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當以為念
『壹』 民主當以什麼為重法治當以什麼為念
民主以公平為重,法治以公正為念。
『貳』 夫得之而無以為念,遂亡矣 的出處
古文中應該是沒有這樣一句話的,可能是現在的人化用的「得之不難,失之必易」吧?
具體不懂了……不過這句話很經典。有時候,吃到雞蛋就不一定非要見下蛋這只雞啊……
『叄』 關於法治的名言名句。
關於法治的名言名句匯總如下
1、法律一多,公正就少。——托·富勒
2、警察是法庭的僕人。——英美法諺
3、法,國之權衡也,時之准繩也。――吳兢
4、法不禁止即自由。——法諺
5、律者,所以定分止爭也。――管子
6、懲罰是對正義的伸張。——英國奧古斯丁
7、法律只不過是我們意志的記錄。――盧梭
8、極端的法規,就是極端的不公。——西塞羅
9、戰鼓一響,法律無聲。——英國
10、法小弛則是非駁。――劉禹錫
11、懲罰是對正義的伸張。——奧古斯丁
12、帶來安定的是兩種力量:法律和禮貌。——歌德
13、法律只不過是我們意志的記錄。——盧梭《社會契約論》
14、法律的基本意圖是讓公民盡可能的幸福。――柏拉圖
15、法是一套權威性的審判指南或者基礎。——龐德
16、國因法律而昌,法律因人而貴。——日蓮《立正安國論》
17、法律是社會習俗和思想的結晶。——美國總統威爾遜w
18、帶來安定的是兩種力量:法律和禮貌。――歌德
19、弱者比強者更能得到法律的保護。——威·厄爾
20、一個國家如果綱紀不正,其國風必須頹敗。——塞內加
21、石以砥焉,化鈍為利;法以砥焉,化愚為智。――劉禹錫
22、法,國之權衡也,時之准繩也。——吳兢《貞觀政要·公平》
23、若是沒有公眾輿論的支持,法律是絲毫沒有力量的。——菲力普斯
24、陛下雖在萬人之上,卻在上帝和法律之下。——英國法諺
25、法律解釋者都期望在法律中尋獲其時代問題的答案。——拉倫茨
『肆』 關於法治內容
第十三章法與社會
第一節法與社會的一般關系
一、法與社會的相互作用
第一,社會是法律的基礎。
法是社會的產物。社會性質決定法律性質,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最終決定著法律的本質。
社會是法律的基礎。如果相反,以法律為社會的基礎,那麼,實質上就可能強迫社會接受那些已經被這一社會生活條件及物質生產本身宣判無效的法律,把法律看成了永恆不變的東西。
第二,法律是社會關系的調整器。
法對社會的調整,首先是通過調和社會各種沖突的利益,進而保證社會秩序得以確立和維護。
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對社會的調整手段主要有三種:即法律、道德和宗教。
當然,法律不是萬能的。
首先,在某些社會關系領域,法律的控制不是唯一的手段,或者說不是最佳的手段。
其次,我們還應當看到:徒善不足以為 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所以,普及法律知識,提高全民法律意識,其意義絕不僅僅在於號召民眾守法,更重要的還在於教育民眾用法。只有人人都善於使用法律,法律的作用才能得以充分發揮。
二、法與社會和諧
【當代中國法律在建構和諧社會中的地位】
黨中央提出了關於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任務:「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 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
和諧社會不可能自發地實現,有關和諧社會的價值理想需要一系列方針和措施來體現,其具體要求也 必須通過有效手段來實施和保障。
和諧社會的構建都必須藉助於法律制度的推動和保障。
首先,和諧社會的原則精神與基本目標和要求不僅涉及個人與社會之間、個人與個人之間的復雜的利益關系,而且還關繫到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它們必須上升為國家意志,轉化為法律,通過法律來體現,以獲得全體社會成員的共識。
其次,由於涉及上述復雜關系,和諧社會的原則、目標和要求在實現的過程中,必然會遭遇來自各個方面的干擾甚至破壞,這是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總之,和諧社會離不開法,法也離不開和諧社會的建設。
【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法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作用】
第一,法對於社會主義民主的實現具有重要作用。社會主義民主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前提和基礎,社會 主義法治是社會主義民主的體現和保障。
第二,法通過確認並保障正義標準的實現,協調主體之間的利益關系。
第三,法可以為誠信友愛的實現提供良好的制度環境。
第四,法為激發主體的活力創造制度條件
『伍』 關於法治的 詩句
1、《秋懷》宋代詩人陸游
原文:
頷須白盡愈落寞,始讀法律親笞榜。
訟氓滿庭鬧如市回,吏牘圍坐答高於城。
譯文:下巴的胡須都白了感到好落寞,開始讀法律親自打榜。訴訟民滿院子鬧到市場,官吏文書圍坐高在城。
2、《和鄭閎中仙居十一首》宋代詩人陳襄
原文:
法律行隨手,詩書坐滿箱。
老來須向學,多病喜平康。
譯文:法律行為隨手而做,詩書滿箱子都是。老了需要多學習,身體疾病多非常希望健康。
3、《自尤》宋代詩人蘇洵
原文:
此雖法律所無奈,尚可仰首披蒼旻。
天高鬼神不可信,後世有耳猶或聞。
譯文:這就是法律所無奈,還可以抬起頭披蒼天。天高鬼神不可信,後世有耳朵還聽說。
4、《長歌行》宋代梅堯臣
原文:
富貴拘法律,貧賤畏笞榜。
生既若此苦,死當一切平。
譯文:富貴不應該拘束法律,貧賤的人也不需要畏懼法律。人生下來就是這樣的痛哭,死去也應該一樣的安靜平和。
5、《官倒》近現代:田遨
原文:
轉手真財藪,撐腰實禍階。
但求嚴法治,當可凈風霾。
譯文:手上錢財眾多,看死是撐腰的其實是禍端。但求法治嚴苛,可以凈化風霾。
『陸』 深以為念的意思
答,跟何以為情差不多一個意思,念字表示的是心心念念,大約是我要用什麼來思念你的意思,或者是我要去什麼地方想念你呢?我曾經寫過書評《十年神鵰夢》,更像是寫與神鵰的故事,不像是書評。還曾經寫過《為了忘卻的紀念》,名字還記得內容不清楚了,無非是對人物的解讀。但是話說回來,每次的解讀呢,都很膚淺,都很對不起這部書,這部我讀了十多年的書,但是每次重讀都會有不同的感觸。
第一次我是被楊過的深情感動,當然還有我的大英雄情結。你說我那時候才上初二,怎麼會不喜歡人間人愛的長得又帥的大英雄呢哈哈。
第二次我確是被楊龍的愛情感動,今生因你痴狂,此愛天下無雙。唯一是這世界上最缺少的東西。而他們眼裡只有彼此。
第三次我是羨慕綠萼姑娘心有所歸,的卻,一見楊過誤終生的,只有公孫姑娘為了愛人死去,免受寂寞之苦。我覺得無雙很可憐,當她不諳情事的時候他來招惹我,當她喜歡上他的時候他離我那麼遠。程英同樣,郭襄更慘。
第四次我是嫉妒郭襄怎麼會這么多人喜歡,當然也包括我,甚至還想要做像她一樣的明慧姑娘。以為她二十多年的尋找,以為她放棄張三豐何足道,以為她仗劍走天涯,這一切一切的樣子都是那麼可貴。
第五次我看懂了楊過。他的自卑,他的孤傲,他的善良,他的偏執,他的高貴,他的堅持,他的寬容,他的智慧,他的深情,他的俠之大者,他的為愛而生,他的一切一切。。。當然我還不十分看懂,還需要繼續看。看懂了小龍女。她的形象決計不是單一的冰冷與愛情。她是多麼復雜,善良,有愛,美好的一個人。甚至她的禪意,連楊過的境界都比不上。
第六次我有一次明白了楊龍的愛情。。因為曾經我也一度懷疑,楊過不是愛小龍女,也許郭襄,也許程英,才是他最好的歸宿。但其實,我現在想,如果他初入桃花島的時候,郭芙是個善良的姑娘,對楊過很尊重,很友善,甚至很喜愛,可能楊過這輩子不會過得這么苦,可能會喜歡上郭芙。僅有這一種可能。楊過和郭襄不可能,即使郭襄真的成了大龍女。他和程英陸無雙都沒可能,如果你覺得可能,你肯定不懂楊過。
然後在我現在重讀了新修版的時候,(新修版中好多改動比三聯有愛哈哈)我看到的是程英。
對,是程英,這個我幾乎每次讀都落下的姑娘。
我看過很多寫程英的文章,說她是君子。好吧,她的好,很多好,我是寫不出優美的詩句和排比句來描述她。但是她確實很好。
她給我的印象呢,淡淡的很安靜。
她小時候的善良溫和。
她見楊過的時候,是楊過捨命救人的時候,些許欣賞。
她救楊過的時候,楊過昏迷中抱著她叫姑姑,其實呢,帥小伙又是這么俠氣的小伙抱著你,嘿嘿,我估計程英肯定心有波瀾。
她寫下:既見君子,雲胡不喜。可是不能給楊過看到。
她吹奏《淇奧》。卻當楊過說聽她吹奏一曲的時候,她吹的是那麼客氣的《迎賓》(好吧,具體名字我忘記了)。她總是這樣,愛不能言。。。因為她明白,求不能得這個道理。因為她懂得自己的位置,她總是很理智很乖的退到自己該有的位置上。
她為他做衣服,很可憐的是他的新衣下面始終捨不得脫下的是那件舊袍子,那個白衣女子為他縫制的雖然破舊不堪但任然不丟不棄。程英知道這一切,心裡凄苦,表明卻假裝什麼不知道。
然後她們一同抗敵,一同說笑,一同生死與共,這樣的經歷,怎麼會輕易忘記,可又很苦逼的一直映在腦子里,也很幸福的成為日後十多年唯一的溫暖與想念吧。
斷腸崖上她不顧生命去為楊過求解葯,值得嗎。楊過說,我值得什麼。哈哈騷過你值得一切,在程英心中,你值得一切。
可是呢,當楊過要義結金蘭,她內心苦楚萬分也定要微笑著說好啊,有這樣一位大哥當真福氣。當他離開,陸無雙險些崩潰的時候她也要鎮定的忍住情緒安慰她說聚散無常。
在這十六年裡,天知道她又多想見到楊過,但是她從來沒有去找過他,從來沒有。
甚至,和陸無雙在一起彼此陪伴,都不能傾訴對同一個人的思念吧。這位人淡如菊,與世無爭的姑娘,她的理性,她的隱忍,她的懂事,她的安靜,讓讀了十年神鵰書都不曾注意到她的我,為之感動,竟然沒有為之落淚。我也突然明白楊過為什麼會對她很敬重,為什麼黃蓉會說過兒現在也就能聽程英的話,這樣的姑娘,他敬你卻永遠不會愛上你。可即使這樣,你會後悔遇到他嗎,我知道你們不會,你們都不會。
你依然吹著你的蕭,也只有你的蕭,聽你訴說你的心事。你從來不講,但我們都懂。
如果我以前會喜歡郭襄愛的堅持,為愛走天涯。現在我更覺得這是很不成熟的表現,她即使不是故意的,可也總會給楊過帶來些許壓力吧,不是壓力,肯定也不是輕松吧。
而程英,永遠不會。
還有,這一次,我越發的而覺得這世界上好多男人都是多耶律齊啊,要麼就是大小武。矮油,不會愛了腫么辦?
『柒』 怎麼理解法治
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依法治國」的理念已深入人心。不可否認法治存在著其強大的生命力,在當今有著其無可取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但純粹的法治是有缺陷的,也是空洞的,只有與德治的完美結合才能實現社會利益的最大化,才能真正降低社會治理成本。
一、 法治與德治的內涵
法治思想的歷史淵源可以追溯到西方古希臘與古羅馬時期。早在古希臘時期各城邦就實現了較為徹底的民主與「法治」,而古羅馬更將這一民主與「法治」的思想發揚廣大。德治更可以從古代中國儒家的「仁政德治」思想中找到其歷史原形。同時由於中西方對人性善惡的不同認識導致了對「法治」與「德治」地位和作用認識的巨大反差。西方人性惡的思想促使人們優先選擇通過法律而非內在的道德機制來調控人們的行為,而中國人性善的理論促使人們希望通過人類道德的自我調節來達到理想社會的實現。這兩種不同的社會治理模式導致了近代中西方法律發展的巨大反差。近代西方由人性惡的認識出發,認為任何權力的本質也是邪惡的①,因此任何權力都必須以有效的手段加以制約,而法律便是最佳之手段;同時由於資本主義的不斷發展以及社會關系的契約化,使得平等自由的理念深入人心,「分權制衡」以及「平等自由」的法律思想使得「法治」愈加完善。而近代中國由於儒家「為政以德」思想的根深蒂固使得「德治」愈加根基深厚。
但是從其本質上講,無論是資本主義的「法治」或是舊中國的「德治」都不是純粹意義上的法治與德治。首先,法是指由國家制定或認可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統治階級的意志。② 因此任何資產階級的法律都是資產階級利益的體現,都是為維護資產階級統治,實現資本家利益最大化而制定的,也就是說這種法律是一種「惡法」而非「良法」。而法律的優良性是法治的必備要件之一。③ 同時由於這種法律的壓迫性使得這種法律並非在全社會范圍內都能得到普遍遵守,因此這種法律本身也是缺乏普遍約束力的。其次,所謂道德是指由人們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關於善與惡、正義與非正義等觀念,以及同這些觀念相適應的由社會輿論和人們的內心信念來保證實現的人們行為規范的總和。④也就是說道德並非一個人或一類人的善惡評價觀念,而是全社會公認的價值取向。而舊中國的「德治」之「德」無非是統治者為維護其統治而提倡的君臣、父子尊卑有分之德,其雖於一定時間為特定社會群體所認可,但卻並非為人類社會所公認的正義平等之觀念。即使其中部分內容體現了正義平等,但其也是不完整的,也是狹隘的。
因此真正意義上的法治是指人們通過或主要通過法律對國家的治理而求理想社會的實現。⑤並且必須具備法的優良性以及法的普遍性兩個基本構成要件。而真正意義上的德治是指人們藉助或主要藉助道德的作用對社會進行調節和控制而求理想社會的實現。⑥並且這種道德是為全社會所公認的正義平等之觀念。
二、 法治與德治的關系
面對法治與德治的抉擇,有人認為法律是萬能的,只有在法律的完全掌控下,社會才會正常有序;又有人認為道德的作用是強大的,只有道德才能深入人們的內心世界中,才能治本,由此泛道德主義應運而生。但是現實告訴我們,純粹的法治是不可行的,而純粹的德治是不可靠的。
首先,在當今世界無論是純粹的德治或是純粹的法治都會造成社會資源的巨大浪費。就社會現實而言,不可能每個人都自覺的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事,不可能每個人都追求社會利益的最大化而寧願放棄個人利益。實際的情況很可能是:人們自然的認為他人都會依道德而行事,那麼自己一個人的違反並不會造成全社會范圍內的混亂,從而大部分人只期待他人依道德行事,而自己卻違背道德的要求去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最終使得少數遵循道德要求的人的行為也變的毫無意義。由此看來,在當今純粹的德治是一種巨大的冒險,其結果只能是社會的極度混亂,造成社會資源的巨大浪費。而純粹的法治必然要求有一種無時無處不在的監督工具,即採取「人盯人」的監督模式,那麼任何人每天都處於一種監督他人與被他人監督的狀態之中,這不僅造成社會生產的停滯,社會資源的浪費,從根本上講也是與平等自由的法治思想向違背的。
其次,任何法律從根本上講都是一種道德。法治之法應該有而且必然有道德性。⑦實際上法律都是人們對某種道德的確認,道德規范實際上構成了法律規范的源泉。人們將一種道德法律化,或是因為人們認為其極其重要,必須將其上升為法律以突顯其重要性,或是因為這種道德自覺遵守的程度極其不理想,需要用國家的強制力加以規制。而且可以說任何一部良法都是一部人類道德的薈粹集。只有具有道德性的法律才能為人們所普遍接受,才不是一部缺德的法律,才不會背上惡法的罵名。
同時人們也必須認識到法律的作用是有限的,法律本身並非是一個完美無暇,毫無缺陷的。法律的滯後性是法律的致命弱點,任何法律都不可避免的將這一致命弱點展現於世人之前。相比較而言道德就更具有時代性,其隨著社會的發展而及時應變,它能及時對社會發展中出現的新問題加以調整,並且這種調整也為日後的立法提供了豐富的實踐經驗。而且由於法律只能對人們的外部行為加以調整,無法深入人們的內心世界;而道德作為一種內心確信能夠彌補法律的這一不足,由人們的內心出發去規制人們的外部行為,從而使法律的調整更加高效。由此可見在當今的歷史條件下法治離不開德治,缺少法治的德治是有缺陷的。
最後,於現實之中德治的威力雖然在局部范圍是巨大的,但是其作用的范圍是極其有限的,並非任何人、任何行為都受其規制,或者說即使受其規制,但這種規制也是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的,任何一絲不良動機都可使其功虧一簣。過分依賴法治不僅將損害法治,而且最終將損害德治本身。假若每一個人都具有聖徒一樣的心靈與道德品質,政府也將失去其存在的意義,法律更無存在的必要。正是由於人們道德水準的巨大差異才必然要求運用法律規制少數不道德的人,強制其履行其應盡的義務,以維護他人的利益和社會的穩定。更重要的是,德治的實現最終還是要依靠法治。⑧任何道德規范受侵犯時,光有社會輿論的譴責是不夠的,只有對那些違反者施以必要的懲戒,才能有效維護這些道德規范的不可侵犯性。但並不是說違反任何道德規范都必須受到懲戒,只有違反最基本最重要的道德規范的行為才會受到制裁。由此可見於當今德治離不開法治,離開法治的德治是虛幻無力的。
綜上所述,在如今的歷史條件下,法治與德治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兩者缺一不可,只有兩者的完美結合才是當今社會的最佳治理模式。
三、 德治——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
任何社會個體都企求生活在這樣一種社會之中:在這個社會中,人們以一種高尚的情操無條件的自覺維護社會秩序,追求社會利益的最大化,甚至在某種情況下,願意犧牲個人利益以維護社會利益。有人會問,這不就是一種德治模式嗎?的確,這就是一種德治模式。但是既然純粹的德治是不可靠的,那麼這種理想的社會不是永遠都實現不了嗎?其實不然。這實際上涉及到了必然性和實然性的問題,即理想與現實的問題。就現實而言,人們的道德水平遠沒有達到那種可以純粹德治的程度,純粹的德治只能引起全社會的混亂,而純粹的法治又造成了社會資源的巨大消耗,因此於現實法治與德治的完美統一才是最佳的社會治理模式。而於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來看,德治是一種必然,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理想目標,是社會發展規律發揮作用的必然結果。
首先,馬克思主義法學家認為,法與國家是密不可分的一個整體,國家的消亡也意味著法的消亡。⑨人類社會發展的最終結果是全人類社會實現共產主義,而於共產主義社會中,階級的對抗已不復存在,而作為階級專政工具的國家也自然失去了其存在的基本依據,同時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法律也將消亡。共產主義社會雖然仍有「公共生活的起碼規則」,但它不是法,因為它沒有法所特有的階級性。⑩既然法已不復存在,那又何來法治之說呢?法治的最終命運只能是與法和國家一起消亡於共產主義社會的實現過程中。
其次,共產主義社會的實現是社會發展規律的必然,而共產主義社會實現的標志之一便是人們道德水準的空前提高。共產主義道德本質上是以集體主義為核心的,因此於此情形下人們會自覺維護社會秩序,會力求實現社會利益的最大化,在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相沖突的情況下,人們會自覺選擇社會利益的實現。這樣便為德治的實現提供了巨大的生存土壤,德治的生命力也將更加強盛。
總而言之,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決定了德治的必然性,德治的實現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理想目標。在這樣一個理想社會之中,人們和諧共處,社會井然有序,不必要的社會消耗也降低到最低點,人類的文明將得到巨大的發展和進步。
『捌』 關於法治的名句
1、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孟子
2、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孟子
3、法不阿貴,繩不繞曲。——韓非子
4、法者,天下之程式也,萬事之儀表也。——管子
5、國不可無法,有法而不善與無法等。——沈家本
6、憲法,就是一張寫著人民權利的紙。 ——列寧
7、法律是顯露的道德,道德是隱藏的法律。——林肯
8、我們成為法律的奴隸,是為了能夠保有自由。 ——西塞羅
9、你所說的話不一定正確,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伏爾泰
10、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亞里士多德
11、法律的基本原則是:為人誠實,不損害他人,給予每個人他應得的部分。——查士丁尼
12、人無信不立, 國無法不安。
13、普法是國家安康的基石 守法是為人處事的根本。
14、誠信塑造美麗人生 法治鑄就平安中國。
15、法律的保護比個人的保護更有力。
16、好的習慣比好的法律更有價值。
17、任何權力都不得位於法律之上。
18、保護惡就是侵害善。
19、法律不會強迫一個人去做他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20、 好人因為愛好美德而憎恨犯罪,壞人因為恐懼刑罰而憎恨犯罪。
21、以身試法者愚 ,以法維權者智。
22、絆人的樁不在高,違法的事不在小。
23、在民法慈母般的眼神中,每個人就是整個國家。——孟德斯鳩
25、人一出生就口含一枚金幣,一面寫著平等,一面寫著自由,這枚金幣叫人權。——盧梭
26、法無授權不得為,法無禁止不得罰。
27、與其責罵罪惡,不如伸張正義。——英國作家丁尼生
28、不知事實可以作為借口,但不知法卻不能開脫(罪責)。
29、法律決非一成不變的,相反地,正如天空和海面因風浪而起變化一樣,法律也因情況和
時運而變化。 ——黑格爾《法哲學原理》第7頁
30、有損害即有賠償。
31、天平的一邊放上自由,另一邊放上守法,它才能平衡。
32、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面前人人是平等的。——[英]波洛克
33、法律就是法律,它是一座雄偉的大夏,庇護著我們大家;它的每一塊磚石都壘在另一塊
磚石上。高爾斯華綏
34、遲來的正義即非正義。
35、法者,引得失以繩,而明曲直者也。
36、法,治國安邦之利器。
『玖』 法治的含義是什麼
法治是指以民主為前提和基礎,以嚴格依法辦事為核心,以制約權力為關鍵的社會管理機制、社會活動方式和社會秩序狀態。
法治的優越性是相對於人治而言的,而這種優越性主要體現在:
第一,法治社會的法律作為成文的衡量是非對錯的標准,由於沒有特別針對某一部分人群,所以具有普遍適用性;
第二由於條文明確規范,所以能夠約束社會每個人和每個全體的行為;
第三法律不隨時間或者具體應用情況而改變,這些保證了法律的公正性和權威;
第四法治社會的法律出發點為保證每個社會成員的基本權利和自由,這位法律制定的本身提供了正當性。而對於以上的每一條,人治社會都無法給予保證。
(9)法治當以為念擴展閱讀:
法制與法治的區別和聯系
法制和法治是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兩個概念,不容混淆。法制指法律和制度,包括政治經濟文化與司法等領域的各類法律規范及其制度。
任何一個政權要維持正常的國家機構的運作與社會秩序的穩定,都必須用法制規范人們的行為,調整不同利益群體和個人的利益。法治則意味著不僅要有完備的法律體系和制度,而且要求樹立法律的權威,以此保障社會主體認真對待和遵從法律,切實依照法律治理國家。
從另一個方面看,法制存在於各種政體之中,有國家就必然有維護國家秩序的法律和制度,而法治的實踐只會存在於民主與共和的政體之中。二者的主要區別在於:
1、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簡稱,屬於制度的范疇,是一種實際存在的東西;而法治是法律統治的簡稱,是一種治國原則和方法,是相對於「人治」而言的,是對法制這種實際存在東西的完善和改造。
2、法制的產生和發展與所有國家直接相聯系,在任何國家都存在法制;而法治的產生和發展卻不與所有國家直接相聯系,只在民主制國家才存在法治。
3、法制的基本要求是各項工作都法律化、制度化,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而法治的基本要求是嚴格依法辦事,法律在各種社會調整措施中具有至上性、權威性和強制性,不是當權者的任性。
4、實行法制的主要標志,是一個國家從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到法律監督等方面,都有比較完備的法律和制度;而實行法治的主要標志,是一個國家的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包括國家最高領導人在內,都嚴格遵守法律和依法辦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