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法基本解決了行政立法權
㈠ 中央政府的行政立法權是什麼
立法權是國家最重要的權力之一,是國家權力體系中的最高權力。我國的中央立法權是由兩類性質四個方面的立法權所組成的,一類是中央國家權力機關的立法權,又稱國家立法權,包含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立法權,另一類是中央國家行政機關的立法權,又稱國家行政立法權,包含國務院及其所屬部門的立法權。本文重點研究國家行政立法許可權范圍,即國務院及其所屬部門的立法許可權范圍,簡稱中央政府立法許可權范圍。中央人民政府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執行機關,是最高國家行政機關。中央人民政府擔負著領導全國行政管理工作的重任,直接管理著國家的經濟、教育、科學、文化、司法行政、外交和國防建設等各方而的重要工作,在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進程中,其領導地位和支柱作用已是不言自明,中央人民政府是直接影響和推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領導力量。根據我國憲法規定,國務院及其所屬部門享有行政立法權,包含國務院制定行政法規立法權和國務院部制定部門規章權。在我國50年社會主義的立法進程里,我國行政立法在毫無基礎上起步、在不斷探索中開拓、在艱難曲折中停滯、在改革開放中建樹,隨著共和國的命運忽興忽廢、跌宕起伏。中央人民政府立法在發揮巨大作用的同時,自然也存在一些問題需要解決。科學合理地劃分中央人民政府的立法許可權范圍是當前提高行政立法質量、依法行政的緊要任務和必要前提,對於「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只有尤其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本文運用歷史和比較的方法,從古今中外等多種角度,考察、論述了我國中央人民政府立法需要規范、加強的觀點,具體界定了國務院及其所屬部門的立法許可權范圍,並闡述了作者對界定中央政府立法許可權范圍的不同見解和主張。全文共為六個部分:一、歷史軌跡:我國中央立法許可權劃分50年回眸。從歷史角度分五個時期回顧了我國中央立法許可權劃分概況,簡述其基本特點、現實情況和借鑒之處;二、歐風美雨:西方中央立法許可權劃分管窺。從國外角度介紹了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中央立法許可權劃分情況,歸納其特點及對我國的啟
示、借鑒經驗:三、舉綱張目:中國中央立法許可權劃分方略。從發展角度探討了中央立法許可權劃分的認識前提、基本原則和主要方法;
四、宏圖建置:中國中央立法許可權劃分對策。從不同角度闡述了本人的一些觀點:公共立法領域、剩餘立法事項、國務院專屬立法權、緊急情況立法權以及中央立法許可權范圍劃分圖示;五、由徑探幽:部門規章立法許可權劃分一瞥。從典型角度考察了部門規章的現實情況、劃分方法、內部決定因素和外部影響因素:六、完善法制: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草案修改。從微觀角度對立法法涉及中央政府立法許可權劃分提出了包括以下類別立法權的具體修改建議:中央專屬立法權、國務院職權立法權、公共領域立法權、剩餘事項立法權、緊急情況立法權和部門規章立法權
㈡ 行政立法的作用
行政立法是我國的主要立法活動。它所要解決的基本問題是,既要依法保護公民、法人的版民主權利和合法權益權,又要維護行政機關的權威和保證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行使合法權力,對於健全國家立法制度,建立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保障和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具有十分重要和深遠的意義。 (一)行政立法是政府「依法治國」、「依法行政」的標志(二)行政立法是實現民主與法制的統一,法與權的統一,國家利益、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的統一的要求(三)行政立法是進一步加強政權建設、改革行政管理體制、理順各級政府部門之間關系的需要——中華法律學習網 www.1000fl.com
㈢ 行政立法的原則有哪些
行政立法應當遵循的原則有:行政合法性原則、合理行政原則、程序正當原則、誠實守信原則、
權責統一原則。
一、依法立法原則
1、法律優先原則
2、法律保留原則
二、民主立法原則
在我國,民主立法原則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行政立法以保護和促進公民權益為出發點和歸宿
2、行政立法在程序上,應當使公民充分參與
依法立法是行政立法的原則之一
㈣ 我國第一次賦予行政機關以行政立法權的法律是
《憲法》和《立法法》,《憲法》賦予國務院各部委享有行政規章立法權,《立法法》賦予國務院直屬機構也有行政立法權。
參考法律條文:
《憲法》
第90條:「各部、各委員會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在本部門的許可權內,發布命令、指示和規章。」
(據此,國務院各部委享有行政規章立法權有了明確的憲法依據)。
《立法法》
第71條第1款:「國務院各部、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審計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直屬機構,可以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在本部門的許可權范圍內,制定規章。」
(這樣使國務院直屬機構也有行政立法權有了法律依據)。
㈤ 司法權,立法權,行政權有啥區別,謝謝!
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從他們的定義即可看出區別:
1、立法權:國家制內定、修改和容廢止法律的權力。
2、行政權:是依照法律規定,組織和管理國內行政、外交等各方面行政事務的權力。
3、司法權:是指特定的國家機關通過開展依其法定職權和一定程序,由審判的形式將相關法律適用
簡單通俗來說,
拿美國來說,法院是司法,白宮是行政,國會是立法;
立法的不司法,司法的不行政不立法,行政的只能依法辦事,
㈥ 行政立法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1.立法應當遵循憲法的基本原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堅持改革開放。
2.立法應當依照法定的許可權和程序,從國家整體利益出發,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和尊嚴。行政立法權是一種從屬性、補充性和執行性的立法權。只有享有行政立法權的行政機關在其許可權內以憲法和法律為依據制定的行政法律規范,在不與憲法、法律以及上級法規相抵觸的限度內,才是合法的和有約束力的。也只有嚴格遵循法定的程序立法才能保證立法的科學性、民主性和公正性。如前所述,實現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的統一,是行政立法一項重要的艱巨的任務。如果說,依照法定程序立法是民主原則的要求,那麼,從國家整體利益出發,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和尊嚴,則是我國社會主義法律性質所決定的。
3.立法應當體現人民的意志,發揚社會主義民主,保障人民通過多種途徑參與立法活動。人民的意志是我國社會主義法的本質。我國立法,從憲法到一般法律、行政法規,再到地方性法規、規章,都應當表達人民的共同意志。現階段,應以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其歷史任務。因此,必須堅持民主立法,通過多種形式,充分聽取和考慮利害相關人的意見,建立公開聽證、合議制度和專家論證制度,使行政立法具有群眾基礎和保證立法質量。
4.立法應當從實際出發,科學合理地規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權利與義務、國家機關的權力與責任。制定行政法規、規章必須尊重客觀實際,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具體情況密切結合起來,根據社會主義國家政權建設和法制建設的要求,既要積極,又要慎重;既要考慮可能性,又要考慮可行性;恰如其分地掌握立法時機,條件成熟的,應及時制定;未成熟的不能急於求成,片面追求「完備化」。這樣才有利於根據社會經濟的發展,恰當地確認公民的行政權利,正確處理行政權力與公民權益之間、以行政權為核心的國家權力之間的關系。
5.堅持原則性和靈活性相結合,這是馬克思主義的一條重要原則,也是社會主義立法的基本原則。原則性是立法工作的本質規定性,是法律的基本目的要求。它是維護法律性質,堅持社會主義立法方向,實現法制統一性的基礎。
㈦ 哪些主體有行政立法權
您好,立法主體是指有權制定、認可、修改、廢除法律的國家機關。包括專門行版使立法權權或主要行使立法權的立法機關,也包括制定憲法的制憲機關,還包括制定行政法規和規章的國家機關以及制定地方法規的地方國家機關。
行政立法主體,是指依法取得行政立法權,可以制定行政法規或行政規章的國家行政機關。根據我國有關法律規定,行政立法主體包括國務院,國務院各部、各委員會,國務院直屬機構,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的人民政府,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的人民政府。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㈧ 什麼是立法什麼是行政立法哪些國家機關有權制定法律規范
立法又稱法的創制,是指有關國家機關在其法定職權范圍內依法定程序制訂、修改、廢止規范性文件的活動。 行政立法是行政機關作為立法主體的行政行為,所具有行政性,它是一種主體活動,所以具有立法性,它的內容主要為貫徹執行權力機關制定的法律採取行政措施,所以主工具有執行性和從屬性特點,從屬於權力機關的立法。行政立法是指國家行政機關依據法定許可權和程序,制定、修改和廢止行政法規、規章等規范性文件的活動。 1、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作為最高國家權力機關,行使國家立法權,制定法律。 2、國務院作為最高國家行政機關,根據憲法和法律,可以制定行政法規。 3、省、自治區、直轄市人大及其常委會作為地方國家權力機關,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與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較大的市(即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人大及其常委會根據本市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報省、自治區的從大常委會批准後施行。 4、民族自治地方(即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的人民代表大會作為自治機關,有權根據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特點,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自治區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報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後生效,自治州、自治縣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報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大常委會批准後生效。 5、國務院各部、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審計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直屬機構,作為國務院的行政管理部門,可能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在本部門的許可權范圍內,制定規章。 6、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作為地方行政機關,可以根據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地方性法規,制定規章。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也可以根據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法規、制定規章。 除憲法和法律明確規定的上述國家機關外,其他任何機關和組織都不能制定法律規范,如果確有必要制定法律規范,必須經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專門授權。例如:深圳、廈門、珠海、汕頭四個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過去都沒有立法權,為了充分發揮四個經濟特區在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方面先行一步探索作用,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曾先後於1992年、1994年、1996年三次作出授權決定,授予這四個市的人大及其常委會可以根據經濟特區的實際情況,在遵循憲法的規定和法律、行政法規的基本原則的前提下,制定法規,在經濟特區范圍內實施。直到1999年《立法法》通過後,這四個城市作為《立法法》規定的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才有了法定立法權。 以上所講「有權制定法律規范」,是指有權創設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權利、義務,即通過制定法律規范賦予或剝奪、限制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某種權利,或者使其承擔某種義務。如果沒有創設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權利、義務,則不屬於法律規范,其他國家機關也可以制定。其他國家機關制定的這種文件、規定,稱之為一般規范性文件(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統稱為規范性文件)。一般規范性文件只要符合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和上級國家機關的規定,對行政機關也有約束力,也要執行。但一般規范性文件在法院不能單獨作為審判案件的依據。法規性文件如合法可以作為法院審判時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