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法治進程
1. 中國法治進程
中國法治進程網 -中南河
專注中國法治回進答程
http://www..tk/
2. 中國在建設法治國家中的進程有哪些舉措
法治中國建設是當前及未來的重要課題。無論是官方文件還是學術論著,都對這個主題進行了反反復復的論述。從相互聯系的認識論出發,筆者認為,要理性地推動法治中國建設,還需要認真地處理多個方面的關系。通過比較與提煉,可以發現,法治建設與中國建設的關系、普適法治與具體法治的關系、形式法治與實質法治的關系、國家法律與黨內法規的關系以及傳統資源與外來資源的關系,是法治中國建設應當重點考慮的基本關系。處理好這五大關系有助於法治中國建設更加順利地展開,亦有助於對法治中國建設形成更加全面的、更加立體的認知。
一、法治建設與中國建設的關系
這並不是一個虛假的關系,而是一個真實的關系。應當看到,法治中國建設既是法治建設,但同時也是中國建設或國家建設。那麼,法治建設與國家建設的關系是什麼?站在法學、法律、法治的專業立場上,容易過分凸顯法治的價值與意義。法治建設當然極其重要,中國憲法規定了要依法治國、要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法治建設可以說是法學理論的生命線,是法律人的核心追求;但是,如果從中國建設或國家建設的角度來看,法治建設就只是國家建設的一個組成部分,或者是國家建設的一個維度。那麼,應該怎麼看待法治建設與國家建設的關系呢?
國家建設需要從各個方面展開。一個現代意義上的國家、一個世界體系中的國家,首先要有強大的軍事。在中國古代,在「華夏—蠻夷」的格局中,軍事是否強大雖然也很重要,但並不是一個特別關鍵的問題。譬如,趙宋王朝的軍事就比較弱,以朱熹為代表的思想文化照樣很發達,社會生活也比較繁榮,《清明上河圖》就是那個時代社會生活繁榮的寫照。傳統中國王朝的滅亡大多不是由於外國軍事力量的入侵,而是人民的造反。但是,在現代的國際格局中,軍事實力對於國家建設的意義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軍事實力決定了一個國家在世界體系中的真實地位。一個國家所擁有話語權的多少、在全球資源分配中能夠占據的份額,從根本上取決於一個國家的軍事實力。因此,國家建設首先是軍事建設。軍事建設當然需要法律與法治,因為軍事建設也需要規則,需要在規則之下有序展開。但是,軍事建設與法治建設的關系是:法治建設應當服務於軍事建設。無論是軍事領域的法治建設,還是軍事法律對於軍事行為的治理,都應當服務於強軍這一目標。傳統中國盛行的「兵刑同義」,關於「兵刑同義」,《國語·魯語·上》的說法是:「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鉞,中刑用刀鋸,其次用鑽笮,薄刑用鞭撲,以威民也。」在當代中國當然不足為訓,但軍事法治建設以強軍作為目標卻是沒有任何疑問的。
國家建設的第二個支撐點是經濟建設。即使是軍事建設,也離不開經濟實力的支撐。沒有足夠的經濟實力,軍事實力就難以為繼。因此,強大的經濟實力是國家建設的另一個核心內容。在現代世界體系中,強大的經濟既包括生產、也包括交易。至於經濟建設與法治建設的關系,多年來,法學理論界已有很多的論證,主導性的觀點是「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1]。盡管這樣的說法不夠細致,但法治說到底是服務於經濟建設的。在經濟與法治之間,經濟建設是目的,法治是手段。法治服務於經濟的基本方式就是提供規則並讓規則得到有效的執行,讓生產和交易持續地、有序地展開。
對於軍事與經濟作為國家建設的重心,早在中國的春秋戰國時代就已經有所認知。法家學派對「耕戰」的獎勵,就是對於軍事與經濟的獎勵。法家學派重視法律的價值,強調「以法治國」[2],法家「法治」的具體指向就是「耕戰」,就是要為國家的軍事與經濟服務。當然,那個時代的軍事與經濟都相對簡單,無論是軍事能力的提升,還是經濟實力的增長,主要都依賴於人力的投入。但是,即使是這樣,通過「法治」獎勵「耕戰」的秦國依然在列國競爭中脫穎而出,成為戰國時代的第一強國。
今日的世界體系已經不同於兩千年前的列國體系了。一個根本性的變化是:國家建設除了軍事與經濟,還有一個重要的內容,那就是科技。在冷兵器時代,軍事實力跟科技沒有太大的關系,但在當代,軍事實力主要依靠科技實力來支撐、來體現。有沒有戰略性武器、信息能力的高低,對於軍事實力具有根本性的決定作用。同樣,經濟建設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個科技建設問題。科學技術為什麼是第一生產力?原因就在於:經濟的競爭已經轉化為科技的競爭,無論是生產還是交易,科技含量都是至關重要的因素。最近幾百年來,為什麼西方領先於中國,就是因為西方率先發生了工業革命、科學革命,在現代科技方面已經走在了中國的前面。因此,國家建設的第三個核心任務就是科技建設。就科技與法治的關系來看,科學技術的發展同樣需要法治、法律的保障。
如果把軍事、經濟、科技看作國家建設的物質層面,那麼,國家建設還有一個精神性的層面,即主要體現在文化教育領域,或者說是精神文明領域。從歷史經驗來看,秦王朝的短暫潰敗就體現在文化建設的落後上。現代意義上的國家建設不能不重視文化教育事業。當今世界,一流的國家無不有一流的文化教育。高水平的大學與研究機構是文化強國的集中體現。而且文化建設還是塑造優秀國民的根本渠道,有什麼樣的國民就會有什麼樣的國家,國家建設依賴於國民,國民的塑造則取決於文化教育。所以,百年大計,樹人為本。從文化教育與法律、法治的關系來看,同樣是法律、法治服務於文化教育。
在軍事、經濟、科技、文化之外,國家建設當然還包括其他方面的內容,但是,這四個方面是國家建設的核心。法治與國家的軍事、經濟、科技、文化建設的關系主要是,前者服務於後者,前者是後者的手段、工具。這就是法治建設與中國建設或國家建設的關系。那麼,相對於國家建設來說,法治建設有沒有獨立的價值與意義呢?當然也有。譬如,法治可以成為一種文化財富、精神財富,成為文化、精神的一個因子,但是歸根結底,法治建設是為國家建設服務的,這是主線,是無法扭轉的。
二、普適法治與具體法治的關系
2014年春天,有一個從挪威奧斯陸大學歸國的法學同行問我:你承認自由、民主、人權的普適性嗎?我說我當然承認。自由、民主、人權,抽象地說,它們都是好東西。這些東西都像善良、德性、友誼等好東西一樣,是人人都需要的。但是,自由是什麼呢?讓小孩子在街頭便溺是自由嗎?把私家車停在城市道路的兩側是自由嗎?在小區廣場上放著喇叭跳健身舞是人權嗎?對今日泰國的民主又該如何評估呢?問題就在這里。抽象地說,自由、民主、人權都是積極的。但是,只要一落到實處,問題就出來了。「自由,多少罪惡假汝之名而行?」這句話是18世紀法國政治家羅蘭夫人於1793年臨刑之前留下的名言。這句充滿悖論的名言指出了在自由的理想與自由的實踐之間還存在著巨大的鴻溝。
法治也是這樣。有沒有普適性的法治?當然是有的。法律規則的治理就是一種普適性的法治。有法律,並按照法律治理國家、治理社會、治理政府,就是法治的普適形態。而且還可以進一步指出,作為法治之依據的法律應當是普遍的、公開的、明確的、穩定的。這些要求都具有普適性。從這個角度來看,存在普適法治,應當確認、接受這樣的普適法治。
但是,我們用這種普適法治提供的標准來衡量我們的現實生活就會很麻煩。譬如,已經被廢棄的勞動教養條例,按照這部出自國務院的行政法規來進行勞動教養,從形式上看,完全符合「法律之治」的要求,而且這部行政法規也是普遍的、公開的、明確的,在50多年的時間里也是穩定的。按照普適法治的要求,勞動教養條例及其實踐沒有任何問題。然而,時至今日,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普遍都認為這部行政法規不能繼續適用,應當予以終止。再放眼看看當代中國成千上萬部法律、法規、規章,哪一部法律、法規、規章與普適法治的要求構成了明顯的沖突呢?幾乎沒有。我們這個國家、這個社會就處於這些法律、法規、規章的治理之下。但為什麼還有很多人認為我們的法治水平並不高、甚至較低?根本的原因就在於:普適的法治標准跟自由、人權一樣,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是一個「大詞」。這個「大詞」是有意義的,是美好的,但是如果我們對法治的認知僅僅止步於這樣一個「大詞」,其實是無濟於事的。誰都知道法治很好,應當實行法治,但怎麼實行呢?這就是具體的法治。當代中國的法治建設應當著眼於具體法治建設,法治中國建設應當著眼於具體法治的研究。
所謂具體法治及其建設就是通過具體問題的解決來推動法治建設。一切應從時間、地點、條件出發來討論法治,語境化地討論具體的法治。譬如,法院管理體制的改革、勞動教養制度的廢存、審判委員會制度的去留等,就屬於具體法治問題。公眾普遍關心的房價太高、就醫太難之類的問題,如果從法律、法治的角度來觀察,就是現實性極強的具體法治問題。從實踐的層面來看,法治建設只能針對具體問題,建設具體法治不是去建設一個抽象的法治,亦不可能建設一個普適的法治。
從理論上看,普適法治與具體法治的關系就相當於自然法與實在法的關系,甚至是傳統中國所謂的天理與王法的關系。應當追求普適法治,它就像自然法、天理一樣,是不可缺少的。但是,普適法治就像自然法、天理一樣,只能為我們勾畫出一個大致的方向。普適法治就像一面旗幟一樣,必須把它懸掛在那裡,但革命的成功不能僅僅依靠那一面旗幟。作為一個「大詞」的普適法治也是這樣。我們必須要有這樣一個總體方向,但同時也要清楚:實踐中的法治只能是具體法治,只能是以有效解決具體問題為追求的具體法治,只能是把事情辦好、辦妥、辦成的具體法治。這樣的具體法治才是法治研究應當聚焦的對象。
對於當下的法治研究來說,不必在普適法治的概念與理念上過多地糾纏。應當把研究的重心放置於具體的法治問題上,套用胡適所說的「少談些主義,多研究些問題」的名言[3],我們也可以說,少談些普適法治,多研究、解決些具體法治。在實踐中,嚴格地說只有具體的法治,而沒有普適的法治。
經典作家馬克思出身於法律專業,在他的眾多著述中討論了大量的法律、法治問題。但是,馬克思幾乎沒有專門論述過法治的概念,尤其沒有對普適的法治進行討論。馬克思對法治問題的論述都是具體的法治問題。譬如,關於書報檢查制度的討論、關於普魯士林木盜竊法的討論,還有恩格斯關於英國憲法的討論等等[4]。應當學習經典作家關於具體法治的研究路徑,更好地推進當代中國的具體法治建設。
三、形式法治與實質法治的關系
在法治中國建設中,還存在著形式法治與實質法治的二元劃分。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形式法治以程序正義的名義得到了廣泛的學術認同。譬如,有學者認為,公正的程序是促進現代化的社會變革的基本杠桿之一,法律程序的價值與特徵主要體現在:對恣意的限制、理性選擇的保證、「作繭自縛」的效應和反思性整合[5]。這種對法律程序的強調體現了形式法治的精神實質。按照這樣的學術觀點,法治主要是一個程序性的問題。
在形式法治理論之外,還有實質法治理論。有學者研究後發現,形式法治理論存在著不同的版本,其中比較薄弱的觀點主要強調以法而治,即法律是政府的工具;而相對濃厚的形式法治觀點主要強調形式合法性,強調法律規則應當是普遍的、面向未來的、明晰的、確定的;更加濃厚的形式法治觀點強調民主與合法性,要求由合意來決定法律的內容等等。與形式法治理論相對應的實質法治理論同樣存在著不同的版本:比較薄弱的實質法治理論主要強調個人權利,特別是個人的財產權、隱私權、個人自治;相對濃厚的實質法治理論強調尊嚴或正義;更加濃厚的實質法治理論強調社會福利,包括實質平等、福利以及共同體的發展等等[6]。
如果這樣的二元劃分可以成立,那麼,該如何處理形式法治與實質法治的關系呢?筆者認為,法治建設的這兩個方面都不可偏廢。如果沒有形式法治,實質法治就沒有外衣,就處於裸露狀態;但如果沒有實質法治,形式法治就像是一件外衣,卻沒有身軀。這就是說,形式法治與實質法治都是必不可少的。就當代中國的法治建設而言,形式法治是一個初級目標,較之於形式法治,實質法治才是高級目標。因為形式法治的形式性,其總是容易做到的。有一種觀點認為,「重實體,輕程序」是一個普遍的現象,「長期以來,我們都『重實體,輕程序』,而西方則有程序優先的傳統。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除了受中國漫長的封建法制影響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中國長期的農耕文化的影響。」[7]這樣的觀念盡管很流行,但卻是值得商榷的。因為傳統中國的「程序法」已經很發達了。傳統中國的禮儀已經發展到堪稱煩瑣的程度,這些禮儀本質上就是程序法。喪禮、婚禮、祭祀之禮,以及其他種種禮儀,以現代的規則分類標准來看,都是程序性的法律規范。當然,現代意義上的訴訟程序(尤其是刑事訴訟程序)在傳統中國確實不夠細密,但這種狀況與傳統中國對審判的固有觀念是聯系在一起的。「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論語·顏淵》)孔子的意思是,司法、審判都是不得已的惡,是道德教化不成功的產物。換言之,訴訟最好不要發生,即使不可避免,也不宜濃墨重彩去渲染。因此,傳統中國由於固有的法律觀念,沒有發展出細密的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但這並不意味著沒有成熟的程序法。從某個角度來看,傳統中國的程序法是相當成熟的。
遷延至當代,經過幾十年的法治建設,當代中國的程序性法律已經比較發達了。訴訟程序法自不必說,行政程序法、監督程序法已經到了疊床架屋的程度了[8]。但是,公眾還是在抱怨法治不健全,有學者甚至認為,法治呈現出倒退的趨勢[9]。問題出在哪裡?就在於:僅僅強調形式法治,並不能滿足社會需要。法治說到底還是要滿足社會公眾的實質性的需要。因此,在形式法治與實質法治之間,在形式法治的基礎上,實質法治是一個更值得追求的高級目標。
實質法治的內容到底是什麼?有學者認為,「法治的永恆主題」是自由權利[10]。對此,本文持有不同的看法。自由權利雖然很重要,但法治與權利自由沒有直接的關系,因為法治的核心指向就是法律的統治。在法律規則的統治下,人類能夠收獲的只能是法律秩序。法律秩序與個體的自由權利雖有某些聯系,但絕不能完全等同;人們在法律規則之下行事,固然享有一定的自由權利,但沒有法律人們同樣可以享有另一種自由權利。譬如,在20世紀20年代,中國既沒有統一的、全國性的中央政府,也沒有統一實施的全國性法律,這種遠離「法律統治」的狀況恰恰為很多人提供了自由行動的巨大空間。可見,在「有法律的自由」與「沒有法律的自由」之間,到底孰高孰低,還是一個需要進一步討論的問題。否則,一生尋求自由的莊子為什麼要強調「絕聖棄智,大盜乃止;擿玉毀珠,小盜不起;焚符破璽,而民樸鄙;掊斗折衡,而民不爭;殫殘天下之聖法,而民始可與論議」(《莊子·胠篋》)?
3. 影響中國司法進程的幾個重大案件有哪些
1、聶樹斌故意殺人、強奸婦女無罪案
原判事實:聶樹斌於1994年8月5日17時許,騎自行車尾隨下班的石家莊市液壓件廠女工康某某,至石郊孔寨村的石粉路中段,聶故意用自行車將騎車前行的康某某別倒,拖至路東玉米地內,用拳猛擊康的頭、面部,致康昏迷後,將康強奸。而後用隨身攜帶的花上衣猛勒康的頸部,致康窒息死亡。
案件進程:
1995年4月25日,河北省鹿泉縣人聶樹斌因故意殺人、強奸婦女被判處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同年4月27日被執行死刑。
2005年1月17日,河南省滎陽市公安局索河路派出所幹警抓獲河北省公安機關網上通緝逃犯王書金。王書金除交待在廣平縣實施多起強奸殺人案件外,還供稱曾在石家莊西郊方台村附近玉米地內強奸、殺害一名青年女性。
2007年3月12日,河北省邯鄲市中級人民法院作出一審判決,以故意殺人罪判處王書金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以強奸罪判處王書金有期徒刑十四年,剝奪政治權利五年。決定對王書金執行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王書金不服,上訴至河北省高級人民法院。
2013年9月27日,河北省高級人民法院二審宣判,王書金供述與石家莊西郊強奸殺人案證據不符,不能認定王書金作案,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2014年12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指令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復查河北省高級人民法院終審的聶樹斌故意殺人、強奸婦女一案。
2015年6月、9月和12月,聶樹斌案復查期限先後延期三個月。
2016年2月,山東高院決定再次延長復查期限三個月,至2016年6月15日。
案件結果:2016年12月2日,最高人民法院第二巡迴法庭對原審被告人聶樹斌故意殺人、強奸婦女再審案公開宣判,宣告撤銷原審判決,改判聶樹斌無罪。
2、呼格吉勒圖故意殺人、強奸無罪案
原判事實:1996年4月9日晚20時40分許,被告人呼格吉勒圖酒後到呼和浩特市新城區諾和木勒大街內蒙古某廠宿舍57棟平房西側的公共廁所外窺視,當聽到女廁所內有人解手,便進入女廁所內將正在解手的被害人楊某某脖子摟住,後採用捂嘴、扼頸等暴力手段強行將楊某某按倒在廁所便坑的隔牆上對楊某某進行流氓猥褻。
當聽到廁所外有動靜,呼格吉勒圖便逃離作案現場。楊某某因呼格吉勒圖扼頸致窒息當場死亡。
案件進程:呼和浩特市中級人民法院於1996年5月17日作出(1996)呼刑初字第37號刑事判決,認定呼格吉勒圖犯故意殺人罪,判處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犯流氓罪,判處有期徒刑五年,決定執行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
1996年6月10日呼格吉勒圖被執行死刑。2005年10月23日,呼和浩特市破獲一起系列殺人案。犯罪嫌疑人趙志紅在交代的十幾起案件中,其中第16起就交代了呼和浩特第一毛紡廠宿舍大院女廁所的一起命案。
因呼格吉勒圖的父母申訴,內蒙古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於2014年11月19日決定啟動再審程序。
案件結果:2014年12月15日,內蒙古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對呼格吉勒圖故意殺人、流氓罪一案再審進行宣判,宣告撤銷原判,改判呼格吉勒圖無罪。
3、佘祥林故意殺人無罪案
原判事實:1994年1月2日,佘祥林妻子張在玉因患精神病走失失蹤,張在玉的家人懷疑張在玉被丈夫殺害。同年4月11日,呂沖村一水塘發現一具女屍,經張在玉的親屬辨認與張在玉的特徵相符,公安機關立案偵查。
案件進展:1998年6月,京山縣法院以故意殺人罪判處佘祥林有期徒刑15年,同年9月,荊門市中級法院裁定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2005年3月28日,被「殺害」的妻子張在玉突然歸來,公安機關通過DNA鑒定,證實了她的身份。3月30日,湖北省荊門市中級法院緊急撤銷一審判決和二審裁定,要求京山縣法院重審此案。2005年4月1日,佘祥林出獄。
案件結果:2005年4月13日京山縣法院宣判佘祥林無罪。
(3)中國法治進程擴展閱讀:
帶來的影響:
隨著依法治國理念深入人心,在刑事司法領域,為了防止類似本案的錯案再次發生,應當做好以下工作:
(1)司法理念的變化。既要有勇於直面錯誤、糾正錯案的決心,同時又要堅持打擊犯罪與保障人權並重,堅持疑罪從無原則、無罪推定原則和證據裁判原則,確保偵查、起訴案件之事實證據經得起法律檢驗;
(2)努力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協調法院與檢察院、公安機關的工作關系,完善確保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的制度,構建合理的追責標准和可行的辦案責任制,排除不當因素對司法裁判的干擾;
(3)將建立健全成熟、完善的錯案防止、糾正、責任追究機制擺上改革日程,同時,還需要健全國家賠償制度,多重機制共同保障案件得到妥善處理。
4. 中國自建國後,法治建設進程共計經歷了哪些階段
1、從1949年到20世紀50年代中期,是中國社會主義法制的初創時期。這一時期中國制定了具有臨時憲法性質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和其他一系列法律、法令,對鞏固新生的共和國政權,維護社會秩序和恢復國民經濟,起到了重要作用。
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制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以及隨後制定的有關法律,規定了國家的政治制度、經濟制度和公民的權利與自由,規范了國家機關的組織和職權,確立了國家法制的基本原則,初步奠定了中國法治建設的基礎。
20世紀50年代後期以後,特別是「文化大革命」十年(1966年-1976年)動亂,中國社會主義法制遭到嚴重破壞。
2、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共產黨總結歷史經驗,特別是汲勸文化大革命」的慘痛教訓,作出把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重大決策,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並明確了一定要靠法制治理國家的原則。
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具有穩定性、連續性和權威性,使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成為改革開放新時期法治建設的基本理念。
在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的基本方針指引下,現行憲法以及《刑法》、《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民法通則》、《行政訴訟法》等一批基本法律出台,中國的法治建設進入了全新發展階段。
3、20世紀90年代,中國開始全面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由此進一步奠定了法治建設的經濟基礎,也對法治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997年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將「依法治國」確立為治國基本方略,將「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確定為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目標,並提出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重大任務。1999年,將「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載入憲法。中國的法治建設揭開了新篇章。
4、進入21世紀,中國的法治建設繼續向前推進。2002年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將社會主義民主更加完善,社會主義法制更加完備,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實,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
2004年,將「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載入憲法。2007年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明確提出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並對加強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作出了全面部署。
(4)中國法治進程擴展閱讀
在立法過程中,堅持發揚民主,集中民智,反映民意。在提出法律草案和行政法規草案、地方性法規草案時,通過召開座談會、論證會、聽證會等多種形式,廣泛聽取各方面意見,增強立法的透明度和公眾參與度。
關系公眾切身利益或者涉及需要設立普遍的公民義務的法律、法規草案,還要在新聞媒體上全文公布,徵求全體人民的意見。法律、法規通過後,及時在各級人大及政府公報、政府網站、公眾媒體上公開刊登。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國務院分別將物權法、勞動合同法、就業促進法、物業管理條例等多部法律草案和行政法規草案向社會公布,廣泛徵求各方面意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還就修改文物保護法、個人所得稅法等,召開論證會和聽證會。
5. 中國邁向法治社會的進程當中最重要的問題和面臨的困難是什麼
現代法治是人類社會綜合發展的產物,一個國家能否從「人治」社會走向「法治」社會,內不僅取決於容其社會結構及國家制度等方面的情況,也在一定程度上受文化思想的影響。即人們能否擺脫「人治」思想的束縛,接受「法治」的思想。在當代,影響中國法治建設進程的思想主要就是有著兩千多年歷史背景的儒家傳統文化思想,因為儒家思想自漢代以來就在中國的歷史上占據著統治地位,對中國社會有著深遠的影響。自近代從西方引進了「法治」概念與思想以來已有百多年,但作為近代從西方舶來之物,「法治」的概念進入中國後,在與中國國情的長期碰撞過程中,主要地被作為工具和手段而接受,次要地被作為理念和價值而認同。它幾乎還沒有成為國人的信仰和生活方式。即使是在推翻了封建專制制度,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的今天,傳統的儒家思想仍然在中國社會、在百姓心中根深蒂固。
6. 推動中國法治進程的人物
趙作海
他的事跡你可以網路一下。個人認為,他絕對推動了中國的法制進程。
還有一個是中國最後的流氓犯。名字記不住了,你搜下吧。
7. 如何加快我國社會主義法治進程
一、進一步明確弘揚法治精神,加快推進依法治理進程的現實意義
首先,弘揚法治精神,加快推進依法治理進程是進一步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必然要求。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央做出了進一步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把不斷提高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能力、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能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應對國際局勢和處理國際事務的能力確定為我們黨加強執政能力建設的主要任務。黨的十七大再次明確提出「黨的執政能力建設關系黨的建設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全局,必須把提高領導水平和執政能力作為各級領導班子建設的核心內容抓緊抓好」。法制建設的狀況和立法、執法水平,直接關系和體現黨的執政能力。弘揚法治精神,加快推進依法治理進程,就是「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具體實踐,也是增強黨的執政能力,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的重要舉措。
其次,弘揚法治精神,加快推進依法治理進程是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國已經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但我國的市場體制還不完善,尤其是市場經濟的誠信機制和依法管理的有效機制還未完全建立起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秩序的任務還十分艱巨。在新的形勢下,市場主體和市場行為需要進一步依法規范,市場意識、誠信意識需要法治的強化和塑造,生產、交換、分配、消費等市場經濟環節需要法治規范和引導,宏觀調控和管理的法制化建設需要抓緊推進,經濟違法犯罪需要依法打擊和治理。為此,必須弘揚法治精神,加快推進依法治理進程,逐步形成良好的市場經濟法律秩序,從而為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第三,弘揚法治精神,加快推進依法治理進程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隨著改革開放的日益深入,利益格局的調整越來越深刻地觸及到傳統體制的剛性部分,越來越深刻地觸及到與人民群眾現實利益聯系最為緊密的環節。一些改革發展政策措施的推出,可能會使絕大部分群眾受益,但也可能會導致少數群眾利益受損,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不同階層、不同群體之間的利益矛盾增多,各種利益關系更趨復雜,統籌兼顧各方面利益的難度進一步加大。在這種情況下,尤其需要我們黨高度重視統籌協調各種利益關系,妥善處理各種利益矛盾,以有效整合各種社會關系,促進各種社會力量良性互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必須要更加註重依靠法治解決社會矛盾、協調社會利益關系,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就必須要依靠法治加強社會管理、打擊各種犯罪,保障社會安定有序,就必須要依靠法律嚴密防範和打擊敵對勢力的滲透破壞活動,維護國家安全。只有將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和現代法治思想內涵全面落實到立法、行政、司法、法律監督、公民行為和黨對法治建設領導等各個方面,才能更好地協調推進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設,從而全面促進社會文明進步和諧。
二、進一步明確弘揚法治精神,加快推進依法治理進程
黨的十七大報告的第六部分以「堅定不移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為題,從六個方面集中闡述了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對「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作了全面部署,報告通篇洋溢著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現代法治精神。當前,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就必須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弘揚法治精神,加快推進依法治理進程。
(一)拓展法制宣傳教育工作新途徑,弘揚法治精神,形成自覺學法守法用法的社會氛圍
黨十七大報告指出,「要堅持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提高黨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保證黨領導人民有效治理國家;堅持國家一切權力屬於人民,從各個層次、各個領域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最廣泛地動員和組織人民依法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堅持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實現國家各項工作法治化,保障公民合法權益」,為此,當前法制宣傳教育的重點就是全面落實「五五普法依法治理規劃」,在全社會弘揚法治精神,樹立法律權威,培育公民意識,使人民群眾依法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促進行政機關依法行政,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依法公正司法。
一是圍繞加強執政能力建設,以推進社會管理的法治化為著力點,組織領導幹部、國家公職人員學習和掌握法學基礎理論、憲法和基本法律,以及與本職工作相關的法律法規,使領導幹部、國家公職人員能夠自覺運用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指導法治實踐,努力提高依法決策、依法管理、依法行政、依法辦事的能力和水平,杜絕發生因領導決策失誤、瀆職、違法行政、監管不力而導致的影響惡劣的徇私枉法事件、重大違法犯罪案件、嚴重侵犯群眾利益、造成重大安全事故和經濟損失等影響社會穩定與和諧的問題,從而推進社會管理層面的法治化。
二是圍繞促進市場經濟建設,以維護經濟活動依法、公平、有序、協調發展為重點,組織企業經營管理人員學習憲法、國家基本法律特別是保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序運行的法律法規,教育引導企業經營管理人員牢固樹立法制意識、市場意識、誠信意識,依法規范生產、交換、分配、消費等市場經濟環節,宏觀調控和管理的法制化建設需要抓緊推進,經濟違法犯罪需要依法打擊和治理。
三是圍繞加強和諧社會建設,以「學法律,講權利、講義務、講責任」為主線,在全體公民中開展憲法和國家基本法律的宣傳教育,學習宣傳與公民工作、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法律法規知識,增強公民學習法律法規的積極性、履行責任和義務的自覺性。以增強青少年法律意識為重點,努力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青少年思想道德及法律教育體系,根據學生的不同年齡、心理特點、接受能力,精心設計並依託青少年學生喜愛、樂於參與的豐富載體,組織生動活潑、寓教於樂的法制教育活動,使青少年學習掌握憲法以及預防青少年犯罪、青少年權益保護等與青少年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把他們培養成崇尚法律、依法行為的新人。與此同時,作為少數民族地區,要加大對各族人民群眾進行憲法以及民族區域自治法的教育力度,使各族人民群眾牢固樹立公民意識和國家意識,自覺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為構建和諧社會夯實法治基礎。
(二)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加快建設法治政府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我國的「民主法制建設與擴大人民民主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還不完全適應」。「兩個不完全適應」不僅僅存在於立法方面,也存在於執法領域。報告在分析過去五年工作中的問題和差距時,指出勞動就業、社會保障、收入分配、教育衛生、居民住房、安全生產等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仍然較多。為此,必須按照黨的十七大提出的「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建設服務型政府」的要求,認真貫徹《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嚴格運用法律管理經濟和社會事務,實現行政行為的程序化、規范化、法治化。
一是要繼續推進政府職能轉變。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要樹立職權法定意識、責任意識,嚴格按照法定職責、法定程序行使行政職權,把依法行政作為政府自身建設的首要任務。進一步轉變職能,切實將政府職能轉變到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上來,實現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轉變,努力建設一個人民信任和滿意的親民政府、服務政府、責任政府、法治政府。
二是要健全完善政府決策機制。為確保依法決策、科學決策和民主決策,各級政府應當建立健全公眾參與、專家論證和政府決定相結合的行政決策機制,對事關本地區發展大局和各族群眾切身利益的決策方案,在決策權行使過程中應廣泛聽取人民群眾的意見,並引入公示制度、聽證制度,使民情得到匯集,民意得到充分體現,使決策更好地體現人民群眾的利益。與此同時,應當加快電子政務建設,推進政務公開,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保障公民對政府工作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
三是要進一步理順行政執法體制。加快建立權責明確、行為規范、監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執法體制,進一步減少行政執法層次,規范審批程序和環節,改變多頭執法和執法缺位、越位、錯位的狀況,促進行政執法活動的規范化、法治化。
四是要不斷強化行政執法監督。實行行政執法責任制、執法依據公開制、執法行為評議考核制和執法過錯追究制,完善並嚴格執行行政賠償和補償制度,做到執法有保障、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違法受追究、侵權須賠償。健全以行政執法責任制為核心的行政執法監督和考核評議制度體系,積極探索行政執法績效評估和獎懲辦法。
(三)堅持司法公正,切實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我國的「民主法制建設與擴大人民民主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還不完全適應」。「兩個不完全適應」也存在於司法領域,司法不公、久審不決、執行難等問題,直接影響到司法公信力和法律權威,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要「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優化司法職權配置,規范司法行為,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保證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
一是要強化司法機關職能作用。保障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嚴厲懲治犯罪,依法調節經濟社會關系。首先要健全維護訴訟參與人合法權益工作機制,保證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享有各項訴訟權利,妥善調處涉及公民財產權利、人身權利的案件,維護公民的合法權益,同時要保障律師在刑事訴訟中依法執業;其次要加大查辦和預防職務犯罪的力度,推動反腐敗斗爭的深入開展;再次要加大案件執行全程公開力度,強化適用執行強制制裁手段,切實解決執行難的問題。
二是要健全對司法機關內部的監督制約機制。必須完善司法辦案責任制、錯案責任追究制和司法賠償制,推進審判公開、檢務公開、警務公開,增強司法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同時要健全公、檢、法、司等職能部門既分工負責,又相互配合、相互制約的監督制約機制,檢察機關要充分履行法律監督職能,依法監督審判機關、偵查機關的司法、執法活動,依法查處司法領域中的腐敗問題,確保公正司法和嚴格執法。
(四)強化監督,建立健全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機制
一是要加強監督體制建設,確保有法必依、違法必糾。以地方國家權力機關監督為重點,構建全方位的監督網路。充分運用法律監督、行政監督、群眾監督、輿論監督、民主監督及黨內各種監督手段,加強權力制約,確保公共權力置於嚴密的監督之下。
二是要強化黨委、人大、政府、司法的監督職能。加強黨的監督,充分發揮紀委教育、制度、監督並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的職能作用,加大對黨組織、執法部門及黨員、執法人員的監督力度;加強人大監督,進一步健全人大及其常委會對執法機關和司法機關的評議制度,支持和督促法律法規的正確實施;加強政府機關的內部監督和層級監督,及時糾正、嚴肅查處各種違法行政行為,確保依法行政;加強檢察機關的法律監督,堅決糾正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濫用職權等現象。
三是要充分發揮社會監督職能。加強各民主黨派和人民團體的監督,健全舉報制度,加強信訪工作,進一步暢通群眾監督渠道,發揮社會公眾和新聞輿論的監督作用,確保監督的廣泛性和有效性。
(五)規范和拓展法律服務,切實發揮法律服務組織的作用
一是要規范法律服務主體。完善律師、公證、基層法律服務、法律援助等法律服務體系,充分發揮法律服務的市場中介作用,幫助群眾解決訴訟難等實際問題。
二是要加強對法律服務業的管理。逐步完善司法行政部門行業管理和法律服務機構自律性管理相結合的管理體系。培育和規范法律服務市場,規范法律服務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和執業紀律,營造良好的法律服務執業環境。
三是要拓展法律服務領域。圍繞本地區經濟發展的戰略部署,進一步推動法律服務介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各領域並向社區延伸,更好地服從服務於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局,為地方經濟建設和深化改革提供法律服務。
(六)深入開展平安建設活動,健全確保社會穩定的長效機制
綜合治理是促進依法治理、實現法治理念的機制。當前,我們正處於社會轉型時期,多元的利益格局正在形成,構建和諧社會要求我們要統籌安排,整體思考,協調多元的利益沖突,使社會系統中的各要素、各部分處於相互適應、相互協調的狀態,實現和諧社會所要求的和而不同、元素互補、彼此互動、全面協調。因此我們必須科學、合理地運用政治、經濟、法律、道德、行政等多種手段,統籌各種社會資源,實行綜合治理。在實施依法治國方略的時候,既應充分肯定依法治理的積極功效,又要認識到綜合治理的重要性,以彌補單純法治的不足。
一是要健全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機制。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的統籌協調,科學規劃,形成由黨委、政府統一領導,綜治機構協調,以政法機關為骨幹,以群防群治為依託,以社會面、居民區和單位內部的防範工作為基礎,以案件多發的人群、區域、行業、時段為重點的社會治安防控大格局,做到「人防抓落實、物防抓鞏固、技防抓提高、協防抓合力」,實現運作高效、防範嚴密、控制有力、管理到位的目標。
二是要健全人民內部矛盾排查調處機制。建立黨委和政府主導的維護群眾權益機制,逐級建立健全人民調解工作的協調領導機構,形成黨政掛帥、部門聯動、各方參與的大排查大調解的工作格局,實現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有機結合,更多採用調解方法,綜合運用法律、政策、經濟、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協商、疏導等辦法,依法及時合理地解決群眾反映的困難和問題,預防和減少群體性事件,把矛盾化解在基層、解決在萌芽狀態。
三是要健全公共安全事件應急處置機制。進一步完善處置重大突發事件和群體性事件的專項預案,健全預警體系和快速反應機制、應急處置機制、應急救援機制,切實提高應急處置能力,確保公共安全,維護社會穩定。
三、深入開展「法治六進」活動,全面推進依法治理工作
為落實五五普法依法治理規劃,自治區黨委率先制定了開展「法治六進」活動的實施意見,要求全疆各地首先要抓好「法治進機關」,在此基礎上全面推進「法治六進 」。並強調要注重強化法治實踐,提高公務員特別是各級領導幹部依法履責、依法辦事的意識和能力,大力加強各級領導班子法治化建設,認真解決群眾關注的「熱點」、「難點」以及公職人員在依法履責、依法辦事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切實提高依法執政、依法行政能力、建設法治政府。作為石油工業城市,克拉瑪依在抓好 「法治進機關」的同時,應當重點抓好「法治進企業」和「法治進社區」活動,以此夯實依法治理的基礎。
一是要完善居民自治,建設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區。進一步加大社區依法治理工作力度,實行社區事務公開,依法保障社區居民的民主權利。充分發揮社區居民委員會的作用,全面推進社區建設、社區管理和社區服務工作。健全群防群治組織,維護社區治安秩序,積極開展刑釋解教人員幫教安置工作。
二是要完善企事業單位民主管理制度,依法保障職工合法權益。加強企事業單位的依法治理,堅持和完善以職工代表大會為基本形式的企事業單位民主管理制度,落實事務公開制度,保障職工通過職工代表大會制度行使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權利,維護職工的合法權益。
三是要抓好專項依法治理活動,增強依法治理效果。抓住影響和制約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一些突出問題和社會關注、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依法進行專項治理,切實解決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
鄧小平同志指出,「我們的民主制度還有不完善的地方,要制定一系列法律、法令和條例,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又說,「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與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 鄧小平同志一針見血地指出了法治與保障民主制度、規制權力運作的重要性。黨的十七大再次強調指出,要「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依法治國,就是要從法律制度上把堅持黨的領導、發揚人民民主和嚴格依法辦事統一起來,保證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和基本經驗的貫徹落實。黨能不能正確領導立法、帶頭守法、保證執法,是對黨的執政能力的重大考驗。黨越是重視社會主義法制建設,黨的執政能力就越能得到增強,黨的執政地位就越能得到有力的保障。依法治理是黨委、政府和行政執法部門管理國家事務的基本形式,是落實依法治國方略的具體實踐,弘揚法治精神,推進依法治理工作,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既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又要使廣大群眾知法懂法,形成法律至上的法治觀念;既要依法行政、依法決策,又要規制權力的濫用,維護法律的權威,唯有此,才能在全社會樹立起對法治的信心,才能確保黨的十七大確定各項目標得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