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一詞
⑴ 關於道德的詞語
關於品德的成語 :
大公無私、
舍己為人、
兩袖清風、
高風亮節、
冰清玉潔、
德高望重、
德才兼備、
助人為樂、
克己奉公、
光明磊落、
襟懷坦白、
拾金不昧
⑵ 道德一詞在古代已包含有什麼
道德一詞抄,在漢語中可追溯到先秦思襲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經》一書.老子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道」指自然運行與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在當時道與德是兩個概念,並無道德一詞.「道德」二字連用始於荀子《勸學》篇:「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詞起源於拉丁語的「Mores」,意為風俗和習慣.
道德:
道:本意是客觀真理,即自然界的構造、運動、變化等規律,社會的客觀發展和變化規律,人的生老病死等規律,是自然存在和發展的規律.它客觀存在,左右社會和人類的發展.順應它去發展,社會才能健康和諧、人才會健康幸福、自然界才會長足存在.
德:的本意為順應自然.社會和人類需要發展.在不違背自然規律的前提下,去改造自然、發展社會、發展自己的事業.
也是遵循不違背「道」去適應自然,改造自然從而使社會,自然界和人類能長久發展、和諧共存.
道和德統一到一起就是道德,人們按「道」的規律去做事、處事,就是有「道德」.
⑶ 關於道德的詞語30個
拾金不昧 助人抄為樂 默默奉獻 大公襲無私 堅貞不屈
勇往直前 尊老愛幼 見義勇為 樂善好施 舍己為人
博採眾議 從長計議 從長商議 大發議論 集思廣議
街談巷議 論議風生 竊竊私議 談議風生 巷議街談
議論紛錯 議論紛紛 議論風發 議論風生 議論紛紜
議論英發 眾議成林
⑷ 道德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道德[ dào dé ]
社會意識形態之一。以善惡評價的方式調整人與人之間及個人同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主要通過教育和社會輿論的力量,使人們逐漸形成一定的信念、習慣、傳統而發生作用。由一定社會的經濟基礎所決定並為之服務。
詳細釋義
1、社會意識形態之一,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道德由一定社會的經濟基礎所決定,並為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服務。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具有不同的道德觀念。
《韓非子·五蠹》:「上古競於道德,中世逐於智謀,當今爭於氣力。」《後漢書·種岱傳》:「臣聞仁義興則道德昌,道德昌則政化明,政化明而萬姓寧。」 唐 韓愈 《原道》:「凡吾所謂道德雲者,合仁與義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 巴金 《家》三三:「他又一次誇張地感覺到自己的道德力量超過了這個快要崩潰的大家庭。」
2、老子 《道德經》的省稱。
南朝 宋 鮑照 《蜀四賢詠》:「閉簾注《道德》,開卦述天爵。」 唐 杜甫 《冬日謁玄元皇帝廟》詩:「世家遺舊史,《道德》付今王。」 元 倪瓚 《康素子雜言》詩:「《道德》五千言,玄之又而玄。」
3、僧道修行的功夫、法術。
《敦煌變文集·佛說阿彌陀經講經文》:「都講闍梨道德高,音律清泠能宛轉。」《水滸傳》第五三回:「我等自是出家人,不曾惱犯了你,你因何夜來越牆而過,入來把斧劈我?若是我無道德,已被殺了。」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續錄三》:「忽二女鬼現燈下,向僧作禮曰:『師等皆飲酒食肉……煩師傳語主人,別延道德高者為之,則幸得超生矣。』」
(4)道德一詞擴展閱讀
造句
1、同學們都能嚴格要求自己,努力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2、他滿口的仁義道德,卻專干壞事。
3、虐待老人不僅違背道德,也是嚴重的違法行為。
4、我們要做有知識、有理想、有道德的人。
5、隨意對別人進行貶斥是不道德的。
6、佔小便宜吃大虧,失去的是道德良知。
7、我們不但要努力學習知識,更要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8、抄襲別人的作品是不道德的行為。
9、拿別人的生理缺陷取樂是不道德的行為。
10、恥笑有生理缺陷的人,是不道德的。
⑸ 道德一詞該如何解釋
以祖本義講,道者形而在上之屬 性也,是人故有本來真心(先天之屬)。此非人後天用事的心。德屬命也,所謂性命、道德一也 如以生命講,就非道德之本然了。其理通世界可行。
⑹ 道德一詞從何而來
道德一詞在漢文中最早是分開使用的。中國商朝的甲骨文中已有「德」字,但含義廣泛。西周初年的大盂鼎銘文的「德」字,是按禮法行事有所得的意思。
道德
讀音:[ dào dé ]
釋義:社會意識形態之 一。以善惡評價的方式調整人與人之間及個人同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主要通過教育和社會 輿論的力量,使人們逐漸形成一定的信念、習慣、傳統而發生作用。由一定社會的經濟基礎所決定並為 之服務。
出處:《後漢書·種岱傳》:「臣聞仁義興則道德昌,道德昌則政化明,政化明而萬姓寧。」
白話譯文:我聽說仁義興起時,道德也會昌盛起來,道德昌盛起來,政治也會聖明,政治聖明百姓就會安康。
馬克思主義對道德的定義
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道德觀念,沒有任何一種道德是永恆不變的。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類的道德觀念是受到後天的宣傳教育及社會輿論的長期影響而逐漸形成的。這是一種道德相對主義,與之相反的主張則稱為道德絕對主義。
道德很多時候跟良心一起談及,良心是指自覺遵從主流道德規范的心理意識。
⑺ 道德一詞的來源及含義
道德一詞中的「道」字晚出於「德」字,最早見於《尚書�6�1虞書�6�1大禹謨》,文中出現了四個「道」字,一見於「罔違道以干百姓之譽,罔咈百姓以従己之欲。」意思是:「不要違背規律來求得民眾的贊譽,不要違背民眾來滿足自己的私慾。」二見於「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意思是「人的心是危險的,規律是幽微的,必須一心一意精研幽微的規律,誠心誠意執行其中庸之道,(才能使社會安定,天下太平)。」三見於「蠢茲有苗,昏迷不恭,侮慢自賢,反道敗德」意思是「愚蠢的三苗部族,已經昏迷於心,很不恭敬,對我們侮辱輕慢,狂妄自大,違反規律,敗壞德行。」四見於「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意思是「自滿招致損害,謙虛接受裨益,這是上天的規律。」學者們一般都把以上這幾個「道」字都解釋為現代漢語的「規律」的意思。 《尚書�6�1虞書�6�1大禹謨》中「反道敗德」一語,已有將道、德二字連用的苗頭。後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經》一書,則多處將道、德二字並提,如「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道德」二字正式的連用,始於荀子《勸學》篇:「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定義:分析道德一詞的來源,可知道德一詞的德是源於道之德, 道具有必然性,德只有應然性。道德就是根據必然的善惡標准而獲得的正當的行為准則,用以規范人們的個體行為,調節人們的社會關系 。
⑻ "道德"這個詞最早是哪出現的
道德一詞在漢文中最早是分開使用的。中國商朝的甲骨文中已有「德」字,但含義廣泛。西周版初權年的大盂鼎銘文的「德」字,是按禮法行事有所得的意思。
道德
讀音:[ dào dé ]
釋義:社會意識形態之 一。以善惡評價的方式調整人與人之間及個人同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主要通過教育和社會 輿論的力量,使人們逐漸形成一定的信念、習慣、傳統而發生作用。由一定社會的經濟基礎所決定並為 之服務。
出處:《後漢書·種岱傳》:「臣聞仁義興則道德昌,道德昌則政化明,政化明而萬姓寧。」
白話譯文:我聽說仁義興起時,道德也會昌盛起來,道德昌盛起來,政治也會聖明,政治聖明百姓就會安康。
(8)道德一詞擴展閱讀
道德的近義詞:德行、品德
一、德行
讀音:[ dé xing ]
釋義:道德和品行。
出處:巴金 《寒夜》二六:「她雖然自誇學問如何,德行如何,可是到了五十高齡,卻還來做一個二等老媽,做飯、洗衣服、打掃房屋,哪一樣她做得出色!」
二、品德
讀音:[ pǐn dé ]
釋義:品質道德。
出處:老舍 《四世同堂》三六:「和平與剛毅揉到一起才是最好的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