持自己的統治,紛紛招攬賢才,用以治國安邦。在當時的社會生活中,處處崇尚賢才,許多學派和學者都提出「尚賢」的主張,這原本是為國家之本著想。然而,在尚賢的旗號下,一些富有野心的人,競相爭權奪位。搶占錢財,給民間也帶來惡劣影響。一時間,民心紊亂,盜賊四起,社會處於動盪、大變動的形勢。針對社會上被人們所推崇的「尚賢」這一主張,老子在第三章里提出不尚賢的觀點,同時也批評了由「尚賢」而引起的追求物質利益的慾望。 這一章里老子主張「不尚賢」、「使民無知、無欲」,他設想要人們回到一種無矛盾的「無為」境界。然而,人類社會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必定是都要不斷地發展提高,所以老子的這種想法是不可能實現的,是消極的。 老子看到了古代社會現實動亂不安、矛盾突出,這是出於差別的存在,老子想用減少差別,來減輕或避免社會矛盾,這也有他進步的一面。 [評析] 在上一章里,老子提出了「無為」的概念,認為要順應自然規律,做到「無為」。本章里,老子進一步闡述了他的社會政治思想。老子所說的無為,並非不為,而是不妄為,不非為。他認為,體現「道」的「聖人」,要治理百姓,就應當不尊尚賢才異能,以使人民不要爭奪權位功名利祿。前面說到,先秦時代關於選賢用能的學說已成強大的社會輿論,各諸侯國爭用賢才也形成必然的趨勢。老子在這種背景下,敢於提出「不尚賢」的觀點,與百家諸子形成對立,似乎不合時宜。不過,在老子的觀點中,不包含貶低人才,否定人才的意思。而是說,統治者不要給賢才過分優越的地位、權勢和功名,以免使「賢才」成為一種誘惑,引起人們紛紛爭權奪利。 在本章里,老子透露出他的人生哲學的出發點,他既不講人性善,也不講人性惡,而是說人性本來是純潔素樸的,猶如一張白紙。如果社會出現尚賢的風氣,人們對此當然不會視而不見,肯定會挑動起人們的佔有欲、追逐欲,從而導致天下大亂。倘若不使人們看到可以貪圖的東西,那麼人們就可以保持「無知無欲」的純潔本性。 不使人們貪欲,並不是要剝奪人們的生存權利,而是要盡可能地「實其腹」、「強其骨」,使老百姓的生活得到溫飽,身體健壯可以自保自養;此外要「虛其心」、「弱其志」,使百姓們沒有盜取利祿之心,沒有爭強好勝之志,這樣做,就順應了自然規律,就做到了無為而治。這一章與前章相呼應,從社會的角度,使人人都回歸純潔的、無知無欲的自然本性。這樣以自然規律治理人事,天下自然可以得到治理了。 老子的「無為」思想和學說,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有其進步的一面和合理的因素。他認為,歷史的發展有其一定的自然規律。這規律不由上帝安排、操縱,也不受人的主觀意志支配,而是客觀的、自然的。這種觀點對當時思想界存在的敬天法祖的觀念和某些宗教迷信觀念,起到一定的破壞作用。 [解讀]無為而治乃大治 任用賢才,富國強兵,而後取列國的為一統,本是春秋戰國時代從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世卿世祿制向封建的中央集權制國家發展之一大時代特徵。對人才的重視、使用乃至研究,成了長達五個半世紀的先秦社會中的熱點問題。先秦時代是諸子的時代、士的時代和知識分子的黃金時代。由於列國都重視人才的使用,知識分子的社會地位大大提高。他們或者縱橫捭闔,游說諸侯,或者著書立說 ,自由闡發自己的觀點。多元的政治格局和動盪、變亂的社會現實,為他們聰明才智的發揮提供了最廣闊的歷史舞台。但不可否認的是,社會大變革中產生的種種弊端,特別是苛重的租稅和勞役、頻繁的戰事所造成的經濟凋敝和艱辛的民生,以及統治者的偽善、貪婪、殘暴不仁等,都給諸子們以反思。他們希望從理論上來探究其原因。於是,有了從社會本體——人的本性的研討,來找尋構建理想社會的基石。 墨家、法家對人性作出了「惡」的假定,並因之而提出「崇賢尚才」的主張。主張用積極、斗爭的方式來促進社會的改良。他們高揚了人類的能創精神,為先秦社會的發展發揮了良好的積極作用。 與之相反,老子認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純真的。而種種人類丑惡行為,則應當是不合理不完善的社會制度造成人性扭曲的不正常現象。由此,老子堅持去偽存真,保留人性善美而契合自然之道的東西。摒棄所有引起人的貪欲的東西,尤其是當時流行的推崇賢能的風尚,更被他認為是最易產生罪惡的淵藪。他的政治思想,在今天看來,似乎是難以理解。他理想社會中的人民,四肢發達,頭腦簡單,沒有奢侈的物質享受慾望,也沒有被各種令人頭暈目眩的文化或知識困擾的煩惱。他是一個歷史的循環論者。在他的眼裡,讓人們在一種自由寬松的社會環境中保持人類純朴天真的精神生活,與自然之道相契合,比物質文明雖然發達,但充滿著危機、爭斗、謀殺和陰謀的社會制度顯然更符合於人類的本性。 他所強調的「無為」,即是順應自然,其治理社會的效力,顯然要比用法令、規章、制度、道德、知識來約束人的社會行為要合理得多,有力得多。這就是「無為而無不為」的基礎涵義。而老子的這種社會理想,又是同他的「道」論密切相關的。 出於對自然法則的深刻悟解,老子把適應於「道」的運動,看作是人類政治制度、社會生活以及道德准則都應該遵循的最高准則。具體體現在他政治思想中的即是他鼓吹的「無為之治」和「不言之教」。所謂「無為之治」並不是無所為,而是強調人的社會行為要順應自然,適用於「道」的運動。李約瑟把這種行為方式解釋為「抑制違反自然的行動。」具體地講,就是要求統治者給老百姓寬松的生活和生產的環境,不強作干預,以順應自然。老百姓在這種怡然自得的生活環境里,無苛政之苦,無重稅之憂,自然會感到這種政策的好處,從而達到了「不言之教」的教化作用。 「無為之治」並不是脫離現實的烏托邦,也不是虛渺幻想中架設起來的空中樓閣,它具有現實中施行的可行性和合理性。最顯明的史例就是漢初的黃老無為之治。由於秦王朝的殘暴統治和漢楚之爭,西漢初期,社會生產遭受嚴重破壞,經濟凋敝,人口大量減少。《史記·平準書》記載當時「自天子不能具鈞駟,而將相或乘牛車,齊民無藏蓋。」在這種殘破的社會經濟狀況下,自高祖劉邦開始,實行了黃老的無為之治,採取「與民休息」政策。至文帝時期,更進一步推行「輕搖薄賦」、「約法省禁」政策,使生產逐漸得到恢復和發展。 在老子看來,高明的當政者和領導者應懂得自然之道,順應人的天性,讓下屬和百姓各盡其能,各守其職,各得其所,相安無事,而切忌用過多的條規制度來進行強制性約束,否則會適得其反。也就是說,最好的政策應該是「清靜無為」的政策,不要左一個運動,右一個政策,搞得民眾無所適從。要讓一個國家、一個社會安定大治,就像對待井水一樣,攪動得越凶,殘渣敗葉就越是泛起,水就越是混濁,最好的辦法不是去放什麼漂白粉之類的,而是停止施加外力,讓它自己慢慢平靜下來,這樣井水就會自然清靜了。「無為而治乃大治」,這是老子「無為」論給後人的有益啟示。

Ⅱ 道德經第2段解釋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
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譯文:
天下人都認為使行為變美,才是美,這就丑惡了;都認為使舉動變善,就是善,這就不善了。
本來有和無互相生長,難和易相互成就,長和短相互形象,高和低相互充盈,音和聲相互協調,前和後相互伴隨。是常態。
所以聖人要抱著無的心態,去做事,行動不能灌輸教條:
教育萬物勞作卻從不言辭,創造東西不據為己有,做事不依賴別人,功業完成而不居功。
只有不居功,所以才永不逝去。

理解:
大家都為了讓自己的行為符合美和善的標准,就都故意做作的追求形式上的美和善,就太虛假太偽善了,就會物極必反。

因為包括美和善、有和無、難和易等等都是相互轉化、對立互補的統一常態存在。每個事物都有其兩面性,而人的心中一旦固化某種善惡標准,甚至追求自己理念的完美,就會給自己帶來壓力,甚至精神痛苦。
所以人們認識事物就應該考慮到矛盾的對立統一,不能片面的給某種舉動下定義。

因為「名」的這種物極必反的轉化隨時存在。
比如整個社會的價值觀、甚至某些偉人都定義:「給乞丐錢是一種善舉」。如果每個人都給乞丐錢,一定會養成乞丐不勞而獲的錯誤價值觀。那麼給乞丐錢就不是善了,而是一種縱容的惡舉,如果那個乞丐是偽裝的,那你極有可能被騙或者受害。而且當你給乞丐錢後,看到別人不給乞丐錢,那麼不給錢的那個人也許會在你眼裡成為褻瀆聖言的、罪惡的人。同時這句話這種價值觀也束縛了人類思想,甚至被異化成吃人的禮教等等。這一切都是因為偏執的認為某個價值觀是正確的而造成的。這也就是老子指出對立轉化之道與矛盾之相反相成這個規律的原因。

所以聖人除了要考慮到事物的對立統一以外,還要報著無我的心態,去做,行動做事的過程中不要總灌輸教條:
教萬物勞作的過程中,不要總是到處誇耀自己的功勞;生發創造新東西而不要自私的占為己有;做事的過程中也不要總想著依賴別人;大功告成後不要總沾沾自喜、不要到處炫耀、不要居功自傲而止步不前。

聖人只有不驕傲不止步,才能不斷創造輝煌,所以他的聖跡才永存於世。

注意:
呼應第八十一章「聖人之道,為而不爭」。美之為美,譯文為使之美是美。如果譯為美就是美,那第二十一章的「道之為物」,就變成道就是物了,這是不對的。「功成而弗居」呼應第九章「功成身退」,呼應第三十四章指出「大道」生養「萬物」,但大道卻從來「不辭」「不明有」「不為主」「無欲」。呼應第五十七章「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

注釋:
知,知識、知曉。美之為美,第一個美是動詞「使。。美」,第二個是名詞美好。之,這件事。惡,厭惡,憎恨。善,善於、善良、善待、喜愛。已,多義詞:止,句末通「矣」。
生,產生、活命、生命。成,形成、成就、完成。形,對照、表現。和,調和、協調、和解。
隨,依順、跟隨。是以,所以、因此。處,置身、引申為處理。無為,不違背。
恆,常也《說文》。事,侍奉,事件。言,主張、號令、話。作,興起,勞作。
辭,說法、借口、口實。有,佔有。生而不有,倒裝句,不有生。恃,賴也《說文》。
不恃,不依賴、獨立。居,停留、止步、休息、處在、處於。
是,這、表肯定對的正確的、連詞。唯,因為,是以,所以、因此。去,逝去。

Ⅲ 老子新譯的《老子今譯》

書名:老子新譯
作者: 袁培智等著
出版社: 宗教文化社
品相: 10 成品相
庫存量: 15 本
2003-12-01 第1版
2003-12-01 第1次印刷
開 本:32開 開 平裝
頁 數:565頁
類 別: 哲 學 -> 哲 學 -> 中國哲學 一部長達47萬字,旨在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承襲古代文明的《老子新譯》·[道德經]評注問世。這本書由北京國家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作者系新疆建設兵團農五師醫院老中醫袁培智所著。
《〈老子〉新譯》認為《老子》原著作中的關鍵之辭「無為」、是無私的同義詞。認為《老子》的治世政治韜略是無為而治。《〈老子〉新譯》的體例亦甚有特點,以:導讀、原文、注釋、意譯、疑似辨析、名句欣賞、評析七個步驟,條分類析、環環緊扣、步步深入,易於理解領會所詮釋原著的經文旨趣、奧義內涵。 這部著作的原稿最初是2001年七、八月間,中國道教協會閔智亭會長讓人送來給我看。實際上閔老此前已認真核閱了該稿,字里行間有他多處圈改的內容。他還圍繞該著作寫了一封千餘字的信,與作者探討有關「老學」中的問題。著作原擬名《我眼睛中的(老子)》,現在《(老子)新譯》這個書名是閔老應作者所請改定,並賜墨題書。
真正認識袁培智先生是在接觸稿子之後,他赴京參加一個中醫專家會議,專門來白雲觀見面,以後常有書信和電話聯系。培智先生原籍甘肅省,20世紀60年代自願參加新疆建設兵團屯墾戍邊。他是自學成才的專家,在杏林中更有成就,不僅中醫臨床經驗豐富,且多理論研究,著述頗豐。他給我總的印象是:為人平易謙和、論及學術卻十分認真,不輕易苟同人言,實是我輩性情中人。
《老子》這部經典著作,社會各界有一定文化層次的人都知道是為中華古老的哲學著作,中華傳統文化寶庫中的瑰寶。古今中外著釋《老子》者、據專家考證有一千五、六百家之多,見仁見智。《(老子)新釋》則求得《老子》原著作中的關鍵之辭「無為」、是無私的同義詞。認為《老子》的治世政治韜略是「無為而治」,其精神實質上就是無私而治,這是萬古遵從的治世通則。《老予》思想的要義在倡公抑私,主線是公私鬥爭。以這一主題精神研究詮釋《老子》,確是見解獨特。《(老子)新譯》的體例亦甚有特點,以:導讀、原文、注釋、意譯、疑似辨析、名句欣賞、評析七個步驟,條分類析、環環緊扣、步步深入,使讀者由淺入深,漸入佳境,易於理解領會所詮釋原著的經文旨趣、奧義內涵。《老子》是道教最基本的經典,教內尊稱為《道德真經》,以其為道教闡發教理教義的根據。
當與作者見面並對其經歷有所了解之後,深佩他身在邊陲、且心臟又有疾患,在較困難的環境中還筆耕不輟地努力。本擬爭取一些海內外朋友的幫助,將他的書早日出版發行,但種種原因一拖再拖,最終還是作者自己的努力,才使這部著作有幸早日出版與讀者見面。我生性愚鈍,對《老子》義旨精神悟得淺薄,但贊賞培智先生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精神的努力,用自己的理解發掘老子哲學思想的奧義,他的研究創新精神,應該值得我們學習和贊揚!值此大作出版之際,專門寄一封信函來,堅囑為其著作講幾句話,卻之不恭、故寫以上如是語,是為序。
袁志鴻
2002年夏於北京
(本序作者為中國道教協會副秘書長兼教務部主任,中央國家機關青聯常委,中國宗教學會理事) 《醫古文》教材,選載《老子》數篇,所選第二章中,有「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一句,系「無為」一詞的首出處(全書「無為」計十餘處)。句中的「不言之教」即無言的教化——身教,已為後世逐漸共識,就不需贅述了。然「無為」之義,至今尚不明其義,尚無中允的說法。陸賈在《新語、無為》中說:「道莫大於無為,行莫大於謹敬」。意思是說,道的功用很多,但與人類關系最大者是「無為」;人們的言行,最大者是謹敬「無為」來說話做事。魯迅先生也說過:「中·國的根柢全在道教」。意思是說,中華民族的精神靈魂,紮根於「道」的教化。由此可見,「無為」一詞,乃《老子》的核心思想理論和關鍵片語,是中華民族的世界觀。古今註解《老子》的學者,雖逾數千家,然於「無為」一詞之蘊義,卻眾說紛紜,於吃緊處模糊,於收束處敷衍,或逢疑則默,使讀者莫衷一是,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華民族素質的提高。我雖非研究《老子》的學者,但對「無為」一詞的含義究竟如何,卻經常縈繞心懷,夢寐以求。我認為,「聖人處無為之事」,清楚表明,「無為」本身,就是教導人們如何正確做事的「事」,其含義自然要從人們做事的目的、態度的正確與否中去求義;自古以來,做事的是非標准,無非用有私、無私就可概之。
考現今的多種漢語詞典,於「無為」詞條,大都註解成這樣:「無為,是道家的哲學思想。即順應(或雲順其)自然,無所作為」。也有辭書似乎隱約認識到,用「無所作為」字目不妥,而改辭作「不必有所作為」。這種錯誤說法的認識來源,是將「無為」之「無」字,看成了一個否定詞,沒有把「無為」二字,看成是一個有特定含義的專用術語所致。因此,於「無為」一詞,有學者說「無為」是「無所施為」;有說是「無妄為』』者;有說是「不妄為」者;有說是「無知」義者,說是「不用人為巧詐之智來治物」;有說是「不造作」者;有說是「不去刻意做事,,者;有引以原文避其不解者。特別是近有學者,將「無為之事,不言之教』』大加批判說:「根據老子的邏輯,『為』之『言』之,就會有矛盾,有是非,即『無為』,也『不言』,就沒有矛盾,沒有是非」。顯而易見,這種批判論點,是把「不言之教」中的「不言」,錯誤地理解成了「不說話」;將「無為之事」中的「無為」,錯誤地理解成了「無所作為」。這是對老子原文旨義進行了錯誤理解基礎上的誤批錯判。
也有學者解「無為」是「順其自然,不加干涉,不必管束,任憑人們去幹事」。然社會的人事,畢竟與自然不同,自然尚有其嚴格的運行規律,若人失去組織和管束,都各行其是,則天下就會大亂,此絕非老子「無為」一詞之本義。從老子的「行不言之教」的「教」字考稽,既然講教化,就不存在任憑人們各行其是而不加干涉、不加約束的問題存在。也有學者說「無為」是通過弱的方式,而達到有為的目的。更有學者認為,「無為」若作為名詞,就是指稱那些原始的、不是人為生出來的行為;若作為動詞,則是只去做那些本來就該做的、不是人為生出來的事情。這是操兩可之說。以上諸多說法,實無精實之言,有如將讀者推入迷霧之中,不知所雲為何?(恕不再引)。可以說「無為」的涵義,學者們各執己見,立論紛繁真義難顯,使人無法遵從。現試對「無為」一詞的蘊義,別開生面、另闢溪涇,解析如下,或可彰老子的光輝哲學思想,而造福於中華民族和全人類。P1-2 任繼愈先生編寫的《老子新譯》的電子書專著:
《老子今譯》(古籍出版社,1956年8月)
《漢唐佛教思想論集》(人民出版社,1973年)
《老子新譯》(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3月;1985年又出修訂本)
《中國哲學史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任繼愈學術論著自選集》(北京師范學院出版社,1991年11月)
《老子全譯》(巴蜀書社,1992年)
《任繼愈學術文化隨筆》(中國青年出版社,1996年)
《墨子與墨家》(商務印書館,1998年12月)
《竹影集》(任繼愈自選集)(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1月)
《任繼愈禪學論集》(商務印書館,2005年8月)
《皓首學術隨筆·任繼愈卷》(中華書局,2006年10月)
《老子繹讀》(書目文獻出版社,2006年12月)

Ⅳ 古文版道德經

1 《道德經》(全白話版) 1.[白話] 可以用語言說出來的"道",它就不是永恆的"道";可以用言詞說出 來,不是永恆的"名"',"無"是天地的本始,"有"是萬物的根從"無" 中去觀察"道"的奧妙;經常從"有"中去認識"道"的端倪."無"和"有" 這兩者,來源相同而具有不同的名稱.它們都可以說是很幽深的;極遠極深, 是一切變化的總門. 2.[白話] 天下的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這就有丑的觀念同時存在了:都知道善 之所以為善,惡的觀念也就同時產生了. 有和無相互對立而產生,難和易相互對立而完成,長和短相互對立而形 成,高和低相互對立而包含,音和聲相互對立而合諧,前和後相互對立而隨 順,這是永遠不變的(對立統一體). 因此,聖人以"無為"的態度去對待世事,實行"不言"的教導,(任 憑)萬物自然地生長變化而不去強為主宰,生養萬物而不據為己有,培育萬 物 而不自恃自己的能力,功成業就而不自我誇耀.正由於不自我誇耀,所以他 的功績不會泯滅. 3.[白話] 不推崇有才乾的人,使人民不爭功名利祿;不看重稀有商品,使人民不 去偷盜;不顯耀那些能誘發人貪欲的東西,使人民的心性不被攪亂. 所以,聖人治理天下,要簡化人民的頭腦,填飽人民的肚子,削弱人民 的意志,增強人民的體魄,永遠使人民沒有知識,沒有慾望.(這樣,)使 一些自作聰明的人不敢妄為,以"無為"的態度去處理世事,就沒有辦不好 的事情. 4.[白話] "道"是虛而不見的,然而它的作用卻無窮無盡.它是那樣淵深呵,好 象是萬物的宗主.它不露鋒芒,脫離糾紛,蘊蓄著光明,混合著尖埃.它是 那樣幽隱呵,似無而實存.我不知道它是從哪裡產生的,似乎在有大帝之前 它就存在了. 5.[白話] 天地無所私愛,任憑萬物自然生滅;"聖人"無所偏愛,聽任百姓自然 天地之間,不正象風箱一樣嗎 雖空虛卻不會窮竭,越動,它的風量越大. 議論太多,只會加速失敗,不如保持內心的虛靜. 6.[白話] "道"這個生養天地萬物的神奇物,是永恆存在而不會消混的,這就叫 做形而上的微妙的母體,微妙深奧的母體的門戶,就叫做天地的根源.它冥 冥地存在著,對宇宙萬物的作用是無窮無盡的. 7.[白話] 天地是長久存在的.天地所以能夠長久存在,是因為它們的運行,存在 不是為了自己,所以能夠長久. 因此聖人把自己擺在後面,結果自己反而會佔先;(危險時)把自己 置之度外,結果反而能保全自己.不正因為他不自私嗎 所以反倒成就 了他自己的目的. 8.[白話] 最高的善就象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卻不與萬物相爭,它總是處於人 們所厭惡的(低下)地方,所以最接近"道". (最高的善人)居住要(象水那樣)選擇(低下的)地方,心胸要保持 深沉寧靜,交友要真心相愛,說話要誠信可靠,從政要有條有理,幹事要利 用特長,行動要抓住時機. 正因為他(象水那樣)與世無爭,才沒有過失. 9.[白話] 水碗已盛滿,不如停止下來.捶打(金屬)使它尖利,難保長久(必遭 挫敗).金玉滿堂,沒有守得住的.富貴而驕傲,自己招災.功成業就,退 位收斂,是合於自然規律的.

Ⅳ 我在道家網找到了對《道德經》很好的翻譯,但是再網站無法下載,請各位幫幫忙,幫我復制過來!

好的;我已經整理成為文字了。現在發給你。《您提交的答案超過10000字,請刪減》
【你加我為好友吧,這里有限制太多了傳不上來;另外以我之見這個翻譯註解並不是很好】

先秦 老子

《道德經》又名《老子》,道德經分為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為「道經」後四十四章為「德經」,故名道德經。道德經這部被譽為萬經之王的神奇寶典,對中國古老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發生了深刻的影響。

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也①,非恆道也②。名可名也③,非恆名也。無名④,萬物之始也;有名⑤,萬物之母也⑥。故恆無欲也⑦,以觀其眇⑧;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徼⑨。兩者同出,異名同謂⑩。玄之又玄⑾,眾眇之門⑿。
[譯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語來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語來表述的,它並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辭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說明的,它並非普通的「名」)。「無」可以用來表述天地渾沌未開之際的狀況;而「有」,則是宇宙萬物產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從「無」中去觀察領悟「道」的奧妙;要常從「有」中去觀察體會「道」的端倪。無與有這兩者,來源相同而名稱相異,都可以稱之為玄妙、深遠。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奧,而是玄妙又玄妙、深遠又深遠,是宇宙天地萬物之奧妙的總門(從「有名」的奧妙到達無形的奧妙,「道」是洞悉一切奧妙變化的門徑)。
[注釋]
①第一個「道」是名詞,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和實質,引申為原理、原則、真理、規律等。第二個「道」是動詞。指解說、表述的意思,猶言「說得出」。
②恆:一般的,普通的。
③第一個「名」是名詞,指「道」的形態。第二個「名」是動詞,說明的意思。
④無名:指無形。
⑤有名:指有形。
⑥母:母體,根源。
⑦恆:經常。
⑧眇(miao):通妙,微妙的意思。
⑨徼(jiao):邊際、邊界。引申端倪的意思。
⑩謂:稱謂。此為「指稱」。
⑾玄:深黑色,玄妙深遠的含義。
⑿門:之門,一切奧妙變化的總門徑,此用來比喻宇宙萬物的唯一原「道」的門徑。
第二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惡已①;皆知善,斯不善矣②。有無之相生也③,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刑也④,高下之相盈也⑤,音聲之相和也⑥,先後之相隨,恆也。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⑦,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⑧,為而弗志也⑨,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譯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那是由於有醜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那是因為有惡的存在。所以有和無互相轉化,難和易互相形成,長和短互相顯現,高和下互相充實,音與聲互相諧和,前和後互相接隨——這是永恆的。因此聖人用無為的觀點對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聽任萬物自然興起而不為其創始,有所施為,但不加自己的傾向,功成業就而不自居。正由於不居功,就無所謂失去。
[注釋]
①惡已:惡、丑。已,通「矣」。
②斯:這。
③相:互相。
④刑:通「形」,此指比較、對照中顯現出來的意思。
⑤盈:充實、補充、依存。
⑥音聲:漢代鄭玄為《禮記•樂記》作注時說,合奏出的樂音叫做「音」,單一發出的音響叫做「聲」。
⑦聖人居無為之事:聖人,古時人所推崇的最高層次的典範人物。居,擔當、擔任。無為,順應自然,不加干涉、不必管束,任憑人們去幹事。
⑧作:興起、發生、創造。
⑨弗志:弗,不。志,指個人的志向、意志、傾向。
第三章
[原文] 不上賢①,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②,使民不為盜③;不見可欲④,使民不亂。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⑤,實其腹,弱其志⑥,強其骨,恆使民無知、無欲也。使夫知不敢⑦、弗為而已⑧,則無不治矣⑨。
[譯文] 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導使老百姓不互相爭奪;不珍愛難得的財物,導使老百姓不去偷竊;不顯耀足以引起貪心的事物,導使民心不被迷亂。因此,聖人的治理原則是:排空百姓的心機,填飽百姓的肚腹,減弱百姓的競爭意圖,增強百姓的筋骨體魄,經常使老百姓沒有智巧,沒有慾望。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為造事。聖人按照「無為」的原則去做,辦事順應自然,那麼,天才就不會不太平了。
[注釋]
①上賢:上,同「尚」,即崇尚,尊崇。賢:有德行、有才能的人。
②貴:重視,珍貴。貨:財物。
③盜:竊取財物。
④見(xian):通「現」,出現,顯露。此是顯示,炫耀的意思。
⑤虛其心:虛,空虛。心:古人以為心主思維,此指思想,頭腦。虛其心,使他們心裡空虛,無思無欲。
⑥弱其志:使他們減弱志氣。削弱他們競爭的意圖。
⑦敢:進取。
⑧弗為:同「無為」。
⑨治:治理,此意是治理得天下太平。
第四章
[原文] 道沖①,而用之有弗盈也②。淵呵③!似萬物之宗④。銼其兌⑤,解其紛⑥,和其光⑦,同其塵⑧。湛呵⑨!似或存⑩。吾不知其誰之子,象帝之先⑾。
[譯文] 大「道」空虛開形,但它的作用又是無窮無盡。深遠啊!它好象萬物的祖宗。消磨它的鋒銳,消除它的紛擾,調和它的光輝,混同於塵垢。隱沒不見啊,又好象實際存在。我不知道它是誰的後代,似乎是天帝的祖先。
[注釋]
①沖:通盅(chong),器物虛空,比喻空虛。
②有弗盈:有,通又。盈:滿,引申為盡。
③淵:深遠。呵(a):語助詞,表示停頓。
④宗:祖宗,祖先。
⑤銼其兌:銼(cuo):消磨,折去。兌(rui):通銳,銳利、鋒利。銼其銳:消磨掉它的銳氣。
⑥解其紛:消解掉它的糾紛。
⑦和其光:調和隱蔽它的光芒。
⑧同其塵:把自己混同於塵俗。以上四個「其」字,都是說的道本身的屬性。
⑨湛(zhan):沉沒,引申為隱約的意思。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說,古書中「浮沉」的「沉」多寫作「湛」。「湛」、「沉」古代讀音相同。這里用來形容「道」隱沒於冥暗之中,不見形跡。
⑩似或存:似乎存在。連同上文「湛呵」,形容「道」若無若存。參見第十四章「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等句,理解其意。
⑾象:似。
第五章
[原文]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①;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②?虛而不屈③,動而俞出④。多聞數窮⑤,不若守於中⑥。
[譯文] 天地是無所謂仁慈的,它沒有仁愛,對待萬事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任憑萬物自生自滅。聖人也是沒有仁受的,也同樣像芻狗那樣對待百姓,任憑人們自作自息。天地之間,豈不像個風箱一樣嗎?它空虛而不枯竭,越鼓動風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虛靜。
[注釋]
①芻(chu)狗:用草紮成的狗。古代專用於祭祀之中,祭祀完畢,就把它扔掉或燒掉。比喻輕賤無用的東西。在本文中比喻:天地對萬物,聖人對百姓都因不經意、不留心而任其自長自消,自生自滅。正如元代吳澄據說 :「芻狗,縛草為狗之形,禱雨所用也。既禱則棄之,無復有顧惜之意。天地無心於愛物,而任其自生自成;聖人無心於愛民,而任其自作自息,故以芻狗為喻。」
②猶橐龠(tuoyue):猶,比喻詞,「如同」、「好象」的意思。橐龠:古代冶煉時為爐火鼓風用的助燃器具——袋囊和送風管,是古代的風箱。
③屈(gu):竭盡,窮盡。
④俞:通愈,更加的意思。
⑤多聞數窮:聞,見聞,知識。老子認為,見多識廣,有了智慧,反而政令煩苛,破壞了天道。數:通「速」,是加快的意思。窮:困窮,窮盡到頭,無路可行。
⑥守中:中,通沖,指內心的虛靜。守中:守住虛靜。
第六章
[原文] 穀神不死①,是謂玄牝②。玄牝之門③,是謂天地之根。綿綿呵④!其若存⑤!用之不堇⑥。
[譯文] 生養天地萬物的道(穀神)是永恆長存的,這叫做玄妙的母性。玄妙母體的生育之產門,這就是天地的根本。連綿不絕啊!它就是這樣不斷的永存,作用是無窮無盡的。

[注釋]
①穀神:過去據高亨說:穀神者,道之別名也。谷讀為轂,《爾雅•釋言》:「轂,生也。」《廣雅•釋詁》:「轂,養也。」穀神者,生養之神。
另據嚴復在《老子道德經評點》中的說法,「穀神」不是偏正結構,是聯合結構。谷,形容「道」虛空博大,象山谷;神,形容「道」變化無窮,很神奇。
②玄牝(pin):玄,原義是深黑色,在《老子》書中是經常出現的重要概念。有深遠、神秘、微妙難測的意思。牝:本義是是雌性的獸類動物,這里借喻具有無限造物能力的「道」。玄牝指玄妙的母性。這里指孕育和生養出天地萬物的母體。
③門:指產門。這里用雌性生殖器的產門的具體義來比喻造化天地生育萬物的根源。
④綿綿:連綿不絕的樣子。
⑤若存:若,如此,這樣。若存:據宋代蘇轍解釋,是實際存在卻無法看到的意思。
⑥堇(jin):通勤。作「盡」講。
第七章
[原文] 天長,地久①。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②,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③,外其身而身存④,非以其無私邪⑤?故能成其私。
[譯文]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久存在,是因為它們不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運行著,所以能夠長久生存。因此,有道的聖人遇事謙退無爭,反而能在眾人之中領先;將自己置於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這不正是因為他無私嗎?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
[注釋]
①天長地久;長、久:均指時間長久。
②以其不自生也:因為它不為自己生存。以,因為。
③身:自身,自己。以下三個「身」字同。先:居先,占據了前位。此是高居人上的意思。
④外其身:外,是方位名詞作動詞用,使動用法,這里是置之度外的意思。
⑤邪(ye):同「耶」,助詞,表示疑問的語氣。
第八章
[原文] 上善若水①。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②,故幾於道③。居,善地;心,善淵④;與,善仁⑤;言,善信;政,善治⑥;事,善能;動,善時⑦。夫唯不爭,故無尤⑧。
[譯文]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最善的人,居處最善於選擇地方,心胸善於保持沉靜而深不可測,待人善於真誠、友愛和無私,說話善於格守信用,為政善於精簡處理,能把國家治理好,處事能夠善於發揮所長,行動善於把握時機。最善的人所作所為正因為有不爭的美德,所以沒有過失,也就沒有怨咎。
[注釋]
①上善若水:上,最的意思。上善即最善。這里老子以水的形象來說明"聖人"是道的體現者,因為聖人的言行有類於水,而水德是近於道的。
②處眾人之所惡:即居處於眾人所不願去的地方。
③幾於道:幾,接近。即接近於道。
④淵:沉靜、深沉。
⑤與,善仁:與,指與別人相交相接。善仁,指有修養之人。
⑥政,善治:為政善於治理國家,從而取得治績。
⑦動,善時:行為動作善於把握有利的時機。
⑧尤:怨咎、過失、罪過。

第九章
[原文] 持而盈之①,不如其已②;揣而銳之③,不可長保④。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⑤。功成身退⑥,天之道也⑦。
[譯文] 執持盈滿,不如適時停止;顯露鋒芒,銳勢難以保持長久。金玉滿堂,無法守藏;如果富貴到了驕橫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禍根。一件事情做的圓滿了,就要含藏收斂,這是符合自然規律的道理。
[注釋]
①持而盈之:持,手執、手棒。此句意為持執盈滿,自滿自驕。
②不如其已:已,止。不如適可而止。
③揣而銳之:把鐵器磨得又尖又利。揣,捶擊的意思。
④長保:不能長久保存。
⑤咎:過失、災禍。
⑥功成身退:功成名就之後,不再身居其位,而應適時退下。"身退"並不是退隱山林,而是不居功貪位。
⑦天之道:指自然規律。

Ⅵ 翻譯下老子二章

譯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那是由於有醜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那是因為有惡的存在。

所以有和無互相轉化,難和易互相形成,長和短互相顯現,高和下互相充實,音與聲互相諧和,前和後互相接隨——這是永恆的。

因此聖人用無為的觀點對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聽任萬物自然興起而不為其創始,有所施為,但不加自己的傾向,功成業就而不自居。正由於不居功,就無所謂失去。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惡已;皆知善,斯不善矣。

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隨,恆也。

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注釋 :

①惡已:惡、丑。已,通「矣」。

②斯:這。

③相:互相。

④刑:通「形」,此指比較、對照中顯現出來的意思。

⑤盈:充實、補充、依存。

⑥音聲:漢代鄭玄為《禮記·樂記》作注時說,合奏出的樂音叫做「音」,單一發出的音響叫做「聲」。

⑦聖人居無為之事:聖人,古時人所推崇的最高層次的典範人物。居,擔當、擔任。無為,順應自然,不加干涉、不必管束,任憑人們去幹事。

⑧作:興起、發生、創造。

⑨弗志:弗,不。志,指個人的志向、意志、傾向。

(6)道德經幹事擴展閱讀:

作者簡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謚伯陽。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詳,大約出生於公元前571年春秋晚期陳(後入楚)國苦縣(古縣名)。

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與莊子並稱老莊。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稱「太上老君」。在唐朝,老子被追認為李姓始祖。

老子思想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其思想核心是樸素的辯證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

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老子傳世作品《道德經》(又稱《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Ⅶ <<道德經>>

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譯 文

規律是無所不在的,規律是環環相連的,規律是周而復始,生生不息的,所以,規律是可以用文字表達;用語言來解答;用事實來證實的。因為規律它會進入「等同時代」(大同時代),又會在大同時代形成規律,然後進行演變,演變的結果並不是相同的。也就是「大同與大不同」的關系。因此,規律有它的規律性,也有它的特殊性和不正常性。所以在解釋,解答規律時,就一定要為規律產生、發展、演變的過程定性(即取名),定性是為了更好地區別規律的相同於不同性。

因為天地形成是在瞬間形成的。所以,第一定性點把它放在天地形成前和天地形成的交融處,定性為無和有。

所以,站在不了解規律的角度去看待無的目的,只能感覺規律的奧妙所在,站在了規律產生的結果去觀察規律,就可以感受到它的結果。

所以,有和無,有名和無名,常有欲和常無欲,妙和徼都是同時從規律中出現的,同時運動,運動不斷的運動,產生了許多意想不到的結果。

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之相生,難易之相成,長短之相形,高下之相傾,音聲之相和,前後之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譯文

凡是有生命的物種,都會區別自己喜歡與不喜歡的事物,都會選擇自己喜歡的事物,很自然地排斥不喜歡事物。都會知道,可以為已所用的東西是可以利用的,把無法利用的東西放在一邊。

所以,美與惡,善與不善和有與無都屬於同一性質,是同時出現,同時完成它們之間的對應關系。雖然是同時出現的對應關系,但它們也會變化的,比如一隻饅頭和一塊石頭,飢餓的人肯定會選擇饅頭,排斥石頭,如果是一隻燒雞和一隻饅頭,有人就會選擇燒雞而排斥饅頭。這是一種很微妙的關系,就因為就了這種微妙,才形成了有和無,產生了萬物。難到易發明、創造了東西,形成了長和短的比例,了解了從上而下的一種力量,才能用心聲和諧音樂,用事實追隨。

所以一個真正的,能發明創造的人,往往會不斷地應用萬物,去造就一個真正屬於人類世界的事業。

他用實際行動告訴人們,而不是用語言來教訓人們。而是象萬物永遠在工作也不會貪懶,因為他們認為事物生來就不是為自己,所以他們永遠不會滿足自己的工作始終在努力,即使成功了,他們也不會休息、享受。

夫是一個既能了解天地形成之本,又能做人間事業的人。他的唯一追求就是去作那些屬於人類的事業,用事實去淘汰錯誤的存在,這樣的人哪會想到或有時間享受、休息呢?
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矣。

譯文

既要把事情做好,又不顯示自己的水平,一切歸功於規律,這樣的人只能引導老百姓的努力,有誰會爭奪他做事能力的地位呢?因為夫只能顯示工作能力,而不顯示權利地位,就象一個沒有貴重物品的家庭,人們怎麼會想去佔有他呢?

一個一心一意為人類工作的人,一個一生努力踏踏實實做事的,一個永無止境用行動來證明人類智慧的人,把所以的成功歸結於規律的人,這樣的人,對人們來講,誰知道他有生命自私的企圖和目的呢、人們見了他除了向他學習以外,還有什麼理由想入非非?

因此,一個真正知天地,會做事,能發明創造的人,他治理的理年和結果是一致的:一,可以把所所有埋藏在心中的錯誤思想自己感到沒有用而改變做人方式。二,用最簡單,最實際,最佳食品去提供人們的飲食。三,這樣就能最好地消除所有想弄虛作假的人的僥幸心理。四,這一系列的措施,是為了人們懂得是非,增強體質,保持做人的人格。五,當老百姓具備了這些條件。再告訴他們天地形成的知識,傳授他們規律中的規律,徹底了解大自然無中生有的目的。六,只有這樣的百姓才能清楚地了解天的知識和做事的能力,同樣,夫在這種情況下,還能胡作非為嗎?

當所有人都知道無中生有的目的,當人人都有作為而自覺努力,勤奮時,天下之事還有什麼不能把它做好嗎?
四章

道沖,而用之或似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子,象帝之先。

譯文

規律所產生的能量在瞬間釋放,想利用它,它怎麼會滿足你的想法呢,想把它接收,又有什麼器物呢?只有順從它去該去的地方存放,因為它會變化成另外一種能量進行釋放,在釋放時使萬物都能得到利益。道沖好比打雷,雖然大家都知道一次雷電的能量可供人們使用多少時間,但是無法接住它,只好讓它去該去的地方,對於人們而言,只能想想而已,但對大地,這些能量的充實,會改變物理動態結構,只有在物質不斷改變動態結果的情況下,植物才能得到很好的生長。

知道了物質形成的規律,可以用規律產生的物質造福人類,改造世界。那些胡說八道的是非,那些強權式的管理還有什麼可用的呢?強權和壓迫都不存在了,那些恩恩怨怨都自然解開了。沒有強權,沒有恩怨,人們都能很好的生活,共去創造美好的理想世界而努力。

這么簡單,這么好的治理方案,好像早就存在了,雖然我不知道是從什麼時代產生的,可我卻知道,它產生與黃帝,炎帝之前。
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譯文

大自然創造天地萬物並不是因為仁慈,而是為了自己能量守恆,演繹了周而復始的天地萬物。所有,它會創造你,也會消滅你,這就是大自然的自私所在。而有些所謂的知天懂地不會做事的聖人,往往會借口順天者昌的口號,愚弄,魚肉百姓,把百姓當成一種可供觀賞,玩弄又可食用的狗。

這種所謂的聖人,這種常借口順天者昌的聖人,他們哪裡知道,天地間還有一種可用使生命永恆,反之還能糾正大自然自私的規律,這種規律一旦啟動,就會有無窮無盡的智慧。

這種智慧型的規律,是任何力量也無法消滅它的。但是,它一旦啟動,就能突破天地不仁,聖人不仁等等。總而言之,要把它一一證明是有很大難度的,同時也會干擾別人的正常思維,於其說不明白,倒不如把中心思想,中心內容先行公布。

六章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譯文

能量是造就一切的根本,能量是永生的,是不滅的,因為它產生了運動。運動會不斷地產生能量,運動是怎麼產生的呢?運動是依靠一個很大的自然空間,這個空間區域大到可以產生「對等」關系。所以,天地之根,就是大,大大的大自然。

大自然大到產生對等關系,對等產生了運動,運動產生了能量,這種能量是無所不在的,所以,要使用它是永遠使用不完的。
七章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譯文

因為用不完,所以可以使星系,星球寄生在這個充滿能量的世界裡,也因為有了用之不竭的能量,加上規律創造的星系、星球的運動。形成了運動的規律性。因此說,天地長而久之,有次序,有規律的運動,並不是依靠天地自己解決能量問題。因此,一個知天地,能幹事的人並不是以開始就有如此水平的,而是一開始拚命的努力、創先、發明,等人們看到了好的成果才知道是有這么一個人,才知道他的水平。

難道聖人就沒有私心嗎?有的,他作了別人向做而做不成的事,做人人能做而不想做的事,這種做法,在常人眼裡感覺上有點邪門,但是他成功了,人們可以享受他的成果,在成果的作用下,又能努力,這就是他的私心。

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又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譯文

這種別人無法想像,無法理解的私心,猶如能表達最高明的善意的水一樣,水無論流到哪裡,都能為需要水的萬物而利用。這種常人無法想像的私心,居然是為了人類的真正事業而不斷的努力,創造。

這種表達的方法,猶如天上的雨水,流淌的江河,水到哪裡都能滋潤萬物,使萬物生長,而又不去爭奪名利和成果。因為,水只是流淌,萬物需要而取之,不需要水則過之。因此,水沒有使用強迫的方法,叫萬物接收,所以,它沒有感覺自己有功,所以也就不會爭功,也許這就是她作了自己應該作的事情。

非但如此,水還能處理污垢,使環境干凈整潔,所以,一個善於努力的人,在 不斷的努力過程中,以自己的有益於人類的創造來改變別人的思維,也不斷地改變自己的作為,而這些改變彼此的方法都必須符合規律,朝著人類證正面發展的。

因此,是以聖人和水一樣,即使在休息的時候,也要有所作為,水在休息的地方也能哺育魚蝦、植物、鳥類、動物。(這就叫「居善地」)。因為他們行事能力是可以肯定的。他的行為是符合規律的。所以,人們在信任他們的同時又能配合。(這就叫「言善信」)

是以聖人做事的能力是以自然和人類綜合考慮的。他的要求就象水一樣:水能利用高低落差,溝渠通暢,江河調整,湖泊囤積。蓄水,大海處理,熱源蒸發,氣流調控,均勻布局,季節分明。所以,是以聖人在處事的時候,首先有一個標准,這個標準是符合人類正常發展的,是能夠配合自然條件的,是不可以產生危害的,同時也漸漸的用正確方法,去替換所有的事物,真正地建立,完善屬於人類的目標和事業,使人類了解人類的真正價值。這樣:才能使人們都知道:各行其道,各行其職,分散為事,統一為是的重要性。(這就叫「政善治」)

由於前面的事做好了,今天的事情也就順利了,也能體現事物的正確性和發展性,這樣就為將來奠定了基礎。(這就叫「事善能」)

雖然了解了過去,今天順暢了,而將來的基礎也打好了,但事物的條件還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比如,中國農耕24節氣,是從農耕的總體出發的,但因各地氣候、土壤等等條件的不同,在利用天氣在耕耘時,也應該作一些正確的調整。

這和國家的制度一樣,在不同地區,不同時間都要有所變動,這個變動是為了更好地執行律法,而不是破壞律法。比如:中國的官員貪污,和一般職員貪污,所接受的律法,如果官員輕判了,許多當官的人就會去犯法,因為,這個賭是有價值的。如果官重判,他們就不會去犯罪,因為不值得。所以,任何事物的變動,都一定要符合時代、時機,都必須要為人類大局所思考。(這就叫「動善時」)

作為一個知天地,做人間事的統治者,只有追求到了這一層,了解了事物的規律,特殊性和可變性,用這種配合人類,結合天地的方法去管理國家的時候,還有誰敢於比高低呢?人們除了努力以外,就會服從,這樣,夫哪裡還有什麼憂慮呢?

Ⅷ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這是什麼裡面的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這句出自老子的《道德經》上篇《道經》第二章,原文如下:

《道德經》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譯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那是由於有醜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那是因為有惡的存在。所以有和無互相轉化,難和易互相形成,長和短互相顯現,高和下互相充實,音與聲互相諧和,前和後互相接隨——這是永恆的。因此聖人用無為的觀點對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聽任萬物自然興起而不為其創始,有所施為,但不加自己的傾向,功成業就而不自居。正由於不居功,就無所謂失去。

【注釋】

①惡已:惡、丑。已,通「矣」。

②斯:這。

③相:互相。

④刑:通「形」,此指比較、對照中顯現出來的意思。

⑤盈:充實、補充、依存。

⑥音聲:漢代鄭玄為《禮記•樂記》作注時說,合奏出的樂音叫做「音」,單一發出的音響叫做「聲」。

⑦聖人居無為之事:聖人,古時人所推崇的最高層次的典範人物。居,擔當、擔任。無為,順應自然,不加干涉、不必管束,任憑人們去幹事。

⑧作:興起、發生、創造。

⑨弗志:弗,不。志,指個人的志向、意志、傾向。

(8)道德經幹事擴展閱讀:

《道德經》第二章內容分兩層次。第一層集中鮮明的體現了老子樸素的辯證法思想。他通過日常的社會現象與自然現象,闡述了世間萬物存在,都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關系,論說了對立統一的規律,確認了對立統一的永恆的、普遍的法則。

在前一層意思的基礎上,展開第二層意思:處於矛盾對立的客觀世界,人們應當如何對待呢?老人提出了「無為」的觀點。此處所講的「無為」不是無所作為,隨心所欲,而是要以辯證法的原則指導人們的社會生活,幫助人們尋找順應自然、遵循事物客觀發展的規律。他以聖人為例,教導人們要有所作為,但不是強作妄為。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道德經》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為道教經典,所以有學者認為《道德經》被分為八十一章有明顯的道教的九九歸一的思想,在內容的分割上未免牽強。但道德經前三十七章講道,後四十四章言德,簡單說來,道是體,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慣例而分《道德經》為六十八章,相對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Ⅸ 做一個人要做什麼樣的人

一、做一個孝順的人。孝悌是我們做人的根本。古人說「百善孝為先」,一切善行都是從孝開始做起,一個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難想像他會和別人的關系會怎麼樣了。

二、做一個善良的人。交善人者道德成,存善心者家裡寧,為善事者子孫興。善良是我們修身最好的方法,是處世最好的法門。《道德經》上說,「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大道、天地的法則都是這樣:沒有親疏,總把善果酬善人。

三、做一個勤勞的人。天道酬勤。勤勞是中國人最基本的品質,也是我們幹事立業的根本。從古到今天下的平常人,都是因懶惰而導致失敗。偉大的成績和辛勤的勞動是成正比的,日積月累,從少到多,奇跡就可以創造出來。



四、做一個寬容的人。常言道:「有容乃大」。人要有一顆寬容之心,要能容天下難容之事。 春秋時期,楚莊王打勝仗後,大擺酒宴歡慶勝利。君臣喝得盡興,庄王把自己的寵姬許姬叫出來給群臣敬酒。突然吹來一陣大風,把大廳上的蠟燭都吹滅了,頓時全場漆黑一片。這時有一員武將湊上去摸了許姬一把。許姬大驚,順勢扯下了那人帽子上的系纓。 許姬把事情告訴庄王說,「大王快命人點蠟燭,重懲那人。」誰知庄王卻沒有讓人點蠟燭,然後對眾人說:「大家都都放鬆放鬆吧,乾脆把頭盔帽子什麼的都摘下來,那樣喝得更痛快些。」蠟燭點上以後,酒宴重新開始,庄王始終沒有追查那個冒犯寵姬的人。後來,楚莊王興兵伐鄭,前部主帥襄老的副將唐狡,自告奮勇帶百餘名士卒做開路先鋒,立下功勞,論功行賞時,唐狡辭謝說:「絕纓會上,扯許姬衣袖的正是下臣,蒙大王不殺之恩,所以今日捨身相報。」庄王聽後感慨萬千。

五、做一個誠實的人。誠實是立身之本,誠實是一種美德。人之無誠,不可為交。「欲當大任,須是篤實」。一個不誠實的人,在欺騙別人之前首先欺騙了自己,既無法正心誠意地修身修行,也無法取信於人,無法立足於社會。

六、做一個低調的人。低調是好人品的重要組成部分。《周易》上說,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一個成熟的人,在生活中會隱藏自己的鋒芒,低調做人。他們懂得要在特定的時機才會展露自己的才華。一個低調的人恬淡從容,溫厚、寧靜,就像大地,永遠把自己置於低處,但沒有人否認它的博大;守得住低處的人,收斂、含蓄,就像大海,永遠把自己放在低處,但沒有人否認它的深邃。

七、做一個正直的人。身正不怕影斜,腳正不怕鞋歪,身正心安魂夢穩。品行端正,做人才有底氣,做事才會硬氣,心底無私天地寬,表裡如一襟懷廣。做人要正道直行,做事光明磊落。孟子有雲:「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做人做事,一定要正大光明,處世磊落,不要背地裡損害他人利益。做人正直,一定要慎獨。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

八、做一個守信的人。《論語》上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人要是沒有信用,就像大車沒有車轅與軛相連接的木銷子,小車沒有車轅與軛相連接的木銷子,就無法行走。守信,是用錢都買不到的人格魅力!堂堂正正做人,明明白白做事!永遠不要丟掉別人對你的信任,因為別人信任你,是你在別人心目中存在的價值!失信是人生最大的破產,守信方得人心。



九、做一個樂觀的人。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不可能事事都順。日子總是在前進,好也一天,煩也一天,不如多看看生活中美好的一面,讓自己快快樂樂地生活。蘇軾的一生顛沛流離,命運多舛。然而,豁達的蘇軾無論在什麼樣的逆境下,都不悲聲嘆氣、怨天尤人。無論處在何時何地,他總是保持濃郁的生活情趣,登山覽勝,臨淵賦詩,總是努力尋找人生的快樂,樂天知命。

十、做一個厚道的人。厚道是人為人處世的古老原則。《周易·坤卦》上說: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厚德載物就是以厚德去包容萬物。大地以廣厚之德,載含萬物,容載萬物。君子應該效法大地,厚德容物。厚德是一種觀光的胸懷,能夠包容不同的人、不同的意見、包容別人的過失。厚道是最好的人品,最高的精明。一個厚道的人,別人都願意跟他相處,做他的朋友,對他有一種深厚的信任

Ⅹ 寫出《道德經》的《相生》篇的相關內容以及解釋和評析。謝謝啊。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惡已①;皆知善,斯不善矣②。有無之相生也③,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刑也④,高下之相盈也⑤,音聲之相和也⑥,先後之相隨,恆也。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⑦,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⑧,為而弗志也⑨,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譯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那是由於有醜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那是因為有惡的存在。所以有和無互相轉化,難和易互相形成,長和短互相顯現,高和下互相充實,音與聲互相諧和,前和後互相接隨——這是永恆的。因此聖人用無為的觀點對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聽任萬物自然興起而不為其創始,有所施為,但不加自己的傾向,功成業就而不自居。正由於不居功,就無所謂失去。



[注釋]

①惡已:惡、丑。已,通「矣」。

②斯:這。

③相:互相。

④刑:通「形」,此指比較、對照中顯現出來的意思。

⑤盈:充實、補充、依存。

⑥音聲:漢代鄭玄為《禮記·樂記》作注時說,合奏出的樂音叫做「音」,單一發出的音響叫做「聲」。

⑦聖人居無為之事:聖人,古時人所推崇的最高層次的典範人物。居,擔當、擔任。無為,順應自然,不加干涉、不必管束,任憑人們去幹事。

⑧作:興起、發生、創造。

⑨弗志:弗,不。志,指個人的志向、意志、傾向。



[引語]

本章內容分兩層次。第一層集中鮮明的體現了老子樸素的辯證法思想。他通過日常的社會現象與自然現象,闡述了世間萬物存在,都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關系,論說了對立統一的規律,確認了對立統一的永恆的、普遍的法則。

在前一層意思的基礎上,展開第二層意思:處於矛盾對立的客觀世界,人們應當如何對待呢?老人提出了「無為」的觀點。此處所講的「無為」不是無所作為,隨心所欲,而是要以辯證法的原則指導人們的社會生活,幫助人們尋找順應自然、遵循事物客觀發展的規律。他以聖人為例,教導人們要有所作為,但不是強作妄為。學術界有人認為第一章是全書的總綱;也有人認為前兩章是全書的引言,全書的宗旨都在其中了。



[評析]

無論學術界在「道」的屬性方面的爭論多麼激烈,學者們都一致認為老子的辯證法思想是其哲學上的顯著特徵。老子認識到,宇宙間的事物都處在變化運動之中的,事物從產生到消亡,都是有始有終的、經常變的,宇宙間沒有永恆不變的東西。老子在本章里指出,事物都有自身的對立面,都是以對立的方面為自己存在的前提,沒有「有」也就沒有「無」,沒有「長」也就沒有「短」;反之亦然。這就是中國古典哲學中所謂的「相反相成」。本章所用「相生、相成、相形、相盈、相和、相隨」等,是指相比較而存在,相依靠而生成,只是不同的對立概念使用的不同動詞。

在第三句中首次出現「無為」一詞。無為不是無所作為,而是要按照自然界的「無為」的規律辦事。老子非常重視矛盾的對立和轉化,他的這一見解,恰好是樸素辯證法思想的具體運用。他幻想著有所謂「聖人」能夠依照客觀規律,以無為的方式去化解矛盾,促進自然的改造和社會的發展。在這里,老子並非誇大了人的被動性,而是主張發揮人的創造性,像「聖人」那樣,用無為的手段達到有為的目的。顯然,在老子哲學中有發揮主觀能動性,去貢獻自己的力量,去成就大眾的事業的積極進取的因素。



[解讀] 樸素辯證法的閃光

樸素的辯證法,是老子哲學中最有價值的部份。在中國的哲學史上,還從來沒有誰像他那樣深刻和系統地揭示出了事物對立統一的規律。老子認為,事物的發展和變化,都是在矛盾對立的狀態中產生的。對立著的雙方互相依存,互相聯結,並能向其相反的方向轉化。而這種變化,他把它認為是自然的根本性質,「反者,道之動也」(第四十章)。老子的辯證法是基於對自然和社會綜合的概括,其目的在於找到一種合理的社會生活的政治制度的模式。他所提出的一系列的對立面,在人類社會生活中隨處可見,如善惡、美醜、是非、強弱、成敗、禍福等,都蘊含著豐富的辯證法原理。譬如說,如果人們沒有對美好事物的認定和追求,也就不會產生對丑惡現象的唾棄;當你還沉浸在幸福或成功的喜悅中時,或許一場災禍或不幸正悄悄臨近。

有個哲學家說過:人們講得最多的,卻往往是他最不了解的,人們對部分事物和表面現象的關注,常常會忽視整體的隱藏在深層次的、最本質的東西。宋代大詩人蘇東坡在《題西林壁》一詩中寫道:「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富於哲理的詩句。表述了對事物全體與部分、宏觀與微觀、現象與本質等諸種關系的領悟,這富於啟迪性的人生哲理,與老子的辯證法有異曲同工之妙。如果我們站在歷史的高度上,會發現人類文明的進步是在真理與謬誤、美與丑、進步與落後等矛盾斗爭中前進的。而辯證法的豐富內涵就包含在全部人類文明史中。

老子的樸素辯證法,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傳統文學藝術中有不少體現辯證思維的范疇,就與之有明顯的淵源聯系。例如「有」與「無」,出自老莊哲學,「有無相生」體現了事物 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實際也體現了藝術創作的辯證關系。後世的作家、藝術家,他們逐步從老莊哲學中引申出了這樣一種思想:通過「有聲」、「有色」的藝術,而進入「無聲」、「無色」的藝術深層境界,才是至美的境界。與之相關,「虛」與「實」的概念也隨之應運而生,而「虛實相生」理論也成為中國古代藝術美學中獨具特色的理論。

「奇」與「正」這對范疇涉及藝術創作中整齊與變化相統一的創造、表現方法,為中國古代作家、藝術家所常用。「正」指正常、正規、正統、整齊、均衡,「奇」指反常、怪異、創新、參差、變化,二者在藝術創造中是「多樣統一」規律的具體表現之一。在創作者們看來,其意味著事物與事物或形式因素之間既有對稱、均衡、整齊以有參差、矛盾、變化,彼此相反相成,正中見奇,奇中有正,奇正相生,於是產生出和諧的、新穎的藝術美。倘若尋根究源,「奇」與「正」作為對立的哲學范疇,正始見於《老子》五八章:「正復為奇」。而將這對范疇移用於文學理論中,則始於劉勰《文心雕龍》。

不容否認,在中國哲學辯證法發展史上,老子的學說及其影響值得大書特書一筆。

熱點內容
銀川律師電話 發布:2025-02-06 11:55:40 瀏覽:972
安陽免費法律援助 發布:2025-02-06 11:31:06 瀏覽:583
黃河管理和保護條例 發布:2025-02-06 11:11:26 瀏覽:872
開平法律援助中心在哪裡 發布:2025-02-06 11:06:57 瀏覽:886
在職法律碩士全日制 發布:2025-02-06 10:44:51 瀏覽:539
員工道德經 發布:2025-02-06 10:33:31 瀏覽:248
試述行政法上的控權理論 發布:2025-02-06 10:33:20 瀏覽:544
勞動法對社保的社會意義 發布:2025-02-06 09:39:12 瀏覽:90
任慧律師 發布:2025-02-06 09:15:42 瀏覽:238
對照準則條例自查報告 發布:2025-02-06 09:07:41 瀏覽: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