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法治觀
㈠ 古代法治思想名言警句
1、寧正以逆眾意執法而違私志。
2、歷法禁,自大更始,則小臣不犯矣。
3、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
4、當事而立法,因時而制禮。
5、法度者,政之至也,而以法度者,不可亂也。
6、言出為箭,執法如山。
7、罪疑惟輕,功疑惟重。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
8、法令所以導民也,刑罰所以禁奸也。
9、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
10、天下從事者,不可以無法儀,無法儀而其事能成者無有也。
11、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
12、設若上無道栓,則下無守法。
13、法大行,則是為公是,非為公非。
14、夫立法令者,以廢私也,法令行而私道廢。
15、立法之業,益上第一關鍵,覘**之盛衰強弱者,皆於此焉。
16、善製法者,為匠人之用矩,不善製法者,如陶人之用型。
17、君臣上下貴賤皆從法,此謂為大治。
18、人之道在法制,其用在是非。
19、法出於儀、威於義。
20、刑入於死者,乃罪大惡極。
21、制治於未亂,保邦於未危。
22、聖人之為國也,觀俗立法則治。
23、執法如山,守身如玉。
24、天下有定理而無定法。
25、法令既行,紀律自正,則無不治之國,無不化之民。
26、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27、非法不言,非道不行。
28、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29、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30、君子所以尊者,令。令不行,是無君也,故明君慎令。
31、國無常強,無常弱;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
32、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
33、夫立法之大要,必令善人勸其德而樂其政,邪人痛其禍而悔其行。
34、故治國無其法則亂,守法而不變則衰。
35、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㈡ 古代法家的法治觀念是什麼
法家的基本考慮,乃是君王如何使用「法」這個手段去最有效地控制、役使、驅趕、壓榨人內民,使之最大限度地滿容足統治者單方面的要求。至於臣民有什麼權利則絕對在他們的視線之外。如果給出邏輯定義,那就是:中國古代法家的『法』是為最有效率地役使人民,去最大限度地滿足統治者意願而制定出來的不受制約、不容非議的一系列政令」。
正因為它著眼於為統治者的意志服務,徹底無視人民的基本權利,所以它不具備雙向的社會契約的性質,完全是單向強迫命令,既毫無制約,又不容非議,更沒有「雙方協商解約」的可能。這才會有秦法因毫無制約而越訂越苛,最後弄到「偶語棄市,道路以目」的極端地步(兩人在公眾場合對話就犯了死罪,因此熟人在路上遇到只能行注目禮),使得連忍耐力天下第一的中國百姓都忍無可忍,讓「失期當斬」的陳勝吳廣橫下一條心,決定「等死,死國可乎?」反正都是死,還不如拼個魚死網破,顛覆秦王朝。
㈢ 中國古代的法制觀念
中國傳統法制以「禮法結合」為特徵。
這一特徵不是一蹴而就的。西周「以德配天回」「明德慎罰」的答法制思想是這一傳統特徵的開端;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法家思想佔了主導地位;秦朝法制以法家思想為指導思想;漢承秦制,法制是法家的,但漢初思想為「無為而治」;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在此影響下,法律開始了儒家化的過程,「春秋決獄」就是儒家化在司法上的體現;魏晉南北朝進一步儒家化;隋唐時期,儒家化的法律成熟,並結出豐碩成果《唐律疏議》。至此,儒家化的法制觀念確立,並一直延續至清末。
㈣ 什麼是法治觀
我個人認為,它是對統治階級依法治理國家、社會的根本看法,是對法治理性專精神和屬文化意識的抽象,是人們對法治的態度、信念亦即對法治價值、法治要素、法官等的認識、評價、反映以及要求等的泛稱,是法治所有社會內涵在人們心目中的映射與回應。法治觀的核心是法治的實質價值觀與法律權威觀。前者主要是指人們關於正義、自由及平等的看法,後者則重在指人們對法律的感知和信仰。
請採納。
㈤ 法制觀念和法治觀念有什麼區別
1、意義抄不同。
法制一詞通常是指襲一國的法律和制度,是立法、執法和守法的總稱。在這個意義上,任何國家有法律和制度,就有法制。
法治是指一種治國的理論、原則和方法。它是相對於「人治」這個治國的理論、原則和方法而言的。
2、方式不同。
法治是一個國家的統治階級採用什麼原則和方法對國家進行治理和統治。
法制是指統治階級實現其「法治」的一種重要工具和手段。
3、重點不同。
法治強調的是一切國家機關和公職人員必須嚴格執行和遵守法律,一切活動必須依法辦事。
法制則強調的是完備的法律和制度,是立法、執法和守法的總和。
4、范圍不同。
任何一個國家在任何一個歷史時期都有自己的法律和制度,即都有自己的法制。
但並不是每一個國家,全都實行法治,有的國家實行的是專制、人治。法治同民主相聯系,只有建立在民主基礎上的法制,才能真正實現「法治」。
5、用處不同。
法制是為政治服務的,法律和制度是治國的手段。
法治則是治理政治的。一個國家的政治需要正確的「法治」理論來指導。
㈥ 如何理解和區分社會主義法制觀念,法治觀念
觀念既是來人們對事物重要性的自認識,也是支配人的行為的重要認識。
1、概念的變遷
法治觀念一詞是1997年9月12日十五大報告提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之後開始流行的,以前的提法是「民主意識」和「法制觀念」,十五大報告尚有「法制觀念」一詞。
法制經常相對於民主而言;法治一般相對於「人治」而言。「人治」的特徵是:⑴個人擁有超越法律的特權;⑵個人可以隨意制定和廢除法律。
法制和法治是密切相關的:
①法制是法治的基礎:法治的前提是有法制,有法可依是法制的基本特徵;
②法治是法制的升華: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是法治的基本精神。
一般說來,法治觀念可以囊括法制觀念。因此,黨的十五大之後,人們經常使用法治觀念一詞,很少再用法制觀念一詞。
2、社會主義法治觀念的基本內容
①民主法治觀念;
②自由平等觀念;
③公平正義觀念;
④權利義務觀念。
㈦ 談談你對西方法律思想中「法治」觀念的理解
法律思想是法律文化的核心。任何社會的法律制度都是在一定的法律思想的指導下制定和實施的。法律觀念的變更往往能引起法律制度的發展變化,也影響著法律的實現程序和效益。要了解西方法治的秘密和正確借鑒西方法治的經驗,非深入了解西方法律思想不可。正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由「道路、理論體系、制度」三位一體的構成一樣,在某種程度上作為世界法治範本的西方各國,其法律思想是西方法治建設的理論指導和經驗總結,是西方社會精英數千年不斷求索的智慧結晶,是經過西方社會實踐反復檢驗的理論體系。深刻理解西方法律思想,對指導當前我國法治建設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但翻開任何一本西方法律思想史教科書,思想家、法學家的理論體系「前仆後繼」,各種法學思想爭論不休,相互牴牾,新說跌出,流派紛呈,令人眼花繚亂,大有「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之感。
但如果與各類法律思想產生的時代背景和社會變革緊密聯系起來看,與西方整個法律傳統的演變聯系起來,深刻的理解領會其精神實質,西方法律思想表面亂象之下的歷史脈絡和演進規律就會逐漸清晰起來。這些看似相互沖突的理論主張其實都是應時代之需而產生的,有某種承接關系,是針對不同時代社會問題的接力作答,各種思想並非全然的非此即彼的對立關系,他們的實質差異主要是因各自面對的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不同而產生的。本文是筆者研讀西方法律思想史的心得體會,大致按照「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的思路,分為西方法律思想的歷史概貌、西方法律思想的歷史進路、啟示與方法三部分,揭示西方法律思想演進的內在邏輯,並嘗試提出對我國當前法治建設的指導意義和借鑒方法。
一、西方法律思想的歷史概貌
把西方法律思想的歷史劃分為不同的階段,是揭示西方法律思想發展脈絡的首要問題,不同的教科書和學者的劃分略有不同。 綜合諸家的劃分方法和西方法律思想演進的階段性特徵考慮,劃分為五個階段最為合適。從佔主導地位的法學角度看,古代希臘羅馬是自然主義自然法階段,中世界是神學自然法階段,近代17、18世紀資本主義革命時期是理性主義自然法階段,近代19世紀是實證主義分析法學階段,現代20世紀是實證主義社會法學階段。
(1)古希臘羅馬階段。這一時期探討的主題主要是理想的政治秩序。哲學家在思考國家治理問題時必然涉及到法律問題,因而這一時期的法律思想主要包含於古希臘古羅馬哲學家的政治哲學思想當中,特別是以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和斯多葛派哲學家西塞羅為代表,其政治哲學以正義和理性為主要線索,論述了法的起源、法的本質、法的價值、法的作用、法律與正義、法律分類等諸多法律問題。他們的思考啟發了後世,是近代古典自然法的重要淵源。另外,由於羅馬成文法的發達和重要實踐,誕生了蓋由斯、帕比尼安、烏爾比安、保羅、莫德斯提努斯五大法學家,他們的法律思想在後世通過羅馬法復興的形式,對西方兩大法系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2)中世紀階段。這個時期是基督教神學占絕對統治地位的時期,基督教神學家在構建整個神學體系的時候,提出了神學主義法律觀。主要以教父哲學時期的奧古斯丁和經院哲學時期的托馬斯·阿奎那為代表,他們對基督教神學的闡述和改造,使得一些對人類歷史影響重大的法律原則得以確立。
(3)資產階級革命階段。按時間劃分為十七、十八世紀,這個時期的思想家力圖擺脫基督教神學的桎梏,提出資產階級的建國主張,法律作為資產階級革命的重要斗爭武器和治國方式其重要性得到空前強調。主要是以荷蘭的格老秀斯、斯賓諾莎,英國的霍布斯、洛克,法國的孟德斯鳩、盧梭為代表古典自然法學派和以康德、黑格爾為代表的德國哲理法學派,提出了人民主權、社會契約、三權分離、天賦人權等重要法律原則和自由、平等、民主、人權等核心價值,其基本主張深入人心,成為西方現代法治社會的基石,直到現在仍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
(4)自由資本主義發展階段。按西方法律思想的發展特點,主要是十九世紀。這個時期資產階級革命已經完成,建立起相對穩固的統治秩序和法律制度,自由資本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建立。以英國邊沁為代表的功利主義法學、以奧斯丁為代表的分析法學派主張和以德國薩維尼為代表的歷史法學派主張將「應然法」和「實在法」分開,法學的研究范圍應從「應然的法律」轉向「實然的法律」,分析實在法的概念、原則、規則、結構等要素,宗旨在於使現有的法律系統化、協調化、嚴密化,不斷完善法律體系。
(5)壟斷資本主義階段。主要是二十世紀以來的各種法學思潮,這個時期越來越呈現多元化發展的特點。隨著西方進入壟斷資本主義階段,社會本位觀念增強,社會整體利益得到重視,以及十九世紀西方社會學、實證主義思潮的傳播,法律研究的核心轉向法律的實際社會效果和作用,誕生了以法國狄驥社會連帶主義法學、美國龐德社會學法學、福克蘭現實主義法學為代表的社會法學派,並成為二十世紀法學的主流。由於自然科學的巨大成功,吸引著人們將自然科學方法運用於法學領域,致力於法學「科學化」,產生了以凱爾森純粹法學、哈特新分析法學為代表的分析實證主義法學派。二十世紀兩次世界大戰對人類帶來的危害,迫使人們重新思考西方法律的價值基礎,人權和正義問題引起思想家的重新審視和論證,誕生了以法國馬里旦、美國富勒、羅爾斯和德沃金為代表的新自然法學派。
㈧ 如何理解法治觀念
法治觀念是指以人們的法律觀、法制觀和法感情為基礎的一系列法律觀念,它是人們在參與有關法律的社會實踐過程中自身認識發展的內化與積淀,是主體將自己的經驗和法律知識加以組合的結果。在法律文化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法律意識或稱為法治觀念
㈨ 什麼是法治觀念如何增強全社會的法治觀念
法治觀念的定義:所謂法治觀念是指人們對法律的性質、地位、作用等問題的認識和回看法也就是依靠法答律管理國家、管理經濟和治理社會的觀念。
法治觀念的實質是指法律至上、以法治國的理念、意識與精神,在西方哲學中,「超越」雖然在不同哲學流派、不同哲學家語境下,內涵有所不同,但大多數哲學家都把它看成是超出某種界限之意,而不是將其全盤否定。
(9)古典法治觀擴展閱讀
「法律浪漫主義」認為,法律無所不能,解決任何中國一切問題的良方。在遇到社會問題,他們幾乎都會情不自禁地提出要制定相關法律,既有法律不能滿足治理期望時,總是希冀於修改法律。
賦予法律功能過高期望和過於理想化的思維,屬於典型的法律浪漫主義情結。法律浪漫主義者忽視了社會關系的多元性、復雜性以及法律調整對象和介入國家和社會生活的有限性。
將法律的功能無限誇大,偏離法律的本性和國家建立法律制度的初衷,也忽視其他非法律社會控制措施的意義和作用,法律浪漫主義必然會面臨現實困境。
㈩ 什麼叫法治觀
所謂法治復觀是指人們對法制律的性質、地位、作用等問題的認識和看法也就是依靠法律管理國家、管理經濟和治理社會的觀念,也稱法治觀念。
法治觀的實質是指法律至上、以法治國的理念、意識與精神,在西方哲學中,「超越」雖然在不同哲學流派、不同哲學家語境下,內涵有所不同,但大多數哲學家都把它看成是超出某種界限之意,而不是將其全盤否定。法治觀念是指以人們的法律觀、法制觀和法感情為基礎的一系列法律觀念,它是人們在參與有關法律的社會實踐過程中自身認識發展的內化與積淀,是主體將自己的經驗和法律知識加以組合的結果。
在法律文化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法律意識或稱為法治觀(念),中國正在建設的是一種以鄧小平理論為指導的社會主義法律文化,但建設社會主義法律文化又無時不刻不受中國傳統法律文化與西方法律文化的影響,當然,這種西方法律文化也包括了WTO法律文化。再如:「法制觀念」是指「遵守法律的意識」,「法治觀念」則是指「不是依據長官意志、而是依據法律來進行治理」的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