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能力
A. 你覺得個人道德水平和個人能力有必然關系嗎為什麼
道德和能力是兩點不一樣的東西,不要混為一談,有能力的人里也有道德特別差的,回就好比我答們村一個男子在他前幾年還沒成名前他借了人家幾百萬一直拖著不還,讓還的時候總是找理由,不是資金緊張就是自己沒錢,人家報了警上門搜到他保險箱里都是價值連城的珠寶。
B. 道德素質有哪些
1、法是由國家制定和認可的,調整人與人之間的行為規范,明確行為人之間的權利和義務,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規范總和。其特徵有四方面:(1)、法是調整人的行為的規范;(2)、法是由國家(即相應的國家機關)制定或認可;(3)、法是具有普遍性的社會規范;(4)、法規定人們的權利和義務;(5)、法是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
2、我國刑法的任務是(1)、保衛國家政權;(2)、保護合法財產;(3)、保護公民權利;(4)、維護社會秩序。
3、犯罪一切危害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國家、顛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破壞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侵犯國有財產或者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以及其他危害社會的行為,依照法律應當受刑罰處罰的,都是犯罪,但是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
4、犯罪的特徵有(1)、犯罪是危害社會的行為,即具有相當嚴重的社會危害性;(2)犯罪是觸犯刑法的行為,即具有刑事違法性;(3)、犯罪是應受刑罰處罰的行為,即具有應受刑罰懲罰性。
5、構成犯罪的條件有(1)、犯罪客體,是指我國刑法所保護的而為犯罪行為所侵犯的社會主義社會關系。例如,盜竊罪是對國家、集體、公民個人財產權利的侵犯;(2)、犯罪的客觀要件,是指犯罪活動的客觀外在表現,其中包含危害行為、危害結果、犯罪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的因果關系以及犯罪的時間、地點、方法:(3)、犯罪的主體,是指具有刑事責任能力,實施犯罪行為的自然人或單位;(4)、犯罪的主觀要件,是指行為人對自己所實施的危害行為及其危害結果所持的心理態度。
6、犯罪的行為可分為作為和不作為。作為是指以積極的活動實施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會的行為,是人的積極行為,如故意傷害行為、盜竊行為都屬於作為的形式;而不作為是指應當實施並且能夠實施某種行為而不實施的消極行為。這種形式的犯罪必須以行為人負有某種特定義務為前提的,如行為人將年老多病生活不能自理的父母拋棄於荒郊野外以此來逃避自己應盡的贍養老人的義務,則構成了遺棄罪。
C. 什麼是道德素質
道德素養:道德:社會意識形態之一,人們行為的准則和規范。素養:即修養。
個人在道德上的自我鍛煉,以及由此達到的較高的道德水平和道德境界。在不同的社會和階級中,人們的道德素養有不同的目的、內容和途徑。思想道德修養:是指人們按照一定社會或一定階段的思想道德要求,在個人品質情操方面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塑造。我國的思想道德修養是由傳統道德教育發展的,符合社會進步的道德准繩。傳統的思想道德教育,在儒家學說里得到了良好的體現。古人把為人處事的經驗和教訓,總結為人處事的准則,流傳並且教育後代,使大家以同一種規則准則要求自己,衡量別人,慢慢形成了所謂的道德標准。這種確定下來的標准,絕大多數仍然符合現在社會的要求,甚至更加需要。提高新青年的思想道德修養,就必須接受、傳承這些教育。明白這些道理,不是把他們當作封建殘留的腐朽文化而予以摒棄。
仁、義、禮、智、信 這五個字是傳統道德最濃縮的精華所在,也是現在社會最需要的道德品質。不論是在商業交往,還是社會交際,這些品德都是一個人能否成功,得到社會肯定的法寶,也是一個人作出判斷的堅定依據。也就是做人的信念。這些信念和科學信念是密不可分的:一個為學的人,一定要志存高遠(仁),尊敬他人(禮),尊敬他人的研究成果(義),誠實守信(信),實事求是(智),這些都是科學信念最基本的體現,也是仁、義、禮、智、信五個字的體現。
提高傳統道德就要知道傳統道德屬於什麼范疇,傳統道德是依附於傳統文化而存在的,要理解傳統道德的真正含義,就要對傳統文化、傳統哲學思想有一定的了解。我們都是中華兒女,對祖國文化都應該有一定的認識,所以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就要提高傳統文化的修養。對古代道德啟蒙教材的學習是最好的途徑,下面是長春市實驗中學進行傳統文化教育一段時間後一個同學的日記:
(長春市實驗中學一年21班學生張陽的"心情日記" )
從小到大,我總認為自己所擁有的一切都是命中註定的,父母的關愛,朋友的體諒,本身就是無可厚非的。於是,我常常發小姐脾氣,。。。粗聲粗氣,絲毫沒有感到歉疚之意。。。"中華傳統美德"這門課。。。走進了我們的教室。通過學習,使我明白了"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人" 的為人准則,理解了"溫良恭儉讓"的做人修養,也開始反思自己過去的表現。。。過去的一切歷歷在目:中考那幾天,父母經歷了他們人生中最難熬的歲月,我們在考場答卷,他們在外面鼓勵,烈日當空卻始終不肯離去。。。在我重病的那些日子裡,母親日夜的守候。是愛讓他們可以為我們犧牲,是強烈的責任感讓他們可以為了我們風雨兼程。對於這樣超越了人生感情的來之不易的關懷,我們怎麼可以不去珍惜,不去用愛來回報?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的美德不正是我們應該展現出來的嗎?"親所好,力為具"不也是我們有能力做到的嗎?今天,我幫母親洗了碗,給身體不好的父親捶了背。望著他們嘴角綻放的笑容,眼中飽含的愛意,我深深感到:一個人的美德是對他人的尊重,是對愛的回報。"君投之以桃,我報之以李。"
是什麼讓一個少年對做人的認識產生了前後如此劇烈的差異,就是傳統文化的熏染。有人質疑說,這種文化過於腐朽,不適宜現在的競爭性社會。這些顧慮是值得考慮的。因為傳統的東西中並不都是百分之百的好,有一些糟粕,已經不適合現在社會的東西,這時候我們就不能盲目的尊崇傳統,應該以科學的視角來審視觀察,也就是我們說的科學信念。但是這些事情其實是不用過於擔憂的,因為一種文化只要根基是好的,即使葉子黃洛了,或者蟲蛀了,還會再生新的、健康的枝葉。
我們是新時代的青年,只要樹立正確的科學信念,就能夠辨別傳統文化中哪些是可取的,哪些是應該摒棄的。正如論語所說:「擇其善者而從制,其不善者而改之。」這句話就是傳統文化留給我們最經典適用的一個判斷標准:擇善而從。這樣,以科學信念作支撐的思想道德,才是現代的思想道德。
總而言之,提高思想道德修養,首先要提高傳統文化的修養,同時樹立並堅持正確的科學信念,明確科學和科學信念的真正含義,以科學的信念為人處世,以高尚的道德作為科學信
念的精神基礎,二者相輔相成。畢竟,歷史上沒有缺德的科學家,更沒有缺德的大醫。同時提高與進步,是最好的方法和途徑。
這樣可以么?
D. 道德與能力那個更重要
道德更重要。
中國人對成功的人除了能力強以外,大多都認為成功的人道德水平都很高,但實際上並非如此。
春秋時期的齊桓公,五霸之主,在位期間,九匡諸候,開創春秋霸主時代,定下齊國的霸主地位,按理說,齊桓公應該是個十全十美的人,要不就是道德能力非常高的人。而實際上歷史上的齊桓王是個好色貪玩好獵的人。好色貪玩貪飲是道德高的人所不恥的。齊桓公從道德上就不是個高尚的人。
E. 羅爾斯正義論人的兩種道德能力的假設
羅爾斯假定合作者復必須具備兩種基制本的道德能力,第一是具有一種正義感的能力(a capacity for a sense of justice),即一種能夠了解、應用並依正義原則行事的能力。欠缺這種能力,人們便無法作出自主的道德判斷,並有足夠的道德動機,尊重正義原則規定的公平合作條件。第二是具有一種實現價值觀念的能力(a capacity for a conception of the good),此指一種形成、修改及理性地追求不同人生計劃的能力。由於社會合作是一個互惠的活動,因此參與者均希望從合作中,能更好地實現各自的人生目標。如果欠缺第二種能力,人們便無法理性安排及調整自己的人生計劃,並對自己的選擇負責,更遑論進行社會合作了。
F. 如何培養中學生道德能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把閱讀當作一種興趣、休閑活動,將可養成閱讀的習慣,將可獲得各種知識,對於陶冶其情操,培養審美能力,提高學生語文水平,提高文化素養,也是至關重要的。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亦早有定論:「在小學里,閱讀在學生的智力發展、道德發展和審美發展中起著特殊的作用」<1>。我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經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因而培養閱讀興趣是十分重要的一點。人有學步時,讀有起步時。學生有了閱讀興趣,才能從內心深處對課外閱讀產生主動需要。適時施教,在學生開讀的最佳時段,教師幫助其樹立起閱讀的興趣是每個語文教師的責任,也是語文教育走向成功的機遇。經調查發現,有相當多的學生還沒有培養起積極閱讀的興趣,不具有經常閱讀的習慣。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幾點:一、應試教育的影響 教師嚴重地被應試教育束縛了思想,考什麼就教什麼,考什麼就練什麼,一切圍繞考試轉,師生陷入題海。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的任務被視為可有可無因而被置之一邊,還有的老師甚至認為課外閱讀與學習無益因而公然反對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從家庭的角度來看,應試教育也使得家長只關注學生的考試成績,而一般不會積極地去為學生創造閱讀的條件。在不少家長的觀念里,課外閱讀也被認為是看「閑書」,是對學習無益的事情,不少學生因為課外閱讀一些文學作品而受到家長的批評或指責。二、可供學生支配的時間太少 雖然幾次減輕中小學生課業負擔的措施,但由於目前以考試為主的選拔人才的體制沒有改變,以分數為主的學習評價方式沒有改變,再加上偏頗的人才觀念以及由於目前工作競爭壓力而導致的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等等的原因,所以,這些措施還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效果。目前,我們國家小學生的課業負擔仍然偏重,可供小學生支配的時間相對較少。特別是我們農村小學的學生沒有家長的和教育。三、電視等媒體的沖擊 以電視為主的現代信息媒體以其傳播信息的形象性、生動性、快捷性和豐富性,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獲取愉樂的主要途徑,這使得人們用於閱讀的時間大大減少。電視媒體對兒童的文本閱讀也產生一定的消極影響。四、小學生難以接觸到適合自己閱讀的優秀讀物 受應試教育和功利主義思想的影響,成人提供給學生的讀物多以各種作文選及各種練習冊為主,深受學生喜愛的各種優秀的兒童讀物很難走進學生的生活世界。五、來自於學校語文教育的弊端抑制了學生的閱讀興趣 以肢解、為主的閱讀教學模式,破壞了文章的整體美;以考查抽象能力為主的閱讀測試,影響了學生閱讀的自信心。學校語文教育的弊端抑制了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六、純功利化的閱讀觀挫傷了學生的閱讀興趣 一些教師把學生的閱讀目的指向好詞好句的積累,指向為寫作服務,在布置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的時候,總是與詞語的摘抄與讀後感的寫作在一起。摘抄詞句和寫讀後感帶給學生的心理壓力挫傷了學生的閱讀興趣。七、沒有形成一套培養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完整體系 雖然有些教師和學校意識到閱讀對學生學習語文的重要性,對學生一生發展的重要性,但由於缺乏深入細致的研究,無論是對課外閱讀的指導還是對課外閱讀的評價,無論是對課外讀物的選擇,還是對實課內外閱讀的互動研究等,都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體系。沒有系統的理論作指導,使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的形成效率大打折扣。 無論是從提高民族的文化素養來說,還是從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來說,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都應引起我們高度的重視。新近頒布的《試用修訂版小學語文教學大綱》和《語文課程標准》,都特別關注課外閱讀,關注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並明確規定了小學階段的課外閱讀量不少於萬字的任務。 要使孩子們保持對課外閱讀的興趣並逐漸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這需要一個的過程。由於年齡小,注意力不夠集中,維持對某件事的熱情的時間很短,許多孩子都只具有所謂的「三分鍾熱情」。如何培養小學生積極閱讀的習慣,筆者結合教學實際談談自己的淺見。 為學生選好讀物,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和願望,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和認知水平,首先就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水平幫學生選好讀物,引導學生讀好優秀的課外作品。 一般地,低年級的學生的思維主要是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因此應選取圖文並茂的課外讀物;中部和高部的學生的思維已由具體形象思維逐步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因此,可以適當地選擇一些邏輯性、說理性較強的讀物給學生閱讀。低年級學生從開學就為他們設立圖書角,介紹好的圖書給他們看。可以讓他們看一些圖文並茂的兒、童話故事。學完拼音後,給他們介紹帶有拼音的圖書,要求邊看圖邊讀拼音和漢字。以後學生學完課文後,還可以想學生介紹與課文有相關內容的課外書,讓學生去閱讀,並指導怎樣讀。如學了《回聲》一文,就讓學生<讀十萬個為什麼》中相關的聲波文章。經過引導,學生逐漸養成閱讀習慣,提高了閱讀興趣。 。魯迅先生曾經告誡少年朋友:「只看一個人的著作,結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優點。必須如蜜蜂采蜜一樣,采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了,枯燥了。」這富有哲理的話,正是我們語文教師指導學生選擇課外讀物的「金玉良言」。因此,我們在指導學生選擇課外讀物時,選擇的內容應較廣泛,可涉及兒童生活、歷史故事、科學常識等;體裁應多樣,可以是詩、散文,也可以是小說、童話、寓言,不拘一格,只要是思想內容健康,有教育性,對兒童的思想、品德、智力、情感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影響的文學作品,都可以推薦給學生閱讀,這樣學生才能博覽書。 要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其次,還要使課內和課外有機結合,由課內向課外延伸。 葉聖陶老先生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課本內數量有限的文章只能舉其一,只有課外閱讀拓寬知識面才能反其三,才能在應用中化方法為能力,使閱讀能力越來越強。因此,學生每學一篇課文,只要有相關的資料,我都會向學生介紹與這篇課文有相關內容的課外書,讓學生去閱讀,並指導學生怎樣讀。比如:學了《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鴨》這些課文,我就向學生介紹《安徒生童話》;學了《示兒》,我就向學生介紹詩人以及當時的時代背景,並讓學生去學習有關陸游的其他古詩;學了《將相和》,我就向學生介紹當時的背景以及文中主要人物的軼事,並讓學生課後去查找有關的故事……經過一段時間的引導,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大大提高,讀書的熱情也提高了。 再次,給學生發揮的空間,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我們常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應讓學生自主地學習,應授之以「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同樣,閱讀也應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讓學生愉悅地讀,快樂地讀,從中感悟作者的的思想感情,與作者心靈交匯,產生共鳴。 古人雲:「不動筆墨不讀書。」課外閱讀要「養成讀書記筆記的習慣」。讀書筆記的形式多樣,有「摘錄好詞好句」,有「概括主要內容」,有「寫讀後感」,還有「直接在書中圈點勾畫批註」等多種形式。而教師在知道學生記筆記時,大可不必統一形式,應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自己喜愛的筆記形式來記筆記。讀書也是一種創作,讀書筆記應成為學生發揮的空間。讀什麼書,在筆記上記下篇名、出處及閱讀日期,這是日後考核閱讀量的依據。讀到好文章,摘錄下好詞好句,記下自己的心得體會。這樣日積月累,潛移默化,增加了詞彙量,為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讀累了,在本子上描描畫畫,或一朵小花,或一課小草,或高山流水,或鳥獸蟲魚,這樣,給閱讀增添了無限的情趣。 給學生閱讀的空間,發揮的空間,只有這樣,學生在這個過程中通過實踐、思考,才能真正地獲得能力,這是任何人都代替不了的。第四,開展豐富的課外閱讀交流活動,也有利於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在閱讀的過程中,如果放任自流,肯定沒有收到實效的。組織圖書角。為了彌補學生書源的不足,教師可動員學生把個人的圖書暫時存放在班裡,組織學生自己管理借閱。圖書角設在教室一角,課間課余隨時借還,十分方便。也可採用「流動圖書箱」的辦法,由各班幹部輪流負責圖書的保管、借閱工作。為了介紹圖書,也可以組織學生舉辦圖書展覽,把被介紹的圖書陳列出來,同時展出學生整理編寫的宣傳圖書的資料。資料可包括圖書內容提要,作者簡介,時代背景等,這樣就為學生創造了良好的閱讀條件。通過開展「講故事」、「讀書匯報會」、「展評優秀的讀書筆記」、「剪貼冊」、「手抄報」、「知識競賽」、「比賽查閱資料」、「詩朗誦比賽」等生動活潑、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能有效地檢查閱讀情況、鞏固閱讀成果,讓學生享受閱讀的樂趣,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閱讀熱情,調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推動課外閱讀步步深入。 在這么多的課外活動形式中,其中,最讓學生感興趣的非「講故事」莫屬了。因此,我們教學工作者可以針對學生的特點,利用「故事遷移」,培養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以此來推動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的延伸發展,激發學生自覺進行課外閱讀。 故事人人愛聽,尤其是小學生,一聽老師要講故事,都會挺直身子,豎起耳朵,兩眼閃爍著興奮的目光,嘴角露出甜甜的微笑,聽得津津有味。所以,這時候,當老師講完故事,向學生推薦課外書時,這效果肯定比任何說教都有效。但是,僅僅靠老師講故事,學生聽還遠遠不夠。講故事的形式可以多變,不僅老師講,還可以讓學生講,還可以師生、生生之間比賽講。這樣,學生有了自主的發言權,就會千方百計地尋找自己感興趣的課外書,選擇自己喜歡的故事,或有趣、或驚險、或奇特、或感人……每一個故事,都是一劑培養學生閱讀興趣的催化劑。讓講述者感受成功的喜悅,從而激發他們愛課外閱讀;讓聽者在講述者繪聲繪色的講述中感受課外閱讀的誘惑。你看,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呢?第五,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是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的保障。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緊緊抓住課文,實行精講多讀,教會學生閱讀的方法,提高學生閱讀的自覺性。學生在課堂上學會了閱讀的方法,在課外閱讀中能自主地進行閱讀,豐富了語文材料,擴大了知識面。 進行閱讀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而閱讀能力的核心是理解。提高理解能力是一個從膚淺到深刻,從理解不確切到確切理解,從被動記背結論到主動思考理解的過程。因而,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是學生理解閱讀內容的有效途徑。閱讀的方法歸結主要有以下三個:1、按順序朗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每讀一篇文章,先按一定的順序朗讀,弄明白事情怎樣從頭說起,先說什麼,再講什麼,最後講什麼。文章主要講一件什麼事情。試著找出能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詞、句或段,細細體會這些詞、句、段表達了作者什怎樣的思想感情,用什麼語速、語調或語氣朗讀就能表達作者的這種思想感情。 2、分步朗讀,評讀賞悟。通讀了全文,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內容後,就應分步賞讀文章。在這一環節上,教師應著力指導學生養成以適當地提出問題的習慣:「這本書大概講什麼?」「主題是什麼?」「告訴我們什麼道理?」「有什麼意義?」「給我們什麼啟迪?」並且明確地告訴學生,僅僅會提問題是不夠的,還必須能回答問題,引導學生用筆在字里行間、文章的空白之處圈點重要的詞,劃出重要的段落,或把自己的閱讀感受以讀書筆記的形式記下來。通過這樣的方式,使學生加深對閱讀內容的理解,使學生對閱讀產生更大興趣,調動他們閱讀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第六,鼓勵先進,堅持閱讀。 課外閱讀的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養成的,如果不及時檢查督促,容易自流。為了激發學生持久的興趣,提高閱讀質量,把該項活動引向深入,每學期應進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閱讀檢查、評比。其形式或是讀書報告會、經驗交流會,或是展覽優秀的讀書筆記、經驗,評比表彰課外閱讀積極分子等。對課外閱讀取得一定成績的學生,教師要及時地鼓勵,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喜悅。當學生在獲得成功後,會更堅持大量的廣泛的閱讀,良好的讀書習慣也就隨之形成。同時個人的進步往往又是同學們效仿的範例,這樣班裡就會形成濃厚的課外閱讀氛圍,其意義也就更加深遠了。 總之,注重閱讀方法的指導,重視閱讀效果,注重正面引導,給學生閱讀的時間,給學生閱讀的內容,給學生閱讀的方法,讓他們去閱讀,去思考,使學生從小養成閱讀的良好習慣,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發展,讓學生與書為友,是一項系統工程,這項工程的諸多方面都有待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G. 道德和能力哪個重要
道德第一,沒有道德的人即使能力很強,得不到大多數人的支持,因為不得人心,所以不能當領導。秦檜能當宰相,雖然不是好人,但是全國的大管家,如果有民族道德和節操就不會遺臭萬年
H. 辯論 道德和能力哪個重要
道德重要:人才需要先成人在成才,沒有道德的才人只能危害社會
能力重要:只有道德而沒有才華的人只能是庸人,而且只有道德只會讓社會停滯不前
I. 道德素質是什麼
思想上熱愛勞動,具有敬業精神,能夠與人合作,關心集體,遵紀守法。
道德專——有毅力、堅強、勇於屬負責任、有首創精神、忠誠、有自知之明、自尊。
品質——熱情、坦盪、自信。
由以上所列的21世紀人才必備的素質要素來看,21世紀所要求的人才是一種從精神到智力都全面發展的人才,是一種能夠從容應付變化更加迅速、競爭更加激烈的社會挑戰的人才。任何的偏頗和失衡都會被時代所淘汰,作為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母親,一定要充分重視對孩子各方面的素質培養。
人在家庭中,首先要表達的愛就是對父母的愛。從傳統觀念來講,也就是孝敬。孝心之愛,是每一個做小輩的對長輩的一種特別的愛,但真正的孝心,不在於金錢的多與少,而在於子女的一片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