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康德道德經

康德道德經

發布時間: 2022-02-09 23:46:06

A. 老子的《道德經》和康德的道德觀念相同嗎

其實這二者的觀念是大差不差的,只是康德的道德觀主要是為了說人的理性。老子則是一回種形而上的思想答,不只是我們所看到的本質上的道德,是更深層的

道與德是兩個概念,除了書名《道德經》,並無道德一詞。道和德在我們古代其實是兩個很大的概念,並不是我們現在連用起來的這個意思。

而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我們都具有不同的人為道德觀念,但是根本的道德信仰始終是不會改變的。

而西方的所謂道德就是社會心理意義上的利他行為。我們所謂的道德則可以上升到更高的層面,所以說這可能是差異,卻又有相同的地方。

B. 《道德經》

額,真深奧= =
我自己理解的:

應該這麽劃分:道/可道,非/常道

第一個"道"就是老子的中心,這個……偶也說不清= =
第二個「道」是「說」的意思
常的意思是普遍的,絕對的,和「恆」的意思相同。

就是說,道如果說得出具體的形態,它就不是永恆的道………………

C. 道德經做人經典語錄

有兩種東西,我對它們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們在我心中喚起的驚奇和敬畏就會越歷久彌新,一個是我頭頂的星空,另一個是我心中的道德法則,它們向我印證,上帝在我頭頂,亦在我心中。

康德

那最神聖恆久而又日新月異的,那最使我們感到驚奇和震撼的兩件東西,是天上的星空和我們心中的道德律。

康德

世界上有兩件東西能震撼人們的心靈:一件是我們心中崇高的道德標准;另一件是我們頭頂上燦爛的星空。

康德

酒能使人出語輕快,酒更能使人一吐衷情,酒,因而成為一種道德的性質成為搬運率直之心的物質。

康德

道德確實不是指導人們如何使自己幸福的教條,而是指導人們如何配享有幸福的學說。

康德

有兩件事物越思考就越覺得震撼與敬畏,那便是我頭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准則。

康德

良心是一種根據道德准則來判斷自己的本能,它不只是一種能力;它是一種本能。

康德

入於污泥而不染、不受資產階級糖衣炮彈的侵蝕,是最難能可貴的革命品質。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能充實心靈的東西,乃是閃爍著星星的蒼穹,以及我內心的道德律。

康德

芝蘭生於幽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窮困而改節。

孔子

身不修則德不立,德不立而能化成於家者蓋寡矣,而況於天下乎。

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君子之道四焉,強於行義,弱於受諫,怵於待祿,慎於治身。

孔子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孔子

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孔子

法律是顯露的道德,道德是隱藏的法律。

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孔子

體也,載知識之車而寓道德之舍也。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孔子

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

毛澤東

道德首先被要求的是支配自己。

康德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

同情是一切道德中最高的美德。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孔子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孔子

以至誠為道,以至仁為德。

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

孔子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孔子

美,是道德上的善的象徵。

康德

土扶可城牆,積德為厚地。

修身潔行,言必由繩墨。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謙以待人,虛以接物。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孔子

道德當身,不以物惑。

D. 老子和康德的對比

你的這個對比很有意思,兩位哲學家的思想是正好相反的,對於自然和人的關系,如果你讀過老子的《道德經》的話,你應該知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和「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天地。天地上不能久,
而況於人?」 老子認為自然的力量是不可戰勝的,這種神奇的東西 是玄妙莫測的,人類只有去順應他,而不能駕馭他。老子提倡人民應該去了解這種玄妙的力量,因為懂得准應自然的人就叫做聰明。
而康德正好相反他認為,不是事物在影響人,而是人在影響事物。是我們人在構造現實世界,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人比事物本身更重要。康德甚至認為,我們其實根本不可能認識到事物的真性,我們只能認識事物的表象。康德的著名論斷就是:知性為自然立法。他的這一論斷與現代量子力學有著共同之處:事物的特性與觀察者有關。

E. 康德哲學中知識與道德是什麼關系

康德認為自由是道德活動的先決條件;唯有自由的人才能自主自覺地而不是被迫的行善,唯有自主自覺地行為才有道德價值;被迫做出的事既不是善也不是惡。康德關於自由的敘述是他對於道德標准問題的闡述的鋪墊。

F. 老子的道德經中的道分別是什麼意思

看到樓上說的答案我已經無奈了。
把易經的東西拿來當做道德經- -! 易經是群經之首也是群經之始。在那瞎掰胡。
而且樓主肯定沒看過道德經,道德經並不是講的「道」 這本書其實就是做人、做事、為人處世的一個詮釋。如果非要說「道」的話 你可以把它看做人道。

有問題請追問

G. 道德經是什麼時間流傳帶歐洲的

早在16世紀,老子的《道德經》就被譯成西方文字,17世紀以後,藉助西方的商船往返,順著西方傳教士的足跡,《道德經》逐步由中國傳入歐洲
《道德經》曾風靡歐洲 發行量僅次聖經。
海外初識《道德經》

早在16世紀,老子的《道德經》就被譯成西方文字,17世紀以後,藉助西方的商船往返,順著西方傳教士的足跡,《道德經》逐步由中國傳入歐洲,西方人把《道德經》翻譯成了拉丁文、法文、德文、英文等文字,老子思想逐漸傳遍歐洲大陸。有趣的是,西方人最初把「道德經」3個字分別翻譯為「道路」(the way)、「德性」(virtue)和「經典」(classic)3個詞。

老子的《道德經》傳入德國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其影響力甚為深遠。從1870年第一個德譯本後,《道德經》的德文譯本多達82種,研究老子思想的專著也高達700多種。

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茲最初正是根據伏羲黃老的陰陽學說提出了二進制思想。當他第一次看到中國《河圖洛書》拉丁文譯本以後,驚呼「這是一個宇宙最高的奧秘」,連連稱贊中國人太偉大了,當即給太極陰陽八卦起了一個西洋名字「辯證法」。由此可見以老子為代表的伏羲黃老學說,才是真正的辯證法之父。

萊布尼茲對辯證法的論述深刻地影響著伊曼努爾·康德,使康德成為著名的哲學家,成為辯證法的奠基人和闡發者。而黑格爾師承康德,把老子學說看成是真正的哲學,將老子所說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發揮得淋漓盡致,使其哲學邏輯合理,充滿生氣,理論新奇,論述動人。黑格爾研究每一個命題,都完全按照太極圖的正(陽)反(陰)合(中)的三維形式,創立了三段式解讀法。哲學家海德格爾更把老子的「道」視為人們思維得以推進的淵源。

老子的人生態度和處世哲學也給予西方學者以啟迪,唯意志主義哲學和悲觀主義的大師叔本華其精神源頭中就有著老子的影子。德國哲人尼採在讀完《道德經》之後,大加稱贊,說老子思想「像一個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而托爾斯泰當年也曾說,自己良好精神狀態的保持應當歸功於閱讀《道德經》。

但是由於當時歐洲的文化並不普及,加上印刷、出版技術的現實限制,使得老子思想基本局限於歐洲的學者和文人圈子裡,廣大民眾對於老子及其思想仍然不甚瞭然。真正讓整個歐洲民眾認識老子、了解其思想的契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所引發的歐洲文化危機。

一戰後西方文化大危機

1914年,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到1918年大戰結束,長達四年的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的災難是前所未有的。據統計,整個戰爭期間,各國投入戰場兵力達7500萬人,其中死傷者達3000多萬;因戰爭引起的飢餓和災害導致1000多萬人死亡;戰爭帶來的經濟損失總計高達2700億美元。對於世界大戰的主戰場歐洲來說,昔日繁華的城市淪為廢墟,大批工廠、鐵路、橋梁和房屋被毀壞。歐洲民眾更是目睹親友死於戰場,感受生活一落千丈的痛苦。

一戰造成了一個滿目瘡痍、頹敗不堪、精神備受創傷、充滿動亂和絕望情緒的悲觀世界。「世界到底怎麼了?」「西方文化到底怎麼了?」西方人開始痛苦反思。

早在一戰爆發前,一位名叫斯賓格勒的德國中學教師便已對西方文化進行總體反思,在戰後出版的名為《西方的沒落》一書中,斯賓格勒高呼「西方文化已然走向沒落」!在他眼中,文化是一個生命有機體,有著生長、成熟、衰敗的過程,最終無論何種文化都逃脫不了死亡的歸宿,西方文化也不例外。

「西方的沒落」恰是當時西方文化虛無的極佳寫照。人們不禁深思,難道近二、三百年來光輝燦爛不可一世的西方文化,竟也不能免於滅亡的命運,終將毀於一旦?經歷一戰的慘痛,歐洲人在痛定思痛之餘,開始將目光投向東方,尋求救世的良方。

從東方尋找救世良方

1919年,法國著名文學家羅曼·羅蘭寫信給印度詩人泰戈爾,信中他心情沉重地指出,歐洲文化的弊病已經十分深重,如果不汲取東方文化的精髓,不將東西文化融於一爐,就不足以言自存。也是在這一年,梁啟超到達西歐參觀,當梁啟超向西方友人說起孔子、老子等中國傳統思想時,那些友人聽後都跳了起來,埋怨他「家裡有這些寶貝卻藏起來不分給他們,真有些對不起人」。

一戰後,在歐洲人中興起了一股東方文化熱、中國文化熱。在這股熱潮中,西方人發現,對於西方文化來說,最好的拯救良方莫過於老子和他的《道德經》。他們發現老子「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道法自然」的處事原則、「無為而治」的行為方式,對彌補西方文明中的精神失落和強權意志,都具有非常積極的作用。由此老子思想在西方真正熱了起來。

當時很多西方學者到中國來尋找失落情感的歸宿和醫治西方文化弊端的葯方,像英國哲學家羅素就在1919年來到中國,他認為中國人提倡的禮讓、和氣、智能、樂觀的人生之道遠非西方文化所能及,因此西方文化要學習中國的道德哲學。而西歐的民眾尤其是青年,紛紛組織團體來研究老子思想,像德國當時著名的組織「自由德意志青年」和「游鳥」就以老子為精神領袖,其行事一切以老子哲學為依歸,追求道家的境界。一些社團在章程中寫道,德國的青年深受組織的束縛,拘束自己的創造精神,因此現在要以老子為導師,追求自己的精神之權利和無條件的自由。1919年,德國詩人科拉邦德寫了一篇《聽著,德國人》,在這篇文章中他號召德國人應當按照「神聖的道家精神」來生活,要爭做「歐洲的中國人」。

老子的思想由此在西歐影響廣泛,當時有位名叫魏時珍的中國學生到歐洲留學,發現大學的教授十分熱衷於與他探討中國文化。一位姓陳的中國學生在歐洲旅行時,發現在一所鄉村中學里,老師向學生講授「無為而治」的道理,並盛贊老子學說比孔子學說深奧。當時老子成為歐洲人心中最知名的中國人之一,不少家庭都收藏有一本老子的《道德經》。

對於老子的崇拜,在戰敗國德國體現的尤為明顯,戰爭的失敗使德國民眾對西方文化弊病有著更深的切膚之痛。而老子的思想就像一劑清醒劑,直接指出了西方文化的弊病,因此深受德國青年的崇拜,當時一篇文章這樣寫道,「戰前德國青年在山林中散步時懷中大半帶一本尼採的《查拉圖斯特拉》,現在的青年人卻帶一本老子的《道德經》。」

幾百年來,《道德經》的西文譯本總數近500種,涉及17種歐洲文字,在譯成外國文字的世界文化名著發行量上,《聖經》排第一,《道德經》高居第二,由此可見老子及其思想在西方受歡迎的程度。

H. 道德經在國際上的地位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世界文化名著總銷量除了《聖經》以外就是《道德經》。

在西方《道德經》的銷量已經超越了《聖經》,躍居所有經典之上,現已榮登世界書籍排行榜榜首之位。在中國,《論語》比《道德經》影響大;在國外,《道德經》比《論語》影響大;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在世界各國經典名著中,《道德經》是被翻譯成最多種語言、發行量最大的傳世經典。

《道德經》的外文譯本總數近500種,《道德經》的德文譯本多達82種,研究老子思想的專著也高達700多種。

老子是2500年中國歷代君王的導師,影響中國2500年的歷史。德國電視台的一項調查表明,老子還是德國人心中「最知名的中國人」,每四個德國人家裡就藏有一本《道德經》。

當代管理巨著《第五項修煉》風靡全球,他的作者「學習型組織」的創始人彼得•聖吉最推崇老子的管理思想。

日本「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最推崇老子的管理哲學。在松下公司花園里有一尊老子的銅像,下面石座上刻著中文:道可道,非常道。

德國前總理施羅德在任時,曾在電視講話中呼籲,每個德國家庭買一本《道德經》,可幫助人們解決思想上的困惑。

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在2008國際論壇說:「俄羅斯應該用中國老子的智慧走出經濟危機。」

美國總統里根把《道德經》奉為寶典,在第二次總統就職演說中,引用了老子的名言「治大國若烹小鮮」來闡釋他的治國理念。

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茲最初正是根據伏羲黃老的陰陽學說提出了二進制思想。

黑格爾師承康德,把老子學說看成是真正的哲學,將老子所說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發揮得淋漓盡致,使其哲學邏輯合理,充滿生氣,理論新奇,論述動人。黑格爾研究每一個命題,都完全按照太極圖的正(陽)反(陰)合(中)的三維形式,創立了三段式解讀法。

哲學家海德格爾更把老子的「道」視為人們思維得以推進的淵源。海德格爾認為老子與自己的思想很吻合,他將老子「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的字句掛於牆,懸於壁,是老子忠實信徒。

尼采說《道德經》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入汲桶,垂手可得。

日本學者湯川秀樹說:「早在兩千多年前,老子就已預見到了未來人類文明所達到的狀況。」

美國學者卡普拉驚奇地發現了道家哲理與高能物理現象的吻合,他在《物理學之道》中說:「中國的哲學思想,提供了能夠適應現代物理學新理論的一個哲學框架,中國哲學思想的『道』暗示著『場』的概念,『氣』的概念與量子『場』的概念也有驚人的類似。」

足球皇帝貝肯鮑爾欣賞老子,「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成了當時他最喜愛的格言。

道祖老子在短短的五千言中,以其精煉的語言和深邃的智慧,探究了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深刻揭示了宇宙生命發生發展和人類社會發展變化的真諦。

參考鏈接搜狐客戶端:http://www.sohu.com/a/114862265_488530

參考鏈接騰訊:http://news.qq.com/a/20070510/001383.htm

參考鏈接中國網—國際道德經論壇:

http://www.china.com.cn/aboutchina/zhuanti/gjddjlt/node_7017047.htm

I. 老子都道論有哪些基本涵義

一、「道」的宇宙論

古代中國人朴實地認為天地萬物來源於一種混沌不分的原始狀態,原始世界的逐漸分化才得以形成各種事物和現象。老子哲學的宇宙論就是把先民的樸素觀念上升為理論。老子《道德經》中多出地方都明白地說到「道」是天地萬物創造的根源。

老子的「道」的宇宙生成論指出「道」乃是萬物生命總的源泉,「道」具有能夠蘊育萬物卻又不被蘊育的永恆不息的動力。雖然仍處在「起源論」的階段,但相比於「神創論」的觀點可謂有質的飛躍,比起「五行說」也具有更高的哲學抽象思維水平,可以說標志著當時人類認識世界所達到的最高水平。

二、「道」的本體論

哲學的本體論所要回答的問題即中國傳統哲學中的「所以然」或「所以跡」,老子認為這個「所以然」就是「道」,認為萬事萬物離開「道」,便失去了天之為天、地之為地、萬物之為萬物的根據。老子的「道」不僅是世界萬物的本源,而且在邏輯上是世界存在的本質、根據。

老子說,「道者,萬物之奧也」,(《道德經》第六十二章),認為道是一切存在的中心,它不依存於任何其他事物,但其他一切事物卻都依存於它。

老子說:「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

老子認為,「道」本身就是一種混一性存在,不屬於矛盾對立中的任何一方,但一切矛盾雙方均由此而形成,如陰陽共出於「道」,天地亦同生於「道」;「道」本身是一種齊一性存在,不具有差別性,但一切差別均由此產生,如物之大小,人之壽夭均導源於「道」;「道」本身是一種抽象性的存在,不具有任何的規定性,但一切事物的規定性卻都由此而來。

三、「道」的價值論

老子哲學中的「道」不僅是萬事萬物的本源和客觀世界的本體,也是人所存在的世界的價值源泉和最高價值尺度;不僅是人類認識的對象,也是信仰的對象。老子的「道」,既是客觀真理,也是人類生活的最高境界,所以才要尊而貴之。

老子所說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經》第二十五章)。就是指「人道」取法「天道」,要求「人道」要如「天道」一樣自然而然、清靜無為、養蓄萬物。

中國古代先民普遍相信天地有道,社會有道,人類生活合乎於道便是正道,偏離於道就是邪途,所以總是提倡以各種方式去尋求道,洋溢著樂觀執著的精神。老子「道」的價值論正是對這一思想的理論闡釋。

四、「道」的修身論

道家所提倡的修道方式是形神兼修,後來經過道教內丹學派發展提升為性命雙修。這種修道方式包含兩個方面。

一是修神或修性,就是克服虛偽造作,恢復自然純朴,超越情感慾望,提高精神境界。老子提出的具體方法有「少私寡慾」、「致虛守靜」、「和光同塵」、「慈儉不爭」等。

二是修形或修命,就是簡體養生。道家非常重視養生之道,把維系生命的健康發育作為自我修養的重中之重。

(9)康德道德經擴展閱讀:

歷史評價:

孔子評價老子:「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康德評價老子:「老子所稱道的上善在於無,這種說教以『無』為『上善』,也就是一種通過與神格相融合、從而通過消滅人格而取得自我感覺消融於神格深淵之中的意識。」 「斯賓諾莎的泛神論和親近然的思想與中國的老子思想有關。」

胡適評價老子:「老子的最大功勞,在於超出天地之外,別假設一個『道』。」

老子簡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謚伯陽。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詳,出生於周朝春秋時期陳(後入楚)國苦縣(古縣名)。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與莊子並稱老莊。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並稱之為「太上老君」。在唐朝,老子被追認為李姓始祖。

老子存世作品有《道德經》(又稱《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20世紀80年代,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譯成外國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是《聖經》,其次就是《道德經》。

老子思想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其思想核心是樸素的辯證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老子 (道家學派創始人)

熱點內容
常德市法院招聘 發布:2025-02-06 04:40:25 瀏覽:458
法律責任資源性 發布:2025-02-06 04:38:18 瀏覽:449
德日建立法西斯依靠法西斯政權 發布:2025-02-06 04:32:21 瀏覽:739
黑白子演算法規律 發布:2025-02-06 04:05:57 瀏覽:87
南師大行政法學教授 發布:2025-02-06 03:31:45 瀏覽:752
仲裁進法律服務中心 發布:2025-02-06 03:04:53 瀏覽:717
自行車過紅綠燈法規 發布:2025-02-06 02:09:55 瀏覽:432
讓法治成為全民的信仰 發布:2025-02-06 00:55:22 瀏覽:695
我怎麼看新的勞動法 發布:2025-02-06 00:55:14 瀏覽:668
行政法和經濟法的區別 發布:2025-02-06 00:54:32 瀏覽:905