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漢語語法學
㈠ 古代漢語語法
主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本身它是個主謂句,用「之」使其變成了主謂短語,在句子中作句子的成分。
賓語前置
古代並沒有句子成分之說。按語言和語法習慣,賓語在謂語的後面,放在謂語的前面就稱之為賓語前置。這種現象在古詩文中較多,網上有很多關於這方面的介紹和例子,你自己可以找找看。現代漢語有沒有賓語前置,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大家意見不一。下面以網友的回答為例:
現代漢語中是存在賓語前置的。
這兩句應當看作被動句為更好:
飯(被)吃完了。
黑板(被)擦乾凈了。
如果需要變化為賓語前置的形式可以是:
飯,我不吃它!
黑板,我不擦它!
如果還想省略其中的代詞,可以是這樣:
電影,我從來就不看!
游戲,我從來就不玩!
飯,我不吃,覺,我不睡,……
等等……
請採納答案,支持我一下。
㈡ 古代漢語 語法 書
古漢語語法提要 馬漢麟著。陝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11月初版。
㈢ 古代漢語的語法知識有哪些
古代漢語的語法知識,主要包括詞語的屬性、特殊的句式兩部分。
1、詞語的屬性,簡稱「詞性」,所有的詞語按語法功能分為實詞和虛詞兩種。實詞,顧名思義就是有實在意義的詞,可以單獨做句子成分,包括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量詞、代詞。虛詞,是沒有實際意義的詞,包括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等。在古代漢語語法中,有時出現詞類活用現象,比如「名詞用作動詞、名詞用作狀語」,要掌握這些知識,都要從語法的角度去分析。
2、特殊的句式。現代漢語句子中的語序大多是主語在前,謂語、賓語在後,。古代漢語中的特殊句式,有時謂語放到了主語前面,有時賓語放在謂語前面,形成了倒裝句。另外古漢語的判斷句、被動句,也與現代漢語不同。古漢語的省略句更是俯拾皆是,給學習古漢語增加了一定的困難。
㈣ 古代漢語的語法
漢語本來沒有所謂的語法,只是後代進行對比才有了這一概念。古代漢語的語法主要體現在詞彙使用和句子結構上。
㈤ 古漢語詞彙學與語法學的關系
詞彙學是研究語言構築材料的學科,語法學是研究語言構造規則的學科。要研究語言學,兩者缺一不可。詞彙學研究的對象如同建築中的磚和水泥,而語法學的研究對象如同建築中的圖紙和修建程序。
㈥ 古代漢語語法有哪些請一一列舉
文言句式與詞彙相比,文言語法變化不大,只是幾種特殊句式的表示方法與現代漢語不同,下面分別加以說明:
判斷句式 被動句式 倒裝句式 省略句式 疑問句式 否定句式
判斷句式
文言文判斷句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基本上不用判詞"是"來表示,而往往讓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直接充當謂語,對主語進行判斷,其句式有如下幾種表示法:
「......者,......也。」這是文言判斷句最常見的形式。主語後用「者」,表示提頓,有舒緩語氣的作用,謂語後用「也」結句,對主語加以肯定的判斷或解說。如:「陳涉者,陽城人也。」(《史記.了涉世家》)
「......,......也。」判斷句中,有時「者」和「也」不一定同時出現,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斷。如:「操雖託名漢相,其實漢賊也。」(《資治通鑒》)
「......者,......。」有的判斷句,只在主語後用「者」表示提頓,這種情況不常見。如:「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洗扛浮!保ㄍ醢彩�隊偉��郊恰罰?
「......者也。」在句末連用語氣詞「者也」,表示加強肯定語氣,這時的「者」不表示提頓,只起稱代作用。這種判斷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較常見。如:「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戰國策.齊策》)
無標志判斷句。文言文中的判斷句有的沒有任何標志,直接由名詞對名詞作出判斷。如:「劉備天下梟雄。」(《赤壁之戰》)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時為了加強判斷的語氣,往往在動詞謂語前加副詞「乃、必、亦、即、誠、皆、則」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斷句中謂語前出現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斷詞,而是指示代詞,作判斷句的主語,而有些判斷句中的「是」也並非都不表示判斷,「是」在先秦古漢語中少作判斷詞,在漢以後作判斷詞則多起來。還有,肯定判斷謂語前加的副詞和否定判斷謂語前加的否定副詞「非」,都不是判斷詞。
被動句式
文言文中,被動句的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被動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動者,施事者。在古漢語中,在古漢語中,被動句主要有兩大類型:一是在標志的被動句,即藉助一些被動詞來表示,二是無標志的被動句,又叫意念被動句。
有標志的被動句,大體有以下幾種形式:
動詞後用介詞「於」表被動,「於」起介紹引進動作行為的主動者的作用。如:「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史記.屈原列傳》)這里「惑」、「欺」的動作是由「於」後的「鄭袖」、「張儀」發出來的。
有時也在介詞「於」或動詞前加「受」,形成「受......於......。」的形式表被動。如:「吾不能舉金吳之地,十萬之從,受制於人。」(《資治通鑒》)
用「見」、「於」,「見......於......。」表被動。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同上)「暴見於王。」(《孟子.梁惠王下》)
「見」有一種特殊用法和表被動的「見」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實或見怒也。」(《答司馬諫議書》)這里的「見」不表被動,它是放豐動詞前,表示對自己怎麼樣的客氣說法,像現代漢語中的「見諒」等那為此種用法。用「為」,「為......所.....。」表被動。如:「(巨)偏在遠郡, 行將為人所並。」(《資治通鑒》)
用「被」表被動。如:「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張溥《五人墓碑記》)無標志的被動句,這種情況是指沒有被動詞的被動句。如:「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資治通鑒》)這里的「逼兵勢」是「被兵勢所逼」的意思。
倒裝句式(主謂倒裝 賓語前置 定語後置 介詞結構作狀語後置)
現代漢語的句子成分的順序,一般為「王—謂—賓」「定(狀)—中心詞」,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條件下,句子成分的順序會發生變化的,這就是古漢語中的所謂倒裝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順序出現了前後顛倒的情況。主要有以下幾種倒裝形式:
主謂倒裝(謂語前置或主語後說)古漢語中,謂語的位置也和現代漢語中一樣,一般放在主語之後,但有時為了強調和突出謂語的意義,在一些疑問句或感嘆句中,就把謂語提前到主語前面。
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實際上是「汝之不惠甚矣!」
定語後置
文言文中,定語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詞前邊,但有時為了突出,中心詞的地位,強調定語所表現的內容,或使語氣流暢,往往把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後,並用「者」結句,形成「中心詞+後置定語+者」或「中心詞+之+後置定語+者」的形式。如:「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以及:「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蘇軾《石鍾山記》)等。應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語後置只限於表示修飾關系的句子,表領屬關系的定語則不後置。
介詞結構作狀語後置介詞結構即介賓短語,文言文中常見的是用「以」、「於」組成的介賓短語,作狀語後置有以下幾種情況:第一、用介詞「於」組成的介賓短語在文言文中大都處在補語的位置,譯成現代漢語時,除少數仍作補語外,大多數都要移到動詞前作狀語。如:「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荀子《勸學》)兩個「於藍」在翻譯時,都要放在動詞前做狀語。第二、介詞「以」組成的介賓短語,在今譯時,一般都作狀語。如:「具告以事。」(《史記.項羽本記》)即「以事具告。」這種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動詞賓語,實際就是「以事具告(之)。」還有一種民政部要注意,介詞「乎」組成的介賓短語在補語位置時,在翻譯時,可視情況而定其成分。如:「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韓愈《師說》)句子中的「生乎吾前」既可譯為「在我的前面出生」,作狀語,又可譯為「生在我的前面」,作補語,一般來說仍作補語,而「固先乎吾」的「乎吾」則一定要作狀語。
省略句式
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現代漢語中都有,不過,文言文中的活力句
㈦ 誰能教我古代漢語語法知識
我就不說書本概念了,白話說吧。
1.介詞就是介紹進來一個動作的地點、時間、工具、方式、辦法等的詞,後面通常跟名詞。比如「於」:衛靈公問陳於孔子。這個「於」就是「向」。又如「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以」就是拿或用的意思。
2.介賓就是介詞+後面的賓語(名詞),如上面的於孔子,以子之矛,都是介賓結構。
3.動賓就是一個動詞加一個賓語,可以是名詞也可以是代詞動詞等。這個就是一般的吃飯,喝水這樣的詞都是動賓。
4.意動,是詞類活用的一種方式。可以是一個名詞做動詞用也可以是形容詞做動詞。意思是把……當成或看做……。
例如:公子乃自驕而功之。這句里的「功之」就是意動。功本來是名詞,功勞。這里當作,認為自己有功。這就是意動用法。
又如形容詞意動:民各甘其食。這里的甘是形容詞,甜美的意思。意動作動詞,是民認為或覺得食物香甜。
5.賓語前置:賓語前置是古漢的一種語法。古代漢語中,疑問代詞做賓語,和否定句中的代詞常常放在動詞前面。
例:舉以敗國,將何賀焉? 這里「賀」是動詞。「何」是疑問代詞做賓語,放在動詞「賀」的前面。
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有」是動詞,「之」是代詞。這句是否定句,所以「之」放在「有」的前面。就是「沒有這樣的情況」的意思
6.復指前置賓語:就是除了賓語外,還有一個代詞(一般是「之」 或「是」)放在動詞前面,這個代詞和前面的賓語指的是同一件事同一個東西,動詞一般是一個字的。
例:姜氏何厭之有? 「有」是動詞,何厭是賓語,那個「之」就是復指,這句的意思是姜氏哪有滿足的時候啊?
例:唯利是圖。這句話的意思是唯圖利,就是只想要利益。那個「是」就是復指利益的「利」
7.副詞:修飾動詞的詞,表示動詞的程度方式等。忽然 偶爾 很 非常 只 都是副詞
8.反詰:就是反問。在古漢語里有一些表示反問的句型。
如「不亦……乎?」「得無……乎?」
例: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意思就是「不是……嗎?」
㈧ 古代漢語語法特點
古代漢語語法的特點是:
1、詞類之間互用多。比如,有的名詞用作動詞有的形容詞用作動詞。
2、省略句比較多。比如,主語常常蒙前省,介詞、量詞往往省略。
3、倒裝句比較普遍。比如,有的謂語、賓語、前置,有的狀語後置。
㈨ 《古代漢語語法學》學習方法
本人建議,從古文學作品下手。鑒於又是歷史愛好者,可以看《史記》。
讀古漢語,培養語感很重要。有時候你讀著讀著你就可以找到感覺理解一些了。但是如果想要知道精確內容的話,希望你可以那辭海辭源之類的字典翻翻,這對於積累很有好處。
作為一個中國人,這個並不難。
你也可以從古人的詩歌和詞賦下手,如果對小說感興趣的,唐傳奇宋話本都是很好的選擇,但是單單翻看所謂的正史的話,你會對古漢語失去興趣的。
從《詩經》《論語》等比較常見和比較貼近日常生活的古代文化著作開始入手(不懂的話,都有專家翻譯,比較簡單),然後慢慢通讀史冊。
PS:其實《史記》你看看,你也不會覺得太難的。
㈩ 古代漢語的語法 有哪些
很多,介紹不完,推薦一本書,也是我在豆瓣上推薦過的。
3年前看過,很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