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思修民主和法治的辯證關系

思修民主和法治的辯證關系

發布時間: 2022-02-09 07:07:49

『壹』 社會主義民主與社會主義法治是相互對立的關系。對不對

社會主義民主需要由法治來保障!這不是對立!沒有法治就是人的專治,那時還說什麼民主?

『貳』 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的關系是 什麼

社會主義民主來是法制的源基礎 ,社會主義法制是社會主義民主的保障 。

社會主義民主是社會主義法制的前提。只有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由工人階級和全體人民掌握政權,才談得上制定出體現自己意志的法制。現代意義上的法制,中心環節是依法辦事,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反對超越法律的特權。這種法制只存在於民主政體中,決不能存在於專制政體中。

社會主義法制規定如何實現社會主義民主。一方面法制規定實現民主的程序和方法,為人民行使各項民主權利提供有效措施。另一方面規定對行使民主權利的制約,保障人民能正確地行使民主權利。

(2)思修民主和法治的辯證關系擴展閱讀:

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意義

首先,民主法治促進和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

其次,民主法治培養和規范社會的誠信友愛

再次、民主法治為社會充滿活力提供激勵機制和規則

第四、民主法治是保持安定有序的前提條件

第五、法治是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必要手段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民主法治

『叄』 民主與法治的關系是民主優先還是法治優先

(一)民主是法制的基礎
1. 社會主義民主是社會主義法制的前提。只有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由工人階級和全體人民掌握政權,才談得上制定出體現自己意志的法制。現代意義上的法制,中心環節是依法辦事,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反對超越法律的特權。這種法制只存在於民主政體中,決不能存在於專制政體中。
2. 社會主義民主是社會主義法制的一個原則。法制的民主原則是指在立法、執法、守法、法律監督等法制的種種環節上。都實行民主。堅持法制的民主原則是由社會主義法制的本質決定的。
3. 社會主義民主是社會主義法制的力量源泉。充分發揚民主,使人民在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監督方面都發揮作用,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就有成功的保障。
4. 隨著社會的發展,民主不斷完善、健全、發展。相應地,法制也必然隨之發展、健全、完善。

(二)社會主義法制是社會主義民主的保障
1. 社會主義法制確認社會主義民主。民主要得以存在、實現和發展.需要法制加以確認、肯定。
2. 社會主義法制規定社會主義民主的范圍。
3. 社會主義法制規定如何實現社會主義民主。一方面法制規定實現民主的程序和方法,為人民行使各項民主權利提供有效措施。另一方面規定對行使民主權利的制約,保障人民能正確地行使民主權利。
4. 社會主義社會仍然存在危害民主的違法犯罪行為,這就需要用法來制裁這些行為,使民主得到切實保障。同時,法制也是同官僚主義進行斗爭的武器,通過這種斗爭,保障社會主義民主。

民主只是一種確保權力掌握在多數人手裡的政治機制,它並不能自動實現「正確使用權力」這個最終理想。而要讓後者得到真正落實,前提必須是對公民自由權利的保護,這就離不開獨立與健全的法治。

因此,法治應當是優先於民主的更為本質的東西

『肆』 民主與法制建設在我國現代化建設之間有何關系

1、民主與法制建設同我國現代化建設之間具有密切關系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

①經濟建設;

②政治建設;

③文化建設;

④社會建設(包括民生建設);

⑤生態文明建設。

必須更加自覺地把全面協調可持續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實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促進現代化建設各方面相協調,促進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相協調,不斷開拓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十八大報告

民主與法制建設是政治建設的核心內容,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任務。

2、社會主義民主和社會主義法制的辯證關系

①社會主義民主是法制的前提和基礎。

只有發揚民主,才能制定科學的法律,才能充分發揮法律的作用。

②社會主義法制是民主的體現和保障。

只有完善法制,才能體現人民的意志和民主的成果,才能保障民主的進程。

3、請注意相關概念的歷史演變

雖然學術界在改革開放之後經常探討「法制」和「法治」的區別和聯系,但一些重要文獻常用是「法制國家」、「法制建設」和「法制觀念」等概念。

1997年9月12日十五大報告提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此後,「法治國家」、「法治建設」和「法治觀念」等概念風行開來。

法制經常相對於民主而言;法治一般相對於「人治」而言。「人治」的特徵包括:第一,個人擁有超越法律的特權;第二,個人可以隨意制定和廢除法律。

法制和法治是密切相關的。第一,法制是法治的基礎:法治的前提是有法制,有法可依是法制的基本特徵;法治是法制的升華: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是法治的基本精神。

一般說來,法治囊括了法制、法治建設包括了法制建設。

2014年10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通過《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人民日報》2014年10月29日01版),該決定通篇沒有「法制建設」一詞,「法治建設」一詞出現了10次。

該決定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形成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形成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總之,法治建設包括了法制建設;在未來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我們要把民主建設和法治建設統一起來。

『伍』 民主與法治的關系

民主與法治的關系是向互保證的,民主可以讓人們干自己喜歡乾的事情,法治是對民主起到維護的作用,保證了人民追求自由要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追求才行,這兩者之間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

『陸』 大一思修道德與法律的關系是什麼

1、目的一致,道德和法律都是行為規范,都是重要的社會調控手段。二者都是重要的社會調控是手段。兩者在根本目的上具有一致性

2、內容轉化,道德一般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維護社會秩序所要求的最低限度的道德,是必須遵守的道德。另一類是有助於提高人的精神素質、增進人與人之間和諧關系的較高要求的道德,是應當遵守的道德。前者通常上升為法律,也是法律所調整的內容。

3、功能互補,道德在調整范圍上對法律具有補充作用。有些行為不宜由法律調整或者本應由法律調整但因立法滯後而尚"無法可依"的,道德調整就起了補充作用。

同時,法律在約束力上對道德具有補充作用。相比法律,道德的約束是軟約束,因此,重要的道德轉化為法律,就可以依靠國家強制力來保證實施。

4、相互促進。法律對傳播道德具有促進作用。法律的實施,往往就是一個懲惡揚善的過程,不但有助於人們法律意識的形成,還有助於人們道德觀念的培養。

因為法律與道德的評價標准雖有不同,但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是一致或相近的,而且更為明確,所以法律的實施對道德觀念的培養可以起到強化促進作用。同時,道德對法律的實施也具有促進作用。遵紀守法通常是道德最基本的要求,增強道德觀念有助於人們自覺守法。

(6)思修民主和法治的辯證關系擴展閱讀

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況下會相互轉化。一些道德,隨社會的發展,逐漸凸現出來,被認為對社會是非常重要的並有被經常違反的危險,立法者就有可能將之納入法律的范疇。反之,某些過去曾被視為不道德的因而需用法律加以禁止的行為,則有可能退出法律領域而轉為道德調整。

總之,法律與道德是相互區別的,不能相互替代、混為一談,也不可偏廢,所以單一的法治模式或單一的德治模式不免有缺陷;同時,法律與道德又是相互聯系的,在功能上是互補的,都是社會調控的重要手段,這就使得德法並治模式有了可能。

『柒』 民主與法治,憲政的關系

民主與憲政並非一致,民主是一種形式,而憲政則是一種制度;
憲政的核心版價值在於權個人自由,而民主則著重於政權歸屬。
憲政的精髓是「有限政府」,即政府應當受到約束,以避免侵犯民權;這並不涉及政府是否經過民主程序產生,例如17世紀立憲時期的英國。只有民主而沒有憲政,則民主往往淪為「多數暴政」或民眾被少數人引導操縱。
憲政的存在,在制度層面上最大程度減少民主的無序性和盲目性,並保護少數群體的人權,使得民主不被扭曲。
有關民主與憲政之間的關系,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著名政治學者讓·布隆代爾(Jean Blondel)曾經分析過人們對民主與憲政之間的關系的三種看法:
1、聲稱民主與憲政之間互相依賴、密不可分,伊利(Ely)和霍姆斯(Holmes)就持這種觀點。霍姆斯認為民主主義者與憲政主義者應被視為互相支持的力量;
2、包括盧梭、潘恩、傑斐遜等在內的經典作家認為民主與憲政這兩個概念完全背道而馳,在他們看來,憲政是死者統治活人的工具;
3、存有一種中間觀點,即所謂的「立憲民主」,弗里德里克(Friedrich)持這種觀點,他認為民主與憲政之間存在著一個交叉的領域。

『捌』 民主集中制與法治是怎樣的關系

近代中國是一個組織資源極度匱乏的國家,中國共產黨採取民主集中制原則,形成群眾性的高度統一的堅強的黨,領導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了勝利。此後,我們黨在貫徹民主集中制原則的實踐中,進行了重要的理論和制度創新。
第一,黨在堅持民主集中制原則的基礎上創造性地提出了「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這是中國共產黨對民主集中制的中國式解讀和運用。
第二,把民主集中制全面推進到黨的軍隊建設和政權建設之中。在軍隊建設方面,毛澤東同志在三灣改編,把黨的支部建在連上,加強了黨在軍隊中的政治工作,將民主集中制植根於人民軍隊之中。在政權建設方面,無論是瑞金時期的蘇維埃政權還是延安時期的抗日民主政權,民主集中制都是新民主主義政治的政權構成形式。1937年,毛澤東在和英國記者的談話中說:「民主和集中之間,並沒有不可越過的深溝,對於中國,二者都是必需的」,「一方面,我們所要求的政府,必須是能夠真正代表民意的政府」,「另一方面,行政權力的集中化是必要的;當人民要求的政策一經通過民意機關而交付與自己選舉的政府的時候,即由政府去執行,只要執行時不違背曾經民意通過的方針,其執行必能順利無阻」。
第三,明確提出了民主集中制是黨執政的基本的國家政權制度。1957年,毛澤東在《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指出:「在人民內部,不可以沒有自由,也不可以沒有紀律;不可以沒有民主,也不可以沒有集中。這種民主和集中的統一,自由和紀律的統一,就是我們的民主集中制。」隨後又提出,要造就「一個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紀律又有自由,又有統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那樣一種政治局面」。

『玖』 思想道德和法律的關系是什麼

道德與法律是相互聯系的。它們都屬於上層建築,都是為一定的經濟基礎服務的。它們是兩種重要的社會調控手段,自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以來,任何社會在建立與維持秩序時,都不能不同時藉助於這兩種手段,只不過有所偏重罷了。兩者是相輔相成、相互促益、相互推動的。其關系具體表現在:
1、法律是傳播道德的有效手段。道德可分為兩類:第一類是社會有序化要求的道德,即一社會要維系下去所必不可少的「最低限度的道德」,如不得暴力傷害他人、不得用欺詐手段謀取權益、不得危害公共安全等;第二類包括那些有助於提高生活質量、增進人與人之間緊密關系的原則,如博愛、無私等。
2、道德是法律的評價標准和推動力量,是法律的有益補充。第一,法律應包含最低限度的道德。沒有道德基礎的法律,是一種「惡法」,是無法獲得人們的尊重和自覺遵守的。第二,道德對法的實施有保障作用。「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執法者的職業道德的提高,守法者的法律意識、道德觀念的加強,都對法的實施起著積極的作用。第三,道德對法有補充作用。有些不宜由法律調整的,或本應由法律調整但因立法的滯後而尚「無法可依」的,道德調整就起了補充作用。
3、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況下會相互轉化。一些道德,隨社會的發展,逐漸凸現出來,被認為對社會是非常重要的並有被經常違反的危險,立法者就有可能將之納入法律的范疇。反之,某些過去曾被視為不道德的因而需用法律加以禁止的行為,則有可能退出法律領域而轉為道德調整。
總之,法律與道德是相互區別的,不能相互替代、混為一談,也不可偏廢,所以單一的法治模式或單一的德治模式不免有缺陷;同時,法律與道德又是相互聯系的,在功能上是互補的,都是社會調控的重要手段,這就使得德法並治模式有了可能。
綜上所述,思想道德與法律基礎有這辨證統一的關系,他們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約,不可分割。

『拾』 法治與民主究竟是一種什麼關系法治是和什麼樣的治理方式相對立的能不能籠統

法制與民主都是我國政治生活的重要方面。民主需要有法制保障,而法治需要民主的支撐。與法制相對立的是人治。社會越文明,法治越嚴明。

熱點內容
民法典和婚姻法 發布:2025-02-06 06:55:17 瀏覽:728
看社會與法寫一篇小故事 發布:2025-02-06 06:33:11 瀏覽:312
王群司法局 發布:2025-02-06 06:19:40 瀏覽:429
婚姻法2018年 發布:2025-02-06 06:07:44 瀏覽:633
萬國道德會王鳳儀 發布:2025-02-06 05:53:42 瀏覽:270
2016三大訴訟法對比pdf 發布:2025-02-06 05:45:34 瀏覽:779
法官閣下21 發布:2025-02-06 05:42:42 瀏覽:501
司法審計費用 發布:2025-02-06 05:12:05 瀏覽:487
民法分論論文 發布:2025-02-06 05:00:30 瀏覽:983
社會主義的職業道德 發布:2025-02-06 05:00:26 瀏覽: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